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38|回复: 2

[其它]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浅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6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浅释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七日晚讲于万佛圣城  
四种清净明诲,真实不虚
楞严经里的四种清净明诲:断淫、断杀、断偷、断妄,是息息相关的。若犯淫戒,就容易犯杀戒,也容易犯偷戒、妄语戒。因此犯淫戒,是杀盗妄都包括了。所以,分而言之是四种,合而言之是一体也。
佛这么悲心切切,苦口婆心,详详细细的为我们说这四种清净明诲,可是一般人还不相信。不是一般人不相信,而是其中有些学者、教授,或不能守戒的出家人,他们不相信。这些人无法改善过来,不能将根刨出,藕断丝连,纠缠不清,所以他索性就什么都不信,而公然说楞严经是假的。
楞严经在佛所说的经里,是最重要的一部经。不要说学者和教授说它是假的,或者不守戒律的人说它是假的,就算有一个人能现十八变及种种神通,以这种种神通力量来对我说楞严经是假的,我也不相信。为什么?因为楞严经所说的道理都是正合乎人的毛病!无明罪业,也正是痛下针砭,对症下药。可是一般人都不愿意吃这副药,认为这个药太苦,受不了,所以就算有医生将药单开出,他也将此药丢弃不要,而说此药没有功效。这就叫自欺欺人,误人误己。
因为如此,无知识的人就跟著这班人跑,说某某有名学者、某某有名教授、某某有名大法师都说楞严经是假的。于是以盲引盲,互相酬唱,你也这么说,我也这么说,邪论纷然。如此一来就好了,佛教徒也不需要守戒律,不常要听四种清净明诲,可以不理睬五十阴魔,所有所有都可以一笔抹杀!各位想一想,这一类的人多坏!如果这种人不下拔舌地狱,那就没有公理可言了。
方才讲的小孩子(Autistic children—心理变态,行为古怪的小孩),这些小孩子就是造了毁谤大乘经典的无间罪业,所以才受这种骇人的果报。不过人都不知道,还是胆子那么大,冒冒然然敢去造罪业,瞪大眼睛讲假话,这样子真是泯灭良知良能啊!把本有的聪明智慧都扼杀了,真是可悲可叹的一件事!
因为他们毁谤大乘经典,用眼耳鼻舌身意造种种恶业,所以等到来世再为人时,就变成这种心理变态的小孩子,也不自知,也不自觉,受恶果报还认为很好。
不要用假聪明来破坏佛言。这些有名气的人,或者名学者、名教授,或大法师,他一说出这种毁谤佛法的话,无形中影响了千千万万、无量无边的人都失去真正的信心。你说这种罪业造得多大!百千劫之后,他转身为这类的儿童还算便宜呢!相信他永远都不会再讲话了,永达都要受哑巴酌果报!因为他瞎人眼目,说的话误人太厉害了。
各位想想,为什么他要说这样的话?就因为他做不到四种清净明诲:不淫他办不到,不杀他也办不到,不偷,表面上他可以说不偷,但是某些学者教授常常去偷别人的文章,偷别人的学说凑起来,东拉西扯的。若拿别人的东西当为己有,这即是盗。若一天到晚欺骗学生,就等于在那里打妄语。当然,不是所有学者、教授都是这样,但其中就有这类德中之贼在作怪。
因为四种清净明诲,他都办不到,都慌了手脚,所以无法接受这种理论。他若接受这种理论,他自己就倒了,自己就失去地位,但他不甘示弱,所以昧著良心说楞严经‘是假的'。可是单说这句话,就犯了滔天大罪,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将来受无间地狱的果报时,后悔莫及。
四种清净明诲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阿难听见文殊师利菩萨说完这首偈颂之后,就站起来,整顿衣服,把衣服领子提一提,这样整顿整齐一下,并不是衣冠不整的样子。阿难整顿好了衣服后。‘于大众中':在大众里边。‘合掌顶礼':合起掌就向佛顶礼。‘心迹圆明':这时候,阿难心里‘圆明',很明白,不像以前那么糊涂了。‘悲欣交集':他既想哭又想笑。‘悲'就是想哭。因为阿难是很会哭的,从开始来他已哭了很多次。而他现在还想哭,但是又想笑,所以‘悲欣交集'这二种心情。‘悲',他悲的什么?这叫乐极生悲。他乐极了,这回我可得到佛法了,真正佛法我明白了,这乐极而生出悲来。‘欣',就是快乐。快乐得不得了,从来也没有这么快乐过,听闻佛法,真正明白佛法是最快乐的一件事,所以就‘悲欣交集'。‘欲益未来':他自己明白了还不算,他还想要利益未来的一切众生。故言‘诸众生故':因为这个原故。他就‘稽首白佛':对佛叩个头,然后向佛说。‘大悲世尊':大慈大悲的世尊您!‘我今已悟':我现在已经明白了,‘悟'就是明白。‘成佛法门':我明白这成佛的法门。‘是中修行':我对于这个修行法门。‘得无疑惑':绝对不会再有疑惑了。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阿难讲话总要引证一下佛所说的,不是他自己说的。‘常闻如来':我常听见如来说法的时候,说什么呢?‘说如是言':说像这样的话。怎么样的话呢?‘自未得度':自己还没有得度。‘先度人者':这样的人,自己没有得道,先去教化人。‘菩萨发心':这是菩萨的发心。‘自觉已圆':自己觉悟已经圆满了。‘能觉他者':再能以自己觉悟的道理令其他的人也觉悟。‘如来应世':这就是佛所做的事;佛应世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事。‘我虽未度':我虽然未得度,我自己还没有得道。‘愿度末劫,一切众生':可是我愿意末劫的一切众生都得度,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6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得到佛法的好处。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世尊,此诸众生':这末法的一切众生。‘去佛渐远':渐渐的离佛远了,甚至于离佛法也远了。‘邪师说法':就是现在,现在就是‘邪师说法'的时候。什么叫‘邪师'?他不明白就说明白;没有开悟就说开悟;没有证果,说证果了。所以我问某人:‘你是证初果了?二果了?三果了?四果了?你证那一果?你开悟?你开的是什么悟?你证果,你证那一个果?'他说不出来。我说:‘你都是佛了,怎么你连果都没有证?你是怎么跑到佛那儿去的?'他说他就是佛了,他不单说他一个人,他说Everybody is a Buddha,这就是叫邪师。这是个大妄语!中国广东话叫‘车大炮',放炮似的,中国称这种尽讲大话的人,叫‘大炮'。为了护持佛法,所以你们不论懂不懂佛法,切记不要做一个邪师。好像有个李小姐,有人问她佛法,她说:‘我老了,我都忘了。'根本她也没有学过,怎么会忘了?忘的什么?根本就是不懂。但她不说她不懂,她说她忘了,这就是一种骗人的口吻。就是在这个地方,你知之为知之;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根本不懂,却说我忘了,这就近于邪师了。这邪师说法,专门有一种攀缘心,讲不对的道理。讲什么不对的道理?譬如说,淫欲是不对的,他却赞叹说:‘好啊!这是最妙的法门。'令人都找不到真理,都迷惑了。以是为非,对的他说不对,不对的他说对了。这就叫邪师。邪知邪见,他知见不正当,正的他说是不对,邪呢他说这个最好!
‘如恒河沙':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像恒河沙那么多,可是我想在这时候。‘欲摄其心':令这一切的众生,生出正知正见。‘入三摩地':得到正定。‘云何令其安立道场':怎么样才能使得这一般众生,在道场上安立呢?‘远诸魔事':远离开魔事。好像有些邪魔外道,专门说一种骗人的话,讲男女怎么样行淫欲!说淫欲愈重愈可以成佛成得快!这完全是一种邪知邪见,这是不对的。所以对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不要被人骗了。凡是真正的佛法,一讲淫欲就错了,那就不是佛法了,这种说法,就是魔事。‘于菩提心':对于他的菩提心。‘得无退屈':不会退失。有些学佛的人,学学就退失菩提心了。他说:‘唉呀!不要学佛法了!学佛法这么难,尽要去我的毛病,我的毛病去不了,这怎么办呢?'所以不要学佛法了,这就叫退失菩提心了。菩提心退了、屈了。‘屈',就是屈服了,没有精进心了,也就是战败了。譬如打仗,日本投降,这叫屈服了。没有志气,被魔鬼打胜了,这叫屈了。怎样才能叫他不退失菩提心呢?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尔时世尊':当尔之时,世尊听见阿难这么请问,怎样才能离开邪师说法?怎样才能离开魔事?怎样才能令众生不退失他的菩提心?最重要的,不是一学佛法,学三天两天就不学了。要永远永远有精进心,发愿一定要护持佛教,一定要修行、学习佛法,这个菩提心永远都不退。怎样才可以做到这样呢?所以释迦牟尼佛听阿难这样请问,他高兴了。为什么高兴?虽然说佛是如如不动的,但是有人想要拥护佛法,令人成佛,他也高兴的,也就欢喜。‘于大众中称赞阿难':佛在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说阿难你真好啊!阿难你真好啊!善哉善哉!称赞两次,这是很嘉许他,说你真好,你真是一个好徒弟,赞叹阿难。‘如汝所问':像你所问的。‘安立道场':能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在这末劫—末法的时候,你想救护这些沉溺到水火里头的众生。‘汝今谛听':你现在好好听著吧!我现在‘当为汝说':我现在跟你讲一讲。‘阿难大众':阿难听见佛要说法了,更高兴,所以和大众‘唯然奉教':大家都依教奉行了。邪师说法,专门讲一些淫欲,他们讲的是很不合乎道理的,这一点要分别清楚。在菩萨的境界,有时也用一种慈悲爱护众生的心,因为他知道一切众生都有很重的欲念。所以最初他教化人,他不令一切众生断绝欲爱,即淫欲心。而用种种的方便法门,使令众生自己把淫欲心看破,然后自己就会把它停止了。这是一种菩萨的境界,和邪师外道又不同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应该要明白。
例如菩萨示现一个女子,令一切的男人,一见她就欢喜,一欢喜后她就叫他修行念佛,结果她令这些众生成佛了。从前在普门品有一个鱼篮观音,这鱼篮观音相貌生得最好、最美丽,拿个鱼篮在卖鱼。这一条村里的人根本就不信佛,一见到这么美貌的女人,这些青年男人就都生出一种贪心,每一个人都想向她求婚。这条村人虽然不多,但是也有一百多个青年,这鱼篮观音说:‘我一个女人不能嫁给一百多个丈夫啊!现在我有一个方法来选择丈夫,你们这一百多人,谁能先会背诵普门品,我就和那一个结婚。你们现在回家去背,我限你们三天的时间。'这一百多个年轻人,于是乎就各拿一本‘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法华经第二十五卷回去念。在三天就有半数约四、五十个人能背得出。张三说他背得出,李四也说他背得出,有五十多个背得出。观音菩萨(鱼篮观音)说:‘现在有这么多人,你们虽然五十多个人都背得出,但我也不能嫁五十多个丈夫啊!我只可以嫁一个呀!好吧!你们都回去,再给你们五天的期限,谁能把金刚经背得出,我就和谁结婚。'这五十多个入围的人又回去,每一个人又念金刚经。在五天之中,又有二十多个人念会了。拿著鱼篮卖鱼的这个女人说:‘那还是这么多,我也不能嫁这么多人。在你们这些人中,我现在再有一个条件,我限你们七天,谁把法华经背出,我就和谁结婚,这回我相信无论是那一个人能背,都可以了。'这二十多人和以前一百多人又统统都念法华经。七天之内有一个把法华经念熟,背得出了。这个人姓马,他说他入围了,这个卖鱼的女人就一定会和他结婚了。他家里又有钱,于是就请人发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6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堂结婚。谁知拜堂后一入洞房,这个美丽的女人却得了个心痛病就死了。这姓马的费了这么大精神,念会普门品、金刚经、法华经。才结婚入洞房,她却死了。出殡时,来了一个穿紫袍的和尚,问说:‘你们在干什么?'他说:‘娶个新媳妇,她生病死了,我们现在送殡。'这个和尚说:‘不是的,你棺材里根本没有东西,怎么有死人呢?你打开看一看!'打开棺材一看,本来这个拿鱼篮的女人死了,放在棺材里,现在什么也没有,空了。这些人说:‘那她跑到什么地方去呢?快去追啊!快去各处把她找回来。'这老和尚说:‘其实那一位是观音菩萨,因为你们这个地方的人都不相信佛,所以他示现一个美女相来使得你们这一般好色的男人学一学佛法,现在学了,他也就走了。'姓马的新郎想:‘喔!原来是这样的。'于是乎他也把世间上什么事都看破了,出家了,出家以后也证果了。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告阿难':在会大众唯然奉教的时候,佛就告诉阿难。‘汝常闻我':你常常听见我所说的。‘毗奈耶中':‘毗奈耶'就是大小乘的律藏。大乘的律藏和小乘的律藏,总括起来就叫毗奈耶;毗奈耶就是讲戒律的。你常常听见我讲戒律的道理时。‘宣说修行':我宣说这种修行的道理。修行要依照‘三决定义'而修行,这三种是一定的,决定不能改的三种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这三种决定义是什么呢?就是讲戒定慧。‘摄'即摄取、摄持。这个摄字就好像吸铁磁,把东西吸住。尤其攀缘心,这攀缘心一天到晚尽打人家的主意,尽打人家的算盘。想个什么办法,能和某一位有钱的人接近,想个什么办法能和某一位富贵的人接近。一天到晚尽用这种功夫,这就叫攀缘心,这也就没有摄心。‘摄心',是把攀缘心收回来,不要叫它去攀缘,不要叫它东跑西跑。我们这个心,你不要叫它跑,它自己就跑了;你叫它不打妄想,没有一分钟,它又打起妄想。这个妄想停了,那个妄想又生出来了,所以前念生,前念灭,后念又生,后念灭,后念又生,这是念念不停的攀缘心。现在应该怎样?要把它摄持回来,要把这个心制到一处。我们所以不能成佛,不能开悟,不能了道,就因为没有制住我们这个心。如果你把你这个心制到一起了,无事不办,什么事情都成功了,什么事情都成就了。所以现在就要‘摄心为戒',首先要摄制这个心,这就是戒,这是个止恶防非的办法。‘因戒生定',你首先有了戒,有了戒就好像一盆浑水它不摇动了。不摇动,水就澄清了。水澄清了,尘垢就沉底了。‘因戒生定':这个定就是不摇动,生出定来。‘因定发慧':你要不摇动,净极光通达,净到极点了,自然就光通达,光通达你就开悟了。‘因定发慧',由这个定中,就生出一种真正的智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定、慧就叫做‘三无漏学'。你要是守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就叫‘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阿难!怎么样叫摄心呢?我把它取个名字叫摄心为戒,什么意思呢?现在我告诉你。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若诸世界':假设所有一切世界。‘六道众生':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这六道众生。‘其心不淫':他的心不淫,没有淫欲心。‘则不随其生死相续':要能没有淫欲的心,生死流就断了,就不会随著生死相续接连不断,生死也就停止了。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汝修三昧':‘汝'是指阿难;佛说:阿难你所修的定力。‘本出尘劳':本来是为了超出尘劳,超出生死。可是你‘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你如果淫欲心不断,你想超出尘劳,是无有是处的,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淫欲心就是尘,就是一种尘劳。所以不要说你去做淫欲的行为,你就是心里生一种淫欲的念头,有这个淫欲的心存在,这也就是尘劳,没有超出去。所以说你要是不除淫欲心的话,你想修道,开悟成佛,那是没有这个道理的。因此一般最愚痴的人,就说又要有淫欲心,又要开悟,这种思想就是最愚痴的,这种人是最不可以教化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现在出世,也没有法子能令他得道证果。所以这种人是最笨最愚痴的。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你纵然有智慧,禅定现前,你修行,一打坐就得到轻安的境界,觉得非常的好。禅定现前,就是你的功夫有所成就。‘如不断淫':假使你的淫欲心不断的话。‘必落魔道':你虽有智慧,不断淫心,就会做魔王去。‘上品魔王':上品上等的做什么呢?去做六欲天的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中品的做什么呢?做魔民,做魔的老百姓。下品的呢?就做魔女,生得虽然漂亮,但是非常卑鄙。有智慧的人要小心一点,聪明的人在这个地方要注意呀!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了不起,你不明白,我明白;你不懂,我懂。有一点智慧,这叫小智小慧。你这小智小慧,就会把自己的前途给耽误了。
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你看看,这种有一点小智小慧的人,他淫欲心不断,总讲这个爱欲,你爱我,我爱你,这么爱来爱去,爱到后来就成了魔了。成了魔,你说怎么样呢?‘彼等诸魔':他那个诸魔。‘亦有徒众':也有他的徒众,有他的徒弟,有他的护法。‘各各自谓,成无上道':魔化自己不知惭愧,自称我就是佛呀!我们就是最高无上的啦!什么大他就说什么,因为他本来是魔,但他不承认他是魔,他说他就是佛。佛也有假的,世间上其他的都是假的佛,他也想做个假佛,但是他还不承认他是假的,他认为他就是真的,他也认为他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我灭度后':释迦牟尼佛在没灭度以前就说:我现在在世界上,这些魔王不敢出世。等我灭度后,末法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30 07: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