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60|回复: 8

[其它话题] 古镜今鉴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6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中华德育蔡礼旭、胡小林、刘素云等老师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演讲》

古镜今鉴—《群书治要》的当代价值  刘余莉教授主讲  (第二集)  2013/4/20  香港国际博览馆HALL2  檔名:56-138-0002



  刚才我们讲了贪,讲了贪财、贪色。下面我们接着讲贪名。在《了凡四训》上有一句话说,「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在世间享有很盛大的名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但是却名不副实,这样的人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灾祸。每当我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我自己也是战战兢兢。为什么?因为现在全国各地传统文化的论坛很多,我们经常去分享自己学习的体会,也是小有名气。现在愈讲是愈不敢讲了,为什么?因为讲来讲去,发现自己连《弟子规》还没有完全落实,所以讲得愈来愈没有底气了。所以大家邀请我,我不敢去参加,还请大家体谅。所以我们希望有那些在生活中、工作中,落实得好的企业家,还有各个单位的领导者,能够现身说法,他们来讲出的故事才能够感染人。譬如说我们这次论坛就请到了吴念博董事长,他把《群书治要》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创建了幸福企业。像我们的大学传统文化的论坛,应该多请这样的企业家去分享,才更有说服力。

  我们也看到在社会上有很多影星、歌星,确实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譬如说你问一个孩子,今年评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今年评了多少位道德模范,你们知道他们有什么事迹吗?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很多年轻人都摇摇头,说这个谁关心!但是你问问他,现在流行什么歌曲?哪个电视剧,那个主角叫什么名字?他的成名作是什么?他给你如数家珍,讲得头头是道。说明什么?说明在我们现在社会影星歌星的影响力是最大的,他们的名声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但是遗憾的是很多的歌星、影星没有机缘了解传统文化,结果拍了很多引起人暴力、色情、欲望的镜头。譬如说这个电影、电视剧,没有一个第三者插足,没有一个情人小秘,再来一段床上戏,这个电影、电视剧都演不下去了。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本来一个人是纯净纯善的心,但是看了这样不好的电影、电视剧,把人的欲望、暴力倾向都给引发出来了。所以现在的校园枪击案不断的发生,还有青少年的两性关系也愈来愈混乱,这些都是有原因的。当然我们看到很多的新闻也经常有这样的报导,说有某某歌星影星突然自杀身亡,某某歌星突然出了车祸,还有的得了绝症,更多的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我们看到这样的结果,就知道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没有用自己好的名声去做有利于社会的引导所导致的。当然我们讲这些并不是幸灾乐祸,我们也是希望这些歌星、影星有机会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避免这些过失,让人生更加幸福、更加成功。

  最后就是贪利。中国古人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看到利益现前,马上就想它符不符合道义。我们看一看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们都有这种态度。譬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刘庭式的故事,讲的就是刘庭式怎么样见得思义的故事,我给大家放一下,(放影片)。这一位刘庭式他是和苏轼同朝为官的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曾和邻居家的一个女子口头订婚了,后来他就去上太学,五年之后考中进士回乡,但是这个时候才知道,和他订婚的这个女子双目失明了。女子家的人就说,我这个孩子已经双目失明,就不配再做你的妻子了,这桩婚事就这样算了。但是刘庭式信守良心、信守承诺,坚持要娶这个女子过门。结果这个女子过门之后,也是非常的感恩,对刘庭式照顾得很好,也给他生了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教育得也都很好。后来刘庭式到高密去做通守,也就是太守的助手。当时的太守就是苏轼,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妻子就得病过世了,刘庭式就哭得很伤心。苏轼为了劝告他,就说我听说人是因为美色才会生起情爱,因为情爱才会有悲伤的感受,而你的妻子她又不是个美人,还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有什么哀伤可言?这个刘庭式听了之后就说,他说我所哀痛的只是因为我丧失了一个曾经和我同甘共苦、筚路蓝缕的妻子,我并没有想到她的双目是失明的。如果如你所言,一个人因为美色才会生起情爱,因为情爱才会有伤痛的感受,那你看一看在大街上,每一天挥着袖子、挥着手绢,挑逗你、勾引你、诱惑你的那些红尘女子,她们每一个人都长得很美,她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你的妻子了吗?这个苏轼听完了非常的惭愧,他也更加佩服刘庭式的德行。

  像这样的读书人,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很少把这样感人的故事搬上银幕,我们搬上银幕的都是什么?都是宫廷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其实这些都是现代人,以现在人的心理来编写、演绎古人的故事。这些让青少年看了以为我们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勾心斗角的历史,怎么能够对我们的文化生起信心?所以如果我们看到这四个字「财色名利」,如果有一个字放不下,过分的贪着都会给自己的人生招致灾祸。所以古人把这些东西称为身外之物。为什么称为身外之物,这也体现了我们古圣先贤的智慧,他提醒你,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够控制。譬如说你想年年十八、青春永驻、不得病,你能做得到吗?你想自己记忆力很好、很有智慧、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你能做得到吗?我们连自己的身体都无能为力,不能控制,请问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你能够控制的?我们想来想去一看,没有一件事是我们可以控制的,而对于那些不可控制的东西,你非得要去占有、要去获取、要去控制,非常的执着,你这不是和自己为难吗?所以中国人说理得心安。现在全国上上下下、贫富贵贱的都是身心不安,都忙忙碌碌的在那妄求,原因在哪里?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不明理所导致的。所以我们学了传统文化之后,深深的感受到,我们今天反腐倡廉的工作之所以取得的成效不够明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学习《群书治要》,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弘扬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能够认真的读一读《群书治要》,那我们相信人人都明理,人人都能够做到理得心安,君子坦荡荡。这个是给我们讲的戒贪。

  古人这样提醒我们,说「立名于一世,失之仅顷刻。」你看,一个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再到工作岗位,这一路走来,付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努力,终于有一个好的位置,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让父母骄傲,让家人为我们自豪了。但是在一个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结果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那可是在顷刻之间!所以,中国古人又提醒我们,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应该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别人拿着金钱美色来诱惑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要觉得自己是领导者,你看别人都给我们送礼、都贿赂我们,很得意。其实人家是拿着诱饵,来诱惑你跳下这个悬崖,结果你把持不住自己,把这个脚踏进了悬崖,你想后悔还来得及吗?后悔、后悔是到后面才悔,悔之晚矣。所以说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大学》上说,你要想去治国平天下,你要想去构建和谐社会,你要想去弘扬传统文化,从哪里做起?首先从格物来做起。格物就是格除物欲,使你在财色名利的诱惑面前如如不动,能够把持住自己,这样的人才致知。你的智慧明了,没有被利益和欲望所迷惑;利令智昏,情令智迷。这个才是我们修身的基础,这就是戒贪。

  习近平总书记还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你看,大家都不由自主的给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句话鼓掌。他说:「你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伸手必被捉。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你看说得多好!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念阿弥陀佛一样,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面对财色名利就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不会利令智昏。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戒贪。

  第二就是「惩忿」。惩忿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转怒为恕。我们看怒这个字,上面是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叫怒?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你已经不能把持自己的情绪才会发火。所以你把又字边这个棱棱角角变得圆滑起来,就变成了「恕」这个字。而恕上面是一个如,下面是一个心。什么叫如其心?如其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那你就能够转怒为恕了。譬如说你看人不顺眼、不满意的时候,你就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一个圣贤人了?一个错误都不犯了?我们自己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过失和习气,怎么能够要求别人一个错误都不犯?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我们就想我们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希望别人怎么对我?我们希望别人能够理解我们的苦衷,给我们一个改过的机会,宽容我、原谅我。那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也要有一颗包容的心,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

  在孔老夫子那里有一个弟子来向他请教,说老夫子,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说有,这个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我们《弟子规》上所说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扪心自问,我希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态度、这样的行为方式来对待我?如果我不希望以这样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被对待,那我们就不能够这样去对待别人。你看这一句话很简单,但是如果你时时、处处、事事都以这一句话为标准,你就发现你的人际关系会有很大的提升,你为人处世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取舍。所以我们学会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才能够真正做到转怒为恕。

  在《孔子家语》上说了这样一句话,「君子有三恕」。哪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就是你有领导不能好好的事奉,不能好好的恭敬,不能够负责、尽职的完成你的工作;有臣子,有属下,你希望他能够恭敬你、尊敬你、尽心尽力的为你服务,这就不是恕道了。「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父母亲都不能够孝敬,有儿子希望他们能够回报你,那也不是恕道了。「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有兄长自己不能够恭敬对待,为什么?因为自己有权有势,或者有财力,但是兄长可能是个农民,你可能就对他说话不客气,还带着训斥的口吻,瞧不起他,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有弟弟妹妹,希望他们恭敬你,对你很顺从,这也就不是恕道了。所以,你看我们一般的人,都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另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但是我们往往在走人生之路的时候,把写着他人的过失这个包袱放在了胸前,所以一低头很容易看到他人的过失,挑剔别人,指责别人,但是怎么也看不到自己的过失。那怎么办?我们就要把这两个包袱换一个个(位置),这样才能更多的看到自己的过失。而对他人的过失,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能够宽容,看到他人的过失,还能够反省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过失。所以孔老夫子在《论语》上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的有帮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让你看到贤德的人,做得比我们好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向他看齐,而不是嫉妒他、障碍他;看到不贤的人,做得不够好的人,不是嘲笑他、讥讽他、挑剔他,而是马上反省自己,我们是不是有类似的过失,这就是善财童子的境界。你看,你从早到晚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善人,无论是恶人,都是我们学习的老师。那这个人这么善学,每一天的提升有多快!

  所以我们学了这些话,要在生活中去落实。我们很多人都说,是谁谁谁让我很生气,某某事让我很生气。其实这个都是不明理所导致的。从逻辑上说,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你的内心。所以那个让你生气的人是谁?是我们自己修养不够。所以有一篇文章,我经常的引用,也经常提醒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是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交给别人来掌管。譬如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了先生的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了孩子的手中。还有一个年轻人从文具店里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给气炸了!」他把钥匙交在了老板的手里。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自己的心情。而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讯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

  诸位朋友,你们快乐的钥匙在哪里?是在别人的手中吗?那就赶快把它拿回来!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每一次都是提醒我们自己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当然能够真正握住自己钥匙的人,可不是一个容易的事,那是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于用发怒来解决问题了。我们怎么办?我们还要认识到这个发怒对人产生一连串的影响,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做到转怒为恕。譬如说我们看一个狗拿耗子的幻灯片,(放影片)。这个幻灯片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怒气会导致很多人的不愉快,产生连锁反应。所以,我们一定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做到转怒为恕。

  第三个修养就是「改过」。在《群书治要.鬻子》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就是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明明知道身上有过恶,但是却不能够更改,这样就会贼害了自己的身心,乃至丧失了生命,一个人有行为像这样,确实是人生的大忌了。这个告诉我们什么?「知耻近乎勇」,人要懂得知耻。当然说到改过这个字,我们想到了《了凡四训》他改过的经历。在《了凡四训》上就记载着袁了凡先生在年轻的时候,仕途不是很顺利。他在后来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云谷禅师,教导他改过自新的方法,让他反省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过失,导致了仕途的不顺利。结果这个了凡先生很难得,他一听到这样的劝告,马上就认认真真的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究竟有哪些过失。结果他在反省的时候这样说到,他说「我福分很浅薄,又不能多做好事,积功累德,为我享受那个大的福报奠定一个基础;加上我做人没有耐心,又不能够宽容别人,因为他自己很有才华,自己的才华往往掩盖了别人的才华,让别人的才华不得发挥;说话不经大脑,直心直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也不知道这句话对别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和伤害;还轻易的来谈论别人的过失、施政的得失等等。」像《弟子规》上说,「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经常谈论别人的过失,不小心被别人听到了,人家知道你在背后说他的过失,就对你非常的痛恨,无形之中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我当时看《了凡四训》的时候,我发现这些问题我自己身上都有,特别喜欢以才智盖人。我到新加坡学习之后,回到中国的时候,我大学的一位老师看了我,他说我留学回来之后,简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我以前什么样的?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和同宿舍人的相处,结果同宿舍的人,有一次说了一句不太好听的话。结果我听了之后就非常生气,我就说你再说一遍,她果然又说了一遍。结果我怎么样?我上去就打了她一拳,把她打得很痛,还去告诉我们班主任老师。我们班主任老师觉得很奇怪,他说都大学生了,男孩子都不动手打人了,这个女孩子还动手打人。这是大学发生的事。即使我在上博士后的时候,和人家相处在一起,还经常和人吵得不可开交。那个时候的脾气就是一点火就会着的那种,而且不懂得推让,有什么事特别好表现,说的话都是咄咄逼人的。

  到了新加坡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再回到中国的时候,我这位导师就说,他说我简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所以我们学了《了凡四训》发现,我们这些问题身上一一都有,但是了凡先生能够改正,我们和他同样是人,为什么我们就改正不了?所以《了凡四训》上说,「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想一想古代的圣贤人,孔老夫子、孟老夫子和我同样是人,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百世的师表?到今天不分种族、不分国籍的人,一提起他们还非常的尊敬,愿意向他们学习。而我自己却是一身瓦裂。什么叫瓦裂?这个瓦裂就是指陶制的器皿,譬如说陶制的杯子、陶制的碗等等,但是这个陶制的器皿却破碎了,结果怎么样?一文不值。「耽染尘情」,过分的放纵于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满足。「私行不义」,偷偷做着一些不仁不义的事情,「谓人不知」,还以为别人都不知道。就这样一天一天的将要沦落为禽兽,而不知不觉,相反还「妄自尊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当时我们看了这一段话的时候,真的是看得冷汗直流,我们不就是这样的人吗?所以如果没有接触圣贤教诲,我们确实可能堕落为禽兽都不知不觉。

  所以孟子说,「耻之于人大矣」。「耻」这个字对人来说,太重要、太重要了。为什么?一个人知耻,他知道自己有过失,做了错事会惭愧、会不好意思,他就能够改正自己的过失。「知耻近乎勇」,勇于改过,他就能够成为圣人、成为贤人。但是如果不知耻,做了错事没有不好意思的感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就会一天一天的沦落为禽兽而不知不觉。所以圣贤人和普通人的差别在哪里?并不是说圣贤人从来不犯错误,中国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后面一句话是重点,「过而能改,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莫大焉」。就是说你犯了过失,但是你能够改正自己的过失,没有什么比这个善更大的善了。所以《了凡四训》上说,「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以前的过失,既然已经犯下了,就不要再纠缠它了,就像过去一样,都过去了。从今以后,我们接触到了传统文化,学习了《群书治要》,要从现在开始改正自己的过失,仍然能够成圣成贤。

  在《了凡四训》上也说,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过失,就像刺猬身上的刺那么多,但是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常常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什么原因?那就是「心粗而眼翳也」。就是我们反省自己的心太粗疏了,眼睛都被蒙蔽了,结果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我们现在人有一个最大的过失是什么?那就是「傲慢奢侈」。我们现在人说起别人,都是不屑一顾,甚至都胆敢批判圣贤人,把圣贤人的教诲都不屑一顾。所以是傲慢到了极点。在《易经》上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学了这个规律,就不敢再傲慢了。为什么?因为你观察天地自然的规律,是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潮涨就有潮落,有春夏就有秋冬。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所以古人常用这个太极图来表示阴阳变化的规律。这个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一个界限,如果过了这个界限,做得太过分了,那就会引起变化,这就叫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长。

  所以,在曾国藩的《家书》上,他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一个家庭、家族企业、单位政党的破败,都是因为这里边的每一个人过上了过分奢侈、过分浪费的生活,以至于入不敷出。而一个人以前都在走上坡路,突然转折,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个转折点何在?什么时候他认为自己的奋斗已经差不多了,可该享受一下人生了,从此他人生的转折点就出现了。有的人是在大学,有的人是在走上工作岗位,有的人是获得了一官半职有了一些财富,开始过上了玩物丧志,不思进取的生活,他人生的转折点就出现了。

  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就是过分的骄傲自大,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我自己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挺好的。结果因为成绩很好,往往就瞧不起别人。因为什么?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事是需要求别人的,全都是别人有事来求我。所以走在路上,这个头都是往天上瞅的,两眼朝天看。就像现在的名牌高校的学生一样,走在路上旁若无人,这个眼神里都带着傲慢。结果每到评三好学生的时候,虽然我的成绩特别好,但是一投票我就落选了。那个时候没有学传统文化,也不知道凡事要反省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心里怎么想的?我想都是我的成绩太好了,别人都嫉妒我,所以才不投我的票。我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结果直到我们到汤池去学习,听蔡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讲了一句话,他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为什么我们走到哪里,和人相处了几天,就起了矛盾、起了对立、起了不满?因为我们没有学《弟子规》,不懂得最起码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没有做到敬而无失,恭而有礼,所以走到哪里才不招人喜欢。所以我们看了蔡老师的讲座非常的受启发,多年之后才突然明白,自己大学的时候为什么一评三好学生,都评不上。所以我们学传统文化,确实能够发现自己的很多过失,当你能够明白自己的过失,进而改正自己的过失时,这个欢喜才是不可言喻的。

  在《易经》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辞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这一卦就是谦卦,谦虚的谦。而这个谦卦的卦象是地山谦。平时这个高山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之中,这个高山宁愿居于平地之下。我们想一想,一个人像曾国藩那样才华横溢又有权有势,这个时候皇帝可能就有戒心了,群臣对他也会有嫉妒之心,这个时候他怎么做的?他是「推功与上,让利于下」,把这个事情做好了,功劳推给了领导、推给了长上,利益分给属下,自己不去沾。当然一个真正能这样做的人,不居功,不求利,那也是有很高修养的人,他是真正明白了天地之道的规律。因为任何一件事的成就,都不是某一个人付出的结果、聪明智慧的结果,它需要有很多人的付出才能够成就。所以他说是推,也并不是真正的推。所以谦,「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骄满的人给自己招来损失,为什么?一旦一个人骄满了,认为自己比别人都强,他的人生就不再会有好学的质量,他的人生就很难前进了。谦虚让自己受益,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道理。又说「惟天福善祸淫」。天道自然的规律,都是给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过分的人招致灾祸,这都是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推导出来的。

  所以在《群书治要.孝经》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虽然你身处高位,但是没有骄慢的表现;虽然你身处高位,也没有被颠覆的危险;虽然你很有财富,但是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于礼的规范,做事很谨慎、很符合于法度;虽然你很有钱,但是也不会有入不敷出的危险。「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你看我们看了这段话,就告诉我们,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问题出在哪里。出在哪里?就是因为缺少教育,不知道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第一代创业的人都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下了事业。第二代条件好了,但是有的还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知道克勤克俭使事业发展壮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体会到祖辈、父辈创业的艰难,不知道什么是克勤克俭,还学会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久而久之,就把祖辈、父辈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业给败坏光了。所以我们学《群书治要》,确实可以让我们的人生避免很多的错误,少走很多的弯路。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一点,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是修身。

  第二点,就是「爱民」。做为领导者能够做好两件事,这个领导基本是成功的。那就是《孙卿子》上所说的,「爱民而安,好士而荣。」所以我们首先看一看爱民。在《群书治要.六韬》上,记载着姜太公回答周文王怎么样治理国家,他就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他对待人民百姓什么态度?像父母慈爱自己的儿女一样,像兄长慈爱自己的弟弟一样,是「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我们想一想,父母是怎么对待儿女的?如果一个家家境很贫寒,没有吃的,没有穿的,父母宁愿自己挨饿也要让儿女吃饱,自己宁愿挨冻也要让儿女穿暖。一个好的领导者对待属下、对待人民就应该是这样一种态度,见到百姓饥寒交迫,就为他们感觉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奔波,也会为他们感觉到悲愁,想方设法的要解决他们的困难。

  在《春秋.左氏传》上,也是总结了历代兴衰成败的经验,说了这样一句话,「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盛,什么原因?因为他把百姓视为受伤的病人一样加以体恤、加以关爱。很多人说把他视为病人还不够,应该是把他视为自己的伤病一样加以关爱、加以重视。一个人生病的时候是最担心的,想方设法的四处求医。你对待百姓什么样的态度?就像自己的伤痛一样,那么样的关爱,那么样的体恤,这是一个国家的福祉所在。而一个国家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把人民视为泥土和小草一样的低贱,可以随意的践踏,这也是一个国家灾祸所产生的原因。

  所以在《史记》上就记载着,历史上曾经出现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管理。西门豹在治邺县的时候,他做邺县的地方官,他把法律设计得很严苛,结果他达到的是不敢欺的境界,老百姓被吓得战战兢兢,没有人敢欺骗他。子产在治理郑国的时候,他做郑国的宰相,把法律、监督机制设计得很严密,结果他达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老百姓想欺骗他都做不到。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在治理单父的时候,他把孔老夫子的仁爱、忠恕思想落实在管理之中,真正做到了爱民如子,视民如伤,他达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们的长官。究竟哪一个层次的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而我们现在的很多企业,又在追求哪一个层次?我们很遗憾看到现在很多的企业管理,包括政府管理都在追求不能欺、不敢欺的境界,而没有想到还有一个不忍欺的境界。

  子贱治理单父究竟有多好?他的一个同学,也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叫巫马期,他就很想了解子贱治理单父到底有多好。于是他就乘着夜色,来到了单父微服私访,看到一个人正在捕鱼,结果他捕了很多鱼,看了一看,又把这些鱼给放回到河里去了。巫马期看了觉得很奇怪,他就走上前来问,他说我看您捕鱼,捕到了很多鱼,但是您为什么又把这些鱼给放回到河里去了?这个人怎么回答的?这个人回答说,因为我们的长官子贱告诉我们,不要去捕捞那些还在成长中的小鱼,而我刚才所捕上来的,正是那些还在成长中的小鱼,所以我又把牠放回到河里去了。这个巫马期听了之后,非常的感叹,回来就向孔老夫子禀报,他说不知道子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孔老夫子就说,他说子贱曾经说过,一个人对身边人事物的至诚之心,就会影响到远方的人。也就是说,你对身边的人和事至诚恭敬,你的这种至诚恭敬心、爱心,老百姓都能够体会到,所以他们不忍心欺骗他们的长官,他可能就是把这种方法运用到管理之中了。巫马期就说,他说子贱治理单父能够达到,即使是没有人看管,也像严刑峻法就在身边一样。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爱民如子,他起到了君亲师的责任。

  很多人说,这种理念用来治理古代小的县、小的地方还可以,现在我们这个企业都是跨国公司,你再用这种理念还能行得通吗?我们看松下幸之助为什么能够成为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为什么能够创下两个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并在短短的时间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日航?他们都是把这种君仁臣忠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所以获得了成功。稻盛和夫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时,他就这样很谦虚的说,他说「其实我不过是把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经验,运用到企业管理中而已。我所做的都是你们古圣先贤的智慧。」他的这一句话,也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感慨,为什么?因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对自己的文化没有信心,反而要去向一个有两百年历史的国家学管理。

  在「和谐拯救危机」上,我们看到尊敬的上净下空老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没有长期统一的历史,他们是一个移民国家,就像一些小摊贩一样。那怎么样把诸多的小摊贩管理起来?他们想到了民主,通过民主推选,选出一个领导人来管理这些小摊贩。这个管理方式适合于美国,但是不适合于中国。为什么?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长期统一的历史,它已经形成了像超级市场的管理方式。而我们现在很多人想要做什么?放弃超级市场的管理方式,去学习那些小摊贩的管理方式,这是多么的可悲和可叹。当然我们现在也欣喜的看到了希望,像我们吴念博董事长、胡小林董事长,还有很多的企业家,都把传统文化落实在自己的企业管理中,最后创下了和谐企业、幸福企业。他们这些活生生的例证,也让我们生起了对中国式管理的信心。

  说到了「爱民如子,视民如伤」,我们就想到很多的领导者,根本就没有这种鱼水情深的意识,对老百姓是漠不关心,哪里还会爱民如子,视民如伤?这个爱心生不起来,原因何在?在《论语》上孔老夫子就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之所以做不到爱民如子,视民如伤,我们对老百姓没有感情,因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孝心。对于我们父母他们的伤痛,他们处于贫困的境界,我们都生不起回报帮助的心;看到这些陌生人处于贫困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怎么生起要帮助他、扶持他的心?所以爱心的原点在于孝悌。我们看在《孝经》上有这样一句话,说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去爱别的人,这个是和德行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去尊敬别的人,也是和礼的要求相背离的。

  我们看到在历史上有一个叫杨甫的人,他要去四川拜见无际大师,因为他听说无际大师修学佛法非常的功夫深,而且很有智慧,所以他就离家不远万里到那里去拜见无际大师。在路上就遇到了一位出家人,告诉他,你求无际大师,不如求佛。他就说那佛在哪里?他说你从这里往回走,一路上你如果见到一个倒趿拉鞋、披着被子的人,这个人就是佛。他就一路往回走,结果留宿了很多的旅店,敲一敲门,也没有见到有那一个倒趿拉鞋、披着被子的人。所以他就很失望,回到了家里,深更半夜就敲门,他的母亲一听,儿子回来了,非常的欣喜,顾不上穿鞋,结果倒趿拉鞋、披着被子就赶快来给他开门了。结果他打开门一看,看到母亲倒趿拉鞋、披着被子,他突然恍然大悟,原来母亲就是佛。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在家敬父母,强胜远烧香」。为什么?这句话说得很有味道!如果你去远烧香、去拜佛的目的是求自私自利,求升官、求发财,那还是一个为自己自私自利的心。但是你在家能够孝敬父母,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需要,你那个是爱心,那是为别人的心,是一种感恩的心,这个心才是和你的心性本善相应的。所以你看我们很多人学佛,到寺院里去烧香、磕头,结果怎么样,对父母都不知道孝敬,你说这个佛怎么能够学得深入?因为你没有爱心,没有一种感恩的心,你孝心没有,爱心的原点就找不到。所以我们上净下空老和尚,他就提倡让我们学习《弟子规》。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做人都不及格,还怎么样去成佛!

  我们看父母是怎么对待我们的?我们看一个幻灯片,题目叫「母亲」。妈妈,虽然孩子已经成年,但是我依然能够感受到你哺育我时,那乳汁里饱含着的温暖。当我毕业的喜讯,充满着您的骄傲笑脸,您知道您期盼的世界,已经开始将五彩渲染。母爱无边,在生命中承袭绵绵,无穷的力量,支撑着不朽的关怀,让爱走向生生不息的永远。妈妈,虽然鱼白早现天边,我的耳旁依然回响着,在雷鸣的轰响中,您深夜轻轻的脚步点点。好想为您递上一支拐杖,支撑起您,曾经硬朗似铁的腰杆,所有的豪情岁月,航行在您承诺的永远。好想摘一朵鲜花,插在您白发苍苍的鬓边,在满是岁月的沟壑里,为您种下永远的春天。您依旧温柔的声音,哪怕是喋喋不休的叮嘱,也是在我神情未定的时刻,延续着千年不绝的训言。当我很久没有听到您的唠叨,偶尔有一天我发现,我在重复您的教诲,我才知道,我在将爱的信息承传。好想为您点上一盏明灯,照亮您曾经秋水的眼帘,让所有记忆的诗集,在您的眼眸里历历再现。

  下边是有人总结的,母亲一生的八大谎言,看了之后,确实是感人肺腑。儿时家里很穷,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孩子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有一个冬天,孩子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躬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孩子说,母亲,睡了吧,您明早还要上班。母亲笑了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高考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一杯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子喝了,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男孩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去请母亲喝。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父亲病逝之后,母亲又当爹又当娘,苦不堪言。然而母亲多年来却始终不嫁,别人再劝,母亲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孩子长大了,有了一份好工作,孩子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老人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晚年,母亲患了重病,住进了医院,孩子千里迢迢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了。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孩子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疼。

  我们看了这个母亲的八大谎言都觉得很熟悉,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母亲确实经常说这样的谎言,而我们做儿女的还很粗心,以为母亲说的都是真的。我们想一想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和儿女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为什么他觉得不习惯?因为你看他到了你们家里,他一会儿这个做得不对了,那个东西放错了,他觉得很不自在,确实很不习惯,是吧。你看孩子小的时候,母亲对他的照顾是无微不至,有求必应,非常的耐心。但是自己老的时候,到了孩子的家里,却被孩子挑三拣四,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哪一个父母能习惯。父母对待我们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回馈父母?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这个礼也有具体的规定,像我们在读《礼记》,讲到「内则」,怎么样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突然恍然大悟。为什么老法师经常说,你们这一代年轻人没有恭敬心。为什么没有恭敬心?因为我们对父母就没有恭敬心。

  《礼记》上记载,一个儿子侍奉父母,应该是这样的态度,儿子侍奉父母,应该是鸡刚刚啼叫,就起来洗脸漱口、梳头、戴帽、理好饰物、系好帽缨、穿上端服、套好蔽膝、系上大带、插上笏板。这是古代当官的人去面见皇上时的装扮,非常的正规。左右两边佩戴用具(为什么佩戴用具?怕是父母公婆有所需要),然后去父母、公婆所居之处。到了那里静气平声,询问父母需要什么就恭敬的送上什么,和颜悦色以问寒问暖;父母如有过错,要心平气和,低声劝说;如果劝说听不进去,就要更加恭敬孝顺,待父母亲高兴时再次劝说。如果父母发怒不高兴,甚至打得自己头破血流,也不能够厌恶埋怨,还要更加恭敬孝顺。父母去世以后,将要做善事的时候,想到要让父母留下好的名声,就一定要实现它。这是一个儿女对待父母正确的态度。

  我们看了这段话,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才体会到我们现在的人为什么没有恭敬心了?因为我们从父母那里就没有培养出恭敬心。而我们从侍奉父母的态度上培养了一个重要的态度,那就是不和任何人起对立的念头。因为你看父母打得你头破血流,你都没有怨言,你不会和父母有逆反、有对立,这种处世态度一旦养成,你和任何人相处的时候都没有对立、都没有矛盾、都没有逆反。所以,我们没有恭敬心,根源何在?根源就是对父母没有了恭敬心。所以你对父母不恭敬,你对师长很恭敬,毕恭毕敬,那个恭敬是假的,是装出来的。为什么?因为真正的恭敬心,是对待所有的人都同样的恭敬。你对父母能够恭敬,你对别人的恭敬才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心性的流露。所以,为什么说孝是中华文化的根!

  根,就是因为从孝开启了一个人的爱心,开发了一个人的心性,而这个心性不是伪装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我们现代人看到了这一段话可能在想,什么年代了,我们现在都讲深圳速度,做什么事都非常的快,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去恭敬父母?我们现在人觉得这是繁文缛节,但是有一个朋友,他到日本留学,结果娶了一位日本的太太回来了。他第一次带着这个日本的太太去见父母的时候,第二天起床的时候,他的父母打开房门突然发现,这个日本的儿媳妇穿着很好的和服,脸上化着妆,就好像去参加宴会一样,恭恭敬敬的跪在门外,看到公公婆婆出来了,马上就鞠了一个躬说:「请问爸爸妈妈昨天晚上睡得好吗?」结果把这老俩口吓了一跳,还不知道这儿媳妇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跪在门外。实际上,这些礼都是从中国人那里学来的。你看我们现在鞠躬,中国人之间鞠躬,你觉得很奇怪,但是你到日本,人与人之间见面全都是鞠躬礼,你觉得很自然。所以现在日本人,日本民族被誉为世界上形象最好的民族。什么原因?因为他们学习并且保留了中国的礼,所以他们成为了最受尊重的民族。

  在《礼记》上还有一段,告诉我们怎么样孝敬父母,孝敬父母的儿女有什么样的态度。它说:「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就是真正的孝子,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有大道就不会走那些羊肠小路,有舟可乘就不会冒险涉水过河。为什么?不敢以父母给的身体去做危险的事情。一个孝子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他就不会口出恶言。为什么?因为你口出恶言你骂别人,别人也会回骂你。「忿言不及于身」,愤怒的这种话,也不会返回到你自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不辱没自己的身心,不让你的父母亲蒙羞,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你看,一个真正的孝子,每走一步路,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不敢忘记父母,他还会想到去自杀吗?现在有的大学,突然一天出现了两个自杀的学生。结果有新闻就说,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让他们懂得尊重生命。这个就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个问题出来了,就说应该怎么做。实际上,只要给这个孩子有孝道的教育,他怎么敢去轻生?他只要一念想到父母,他就不敢做出这样让父母伤心的事。所以我们中国文化抓到了根本,根本抓到了,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这个就是讲爱民。爱民从哪里爱起?从爱父母来做起。

  最后一点,我们讲一讲「用人」。「爱民而安,好士而荣」。领导者除了爱民之外,就是要任用贤才。中国古人说,如果你这个领导者亲近的是君子人,远离小人,你这个事业就会发达。如果相反,你亲近的是小人,远离君子人,你这个事业就会衰败。有人问了,怎么样才能判定我身边的人是小人?在《群书治要.韩子》上有一句话,他告诉我们小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凡奸臣者,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势者也。」凡是奸臣小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凡事都会顺着君主的心思去说、去做,以取得君主的信任和宠幸。「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所以这个领导者认为什么好,他一定跟着赞叹什么;领导者憎恶什么,他一定跟着毁谤什么,批评什么。这就是小人最大的特点。诸位朋友,我们看了这一个观点,我们想一想现在的领导者,喜欢用君子还是喜欢用小人?

  在《群书治要.吴志下》上面,也是总结了历史经验,说了这样一句话:「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能够使国家兴盛的君主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听别人说他的过失;而使国家混乱的君主,特别喜欢听别人对他的赞叹。喜欢听自己过失的人,他的过失会一天一天的减少,福分也就来到了;喜欢听对他赞誉的人,他的声誉一天一天的减损,这个灾祸也就来到了。中国古代的领导者,他们都明白这一个道理,所以他们选用人才的时候,选用什么样的人才?选用那些可以指正他过失的人。

  譬如说我们看在《韩诗外传》上,记载着一个赵简子和周舍的故事。赵简子有个臣子叫周舍,在他的门外站了三天三夜。于是赵简子就派人去问,问他有什么所求,为什么在门外站了三天三夜?周舍就回答,他说我别无所求,只想做一个能够犯颜直谏的臣子,每一天跟在您的身后,把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特别是过失给记录下来。诸位朋友,特别是领导者,如果您遇到这样一个臣子,每一天跟在你的身后,要记录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特别是你的过失,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很多领导者第一个反应就是不敢。为什么不敢?现在领导者有很多的隐私,如果一个人跟在我的身后,每一天记录我的过失,那怎么可以?第二,现在的领导者喜欢别人对他的赞誉还来不及,结果有一个人这么自讨没趣,跑过来要记载他的过失,他能高兴接受吗?但是赵简子却不一样,他非常高兴接受了周舍的建议,从此以后赵简子走到哪里,周舍就跟到哪里,很老实的把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特别是过失都记载下来。但是没过多久,不幸的是这个周舍过世了。

  有一次赵简子在洪波台和群臣饮酒,当大家正喝得高兴的时候,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赵简子就趴在桌子上呜呜的哭了起来。诸位大夫一看,就不敢再饮酒,马上离开坐席,纷纷的向前来请教。他说我们知道自己有过失,但是不知道自己过失何在,还请您明示。赵简子说,诸位大夫都没有什么过失,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一个朋友叫周舍,他给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说一千张羊羔的皮,都不如一片狐腋有价值,一千个唯唯诺诺的臣子,都没有一个敢犯颜直谏的臣子对我有帮助。你看历史上的商纣王,他的臣子都闭口不言,所以商朝就灭亡了。而周武王的臣子都能够犯颜直谏,当面指正他的过失,所以周朝就兴盛起来了。但是自从周舍过世之后,我再也没有听到过自己的过失了,我知道自己离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所以我才哀痛!所以你看古代的领导者,都以不能够听到自己的过失,而感到战战兢兢。

  现在的领导者怎么样?你看在朋友聚会的时候,大家都谄媚他、恭维他,他还在那洋洋得意、飘飘然。我们自己也经常犯这样的过失。所以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还喜欢称赞我们?肯定因为我们还喜欢听这样的话,还不能够真心实意的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所以还感召不了犯颜直谏的人来到我们的身边。

  第二个就是在用人方面一定要「尊贤使能」。鲁国的国君向孔老夫子来请教,他说我听说向东扩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这件事可不可信?就像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看风水,说这个门朝那边开,这个桌子往那块摆,才更吉祥。孔老夫子怎么回答,他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而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哪五种不吉祥的事?「夫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损人利己,给自身招致不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放弃了老年人不管,所有的关爱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给自己的这个家、家族招致不吉祥。「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也」,把贤德的人都放任,不去任用,任用的全都是不贤德之人,这是一个国家的不吉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老年人,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人,不愿意去教导年轻人,年轻人没有谦虚好学的心,也不愿意向老者去请教,这是社会风俗的不吉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圣贤人都隐居、伏匿、藏起来了,那个愚钝的人把持了领导的位置,这是天下的不吉祥。所以世间有五种不吉祥的事,而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而孔老夫子说的五种不吉祥,有两种国之不祥、天下之不祥,都是和不能够任用贤德的人有关系。什么是贤德的人?就是能够身体力行圣贤教诲教导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道理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像我们上净下空老和尚这样的人,特别应该受到国家的尊重。在《群书治要》中,其实也有这样的阐述。它说,自己能够说又能够行,这是国家国宝级的人物。如果你能说,但是做得还不够,这是国师级的人物;你说的都没错,但是你在力行中,你还做得不够好,这是国师级的人物。我们的老法师实际上是国宝级的人物,特别应该受到尊重。

  在《尸子》上就对任用贤德的人,它的重要性做了一个比喻,它说你看你们家的房子着火了,有人帮你把火扑灭,你一定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人很早就告诉你,要把墙的缝隙涂好,把这个烟囱弯曲一点,让你终身没有失火之患。但是你却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你还觉得这样的人很麻烦、很唠叨,把他的话当成了耳旁风。现在一个人被关进了监狱,如果有人能够帮他解除牢狱之灾,他一定会对他感恩戴德,他们家族的人都会对他感恩戴德。因为他出了监狱可以照顾妻子、赡养父母、教育儿女,所以他们全家的人都对他感恩戴德。但是问题是什么?教导人仁义慈悌的道理,让你终身没有被关进监狱的祸患,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对这样的人感恩戴德。所以我们看了这样的话,其实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教育不得力?对于那个真正贤德的人,能够教导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道理的人,没有被尊重。如果我们国家真正尊重这样的人,才可以真正防患于未然,让人根本就不去犯罪。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二点。

  最后一点就是「慎用人才」。因为任用人才好不好,对整个社会的风气有重大的影响。所以《论语》上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就是很多人都厌恶他,你也要知道为什么有人会厌恶他。我们也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对老法师有一些毁谤的言论。为什么有人会毁谤他?因为他嫉妒他,因为他知道老法师有德行,一旦被任用,他们的利益会受到影响,所以他们都厌恶他,就要讥讽他、毁谤他。「众好之,必察焉」,就是所有的人都喜欢他,很多人都说他好,你也要去认真的考察,他是不是有真才实德,是不是真正的有德行,让人喜欢。有的人喜欢特立独行,他不愿意和众人同流合污,这样的人往往会被那些不能够很公正的人所厌恶。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人才的任用要非常的谨慎。

  在《六韬》上也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说这个国家,如果国君以世俗大众所称赞的人认为是贤智之人,以社会大众所毁谤的人认为是不肖之人,喜欢结党营私的人就被举荐出来了,不愿意结党营私的人就被罢黜了;邪曲不正的人结党营私,把真正贤德的人给蒙蔽了,忠臣还因为莫须有的罪名死于无罪,邪曲不正的人以虚有的声誉获得了领导的位置;这个世间的乱象会愈来愈严重,这个国家也就免不了危亡了。这一句话是告诉我们,为什么民主制是有弊端的。它的弊端何在?就是采取民主制的这些民众,他必须有一定的德行才行,如果他没有德行,他们往往结党营私,把那个真正贤德的人给蒙蔽了。所以我们对于民主制的弊端要看得清楚一点,不能够盲目的采取。所以中国人讲民主,有民主还要有集中。这个集中的人就是领导者,必须是非常的有智慧。

  在《六韬》上,对于慎用人才,也做了这样一段论述,说「问之以言,以观其辞;穷之以辞,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观其变。」就是你要对他提出问题,看他的回答是不是有理有据;你还要对他追根寻底的来提问,看他有没有应变的能力。「与之间谍,以观其诚」。你还要暗地里考察,他是不是够忠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这件事你明明知道结果如何,但是你明知故问,看看他的德行如何,是不是有隐瞒。「使之以财,以观其贪」。让他有得财的机会,或者是支配财务的机会,看看他有没有贪心,够不够廉洁。「试之以色,以观其贞」。还要用女色来考验他,看看他面对女色的诱惑是不是能够如如不动。「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告诉他这件事很困难,看看他有没有勇气去承担。最后,「醉之以酒,以观其态」。还要把他灌醉酒,看看他酒后是否失言,是否失态。你看我们现在很多的领导者,平时都是文质彬彬的,温文尔雅的,说话慢声细语的,但是喝醉酒之后就丑态百出,让人一看就失去了恭敬心。所以你经过这层层的考察之后,这个人都没有问题,才可以把他用到重要的领导位置上。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抛砖引玉,把《群书治要》中的修身、用人、爱民的思想,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我相信接下来三天的论坛讲座会更加精彩,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17: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