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94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11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上念「上报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民族之恩,一切众人对我们的帮助、信任的恩德。不可以因为久了之后而退惰了、逃避了、疲乏了,不行,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挠。
在《孔子家语》里面,我们看到这段也很欣慰,为什么?因为贤人也会起念头,给老师请假,说「夫子,我可不可以休息一下,今天不要做孝顺?」夫子说,「孝顺是做人的根本,很重要,不可以停下来,不可以休息。」子贡也很可贵,老师说不能休息他就接受了。他说,「那对国君尽忠侍奉,可不可以休息一下?」夫子又说,「不行,这个是太重要的事情,攸乎整个国家的安危,怎么可以休息?」子贡又说,「种田可不可以休息一下,这段时间别种了?」夫子又给他晓以大义,他说,「不能休息。」这个也不能休息、那个也不能休息。结果子贡问,「夫子,什么时候才可以休息?」夫子说,「你看看远方那里有个坟场,你到那个时候就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讲到这里就想到,许浚当时候有段话,因为他为病人四、五天都没有阖过眼,还要赶去考试,结果拖延他的朋友就觉得非常的自责,他说,「你这样赶过去还来得及吗?」其实已经来不及了,他还安慰那个人,那个厚道到这种境界,那真的是太不简单。他说,「只要加快脚步应该还赶得上,我妈妈说人死了之后可以睡个够,再几天没睡没有关系。」
又让我联想到,卢叔叔出家了,法号常明法师,他就跟我们提到,他们那一辈的人很有责任心,为了家庭、为了团体、为了自己的公司,遇到很紧急的事情,一个礼拜都没怎么休息,都这样挺过来,就是他那种责任心就一定可以坚持下去,非常大的潜力不断得涌出来。我们在父母身上可以看到这一点,比如在我们生病、家里出什么状况,你看他晚上照顾我们,白天又去上班,而且有时候一照顾两个礼拜、三个礼拜都有,没看父母在我们面前喊过一声累,那个责任感的力量太大。我听明师父这么讲,我说,「我熬一天夜就快垮了,比起他们那种责任,那差得太远了。」
所以子贡对他的老师提了这个,老师也提醒他,在学问上用功夫是不能间断的,要坚持下去。就像钻木取火,钻钻钻,有没有人钻木取火,钻了三分钟,手好酸,休息一分钟,再钻;一分钟后,钻钻钻,又酸了,再休息?请问大家,什么时候钻出火来?那绝对钻不出火来的,你都一直「三天捕鱼,两天晒网」。好像捕鱼不是很好,这是比喻,大家抓住那个精神。我有次在讲课的时候说,「人有时候烦恼事情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像煎鱼一样。」结果下了课以后有人跟我说,煎鱼都有伤害生命。我说,「好,下次我说煎饼。」这些朋友他很细心,确实仁爱心从哪里下手?从我们的饮食下手。我们其实三寸不烂之舌,吃下去就没有感觉了。你吃这些素食,这些根茎花果也很营养,身体也会健康,又去吃这些众生的生命,牠被杀的时候不是很痛吗?还要被煮。所以也长我们的慈悲心。所以学问不能休息,还要不间断下功夫。
接着在奉行的过程当中,不只要有恒心,还要有毅力,突破种种境界。比方顺境的时候会产生贪着,不知不觉很容易贪着。我们常常会想到,其实一个人修身最勇猛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一开始的时候,就特别勇猛。所以不忘初心、不忘初心,那个初心能保持,这个道业会有成。很难保持得了,慢慢顺境来了,顺境就淘汰人,顺境一多,想自己就愈来愈多,人家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照顾我,慢慢的享福了,觉得理所当然,念念奉献的精神就开始退了。我们可以观照我现在的勇猛精进比起刚开始学的时候,是提升还是退了?这个顺境很厉害,不知不觉让我们退步。就像温水煮青蛙,牠还在那很逍遥,游呀!游呀!不知道待会就没命了。逆境不生瞋恚心,才能保持功夫;逆境一生瞋恚,火烧功德林,功夫就全部都没有了。但逆境比较有警觉性,知道境界来考验,逆境淘汰人。考验得过关,不管是顺还是逆,你这一生没考过的,以后还会遇到,甚至下辈子还得重来。「一切皆考验,看尔怎么办,对境若不识」,看到这个境界还是没有过关,还是被它考倒,「须再从头练」。
我们其实世间的人常常会想,换一个人我就不会这样了,换一个环境我就不会这样了,换一件事我就不会这样了。其实不然,只有练心法,没有练事法,问题都不在事情上。你说,「真的,换了一个人我就好了。」那个「好」,是你换的那个人变顺境了,逆境没过关,顺境现在也不知道,已经掉到顺境里面去了。所以时时要观心最重要。我们一直在强调,我们要扎三根,扎三根其实就是改个性、改性格,就是调伏贪瞋痴慢疑这个念头,真的能够把它调伏,这个德行的根才是真的扎下去了。这五毒随时在影响我们的身心,去一毒都不容易。
贪,什么都不起贪念。慢,什么都不起高下见,一觉得,我高,人家低;我会,人家差;我有钱,人家没钱;我有地位,人家没地位;我双眼皮,他单眼皮;我长得高,他长得矮,不知不觉我们这个分别执着心这么强,念头就上来了,而且这个念头多到最后,怎么呢?浑然不知,多到已经「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贪瞋痴慢它已经成片了,你已经觉得它很自然了。有时候,比方我们在跟人家讲话,讲到某个人,在讲某个人的故事,然后我们的表情(不屑状),这动念了,就对那个人有成见,马上就在表情当中表现出来,他都还没讲话,那个表情就看出来了。我们一天有几个这些念头,自己观照不到,这个学问要能真的有所进展,还得打破习气使然,浑然不知。
比方说我们都觉得我们对人挺恭敬的,其实这个恭敬有时候是下在表面上,他人在的时候你很恭敬。领导在的时候跟不在的时候,我们状态一不一样?爸爸在的时候跟爸爸不在的时候,状态一不一样?太太在的时候跟太太不在的时候,状态一不一样?再来,这个讲师对着我们讲话,我很恭敬,他上台去的时候,我们那个恭敬的状态就不一样了,因为觉得他好像没看到我。这种恭敬还不是从内心出来,可能在台下听他讲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