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42|回复: 3

[学佛文档] 净公上人讲威仪集第一〇六卷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6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讲威仪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讲威仪集第一〇六卷







...,请看十方云集,清凉大师《疏钞》第四段,北方宝首菩萨,我们还是从这段念起。
  「宝首者,真俗无违,可珍贵故,善知业果,不犯威仪,性相无违,唯一乘旨,是为唯嗅薝卜华矣」。这一段先介绍上首菩萨,宝首。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说真俗无违,这才是可珍可贵,才是真正的宝。在前一节也跟诸位同学说明过,觉悟的人对於世间所谓七宝并不重视,重视的是性德之宝,性德起用就是真俗无违。真是随顺性德,俗是违背性德,就性德而说,哪来的顺违?顺违都是情执。所以要真正能够做到世出世间一切法圆融自在,唯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时候真俗没有了,违顺也没有了。这个境界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法身菩萨摩诃萨的境界,这是可珍可贵。
  佛号威仪智佛,善知业果,不犯威仪,著重在善,善知,对於业果的性相作用彻底明了。不犯威仪是大慈大悲教化众生,心行与性德圆满相应,那是自然的威仪。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老人家所示现的,我们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就是威仪。而在世尊本人,那完全是自然的,念头都没有生一个,没有起心动念过,真正是「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威仪智佛。
  下面是讲世界,这个世界是薝卜华色。佛经里头常常看到「薝卜华」,古大德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古印度的薝卜花跟中国所说的栀子花很接近。是不是就是中国的栀子花,没有人去做考证。栀子花在中国可以入药,中药里头有,这个花也是为大家所喜爱的。它在此地表什么?表性相无违,表一乘宗旨。唯嗅薝卜华,是不是只有薝卜华表一乘?佛讲经说法,往往是就近随拈一法来做比喻,性相无违,理事不二,这就是一乘宗旨。相从哪里来的?心性所现的,心性所变的。性不离相,相不离性,佛用花来做比喻,把花看作相,把香气比作性。由此可知,唯嗅,你嗅一种花,就与这个比喻相应;同时有两、三种花,这个性相无违、一乘宗旨就比较难体会。这里面...(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0九卷)  2003/4/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09》)


...当然有因,因很多、很复杂,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佛给我们说出,佛法界是平等心,菩萨法界是六度心。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平等,佛法界就现前。只要你做到平等,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平等,平等就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怎么会平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平等了;平等就不在十法界里头,十法界里头不平等。
  平等心现前到哪里去?一真法界。所以华严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入平等法界。他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这是一真法界的菩萨。但是无明没有断尽,在一真法界里头就是断无明,四十一个阶位,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就是究竟智佛;他还没有断尽,没有断尽是智佛不能加究竟。像前面明相智佛,威仪智佛,他的德号里头可以用一个智,加上究竟那一定是极果之位,在等觉之上。但是在此地,我们要晓得,这个佛是代表十信位,第六是代表六信位。我们晓得,这尊佛与究竟圆满的佛果修行的方法相应,在此地的解释,因为他是十信位的菩萨,真实的信心,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往后到经文里面我们还会读到。
  这个第六信,十信位修的十种心,这一位是修不退心,究竟不退。如果我们就《疏钞》里头,善导大师所讲的这个意思,初信位的菩萨修信心,二信位的菩萨修念心,初信是东方所表的,二信是南方所表的,三信是西方所表的修精进心,第四是北方是慧心,南方是念心。东方是信心,南方是念心,西方是精进心,北方是慧心,东北方是定心,东南方就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0九卷)  2003/4/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09》)


...人,他怎样生活,他怎样工作,他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在这里头学。
  在《四谛品》里面要学言语,言语不能够疏忽。你看看佛这样教人,你再看看孔子,孔子教学他分四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德行,你们想想看身业是不是德行?从这地方,你就要体会到形象是多么重要,你要想帮助一切众生,帮助社会苦难众生,你的形象要好,你跟大众一接触,大众自自然然生敬畏之心。他尊敬你,他爱护你,他听你的教诲,你才能够帮助他。伦理、道德都在这身相显示出来,做出样子给人看。佛的形象是什么?就是戒律。戒律是佛的身相,经教是佛的言语,禅净是佛的心行。所以在《四谛品》里面,我们要学佛的言语。
  第三「光明觉品,明光轮穷照」,答上面问佛威仪,佛法性,佛菩提,这三个问题,这一品答这三个问题。「近广种种观察」,后面他说「其五句依报,但有现相答,广在前会故」,那个五句依报就不说了,为什么?前面讲过了。在《毗卢遮那品》里头讲过,这地方讲五种正报,前一会是讲依报因果,这一会讲佛的正报因果,这《光明觉品》是佛的意业,身语意三业,都是属於佛身。
  这一会后面还有三品,有《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这三品此地没有提到,到后面再说,那是什么?十信!所以清凉讲十信有文,但是在问里头少了个十信,问里头总共只有九句,他是从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一直问起,少了一句,清凉大师说应当是少十信,有道理,十信有文,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可能过去怎么样把它漏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二二卷)  2003/4/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22》)


...说古人讲过「吃亏是福」。我在中国大陆旅游看到郑板桥写的字,横幅,还有一幅写的是「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这两句话,好,真不容易!所以这亏我还能吃,能吃就吃,算了!吃亏,福在哪里?福在来生,现在不肯吃亏,来生没福。也有可能现在吃亏,这福报在晚年,年轻的时候肯吃亏,晚年有福报。不要跟人计较,绝对不跟人争执,人家争我们让,准有好处。
  心要与佛陀教诲相应,存好心,行好事,种善因一定得善果,你要有这信心。所以真正的大宝是真心,我们现在所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众宝!佛法最精彩的地方,最重要的地方,我们都提出来了,净业三福,「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宝!「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宝!「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不是宝?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佛在生死海中,指示我们这么多的宝,众宝!我们要知道,要把它牢牢的抓住。
  一定要晓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祸害!佛都给我们指示出来了。《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佛讲的「十善厚友,十恶怨家」,十恶害你,害你堕三途,十善这是好友,帮助你生天。如果你再能够念佛求生净土,十善帮助你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点千万不能够疏忽。为什么?佛在《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念佛,你要不修善,不能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往生正行;十善、五戒、六波罗蜜、普贤十愿,助...(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二五卷)  2003/4/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25》)


...执著,随顺佛菩萨的教诲,随顺经论的教诲,不必多,我们一生学个两种、三种就够了。修净土的同学,这些年来我们所提倡的一部《无量寿经》,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遵循佛教导我们的原则,我们在经论里面取了五个科目。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遵循不离开这原则,这就是随顺佛陀教诲。
  我们这五个科目,第一个是净业三福,第二个是六和敬,第三个是戒定慧三学,第四个是菩萨六度,第五个是普贤十愿,好记。辅助,我们需要帮助,帮助学习的总不离开这五个科目。净业三福里面有修十善业,它头一条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用《十善业道经》做为我们的补充教材,助修。第二条里面有「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可以取《沙弥律仪》,这里头有戒、有威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或者是五戒,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助修。不要太多,几种就够了,一生受用不尽,法慧。
  究竟的圆满的法慧无过於《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真正名实完全相符的法慧。这是一本智慧的书,但是分量太大,不容易受持;我们不是上根利智的人,还是少一点好,我们能做到。太大了做不到,做不到不如执著几门。我们这五门功课,你真能做到了,依照《无量寿经》修学,决定往生,这事情重要!今天老实讲,什么事情都没有往生这事情大。为什么?我们在这世间生活了几十年,这世间形形色色都体验过了,值不值得留恋?实在不值得留恋。
  佛菩萨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话讲得一点都不错!在这世间,我们有什么本事不被污染?有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二七卷)  2003/4/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27》)


...过儒书、都是学老庄,这样进入大乘很容易,所以印祖这两句话用意就很深了。
  但是中国儒跟道,南宋以后逐渐衰了,慢慢在变质,佛法也不例外。你看看蕅益大师讲的,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他是明末清初的人。没有比丘,换句话说,传戒的人没有了。佛说边地,边地是佛法很衰的地区,传戒准许五比丘就可以传戒,规定的是十个比丘。这佛法很衰,十个比丘找不到,能找到五个,佛也承认,五个比丘传戒;五个比丘都没有了。说这个话,五百年前,清朝初年。这五百年之后,还有比丘吗?我们要晓得五百年之后,现在的比丘叫名字比丘,有这个形相,没有实质。不但比丘没有了,沙弥也没有了。你仔细去观察出家人,哪一个出家人做到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蕅益大师给我们做了个模范,他老人家三坛大戒受了之后,回来在佛菩萨形像面前退比丘戒,不敢称比丘,一生他称菩萨戒沙弥。换句话说,这个他做到了,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他做到了,菩萨戒他做到了。这是什么?老实人,真正学佛,留给我们后世做一个好榜样。
  佛在《大集经》里面跟我们讲,这三个法运,世尊法运三个阶段,三个特色:正法时期戒律成就,正法时期修行人安住在戒律之中,他就能证果,靠各人根性不相同,从初果到四果。即使是初果,也很不容易,为什么?初果已经证得位不退,他不会退到凡夫,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如果遇到有佛出世,他证阿罗汉果;没有佛出世,他成辟支佛,独觉。换句话说,时间虽然长一点,他已经得到保障。像法时期,佛说禅定成就,只要你把心安住在禅定当中,你会有成就。末法时期,这个时间长有一万年,净土成就,只要你把心安在「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上,你肯定成就,这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三卷)  2003/4/3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33》)


...发现自己的过失,你这一天不觉悟;你没有改正一个过失,你这一天没修,没有修行。正因为这个缘故,明末清初的大德们,无论出家在家,他们用什么方法?用功过格,用这个办法。这个办法确实很笨,很笨拙,但是非常有效。在台湾三重那一边有些同学也很精进,我曾经去过几次,他们就是用功过格,难得!依照功过格认真的来修行,天天检讨,天天反省,天天改过,真修行!
  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生提倡《太上感应篇》,提倡《阴骘文》,这两部东西属於道教的。老法师教导大众,无论在家出家依照这两部书条目上修行,这两篇东西不多,《太上感应篇》大概一千三百多字,《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概只有七百字,用它来代替戒律。因为现在出家人已经戒律威仪边都不沾了,说了也没有用处,不肯做。台湾不错,这个《沙弥律仪》有人发心,各种注解统统会集起来印成一大册,好像流通量也不少,摆在书架上满好看的,几个人认真去读诵、去研究、去依教奉行?祖师大德的确是苦口婆心,帮助我们天天觉悟,帮助我们天天改进,用了许许多多方法,问题我们要能跟他配合,就真正能得受用,向圆满的方向迈进。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甚坚牢世界,佛名号第四句:
  【或名不动。】
  这个名号与前面「安住」的意思很接近。我们看到这个名号,在现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信心不动、愿心不动,这两条最重要。有信有愿,还要选修的法门绝不动摇,因此在选择法门的时候要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三卷)  2003/4/3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33》)


...道。初学佛法的人,你要把标准定得太高,他不敢进来,所以你一定要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没有出家,那几年常常到寺院去借经本来看。有些经本不能借出来的,星期假日去抄经,带著笔记本去抄经,所以跟寺庙就很熟,也常常在寺庙里面吃饭。知道寺庙里面的厨师,名厨,高待遇聘请的,是不是出家人要享受?那倒不见得。
  为什么要请一流的厨师?信徒要。这是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接引众生「先以利欲勾」,勾引他了,「后令入佛智」,那是一种手段。众生好吃,这个道场的菜做得真好,你吃了一次之后,常常想念它,常常想去,他的目的达到了,目的就在此地。常常来常常来,慢慢的你就学佛了。所以接引众生的手段,出家人的衣著威仪亦复如是。你们看到大和尚穿的是黄色的海青、红色的袈裟。现在袈裟上还绣的有佛像,如不如法?跟诸位说不如法!佛在《戒经》里头不是这个讲法。他为什么要这个打扮?也是方便接引众生,众生喜欢!恒顺众生,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要明了。
  早年我初出家,我穿的黄海青红袈裟好像第一次是在香港,香港那边听众结缘的,升座讲经庄严,行,年轻、随缘。我是到韩馆长往生,我觉得这个不对。韩馆长不是普通人,我们不能用世俗眼光来看待,一定要如法,我们换成咖啡色的袈裟,就是二十五条衣,整个华藏图书馆统统换了。我们换这个衣有感应。我很欢喜,因为从来没有人想到过,我想到的时候是很久了。好像我第一件咖啡色的二十五条衣,是在李炳...(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三卷)  2003/4/3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33》)


...苦,这个世间没有一样我爱的,这爱心从哪里生?这个话问的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你自己要想想,你在这一生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你喜欢的、你爱的是哪一种,有一种就行,然后把你这个爱心扩大,那就是慈悲。总有这么一点,慢慢慢慢扩大,扩大到虚空法界,你的爱心遍虚空法界,你的慈悲遍虚空法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修学的方法,佛法里面讲发心,发心有方法的。
  菩提心,通常我们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为什么前面四个都不提,单单讲慈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什么是方便?对人对事对物,种种行持无一不是方便。以净业三福来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方便。「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也是方便,「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哪一条不是方便?六度、四摄,普贤十愿,这是我们现前选修的,无一不是方便。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也是方便。根本,根本是慈悲,慈悲为本,慈悲里面有真诚、有清净、有平等、有正觉,少一个,慈悲就不圆满,慈悲就欠缺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都是方便门,这不能不懂。真正有慈悲心、有方便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肯定是勇猛精进,不会退转。退转怎么样?智慧不够,烦恼习气现前,没有方便门,不知道怎么修法,一遇到挫折,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学习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读经、研教、讲学。世尊当年给我们做这个示范,世世代代他的传人、他的学生无不如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四四卷)  2003/5/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44》)


...自己自性流露出来的。换句话说,这在佛法里讲「所知障」,他所知道的太多了,反而所知把他的性德障碍住了。现在世间人常讲值得骄傲,这就坏了。他如果没有这个能力,知道东西不多,到哪个地方都显得不如人,他还有谦卑感,还谦虚卑下。读得很多、看得很多,又能言善道,在任何场合当中表现的是什么?值得骄傲。骄傲是烦恼,是贪瞋痴的瞋里面的一分,这么回事情。
  我们要明了,要搞清楚,真实智慧从哪里来的?从定中来的。这是佛在一切经教里头告诉我们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是叫你守规矩,守规矩心是定的,不守规矩心是乱的,所以戒没有别的,收心而已。佛教初学,在家是五戒十善,教在家的学习的纲领;教初出家的,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比丘戒;都是属於禁戒,告诉你哪些不能做,你要遵守。有这个基础了,所以戒是修定的预备功夫,佛法里面讲前方便,在修定之前先修这个方便法,你容易得定。
  昨天我收到一封信,从马来西亚寄来的,里面附一张华藏图书馆的刊物,里面有很大的篇幅批判夏莲居的《无量寿经》,这个事情已经不希奇了。为什么?这两年当中,从中国大陆、台湾许多地方,许许多多的人在批判。马来西亚这边同学他们给我写了一封短信,问我可不可以提出反驳?这桩事情好像是在前年就有人提出来,他们搞一个小组专门来反驳他,我阻止了,不可以。为什么?不顺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不是这样教我们的。不要说夏莲居的会集本有人反对,今天在这个社会上反对释迦牟尼佛的有多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六二卷)  2003/5/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62》)


...理是不是真懂?没有,似懂非懂。是学过,并没有彻底懂得,所以勉强说你一个正信,实实在在说你还是迷信。如果真正是正信,他就入学了。入学是什么?信、解、行,他没有证,但是他有行。行是依教奉行,我们今天有没有做到?不要说别的,佛法里最浅的,像《观无量寿佛经》释迦牟尼佛对韦提希夫人的开示,这个开示非常重要,是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总方向、总目标。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三个原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了没有?没做到。没做到怎样?不信,不解!所以,大乘、小乘都没有分,我们讲实话。第二条更不必说,第一条做不到,第二条决定就没有。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是什么?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旧是迷、邪、染。迷邪染的状况天天在加重,并没有减轻,觉正净愈来愈远。三皈都没有,还谈什么?第三条更不必说,第三条是大乘,菩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讲,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个话重要!三世诸佛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修行人成佛,都是依靠这个基础。
  所以我说这一番的开示,话不多,它是佛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的基础。就好像盖房子,香港大楼很多,各个大楼样式不相同,地基是相同的,这是基础,这是学佛的根基。你有没有?你这个根基没有,你没有学佛,你学佛是表面的。学佛从哪里学起...(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六六卷)  2003/8/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66》)


...的。所以修六波罗蜜要考核成绩在这地方考核,这六种病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轻,一个月比一个月轻。一年一年比很容易看到,看出你有进步!如果到月月比,月月都有进步,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如果是念佛人的时候,你肯定往生,我们要懂得这道理。在中国佛法,我们念佛人,念佛是大乘不是小乘。所以净宗学会成立,我们提出行门五个科目,这东西不能太多,太多记不住,无济於事;科目要少,常常会记在心里,不会忘掉,起心动念跟我科目相应不相应?便於检查,时时刻刻自己考核自己的成绩。
  三福,这第一个科目三福,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做到没有?这是根本,根本的根本。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有没有做到?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劝进行者」就是作师作范。换句话说,我起心动念一切言行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做好榜样。这三条是佛法,不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大乘小乘,必须要遵守的。我常常用比喻讲,像盖房子,不管你盖多高的房子,什么样形式的房子,这是地基,地基一定要坚固!
  第二个科目「六和敬」,这比什么都重要!常言说得好,「家和万事兴」。佛教的团体,你们在三皈依里面念过「皈依僧,众中尊」,僧是什么?僧是佛教团体。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一个法师、某一个和尚,那你就错了,你完全不懂三皈依的意义。僧是僧团,皈依僧,我是皈依僧团这团体。这团...(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七三卷)  2003/8/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73》)


...。尊贵在哪里?和睦。这团体上下一片和气,世间哪个团体都比不上。我们今天想想,我们这团体是不是众中尊?这团体小团体,不大,在名义上有会长、有干事、有职员、有义工、有清众,到这里来参加共修的清众,我们和不和?和不和也不是随便说的,佛给我们定的有条例,第一个是「见和同解」,见和同解从哪里建立?从佛陀教诲。我们是不是每一个人,四众同学里头,出家在家四众同学是不是都依《无量寿经》,或者依《阿弥陀经》?在这里头建立共识,当然最好的是《无量寿经》。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都要做到,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违犯。
  讲到六和,我们马上就想到《无量寿经》上一句教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威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我们做到没有?意思稍微深一点,境界向上提升,「三昧常寂,观法如化」,做到没有?「观法如化」是看破,「三昧常寂」是放下,我们在这地方建立共识。要在经教上建立共识,见和同解,大家不读经不听经,各人想各人的,这条没有了。六和这一条是根,这一条没有了,这团体不和。我们想到这地方,你就会联想到清朝开国的时候那几个皇帝,顺治、康熙、雍正、干隆,他们怎样把朝野这么多人来建立共识?跟诸位说,《无量寿经》。那个时候宫廷里面请法师讲《无量寿经》,皇帝带著文武百官大家一起来听,从《无量寿经》上建立共识,了不起!宫廷里面讲经读经建立共识,这制度是被慈禧太后废止的,这一废止,清朝国运就衰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七三卷)  2003/8/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73》)


...二无别,这是总得要记住。
  「诸佛子」这一句话我们要重视,我们要做一个真正佛弟子。尤其是做弥陀弟子,格外得到十方一切诸佛的赞叹,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你,我们中国人常讲的保佑你。你怎样才称为一个真正佛弟子?这大道心重要。在这么多年来,最近这十几年来,我们写了这二十个字,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行,行是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就是真正的佛子。
  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提出在日常生活修学当中五个科目,作为我们的修行标准。第一个科目「净业三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03: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