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72|回复: 12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金刚经讲义节要讲记十二集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0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我们讲它的质体产生变化,可见得外面环境实在受到人心的影响。天人比我们要善良很多,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生天的条件,说实在话六道再加上四圣法界,十法界,都有它的条件,必须具足这个条件你才能够生到那一道去。天道的条件是修上品十善业道,可见得上品的十善业道生天,天人的心很慈悲、很善良,他归到那一类去了。实在讲这个说法很接近我们中国《易经》里面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一类一类的,他的道德、操守、品性、思想观念比较接近的他都生在一起。就天人的道德水平比我们高,因此天上这些珍宝就超过我们世间,比我们的殊胜太多。所以佛常常在经上举这些七宝做比喻,多半都是取天上的。

  「金刚宝光明能照数十里」,我们这个世间是没有,我们这个世间的宝,刚才讲了,本身不能发光,反射光,这很明显的就比不上天上的金刚宝,它放光。「喻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彻见一切凡情妄相,照破无明」。金刚除了两个特性之外,还有个特性就是锋利,因为锋利,它能够破坏一切物质,一切物质不能破坏它。佛用这个来比喻,比喻般若智慧就像物质里面的金刚宝一样。般若智慧,前面说过了,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不是修成的。诸位要晓得,凡是修成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为什么?修成它就现前,不修就没有了,那就有生有灭,有生有灭不是真的,它属于生灭法。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是不生不灭,这是真实的。所以般若正智是我们自性心中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现在没有了,不但般若没有了,佛给我们讲的三德,我们常常称赞如来,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这个德能归纳为三大类,第一个叫法身,第二个是般若,第三个是解脱。这三样东西都是自性本来具足的,现在我们这三样统统没有了。

  为什么没有了?佛在《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句话道破了,「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这本性的智慧德能到哪里去?因为你有妄想、你有执着,妄想执着障碍了性德。性德,刚才讲不生不灭,现在不能现前,是因为有障碍障住它,不是它没有了。就像太阳一样,阴天云层厚厚的遮住了,阳光透不出来,太阳有没有?有,云层只是暂时的障碍而已。因此佛教给我们修行修什么?去障碍而已。绝对不是修成本性,没这个道理,既然是本性,哪能修成?去了障碍,自性的德能就显现出来了,就是这么回事情。所以从性体上来说,一切法是平等法,所以在佛不增,在凡也不减。我们凡夫自性没有一丝毫欠缺,成了佛、成了菩萨,他的心性也没有多添一点,完全是一样的。我们今天要紧的就是把妄想执着去掉,这叫功夫、这叫修行。

  所以大家千万要把这些名相术语要搞清楚,许多人对这些名相术语迷了,迷在名相当中。修行,什么叫修行?每天要念经,敲着木鱼念佛号,要拜佛拜多少拜,这叫修行。错了,那是搞表面、搞样子。心里面还是是非人我、贪瞋痴慢,那叫什么修行,把修行两个字错会了意思。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思想行为,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错了,把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我们哪些想法、看法错了?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没有一念的,你起了一个念头就错了,大乘法里常讲,「起心便错,动念即乖」,佛明明说的,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妄想执着就是病,去掉这个病,我们自性的德能就现前。佛用金刚宝来做比喻,好,金刚宝是清净的、是透明的,没有一点污染。比喻我们的心,真心,是清净的,真心离念,真心没有念头。六祖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它是形容真心的样子,真心里头本来无一物。

  好,我们修定,我们一切都不想,一切也不分别、也不执着,这定成就了,算不算是真心?不算。为什么不是真心?因为他不明。真心虽然无有一物,他明,明就是什么?他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白。你这一切都不知道,这叫无明,功夫修得不错,果报现前了,果报是无明。修成无明也很难得,也不容易,将来往生四禅无想天,他的果报在无想天,他什么都不想了!无想天是外道。所以大乘佛法常说,「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不动,如如不动,照是一切都明了,这是真心。真心是明了的,确实像宗教家所说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为什么都知道、都明了?因为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自性变现的,自性怎么会不明了?这就是为什么自性清净心现前,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达、都明了,真的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不仅仅是禅宗提倡的要从根本修,根本修就是从心,做心地功夫。《金刚经》是禅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五祖忍和尚以后都是依据《金刚经》。其实禅宗以外,哪个宗派不是从根本下手?净土宗一下手就求一心不乱,诸位仔细去想想,比禅宗还要直捷、还要稳当,都是从根本上下手。

  从根本下手时间短,效果显著。这是我们修学,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科技发达,事事都讲求效果,我们学佛对这个也一样的重视,一样的要讲求效果,我学了马上就有用处。学了要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好处,我们学它干什么?好处在哪里?我们讲席里头常说,它的好处,烦恼少、妄念少、心清净、智慧增长了,这是效果。如果你学佛学了几年,学了几十年,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那你就完了,你完全学错了,佛法没有错,你学错了,你得不到效果。这些效果得到了,真的像刚才所讲的,烦恼轻、妄念少、智慧增长,表现在你身体上,健康长寿,我们常讲的不老、不病。净宗要修好了,不死,这是真的,实实在在的,往生是活着走的,不是死了走的。见到阿弥陀佛西方三圣来迎接,还跟大家挥手告别,我走了。这臭皮囊不要,丢掉,走了,活着走的,不是死了走的。所以这个法门真的是不死的法门。

  你要得不到这个效果,那你就是修错了,这个错不外乎一个是理论上的错误,一个是方法上的错误。所以大家要记住,就像前面纲要里头所说的,佛法没有别的,去妄想执着而已。还有许多人很奇怪,世间的这些妄想执着他离开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他不觉悟,他的般若智慧不能现前,就是他用三心二意。三心是什么?心意识这个叫三心。心就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识是讲第六意识,这叫三心。二意?二意就是末那跟意识,因为末那也叫意根,第六叫意识。所以凡夫都是用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里面决定没有智慧,连权教菩萨、声闻、缘觉这些圣者都没有般若智慧;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见性。何况六道凡夫?由此可知,净宗用的方法直截了当,就修一心不乱,这真的是直截了当。它的方法简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用一句阿弥陀佛来修一心不乱。一心现前,般若智慧就透露了。所以一是真,二就是妄。我们今天修行,叫我们返妄归真,返妄归真怎么返?就是从三心二意回归到一心,就成功了。一心里面没有念,二心才有念头,一心里头没有念,无念。这些道理、事实真相都要了解、都要明了,然后我们修行才有下手之处,从哪里修、修什么。

  底下说,「又名实相般若」。般若有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实相是体,观照是作用、是自受用,文字是他受用,用里面有两种,一个是自己的受用,一个是帮助别人的。所以觉性就是实相般若,刚才讲觉性就是我们净土宗讲的清净心,莲池、蕅益大师在《弥陀经》批注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就是实相般若。「就作用曰正智」,这是起作用叫正智,正就不是邪的,正对邪所说的,区别他不是邪知邪见,正知正见,他的知见决定没有错误、决定没有偏差,这叫观照般若,所以它是属于自受用。我们世俗的常说虚空法界,小而微尘,大而法界,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先把范围说出来,这范围里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观照般若。这个实在讲不稀奇,这是一切众生的本能。我们看到人家有一点点小神通就不得了,有什么稀奇?本能,我们也有。

  我们本能为什么现不出来?是因为有烦恼,就是你用三心二意,你不会用一心,用一心能力就恢复。但是在这个时代当中,有这些奇怪能力的人很多,最常见的,我们见到有天眼通的人,我们见不到的他能够见得到,我们身体里面有什么毛病,他一看就晓得,你再去检查,果然没错。现在大陆上人称这些人叫特异功能,他不叫天眼,他叫X光眼,不少,在大陆上有几千个,其实到处都有。我们对于这些人,如果你喜欢神通、喜欢感应,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讯号,你可能会得精神分裂症。这个我们佛法讲走火入魔,学佛着魔了,我们也看到很多,几乎随时随地都看得到,神经不正常的,你去问问他,喜欢神通、喜欢感应。有能力的这些人,诸位要细细读《楞严经》就明白了。

  我们看这些人他也有烦恼,他也有是非人我,也有贡高我慢,为什么他会有这个能力?妖魔鬼怪加持的,我们常讲附身,那能力不是他的,是别人的。这个妖魔鬼怪利用他,他也利用妖魔鬼怪,显出他比别人强,彼此互相利用。哪一天这魔走了,他的能力立刻就丧失掉,就没有了。为什么?他不是自己修的。自己可以修,修什么?修定。所以得禅定这个能力就会现前,随着你定功的浅深显现出能力的大小。所以禅定能得神通。这是个很平常的现象,不必去好奇骛怪,我们要用平常心来看它,这才不碍事。如果你执着,那就坏了。所以要晓得,我们自己修持,一旦这个能力现前,知道这很平常的,这不过才恢复一点点,我们百分之百的能力现在才恢复百分之一,太小了,一定要了解,继续努力修清净心。

  「体用一如,觉照一体,故皆名般若」,体生智慧,智慧还照本体,就像我们点灯一样,我们这个灯点燃了,这个灯光还照自己的灯,这叫自受用,觉照是一体的,所以都称之为般若。「佛为一切众生,开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所以文字、言说是他受用,帮助别人开悟。这些言说,或者是言说记录下来称为文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经典,这叫文字般若,因为这些文字、这些开示能够帮助我们觉悟。般若有这三种,前面一种是体,后面两种是作用,作用两种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所以用有两种。

  第三段是「波罗蜜」,波罗蜜也是梵语,「义为彼岸到」,这是古印度的文法倒装句,现在我们也相当的熟悉。我们中国人称这个应该称到彼岸,他们是彼岸到,他们这个说法,我们中国人称到彼岸,到彼岸,底下讲就有到家的意思。「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盘彼岸」。这些都是属于比喻,此岸、彼岸都是比喻,此岸是什么?六道轮回。我们现在都在这边,都在六道轮回这边,六道轮回实在讲太苦了。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是我们自己变现出来的,自作自受。为什么?三心二意就是轮回心,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些念头叫轮回心,一切的造作叫轮回业,所以感得的果报就是六道轮回。我们修学大乘,主要就是要脱离六道轮回,渡烦恼中流。我们离不开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果报,果报从哪里来的?烦恼,就是妄想执着,是烦恼,妄想也是烦恼。换句话说,要超越过妄想执着,要超出,然后才能达到涅盘彼岸,涅盘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真性现前。真性不生不灭,没有生灭了,那才是我们修学希望达到的目标。「波罗蜜又有到家、究竟、圆满诸多义」,它的意思很多,有我们中国人讲的到家,有这个意思,也就是圆满的意思。中国人如果他有技能,他的技能很好,我们都称他功夫到家了,在印度就称波罗蜜。

  「梵语涅盘」,这是特别介绍一下涅盘的意思,「义为不生不灭,所谓本自不生,今亦不灭」,这是梵语涅盘的含义。「又翻圆寂」,圆是说功德圆满,寂就是讲清净寂灭,这个寂就是寂灭,寂灭对的是烦恼妄想,就烦恼妄想统统都灭掉、都没有了,这是功德圆满了,所以是这个意思。现在有些人也把这个意思错会了,认为什么?人死了,特别是出家人死了,就叫圆寂,这意思就搞错了。圆寂不是死了才圆寂,圆寂是活的时候证得的。死了就入涅盘、就圆寂了,哪个不死?不个个都入般涅盘了?那还用得着修行吗?不必修了。所以这是把意思错会了。用这些名词术语,实在讲这是个恭维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名实不相符,我们一定要清楚、要了解。大小乘佛法终极的目标都是讲涅盘,也就是像一般宗教里面讲的永生,他们讲的永生跟我们涅盘的意思很接近,永远再也没有生死轮回,生死轮回苦,太苦了。所以要证得清净寂灭。这些事情宗教家们虽然明了,我们细细去观察他只知道当然,而未知其所以然。所以然的道理唯独佛在经典上讲得透彻,把这些现象前因后果、理论事实都给我们分析出来,让我们没有达到境界的人也能够听得清楚,也能够明了事实真相。这对于我们的修学信心就增长了,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做法,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再看底下这段,「因见思烦恼,而有分段生死。因尘沙无明,而有变易生死」。这是佛法里面讲的两种生死,两种生死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两种生死?此地真是简单明了为我们说出来。见是见解,思是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这才变现出分段生死的现象。所以六道轮回分段生死原因就是见思烦恼,见就是错误的看法。见思烦恼很多,佛说经把它归纳,这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总有见惑八十八品,就是错误的见解,品就是品类,把它归纳一类一类,八十八类,思惑有八十一类。这个数字还是太多了,讲解还是不方便,于是再把它归纳,再缩小,范围再缩小,归纳为见烦恼五大类,思烦恼也是五大类,我们通常讲见思惑(见思烦恼)都说用这十大类。

  十类里面第一个错误的见解就是身见,一般人都把自己的身当作我,这就错了,这是个错误的见解。身不是我,这个要知道,以为身是我麻烦就大了。身是什么?身是我所,不是我。我所是我所有的,像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对我所有的,我们的看法就比较简单,衣服脏了,马上欢欢喜喜换一件就行!你要知道这个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生死就不在乎了,就不会痛苦,生死,换个身体,快快乐乐,这身体老了、太旧,赶快换个新的,就好高兴、好欢喜。哪里像现在哭哭啼啼悲哀得舍不得,都是把身体当作我,不知道身是我所,这要知道。所以这第一个错误观念,把身体当作我。所以无量无边的烦恼苦痛都从这个地方生了。要知道身不是我,所有一切烦恼痛苦都没有了,不受了!

  正如同这个经上讲的,世尊在行菩萨道没有成佛之前作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他没有痛苦,随便你怎么割截,没痛苦。为什么没有痛苦?他知道身不是我。我这个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你们去剪、去穿洞,我不会痛苦,不是一个道理吗?你要把它当作我那痛苦了。你要晓得不是我,随你怎么割截,不相干!诸位细细去想想这个道理,你真的能够想通,真的能够肯定了,把念头转过来,你身体纵然有病痛也没有痛苦。由此可知,万法唯心,这是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点都不错,佛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身不是我。哪一个人不把身体当作我?坚固的执着,所以他可怜、他苦。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悯者」,就讲这些人,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在哪里不知道。这第一个错误。

  第二个错误的见解叫边见,边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相对,相对论是边见,有这边才有那边,有我就有人,这对立的,有大就有小,有长就有短,都是生活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之中。而实际的,实际这些东西都没有,法界是平等的。我们今天看到这个法界极不平等。为什么这个法界不平等?实在讲是心不平等,心平等了法界就平等,心清净了法界就清净。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全世界整个地球有严重的污染,生态失去平衡,现在每个国家地区都讲求环保。我们想想环保能有效吗?没效。为什么没效?他没有找到那根源在哪里。根在人心,人心清净了这环境自然清净,所以要想环保,第一个要保护清净心。为什么我们现前的世界环境污染这样严重?回过头来想想,现在世界上的人贪瞋痴慢比十年、比二十年前增长多少倍?不学佛的人不知道,我们学佛的人从这方面看,尤其是我们走的地方很多,每个地方接触这些人,看他的举止、看他的言谈,贪瞋痴慢是加速度的在增长,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得了,这样下去这个世界怎么会不毁灭?

  所以学佛的同修,我特别劝大家,《金刚经》好,《金刚经》把这个道理、方法说得很透彻、很清楚,教你一切放下,恢复到清净心,心清净了身体就清净。我们这个身体,身体就是个小宇宙,跟大宇宙完全一样,大宇宙多么复杂,我们这个身体小宇宙跟它是完全相等的复杂。这个身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小宇宙它很有秩序,丝毫都不乱,它的运作很正常,这就健康;如果心理有污染,它的运作就被破坏了。所以你有贪瞋痴慢、有妄想执着,就把你自己的身体某些部分细胞它就产生变化,这变化就是病根,就是疾病,病是这么生的。如果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一心念佛,万缘放下,什么样的病不要吃药,不要找医生,几天好了,它自然又恢复正常。这些组织改变它的力量就是思惟、想象,「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我们想成佛那就成佛,想作菩萨就成菩萨。

  可是人偏偏不想佛,偏偏不想菩萨,天天去想做鬼,你说那有什么办法?什么叫鬼?贪心是饿鬼,贪名、贪色、贪图五欲六尘,这个贪心是鬼心,贪心就是他想做鬼,所以他死了就到饿鬼道去了。没有主宰,这个六道没有说有主宰的,叫你到哪里、派你到哪里,不是,是你自己去的,境界是自己变现出来的,这叫自作自受。佛看得清楚,佛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路要自己走,佛不能帮助我们走,佛只有指导我们,让我们自己去走。决定不要胡思乱想,思想愈单纯愈好。

  有些人怀疑,那这样我什么都不想,我过几年不就变成白痴了吗?他会不会变成白痴?他会变成白痴。为什么?因为他想白痴,他就会变成白痴。他为什么不想佛?为什么不想菩萨?他要想佛、想菩萨,不但不是白痴,生无量智慧,现无量德能。佛法的修持,就连《金刚经》也不例外,修持的重要纲领就是观想。我们念佛法门也没有离开观想,我们念阿弥陀佛,想极乐世界,那不就是观想吗?由此可知,无论大小乘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到修行的总纲领就是观想,或者是《般若经》上也讲的观照,总原则、总纲领。因为你思想、见解错误,所以才有分段生死,才有六道轮回,所以你才有烦恼,所以你才有病痛,就这么个道理。你今天把这些道理搞清楚,这个事实搞清楚了,我生病不要找医生、不要吃药了,我自己有办法调整,这是最健康的。药物都有副作用,不是真正健康的治疗。

  因尘沙无明,尘沙是比喻,比喻世出世间一切法太多了,这一切法原本都是明了的,现在变成都不知道、都不明了,这叫尘沙无明。因此有变易生死。变易生死我们也有,我们凡夫两种都有。如果说证得阿罗汉果,也就是出离六道轮回,分段生死没有了,往后他还有变易生死。变易生死实际上没有生死,生死是苦,用生死来代替苦,他每个变化要受一些辛苦。变易我们用个比喻来说,好像学校念书,学生从一年级升到二年级,这变化,二年级升三年级又变化,那个叫变化。他要一年好好的学,要经过多少考试,通过了,才产生一个变化,是这个意思。譬如说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从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每升一个等级要修很长的时间,修行也很辛苦,来形容他修学的辛苦,叫它做变易生死,实际上没有生死。不像前面那个分段,一段一段的,真的,一段就是一世,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你看《地藏菩萨本愿经》,人死了之后,大多数七七四十九天以后又去投胎去了,随业流转,自己做不了主宰,苦不堪言。所以生死有两种。

  「大智度论云:有无二见,皆属此岸;二执俱空,始达彼岸」。《大智度论》是大乘佛法里头很重要的一部论典,大乘法里头常讲《大论》就是指这一部,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批注,总共有一百卷,现在在台湾也有单行本流通。《大论》里头说,有无二见都属此岸,执着有、执着空,都没有办法超越轮回。执着有的,他的生活活动范围在欲界、在色界,欲界、色界都是执着有的;如果执着空、执着无,他的生活范围在无色界,无色界有四层天,天总共有二十八层,出不了三界。执有、执无都不行,有执着就不行。所以先头跟诸位讲,修无想定,好,我什么都不想了,无想定修成了在四禅天的无想天,无想天也是执着无的。所以执着有无都不行。我们清净心里头、真心里面有无都没有,这个很要紧。这个意思往后经文里头会讲得很多,一次比一次讲得细微、讲得深入。

  二执俱空,始达彼岸,二边都离开,有无二边都不执着。所以六祖大师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这两句就是二执俱空,应无所住不着有,而生其心不着无,你看有无二边都离开,这是真智慧。应无所住就是我们讲一切都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无所住,心里面干干净净,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而生其心不着无,生什么心?积极去做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所以佛法不消极。这样做就做得自在。有很多人听了这个话,听不懂,产生疑惑,我什么都放下了,我为什么还给别人做事,那不叫傻瓜?其实他不懂,一切放下了,为一切众生做事,那才叫真快乐,那叫真享受。他自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什么事情都是为一切众生,这个做工作做得心里法喜充满,智慧增长,福报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福报他只享受三个,其它的都不要,佛在这个经上说了,菩萨不受福德,福德让大家去享,他只享三个。哪三个?就是我常讲的不老、不病、不死,他只享这三个。除这三个之外,他什么都不要,一切的福德都让众生去享。他生心,他不着无,有无二边都不执着,这叫达彼岸。这是他的心性圆满现前,也就是说他的法身、般若、解脱统统现前。释迦牟尼佛本身就是做出这个样子给我们看,我们读到经文的时候大家就会看到。

  「六度中,布施,舍也」,菩萨的生活有六个原则他必须要遵守的,六条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舍。「若不舍,则不离此界」,有无都要舍,不舍你就不能够离开六道轮回,就不能够离开分段生死;换句话说,你就没有办法离开生老病死,你没办法离开,你能够舍,生老病死就没有了。「众生不肯舍,无观照正智耳」,为什么不肯舍?没有智慧。佛教我们舍,我们不晓得佛为什么教我们舍,舍有什么好处,不舍有什么不好,都没搞清楚,都没有把这个道理细细去想通。舍,放下,好!这世间人常讲幸福快乐、自在美满,世间人有这些名词,没有事实,他快乐什么?他有妄想、他有烦恼、他有忧虑、他有牵挂,他活得很苦。真正快乐幸福、自在美满的人,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看那多快乐!舍你就得到,不舍你决定得不到。这个东西不是佛菩萨给你的,佛菩萨没有法子给你,神仙也没法子给你,要你自己肯放下。无量劫来在六道生死轮回就背了这么些包袱背在身上,佛告诉我们,这些包袱都是假的、都是垃圾,没有一样是值钱的、是贵重东西,还不肯放下吗?给你带来都是烦恼,带来是生死,带来是灾难,你还不放下吗?放下了,这一切痛苦、灾难统统没有了,这一定要晓得。所以明了了,你智慧现前,你才肯真正放下,真正放下就是福慧双修,真的修福、修慧。

  「般若波罗蜜,因位名圆满之观慧」,波罗蜜是究竟圆满,两个名词合起来,般若波罗蜜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果位则般若即是波罗蜜」,从果上讲般若就是究竟圆满,真正究竟圆满就是般若智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三集)  1995/6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24-0003

  请掀开经本第三面第二行,「六度中,布施、舍也,若不舍,则不能离此界。众生不肯舍,无观照正智耳」。菩萨修行的纲领就是六度,六度第一就是布施。如果我们进一步的仔细去观察,实在布施就能够包含六度。因为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这是布施的三大类。除财布施之外,持戒、忍辱可以归纳为无畏布施,无畏是让一切众生身心得安稳,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凡夫修行成佛的一条道路,真正是成佛之道!

  四个意思只讲了两个意思,贯摄就省略掉,文字上是省略了,我们在言语上还要把它补充起来。贯是贯穿的意思,从言语文字上来说就是章法结构有条不紊,这是贯的意思。愈是好的文章,这个贯愈容易看得清楚。所以佛经诸位晓得有科判,科判就是从头一直到经的最后用表解都能够把它贯穿起来,能够看出它的章法结构,这好文章。从这个地方观察文章好到什么地步?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少一个字,加一个字是累赘,可以把它切除;少一个字,它这个线就断掉,上下就不能连贯,文章以这个为标准。我们要用这种标准来看,中国过去的古文有这个标准,古文确实用这个方法,佛家讲的科判方法,你能够去判摄,能够看出这文章之美,章法结构的谨严。不像现在,现在报纸杂志那个文章,删掉几句意思还没变,多加几句也不要紧,也能讲得通,这就不行。所以古人的文章做到真的叫你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不能减,佛经是这样的。

  摄是摄受,摄受就好像磁铁它有吸引力,它有这个力量,佛经有这个力量。世间的好文章也有这个力量,就是我们讲的看了一遍还想看,它就有吸引力。看一遍之后不想再看,这个力量就没有了,这摄之一字就没有。可是摄受力量强弱不同,世界名著、好的小说,值得看十遍,但是二十遍绝对没有兴趣了,它的摄受能力只有这么大。如果从前念书,《四书》来比比、古文来比比,这些文学作品比不上。《四书》、古文读几百遍还有味道,他从小学开始念,念到胡须白了,他念得还是津津有味,那个摄受力量强。所以文章的价值要从这个地方看。佛经的摄受力量不可思议,从我们初发心,像我们学这部《金刚经》,我们这初学是从《金刚经》入手,一直到成佛《金刚经》味道还是那么浓厚,这个摄受的能力是无有穷尽的。原因在哪里?它从心性里头流出来的,心性不可思议,所以经义不可思议,道理在此地。我们现在接触佛经,看个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好像没有这个能力,那什么原因?根本没懂,根本就不了解。如果你要是看懂了,愈看愈有味道,每念一遍都有新的意思,所以才喜欢念,才欲罢不能。如果只有一个意思,怎么能念得下去?这是摄受的一种力量。

  下面第二大段「显体」,体是讲的性质,这个体是讲经之体,它不是讲性体,也就是说这部经理论的依据,佛是根据什么说出来的。如果我们知道佛说经典理论的根据,我们对他所说的才能产生坚定的信心,知道佛不是随便说的,佛不是假设的,不是理想的,不是在那里推断的,因为那都未必真实。所以他要告诉我们,佛说经理论的依据。

  「一切大乘经,皆以诸法实相为体」,这句话涵盖了所有的大乘佛法,佛这大乘佛法从哪里说出来的?是诸法实相。这个没有话说了。诸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么佛就怎么说。可见得这不是佛的理想,不是佛的学说,他只不过是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而已。「佛四十九年所说,无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我们要明白这桩事情,你对于大乘佛法是非研究不可。为什么?跟我们的关系太大了,它不是说别的,就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本人,宇宙就是生活环境,你说这个多重要,还有哪桩事情比这桩事情更重要!佛法不能不学。学佛为什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真正认识明了了,这个人就叫做佛,就叫做菩萨。对于你自己、对于你自己生活环境完全不了解,就叫做凡夫,凡夫在迷,迷的什么?迷的自己,迷的你现前生活环境。这是说的总原则、总纲领。大乘经有很多,总的是诸法实相。别的,还有别义,一切大乘经里面,所谓叫大同小异,在实相里头某一个部门特别发挥、特别详细介绍。

  「智者大师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为经体」。前面这第一段是所有一切大乘经,第二小段是专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个经的经体是什么?这是诸法实相里头的别义,智者大师说的。智者大师有《金刚经》的批注,这是天台宗的大德,是为后人所尊敬的。到今天我们中国人对智者大师的恭敬不如日本人,日本人对于智者、善导奉之如佛,他们对这两位大德非常尊敬。智者大师在他注子里头用本经的经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这个为经体,就是这部经的理论、演说的根据,这句话我们留到后面经文再详细的说。为什么见到一切诸相非相就见如来了?见如来就是见本性,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我们修行有没有见性?如果《金刚经》的意思明白了,你自己就很清楚自己有没有见性,就用这句经文,这就是个标准,来检点自己。如果自己见到一切诸相非相,那你就见性;如果你看到一切诸相还是相,你没见性。《金刚经》虽然不长,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字字句句都可以用来检点自己的功夫,可以用它在日常生活当中做为观照的根据。

  「江味农居士以生实相为体」,「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看他们两个人看法不太一样。虽然不一样,殊途同归,到后来都归在一个方向、归在一个目标上,都是见性。实相就是真如本性,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实相现前,跟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说的言词不一样,意思、境界相同。

  「实相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非亦不立」。这个字在《金刚经》里面是非常的重要,我们对于这个字的含义先要搞清楚,到以后读到经文就容易了解。这个非它真正的意思是心里面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种执着,这个叫非。不是说外面这一切境界相没有,不是的,外面境界相都在,森罗万象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非是心里面干干净净,就是一尘不染,我们大乘法里头常讲「不落印象」。我们现在很糟糕的,见色闻声就落个印象,印象是什么?污染。天天接触外面境界,印象不断加深,所以印象很深,那个不得了,印象很深就是业障很深。诸佛菩萨他们高明之处,他不落印象,这是在一般大乘法里面讲的,特别是法相唯识,法相唯识,《金刚经》也没有办法离开它的原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家修行他的大原则,转识成智。

  识怎么转法?转八识成四智。八识,阿赖耶识没有法子转,阿赖耶识在哪里找也找不到,你怎么转法?前五识也没有办法转,这八五叫果地上转,你证了果自然就转。所以在因地上修行就是六七,就是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只要转这两个,那就附带的都转了。第六识的作用是什么?是分别,第七识的作用是执着,《金刚经》教我们离分别执着,离分别就是转第六识,离执着就是转第七识。般若跟法相讲的名词术语不一样,还是一桩事情,我们见色闻声不分别、不执着就转过来,这是功夫。这不分别了,遇到张三不分别,张三、李四给混在一起,那还行吗?这个世界秩序不就大乱了?在处事待人接物有分别、有执着,但是那个分别执着是假的不是真的,心里头确实没有,事上有。事上是你分别,我依你的分别而分别,你叫这是卡片,我也说它是卡片,我没有执着它是卡片,也没有分别,你叫它,我随你来叫,菩萨是这样的。

  菩萨心里头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万法平等,万法一如,但是在事相上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说「佛法不坏世间法」,你怎么分别,我跟着你分别;你怎么执着,我随顺你执着,那是随顺表面的,心里面确实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非是这个意思。心里头真的没有,事上是样样都不错。所以无论对一切有、对空,或者是亦有亦空、非有非空,这四句就把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尽了,到最后连非也不立,心才干净。心里头常想我一切都不分别,我一切都不执着,他有没有分别?有分别,他有一个我一切都不分别、我一切都不执着,他执着这个,还是没离开。真正离开得干净,那个分别执着的观念都没有。

  「诸法实相,本来如是」,佛为什么教我们这么做?因为这就是一切法的真相。大乘法说得多、说得仔细。其实佛法没到中国来之前,老子也有这个观念,你看老子《道德经》一翻开头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跟这意思一样。可见得老子心地很清净,也是一尘不染,跟佛这个境界很接近,都是一法不立,本来如是。「真实如是,无以名之,强名实相耳」,所以把这个境界勉强给它建立一个名词叫做实相。你可不能执着真的有个实相,那你又坏了,你又分别实相,又执着实相,这又错了。佛的这些名词术语都是为了传达这个意见,启发你的智能,而设立的一些工具,都不能把它当作真实的。从这个地方去领悟,领悟之后,「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才能真正懂得诸法实相,这是真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生活环境。

  「离即不取之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以名之,强名曰生」。这接着生实相,生是什么意思?这一小段就是解释。佛在这个经上教我们要离一切相。离不是不要,不要也错了,而且是大错。为什么?因为所有一切相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相不要不是性也没有了?哪有这个道理!有体一定有用,一定显相,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要紧的是你不能去执着,执着就错了。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毘卢遮那佛依正庄严的果报,那世间帝王比不上;你们大家念《无量寿经》,看西方极乐世界众宝庄严,那都是相,佛都在那里享受,我们往生了也照样享受。要紧的是心里头不要去执着它,不要去分别它、不要去执着它,就对了,性与相不碍事。《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性是理,相是事,不妨碍,事事无碍,这才是真正的大圆满、大自在。凡夫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障碍?障碍都是起源于分别执着,一念分别慢慢扩展就变成所知障,执着这再一增长就变成烦恼障。所以如果你一切不分别,你一切都明了,智慧现前;你一切都不执着,你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这烦恼断掉了。所以要知道,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从分别执着来的。

  佛在这个经上就是教我们要离分别执着,离分别就是不取的意思,不取就是不着,不执着。不取于相,不是不要相,不是不用这个相,一样的用它,心里头不执着,那就用得很舒服、用得很自在。如如不动,所以他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不被外面境界所转。这种境界无以名之,没有法子叫它,就给它起个名字叫生,生实相。可见得生是这个意思,生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叫生。也就是实相现前,般若智慧现前,你心清净的时候,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正如惠能大师在黄梅第一次见五祖,他说了一句话,很值得我们警惕的,他跟五祖说,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个了不起!我们今天是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我们生烦恼,他生智慧。这就说明他对于一切法能够放得下,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常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我们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烦恼,顺着自己意思就起贪爱,烦恼现前;不顺自己意思就瞋恚,贪瞋痴慢就生起来,生这个东西。人家生智慧,生智慧就生清净心、生明了心,一切都明了。

  「文字诠此实相」,文字是经典,经典的内容就说明这个真相。「观照、观此实相」,观照就是生活,大乘佛法用一个观做代表,用这个字做代表。观照就是观察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叫观。所以这观不一定是用在眼根上,耳听也叫观,身体接触,乃至于意所思想,都叫做观。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观照功夫怎么用?就是前面这两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叫观照,那叫自性起用。我们眼看外面看得清清楚楚,不分别也清清楚楚,就是要保持永远不分别,别人来问,随他的分别而分别。人家没有问的时候根本没有分别,问的时候也没有分别,这样我们的生活有体有用,活活泼泼,这得大自在,真正解脱,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叫用功。这都是从原理原则上说,它包括了八万四千法门,包括了无量法门。

  我们在一切法门里面,所选择的是持名念佛,我们采取这个法门。念佛的时候要知道万缘放下,一天到晚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那个心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在日常当中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做得很美满,样样都做得非常好,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给一般人做个好榜样。他为什么做得比别人好?他心清净,他生智慧;人家心不清净,生烦恼,他当然就做不好了。心清净,精神饱满,他不疲不厌;心不清净,有烦恼,那个身体很容易疲倦。自然就比别人做得好了,这叫观照。所以观照是生活,诸佛菩萨的生活。观此实相,我们的生活跟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相应,我们生活是在实相当中。一切众生迷惑颠倒,生活在虚妄之中,那不能比,一个生活将来成佛,一个生活搞六道轮回,哪里会相同?「实相般若,则圆满显现」,显现什么?显现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到彼岸矣」,这个到彼岸是生死了了,生死没有了,轮回没有了,生死没有了,这就到彼岸。实相般若,真心、真如本性,显露出来了,这就是到彼岸了。

  「本经之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喻如金刚者」,这经题上的「金刚」,特别比喻这部经典,经典是文字,依照这经典的理论方法修行的人,那就是观照。我们念佛也必须要用这个功夫,我们才能够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用这个功夫来念佛的话,一定可以得到的。这是把它比喻作金刚。「以其能离一切诸相」,这个道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你自然就很愿意离开,很愿意舍弃。这一舍弃,一身的轻松愉快,一丝毫的负担都没有了,那是真的快乐、真的自在,以其能离一切诸相。「除我见,断烦恼,生实相」,这是说明这部经典的功德,这个经典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帮助我们减少烦恼,而明了自己跟自己生活的真相。佛是根据这些理论事实所说的这部经,所以你要是了解,你对这个经典就生欢喜心,你也就能信得过,他不是随便说的。

  下面一段「明宗」,明宗是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经体虽然明白了,经体重要,是我们想得到的,怎么得到?一定要有方法。所以说「宗者修也」,修是修正的意思,因为我们生活犯的错误太多了,要把许多的错误修正过来,修是修正。错误的根源是在心,大乘的修行叫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心地,把心地里面错误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想法、看法修正了,你的做法、讲法自然就正。如果从枝叶上下手,从做法上、从说法上,你的心里头未必真正能够离开一切虚妄,那还是不能成就。所以大乘跟小乘不一样地方,大乘是从心地上下手。「经义之主体虽显」,前面一段是显这个经义的主体。「非修莫证。读经闻法,必以如说修行为主」,如果我们要不能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行的话,行是行为,是错误的行为把它修正过来,不在这上用功,没有法子,经上讲的真实的境界你决定得不到。换句话说,你决定得不到像诸佛菩萨那样幸福美满的生活,你得不到。由此可知,修重要!

  读经闻法,读经是讲读诵,闻法是听经,必以如说修行为主,我读经闻法目的是在此地;如果读经闻法跟自己的行为脱了节,那个没用处的。佛教我们修清净心,我们偏偏在污染;佛教我们离一切相,我们偏偏执着一切相,这没用处,你听得再多、读得再多也没用处。我们常常看到古人所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现在人读书万遍那其义也不见,什么原因?没有如说修行。古人为什么千遍其义自见?如说修行,他一千遍念下来心真的定了。我们今天念一万遍还胡思乱想,那有什么法子?名闻利养、是非人我不肯放下,坚固的执着,死了也忘不掉,你说这怎么得了?这叫业障,这业障深重。佛菩萨劝我们,统统把它放下、把它丢掉,不要放在心上,心要清净、心要平等、心要慈悲。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人修学,讲这个缘,现代人的缘比古时候要好,好得太多了。古人要得到一本经本不容易!虽然中国在宋以后,木刻版的印刷术已经发明,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很多木刻版的书,那流通的分量很少。不是像我们现在用机器印,一版就印几千部、几万部,没有。诸位现在要到大陆上去观光,我建议你们到南京去参观金陵刻经处,金陵刻经处里面还有一部分还是用老方法在木刻板上刷经。你看看他一张一张用毛边纸在刷,一个人一天的工作,大概线装书能够刷三本到四本,那个出来的数量太少了。所以得到一本经书就真的是宝贝。

  而大多数的人读经,都是自己去抄,到寺庙,寺庙有藏经楼,就像图书馆一样,在里面借出来抄。借出来不能借离寺庙,不可以的,就在寺庙里头,借出来在里面抄。现在我们这个方便太多,经本子比过去印刷、装订、版面那是美得太多了。从前人晚上念书有这一支蜡烛那就很了不起,哪有现在晚上灯光这么明亮?我小时候念书,抗战期间我们在贵州,那个时候晚上上自修,晚上有一个钟点的自修,点什么灯?桐油灯,一根灯草,那个灯光没有这个蜡烛亮。所以现在物质享受是古人真的作梦都想不到。但是讲到成就我们远远不如古人。古人这个艰难他珍贵、他珍惜,我们现在没有放在眼里,得来的太容易,没有恭敬心,没有真诚心,所以读一千遍、一万遍,妄想烦恼是愈念愈多,不像古人愈念念少了,没有了,我们是愈念愈多。所以要懂得如说修行。

  「修学唯以自悟心性为主」,这是很重要的。「不重经教,谓之宗下」,佛教的教学,禅宗跟其它宗派有很大的差别,这是禅宗的教学方式,它完全是以开悟,我们常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它以这个为主,所以对于经教它不重视。它不是不要经教,它的方法跟教下完全是颠倒的,先悟,开悟之后再读经、再研究经教,那个的确进度非常快,丝毫障碍都没有。我们以六祖惠能做例子,惠能大师开悟之后,他不认识字,他离开黄梅是二十四岁,他开悟是二十四岁,离开黄梅。一路上就避难。在广东的北面曹侯村遇到无尽藏比丘尼,这位尼师一生读《涅盘经》,受持《涅盘经》。《涅盘经》的分量很大,在中国有两个译本,一个译本是三十六卷,一个译本是四十卷,所以分量相当大。六祖就跟她讲解,无尽藏比丘尼把经文念出来,他就跟她讲,他有这个能力,他讲得不错,能够讲到叫无尽藏比丘尼也开悟。这是个很明显的例子,一悟这一切都悟了,别人念了几十年不懂,他一听就明了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需要读。

  法达禅师去见六祖,礼拜的时候头没有叩到地上,六祖看到了。拜了三拜起来,六祖问他,他说我看你礼拜头没有叩到地,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现在人值得骄傲,头不叩到地,傲慢,就问他,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说出来了,他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法华经》很长,一天念一遍,三千遍差不多十年。六祖就考考他,结果考的,《法华经》说的什么?不知道,念了十年不晓得,这个贡高我慢才降伏住,回头来请教六祖。六祖说这个经我没听说过,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完第二品,「方便品」念完,六祖说好,不要念了,六祖讲给他听,他开悟了。二十八品听两品,全部都明了,重在悟心!所以禅宗是悟后起修,悟了以后看经的速度非常之快。我们这一部经看多少遍都不懂,他一部经不要看完,看前面几句,那一部经就不要看,全都懂了。所以说一部《大藏经》,三个月看完了一点没错,我们觉得这就惊异得不得了!我们这一部《大藏经》一生都没办法,都搞不完,人家三个月全部通达,道理在此地。

  所以修行、弘法都要着重在真修,着重在真正有悟处。有一些同修来问我讲经,怎样把经能讲得好?经讲好怎么样?搞名闻利养,欺骗众生,造作一切罪业,那就错了。这经真正讲得好,不是从经典文字上学来的,从真正修行领悟出来的。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你自然就讲好了。六祖大师明心见性了,他也不认识字,也没有念过书,也没有跟任何人学过,你看他讲得头头是道,他对于大乘佛法,无论哪一宗、哪一派的典籍他都懂,你们仔细看《坛经》就知道了。法相唯识,这是我们感觉得最麻烦的一桩东西,你看六祖讲八识讲得多简单,讲得多清楚,一接触就明了了。所以这桩事情要真干,一点都不能掺假。世间法里面掺假都做不好,表面上纵然你一生掩饰得很密,叫人家对你赞叹,没有办法瞒后人,在历史上还是要被骂名的。世法尚且做不圆满,何况佛法?你要想真正做到圆满没有第二个方法,真修、实干,这才行。你们这些出家大众要想弘法利生,把佛法讲得好,叫人听到生欢喜心,你要修真诚心、要修清净心、要修平等心、要修大慈悲心,你只要有这四种心,不要老师,自然就通达。如果你没有这四种心,佛来教你都枉然,都没用处,不要说其它人,诸佛如来都帮不上忙。

  「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者,谓之教下」,禅宗以外要依靠经典,要依靠教科书,循序渐进,由浅而深,这就叫做教下。可是教下依照经典里面理论方法要起观照才行,要证实相才行;如果不能起观照、不能契实相,没用处。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就通了,世出世间法都通了。依文字起观照,而没有证实相,你也得受用,你也能讲经,也可以讲得很好,但是不圆满,要证实相才讲得圆满。可见得要真功夫,不是真功夫没有法子。讲台上表演这些技巧占的成分很少,当然学有好处,不学也不要紧、不重要,真正重要的就是修证,这才真正重要。「此佛家自称宗教也」,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必须要知道的,我们佛门称宗教,跟世间所讲的宗教意思完全不相同。我们称宗教是因为我们佛法里头有宗门、有教下,宗门教下合起来叫宗教。所以跟一般世间人讲宗教的意思不相同,这是必须要知道的。

  「智者大师,以实相之慧,修无相之檀,为本经之宗」,这是讲修行方法,提出《金刚般若》修行的总纲领,也就是修行指导的原则,以实相的智慧,修无相之檀,檀是布施,梵语是檀那,修无相的布施。「江注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经依体起修之妙宗」。江注就是江味农居士的《讲义》,江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所以他的《讲义》真的是集古今《金刚经》批注之大成。我们今天要想研究《金刚经》,从这一本《讲义》就够了,他专攻,有他独到的心得,古人没有发明之处他都说出来。他的看法也非常正确,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其实跟智者大师意思相同,说法不一样。江居士这个说法比较容易体会,智者大师这个讲法比较深,其实是一个意思。实相,就是真实的智慧,是什么?真实的智慧是离一切相,那是真智慧,一切都不分别、都不执着,这是真正的智慧。修无相之檀,檀是布施,虽修布施而不执着,这就叫无相之檀,确实这个经上佛是这样教给我们的。而江居士讲修一切善,从文字上来看我们很容易体会,比檀那的范围就更广。其实檀那的范围也包括,刚才讲布施包括六度,这个一切善,那六度都是善,这万行也是善。为本经依体起修,前面所说的是体,体是依据的理论,是我们希望将来修得的目标,这个地方是讲的方法。

  「本经修宗,在无住二字。全经观门、行门,尽在其中」。《金刚经》之难也难在此地,说《金刚经》容易也容易在此地。所以六祖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了,这一开悟后头不要讲,后面全都明白了,再讲那是浪费时间。应无所住就是离一切相,而生其心就是修一切善。全经的观门,观门就是我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行门是说法、做法,都离不开无住这个大原则,离不开无住这个大纲领。为什么要无住?无住就是前面讲的不取、不分别、不执着,就是这个意思。于一切法都不分别、都不执着,不但世间法不可以分别执着,佛法也不可以分别执着。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的,因缘所生法没有自体,不是真实的。换句话说,它临时现的幻相、现象,它不是真实的,你分别执着它你错误,你错了,你把它当真。

  佛法也是因缘生的,众生要没有这些迷惑颠倒,佛还有什么话好说?没法好说了。像大夫给人看病,因为你有病,所以大夫才会开药方;你身体很健康,大夫对你没有地方用药,没有药,健康的人哪里有药?有病的人才有。所以佛法是药,药从哪里来的?药是从病人来的。等到你明心见性,佛法也没有了,药也没用处,也不叫做药了。所以佛法也不能分别、也不能执着。这个经上佛特别说清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不能执着,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能取、也不能着。你可以用它,你不可以取、不可以执着,这个时候一切法无住。

  为什么又叫你生心,又叫你修一切善?你要不修一切善,你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因为清净心中空有二边都没有。你一切都不住了,不住有,有没有了,但是你堕在空里头,你再问问,你堕在空里面。空也不行,空也不可以有。而生其心不住空、不着空,空有二边都不着,生什么心?生利益一切众生之心,帮助一切众生。虽帮助一切众生而又不住,所以他空有二边都不住,这是性德圆满的现前,这才能够明心见性,这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圆满。世间人很难体会这个道理,世间人想做一点什么事情,都先要讲求代价,我要得多少好处,对我没有好处、没有代价,我为什么要去做?他是二边都住,空也住、有也住,这二边都住,所以他的果报是六道轮回。佛菩萨的做法,二边不住,他的果报是虚空法界,他所得到的享受是真的。我们所得到的享受是假的,就像作梦一样,梦中的享受,那苦落得好冤枉。佛菩萨得的享受是真实的。这个必须在大乘经上细细去体会,然后我们才能够领略到少许,对我们修学信心、愿心才能够增长,才能够得到佛法修学真正的受用。

  「大智度论云:般若要旨,在离一切法,即一切法」。离一切法不着有,即一切法不着空,离一切法就是江居士讲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修一切善。所以佛法是活活泼泼的,佛法是积极不是消极,佛法是有真正的受用、真实的利益,世间什么样的利益都不能跟它相比。为什么?世间所有一切的利益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正如同这个经的末后以一首偈做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三界六道是梦幻泡影,这都是为我们说出事实的真相。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四集)  1995/6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24-0004

  请掀开经本第五页第三行,看「明宗」最后的一段,「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又云: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阿耨菩提者,实相般若也。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观照般若也。因观照而证实相」。我们看最后这一段,这一段也是修宗最后的结论,非常重要,这里面所说的都是本经的经文。离一切相,则名诸佛,由此可知,若不离相就不名诸佛,不名诸佛就是即非菩萨,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就不是菩萨,这地方所讲的诸佛就是菩萨。天台家所说的菩萨叫分证佛。天台讲的六即佛,第一个是「理即佛」,从理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从理上说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有真心、都有本性,从心性上讲那就是佛,这从理上说的。后面这五种说法都是就事论事。在事上说,我们学佛了,学佛但是没见性,没见性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名字是佛,实际上是凡夫。如果修行功夫相应,没见性,得定了,距离见性很接近,这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破一品无明,证得一分自性,这叫「分证佛」,所有佛就是心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是成佛。

  在大乘圆教来说,初住菩萨就见性了,所以初住菩萨就是佛,是真的佛,不是假的佛。从初住到等觉这一共是四十一个位次,《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位菩萨就是此地讲的诸佛。圆教初住菩萨虽然只破一品无明,只证得一分法身,可是他的能力的确不可思议。像我们读《普门品》,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现什么样身来说法,应以佛身而得度者,菩萨就现佛身而为说法,他有这个能力,他能够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能现这个身。所以他们是真的佛,叫分证佛,不圆满。到究竟圆满,我们称为究竟佛。所以佛有六种说法。这地方讲的诸佛就是指分证佛,从初住一直到究竟佛,这四十二个位次,诸是这个说法。这些诸佛,也就是从初住菩萨说起,都要离四相,四相要不离就不是佛。在《金刚经》后面说不是菩萨,不是诸佛是同样的意义。由此可知,不可以不离相,不离相是决定不能成就。

  如果我们再从本经细细的去观察,不但大乘诸佛要离相,连小乘证果也要离相。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须陀洹,小乘初果,须陀洹他着不着相?他有没有感觉到我证得须陀洹果?有没有?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没有。世尊问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的答复告诉我们,须陀洹也不以为他证得须陀洹果。这就是说明大小乘的果位都是离一切诸相,这个意思很重要。如果要不离相,不要说大乘菩萨没分,小乘初果也没分。由此可知,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虽然善根福德累积得很深、很厚,为什么现在还落到这种地步?就是没有能够离一切相。一切相是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统统包括在里面,只要有一样没有离开就不能证果。从这些地方我们体会到,我们看得出,修行证果难,太难了,难在哪里?难在离一切诸相。这句话说起来容易,说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可不容易。所以一定要离相。修行修什么?离相而已。

  又云,这也是经上说的,都是根据经上的经文,这个很好,提出修学的纲领。以无我人众寿,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离相,离一切诸相,一切诸相总不出这四大类,这四大类全都包括,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通常我们把它翻作中文叫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本经所讲的「实相般若」,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心性,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名字不一样,是一桩事情。一定要离相,不但要离相,还要修一切善法。哪些是善法?离相所修的一切法都是善法,穿衣吃饭都是善法,离相!若不离相,天天供佛、供菩萨都不是善法,着相。关键就在离、着,就在这个地方,这个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知道。不要以为看到这善法就想到天天去做好事、做善事,你就错了,你已经着了相,你已经着了修善法的相,我、人、众生、寿者统统具足,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都不是善法。

  此地所讲的善法不是我们观念当中善恶之善,诸位要晓得,善恶之善是相对的,相对的就不清净。所以这个相对的善恶,你修善感六道三善道的果报,造恶感三恶道的果报。总而言之,善恶都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所以这不是真善。真的善,善恶二边都没有,二边都不着,二边都不着什么意思?离相,离一切诸相。所以离一切诸相,说老实话你作善、作恶都是善法。这个听了很奇怪,作善是善法,作恶怎么也是善法?你看《华严经》就晓得,《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有三个菩萨做很恶的事情,干什么?贪瞋痴。胜热婆罗门愚痴,三毒烦恼,它是善法,为什么善法?人家不着相。甘露火王瞋恚,脾气好大,一天到晚动不动就杀人,善法;伐苏蜜多女淫女,这妓女,善法,人家离四相,没有四相。这就是说明,只要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善恶二边都不沾染,这是《华严经》显示出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叫得大自在,这是大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如果要学胜热婆罗门、学伐苏蜜多女、学甘露火王,必定堕阿鼻地狱,那就问题严重了,那个学不得的。他们是用什么?用贪瞋痴度众生的,他用这个做手段的。

  所以佛菩萨度众生,那个手段我们没有法子想象的,不可思议的,应该用什么方法度,他就用什么方法度。到最后的结果,都是令一切众生断烦恼证菩提,他怎么不善?那叫真善。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不离相不行。我们这真正修行,真实的功夫,就是对于一切诸相的执着是一天比一天轻,一天比一天冷淡,这就是进步,这是好境界。假如对于一切诸相还是坚固执着不肯放下,你修什么都得不到结果,那个结果是六道里面的果报。你学佛持戒、修布施,修的是福,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你造恶,这是六道里头的罪报,你修的是这个。因此我们也体会到了,佛在经论里常讲,这一切众生以轮回心,什么是轮回心?妄想执着就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不能舍弃妄想执着,你造的善恶都是轮回业,造的善有三善道的业,造恶是三恶道的业,没有办法,出不了轮回。天天在造轮回业,如何能够出离轮回?不出离轮回就是没有成就。

  你要问,为什么没有成就?我们现在这样子就是。不是说过吗?无量劫修行到现在这是什么成就?现在这一生还这么苦恼。我们不是从这一生才开始修的,这一生才开始修,这个地方一个半小时坐不住的。你能坐一个半小时坐在这个地方,还能生欢喜心,证明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这个我说没有成就,应该明白了。为什么没有成就?没有放下,没有离相。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从这一生起,我们知道离相要紧,只要离相我们就成就了。离相,不是外面的境界相不要,那个不要你就错了,那叫做断灭相。相还是有,还是存在的,一样可以用它。离相是离哪个相?心里面分别的相、执着的相,离这个,不是叫你离外面这些事,那个事不妨碍。刚才讲的《华严经》上这三位菩萨贪瞋痴不妨碍,贪瞋痴事上有,心上没有。

  这个道理不但在大经上显示得这么清楚,小乘经上都说,你看小乘讲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断了就超越六道轮回。十二因缘有因有果,三世因果,过去的因果,过去世的,我们没有办法下手;未来世的,来生没来,我们也没有办法下手,能下手的只有在这一生当中。这一生当中的因果,前面五条是果报,果报已经得的果,果报没有办法了,要在因缘上下手。因缘只有三条,爱、取、有,就这三条,爱取有这三条断一条,六道轮回就没有了。以我们凡夫的心量来看佛菩萨,当然看得不准确,就以凡夫的心量来观察,像胜热婆罗门、甘露火王这些人,他们最低限度做到什么?他爱取或者有,「有」没有,这个心里头真的没有,表现在外面好像有爱、有取,这个内心里头没有有。我们的麻烦是心里头真有,这个要命,这就是搞六道轮回。人家有本事心里头没有,干干净净,丝毫不染,所以他超越六道轮回。这叫我、人、众、寿这个四相决定沾不得。修行方法很多,叫八万四千法门,所有一切法门修什么?离四相而已。离了四相,实相般若就现前。为什么?实相般若是本有的,不是修来的,而是这些虚妄把它障碍住。虚妄去掉,好像云彩去掉,太阳就出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自己本来具足的。

  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观照般若也,在整个修学纲领里面这一句最重要,我们真正下手处就在此地,离一切相,一切都不要执着,去修善,这就是观照般若。本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表演给我们看,入了经文大家就看到了,你看佛是怎么生活的,佛的日常生活就是观照般若。我们的日常生活叫无边烦恼,早晨起来眼睛张开就烦恼。菩萨观照般若,你看菩萨为什么他的生活是观照般若,我们学习要从这里下手。因观照而证实相,换句话说,现在我们的生活如果不是观照般若的生活,你要想见性难,太难太难了,简直就是不可能。我们平常讲得粗显一点,讲得明白一点,我们要过佛菩萨的日子才能成佛、才能成菩萨。我们的生活如果不是佛的生活、不是菩萨的生活,你要想作佛、作菩萨不可能,就这个意思。所以要想作佛先要过佛的生活,要学着过佛的生活。本经就是教导我们过佛的生活,经文不长,五千八百多个字,字字句句都是观照般若。如果我们善于体会、善于运用,现前生活就能够改变,真的,一百八十度的改变,从凡夫的生活转变为佛菩萨的生活。这个经才好,我们才要学,要没有这种好处我们学它干什么?我们的时间有限,精神也有限,没有真正好处的东西不用看它,浪费精神、浪费时间,那就真可惜。所以我们要抓住宝贵的光阴,学最好的东西。

  底下一大段叫「辨用」,辨是辨别,用是用处。「明宗,是明因位之修」,前面这一大段,明宗是明了修学的纲领。「辨用,是辨果地之证」,我们抓到纲领了,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修行一定得好处、得利益,这个好处、利益就是此地讲的,就用,学了之后他马上就有用,学以致用。我们看到这个世间真正肯用心修行的人,不是没有,有,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肯用功修。但是你仔细观察,他没有得到利益,没得到好处,原因在哪里?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就告诉我们,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的原因,第一个是理论错误,他不了解这里头道理,第二个是方法错误。换句话说,如果理论通达、明了,方法正确,他得的受用不但明显,而且快速。最显著的是过去心情忧郁,妄想很多,日子感觉过得很苦,前途渺茫,他有这个感触,他不快乐。真正懂得方法、懂得理论去修行,这些疑虑全都没有了,他生命当中有方向、有目标,有非常光明的前途,他的日子过得很欢喜、很快乐,欢喜、快乐就带来的身心健康,我们俗话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

  佛法的修学是大喜事,世出世间什么样欢喜事没有佛法当中这个欢喜,所谓「法喜充满」。我们修行得不到法喜自己就要觉悟,得不到法喜必定是理论或者是方法上偏差,否则的话,一定会得到。法喜实在说是我们这生命当中最丰富的养分,你只要得到,确确实实这个面孔放光。我们在古人注疏里面所看到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虽然不像他那么样形容,容光焕发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我们今天讲人气色好、精神好,样样都饱满,为什么?欢喜!这是我们学佛要常常去检点、去检查的,我们有没有得到?检查我们功夫有没有得力?心情开朗,心里头没有事。心里头为什么没有事?离一切诸相。心里头为什么有事?相没离,没离你就有事。离了心里头哪有事?这才能得清净心,这就是结果,现在就得果报、就得受用,一直到圆满成佛。「而显体,是显因果之目的」,目的无非是见性,我们俗话讲目的是成佛,成佛就恢复自己自性当中本有的智慧德能,这就叫做成佛。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但以妄想执着所障,不能证得」,佛这个话是在《华严经》上说的。所以佛法是真平等。一切众生,这个地方所说的众生是指有情众生,有情就是有情识的,我们现在人所讲的动物,有情就是讲的动物。所以你不要看蚊虫蚂蚁,牠也有如来智慧觉性,佛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我们看一切众生不平等,佛知道一切法的真相。蚂蚁是畜生,造作恶业堕的身相,我们瞧不起牠,我们哪个人没有做过蚂蚁?过去生中都堕过畜生道。哪个人没当过饿鬼?哪个人没有下过地狱?现在到人道出生来,把从前的事情忘记掉了,这恶道都去过。往好的地方想,哪个人没有做过上帝?哪个人没有做过天王?也都当过,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做过天王有什么了不起?真的像这个经上讲的一场梦而已。

  本来都是佛,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现在搞成这个样子,病根就是妄想执着,但以妄想执着。我们在六道里头,六道实在讲是个大监牢狱,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没有办法超越,原因在哪里?就是妄想执着。所以六道是谁造的?自己造的。怎么造的?妄想执着造成的,不是别人造的。我们在六道里受苦受难,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什么不救我们?我们都怨天尤人。这不是佛菩萨造的,自己造的,自己造的唯有自己才能够解决。所以佛只能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说出来我们觉悟了,六道是自己造的,自己的妄想执着变现出来的,只要把妄想执着去掉,那就又恢复了,恢复就是证得了,这才知道妄想执着对我们是大害。

  「妄想,分别心是。执着,我法二执是」,解释什么叫妄想、什么叫执着。妄想就分别、起心动念,这个不能不晓得。不晓得,我们就不知道从哪里修行、从哪里下手;晓得,就知道了。妄想是分别,那我们见色不分别,闻声也不分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学什么?学不分别,学不分别就是离妄想。学不执着,《金刚经》上的方法是教我们把心量扩大,一切大而化之,不要去执着,不要去斤斤计较小圈子。这个方法非常高明,不要执着我,不要执着法,法是一切诸法。这个执着就是以为我是有的、真有,一切诸法是实在的,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我跟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凡是因缘所生都没有自体,所以大乘法中常说,「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既然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何必执着它?执着就错了,不执着就对了。这个理很深,事非常微密,我们凡夫是粗心大意觉察不出来,佛指导我们、引导我们,我们循着佛的引导,细心去观察、去体会,了解诸法实相,然后你才深深相信,才肯定佛所讲的话句句真实,我们应当要遵照佛的教诲去做。

  「起信论云」,这是《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的,「以不达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这也是个大问题,一般初学的人都会有这个疑问,佛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为什么会不觉?为什么会有无明?无明从哪来的?这个问题在佛法里面叫根本大问。不是现在人有,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就已经提出这个问题,像《楞严经》上富楼那尊者就提出这个问题,请教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有无明?既然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会有无明?无明是几时有的?现在人修行破了无明,见了本性成佛,成佛之后几时再会起无明?他问得比我们详细,我们还没想到后面。而世尊给他做了详细的解答,这个问答都在《楞严经》第四卷里面。如果诸位有这个问题,你读《楞严经》,读了以后看你会不会开悟,读了不开悟那怪你自己,你不可以说佛没讲得清楚。我看《楞严经》佛是讲得很清楚,你要说是没有开悟,只能怪自己没看清楚、没有听清楚,佛确实讲得很清楚。这个地方《起信论》里头这一段跟《楞严经》的意思相同。

  不达,达是通达,一切众生不知道是一法界,一法界是真的,叫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的一真法界,一是真的。不觉念起,念是什么?就是前面讲的妄想。而有无明,无明是什么?执着,妄想执着,所以一真法界你就不能证得了。《华严经》上毘卢遮那佛他所住的国土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住的净土也是一真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你看看这就晓得,要破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一真法界。无明没破,一真法界决定无分,那真的,没有破无明,你的生活范围在虚妄的境界里面,十法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无明盖覆了真心,你所活动的范围全是虚假的境界。无明破了之后真心现前,真心现的那就是真的境界,真实的境界,真实境界叫一真,一是真,二就妄了。我们今天不止二,所以现在人讲满脑子里胡思乱想,不止二,乱七八糟,无量无边。

  如何能把这些妄念统统舍弃到归一?一是什么?一是无念,有念就二。怎么说?有念跟无念对立就二。所以禅家念佛一声他要漱口三天,为什么?念佛他落到二,他心里还有个佛,有佛也不行。这是禅宗跟净土宗的方法不一样,净宗的容易,就是净宗有一个佛,有阿弥陀佛,虽然没有能力离一切相,没有能力破四相,可是念佛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得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一品烦恼没有断,四相没破,他到了一真法界,这个奇怪!所以这个法门许多菩萨都不相信。今天这个法门很多人不相信有什么奇怪,没有大惊小怪的,你就可以告诉他,很多阿罗汉、辟支佛、菩萨都不相信,为什么?理上讲不通。从理上讲一定要破一品无明才证一分法身,你才能入一真法界。这念几句阿弥陀佛往生就证一真法界了,哪有这种道理?

  人家菩萨修行,修两个阿僧祇劫才有能力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我们念几天佛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地位还超过他,他怎么相信?他搞了两个阿僧祇劫,你才搞几天,你居然超过他,这在一般人讲太不公平、太不合理了。一般人看到真的是不公平、真的是不合理,为什么?他只看到现前一段。假如要往整个事件他都看到了,他就点头,这个人虽然短短几天念佛往生,过去生中无量无边的善根福德因缘,他不是这一生的,在这一生成熟而已。他的善根福德因缘比那个菩萨高多了,为什么?那个菩萨不相信念佛法门,这个人马上就相信,就凭这一点,那些菩萨就不如。所以了解全部的事实就觉得这不奇怪。净宗法门修行的人都是不可思议,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一个人真正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佛说那不是凡人。佛这个话说得很恰当,丝毫没有夸张的意思,完全是事实。

  这也是说我们在这个时代,借着过去生中累积的善根福德,这一生遇到这样好的因缘,这因缘真的是稀有。因缘是什么?《无量寿经》,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过去一般人修行都依照《弥陀经》,依《无量寿经》修的人太少了,为什么?《无量寿经》的译本太多,所译的本子并不是很理想。你们看原译本,里面有很多的文字很生涩,念了不顺口,意思看不出来,很难读。所以依照《阿弥陀经》修。依照《阿弥陀经》修那是善根福德因缘完全成熟了,也就是说他百分之百的成熟。百分之九十的成熟,还没有完全成熟,对那个不相信,不能接受;看《无量寿经》原译本也不喜欢,看了都摇头。所以夏莲居,这才五十年前,为我们会集了这个本子,这个本子我们一看生欢喜心,也就是说,我们善根福德因缘有个八十分的信心能生,从前八十分、九十分信心生不起来。《无量寿经》比《阿弥陀经》讲得详细,讲得清楚,我们读了之后生欢喜心,发愿求生,这就是因缘成熟了。善根福德因缘三样都具足,三样都成熟了,这很不可思议,这一生才能够出离三界、脱离轮回,念佛往生,这才是真正有了结果。

  但是诸位要记住,一定要把世缘舍掉,决定不能挂在心上;你要把这些东西挂在心上,你的麻烦就大了,这一生又被害了。再亲的人都要讲清楚,你讲清楚就不害他。我十二年前在香港讲经,我母亲到香港,我们第一次见面,那天晚上也讲经。所以我对她老人家也很佩服,没有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没有。我见到她了,请她在旁边坐着听经,跟平常完全一样,这点很不容易。不像一般人,出家人也不行,见到家人也是痛哭流涕,那心整个都乱掉,放不下,不可以。所以我母亲开口就跟我说,常常想念我,我就告诉她,不要想,我说想我的时候还要搞生死轮回,想什么?想阿弥陀佛。你想阿弥陀佛,你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想阿弥陀佛,我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才会永远在一起。你要想我,搞六道轮回,永远不会在一起,那才叫大错特错!

  所以她听了想想,觉得也满有道理,回家就吃素、就念佛了。今年往生瑞相很好,她真的成就,这个目的达到了。我弟弟他有一个详细的报告,她是两次见到阿弥陀佛,一次见到观音菩萨。在往生的前几天,家里面有一个佣人,这佣人是个远亲,是老人家重孙辈的年轻人,照顾她,她就告诉这个小女孩,她说我要走了。小女孩就问她,你到哪里去?她说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她说西方极乐世界你去过吗?她说我去过,我带妳去好不好?小女孩说我太年轻,我现在不能去。这大概就是在一个多星期之前,所以她预知时至,走的时候念佛走的。到第三天给她换衣服,身上是软的,比生前还要柔软。这个人走的时候,这么长的时间身体软,就证明她走得很自在、很安详,没有恐怖;如果有恐怖,她的身体是僵硬的。所以人死了尸体为什么那么僵硬?恐惧、害怕。她是一丝毫恐惧心都没有,她身体是软的。

  第八天入大殓,火化,还是软的,所以殡仪馆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她度了不少人,她现身说法,从来没有见过,火化的时候捡到三百多颗舍利,这才是真的。所以你们儿女情长,你想永远在一起,假的,作梦;真的心上一丝不挂,老实念佛,才能够永远在一起。除这一法之外,想永远在一起是不可能的。那永远在一起是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善友永远在一起,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都作佛、都作菩萨,那得大自在。这是我们自己清楚,首先要帮助家人,我们不能帮助家人,你怎么对得起?尤其是父母,那真叫对不起,这是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说明无明怎么来的,生死轮回怎么来的,都要搞清楚、搞明白。这个底下说得清楚了,「不达即不觉」,就是迷惑不觉悟,无明就是妄想执着。「此经大用,能开众生究竟圆满之智慧」,这部经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开智慧,不是普通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果地上的真智慧。「此智为一切众生性体所本具,即是众生皆有之如来智慧觉性」,为什么能帮助我们开智慧?智慧是自己本来有的。你相不相信?相不相信《金刚经》能帮助我们开究竟圆满的无上的智慧,你相不相信?事实摆在这里,《金刚经》教我们离一切诸相,你果然离一切诸相,智慧就开了;你不肯离一切诸相,那智慧当然不开。所以这是事实。离一切诸相,你的心是清净的,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不清净的心起作用就是烦恼,你为什么会有烦恼?心不清净,妄念很多,杂念很多,妄想很多,所以你不生智慧。清净心中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它怎么不生智慧?这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是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这是真智慧,就是大乘经上讲的如来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本经里面所讲的实相般若。

  「性具智开」,这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智慧开了,心清净就开了。你们这里有不少同学想发心讲经,讲经要智慧,经怎么能讲得好?心清净就讲好。心不清净,你把《大藏经》从头到尾背过你也讲不好,为什么?你心地染污,你心生烦恼,心生烦恼怎么会把经讲好?哪有这个道理!所以你要想把经讲好,先用功修行,修清净心。佛的一切经都是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你的心清净,跟佛就相应,你心清净跟佛的心是无二无别。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经论那你怎么会不懂?从佛心流出来的跟自己心流出来没有两样,你的心跟佛心一样清净,佛心里流出来的就是你自己心里流出来,没有两样,哪有不懂的道理!这才是问题的中心,这才是最要紧的。

  所以智慧现前,「不觉者觉,无明者明」,这两句话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便是通达一真法界」,只要你见性,也就说只要你得清净心,清净心智慧现前了,你现在住在这个世间,境界变了,境随心转。心不清净,智慧没有开,我们住的境界是六道轮回,是六道的境界;心一清净,智慧一现前,这个世间是一真法界。可见得两个人在一起,住的是两个不同的境界,不是一样的,你要说一样的错误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天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法界,不可能说两个人同在一个法界,不可能,没有,只有诸佛,成了佛才行,凡夫一个人就是一个法界。《楞严经》上讲的,我们大家在一起好像有共同的,叫「同分妄见」,我的法界里头有一部分跟你是相同的,虽然相同,各人是各人的,绝对不是一样的。

  譬如像我们讲堂有十几盏灯,灯的光明放出来,光光互照,看起来一样,相同的,但是每个灯有每个灯的光明,你熄一盏灯,那一盏灯的光明没有了。换句话说,我们在六道里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六道,不可能说我的六道跟你的六道是完全相同,没这回事情,各人有各人的六道。迷的时候是这个境界,跟作梦一样,各人做各人的梦。我昨天作梦梦到你,你昨天作梦也梦到我,那叫同分妄见,还是各人作各人的梦,各各不相干。不相干还硬拉着相关,这叫迷惑颠倒。没这回事情的硬要把它拉成一桩事情,你说这糟糕不糟糕?所以这都是迷,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如果要不是真正深入经藏,多听佛的开导,这些现象摆在面前,我们一生当中真的连作梦都想不到,事实真相想不到,都迷在这个虚妄境界当中。所以一悟,这一真法界了,悟的人住一真法界,迷的人还是搞六道轮回。

  「便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般若经》的方法直截了当,就是离一切相,恢复清净心,就能达到这个效果。你懂得这个道理,回头再看看净土宗的方法,绝不比般若逊色,比般若还殊胜。因为般若你真的要达到、真的要离得干干净净才管用,百分之百的离相才管用;百分之九十离掉,还有一个没有离掉,不管用,还是在六道。我们修净土的好,大概只要离个百分之五十就够了,还有百分之五十没有离的,带业往生,这就方便太多了。所以修净土容易成就,我们只要离开少许,凭佛的愿力加持就能往生,就能得这个境界。譬如我刚才举的例子,母子之情,我母亲听说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将来还能在一起,她拼命念佛求往生,她真的能往生。

  但是修般若这一念不行,这一念决定还是在轮回,到不了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心还不清净,她心里还有一个希望在那里,将来我们永远在一起,这是妄念,这就是执着,这个妄念执着她就不能成就。但是这一点点妄念执着往生西方,行,叫带业往生,就带这个。这就说明净土比般若更要殊胜、更要方便。般若帮很大的忙,般若叫我们看破、叫我们放下。我们也很想看破、很想放下,但是就是看不破、就是放不下。看不破也要看破,放不下也要放下,放得不够彻底没有关系,老实念佛就行。江味农居士本人就是这样的,最后他还是念佛求生净土。就知道这个法门虽然是好,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但是难,绝对不是容易事情。可是用这个来帮助念佛求生净土,那就真的有把握了。

  「当知发大慈悲心,便是开此智。依教发心,分别心已融,我见潜消。故令发无上菩提心,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盘,而实无众生得灭度。全经不外发挥此义。并忘其为菩提心,直令向一念不生处契入」。这一段所说的全是经里面所讲的,到了经文我们都会念到。佛这是大乘方法的善巧,的确超过小乘,它的方法是教我们把心量拓开,把心量放大。我们凡夫的心念念想自己,想着自己的利益,他没有想别人。纵然心量大一点的,想我一家人的利益、一族人的利益,乃至于像现在,我们能够想到我自己一国人的利益,没有想到别的国家,这个心量还是小。你这一个国家富强了,别的国家不如你,说实在的话,你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中国古老的谚语说,「一家饱暖千家怨」,你的日子怎么好过?大家都富足了,我们的日子就好过。

  心量一定要大,我们住在地球上,最低限度眼光要放在整个地球上的一切众生,要有这样大的眼光,你才真正有幸福、有快乐。我们没这个眼光,纵然说出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21: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