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5|回复: 2

[学佛文档] 净公上人梵网经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梵网经讲记

梵网经  (第一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1-001-0001

  《佛说梵网经 菩萨心地品》

  今天我们有这样殊胜的因缘,在此地为同修们宣讲《梵网经 菩萨心地品》。这个因缘在今天来讲是非常的殊胜,目前讲经的道场在本省可以说是相当的多,而讲戒律的机会实在是非常的难得,尤其是讲《梵网经》这一品是全部的来讲解研究讨论,这种机缘更是希有。

  过去,祖师大德们教我们持戒念佛。念佛,如果我们要想成就,换句话说,要想达到一心不乱,真正成就这一生往生净土的目标,决不是只是每天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掐着念珠一天到晚在念佛的人多得很,而往生的实在是太少。过去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炳老就告诉我,他说我们台中莲社念佛的同修,在莲社里头登记有姓名、有地址的总有二十多万人,实际上往生的(就是有把握往生的)也不过三、五人而已。换句话说,都不成比例。为什么念佛的人这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而过去永明延寿大师告诉我们,这个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为什么修的人这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这就讲到如法与不如法。念佛是手段,往生的条件是要一心不乱。换句话说,佛号不管你念多少,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才具备往生的条件。念得再多,不能达到一心,换句话说,没有办法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如果如法,他念得少,念得少他就得一心,像经里面讲「若一日到若七日」,他只念一天,可是他一天就念到一心不乱,他就具足往生的条件。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的注意到。

  如何才能够念到一心不乱?就像佛在《弥陀经》里面告诉我们,必须具备多善根福德因缘,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今天讲善根福德因缘可以说每个人都有,都有怎么样?少了,还达不到往生的标准。不是说没有,实在是少了;善根也缺少,因缘也缺少,福德也缺少,这三个条件我们都少。正是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少,我们对于大乘佛法的教义知道得太少,所以信心生不起来,于世出世间法还是充满了怀疑。你有这个疑念现前也好,没有这个疑念现前也好,总而言之,疑没有能够断掉,疑是根本烦恼。因缘不具足、太少了,就是没有一个修学的道场。

  民国初年,在大陆上净土道场只有一个,苏州的灵岩山。印光大师在那个地方教化,那是一个常年念佛道场,现在这个道场也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真正想修学,没有善知识领导我们,没有同参道友互相切磋琢磨,到了今天,不但修学的因缘没有了,连求解的因缘也不可多得。我们图书馆地方很小,不足以构成一个道场的条件,仅仅是一个小型的讲堂。我们在此地提倡净土法门,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持戒念佛。过去,戒律我是劝勉同修们自己去修学,我还没有想到要来讲,所以只发愿讲《弥陀经疏钞演义》。我们图书馆专讲这一部。很难得的馆长她来启请,要求讲《梵网经》,讲梵网戒。我把这个戒本拿来看一看,觉得有讲全经的必要,因为如果不明菩萨心地,这十重四十八轻没有办法受持。展开这个经我们重新再温习一遍,觉得这个意思非常之好。所以我决定我们图书馆,从今以后每个星期天讲《梵网经 菩萨心地品》,一遍讲完之后从头再讲一遍,周而复始。我们每个星期天是固定的,就是这个时候,像《弥陀经疏钞演义》一样。

  这个本子我们势必要印。我们采取的这个批注,是明朝宝华山开山的祖师(就是第一代的祖师),寂光律师的批注。这个本子是清朝同治年间宝华山的刻本,木刻本,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我手上有这么一部,这一部非常的难得。如果要翻印,这个书必须重新裱过一次,不裱过一次,这一次印了,这个书就毁掉了。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这个纸张已经很脆,翻翻都会翻坏,所以必须把它裱起来,像我们从前《法华经大成》一样。《法华经大成》,那个比这个还要早,也是一百多年以前的版本。将来就作为我们讲堂选用《梵网经》讲义的本子。

  这是说明我们因缘的殊胜,这个因缘只是解门的因缘;行门的因缘还要大家真正的发心,求佛菩萨感应,希望将来在本省有一个真正修学的道场,像从前印光法师那个道场一样。也是我们过去一再在讲堂提示我们所向往的道场,每天有八个小时讲经,有八个小时念佛。如果有这样的道场,那我们的因缘具足了,这三个条件可以说多因缘,只要我们的善根、福德不缺,就保证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远的超越三界轮回。我们图书馆给诸位的可以说就是将善根、福德增上,帮助诸位增长善根、增长福德。讲堂,我一再的说过,我们不敢说讲经,更不敢说讲戒经,我们只是大家在一起互相的切磋琢磨。展开讲义,就是宝华山律宗道场第一代祖师寂光律师来给我们开导,我们只是寂大师私淑弟子而已,要以这样的态度在一起共修

  无论是经文或者是讲义(现在诸位看的这个本子,只是经文没有讲义,因为讲义的分量多,到以后印出来再分送给诸位),如果有疑问的地方、有不明了的地方一定要问,提出来我们大家互相的讨论。经义、讲义明了通达,我们才能做到断疑生信;换句话说,才真正能够达到增长善根。善根增长,福德就会随着增长;福德是讲修证。真正信解,哪一个不愿意修证?我们在修证上会懈怠,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自己信解不足,疑虑重重,修行的心提不起来,证果这桩事情自己不能肯定,这样才是耽误了一生。

  道场启请的功德不可思议,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诸位福德因缘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应当要特别珍惜的。这一次我们发起印《弥陀经疏钞》,本来想印三千部,二千部印的费用是够了,现在继续不断的我们还在征求。我们看看如果这个款项还有多的,我们在二千部之外,把这个钱再移过来印《梵网经直解》,就印这个批注的本子,再不够的我想一定会许多同修们发心。因为这个本子非常之好,寂光大师的批注简要详明,文字不太深。虽然他是明朝时候的人,因为他是戒坛里面传戒的和尚,我们今天所称戒和尚。宝华山传戒讲《梵网经》就是用《直解》做讲义。他的对象是给戒子们所说的,因此他必须要简单、要扼要、要详细、要明白,使一般的戒子在五十三天当中,能够体会到菩萨心地,建立菩萨心地,培养菩萨心地。

  这部经的分量不多,诸位现在看到这个本子,上卷是讲菩萨心地,下卷是讲修行的方法,就是戒本。它的东西不多,但是涵盖了整个的佛法。昨天我们讲《华严经》提到这部经,它与《华严》,与《法华》,与《弥陀经疏钞演义》完全是贯通的。《华严经》卷数多,分量大,解说详尽,但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与本经「心地品」,实在讲无二无别,可以说「心地品」就是整个《华严经》的浓缩,《华严经》乃是「心地品」的扩展,内容真是无二无别。由此可知,这一品经的重要。

  今天第一次跟诸位在一起研究,我们依照寂大师的批注,先看本经的题目,「释经题目」。经名五个字「佛说梵网经」。从这个题目我们就能够明了世尊说法的义趣、宗旨,向下我们逐字来研究。从题目里面我们明了,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看到大梵天王王宫里面的罗网,这个「网」就是罗网。罗网在本省我还没有见过,大陆上从前的寺院、皇宫里面都有。可是我在大陆上那时候年岁很小,没留意。前些年到日本去访问看到了,日本在现在像京都有许多大的寺院里面,你去看有罗网,多半是以铜丝编织的。因为这个宫殿的梁柱,雕梁画栋,那是非常高水平的艺术品。用这个网保护着它,最重要的是怕鸟雀去做窝,会把艺术品损坏,所以就用罗网来保护,像纱罩一样来保护它。这个罗网非常之考究,在罗网当中往往系的有珠子,有明珠,有许多的装饰品,看起来非常的美观。大梵天王宫殿里面的罗网,当然比我们人间更要殊胜。它所系的那个珠子,珠珠放光,光光互映。佛一看到这个境界,就联想到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罗网一样,所以就用这个来做比喻。比喻得很多,义趣非常之多,向下我们能够说到,讲义里面都有,用这个来比喻心地法门。

  十法界,上至佛菩萨下至恶道众生,就像梵网的孔目一样。孔目虽然有别,但是它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心地。心地有觉有迷,觉了是四圣法界,迷了是六凡法界。不管是迷与悟,总而言之,是一个心地而已。心地所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叫做戒,戒就是规律的生活。不但在我们个人或者是团体的生活方式,乃至整个宇宙的运行莫不皆有规则。这是我们今天许多科学家观察宇宙,看到许多星球在太空当中运行都有一定的轨道,一定的轨则,有条不紊。在佛法里面讲都是属于戒律,戒律是规则。这个戒律叫心地戒律,所以《梵网经》是心地戒品。

  经题五个字。「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像我们讲《弥陀经》,《弥陀经》也是《佛说阿弥陀经》。大概冠上佛说,这个意义比一般的经一定是更为重要。佛,我们道场常常讲,所以这个意思在此地可以省略。简单的说佛是觉悟的意思,它里头有三个意义,第一个是自觉,第二个是觉他,第三个是觉满,自觉、觉他都圆满。这三种解释是有来源的,自觉是对凡夫说的,凡夫不觉,不觉这就是迷,迷的现象就是烦恼,所以觉悟的人没有烦恼,迷的人有烦恼。

  我们要问我自己到底是觉还是迷?你就问问你自己有没有烦恼,如果有烦恼这是迷、是不觉。所以佛法常讲断烦恼,断烦恼菩提就现前了。所谓「菩提」是印度话,中国意思就是觉悟,觉悟就现前了。说到烦恼,这个烦恼有根本,我们过去也研究不少禅宗的语录,像《坛经》、《大珠和尚语录》我们都很熟悉,禅家教给我们从根本修,凡是要能把根本找到,那成就就容易。根本,烦恼的根本是什么?是我见。我们读唯识,唯识讲第七识,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四大烦恼就是根本,烦恼的根本。四个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我见」,佛教里还有一个名词叫「我执」,实在讲我执,人我执、法我执。我执包括四大烦恼,我见、我爱、我慢包括这些,其中最主要的是我见。因为有我见,我见的作用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起贪瞋痴慢,造作一切的善恶业。既然造作有业,当然免不了轮回善恶的果报,造善业感三善道的果报,造恶业感三恶道的果报,这是不能自觉。

  而诸佛如来当初跟我们也一样,他也是从凡夫发心修行证果的。释迦牟尼佛如是,阿弥陀佛也不例外。我们看看《无量寿经》,阿弥陀佛从做国王的时候发心皈依,发愿修行,经历很长很长的期限才修成功。我们在经论里头常看到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算不了什么。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看阿弥陀佛(其它的佛不要看,这两尊佛与我们比较接近)都是修无量劫。《梵网经》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他到我们这个世界,他是怎么修成的?他之所以能够修成佛,就是以「本佛性戒」为因地心。佛常在经论里教诫我们「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而这部经的特色,能说的佛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听众是谁?听众是化身佛。这个道场实在是太庄严了,听众里头没有别人,统统是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讲《梵网心地戒品》,听众是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是通号,不是一个人的专号,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我们举一个比喻,我们把佛比喻作老师,释迦牟尼就好比国文,教国文的老师,国文老师太多了。所以诸位不要一听到千百亿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只有一个人,怎么会变成那么多人?如果你要想到这个地方开一个大会,这个大会里面在讲学,听众都是国文老师,国文老师太多了。所以释迦牟尼佛是通称,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号。他的名字叫悉达多,悉达多才是他的名字。「释迦」的意思是仁慈,「牟尼」的意思是寂默,寂默是清净,所以他这个名号的意义是既仁慈又清净。这样一个觉者在梵网会上千百亿之多,接受卢舍那佛讲「菩萨心地戒品」。

  我们讲到觉他,这个觉他的意思是不同于二乘人。二乘人实在讲他比较着重自己,不大注重别人,自己得清净、得解脱就好了,别的人他不管。他有慈悲心,慈悲心不广大、不普遍,他是被动不是主动的。菩萨就不一样,菩萨他是建立在平等心的基础上,二乘人心不平等,菩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要想学大乘,先修平等心,这是根本法。平等心里面先修怨亲平等,因为世人怨亲是最不平等,要从这里修,自己这一生才能成就。修平等心,平等心里面起作用就是平等性智;换句话,就是根本智。提到根本智我们都向往,有根本智而后才有后得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从平等心里面起来的,好比水,水在平静的时候像一面镜子,能够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那个照就是根本智,水的平静就是心地平等清净。所以你的心不平等,你的根本智怎么能现前?

  佛法里面用念佛的方法,用诵经的方法、背经的方法,你也在学。可是你学的是什么?你是一个呆板的学法,你天天念佛,不能够把心念到清净平等;天天背书,不能把心背得清净平等。那这个念、那个背都没用处,不起作用。必须遇到不平等的境界,心里马上起一句阿弥陀佛,境界平等了,它起作用了。不平等,这个境极端不平等的时候,想到经里去背一段经文,心清净、平等了,这才起作用。否则的话,念得再熟、背得再多,一点用都没有,你的智慧不能现前,你的烦恼一天到晚在增长。修的是什么?修口不修心,那就是古德讲「喊破喉咙也枉然」,没有用处的,重要的是修心。

  菩萨因为心平等,所以他的根本智显露。根本智里面最殊胜的功德就是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清净心里面本来具足的德行,不是有意发心去做的,不是的,本来就如此。他不但在佛界里面服务于大众,他还能在魔界里面去利益他们,我们是有佛有魔不平等,他心里头佛魔是一样的、是平等的。这跟《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入一真法界」,法界在他眼睛里头唯有一真,我们凡夫看到有佛有魔,他看唯一真法界,他没有分别。这就是觉他,不同于二乘人;讲觉满,不同于菩萨。菩萨虽然觉不圆满,佛的觉悟圆满了,菩萨度众生,由于他自己位次的高下,断证的浅深不同,所以自行化他都还没有圆满。尤其是初发心的菩萨,更应当认清自己,认清环境。

  菩萨的修学跟二乘人大大的不相同,二乘人的修学他完全是着重在自己,菩萨的修学就是初发心的菩萨,他是自他完全是平等的,这是菩萨心。一开始就是自他平等,所以他跟二乘人决定不一样。我们在一般断证位次上来说,像阿罗汉,四果罗汉的境界相当于圆教第七信的菩萨,但是诸位要晓得,那只讲断证,其它的,阿罗汉比七信的菩萨差太远了,不能比。给他两个并在一起,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七信菩萨也断见思烦恼,这个他是平等的。如果讲心地的清净、光明、慈悲,那阿罗汉没有一样能比得上菩萨。不但阿罗汉比不上七信菩萨,初信的菩萨他也比不上。为什么?初信菩萨虽然烦恼没有断,在断烦恼上比不上阿罗汉,可是慈悲心是阿罗汉比不上他,平等心阿罗汉比不上他。阿罗汉自私自利,初信的菩萨他就能顾虑大众,能够处处替别人想,事事替别人想,能够舍己为人,服务大众,这是小乘人没有办法跟他相比的。所以四果罗汉见到一个初发心的菩萨,他要尊重,道理就在此地。他是圣人,他不嫉妒,他尊重,他知道你的心量比他大,无论在什么场合他要退后、要让你,所以菩萨行、菩萨的心,在十法界里面的确是不可思议,无比的尊重。

  菩萨心是什么样子?本经就要告诉你什么叫菩萨心。上卷讲菩萨心,下卷讲菩萨行,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下卷戒本是讲菩萨行,上卷是讲菩萨心。所以我们对于菩萨的心不了解,那行就谈不上,所以这个经尤其讲戒本是非讲菩萨心地不可。佛这是觉圆满了,自觉觉他都圆满了,九法界的众生对他尊重为「天中天,圣中圣」,所以他是究竟觉。菩萨叫分证觉,就是部分的觉,没有圆满,佛是圆满的觉,我们称佛、称如来,这个意思就是说三觉圆满。这个地方的佛,我们经品上的佛,是娑婆世界说法的教主,这个教主是报身教主卢舍那佛。

  第二我们讲「说」,这一个字跟《弥陀经》里面那个「佛说」的说一样的意思。所以说「悦所怀」。第一个他自己证得这个境界,你想想他多欢喜,说是悦,喜悦,自己证得了,我们一般讲法喜充满。你今天念佛如果念到一心不乱,你喜不喜欢?念到一心不乱怎么样?生死了了,三界超越了,随时可以往生,没有生死,生死自在。住在这个世间,如果有缘多住几年,没有缘少住几年。什么叫缘?大家都很喜欢学,都很认真的学,多住几年帮助大家。什么叫没有缘?大家不认真,都在那里敷衍,在那里因循苟且,这是不必要,就走了。他自己没有生死,自己没有寿命,他的生死寿命是看大家,大家需要他,真正需要他,好,多住几天帮你忙;不需要了,不需要就走了。为什么?还有他方世界别人需要,因缘不在一处,世界无量无边。

  无量无边的世界,我们过去都曾经住过,都曾经跟他们接触过,所以无量无边的因缘,你怎么不欢喜?如果有很多人愿意修学,诚心诚意来请教你给他说,这个说是高兴,所以「说」这一个字就表示着法喜充满。自己成就又能够利益众生,为大众做增上缘,所以这个「说」不是一般勉强的说,不是为功利而说,是无条件发自于内心的喜悦,来说这个究竟了义的法门。

  我们要是拿梵网菩萨心地以及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行来念佛求生净土,真是这样修学法,我可以保证诸位在一生当中,决定能够证到理一心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还有什么疑问!有这一品经,《华严经》前面的五十九卷经文,我们真可以省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08: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