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04|回复: 5

[其它]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53-104)》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九十八集)  2013/01/0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98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群书360》课程,进行到第四个大单元「为政」。「政」就是管理众人之事,怎么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企业团体,以至于为政者怎么管理好国家。所以小到家庭,大到天下,这些很重要的治理、管理的原理原则,在这个单元《群书治要》当中有很多精彩的教诲。

  我们一开始讲到为政,第一个是讲「务本,本立而道生」。接着,为政在人,要用到好的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所以只要有栋梁之材,这个国家团体就能治理得好。所以首先要知人,知道这是德才兼备之人。知人,接着要善任,把他用在哪一个岗位,最能发挥他的才能。比方在很多国家的制度当中,光是部长,他可能有内政,有外交,有财政,有教育,有经济,种种不同的,甚至有交通,这些不同的部门,就要用在他专门的领域,他才能够去发挥好。所以了解他的才性,就能很好的放在他可以发挥的位置上。

  而当我们在推荐一个人才,在用一个人才的时候,其实都要非常恭敬、谨慎来营造这个因缘。比方我们为团体推荐一个人才,而人才他都比较低调。有时候我们推荐人才很兴奋,然后非常肯定、称赞他。肯定、称赞他,可能有些人听了不舒服,变成有嫉妒。他都还没有到团体去发挥,我们的言语已经造成有人对他嫉妒了。再来,他要做事情,必须要客观了解情况。假如我们太赞叹他,他一下曝光了,所有的人都知道,那个某某人是蔡老师推荐的。你看,很多客观的情况,他要了解,可能就不是那么自然、那么方便了。他假如低调的来了解情况,大家跟他聊都讲,很自然的把一些情况讲出来,他好了解情况,好知道怎么来协助、怎么来改善。所以要起用一个人才,我们推荐的人给予他的铺垫非常的重要。

  其实在历史当中,真正影响整个朝代,甚至一个事件的成败,往往是历史当中没有记载的人。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家有没有看过「雍正王朝」,这个电视剧里面,其实大家看一看,这里面最高的人是谁?是根本没有浮上台面的邬先生。你看,年羹尧那一仗为什么能打胜?就是他一分析就知道,怎么样打这个胜仗。他很冷静,看得出来问题。所以没有他献计,年羹尧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个战役给结束。一场战役出去都是几十万大军,国家都会拖垮的。所以这个人没有现身,但是他是顶尖的人才。包含雍正皇帝在遇到很多重大决策的时候,都是他点拨之后才安定下来。所以很多时候低调处理事情,反而能够成就事情。

  因为这么多年来,我的性格比较容易激动,一高兴就没有顾虑到很多这些人情事理,很多可能我们这一句话讲得太兴奋了,不知道这一句话可能会引起一些当事人不必要的困扰。比方我们希望把事情给了解清楚,能够找到问题,进而去解决。这样的人他必须要很低调、很冷静的帮我们去观察。我一下子很激动把他给曝光了,那他要帮忙就很困难了。所以这是我们要让有智慧的人,让他来协助我们,这个铺垫都不能激动。为什么说事以密成?其实这个并不是对人的不信任,因为每一个人他都在学习圣教的过程,我们一些对于人他可能遇到事情,他首先会起的一些念头、态度,我们可能要很慎重的能够敏感察觉,避免那些不必要所产生的猜疑,或者是一些对立,我们不要让那些不必要的念头起来。所以低调去做事情就免去这一些不必要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是真正为大局,公天下去做。再来,我们对自己推荐的人,要有比较深入了解他的专长,他的成长背景,包含他的性格种种。因为除了专业能力以外,他与人相处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就像我们在传统文化的这个事业当中,大家不为世间名利的追求,都希望大众能够得到传统文化这些法益。所以我们推荐人才也都是一个公的心,不是什么私心去推展。假如我们是被推荐的人,同样的也是一个公心来做这个事情,而且一开始的心态非常重要,所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么九年多走过来,这句话对我来讲很深刻,我从一开始就希望做到,但是我到现在还没做到,自己的智慧、德能、历练都相当不足。所以我一路走来都是带罪立功,但是功都立不了,还是做错很多事情。所以,孔子说三达德很重要,「智、仁、勇」。智是智慧,仁是仁德、德行,勇是勇气。有勇气承担责任,有勇气突破习气,有勇气不断提升自己做人做事的能力,这个是勇。所以「但求无过」,觉得自己来给传统文化添砖加瓦,这是自己本来的一种心境。真正走进来,有时候情绪没有伏住,决策错误,或者跟一个人讲话伤到别人,这个但求无过就很不容易做到。所以看起来好像我在帮师长,帮这个团体做事,但很可能我是让这个团体,或者让师长担心,造成很多的负担,因为自己做事智慧跟圆融度不够。

  其实要帮得上团体,帮得上他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除非我们时时能够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退,然后和睦;以团体的和谐,处处以大局为重,这样的心态。不然我们情绪伏不住,必然造成流弊,后遗症会出现。比方我们在家庭当中,哪一个太太不希望帮助自己的丈夫?都希望「助夫成德」,有帮夫运这样的态度。但事实上假如当太太的,抱怨的心不能够去除,遇到事情可能忍不住,开始complain(抱怨)。大家细细想想,我们在抱怨的时候是在帮丈夫吗?不是。不只帮不了,比方跟婆婆闹别扭,先生面对他整个家族的人事情况,包含他整个工作的人事情况,他的压力已经不轻;太太本来要来帮忙,助夫,可是这么一抱怨,先生还得要处理太太的情绪,又要再处理婆婆的情绪。甚至于太太一抱怨,还不是婆婆进来,连小姑都进来,亲戚被点名的六、七个,丈夫要去协调所有这些人事关系,他每一天还承受着许多人事,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工作、经济的压力。所以事实上,在我们人生旅途当中,我们假如不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很难去理解对方。哪怕是最亲的夫妇,都不见得能体恤对方,进而去协助对方。能体恤对方,我们的言语会让对方感觉受到体恤,受到认同,受到支持,无形当中丈夫的压力就减一大半。可是假如最亲的人反而不能理解他,然后还制造更多人事上的问题需要他去解决,他相对的压力就会非常大。

  所以圣哲人有讲到,虽然我们读圣贤书,都是读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有目标成就自己。进而,「亲民」是什么?是利益家人,延伸开来,利益家族、邻里乡党,利益社会,利益国家,更有机缘利益天下。像我们师长老人家,这么多国家的元首,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他可以利益天下。我们有利益他人的心,但不能这个心态变成我们觉得我们可以帮得上别人的忙,这个还要很冷静看。因为假如我们的性格不能调伏,不能以和为贵,以大局为重,人事关系当中我们的性格马上就容易起作用,一发脾气,在众人面前讲一句气话,后面要再来调整整个人和的关系。一句话出去一秒钟,调整这个人事的协调,可能就是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时间。所以古圣先贤让我们慎言,提醒我们「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讲,大部分是成年以后才学,跟师长老人家不一样,他们从小扎根。所以我们学了以后,确实有那分承担,而我们德行的根基都还不是很牢固。所以不能错估了自己的德才、德能,觉得可以帮了;其实更重要的功夫用在哪?用在不断的关照自己的心,不断革除自己的习气,不断调伏自己的性格,这个才是根本。不然可能我们想帮的事愈多,延伸出来的人事问题会愈多。因为我们用性格做事,我们用习性在做事情。确实出了很多力,可是假如我们没有内观,没有谦卑的态度,人家一给我们提意见,我们马上火气来了。比方说先生一提意见,「你不知道我付出很多吗?」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给妳提醒一下。「我付出那么多,你连肯定都没有,还给我批评。」麻烦了,讲不通,这个叫「谁怕谁,乌龟怕铁锤」,没办法了。

  所以假如我们的心态没有「要道」,没有「要情」,才有可能帮得上忙。「要道」,就是要别人行道。在家庭当中,团体当中一看,某某人怎么没有做好,他都已经学多少年了,怎么还这样。这个话假如又出去讲给别人听,是非就来了。所以不能要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首先自己要做对。「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我们现在没有正己,要看别人不对自己有怨,还抱怨出去,别人的怨又来,所以不能要道。不只不能要道,要宽恕别人的不足,「先人不善,不识道德」,他爷爷又没教,他父母又没教,怎么可以要求他?再来「要情」,要情就是我们只要付出有留在心中,就会想对方要回报我,付出愈多这个要情会愈强。突然有一天对方没有感谢你的付出,还提出批评,马上这个火山就要爆发,所有的旧帐全部都要翻出来,一样一样算。

  其实坦白讲在这个时代经营家庭不容易,经营一个事业、经营一个因缘也不容易!为什么?第一个,自己自身的德能都不够,有压力,得要下很多功夫提升。再来,自己福报不够,众生的福报也比较薄,很多因缘不容易。福报为什么薄?福报跟心相感应,人愈厚道,心量愈大,这个时代、这个家庭就有福报!人心量小的时候,整个社会团体的福报就相对小。福报小,要做事难度就高。所以弘扬传统文化,像我们在大马,有这么多护法、社会大众支持,这太难得、太不容易,要很珍惜这种因缘。很多因缘很不容易,但是要起变化,这个因缘要继续维持,都是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才办得到。所以不容易保持,很容易这个缘就不能成就了。《了凡四训》讲,「善事常易败,善人常得谤」。这些道理是让我们冷静的去了解现在的情况,而不是去怀疑或者指责任何人。为什么?因为传统文化已经断了好几代,所以大家的基础扎得没有那么牢,不能苛刻,不能要求。

  其实不要说别人,我们就说自己就好。我们遇到任何事情,第一个念头是会为对方想,还是为自己。比方今天走在路上,突然有一个人撞到你一下,你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干嘛撞我。第二个念头,很痛!第一个念头,那是最准的,就是我们最习惯起的念头。假如突然有一个人撞过来,是他撞你,你马上扶着他,「对不起,你有没有受伤,痛不痛」,那你修养很好。他突如其来给你,你不只没有不舒服,马上是先跟他说对不起,有没有受伤,那是修养。你这么反应,保证对方说:「对不起,对不起,是我撞你的。」你那种没有先想自己都是想对方,你就感动他。其实都可以在我们每一天,每一个情境当中看出自己的第一念。比方在团体生活当中,可能我们做了一件事,别人误会了,「某某人,做哪一件事这样很不好。」结果说我很不好,人家来提醒我,某某人说你做这个事这样很不好。我又不是那个意思,他怎么可以误会我?您看,第一个念头就是要证明自己是对,就是受不得任何委屈,谁都不能误会我,这一口气咽不下去,下一秒钟要去找那个人理论了。假如有修养,第一个念头:虽然我没有那个意思,但是我这个行为造成别人的误会,可能是我做得不谨慎,可能是我做这件事的分寸确实没有拿捏好;我虽然是善意的,但是已经造成别人的误解,是我做事不够慎重,而且这个分寸确实没有拿捏好,我可以修正,免得因为自己的行为造成别人的误会。这第一个对自己来讲,受益非常大,因为我们会愈来愈谨慎每一个言语跟行为。其实人每一天讲的话几百句,没有藉由别人这一些提醒,增加我们的这种警觉性,有时候言语失误了,自己不知道。第一个自己得受用。第二个受用是什么?当别人误会,最后厘清,人家想他误会你,你不只没有不高兴,还反省调整自己。甚至去道歉说:「不好意思,让大家误解了,恼害了大家,是我不对,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做调整。」对方了解以后说:「他出发点都是这么好的,我误会他,他不只没生气,还来道歉。」德就能服人。

  所以师长说,修道,从念念为对方着想。我们现在冷静,在每一个境界当中练这一句话。比方我们现在跟亲人、跟朋友、跟同事在谈话,突然要抱怨的事上来了,想到念念为对方着想。我先想,我讲这句话会不会增加他的压力?我能不能自己去处理,能不能自己去化解?再想想,他现在的处境如何?我能分担哪一些工作?念念为对方着想。其实说实实在在的话,人真的能扩宽心量把怨化掉,自己的受用很大。假如怨化不掉,又要批评,又要抱怨一场,其实又把自己的气又调动了好长一段时间。甚至于抱怨完,当天晚上又不好睡觉,为什么?不愉快又复习了一次。所以知人善任,在用人,这个都是有很多学问在其中。包含要用这个人,能够把他可贵的地方讲给大众听,让大众了解到,他的过去经历过那么多事,忍了很多的侮辱、委屈,这个人很能为大局着想,让大家对他生起一种信心,而不是一种嫉妒。这个都是一种铺垫。包含事先做一些安排,让他好去发挥他的所长,人情练达皆文章。我们看到「任使」,一百九十三句,今天从这里跟大家交流起。经句讲到:

  【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尚书之选。岂可不重。而间者多从郎官。超升此位。虽晓习文法。长于应对。然察察小惠。类无大能。宜简尝历州宰素有名者。虽进退舒迟。时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职周密。】

  这一段在《后汉书》当中提到,天下最重要的职位在于(『枢要』,「枢」就是非常重要、关键的位置)尚书,这个等于是部长级的干部。『尚书之选,岂可不重』,所以尚书的选拔怎么可以不慎重?比方一个内政部,要管理整个国家的内政,老百姓的生活,用错了人,影响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而一般,这里叙述到,选尚书的人选,往往比较多多从『郎官』,「郎官」就是副部长的职位,再把他提升上来部长,『超升此位』。而这个郎官他虽『晓习文法』,他很通晓这个部门的事务,包含很多的这些文书往来,他都很清楚这些工作。有时候我们感觉,比方我们下属,他配合一些工作配合得很好,我们安排他去工作,用得也很顺,会产生一种欢喜感;可能之后要推荐人,会推荐这个跟我们配合得很好的人,这个还是情感,我跟他配合挺好。但是配合他可能适合辅助人工作,但是假如推荐的这个职位是领导者的职位,那可能要考虑他的才性,他做事有没有魄力,他有没有领导的特质跟魅力。每个人的材质不一样,所以推荐不能是用情感去判断,而要很慎重去评估才好。

  所以这里提到的,他很熟悉这些工作,好像让他上来做,省事,这些他都熟。而且你看,『长于应对』,这个部门的工作他很熟悉,他去应对这些工作、人事状况,他也不陌生。『然察察小惠,类无大能』。但毕竟,这个「小惠」就是还只是应对言语上的这些聪明、口才。「类无大能」,就是大多没有办大事的承担。因为他当副部长,担当谁在担当?部长,到底他能不能扛大任,这个都要观察他的经历才行。他假如都是长期做副手,他也不见得能够办得了大事。有些人很能做人家的参谋,出谋划策,可是你一让他当主帅会出大问题。我们看诸葛孔明已经够谨慎的,他一个好朋友马谡,都长期给他做参谋,一些意见也都很好。后来当了一次主要的军队主帅,几乎搞得全军覆没,伤亡惨重。最后回来没办法,犯了这么严重的军法,「挥泪斩马谡」,只能以军法处置,不然他没有办法给所有的军队一个交代。当然,情理法得要兼顾,自己也不能因为跟马谡感情这么好就不执行军法。但是要执行以前交代,他所有的亲人,尤其他的父母妻小,你不用担心,我都会帮你照顾好,你安心的走吧。情理法的考虑。

  包含在判断一个人的历练,不能说他以前做过主管,现在这个位置也是主管。他以前的经验,跟现在的经验一不一样?他以前的经验要转化到现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他的转化经验强不强?他会不会固着他以前的经验,拿着以前的经验来做不同的工作转不过来也有可能。所以每一个人在人生的历练当中,能领会到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则,而没有执着在这些做事的方法,他才能够在不断转化的不同因缘当中用上这些原理原则,而不是把以前的经验拿到现在套上去。所以人要不产生执着点,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你说教二十年前的小学生跟教二十年后一不一样?你用的方法,「没问题,包在我身上,我都教了几十年,没问题」,一来要套那个方法,套不上去。但是那个教育的原理原则相同,因材施教。

  举一个例子,比方我们在庐江传统文化中心,庐江那时候同仁有两百多个人。当时候的因缘得到全国甚至于还有海外,尤其像我们马来西亚这么多同胞的支持,那是当时候的客观条件,而且还有这么多同仁。庐江的因缘告一个段落,我的同仁他回到家乡去,人家一听说他以前在庐江工作过,就觉得他的头顶会发亮,他的能力一定很强。其实在庐江两百多个人,每个人的工作都不一样,有些人是在厨房,有些人是在房务,每个人工作性质不同,不能一听说他是庐江来的,什么问题都请教他。同样的,我们的同仁要给予别人建议的时候,「我们庐江是这样做的,我们庐江是那样做的。」庐江那些条件跟客观环境,跟他故乡的一不一样?不一样。所以他给人家出那个建议,很可能跟那时候的因缘是不大能够实行的。然后人家愈做愈觉得难过,行不通,那不是指导错了吗?但我们的同仁就变成把这个经验套在他现在遇到的因缘上,那就产生执着点,就不一定能因人、因时、因地给人家最好的建议。所以,我们的同仁给不对建议,根源都是我没有把他们带好,当时候也没读《群书治要》,这些道理自己领会又有限。所以确实真的是要谢罪于天下!自己智慧经验很不足,又不能把这一些很重要的观念引导自己的团体,很可能他们出去,也是好心要给人家建议,反而不能建议很适当的方法。所以人要在每一个经验当中不产生执着点,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信任我是吧?你不知道经典里面讲用人不疑吗?」我们冷静看看,我们是成年以后才学传统文化,要求别人,「你们用我,不要疑。」我们做人做事都没问题了吗?所以反而什么,主管愈关心我们,愈能够监督我们,我们愈感谢!我不想坏了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感谢主管,我很多事情跟你汇报,您以您的经验再给我提醒提醒。所以信念跟护念我们,跟协助我们是不冲突的,这些经典的教诲是圆融的,它并不是对立跟不协调的。

  我们就看,其实现在刚毅木讷都不容易。「木讷」,我们现在要求别人的,我们自己做不做得到?我们自己已经讲出去的,我怎样都可以,没问题。可是我们真正的修养,有没有真的达到我们自己在别人面前讲的这种态度?我们自己是不是言行一致?包含,其实我们在讲别人的时候,我们要马上反观。比方我说这个人傲慢,我自己有没有傲慢?比方我们说这个人脾气很大,我们自己脾气大不大?木讷的人自己脾气大不会去批评别人脾气大,他会很不好意思,赶紧先调自己的脾气。这是厚道、木讷的人,很自然的一个处世态度。他会觉得很丢脸,自己都做不好,不好去讲别人这一点。

  而这「刚毅」二字不容易。「刚」,刚强,不退缩。请问,现在我们面临要扛责任,面临很多纷杂的情况,我可能讲到这里都紧张起来,有没有起一个念头,「算了,我回家好好读经就好了,好好修自己就好了;这个事情随缘,让别人去做吧」,有没有退缩的念头?其实我们再想想,我们都觉得压力这么大,我们上面的人,压力大不大?对!我们都退缩了,他必须承担起来。所以要为另一半,要为他人,要为领导人分忧解劳,没有刚毅,怎么分忧解劳?比方说这个重要工作给我们干,「我真的不行,我德能都不行,你还是另请高就」,领导得还要再找人。当然每一个人走上这条路,不是人家逼的,是吧?你们有没有人逼我不知道,我没有人逼,没有人逼就没有抱怨的权利。比方说你要嫁给你先生,是你自己说要嫁的,你爸爸会跟你讲,「你要嫁的,不要后悔,不要回来抱怨。」你就没有抱怨的权利,因为是你自己选择的,叫不忘初心,对自己发的这一分愿心使命去负责任。「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才能真正成就自己坚韧不拔。

  其实退缩的念头太强!动不动它就来。为什么人容易退缩?因为怀疑自己。所以贪瞋痴慢疑,这个「疑」的力量很强,而且这个疑一起来,兵败如山倒。你境界再难,你只要自己有信心,千军万马你都能勇往直前。可是人退缩的念头一起来,小猫二、三只都把我们吓死了。这个「毅」,果敢,该下决策的时候,只要冷静分析清楚了,可以公天下,为大众的利益,哪怕得到毁谤,得到很多人的不理解,也不会罣碍,也不会迟疑,赶快去做。所以夫子讲「刚毅木讷近仁」,就接近仁。因为他刚毅的态度,不都是为大局着想吗?所以夫子在《中庸》讲,「力行近乎仁」。想要为他人,这个话每一个人都可以讲出口,但是真正去承担很多压力的时候,能不能始终保持利他的心?他能始终保持,他是真正去承担,他是力行,那是近乎仁。你看,我们师长老人家,为整个中华文化弘扬,努力了五十多年,其中的境缘、磨难,那铁定比我们这些学生们不知道要难多少!要披荆斩棘最难。我们现在是享祖宗的福报,享师长的福报。包含孔子周游列国十多年的岁月,那个难度远远超过我们现在遇到的挑战。所以想想孔子,想想师长,我们现在的考试叫「小巫见大巫」,没什么了。

  接着,我们看一百九十四句,我们一起把经文念一下:

  【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无庸。竭行有成。】

  这里又讲到了一个你在用人,愈高位的人用人,他就带动整个风气。比方说用范仲淹,大家都知道,上位者要用有德行的人,大家就认真提升德行。比方说用的是讨好他的人,想谋取名利的人都练口才讨好皇帝,这整个朝政就败丧了。所以上位者一个态度,都会形成整个团体的风气。其实愈上位的人是有福报,没有福报,你要做董事长,三天就关门了。像我没有福报,不要做董事长,以前在企业界当干部当没多久,公司就倒了。没有福报的话,干不下去,常常换公司,没有福报。而我们要了解事物都是一体多面,一个人有福报,有好有坏。好是什么?位置愈高造福万民,公门好修行;坏呢?他决策一不对,几千万人抱怨他,他造罪业。

  所以大家看孔子在《孝经》当中讲,一个国君,他在那个位置是什么心态?「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他要时时不能有丝毫的骄气傲慢,他要时时保持慎重,哪怕是一个念头、一句话都不可以开玩笑。所以以前的天子跟国君,身边都有史官在记他们讲的话跟做的事,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我们《群书360》前面不是讲成王,有一次跟他一个弟弟在玩耍,拿了一个桐叶,「把某一个地方封给你。」结果旁边的大臣马上开始安排,什么时候把那个地方封给他这个弟弟。成王说:「我跟他玩的。」结果大臣讲:「君子无戏言。」所以愈高位愈要,《孝经》讲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假如一个人处在高位,然后很高兴,「哈哈,我今天终于做领导,今天终于做董事长、做总经理」,他这个心态铁定出事。因为一个人当领导会高兴,就是有权利欲望,他非常enjoy(享受)别人听他的话,很享受。那就是一种欲望,喜欢别人听他的话的人,人家给他建议不容易接受,你们都要听我的。

  我们之前讲到的,魏文侯有一天心情不错,当国君当得心花怒放,很高兴。他在那里哼:「我当国君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人都听我的,不要有其它意见。」旁边乐师师经,眼睛瞎了,听他在那里唱那一句,突然抱着古琴往他的方向冲撞过去。魏文侯在那里唱歌心情很愉快,突然那个师经撞过来,也把他给吓坏了。他也闪躲,整个人就倒在地上,自己戴的君王帽子都撞坏了,那个玉旒一串玉珠都掉在地上。他当然很生气,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突如其来,而且撞得那么大力,铁定会把他撞伤。魏文王说:「为人臣冲撞他的君王,该当何罪?」旁边的人说「烹」,把他给煮死。旁边的士兵架起他,就要把他带去煮了。古代这些有德之人,面临生死都不会紧张,功夫很好,他没有欲。他给君王讲:「君王,我都快死了,可不可以在我死前,听我两句话。」魏文侯说:「你说吧。」这个师经讲,我刚刚听到了一句话,就讲:「所有的人都要听我的,不要有意见,是我高兴的事情。」我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想起小时候,家里的长辈给我讲,夏桀商纣这些暴君的故事,他们这些暴君都要人家听他的,不能有意见,否则就要杀那些人。所以刚刚我以为我听到了夏桀商纣在唱歌,「国君,我是要撞夏桀跟商纣,不是要撞你。」结果魏文侯一听完,「把他放了。」如果不把他放了,自己不就变成夏桀跟商纣了。把他放了:「不是他的错,是我的错。」接着魏文侯也不简单,他说:「把我这个帽子不用修了,我每天戴着它,就看到我今天的过失。然后师经那个古琴撞坏了,把那个古琴放到城门上,让天下人都看到我的过失,提醒我不可以这样做国君。」所以有这样的态度,那哪有当国君很高兴在那里使他的权利欲望?不可能这样的。

  所以我们看九十四页,两百零五句。我们看古圣先王,他做领导的心境,经文上讲: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闻以位为乐也。】

  这个董仲舒说到,他应该也是在给君王谈话的时候说到:「我听说尧帝接受了天子位,他是当了天子以后,以天下人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生怕老百姓受苦,却从来没有听说,他们坐上了天子位反而很高兴的。」其实他们是如坐针毡,每天兢兢业业,为人民谋福祉。哪一天他最高兴?我想他把天子位交给舜王那一天他最高兴了,如释重负。其实处在一个领导的位置,代表的是一个团体,代表的可能是整个我们的公司,代表的很可能是传统文化的形象,所以更要慎重做好这个领导的工作。因为我们做法不对了,很可能让人家感觉,这个学传统文化的怎么都是这样做事情?所以慎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我们弘扬文化,不是台上讲得好,而是我们承担这个工作的人,一言一行跟经典符合,这个才有可能弘传圣教。比方我自己在台上讲,看起来好像在弘传,在宣扬传统文化,那只是一时的相而已。比方我跟大家讲,处事待人接物要常常保持微笑,面上无瞋供养具。每一次出门前要先照镜子,看镜子被自己吓一跳就先不要出门,调整一下心情,不要出去吓到人。我讲完了,突然有一位朋友,来听课的大众,刚好哪一天在路上遇到我,我怒发冲冠的样子,突然被他看到,他马上吓到,要去让人家受惊了。那我不只没有宣传传统文化,还造成流弊问题。我们一言行不一致,就障碍别人的信心。所以弘扬文化,哪有说讲讲就能够弘扬。所以老祖宗留了一句话提醒我们,「盖棺论定」。行百里路都有可能半九十。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敢掉以轻心的。

  所以,从历史当中就提醒我们,上位者的一个态度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有正面影响是非常立即的。比方唐太宗接受了劝谏,把满朝正直的官员那种进谏的态度全部唤起来,他们了解到国君是真正有涵养,真正为天下的人,他们没有任何顾忌了,他一言、一个态度就兴邦了。隋文帝,隋朝三十多年就灭亡,跟隋文帝有关。他是开国的人,结果到第二代皇帝就完了,隋炀帝就完蛋了。隋文帝在一开始的时候做得不错,可是后面就因为他喜欢听好听的话,最后就偏离得愈来愈厉害。到最后人伦冲突,都被自己的儿子给陷害。因为他又听信谗言,把自己本来的太子都废掉。所以隋文帝的一个喜好错了,都会延伸出大问题。他喜好占卜吉凶,是灾还是吉祥,他喜欢这个东西。结果有个官员叫萧吉,就看到他这个嗜好,然后就说,「占卜这些天象,都说皇帝跟皇后有圣德」,就在大众前面说,「来,你看隋文帝,我们的皇上长得,你看龙颜,真龙天子;头上这里还有一块肉,这个都是很特殊的相貌。」称赞皇帝、皇后,隋文帝很高兴,就赐他五百段布匹。『以言取人,人饰其言』。后面又有人跟进,称赞他,他高兴就封他官。后面又有一个臣子叫王劭,就是称赞他相貌不凡,头上有肉突出来如角,就封他做著作郎。然后他做著作郎,就去搜集所谓天下吉祥的一些瑞相。搜集多少?三十卷之多,三十卷就是三十万字,就这三十万字统统在歌颂隋文帝。隋文帝还把它编成一本书,然后他还带头读,这本书叫《皇隋灵感志》。王劭读了十几天才读完。隋文帝就愈来愈自视甚高了,最后隋朝很快就灭亡。所以不能因为听话取这个人才,这个是隋朝的事例。

  另外还有一个事例是汉朝,汉朝有一个臣子叫张释之,他有一天陪汉文帝去看虎圈,应该是养虎、养一些动物的地方。结果去了之后,问官员,官职是上林尉的官员,有关《禽兽簿》的内容,就是登记这一些禽兽,还有一些事情。结果文帝一问这个上林尉,他都有点答不上来,很紧张,看一看答不上来。结果这个虎圈里面有一个小官,这个官位叫啬夫,他就站出来从旁代上林尉回答《禽兽簿》里面的这些事情。回答得非常仔细,应对自如,希望皇上看到他的才能。结果文帝听了以后很欢喜,因为本来问了十几次,这个上林尉都不能回答,一看到这个人应对这么流畅,就对那个张释之讲:「当官的就应该是这样,能够应答如流。」结果回去之后,他就要下诏拜刚刚那个小官啬夫做上林令,就变成这个地方最高的官,一下子跳了好几级,要封他做官。结果张释之马上跟皇帝讲,这个讲话都有学问,假如这个张释之:「不行,皇帝你这样做错了。」皇帝说:「那就你对。」那变批评他。讲话有学问!所以劝父母,劝长辈,劝国君,劝领导难度比劝朋友更难,尤其那个恭敬要做得更到位。甚至有时候你劝长辈、劝父母,你要跪着讲话。不然你那个话,他听起来好像在批评他,他从小看你长大,他把你养大,他受不了的。所以这个都是人情,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很敏锐才能感觉到。一个当儿子的这么讲话,一般父母受不了。

  所以,他说:「皇上,绛侯周勃是什么人?」把这些辈分都比皇帝高的功臣,曾经解救国家于危难的大臣搬出来,周勃是什么样的人?「长者也」,有修养的长者。接着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什么样的人?」「有德行的长者」,文帝都这么回答。结果张释之接着讲,这两位大臣,都这么有功业跟德行,可是他们两个人,在朝庭当中议事的时候,都曾经讲不出话来;口才有时候不怎么样,可是他们却建立了这么多功业。所以不能赏了这个啬夫这么高的官职,那不是让天下人统统都觉得只要有口才升得特别快吗?这个风气,假如皇帝你一开,很可能天下人都效法,都要学这个啬夫,那可能对国家很不利。所以你是皇帝,你的一个动作就好像一个声音马上就有响应,不得不慎重。皇帝说:讲得很对,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所以,「以言取人」,就「人饰其言」。但是『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重视道德的话,反而底下的人都效法。都是重视、效法这些以前的功臣,这些功臣都是因为有德才受重视的。『竭行有成』,竭力完善自己的德行,则必有所成就。好,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7-4 09: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