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5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1-4-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1-6-11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以无我精神,做入世度生事业,这对社会的和谐和进步,环境的改造有些意义。只要我们愿意超过私我感情的窄城,溶入包容性的大我满炉里。身为任职的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类的公仆。群众要配合领导,服从上级指示,做好合格的公民。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任务,以大公无私的精神,投入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服从于社会。
菩萨入世度生,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外现柔和之相,内有善顺之心。但所作之事,或不能完全顺于众生之心欲,不能令这类信众止恶行善,菩萨要使之舍离,令其断恶,故往往为恶众生之怨害。所以菩萨除了以慈悲忍辱心外,更须兼备一切法空的智慧,做入世度生事业。若不能观我法二空的之理,此种善行,恐怕也难持久,容易退失菩提心。
一切法空,简言之,也就是对于现象界不执着。若分析这所谓空,即是甚深般若智,观察一切诸法尽为因缘所生本无自性而空寂无相,即为法空。对于空,绝对不是指什么都没有,也并不否定目前的事实为事实,即目前的现象,乃是直率地接受事情生灭的事实,再进一步追问这种事实和现实,竟从如何而生,如何正确地把握一切事物的情况为焦点。
人类所执着的心和我,根深蒂固;执着一切事物现象,认为是常一不变独存的。佛教一贯强调脱离执着,空的作用,乃是彻底的洗净“执着心”和弃除“我执”。故“空”不只是概念和理论,实系属可实践修的项目,空可分为我空、法空。佛法认为,人类色身由五蕴,四大组成,无有实体和自我之存在,称为我空,而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由因缘所生,亦无实体存在,称为真空。菩萨广修六度法门,更要依“空观”为下手的功夫方能成就,不轻菩萨广修忍辱行,亦是以“空”为体,这种空慧观是由自证的苏夫,是建立在“正见缘起,了悟诸法空性”的基础上,观“辱者,忍者,辱事”三事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真正达到“宴坐水月道场,广作空华佛事”。大乘菩萨一切法空的理念,可以改造吾人愚痴的认识,涤除我执见,进一步了解宇宙的真实相,乃至对社会的和谐,环境的改造也是有积极意义。
(四)以常人以平等对待一切人,这也是常不轻菩萨一个重要思想特色。一个人,即使拥有万贯家产,而使名声远播,即使建丰功立伟业,说到底都是常人。仍然要饮食起居。饿了要吃,困了要睡,仍然要过日出而作,日末而秘的生活,同样有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之苦。即使是圣人,也有他永为常人之处。如《金刚经》云:“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说明成为大觉悟圣者,也仍然要饮食起居生活。既是常人,就得要有常人心。一次,齐相储子与孟子相遇,齐相储子问孟子一个问题:“齐王总打发人去探视先生,想必先生一定有什么与别人不同之处吧?”孟子回答说:“有什么跟别人不同的地方呢?尧舜也同一般人一样呢?”人具有的我都具有,人没有的人亦不强求,我跟人一样,人跟我一样,圣人和我也没有什么不同,不轻菩萨正是这样,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谓“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不轻菩萨有的,我们也有,无论贵贱,人人皆可作佛。这就是平等心,常人心。
有了常人心,便不会轻自己自暴自弃。人能承受的我也能承受。无论是风和日丽,春风得意,还是忧愁患害,灾厄困境,人人都会遇到,无须得意无须愁。如此便会非常坦然,心平气和地注重现实的一切。有常人之心,便能以常人之心去处世待人,不轻视人。因为人生而同样,生而平等,人格同等尊贵,有什么可傲视呢?不轻菩萨正根据这一点,永久恒顺恭敬一切众生,不但使自己快乐,最后亦把这种快乐分享他人,这才是恒久的快乐。
一个人,若忘记自己是常人身份,可能会导致两种行为:一者,想拥有一切,得到一切,一切都要争取世上一切的一切皆为他一人准备。二者,放弃一切,对一切都不争取,畏畏缩缩,怯懦卑琐。这两种行为,无论哪一种,其结果都会使人最终失去自己人生的真趣。所以佛法提倡平常心是道。佛法贵在日用中,切莫心外求法。这对于净化人心,建设人间净土是有积极意义的。
结语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促进人类经济的飞快发展。另一方面却又加剧了世界经济的竞争,加强了社会的矛盾,人事关系日益复杂。战争频繁,道德败坏等,所有这一切都给人带来无穷痛苦和烦恼。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更需要宗教的力量,来挽救人心,净化社会。如能把“道德心”、“慈悲心”找回,则社会安宁,众生幸甚。更祈愿我们身边多出几位“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身立不轻之行;口宣不轻之教”的常不轻菩萨。人人从自身做起,慈悯一切人,服务一切众,以平等信念广行菩萨道。让痛苦忧患、忌妒、仇恨、战争在这些相互恭敬、礼赞声中消逝。让世界充满和平、温专馨,充满爱,相信“人间净土”即时呈现于眼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