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34|回复: 3

[其它] 净公上人往生咒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6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往生咒讲记

往生咒讲记  (第一集)  1994/6/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13-0001

http://ft.hwadzan.com/media/mp4/01/01-013/01-013-0001.mp4


  请掀开经本(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卷)六百零七面,第三行:结释咒意。

  经【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疏【释咒意者。以咒附经。经得咒而弥显。以经先咒。咒得经而愈灵。交相为用。应结释也。此咒详见不思议神力传。持此咒者。灭罪往生。故以拔业障生净土为名。陀罗尼者。此云总持也。】

  莲池大师在注子里面告诉我们,『释咒意者』,这是我们通常习惯上所称的「往生咒」。咒本来不是属於《阿弥陀经》的,但是这个「往生咒」也是以密法专修净土,莲池大师将这个咒附经有他特别的用意。在《疏钞》里面,我们看到每一段经文末后一段的注解都是「称理」,「理」就是禅宗讲的心性,称理就是称性而谈,这是属於禅宗的。所以他这个注解的方式就是「禅净不二」,后面加上往生咒,它的意思是「显密不二」,这才看出净宗实实在在无比的圆融。自古至今,我们看很多的注解都没有这个体例,所以,这是莲池大师他老人家的一番苦心,无非是期望我们人人都能够信解,人人能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大师一片苦心,真实的慈悲。

  『以咒附经,经得咒而弥显,以经先咒。咒得经而愈显,交相为用,应结释也』,这是先讲经后附咒,咒在经的后面。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大师他的用意已经明显的说出来了。「经得咒而弥显」,这一句是怎么说法?我们必须要知道。佛在世说法是应机而说,如果佛为初机而说(初学的人而说),这一些我们常常在小乘经里面看到很多,大乘经上也有,佛说得很清楚,说得很简单,并不难懂,让初机人就能够接受。佛向一类大根器的人,聪明智慧、领悟力很强的人,佛的说法就相当的深入。我们今天看起来的确有相当的深度,往往我们看到很不容易理解,很难体会。在一般说大经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还有一些鬼神、天龙八部也参与了这一个法会。佛为我们说是显说,要用我们的语言说,我们才会听得懂。这些鬼神们都有五通,漏尽通他们没有,漏尽通阿罗汉才能够证得,五通鬼神都有。因此,这些鬼神能够懂得我们人间的言语,所以他们也非常欢喜听佛讲经说法。

  佛在一部经讲圆满之后,往往用咒。实在讲,这个咒语并不是印度话,也不是梵文,梵文也翻不出来,也不懂。咒语实际上就是鬼神的言语,就是对那些来参加法会的这一些鬼神,用他们的言语说几句,对他们来讲非常的亲切,佛说几句有这个意思。所说的内容,实在讲就是经里面的纲领、纲要。所以咒是经之密说,经是咒之显说,内容其实是一样的;一个说得很详细,一个是提纲挈领,好像讲的几个题目一样,是这么一个意思。这是密咒,在佛经里面,就成为一种特别的体例,这是一般印度文学里面也没有的。

  鬼神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有感应,善神与人有感应,邪神、恶鬼与人也有感应,这个里面的吉凶祸福差别就很大了。这个感应是不是念咒就会有感应?念咒是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我们现代名词里讲的「心电感应」,我们中国古代所说的「诚则灵」。诚则灵,这个「诚」里面到底是善是恶,就不一定。单单讲「诚」,诚里面没有善恶,可是诚的底下,这个众生的愿求就有善恶了。有人心地很慈悲,求一切众生的善福,这个心是善良的。有的人求鬼神,只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怕伤害别人,这个心就不善了。所以诚能感诸佛菩萨,也能感一切善神,亦能感一切恶神。所以,这个感之后,那个愿求里面就有善恶、就有吉凶祸福,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经跟咒一合等於显密圆融了,所以经的义趣格外的明显;显是显露出来。这个话虽然是这么说,这么说也没有说错,可是真正要这个经义显露,如果我们的心不诚就显露不出来。你要问为什么?这个我们在讲席里也常说,开经偈云:「愿解如来真实义。」怎么解?光是想解是没有办法达到的。我们多读、多研究、多思惟,是不是能解?不能解。什么原因?佛的言语,佛所说的一切经,是从真心自性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没有加一丝毫分别想像。我们用分别的心、用思考的心,怎么能够得他的真实义?这是用的心不相应。好像这个水源,人家的水源是清水,我们的水源是浊水。浊水要想了解清水,流到清水,清水也变浊了。这就是我常讲的,我们今天是错解了如来真实义、曲解了如来真实义,没能够真正理解。真正理解,要用什么方法?清净心。佛心是清净的,我们的心也是清净的,那就行了。如来的意思你就理解了,你就懂了,你的心跟佛心一样,你的解跟佛的解才能够相应。

  总而言之,一定要修定。我们净宗《无量寿经》的经题上面,教给我们修行的三大纲领是「清净、平等、觉」,这是修行的三大纲领。这个三大纲领,我们只要抓住一个就行了。譬如我们修清净心,心清净了,当然平等;心不平等,绝对不会清净;心不清净,决定不可能觉。所以这三个是「一而三,三而一」。从平等入手也可以,从觉入手也可以。

  但是对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来说,从清净心下手比较方便,比较容易。我劝导大家入佛门先读一部经,念三年,其他的一切都放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前面都曾经详细报告过,为的就是修清净心。念一部经,心容易清净;念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头脑就乱了。你念多了、看多了,自然就胡思乱想;换句话说,你什么好处都得不到。我们佛门讲:「功德」,功是功夫,德是得什么?得清净心、得平等心,开智慧,觉就是开智慧。你的心里面妄想、执著、分别那么多,修行修得再勤苦,烦恼还是一大堆,妄想一大堆,智慧完全没有,这叫白修了,实在讲是修行不得法。那个不想真修的人,我们看到笑笑就算了;真正想修的人,他来见我,我会教给他方法。

  今天中午,有几个朋友来看我,其中有一位是佛教徒,他是学密的,也学了不少年。他告诉我:「妄想太多了,烦恼太多了,想压都压不住。念咒也不行,念佛也不行,看经也不行,简直就无可奈何。」我笑笑,算了!他不是真修。到我这里来,看到这个书也喜欢,那个东西也喜欢。他喜欢的东西太多了,一样也放不下,这就不是真修!

  真修行人,不但这个世间一切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选一部经,一门深入,从一部经里面成就戒定慧,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了,然后再求解,那个解是正解,就不会曲解了,不会错解了。你没有根本智,换句话说,你心不清净,不要说看经你会曲解,你来听讲经,也把我的意思听错了。这个很多!他以为听懂了,或者在外面跟别人讲;我听听,不是这么回事情,这个意思错会了。连我讲的意思他都错会了,那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意思,他怎么会不错?可见得关键在用心。

  我们要想「经得咒而弥显」,我们一定要如法的修学,要修真实的清净心,清净心起用就是智慧。佛在许多经论上,告诉我们十法界的心行。十法界他们用的是什么心?这一点很重要。佛的心是清净、平等,在《无量寿经》经题上,开端就是清净、平等,这是佛心。我们要想学佛,要想修净土,净土是凡夫直捷成佛的一个法门。我们读经、念佛目标就是要把自己的「清净、平等、觉」给念出来,「清净、平等、觉」是本有的,不是外来的,是真心,是本性。

  菩萨的心是六度,菩萨绝对没有自己,不会想著有自己。如果想著有自己,这个人绝对不是菩萨。《金刚经》你们都念过,《金刚经》说得很好,「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不是说得很明白吗?菩萨决定没有自己,起心动念都想著一切众生。

  菩萨入世跟大众接触,一定符合六度的原则,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持戒」就是守法,菩萨一定规规矩矩的,一定依著正确的方法来教化众生,不会标新立异。凡是奇奇怪怪的这些事情,那个绝对不是菩萨所作的。持戒就是守法。「忍辱」决定有耐心,忍辱是度瞋恚,养慈悲心,不会有怨恨,不会有报复。「精进」,进是进步,天天求进步,精是纯而不杂,他表现的决定是一门深入。因为他要教别人,自己要作榜样;教别人修一门,自己修很多门,人家看到就会起疑惑,不相信!菩萨一定给众生作一个最好的榜样。「禅定」,绝对不为外面境界所诱惑,内不生烦恼,外不受诱惑,那是定。最后一个是「般若」,就是理智,我们讲他是理性的,绝对不会动感情,他是非常冷静的,一切事理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菩萨决定符合这个原则。

  所以,我们对佛法要真是稍稍有一点深入,这个眼睛就放光了。这些修行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一句话不说,一见面就知道了。真正修行人,心变了,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慈悲,一天比一天增长智慧,所谓「烦恼轻、智慧长」。他的相貌一天比一天圆满,一天比一天光明,所谓「相随心转」,所以从他的容貌、威仪就能看得出来,那个也不是装的,他是自自然然的。

  如果看到这个修行人说修得很好,一看面上无光,威仪不雅,就晓得他即使是非常用功,他也是走错了道路,他修行的不如法。佛法真正要契入了,确实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年比一年快乐,那是他真正得到法喜,他的功夫得力了。如果学的一天比一天苦恼,那就要好好的检点、反省,不是佛法错,是自己搞错了。

  「以经先咒」,先讲经再说咒。佛是在人间说法,当然先要照顾人,鬼神后来再照顾他,这个也是释迦牟尼佛守法,持戒守法!我们主要是为哪些人说法?主要在人间是为人说法的,鬼神是来旁听的,他是来附带的,不是主要,不是为他们说的。如果佛在天上说法,那是以天神他们为主。所以,今天佛是在人间说法,当然经要在前面,咒附在后面。

  「咒得经而愈灵」,我们读经是两种读法,两种目的。第一种我们求根本智。这一种读法,就是恭恭敬敬经本翻开,从「如是我闻」一直念到最后「信受奉行」,一个字没有念错,一句没有念错,字字分明;不去求解,恭恭敬敬的念,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怀疑。这一种读经就是修定,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我们是修无知。

  如果读经的时候,再想这一句是什么意思,那一段怎么解释,那就坏了。你读经的目的就被破掉了,你是把经典当作世间书去念,那个得不到效果。因为我们读经就是修定,读一个小时是修一个小时的定。修定的方法很多,比如禅宗是打坐,观心或者参话头,教下都是用读经的方法,我们净宗有的时候用读经,有的时候用念佛,像密宗持咒,都是修根本智的方法。

  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就是方法,门就是门径,统统是修定。修定的方法、门径太多了,我们只要选择一种、两种,很适合於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我们修起来很方便,这样就好。所以读经是修定,跟人家在禅堂里面打坐没有什么两样,决定不能够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就对了。我们读两个小时,就修两个小时,这是第一种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那就深入一层,随文入观。那是已经得到了根本智,已经得到定了,才有这个能力。没有得到定的时候,没有这个能力。已经得到定,这个能力是把经里面佛所讲的理论、境界跟自己的心融合成一体。读《阿弥陀经》就到了极乐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跟自己的身心融成一片了,那个境界高,那个利益非常非常之大,这就是「咒得经而愈灵」。咒是密说,经是显说,无论是经是咒,统统跟自己的心境融成了一片,这是真实的功夫,「心愿解行」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完全融成一片,这是第二种的读法。

  现在恐怕大多数人这两种读法都没有,所以你们学了很久,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不会用心,方法错了。你们听经听的时间长了,听经每听一遍就是提醒你一次,薰习一遍。可见得烦恼习气力量太大了,我们这一点薄弱的薰习,敌不过!境界一现前了,马上就迷了。不但一般境界里面迷,正在读经也迷了,正在念佛也迷了,这个东西就难了。所以大师讲:「交相为用。」就是经跟咒相辅相成,这个意思非常之好。

  『此咒详见不思议神力传』,这是把往生咒的出处说出来了。它不是出在《阿弥陀经》,也不是出在《无量寿经》,「净土三经」里面都没有,它是出在《不思议神力传》这本书上。

  『持此咒者,灭罪往生』。佛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要是专修这个法门,专持往生咒,确实能够灭罪,确实能够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佛说得不错!我们五经读本里面收的有,也许诸位看过,经上说得很清楚,往生咒念三十万遍,就感得阿弥陀佛现前。往生咒持三十万遍,在过去我们道场有个老居士,这个老居士现在都不在了,他是张龄老居士,也许有同修见过他。没有见过他的,如果知道「总统纪念歌」,那个歌词就是他作的。他以前是总统府的秘书,早年我讲经,他们夫妻两个几乎都没有一次缺席,天天都来听的。

  他看到往生咒念三十万遍,就感应得佛现前,他就认真每天念,念满三十万遍。他来告诉我,说:「法师,不灵!佛没有现前,什么感应也没有。」这个造的罪就很重,为什么?谤法。不是咒不灵,是你不如法。你念这个咒,先问问罪灭了没有,罪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烦恼,这是罪。一天到晚口里都是念的咒语,这一些妄想、分别、执著统统不生了,罪就灭了。三十万遍往生咒是要相当长的一个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你不起一个妄念,就是我们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那才有用处,才有感应!一面念往生咒,一面打妄想,那怎么行?这个就不如法了。

  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这一个关键的所在,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两句话说得太好了,不但是净土修行的秘诀,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个法门,也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离开这个原则,违背这个原则,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会有成就的。

  无量法门,特别是大乘法门,目的是在明心见性。我们净宗修「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跟禅宗讲的名词虽然不一样,但是境界完全相同。禅宗讲「大彻大悟,见性成佛」,我们讲「理一心不乱」。实报庄严土往生,就是见性成佛。可见得那个原理是相同的,一定要做到「净念相继」。净是清净心,禅宗里面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你那个心里要一物都没有,这个心是清净心现前了。可是你如果弄错了,「我心里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是无明,把无明当作「本来无一物」,又错了!所以这是一丝毫不能够错会的。

  佛的心清净,确实没有一个念头。虽然没有一个念头,但是没有一样不清楚,所谓「寂寂惺惺」,寂是清净寂灭,惺是照得清清楚楚,没有一样不明了,那才是真心。寂,不落在妄想里,没有妄想;惺,不落在无明里。两边都不落,那叫真心。我们凡夫很糟糕,不是落在妄想这一边,就是落在无明那一边,总搞不清楚,这是我们修行功夫很难得力、很难有成就的因素。

  我们读经,就是依照这个原理所采取的修行方法。譬如我们念《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不长,我们读经时,读的字字分明、句句清楚,这是不落无明。读经的时候,没有一个杂念,没有一个妄想,心地清净寂灭,那个方法就用对了。读经不能有分别,不能有妄想,不可以想经里的意思,这个很重要!所以读经是真正的修行,这叫真供养。

  还有一些人迷惑颠倒,以为我读经是读给佛菩萨听的,佛菩萨看到我很乖就保佑我了,我天天念经给他听。这是糊涂,这是大错特错。经是佛菩萨讲的,难道他还要听这个东西吗?他才不要听。这是修行非常好的一个方法,我们不会用这个方法,错解了这个方法,所以得的效果往往是相反的。

  灭罪,首先要晓得什么叫作「罪」?妄想、分别、执著、烦恼就是罪。真的有效果了,这些东西少了,妄想少了,烦恼轻了,这就是你罪灭掉的现象。三十万遍往生咒念了之后,心确实达到相当清净的程度,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纵然不能到「一心不乱」,至少也到「功夫成片」,有这种功夫就决定得生。所以念三十万遍往生咒这个没说错,而是自己不会用功。今天往生咒念一千遍,记了下来,我今天念一千了,明天我又念了,两千了。你看看这个心掺杂这么多妄想在里面,掺杂这么多欲望在里面。尤其是求感应的心、求神通的心那么切,他还算不错,没遇到妖魔鬼怪。凡是求神通、求感应的,都很容易被魔所扰乱,被妖魔鬼怪来欺骗。灭罪往生,真的有这个功效,有这个功德。

  『故以拔业障生净土为名,陀罗尼者,此云总持也』。这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叫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纲领,佛法的纲领。

  底下《钞》这一段特别为我们解释业障。想要消业障,如果不知道业障是什么,到底消的是什么也不晓得。现在我们学佛的同修,每一个人都希望消业障:「我的业障很重,我要消业障。」问他:「什么叫业障?」说不出来。说不出来,那还消什么?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障就是障碍,障碍了什么?障碍了真心,障碍了本性,这个障就很严重。什么是障?业就是障。业是什么?业是事业。哪个人不喜欢作事业?希望自己的事业愈大愈好,事业愈大,障也就大了,烦恼也就大了。

  人生下来很可怜。一上学念书了,你们看看学校发的作业簿,
发表于 2020-12-6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7 17: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