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43|回复: 1

[其它]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00七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1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境界就现前了。遍法界虚空界依正庄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在我们这个世界也不例外。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是在经本里头,是什么?是遍法界依正庄严,这是事实真相。如果会了,就像善财一样,善财五十三参,一生成就圆满的佛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他怎么成就的?他会!他会看、会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法不是「大方广佛华严」,所以他成就了。
  《华严经》你怎么能说不在?就在面前。像我们看,你看到这个树,你看到了,你会吗?你看到我们背后的云海、山,你会吗?你看到我这个人像,你会吗?你看到这一串念珠,你会吗?各有所表,我们不会。菩萨们慈悲,一桩一桩来给我们讲解,给我们说明,让我们恍然大悟。从此之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也像法身菩萨一样,会了。这一会了就入了圆顿法门,在一法里面看无量无边的法,法法皆然。
  再看底下这一段,「又随迷名外,悟处名来,而实佛土本无远近」,这是讲什么?讲这么多菩萨不是从十方来吗?每一方都是过(过是超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这个好远、好远!这是在我们娑婆世界之外。这里跟你讲的是,迷了才有内外,才有来去;你觉悟之后,跟你讲没有来去,也没有远近。所以你看到这个现相,看到这个示现,你就要晓得,境界怎么样?就在眼前。这个话我们很不好懂,真没有办法,无法体会。怎么说不来?明明他从远道到这儿来。我们就不说太远,我们这个讲堂,多少同学们,从你们家里到这个讲堂来,也有一段距离,近距离的两、三百米,远距离的一、两公里,怎么说没有远近?清凉大师跟我们讲,迷,迷了有远近、有来去,悟了就没有了。
  迷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好像有远近、有来去,觉悟之后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楞严经》上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哪有来去?现相,一现一切现,顿现,遍法界虚空界。谁现的?自己自性法尔顿现,这个道理很深很深,的确很不容易。我们在初会说明这个现相,这个现相就是刹那生灭。刹那生灭还没有悟,悟了之后什么?悟了之后是不生不灭,没有生灭,就是自性顿现法界。这里头确确实实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就是迷。这个事实真相佛并不常说,为什么?不是凡夫境界。凡夫无量劫来,迷得太久,你给他讲这个,他不相信,他没有办法接受。
  佛在《仁王经》上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我在讲这几句经文的时候,我说得很清楚,这是如来的方便说,是佛慈悲对我们来讲的。实际上呢?实际上不止这个速度,比这个还要快。就《仁王经》上说的这个速度,这个生灭的速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一秒钟,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二十一万六千个生灭,你怎么能够看得出来!所以我举电影,电影的影片,我用这个来做比喻,这个大家好懂。电影底片开关的速度,放映的时候放映机镜头开关的速度,是一秒钟二十四次,我们在银幕上看好像是真的了,一秒钟二十四次开关。佛今天跟我们讲,这个自性现相,唯心所现,唯心现相一秒钟多少次开关?二十一万六千次。现就是现我们现在这个境界,一时顿现。我讲这一段文的时候,我是用光的速度,用光速、用电磁波的速度来说明,那比这个更微细了。光一秒钟的速度三十万公里,我们要算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万分之一秒,十万分之一秒,百万分之一秒,千万分之一秒,亿万分之一秒,光走多少速度?我用这个来说,比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还要微细。所以你如果真正从这个地方悟过来了,你就承认「一切法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什么意思?生灭同时,生立刻灭,灭马上就生,生灭的速度太快了。哪来的远近?哪有内外?没有,真的没有。事实真相。
  我记得我在初会讲这一句经,也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用了六个小时还是八个小时,很长的时间,这是真正说明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现象的真相。佛怎么知道的?佛在甚深禅定当中见到的,现量境界,不是比量境界。大乘教里面常常跟我们讲,八地菩萨不动地,那个禅定功夫多深?见到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习气,七地菩萨还没见到,八地见到了。我常常在猜测在想,世尊在《仁王经》上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很可能就是八地菩萨见的。九地见的更真切了,十地、十一地到妙觉位,才真正看到究竟圆满。所以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一部《中观论》里就讲这八不,真实智慧!然后你才晓得,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说法,统统叫方便说,我们常讲的善巧方便,你慢慢欣赏他的善巧方便。
  再看下面一句,「土皆名色者」。这个土是刹土,刹土的名都有个色,东方金色,西南方宝色,上方平等色,它都有个色。「表信粗现故」,这才开始,才刚刚发现,所以说一个色字。「亦表显然,可生信故」。初发心的人,你要没有一个东西,他不相信。就如同现在人相信科学,科学一定要通过实验,这个实验还要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大家才能信得过。所有这些方法实验,在佛法里讲都很粗。刚刚入信位,所以一定要很明显,我们今天人讲明显的证据,明显的现相,让你六根很明显的感触到,这样才能生起信心。
  「佛号同智者」。十方有十个佛,十个佛的名号都有一个智字,这个里头意思很深。「有信无智,增长无明」,可见得智就太重要了,有信一定要有智。「信中之智,本觉起故」,这个信中的智慧,这个信也相当不容易,前面讲过,清凉大师说过。我们有没有这个信?我们没有。我们如果有这个信,那就恭喜你,你已经超凡入圣。为什么?最低限度你是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等同小乘须陀洹。用《金刚经》来说,四相初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开始破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
  这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为五大类,第一个身见,你不会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你不会再有对立,相对的,这个对立就是边见。你不会再有执著,我们一般讲成见,无论是因上的成见,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果上的成见,你没有了。你不会有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见解叫邪见,你的看法都正确。小乘须陀洹能做到,你统统做到,你不但做到,你的智慧超过须陀洹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你是依根本智,把境界转过来,把烦恼习气转过来,大不一样。小乘人是依识,依八识五十一心所修行。《华严》初信位的菩萨就是依根本智,大乘法里面讲,他所依的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他断烦恼断得干净,断得快速。
  像我刚才所说的,你要真正了解,一切诸法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速度之快不可思议,你对於一切诸法,你还会执著吗?你还会分别吗?不但分别执著没有,妄想也没有了,那不就是立地成佛了!佛门里有一句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么是屠刀?妄想、分别、执著是屠刀。屠是宰杀,比喻造业,放下屠刀就是放下造业,恶业、善业、净业统统都不造了,没事了,圆成佛道。清凉大师注解后面这一段,这一段注得很长,接著道霈禅师节录的李长者的《论》,《论》里头说的也非常精彩。确确实实这两位大德给我们做《华严》导游,真的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
  「主同名首者」,这个主是主菩萨,上首菩萨。上首菩萨都有个「首」,梵语的音叫「室利」,翻成中国意思有四个意思,第一个就是「首」的意思,第二个是「胜」的意思,第三个是「吉祥」的意思,第四个是「德」的意思。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是以译者,前后不同,今通用之」。译者怎么前后不同?《华严经》在中国有三次翻译,最早的是东晋时代,我们现在看到的《六十华严》,这是最早翻译的。第二次翻译就是《八十华严》,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翻的,所以这个经在历史上也称为《大周经》。武则天做皇帝把国号改了,改做周,到她死了以后,中宗继位的时候,再恢复为唐。第三次翻译是唐德宗的时候,那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完整的经称为《四十华严》。
  所以现在《华严》有三个本子,有六十,八十,四十,或者称晋译、唐译、贞元译,德宗贞元年间翻的最后的这一品。所以这就是讲前后不同,三次翻译,主译经的人不是一个人。因此对於室利到底取哪一个,四个意思取哪一个意思,前后不同,今通用之。所以现在我们在《华严经》,我们学习《华严》,古来祖师大德在他们的注疏里面,或者是为我们讲解,有时候说首,有时候说德,有时候说吉祥,通用。我们晓得在梵文是一个字,它有这四个意思。
  「以信为首,摄诸位故」,这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因赅果海」,信是因,「信为道元功德母」。「诸位」就是因位五十一个,果位一个,妙觉是果位,总共是五十二个位次,信是首。我们今天在此地学习的十信,十信从初信位学起,这个信心一直贯到五十二位,彻始彻终。信,太难了,这个字真正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我在讲席里头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自己学佛七年出家,一出家就讲经教佛学院,又两年,就是九年,我去受戒。我教佛学院是沙弥的身分,受了大戒,见李老师,李老师一见我的面,指著我「信佛」。信,太不容易了。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还接著看末后讲的这一句:
  「以信为首,摄诸位故」。说到这个信心,难,实在讲非常非常之难。老师慈悲,给我点醒,如果他不是这么一个动作,我们很难体会。所以当时老师这个态度对我,我感觉得很茫然,如果我不信佛,我为什么学佛?我为什么出家?为什么去受戒?自己以为自己信了,老师这么一指出来的时候,才晓得,他告诉我:许许多多老和尚到死都不信,你不要以为你自己信了。这个字是佛法修学的开端,一开端就错了,哪里会有结果?所以太重要了。什么是信?信里面一定要具足三个字,解、行、证,少一个都不算信,这个条件就太深了。
  清凉大师判《华严》这一部大经,就是用这四个字,我们现在讲这四个大单元,这四个大单元就是信、解、行、证。第一个大单元,「举果劝乐生信」;第二个大单元,「修因契果生解」,你看信、解;第三个大单元,「托法进修成行」;第四个大单元,「依人证入成德」,这个德就是果。信解行证是一,不能分割,分割了四个都没有了,四分合起来是个整体。所以李老师说了,你信了不解不算信,解了不行不算信,行了没有契入不算信,这个难。他这么一解释,我们细心思惟观察,真的,许许多多老和尚到老死也没有能做到信、解、行、证。这个标准是《大方广佛华严》的标准。
  我们从《华严经》里面了解,这个信心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根本智,不动智,信心是依这个建立的。这桩事情我们以前哪里会知道,根本不知道。你真的相信,就是根本智里头的一分。你对於佛法,诸佛菩萨所说的一点疑惑都没有,我们一般讲信以为真。虽然你还不解,你也没有行,但是这个信心非常可贵,这个信心是你佛法修学的起点、开始。因为信,你才肯发愤求学,求什么?求解。学到之后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成行,学了真有用。在落实生活当中,反过来证明你所解的、你所行的真实不虚。证是证什么?证明信解行是一不是二,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信解行相应。
  下文说,「次第行中,信最胜故,甚难得故」。经上说「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经文上讲的。我们中下根性的人,实在讲包括上根的人,上根上面有上上根,上上根是天才,所谓是一闻千悟,一通是一切都通了。上、中、下三等人修行,都要有次第,《华严》有次第、有圆融,所以什么样根性的人都包括在其中。我们的根钝,不要紧,依著次第来学习,所以信最殊胜,信最难得。一个人真正发心,初发心,诸佛如来都赞叹。为什么?初发心的那个心真诚。但是这心发了之后,往往不能保持,能保持的人成功了。不能保持的人又退堕到三途六道去了,退转了。这是什么原因?确实善导大师所讲的话,「总在遇缘不同」。你没有遇到一个学习的环境,怎么会不退转!学习的环境,你真正发心要求智慧,那要亲近老师,要找同参道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17: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