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2|回复: 7

[其它] 佛说十善业道经大意二集2020121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9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跟中国的孔子很相像,有教无类。他的教学超越国土(现在讲超越国家的界限),超越族群,超越宗教,有教无类。只要能发心肯跟他学习,他都非常热情的来教导,从来没有拒绝任何一个向他求教的学生,这是使我们无比的敬佩。

  我们中国人非常尊敬孔老夫子,但是夫子教学,慈悲要跟世尊相比还不足。为什么?《论语》里面所说的,记载孔夫子的言行,孔老夫子教学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老夫子教他的心就凉了。换句话说,孔老夫子希望教学生的对象是很聪明的,一点你就通了,这个他欢喜教。告诉你一个原则,你不能够活用、不能够贯通,夫子就会把你放在差一等的教学。但是佛不如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夫子还有舍,佛陀不舍,一个人都不舍。不但当年如此,佛家所讲「生生世世」,什么时候你发心想学佛了,诸佛菩萨就有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如海潮音,这个时节因缘决定不会错过。这是世尊可爱之处,值得我们尊敬之处,也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我们不能不知道。

  释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菩萨也是人,也不是神仙。「佛」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这些名词术语的定义。「佛陀」是古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智者、觉者」;换句话说,这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彻底觉悟、彻底明白了,一丝毫疑惑、错误都没有,这个人我们称他为「佛」。「菩萨」也是印度梵语音译的,意思是对宇宙人生正在求觉悟,他也有相当程度的智慧觉悟,但是还没有圆满;没有圆满称菩萨,已经圆满的称佛陀。我们把这些名词术语搞清楚,才晓得原来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都是佛陀教学学位的名称,就像现在学校里面有学士、硕士、博士,都是学位的名称。

  佛教育里面,最高的学位是佛陀,其次是菩萨,再其次是辟支佛,再其次是阿罗汉。所以佛教里面有四个学位的名称,我们要知道。佛家常讲:「人人都应当成佛,都应当作佛。」这是佛陀教学最终极的目标,就像学校里面读书一样,希望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能拿到博士学位。所以佛法是平等法,这是真平等。

  同学当中有不少是修学净土的,现在大家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有一句非常值得赞叹,「一切皆成佛」,这还得了吗?这是什么样的心量?诸佛如来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都跟他一样,不能比他差,不能不如他,这是诸佛如来对所有一切众生的期望,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我们应当要发愤,应当要努力,不可以辜负佛菩萨真诚的教诲。

  佛陀四十九年究竟教我们什么?我们跟他学什么?我想每个同学对于这个问题都非常关心。其实佛在一切经论当中常说,把他教学的宗旨、目标、方向传授给我们,《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这四个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门里面常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真相是什么?如果把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所以佛跟菩萨是人,这个跟宗教就不相同。佛跟一切众生是平等的,「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的。你看这个名词术语「生佛」,不是讲「佛生」,把众生的地位抬上来了,众生第一,佛在下面,众生跟佛平等,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常讲的。这些名词都把佛家教学的宗旨显示给我们,我们从这里面去体会。

  讲到「诸法实相」,一切诸法的真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大类。第一类,人与人的真相。我们生活不能脱离人群,人跟人的关系,这个事实真相是什么。第二,我们不能离开大地,不能离开物质环境独立生存,所以必须要明了人与自然生活环境的真相,关系要搞清楚、搞明白。第三,佛教导我们要明了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我们说天地鬼神的时候,你会说:「你迷信,你怎么讲天地鬼神?」要说迷信,换句话说,现在科学家肯定空间是多维次的,也就是空间是属于多元的。多维次空间的生物,科学家肯定,说的话不一样,说的事是一桩事情。多维次不同空间的生物,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中国人常常说的「天地鬼神」,名称不一样,我们不要被名词术语蒙蔽了,要了解他所讲的真正的含义,我们才能够得真实的受用。

  真相到底是什么?佛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我们读到、听到也点头,但是没有证明。佛法教学无比殊胜,佛所讲的话,我们要去把它证实;你不能证实,你的学业没有完成。佛家讲「信解行证」,到「证」你才有真正的受用。「证」一定要通过「行」,「行」就是试验。经论里面所讲的道理、所讲的方法、所讲的境界,如果不通过试验,你怎么能证明?通过试验去证明,这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教学法。今天科学家说我们佛教是宗教、是迷信,他讲的话我们不能怪他,想想他讲的也很有道理。为什么?我们今天展开佛经会念,什么意思不懂,那你不是迷信吗?佛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我们完全没有落实,没有试验,这不是迷信是什么?这就变成宗教。

  所以我们不必多,两、三百年前,在家出家修学佛法的人,他们修学的状况、修学的心态,跟我们现大众相比不一样,他们真正是觉悟,真正是在求学。我们迷失,把佛陀教学本质迷失了,所以佛教沦落成为宗教。宗教如果不回复到教学,决定不能解决问题。佛教如是,其它每一个宗教又何尝不如是?我接触的宗教很多,我读的经不仅是佛经,其它宗教经典我都读。我读了之后,我才明了所有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者,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可是他们早年变成了宗教,变成宗教的时间比我们久。我们变成宗教比他们晚,虽然晚,也有两、三百年了,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到的。

  第三种,佛教变成邪教。这是近代的事情,大概是最近半个世纪发生的。这个邪教迷执很深,对社会、对大众造成很严重的伤害,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佛教变成哲学。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佛经当作哲学来研究。把佛经当作哲学研究,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为什么?方向错了,目标达不到。佛家的目标是「破迷开悟,断恶修善,超凡入圣」,这三个目标他达不到。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是他把佛经介绍给我。我跟他学哲学,他说:「佛经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从哲学眼光里面去看佛法,一生在这里头钻研。方老师烦恼断不掉,心地很善良,脾气很大,看到人做错事情,拍桌子骂人。在一般作学问的人来说,他是很有修养,可是跟佛菩萨、跟阿罗汉一比,他就比不上。

  我算是非常幸运,接触佛法之后,大概一个月,我有一个缘分认识章嘉大师,我是章嘉大师给我奠定佛法的基础。这是一个真善知识,是个密宗的大德,我的佛学根底是他帮我奠定。以后我学教,追随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年跟他学讲经。他帮助我,他成就我,让我对佛法有一些觉悟,逐渐逐渐明白了。他的教学方式是中国古老传统的「师承教学法」,在现代社会里面已经找不到。师承关系非常密切,师徒如父子,关怀、照顾、教导,无微不至。所以我们作学生对老师终身的感恩,永远不忘恩德。感恩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将老师平常对我们的教诲,决定要落实,要变成自己的思想、生活、行为,这才是真正报老师恩德,报佛祖的恩德。

  佛教另外还有一种形式,就是表演,这是今天作秀的佛教。法师带了一群弟子到一个地方来弘法,唱歌、跳舞,载歌载舞,非常热闹。然后法师出来讲几句话,讲个十分钟、二十分钟,人家听了也不懂。所以现在社会有形形色色的佛教,我们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我们究竟是学习哪一种的佛教?我们一定要学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接受佛陀教育。

  佛陀教育的宗旨是「孝亲尊师」。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看到,世尊教导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是代表我们大众,跟她讲「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有三条(十一句),这三条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大根大本,我们不能不知道。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虽然说四句,重点就是「孝亲尊师」四个字,佛教从这里教起,也到这个地方圆满。「孝亲尊师」做到圆满就成佛了,就叫佛陀;「孝亲尊师」还有一分欠缺,还没有圆满,那叫等觉菩萨。我们在大经里面常常看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孝没有圆满,他对老师的尊敬没有圆满。所以我们要懂得佛教给我们的是什么。

  「孝亲」从哪里做起?从孝顺自己生身父母做起。「尊师」从哪里做起?教导我们这一位老师做起。做到功夫纯熟,要把这个境界扩充。佛在大乘戒经里面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个意思就是要把孝亲扩充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尊敬老师,《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是善知识。」不但有情众生是善知识,无情众生也是善知识。经上举的例子,桌子是善知识,板凳是善知识,香炉是善知识,蜡台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老师。所以《华严》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对于一切众生的恭敬,就像恭敬佛陀、恭敬老师这一种心态来对待。你真能做到,现前社会就改观,一切众生生活在五浊恶世,你立刻就提升到华藏世界、一真法界。一真跟华藏无二无别,总在一念之间。一念转过来,转五浊为清凉世界;转不过来,清凉世界就变成五浊恶世。

  这一部经上也说,佛告龙王:「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是由于我们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着不同而造成的;换句话说,今天科学家发现空间是多维次的。空间为什么会是多维次的?他不懂,他还没有研究出来,所以总想用方法突破空间维次,一直到现在还想不出方法。这一些科学家很可惜他没有读佛经,他要是读佛经,我相信他比我们开悟的早,他很聪明。佛在经上讲多维次的空间是怎么形成的?是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的,所以佛法有办法突破空间维次。怎么突破?空间维次是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的,你今天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不就突破了吗?不就没有了吗?

  佛家突破空间维次,用禅定。禅定就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叫做禅定。禅定不是每天盘腿面壁,那个禅定不管用的,那是初学禅定的一个方法。真正禅定在哪里?生活里面。经典里面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是禅定,都是般若,这个禅定才管用,禅定才是真正的享受。这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是禅定。

  禅定真实的意思,《楞严经》上佛有一句话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心定了,你能转境界,你能突破空间维次,扩大你自己生活空间的面积。随着你定功的浅深,你突破的层次多少不一样。到究竟圆满的果位,完全突破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层没有突破。到如来果位全部都突破了,你才了解宇宙人生圆满的真相,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佛法的修学要落实,要真正去做到。

  佛没有一句假话,也没有一句废话,句句真实。佛说法有两个原则,佛常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众生说「俗谛」,随顺真理说「真谛」。佛依二谛而说法,说真谛少,说俗谛的多。为什么?说真谛,你就不懂,说俗谛大家好懂。于是佛的方法,那真正是高度的艺术。俗谛里,俗谛的方法显真谛的真理,这种法子高明,这在佛经里面处处我们都可以看到。譬如,这部经在哪里讲?在龙宫里面讲的。当机的人是什么人?龙王。当然,这是不同维次的空间,事实上确实是有。可是我们还要懂得佛另外一个意思,另外一个意思是什么?表法的意思,那就是他教学的艺术,说话的艺术。

  「娑竭罗」,这是梵语,翻成华文的意思是「咸水海」,就是大海。娑竭罗是大海,海水是咸的。你们想一想,海水好不好喝?大家都知道,海水不能喝。为什么不能喝?海水很难喝,苦的。我们就明白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这是形容我们的社会、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些众生生活在苦海。娑竭罗就是形容五浊恶世。

  龙代表什么?龙代表变化,这个社会里人情世故变化无常,取这个意思。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从早到晚妄念止不住,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忧愁。从早到晚,你要仔细留意省察一下,你在这十二个小时里,你产生多少次的变化?代表这个意思。就是说苦海里面多变的众生,他的名词含到这个意思在里面。由此可知,佛用这个词句提醒我们、警觉我们。如果佛说「苦难社会里多变化的众生」,我们听了很难过,释迦牟尼佛在骂我们。他说个「娑竭罗龙王」,我们听了很欢喜,可是自己晓得佛在说我,话说得很好听。

  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说得好,「一切众生心想异故」,我们每个人观念、思想不一样,因此造业就不相同,于是造成了苦难的世界。所以他的结论说:「由是故有诸趣轮转。」这就说到六道轮回是这么来的,三恶道是这么来的,人间种种苦乐果报也是这么来的。

  接着,佛讲了一段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道理很深,确实是真理。中国谚语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一个人面貌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每一个人心里想的不一样。假如你看到两个人的面貌完全一样,你要是了解一个人,你可以知道那个人跟这个人,他的思想、他的德行、他的嗜好,大致都相同。为什么?面貌相同,他的思想相同。

  诸位要晓得,六道众生相貌决定没有相同,阿罗汉相貌没有相同。菩萨相貌很接近,为什么?菩萨烦恼少,心地逐渐清净,相貌很相似。仔细看,有不同的地方;不仔细,好像都相同。「佛佛道同」,到成佛,相貌完全相同;心里一个妄想都没有,所以现的相貌完全相同。于是有同学来问我,他说:「法师,你说佛的相貌完全相同。我看到很多佛像都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佛像是人造的,不是他自己本来相;人心不同,造的佛像面貌也不相同,道理在此地。

  佛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这是讲到很深的道理,这是事实真相。这几句话,不是随俗谛说的,这是随真谛说的,这是事实真相。这几句话也不好懂。我们同学们,我看大概很少没有念过《金刚经》。《金刚经》很熟悉,用《金刚经》的话来讲,彼此听到就非常亲切。《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念得很熟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把心法、色法,用现在的话说,精神的世界、物质的世界,真的看破了。

  「看破」这两个字的意思,彻底明白了叫做看破。明白之后,当然「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我用这几个字大家好懂,如果用佛经的术语,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这个大家听了不懂。无明烦恼是妄想,尘沙烦恼是分别,见思烦恼是执着,这样解释大家听起来方便多了。我们初学佛法,从这个地方入门,「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佛在经上又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合起来看,能得的这个心不可得,所得的一切法也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

  初学的同学听到这个话,认为「佛教怎么这么消极」。其实这不是消极,这才真正积极,知道一切不可得,自私自利这个妄念的根就拔掉了。那个念头一转,人生真正的价值、真正的意思,为众生服务,这是真的。不为自己为众生,为自己是一样都得不到的,为众生能得到。得到什么?得到大圆满,虚空法界你全都得到了。你要是为自己,你什么都得不到,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为什么为一切众生,你就真的得到?佛家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今天还有广播电台的记者来问我,讲到这个因果,他说一般人觉得这个很消极。实在讲,那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真正明了因果才真积极,佛法里面讲真精进。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有三种现象不空:第一、转变,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剎那剎那在转变;第二、因果相续不空;第三、因果循环不空,它有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佛在此地劝导我们,这个劝导的话说得非常好,「智者知已」,真正有智慧的人对这个事情明白了,「应修善业」,这是真精进、真的积极,积极为社会大众造福,为社会大众修福。

  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一天休息。你要说佛教、学佛的人消极,现在这个社会,大概有许多国家五十几岁退休了,顶多六十几岁就退休了。我今年七十四岁还不能退休,还天天在教学,天天在讲经,你要说我消极,我早应该退休了,那才消极。我还在干。佛法经典里面,诸位仔细去看,你把《大藏经》从头看到尾没有「退休」两个字。诸佛菩萨教化众生,随类现身,随机说法,永远没有休息,永远没有退转。佛教菩萨「精进波罗蜜」,哪有退转?消极、退转不是佛法,佛法里没有,这个地方我们决定不能够产生误会。

  其次,在这个经上,佛又教导我们,教龙王就是教导我们,龙王是我们的代表,他说:「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这是教我们细心观察。世间智慧圆满、福德圆满,这个人就叫做佛。佛的大圆满是怎么来的?是从百千亿福德所生。我们要想证得大圆满,我们要想过大圆满的生活,不修福、不积德,怎么能成就?千万不要像《地藏菩萨本愿经》里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就麻烦了,这个你感得的果报是饿鬼、地狱、畜生。也是因果的转变,因果的相续,因果的循环,这个转变愈变愈差。真正懂得因果的道理,我们要去转变,愈转愈殊胜,愈转愈好,这才是真正通达因果。凡是往下流转的,愈转愈差的,不懂因果;对于因果的道理完全不明了,他才造作罪业。所以真正明了因果、通达因果,没有不断恶修善。

  这一桩事情,具体的教学,无过于《了凡四训》。《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流通很广,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提倡的?谁来流通?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去讲经。这个因缘是那一年的年初,台北善导寺道安老和尚邀我去讲《普贤菩萨行愿品》,我记得那一次是九天讲圆满的。有两位从香港来的,一位是圣怀法师,现在还在;另外一位是谢道莲居士,去年过世了。他们两位到台湾观光旅游,正好遇到我讲经,他们听了很欢喜,放弃原来旅游的计划,利用九天的时间把这部经听完。听完之后很欢喜,来找我,邀我到香港去讲经。我说好,我答应了他们。

  到香港,他们要求讲《楞严经》。那一次去的时间很长,在香港住了四个月,讲《大佛顶首楞严经》。我住在九龙界限街,倓虚法师办的「中华佛教图书馆」。每天晚上讲经,白天没有事情,他们安排我到香港观光旅游,所以香港拐拐角角的地方,我都去玩过。因为住四个月,每一两天去玩一个地方,很轻松、很愉快,也不赶时间。在图书馆里面,看到这里面藏书,使我非常惊讶的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建立的苏州「弘化社」,他一生所有信徒对他的供养,全部都用在印经流通法宝,他不做别的事情,他做得非常专。「弘化社」里面的书,我看到《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种分量最多。我看它的版权页,每一版至少是两万册,多的时候五万册、六万册。他印了多少?印了几十版。这三种书我给它概略统计一下,大概印了超过三百万册。我非常惊讶,老和尚是我们佛门净土宗的祖师,一代的高僧大德,为什么不弘扬佛教经典?印佛教经典数量都很少,每一版一千册、两千册,三千册最多了,三千册以上很少。这三种都不是佛教的,为什么这三样书印的数量这么大?这引起我的省思。

  我很认真的在反省,这才了解祖师用心良苦,要救佛教,要令所有佛教徒都能够得到佛法真实殊胜的利益,应当从「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开始。《了凡四训》这本书,对于因果的理论与事实说得非常透彻,所以老人家一生大量的在推动。我明白这个道理,我回到台湾,就把《了凡四训》印了五万册,而且还讲过两、三遍,尔后又讲过几遍。《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前面的「文昌帝君阴骘文」,我统统都讲过,这是帮助我们认识因果。因果道理真正明白了,「种善因决定得善果,造恶业肯定有恶报」,会勉励人断恶向善。善恶的标准就在《感应篇》跟《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两篇东西都不长,《感应篇》一千多字,《阴骘文》七百多字,比佛家的戒律要殊胜。佛家的戒律,古人翻译的,很多名相术语都很难理解。这两种书中国人写的,我们读起来没有障碍,而且特别的亲切,很有受用。

  去年在新加坡,同修们要求我把《感应篇》讲一遍。我说好,每天早晨早餐,我们会跟同学们谈话半小时,就利用这个时间将《感应篇》讲完。好像讲了有两百多次,总共有一百多个小时。讲完之后,我就选了这部《十善业道经》,做为《感应篇》的总结。这是佛经,还是讲的这一桩事情,怎样积德修善。正是佛在此地教导我们,不但我们自己「应当如是修学」,而且还要帮助社会一切大众「了达因果」。了是明了,达是通达,了达因果的目的是什么?「修习善业」,不必叫别人劝勉我们,你自动会发心修学。

  而佛在此地又有几句嘱咐的话,这几句话很重要,「汝当于此,正见不动」,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人不能没有正知正见,就是你的思想、见解要纯正,不能够有偏邪。有偏见、有邪见,你的行为也就偏邪了,你就会造作许许多多的过失,决定要建立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如何建立?这要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才能成就,所以这个问题是教育的问题。今天的社会会变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造成的?知见不正。第一个知见不正的,我说起来大家不要怪我,说出来你们一定会反对。什么错误知见?男女平等。你们不晓得,男女本来是平等的,现在讲男女平等反而不平等。本来是平等的,男人有男人的事情,女人有女人的事情。要用我们佛家的比喻来说,男人是弘法的,女人是护法的。现在要平等,女人要做弘法的,逼着男人要做护法的,弘护都败,两败俱伤,就错在这里。今天社会为什么没有圣贤出世?没有贤妻良母。所以印光大师说,世界太平,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这个大权在女人的手上。女人真的能够相夫教子,要教自己的儿女作圣人、作伟人,不要自己去做。自己去做,儿女就没有了。所以喊「男女平等」,破坏了男女平等,这是错误的知见、错误的思想。

  社会安全的结构,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世出世间圣人教给我们同一个理念,儒家教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这三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世界和平。平天下是世界和平的意思。世界和平建立在国家政治的稳定,国家政治稳定寄托在家庭的美满,家庭的美满寄托在夫妇的和合。夫妻不和,世界就没有和平了。

  我讲经常做个比喻,整个世界就像我们一个人的身体,国家像我们身体不同的部位,家庭是我们身体每一个细胞,夫妻是细胞核(核心)。夫妻不和,细胞坏了。如果这个身上细胞坏的多了,这个人就要死,活不成了。现在社会上离婚率这么高,世界活不成了,所以人家才说世界末日。世界末日从哪里产生的?夫妻失和,离婚率高,这个是世界末日第一个因素。挽救世界,希望夫妻好合,天下就太平了。男女为什么结成夫妻?没有结婚之前,都看对方的好处,没有看到缺点,这很可爱;结婚之后,天天看对方的缺点,一点好处都没有,这才搞坏了。这个想法,这个看法,就叫做邪知邪见。

  佛教导我们就不一样,佛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怎么落实?夫妻两个每天看对方的善,想对方的善,念对方的善,检点自己的不善,改自己的不善,就永远和合,白头偕老。迷跟觉,正念跟邪念,就在这个地方分别。一念正觉,不但一生幸福,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世界和平。你一个念头错误了,夫妻不和,家庭破裂,社会动乱,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没有和平。

  所以我讲离婚的人都要堕地狱,为什么堕地狱?他把世界和平破坏了,社会安定破坏了。不是你们两个人的事情,关系到整个世界。你才晓得这两个人结合,古时候讲是道义,不是感情。你要顾及整个世界一切众生的幸福,要顾及到整个世界社会的安定和平。常常看对方的好处,常常反省自己的过失;别人永远没有过失,过失永远在我自己。你能够这么样一想,这样看法,这叫正知正见,邪正的差别就在此地。唯有正知正见,他才能够广修福田,才能够常生欢喜心。你才懂得修福,你才懂得积德,你决定不会造恶业。

  修福,佛家常讲「福田」,福田从哪里生?也是从心想生,从正知正见生。同学们,你看看我们出家人穿的衣服,这个衣服上一格一格的,诸位都知道叫福田衣。福田在哪里?福田在心里,这是表法的,衣服上一格一格的格子大小一样,代表什么?代表平等。这么多格子,代表多元文化,代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是我一体,一丝毫差别都没有。这个念头就生福,生无量无边之福,所以福田是从心里面生的。这一件衣服裹在身上,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一个我,佛家所讲的清净法身。清净法身是什么?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不是二。大慈悲心从这里生的。

  有许多同修问我,他说:「法师,你跟各个宗教往来、接触,而且还帮助他们。你这个思想从哪里来的?你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个思想是从《华严经》里来的,佛教我这样做。我是佛弟子,佛教我怎么做,我就应该怎么做。我们这块衣服,这一格是佛教,那一格是天主教,那一格是基督教,那一格是伊斯兰教,那边是印度教,统统是一家,我不帮助他,谁帮助他?迷了自性才有妄想分别执着,觉悟了之后是一家。我们帮助他就是帮助自己,不帮助别人那就是害自己,不知道帮助自己。

  宗教里面讲爱,「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你要爱世人才是真正自爱。你觉悟了,爱自己就是爱世人,落实在爱世人上。不爱世人,不知道爱自己。为什么?不晓得积德,不晓得修福,来生到三途里面去,那怎么是爱自己?真正爱自己的人,一定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提升到天堂,提升到天园,提升到极乐世界,那种人才是真正爱自己的人。一生不善的行业,把自己送到恶道,这怎么能谈得上爱自己?所以真正讲到自爱,要不好好的接受圣贤人的教诲,人只有自己毁灭自己,他不懂得爱护自己;懂得爱护自己,一定要接受圣贤之道。

  佛弟子心地是清净的,心地是平等的,心地是真实的,看世出世间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个个都是第一,没有第二。《华严经》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成就都第一。《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向释迦牟尼佛报告他自己的修学、自己的证悟,个个都说第一,没有说第二的。个个都第一,这就是健康,这就是长寿。像我们身体,每一个器官都第一。眼见第一,耳听第一,鼻嗅第一,没有第二的,这个人身体健康。如果眼看第一,耳不行、耳第二,鼻不行、鼻第三,这个人就生病了。如果差别大的话,人命就保不住了。个个第一,他不是第一,我们要帮助他、成就他第一。就好比我们身上有些细胞病了,我们得想办法帮助它恢复原状,来调理把它治好。同样一个道理,社会有一些人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辨别善恶,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要去帮助他。

  帮助他要懂得方法。佛教菩萨生活、工作与大众接触有六个原则,叫六波罗蜜。「波罗蜜」这个意思,也是梵语,意思是圆满,六种圆满。第一个是「布施」。布施,用现在的话怎么说法?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叫做布施。服务的项目太多了,我们今天做社会福利工作,就是为社会大众服务。在无量无边项目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自己一定要晓得,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最重要。如果没有这一条,你服务得再好,都是救一时之急,不能帮助他自立更生。一定要帮助他觉悟,他才能够永远离苦得乐。没有这一条,他自己不能够离苦得乐,时时刻刻需要人帮助,这还是很痛苦。所以释迦牟尼佛从事于教学的工作,这是在慈悲救世,他做最根本的工作,最彻底、最圆满、最究竟的帮助一切众生。

  第二个是持戒。持戒是什么意思?守法。帮助别人也得要有规矩;你要是不懂规矩,你想帮助他,人家不接受,人家排斥,拒绝你。所以一定要懂礼,一定要守法。

  佛教导我们「四摄法」,许多同修都知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但是四摄法的意义,知道的人不多;如何落实,那就更不知道了。佛的四摄法,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人与人交往的四种法则,必须要遵守。从哪里落实?从夫妻落实。刚才我说了,为什么夫妻不和、家庭破裂?不懂得四摄法。要懂得四摄法,没事。懂得四摄法,过佛菩萨的生活。第一、「布施」,就是服务,先生有没有为太太服务?太太有没有为先生服务?真诚心为对方服务,这就是四摄法里的布施。第二、「爱语」,爱语是关怀,出自于内心真诚清净的关怀。第三、「利行」,我们所作所为于对方决定有利益,决定是有好处,没有危害。第四、「同事」,共同生活在一起是属于同事,小从夫妻,推广到全世界。

  我们与其它宗教交往,就本着佛陀的教诲。首先布施,看看其它宗教,他们有所需要的,我们帮助他。今天所有宗教都办许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像办医院、养老院、孤儿院,还有办学校的,像办小学、中学、幼儿园,许许多多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办这些事业需要钱,我们送其它的礼物不见得能适用,送钱最适用。所以我们送钱给他,赞助他们的社会福利事业。我们去拜访每一个宗教,所赠送的都平等。

  有许多人来找我麻烦,说:「法师,同修们对你的供养,你为什么拿去送给外道?」来责备我。

  我说:「我没有送给外道,我是做佛法慈悲事业。」

  他说:「你明明送给基督教,你明明送给印度教,怎么不是外道?」

  我说:「你心里有外,那才叫外道。外道不是他,是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心里有内外。自己是外道,不知道。自己外道,看别人都是外道。如果我们用社会眼光来看,我们佛教要不要办养老院?」

  他说:「要。」

  我说:「要不要办孤儿院?」

  他说:「要。」

  我说:「要不要办医院?」

  他说:「要。」

  我说:「你拿钱来?」

  他拿不出来,他不说话了。

  我说:「人家办得好,我去投资,没有错。他办的现成事业,我拿一点点钱去投资,我有股份在里面,他办的就是我办的,自他不二,我何乐而不为之?我不必操那么多心,他已经都办成功了,我投资。有没有错误?」心量太小,妄想、分别太严重了,你怎么能作佛?不但佛做不了,你的烦恼断不了,天天在生烦恼,天天在苦难当中过日子。

  佛经上常讲,大家也会念,「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连个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都不能包容,你还包什么虚空法界?我们要学佛,拓开心量。因此我们认知世间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任何一个人他做的事业,只要是对于社会、对于一切众生有真实利益的,就是我做的,我必须全心全力去帮助他,全心全力去关怀他、去照顾他。

  最近在新加坡,回教他们要买一个校址。他办了一个学校,办得很不错,这个校址是租来的。现在屋主愿意卖给他,他钱不够来找我。我跟李木源居士商量,我们集合九个宗教共同来为他筹款,成绩很可观。原来他跟我提出来的,希望我们新加坡的钱帮助他七十几万。我们这一次筹款超过了一百万,你看这个成绩多好!九个宗教统统帮助他。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是我们共同的,不要分彼此,不要分国土,不要分族群,不要分宗教,大家都是一家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爱,所有宗教共同的目的,无非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而已。我们有这样的认知,这叫正知正见,永远不可以堕落到邪知邪见。世界宗教都是一家,何况我们佛门里面的宗派,当然更是一家。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如果我们自己赞叹自己的法门,轻视别人的法门,这就犯了戒。哪一条戒?自赞毁他戒。我们把这个戒律引伸、意思扩大,我们要是毁谤别的宗教、别的族群,也犯了自赞毁他戒。我们看看,佛菩萨都是尊重别人、赞叹别人,自己谦虚、自己卑下。佛这样教,我们应当这样学才对。不可以佛教的是一套,我们做的又是一套,我们就背师叛道,我们就有罪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晚上再会。

佛说十善业道经大意  (第二集)  2000/7/2  马来西亚古晋  档名:19-015-0002

  诸位大德,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五面,从第三行看起,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段经文是本经最重要的一段开示,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教导一切天人大众,可以说圆圆满满包含了十法界的有情众生,同时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根本法门。我们对于这一段的开示要特别认真的思惟、认真的学习,果然能把它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这一生何愁不成无上道?念佛的同修都知道这个法门叫「易行道」,所谓「易行道」是跟其它法门比较起来说是容易。其实,如果你把它看得太容易了,那你是误会,实实在在讲,并不是很容易!

  净宗法门从经教里面去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些人听到「往生」不太喜欢;换个名词,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大家就欢喜了。咱们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条件是要「信愿行」,这是三资粮。「行」里面包含着十善业道,大家都疏忽了,往往认为「行」就是「老实念佛」就可以了。这句佛号如果不能跟十善融成一片,还是不能往生,那就是古人常说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再想想,世尊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状况?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西方世界纯粹是至善的境界,人都是善的,物都是善的,法皆是善法,确实没有一分一毫不善夹杂在其中。所以我们要不认真努力修善,念佛也不能往生,这是对净宗同修来说的。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想得人天殊胜的福报,还是要从修善积德做起。

  前面一段经文,昨天我们略略的提了一下。世尊教我们看佛,佛的相是「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菩萨的相是「妙色严净」,也是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乃至于我们世间的国王大臣、大富长者,他们的相貌端正庄严,我们一般普通的人、没有福德的人,跟他不能相比,都是修集福德所生,我们要懂得这个因果的道理。世间修什么样的福报最殊胜?佛告诉我们,舍己为人,修集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利益正法久住,这个功德无比殊胜,福报也没有能够跟它相比。问题是我们要相信,我们要肯干。

  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在经典上读过这些经文,也听过这些讲解,可是他就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他怀疑,「如果我辛辛苦苦赚的这一点钱去布施掉了,那明天谁布施我?我供养别人,明天什么人供养我」?于是犹豫不决,不敢去做,佛陀的教诲永远不能够实现。古时候有人做,我们看到古书上的记载也不敢相信,恐怕这本书大概是劝人为善的,未必真有这样的果报。

  这几年来,我们在「新加坡居士林」做了一个实验,就是真干。决定没有怀疑、没有畏惧,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照做;做了之后,果然有效,我们所看到的效果之殊胜。这两年来东南亚遭受经济风暴,每一个行业财务收入都减少了一半,我们知道许多行业还面临着破产,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门也受了很大的影响,每一个寺院道场的收入差不多也减少一半。新加坡的居士林不但没有遭受到影响,经济收入月月增长,好像这个风暴我们没有一丝毫的感染到。这是什么原因?我们把佛陀的教诲证实了,只要你认真努力去修因,你修财布施,你一定得财富,钱财源源不断而来。

  我们与许多宗教接触,现在居士林变成宗教聚会所,你们常常看到各个宗教的一些领袖们、代表们到在居士林聚会,在居士林吃饭。

  他们对居士林感到非常惊讶,说:「你们的钱从哪里来的?怎么会有这么多?」

  道教的李道长说得更好,他说:「你们的财务摸不到底!」

  李木源居士答复得很好:「我们有后台老板!」

  大家就问:「老板是谁?一定是个大富长者护法的。」

  李居士告诉他们:「我们的老板是阿弥陀佛,我们完全听从阿弥陀佛的教诲。」

  阿弥陀佛怎么教我们的?在《无量寿经》上、「净土三经」所讲的,就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诲。我们接受佛陀的理念,接受佛陀的教训,接受佛陀教我们的方法,我们全心全力修财布施,所以财富源源不断而来,不受外界任何影响。我们修法布施,所以居士林上上下下都有智慧。每天在这个道场至少都有一千多人在里面活动,没有争论,没有意见,每一个人欢欢喜喜,见了面都面带笑容,所以一般到那里参观都叹为希有!真正做到了人和。我们对于贫穷、老人、病人、苦难的人,全心全力去照顾、去帮助他,这叫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三种果报都非常明显的看出来,证明佛陀的教法真实不虚,我们不应该再怀疑,我们做出实验。这是团体的兴旺。个人的福德,我们看李木源居士,新加坡还有一个许哲居士。我本人也是的,年轻的时候一点福报都没有,看相算命都说我短命。学佛之后,认真努力学习,依教奉行,命运都改过来了。

  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身叫业报身,我们每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都是因业报而来的。但是聪明人遇到佛法,就应当把业报变换成愿力,佛家常讲「乘愿再来」,不是死了以后再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来,当然这个也有),就在这一生利用这个身体,我们把它转换过来就行了。怎么转换法?从前念念为自己(自私自利),现在把这个念头断掉,业报身就尽了;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佛法,念念为众生,我这个愿力超过业力,我为别人超过为自己,这个念头转过来了,这就叫「乘愿再来」。

  我转过来了,李木源居士也转过来了。李居士在十一年前得了一场病(癌症),癌细胞几乎扩散到内脏的每一个部位,医生给他诊断,说他的寿命最长只有三个月。他在这个时候真叫勇猛精进,万缘放下,一心一意为佛教服务,到居士林去做义工,等待往生。他已经等了十二年,十二年还没有往生。再去检查,他的癌细胞没有了,这是把业力转变成愿力,所以他那个身是乘愿再来身,他自己的业报身早已经结束了,十年前就结束了。

  你们想想看,他们能转,我们为什么不能转?一转过来之后得大自在,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有把握,真有信心,多么快乐!世间人都怕死,修行人绝对不怕死,了生死,生死已了,不受后有,决定是随愿往生,多快乐!因此心里面一丝毫的恶念都没有,念念与世尊这一段的教诲相应。

  佛在这个地方叫着『龙王当知』,「龙王」是我们的代表,它表法的意思,昨天跟诸位说过了。『菩萨有一法』,不多,多了我们没法子学,很简单,「一法」,这一法就『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一切诸恶道」,不只是地狱、饿鬼、畜生。六道跟十法界比,六道是恶道;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比,十法界是恶道。所以恶道有相对的讲法,在此地是指三恶道。

  这个意思还需要详细说明,说得最好的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说的「百界千如」。佛讲十法界,十法界最苦的是三恶道。天台大师告诉我们,每一个法界里面都有十法界;换句话说,每一个法界里面都有「诸恶道苦」,这样讲法意思就圆满。每一个法界里都有诸恶道苦。

  「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这一法是什么?佛在这里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这个人心善;『思惟善法』,念头善;『观察善法』,行为善。如果一个人心善、念善、行善,就决定不会造作恶业,当然就能够永离一切恶道苦。佛这个说法,贯通所有一切的宗教。

  在新加坡有一个比较小一点的宗教,我们中国人称作「祆教」,也称作「拜火教」。它的历史比佛教还久,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教在今天全世界的信徒只有十五万人,在新加坡的信徒只有一百五十人。他们过年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聚会,这一百多人聚集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确确实实相亲相爱如兄弟姊妹,我看到非常欢喜。我说:「你们这个教人数少,但是你们超过其它宗教。你们这种亲爱的精神、团结的精神、互助的精神,其它宗教不能相比。」他们听了很欢喜,也确确实实如是。

  这个宗教的教义,归纳起来就是心善、念善、行善,跟这部经上讲的完全相应,丝毫都没有违背,这样才能够『令诸善法,念念增长』,这八个字就是学佛同修常常说的「积德修善」,或者说是「积功累德」。这一句话佛家说,道家也说,儒家也说,在中国过去是三教共同的说法,换句话说,三教共同的理念。

  下面这一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一句要紧!我们修行也知道断恶,也知道修善,为什么修学的功夫不得力?为什么每天还在烦恼里面过日子?多数同修没有认真反省、认真去检点,你只会天天埋怨自己,怨天尤人,这个不能解决问题。问题出现,聪明人决定要把问题的症结找出来,然后把它改正过来,这问题才能解决。我们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修学一切善法,里面夹杂着不善。

  祖师大德们讲经常常用比喻说,譬如杯子里盛着甘露醍醐上好的饮料,可是里面夹杂着一点毒药,喝了不但不能养生,要送命的。我们今天修学一切善法不能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里面夹杂着不善,必须要知道,一定要懂得改正过来,决定不容许再掺杂不善。不善的念头就是自私自利,不善的思想就是贪瞋痴慢,不善的事就是杀盗淫妄(妄语、两舌、恶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夹杂这些,这是我们的致命伤。

  今天在这个讲堂里面在座的同学,无论你是老修行,或者你是今天第一次才来听讲的,你能够在这个地方坐两小时,你能把它听完还不想离开,佛在经上说都是善根深厚之人。什么叫「善根深厚」?这个善根不是这一生种的,生生世世、多劫之前你就种了善根,你就修学佛法。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听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听得非常欢喜,每一个人心里都发愿「我将来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大家一同起来供养释迦牟尼佛。佛看到了很欢喜,告诉大家,这几个人,这个小团体,他们这帮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从这里就能体会到善根深厚。你们想想,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我们在座同修大概都是有这样的善根,还有超过供养四百亿佛善根之人,大有人在。是哪些人?你听了这个经之后,发愿要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你的善根就比阿阇王子这帮人殊胜太多太多了。为什么?阿阇王子只发了一个愿「将来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还没有发愿求生净土,所以他们的善根还比不上我们,我们的善根比他还要深厚。

  为什么无量劫来遇佛、闻法、修行没有能成功?原因就是夹杂不善,这个问题严重!夹杂不善的根就是自私自利,自己的利益不肯放下,只要与自己利害有了冲突,佛陀的教诲就忘得一乾二净,烦恼习气完全现行,这是夹杂着大量的不善,不是「毫分」,我们不能成就的原因在此地。这一生当中如果真的要想得生净土,亲近弥陀,我们要记住,这一些不善要从根拔除,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决定不沾名闻利养。要晓得那些都对我们有害处,没有好处。不沾名闻利养,不起贪瞋痴慢。

  看到别人做好事,什么叫「好事」?对社会有好处,对一切苦难众生有好处,我们生欢喜心、生赞叹心。我们有力量,还要全心全力帮助他、成就他,成人之美,决定没有嫉妒,决定没有障碍,这是善,绝不夹杂。如果看到别人做好事,我们生嫉妒;别人有成就,我们总想方法来障碍他,最怕别人超过我,你就夹杂不善。夹杂不善,那就跟过去生中一样,这一生不能成就,只是在善根里加一点。什么时候成就?什么时候不夹杂毫分不善,那个时候你就成就了。我们一定要学佛菩萨,常生欢喜心,常生智慧心。

  我初学佛的时候(我是二十六岁学佛),第一部看的经是丁福保居士的《六祖坛经诠注》。这是我第一本看的书,我看了很欢喜。我看了之后,非常佩服惠能大师,这个人了不起!他到黄梅去礼拜五祖忍和尚,忍和尚问他:「你到这个地方来,你想求什么?」他跟忍和尚说:「我到黄梅来想求作佛。」这就不是普通人。你去打听打听、去问一问,我们普通人到寺庙里面来烧香拜佛,你问他来求什么?他是来求佛保平安的,求发财的、求升官的,都是求这些,从来没有听说过他来求作佛的。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所以惠能求作佛,他真的就作佛了。人家求的跟我们不一样。五祖遇到这样的学生,非常欢喜!但是佛门里面也是龙蛇混杂,良莠不齐,嫉妒障碍还是在所难免。真正一个特殊的人物,免不了要遭人嫉妒。所以五祖就用个障眼法,把他看作一个普通人,说:「好!你到槽房里面去做工。」打发他到厨房里面做粗活,分配舂米劈柴的工作给他。惠能接受了。在掉转头要走的时候,又跟五祖说了一句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如果我们今天要是遇到祖师,一定是跟祖师讲:「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我们常生烦恼,他常生智慧,这就是我们的善根福德不一样。如果你善根福德现前,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常生智慧,不生烦恼,你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个愿望是作佛,要跟诸佛一样广度苦难众生,这是诸佛如来的事业,他们的事业就是普度众生。现在我们总算搞清楚、搞明白,我们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夹杂不善。

  善恶的标准,我们学净土法门的同学,必须要依靠《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一段经文,世尊以无尽的慈悲,将五戒十善的形相、修学的方法以及业因果报,说得很清楚、很详细、很明白,所以我们把这一段经文选择作晚课。净宗的同修,我们早课不念「楞严十小咒」,为什么?念这些咒语依旧打妄想、依旧夹杂,不得利益;古人能得利益,现在人不能得利益,所以课诵不能不改。我将这一部分念诵的咒语改做经文,选择《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做为早课读诵的经文。读这一段经文,要学阿弥陀佛的心愿,使我们的心同阿弥陀佛,我们的愿同阿弥陀佛,早晨念这个经文意思在此地。晚课念五戒十善这一段经文,是让我们认真的反省忏悔,「我这一天,佛在经上的这些教诲,我做到了没有?佛教我做的是善,我做到没有?佛教我不可以做的是恶,我有没有去做?」晚课是反省。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是忏悔,要依照佛的教诲改过自新,天天求改进。

  诸位要晓得,改正错误就是进步,天天改进,务必要把我们的不善减少;断除当然是不容易,一定要减少。年年减少、月月减少、天天减少,果然真干,有个十年八年,跟诸位说,就不会夹杂毫分不善,功夫有成,一丝毫不善都没有了;不但不善的言行没有,不善的念头都没有了。这个时候自己就晓得,你是念念行行之中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你能感受到诸佛的护念。就好像慈母爱护自己儿女,儿女知道「母亲真爱我,母亲真喜欢我」,他能够明显的感受到诸佛对我们的爱护。

  我们今天没有法子感受到,是因为夹杂不善产生了障碍。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有相当的难度,但是这种难度是可以克服的。不能克服的难度,佛常讲:「登天难,求人难。」这是不能克服的,我们这个肉身要想生天不容易,求人不容易。不夹杂丝毫不善,这是自己的事情,既不是登天,又不是求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0 23: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