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16|回复: 2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关于四智的讲记敬摘点滴20201114145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4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四智的讲记敬摘点滴


...在法乐,悉由转受蕴而成」,他能转。怎么转法?把我们现在所受的统统放下,就转了。我们现在所受的,苦乐忧喜舍,违背自己的意思,这不称心、不如意,殊不知道我们的心、我们的意,我们的心是什么?是分别心、是妄想心,我们的意是执着,这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顺不顺统统起烦恼,顺自己心意的生什么?生喜乐,七情五欲。七情里头第一个是欢喜,喜、怒、哀(悲哀)、乐、爱、恶(恶是讨厌),最后是欲望,这叫七情,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道凡夫,欲界他离不开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一离开,他在六道,他不在欲界,他到色界去了,比欲界高,高很多。欲界里七情五欲这种困扰,色界天人没有,他摆脱掉了,他放下了。这不是好东西,我们要能觉悟,把这些东西淡薄处之,愈淡薄愈好,到最后统统放下,这个障碍就没有了,你就得自在。解脱叫大自在,佛法用解脱两个字,解是解开,把你的分别执着解开。脱,脱什么?脱苦,永远不再受七情五欲烦恼之苦,这都没有,脱离了。所以大乘教里讲转好。迷了什么?迷就是把自性里面的解脱转变成受蕴,你要受七情五欲的干扰,要受七情五欲的苦报。
  第三,「转想蕴成解脱」,法身、般若、解脱,解脱有三个,受、想、行变成大自在。「想即想念之义,谓如来以无碍智辩,说一切诸法之相无不自在。」大自在从哪里来的?是由转想蕴而成的。我们的想、我们的念是什么?是自性里面的智慧迷了,迷失自性,把自性里面的智慧变成想蕴,给诸位说,就是第六识。前面讲的受蕴是第七识,这就是迷失自性,把自性里面的德能变成阿赖耶,阿赖耶的三细相。我们现在的智慧失掉了,其实智慧变成妄想,我们能把妄想放下,智慧就现前,真的转八识成四智,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于是我们能体会到,佛菩萨教人修行的纲领,八万四千法门,我们用一个字来说,到底他修什么?就是修定,八万四千种方法统统修禅定。所以般若经上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方法不一样,它的方向一样,目标一个,所以它是平等的。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最后达到的目标都相同,目标是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个方向,就是修禅定,就是戒定慧。你依照这个规矩去做,规矩就是法门,做久了你就得定,定久了就开智慧,智慧一开,目的达到了。
  我们今天净土宗用的什么方法?用持名念佛,就是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把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念,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一个。果然真的放下,真的所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念上个三年五载得定了,这个定叫念佛三昧,你是用念佛方法得到的,三昧就是禅定。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就开智慧,智慧一开就一切通达明了,就是这个地方讲的,说一切诸法之相无不自在,智慧开了。无论你是学过还是没有学过,有人来问你,有人来请教你,你没有一样答不出的。学过的当然,没有学过的也答得头头是道,也答得圆圆满满,这不容易,这是智慧现前。这个能力从哪来的?能力是本有的。佛在《华严经》上常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摆第一个;换句话说,我们自性的智慧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智慧是平等的,是一样的。我们今天迷了,造作罪业,堕落在六道轮回,有没有妨碍我们自性?没有。自性清净没有受到一点染污,自性平等没有受到一点波动。妄念、妄心、烦恼、习气、业障,它障的是什么?障的是缘,它障的不是因,是缘。因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永...(●[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四集)


...色,第一念,还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这是了别。第二念就分别了,这是某人,那是某人,就分别,第二念就分别了。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如果我们能保持第一念就成佛了,永远保持第一念,不要落到第二念,就成佛了。细心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去体会,生佛在一念之间。了别是觉,分别是不觉,永远保持觉这就是佛菩萨,那个菩萨不是普通菩萨,叫法身菩萨。
  我们看他底下说的,「谓如来大圆镜智」,这是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这是转末那识,「妙观察智」,这是转第六意识,「成所作智」,这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无不自在」,这就是「由转识蕴而成,故云转识蕴成般若也」,般若是自性本具的智慧。这怎么转法?佛菩萨教我们,祖师大德甚至给我们做示范,而佛门当中非常重视这种修学。中国在唐宋的时代,非常盛行转识成智,他教导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用妄心,不用八识。你看交光大师《楞严经》的批注就非常强调,古大德注《楞严经》没有离心意识,这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意思,把释迦牟尼佛的意思解错了。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特别强调转识成智,你没有转。怎么转?不用六识,用什么?用六根根性,六根根性是了别,这厉害,不是分别。像镜子照外面东西一样,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分别心,不起心、不动念,用这个办法。在哪里修?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尽量不要去用分别心,分别心是第六意识,执着心是第七意识,落印象是第八识;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眼耳鼻舌身对着外面色声香味触,不分别,那你就是不用第六识;不执着,我不用第七识;不落印象,我不用第八识。那你用的什么?你用的是四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4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前五根的作用为成所作智,这叫转识成智。讲得好!确实是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的本意,谁做得到?没有人能做到。知道,理论晓得,方法也晓得,就是用不上。为什么用不上?放不下。所以,归根结柢一个问题,放下就行;放不下,方法你明了也做不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集)  2009/8/22  台湾  档名:12-47-8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六面,从第四行看起。
  【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起应万差故曰繁兴。古今常然名为法尔。】
  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在这段里面,让我们要放下分别,要放下诸法,要放下生灭。前面是讲怎样依《华严经》的理论方法修行,契入华严境界。全文前面三大段是跟我们讲宇宙万法的源起,宇宙从哪里来的?一切法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说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从理上讲是最高的哲学,从事上讲是最高的科学,确实超越现在,就是超越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学与科学,这是《华严经》殊胜的地方。了解之后,我们要怎样修学?修学修什么?妄尽还源。用什么办法把这个妄断尽?这里讲的五种止,放下,五种要放下。第一段给我们讲的要放下对立,决定不能跟一切人事物对立,要对立了,这一生就没有出路,换句话说,你永远在六道搞轮回。六道轮回里一定要晓得,六道轮回搞什么?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苦不堪言。所以对立要放...(●[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四集)


...都愿意跟他学。『虽现奇功,心无念虑』,他能把事情做得这么好,做得这么圆满,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觉得我做得很好,没有觉得我的功德殊胜,没有。为什么?无我。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提起,我做对了也是错的,就说这个意思,为什么?我执没有忘。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没有念头,他那种示现是自然的。像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在半路上生病了,他的心很虔诚,绝不因病苦而退转,希望养个二、三天继续再前进。文殊菩萨来了,现身,现个什么样的身分?乞丐,叫花子,在路上碰到了,老和尚生病,没人照顾,这乞丐就照顾他,上山帮他采药,给他治疗,几天病好了,恢复了。老和尚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乞丐说我姓文,文章的文,名字叫吉,吉祥的吉,叫文吉。你是哪里人?我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去,你问大家,他们都知道我。很感激,老和尚非常感激,在四周围找不到人家的时候遇到这么一个人照顾他。病好了,继续往五台山前进,他朝山三步一拜,你就晓得他走得很慢,他一天能走多少路,走三步拜一拜,走三步拜一拜,从云南要拜到山西,三年的时间,不容易,那种虔诚。什么叫诚意?从这里看出来了,怎么叫礼敬?从这里看出来了,那种真诚心。大概至少再过了一年,还没到,又有一次生病,这第二次,很难得又碰到文吉,文吉来照顾他。以后到五台山就到处打听,有没有人认识一个乞丐叫文吉?他说我一路上两次生病,都蒙这文吉照顾。五台山上的人告诉老和尚,那是文殊菩萨化身,他才恍然大悟。文殊菩萨有没有说,虚老很辛苦、很诚,我一路上照顾他,有没有?没有。为什么?凡是见性的菩萨,不但我执破了,我见也没有了。
  圆教初住以上真的转八识成四智,智是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就变成八识,就转变,变得很快。一开悟之后,知道八识原来就是四智,这一下就恢复了。阿赖耶就是大圆镜智,执着就是平等性智,一执着就不平等,第六意识变成妙观察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变做成所作智,就是此地讲的无思成事。「虽现奇功」,成就无量无边度生的事业,心地怎么样?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所以我们做再多的好事,心上不能有,有就变成福德,六道里头享受,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如果做再多的好事,心里不落痕迹,那叫功德。功德跟福德的差别在此地,功德能够帮助你提升,灵性的提升,而福德不行,福德只能够在六道里面享受人天福报。我们换个名词说,就在着相跟不着相,着相就是福德,不着相就是功德。所以他这是功德,虽现奇功,心无念虑。念是什么?念是起心动念。虑是什么?虑就是分别执着。「心无念虑」,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功德!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今天无念虑我们做不到,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教给我们的方法我们不是不知道,怎么样?没用上。如果你真的用上,这两句话就变成你的,「虽现奇功,心无念虑」。这个奇功是什么?你这一生当中肯定上上品往生。祖师大德教给我们什么?教给我们把那些妄念统统换成阿弥陀佛,顺境,阿弥陀佛,逆境也阿弥陀佛,善缘,阿弥陀佛,恶缘还是阿弥陀佛,这不得了!大乘教里面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想什么现什么,你天天想佛,你想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祖师没有隐瞒,佛菩萨真慈悲,教了我们,我们不会用就没法子。我们今天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训练自己,练习怎么把它用上,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起心动念全落在阿弥陀佛上,除阿弥陀佛之外再不想了,万缘放下。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什么人、什么事没有不欢欢喜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欢喜!对自...(●[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四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4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14: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