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086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9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生生世世所修学的有关系,有人一句佛号就往生,有人专持往生咒往生的,有人专念经往生的。近代香港欧阳居士就是看经往生的,畅怀法师看到这位老居士往生,深受感动,才开始念佛。他不是念经往生,而是看经往生的。看经怎么往生?此事是有理论,有依据的。《楞严经》曰,‘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他心里忆佛,所想的、所思的是佛的本愿功德及西方世界依正庄严。
我们要明了,每一个人的根性都不相同。我们是凡夫,没有能力观机。但是可以告诉你一个原则,不管你学那一个法门,心清净就能往生。有人问我,我已经念了很多年《金刚经》,我能不能往生?能,能往生。‘三辈往生第二十四’,经文末段有一心三辈往生,那就是指读诵大乘,不是专修净土之人。无论是念《华严经》,念《金刚经》,只要心里向往西方极乐世界,一念回向往生,无不得生。所以,这个法门广大,不限于专修净土,专修当然最好。虽是修别的法门,只要修到心地清净,心净则土净,一念回向就相应。而专修之人心不清净,最后仍旧不能往生,还不如心清净的人,一念回向就往生。世间凡夫往往眼高手低,...(●阿弥陀经讲记 第二十一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是一切色相,眼根所见的。我们见色相,分别这是好人,这是坏人,这个如法,那个不如法,这就著相。不著相的人清净、平等。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因为佛不著相,他是平等的。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他也不著相。凡夫看佛菩萨都是凡夫,凡夫著相。怎么著相?这一尊是释迦牟尼佛,那一尊是药师如来,释迦牟尼佛决定不是药师如来。著相就错了!我们要在一切境界里锻炼,对外面的境界不著相,随缘不攀缘。随缘自在,攀缘很苦。
由“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一直到“植众德本”,这几句经文都是教我们应该要忆念佛的德行,这是诸佛所行、所修的。学佛就要在这些地方学,这就是所谓‘一念单提’。净业的纲领、净业的宗旨就在此,也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忆佛念佛’。这是我们应该要做,要修,要学的。
“过去诸佛”,实在讲,是不分过去、现在、未来。佛佛相念,我们能念诸佛,自然就成佛。佛佛才相念,由此显示出念佛法门不可思议。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那里?就在这部经上。我们念这一部经,想这一部经,重要的不是口念,口念没有用处,要用心念。在中国文字里,‘念’字属于会意。‘念’是什么?现前的这一个心‘今心’,上面‘今’,底下‘心’。现前的这个心,里面是佛,心中有佛,这是念。心里没佛,口里有佛,不是念。心里真有佛,口里念不念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心里要有佛,要想佛,要忆佛。
念佛的功德,具体而言,就是世尊在本经所教诲的,我们常念四十八愿,念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就是‘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诸佛所修、所学,以及所成就的普度众生、教化众生,这些无量无边的善行功德,是我们该去念、去想的。不要想是非人我,不要想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又怎么样,这些果报都在三途,都出不了六道。你想阿弥陀佛,想西方世界,将来决定生净土,这一生决定成佛。成功与否,就在这一念,希望同修们在这些地方认真体会。
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前面说‘庄严自心’,以长远心、恒心、耐心来积功累德。‘功’是指功夫,此功夫完全是指修行,...(●阿弥陀经讲记 第二十一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十种方法,值得我们作参考。
第一、内心忍。‘内’是指身心、身体的感受。就是身体、心理这两种苦都要能忍受。诸菩萨修都修这个法门,我们怎么就不能忍?应当要学。身饥寒是身体所受的,不是外人所能知的。心里的种种忧虑、烦恼,因你不忍,所以这一句佛号念不好。你若能忍,能把忧虑都放下,佛号就能念得得力。因此,不能忍,怎么行!决定不能胡思乱想。我在讲席中常常劝勉同修,念头起来,如果不是想弥陀本愿功德,不是想四十八愿,不是想西方依正庄严,都是胡思乱想。要忍,把它放下,不要去想它。一切人、一切物全是生死业、轮回业,你想一次,就造一次。结果每天造的是生死业、轮回业。你想这些做什么?想就是造作,是意业在造作。不要想这些,想佛,忆佛,念佛好!这是净业。净业不修,而修六道,修三途,真正愚痴到了极处,所以要讲求忍耐。
第二、外忍。外忍著重的是别人的毁谤、侮辱、骂詈(骂是当面骂,詈是背后骂)等恶言加之于我时,要能忍,不要去计较。甚至于还有一些人,听到别人骂自己喜欢的人,也生气。学佛的人,听到人家骂佛教,也生气。这些都是过失,我们要能忍。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尚遭六群比丘、六师外道当面侮辱;背后骂詈的,更是多得很。佛没有跟他们计较,也没有跟他们辩论。骂,随他骂,骂久了,骂累了,他自然就不骂了。何必跟他计较,何必与他一般见识,要忍!这是诸佛菩萨所修的,我们应当学。
第三、法忍。法是指求法。佛法广大幽深,微妙不可思议,我们听了,未必能听...(●阿弥陀经讲记 第二十一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