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14|回复: 2

了凡四训(第四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0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了凡四训讲记10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了凡四训  (第四集)  198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1-0004



  请掀开经本第五页的后半面,最后一行。昨天讲到「夭寿不贰」,这个境界与佛法里面所说的不二法门就相当的接近。佛门里面常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与此地云谷大师所说的「修身以俟之」,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样的修学,这叫做脚踏实地的去做学问。佛门里面常讲老实,老实的确不容易,所以他老人家说「即此便是实学」,实学到后来必定有真实的结果,这是在这几天我们所讨论到的。无论是世出世间法,我们的修学之所以没有成就,就是没有在基础上下功夫,没有真正老实去修学。所以我们在这么多年当中的体验,自己感觉到古人的教训的确是有道理,我们自己要是疏忽了、看轻了,吃亏的是自己,我们的亏就吃大了。看看从前的人,修行个三年五载就证果了,就开悟了,我们搞了几十年还是这个样子,怎么不惭愧。是不是我们的聪明智慧或者是我们的机缘不及古人?可以说我们样样都比古人周全,唯一不及古人的就是没有古人老实,就差这一点。

  古人学东西按部就班,从根本来,我们自己不肯干。世间法,我们把小学疏忽掉了,这不是讲现在的国民小学,是讲我们从前小学的教学,那是教的根本法。出家五年学戒也是根本法,是佛门里面的小学,我们也疏忽掉了,没有在这里扎根,所以修行一辈子都不能成就。觉悟了还是要回过头来从头干起,要不然,再三十年、五十年,一直到老死,恐怕还是现前这个程度,那就不得了!我们今天从头再干,干上个五年,打下个基础,再用个三、五年工夫,十年可以能够追得上古人,我们求开悟还是有机会。假如还是对于基础把它看轻了,认为我可以不必要了,你看看,看看你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看你有没有成就。所以在这一点我们千万不可以疏忽。

  底下这几句,昨天念过了,说你还不能做到无心,这个无心是无妄心,他虽然是没有妄念了,没有妄念,他妄心还是在。实在讲他比阿罗汉还不如,阿罗汉是内守悠闲,他这个功夫还到不了这个境界,只是觉得一切都是命里头注定的,他打妄想也是枉然,不如不打妄想了,他是这么一个念头把妄念止息住,是这么一个境界。所以云谷大师教他持准提咒。方法昨天我特别给诸位提示,我们不能学他,我们今天念佛持咒要记数,要记遍数。他是没有妄念,心的确比我们清净,所以大师教给他的是不必记、不必去数,就是你一直念下去就好了,不要间断。这个咒不要间断,要持到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你们想想念头不动是什么境界?就是一心不乱。到一心不乱就感应道交了,就灵验了。此地的一心不乱,实在与净土里面所讲的功夫成一片是这个境界,这个时候就有感应,就有灵验。

  了凡居士承受云谷大师的教诲,他以前的号叫学海,从这时候起,就从这一天起,接受云谷大师教诲之后,他把他的号改了,改叫了凡,了凡是他的号。他的名叫黄,字坤仪,过去的号是学海,从此以后这个号改了,改叫了凡。为什么改做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说到这个地方,你看人家的名字是依什么来起的?名象征一个意思,换句话说,他起了这个外号,人家客气当然都称他的外号,这一称他的号,就把他自己提醒了,我不再当凡夫了,不甘心当凡夫,常常提醒自己。现在我看也有不少改名字的,甚至还有出家人改名字,为什么改名字?看看姓名学里头,算算自己的笔划不对,不吉祥,找一个笔划吉祥的去改一下。他跟了凡的意思完全相反,了凡是不愿意落凡夫窠臼,他是唯恐出了凡夫窠臼。所以这一类的人生生世世做凡夫,来生人天果报在我看没分,他到哪里去受报?诸位就可想而知。了凡居士所示现的就是我们的一个榜样。

  从此以后,他是兢兢业业,跟以往不一样,以往过日子是被命运拘束了,现在晓得命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能够创造命运;换句话说,他的生活有了生机,不像从前。从前我们能看得出来,这个人死气沉沉的,随缘过日子。这就是有精进的相。他说以往悠悠放任、随随便便,从此以后,这就是精进的相了,是「战兢惕厉」,这是精进的相。「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恨我,毁谤我」,他不像从前,小小对不起他的地方脾气就发出来了,现在不发脾气了,修忍辱波罗蜜,「自能恬然容受」,真的把以前的毛病改过来了,这就是一个有福的人。所以这一定要学。一个人常常才华表露在外面,人又尖酸刻薄,没福,这个人决定没有福报

  我在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也很喜欢说话,喜欢挖苦人,喜欢讽刺人,人家对我也无可奈何。那时候年轻不晓得,现在想想,就是跟了凡先生一样,很刻薄,所以得罪很多人,这是没福之相。学佛之后才晓得,才改过自新。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也是有菩萨示现,改我这个毛病。念书的时候,我们那时候同年级,不同班,有一个同学,他姓白,没有到台湾来,白振寰,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在学生的时代,他是很喜欢出风头,因为他是青年军退下来的,总统号召十万青年十万军,他去从军,胜利之后他退下来,再复学读书,跟我们在一起,所以很喜欢出风头。我就偏偏挖苦他,挖苦他不是说当着少数人面,往往学校同学集会当中我就毫不客气的挖苦他,对他是一点情面都不留。他也晓得我瞧不起他,这个人背地在别的同学面前他赞叹我。以后同学告诉我,他说你虽然瞧不起他,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0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可处处赞叹你。我说有这个话?再去打听打听,果然如此。我是被他感化的,一年的时间,两个学期,被他感化了。所以以后就不再挖苦人了,能忍辱了,他能够忍得了我给他的侮辱,不简单。所以我从这个地方开始学忍辱波罗蜜。所以以后学了佛,那是菩萨化身,教我忍辱波罗蜜,很了不起,非常之难得。

  了凡居士彻底改过自新,「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命里头,不错这一年是考中了,但是第三名,他今年去考还得了第一名,你看不对了,考中被他算定了,名次提升了,从第三名提升到第一名,这就是他修的,他自己修的。「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这个中式就是考取了,这是讲考举人,中了举。「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这是检点检点自己,改过自新这个功夫不纯,每一天反省反省,检点检点自己的毛病还是很多。他这是实行功过格,每天做善事、恶事统统要记载,比较比较,恶事还是很多,恶念还是很多。

  底下这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或见善而行之不勇」,行不行?行,不能够尽心尽力的去行,这个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心里的疑惑不能断,前头讲了,他从前是爱好名节,不大愿意救人,不大愿意管人家闲事,现在晓得那是不对的,见人家有苦有难应当要帮助他,可是他还有疑。「或者是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虽然改过自新,你看看确实不纯,还是多过错。「以过折功,日常虚度」,了凡之可敬、之可爱也就在这一点,他之能够成就,还是老实,不是不知道自己过失,知道自己过失。人要是不知道自己过失,这人就没救了,那是没办法;人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失,这人有救。佛家常讲不怕破戒,为什么?破戒还有救,就怕破见,见是什么?邪知邪见,自己做错了事情自己不晓得,还以为自己做得对,见解上的错误,那个就没救了。

  「自己巳岁发愿」,这个是明朝穆宗隆庆三年的时候,这是讲他发愿那个时候。「直到己卯岁」,己卯是到万历了,就是明朝神宗的时候,明朝神宗万历七年,这个我们一计算就晓得是十几年。「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你看看云谷大师那时候教他,他就发愿,许了愿要做三千条善事,十几年才做完。可见得刚刚下手不简单,要很努力,勉励自己去修学。「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这个事情诸位可以看了凡居士的传记,里面有记载,这是因为公务,没有来得及回向,三千愿圆满了。回向是什么意思?小注里头有注,这是佛门里头很重视的,像十大愿王,实际上十大愿王里面前面七条是愿,后面三条是回向,回向的意思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功德自己都不要了,决定不执着,都回向给别人。自己修的福自己不必去享受,希望大家来享福,回自向他。做了功德要不回向,这个功德很小;回向,这个功德就大了,为什么?境界就广了,心量也大了。心量大,福就大,福报就大。

  所以在佛门里面回向,它是有三种,一个是回向菩提,就是我们所作、所为、所修的一切善行功德,为什么?为无上菩提,不为其它的。无上菩提,菩提是智慧、是大觉,我们只求这个,并不求精神物质一切享受,不求这个,更不求名闻利养,只求开智慧。第二种是回向实际,就是真如本性,这是我们终极的目标,我们就是要求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求这个。第三是回向一切众生,这叫菩萨行。

  「庚辰南还」,庚辰是第二年,万历八年,这一年也就是一五八O年,五百年前,我们今年是一九八二年,五百年前,这一年,就是五百年前,他回到南方来。这个时候比较清闲了,这才请两位法师,「性空慧空诸上人」,请这两位出家人,就「东塔禅堂回向」,这是他的三千善事做完了,圆满了,相当不容易,做了十几年,才把三千条善事做完。当然他有感应,跟孔先生算的那个不太对,都比算的更要殊胜,这就是感应,有了小的感应。这个时候,他命里头没有儿子,就发愿求儿子。「亦许行三千善事」,又许了愿,行三千善事,目的?目的是求儿子。「辛巳生汝天启」,这是他大儿子。求子得子,他真是生了一个小孩,命里面没有,这就是求得的,命里面有的那不叫求得,没有的求能够得。

  你看他这个行善是怎么个行法,「余行一事」,自己行一事,「随以笔记」,他都把它记录下来。「汝母不能书」,这个文章是教子书,诸位要晓得它的性质,这是给他儿子的,这就是他太太,他太太不认识字,不会写字。怎么办?她做了善事,她就用鹅毛管印朱砂印一个圈,做一个记号在日历上,那时候的日历是一本一本的,像现在的农民历一样,一本一本的,就把它印在日历上,做一个好事印一个红圈,做了坏事印一个黑圈,夫妻两个都干,两个人都行。你看,「或施食贫人」,这是布施饮食。「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后面这个行善比前面就要精进了,要勇猛了。「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从庚辰到癸未前后四年,你看看前面是十几年才圆满,这是不到四年,三年多,不到四年,三千善事就圆满。「于是又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求子得子,真是有求必应。

  现在又发心求功名,「复起求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这个心那是勇猛得太多了,前面是三千、三千的许愿,现在要许愿行一万条善事。「丙戌登第」,这是进士及第。「授宝坻知县」,这个地方在河北,跟现在河北与山东交界的地方,在那时候它是属于京师,属于首都,这是做了知县。「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这一篇东西做什么用处?就是他的办公桌上摆了一个笔记本,这个本子是空格的,就是记载自己功过的。「晨起坐堂」,上班的时候,「家人携赴门役」,他自己家里的佣人把这个交代衙门里面当差的,侍候他的,「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统统记下来。到了夜晚,「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这个帝就是天帝,今天一天所做的功与过,所做功过,求上帝保佑他。

  你看底下说了,他太太见他所记载的不太多,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0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一万条善事你要什么时候才能够行得圆满?所以常常就忧虑不安。她说从前你没做官在家里,她还能帮着行善事,现在做了官,住在衙门官邸里面,与那些贫穷人接触不到,不能常常布施了,县太爷的夫人也不能常常去买东西放生了,什么都不方便了。所以忧虑这个一万条善事到什么时候完。所以讲从前许的愿三千,三千这个数字很快就可以完,现在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他太太也忧虑,他自己也怀疑。他夜晚做梦,梦到一个神人告诉他,他说你的善愿,一万条的善愿,已经圆满了。怎么圆满的?这个神就告诉他,「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这是他做县长的时候,知县,做了一桩大好事,想想真有这个事情。当时的田租,宝坻的田租,是一亩二分三厘七毫,他做县长的时候把这个田租减低,减到一分四厘六毫,这一个县的老百姓,种田的人,都受到他的恩惠。这一县不止一万人,这一桩事情一万条善事就做圆满了。他醒过来之后,想想真有这个事情,心里头还惊疑不定,我做这么一桩事情,就一万条善事就做完了吗?这就正是所谓公门当中好积德。

  所以你有权在手的时候,你能够多替老百姓着想,多替大众幸福着想,别人要修福做善事没有这个机会,你有这个机会,这是大善。换句话说,如果你一个决定错误了,叫一切众生都受害了,你这个罪过无量无边。同时这个里头还有因缘,你是一个主管官,你这个政策定了之后,下面人要能够执行,这个功德才圆满。如果你有这个意思,底下人不能给你执行,你虽有善愿,功德不能圆满,这是我们要晓得。诸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做一个领导人不容易,为什么?他一个决断要影响多少人,这个决定要是善,多少人得利益;要是不善,多少人受害,这是不能不谨慎的!自古以来,在远古的时候,我们古圣先贤就说过,「民为贵,君为轻」,事事都能为老百姓着想,这样的政府才是老百姓所拥护的,这是一定的道理。在以前做官,处处都为老百姓着想,这一个官一定为地方所爱戴,纵然离开了,调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个地方老百姓还怀念他,不忘他的恩德。袁了凡现在是做到了这么一个境界。

  他对这个事情怀疑,究竟靠得住吗?刚刚好碰到了「幻余禅师自五台山来」,他就把他做这个梦的事情告诉这个法师,向他请教,这事情能不能相信?我真的一万善事就这么就圆满了吗?法师就告诉他,「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这是从佛法理论上说的,普贤行,这是讲你心量大,你的心量大你修一桩善事,这个善事就无量无边,那是普贤行。普贤行是念念圆满功德,行行圆满功德,岂此万善,千万善、亿万善,一行一念就圆满了。了凡当然做不到,为什么?因为他有心,他有分别。普贤行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心与法界一样大,所以念念行行与法界相等,这是无量功德,不思议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能做到。我们修这个念佛法门来说,我们要念到理一心不乱,到那个时候,你布施一文钱,这一文钱的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可是没有到理一心不行,那一分钱还是一分钱的功德,不能当一万功德,不能。几时到你无心,妄心断尽,真心现前了,那就是普贤的境界了。这是先从经典理论上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先从这个理上讲。然后再就事上说,他真有这个事,「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真有其事,所以当然可信,这个没有话说的。你看这个行善,他的善是年年增长,行善的心一天比一天勇猛,一天比一天真实,实在是难得。

  「吾即捐俸银」,俸银是他的薪水,不是拿公家的钱去做事,是拿他自己的薪水,拿他的俸银,到五台山斋僧,「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这是打斋供众,供多少人?供一万出家人。五台山是我们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我们中国佛教是四大名山十大道场,这是四大名山之一,这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华严的道场,清凉大师在这里讲《华严经》讲过五十遍,这是华严道场。五台山里面的寺庙很多,它是丛林,有许许多多的寺庙,里面住的人大概还不止一万人,他在此地不是打千僧斋,是万僧斋,供养一万个出家人吃饭,以这个功德来回向。你看前面减粮做了一万桩好事,这个请一万个出家人来供养,这也是一万条好事。所以往后面去,行善愈来愈容易,愈来范围愈大,不是以前那么斤斤计较。

  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前面我们曾经读过。他没有求长寿,五十三岁那一年他也没有灾难,就这么平平安安的度过了,「今六十九矣」,今就是写文章这个时候,也是消灾延寿,不求,寿命就延长了。世间事最难的就是求寿命,这是最难的,连寿命的长短都可以求得,你想想其它的这些事情哪里有求不得的!所以如理如法的求,有求必应,世出世间圣人都是这样告诉我们。云谷大师给他开导之后,他就下手,就开始做,每一个愿望他都求到了。像了凡居士这个求法的人,给诸位说很多,所得的果报也如了凡居士一样。

  我学佛的初期,朱镜宙老居士将这个小册子介绍给我,我念了以后很受感动,也就照这个方法去修学。我还有一个朋友,现在住在新店,已经退休了,当年也是贫困到不堪设想,几乎没有办法活下去了,我把《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送给他,他看了之后很受感动,全家行善。现在老运好,他有六个小孩,五个博士,现在大概四个在国外,有两个在身边。一遇到我就给我磕头,「我这一家都是法师救的」。我说哪里是我救的?我不过就是送一本书给你,你们全家肯照做,这是你自求多福。我现在印的好书很多,《了凡四训》印得这么好,这么大的字,那个时候是很小,白皮的,薄薄的一个小册子,民国四十几年那个时候印的。我说我有好本子,送几本给你。他说我不要,我这个老本子,这是我传家之宝,虽然是破破烂烂的,这个本子是我传家之宝。他供在祖先牌位的旁边,他传家之宝。

  所以贵在能行,他一家命运能够改转过来,得力于实践《了凡四训》,他能够做到,自求多福,榜样就在眼前。他从前住在新竹,非常可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4 20: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