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32|回复: 0

[其它] 《阴骘文》大意(共一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4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重视因果等》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阴骘文》大意  (共一集)  档名:19-005-0001



  各位同修,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来一同研究《文昌帝君阴骘文》。因为我们受时间上的限制,只能将《阴骘文》做一个简略的介绍。这一篇文章流传是相当的长久,自古以来批注也非常多,其中以周梦颜居士的《广义节录》最为详细,这也是为社会大众所喜爱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在清朝的时候收编在《安士全书》之中,它的分量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历代的祖师、善知识对这本书都是赞叹不已。印光大师说「文昌帝君,于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于至善。功高德着,着这篇文章垂训后人,文章虽然不长,妙义无尽。周安士以他的妙悟取之、注之。理本于真心,词得其精要,征引的事实非常广泛,阐扬义旨,垂训受训,悉皆释然,诚然是悲心无际,慈愿无穷,堪称为善书里面第一奇书。与寻常的善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大师对于本书的赞叹,由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得出来。

  这一本书,我们依照弘化社所采的版本,在台湾曾经数度的翻印,依照这个版本,一共是七十八段,七十八句。批注一共有二百四十八页,引征三教的典籍一共有一百二十六种,换句话说,我们读了周安士这部批注也就是读了一百二十六种善书。现在我们要将这本书的大意在此地做个简单的介绍。从文里面第一句,文昌帝君一开口就告诉我们: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这句话非常重要,也可以说是本文垂训的张本。帝君有一十七世,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十七世,既有一十七世,便有一十七劫,过去如是,未来亦然,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确实有三世,这个观念非常重要。知道我们有三世,我们的想法、看法当然就不相同了,因为我们要顾虑到这一生的幸福,同时更重要的,我们要想到未来的幸福,于是我们的着眼点一定看得既深且远,这才是一个真正聪明智慧的人。为什么世人眼光短浅?就是因为不知道有三世,以为人死如灯灭,死了一切都完了,所以在生的时候,一切的行为毫无忌惮。如果知道有三世,并不是死了一切就完了,那我们的言行必定要顾虑到后世、将来的果报,并不是只限于这一生、这一世短短的数十寒暑而已。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帝君第一句话。

  其次有六句是教人必须要行仁义,广积阴功。这六句虽然说他自己在这一十七世当中所修的功德,这些是属于帝君的身教。他示现在世间,读书读得很好,有智慧、有慈悲心、有才艺,示现服务于社会、国家,都能够尽忠职守,为国家社会造福,这是给我们做的榜样,而后他的言教我们才能够信奉,才能够依教奉行。第八、九两句是以身作证来劝我们要善学,所谓:

  【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

  这是帝君推己及人。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存心都能像帝君一样,我们的果报当然是殊胜的、美满的、幸福的。这种道理,在前面我们曾经讲过《了凡四训》与《感应篇》的大意,本文的宗旨与义趣与《了凡四训》、《感应篇》是一贯的,是同类的。从第十句以后,这是对于一切众生的垂训,所以帝君说:

  【于是训于人曰。】

  接着下面有四句。这五句是引征古人来做一个证明,证明修善得福报是丝毫不爽的,所谓感应道交。我们如果要想得到这种殊胜的果报,当然就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才能够有这样殊胜的收获。第十五句是说明福德的基本在于心田,所以说:

  【欲广福田,须凭心地。】

  我们知道佛陀教育的宗旨是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得乐是佛陀教育里面终极的目标。乐是果,怎样才能够得到?当然要晓得修因。乐的因是什么?乐的因是安,如果我们身心不安,当然我们就得不到乐。安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安是从平等心里面得来的,我们能够以慈眼平等的看一切众生,我们就能得到安,平安之后才有真正乐的果报。平是从哪里得来的?平是从公得来的,所以我们常讲公平,能够做到一切公开就可以得到平等。公开从哪里来的?公开是从义务当中来的,我们生活在世间对于一切众生必须要尽义务,不要有求报酬的心理。我们尽心尽力能够服务社会,服务一切众生,为社会造福,为众生造福,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自然就能够做到公开。义是从哪里来的?义是从信当中来,所以八德里面说「信义和平」,和可以得到平,公能够得到平。

  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如果我们不守信,诸位想想,我们在社会上还能够立足吗?唯有能守信,一切众生能够信服你,这样还有什么事情办不通?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好?所以守信非常重要。信从什么地方来?从忠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人对事要忠心、要负责任。忠从什么地方来的?忠从孝亲尊师之中来的,这两条是我们修心的大根大本。换句话说,大乘佛法里面讲到世出世间法最圆满、最究竟的处所,无非是将孝亲尊师做到究竟圆满,止于至善而已。在修学过程当中,这就称之为菩萨,功德圆满之时就称作如来。可见孝亲尊师是我们本性当中的良知良能,称性的功德。这一句也是重心的所在。向下帝君开导我们,造福是在行门上,所谓:

  【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

  这是行门的纲领和准则,这一句是总说。我们从佛陀的教义上来看,佛教可以用三大纲领完全包括了,第一个纲领是智慧,第二个纲领是慈悲,第三个纲领就是方便,所以一般常讲佛教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方便的根本就是智慧,换句话说,我们从慈悲、方便里面求智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30 07: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