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6|回复: 7

[学佛文档] 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指归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9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净公上人著



前言

概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壹、前言



一、清代彭绍升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

二、日本释道隐曰:‘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

三、梅光羲居士云:‘《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

四、《弥陀要解》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五、《观经》云:‘是心是佛。’又云:‘是心作佛。’

六、彭绍升曰:‘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一、《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二、《华严性起品》云:‘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祇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者何?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

三、《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唐译本)云:‘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

四、《弥陀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

五、蕅益大师云:‘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六、日道隐于《无量寿经甄解》中曰:‘五浊之世,造恶之时,圣道一种,今时难修,其难非一。特此一门,至圆极顿。而且由其简易直捷,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一代所说归此经,如众水归于大海。………由此言之,百万阿僧祇因缘以起《华严》之典,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亦唯为此法之由序。’

七、普贤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八、文殊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九、唐海东元晓师云:‘四十八愿,先为凡夫,兼为三乘圣人。’

十、《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十一、《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十二、《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十三、《净修捷要》云:‘大势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人,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

十四、《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十五、《弥陀要解》云:‘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十六、善导大师《四帖疏》曰:‘今此观门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能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似无术通人,居空安立舍也。’

十七、日《黑谷大经释》云:‘于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经名根本,余经名枝末。又此经名正往生教,余名傍往生教。………又此经名往生具足教,他经名往生不具足教。’



二、本经体性



一、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

二、《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三、南岳怀让云:‘说似一物即不中。’又云:‘凡有言说,皆无实义。’

四、《圆觉经》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五、《要解》云:‘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

八、《无量寿经起信论》曰:‘王氏本较为畅达,近世通行。然有可议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为令行者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经开章要领,而王氏删之。至往生上下二辈,一删去发菩提心,一云不发。胎生一节,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前则乖成佛之正因,后则失往生之正智。他如叙次愿文,后先舛错,皆当校正。’

九、梅光羲云:‘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又云:‘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



九、总释名题



一、《佛地经》云:‘是薄伽梵最清净觉,极于法界,尽于虚空,穷未来际。’

二、《十二门论》云:‘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给也)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

三、《宝积经》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

四、《涅槃经》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

五、《甄解》云:极乐净土‘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一切归寿命。’又云:‘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无量寿故。’

六、《探玄记》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

七、《阿弥陀经》曰:‘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八、《探玄记》云:‘三业无过云清净。’

九、《入佛境界经》曰:‘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门。’

十、《净影疏》曰:‘无作无所有等,为平等法。’

十一、《圆中钞》疏曰:‘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钞》曰:‘如《金光明》及诸大乘,多作此说。’



参、正释经义



(壹)序分



法会圣众第一



一、《智度论》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二、蕅益大师曰:‘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

三、《观经疏》云:‘无我则无闻,无闻则化道绝。为传化不绝,假名说我。’

四、《疏钞》曰:‘或说者得陀罗尼。一刹那顷,一字之中,说一切法门。或听者得净耳根,于一刹那,闻一字时,于余一切悉无障碍。或说者时少,听者时多,或说者时多,听者时少。或说者神力延促随宜,听者根器利钝不一。古谓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年岁短长,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也。’

五、《佛地论》云:‘说听究竟,总言一时。’

六、《智度论》曰:‘佛涅槃后,阿阇世王,以人民转少故,舍王舍大城,其边更作小城。’

七、《甄解》云:‘本王舍城者,上第旧城也。更作小城者,寒林新城也。此既佛灭后阇王筑之,佛何住后城乎?今正佛所住处,明知上第城也。’

八、《慈恩传》云:‘王舍旧城,处摩揭陀国中,古昔君王多住其内。其城又生好香茅,故举为称。’

九、《望西疏》曰:‘若依宗家,应是上茅。’(宗家即善导大师。)

十、《法华论》云:‘如王舍城胜余一切城舍故,显此法门最胜义。’

十一、《大宝积经论》云:‘问云: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说,非余城廓?答曰:释此法门法王住处故。喻如王舍,王所止住,故名王舍。此法门亦复如是,法王住处。释成此义故,说住王舍城。’

十二、《净影疏》曰:‘耆阇山,此翻名灵鹫山也。此山多有灵仙居住,故名为灵。亦有鹫居止此山,故名为鹫。’又‘此山顶似鹫头,又名鹫头山。’

十三、《西域记》曰:‘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

十四、《智度论》曰:‘耆山于五山中最胜故。(1)此山精舍,近城而难上,近城故乞食不疲,难上故杂人不来。故多住此不在余处。(2)是耆山福德吉处,诸圣人喜住处。佛为诸圣主故多住。(3)耆阇山是三世诸佛住处故。(4)是中清净,有福德闲静故。一切诸佛行处,十方诸菩萨赞叹恭敬,八部大力众神所守护、恭敬供养处故。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5)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萨,常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故。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

十五、《法华论》云:‘耆阇崛山胜余诸山。佛在于此说,显此法最胜。’

十六、《弥陀疏钞》云:‘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

十七、《净影》云:‘旷备高德,过余近学,故名为大。’

十八、《佛地论》另有三义。(一)最极利根,波罗蜜多种性。(二)得无学果位。(三)得小果已,趋大菩提。以上三义,故名曰‘大’。

十九、嘉祥师谓‘大’有三义:一生大解。二破大恶。三证大果。

二十、《会疏》曰:‘诸经多标千二百五十人。今经与《法华》标万二千人,盖是出世本怀,一代胜会,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

二一、《嘉祥疏》曰:‘游心空理,隐显难测,故称圣人。’

二二、《会疏》曰:‘初果已上,悉名圣者。以究大阿罗汉,故名大圣。亦可虽外现声闻,内秘菩萨之行,故名大圣。’

二三、《净影疏》曰:‘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一德胜名大。会正为圣。’

二四、嘉祥曰:‘达者言证,证六通三明等是也。’

二五、净影释曰:‘阿难增上利根,虽居学地(未得无学果位),而成无上胜妙功德。故曰大圣。于神通中,解了毕竟(彻底了解),亦名已达。’

二六、净影曰:‘有德可尊,故曰尊者。’

二七、《会疏》曰:‘尊谓尊贵,有德可贵,故曰尊者。’

二八、‘憍陈如’梵文全名,作阿若憍陈如。净影曰:‘阿之言无,若之言智,证无成智,故曰无智。“无”是一切诸法本性,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为本际。于此本际知见明了,名了本际。’

二九、《法华文句》曰:‘是释迦法中第一弟子。’

三十、《增一阿含经弟子品》中,佛称之为‘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

三一、《智度论》曰:‘如舍利弗,于智慧中第一,目犍连神足第一。’又‘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犍连是佛左面弟子。’

三二、‘迦叶’译为龟,《法华文句》云:‘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以应。从德命族,故云龟氏。’

三三、佛云:‘有头陀行,我法久存。’

三四、《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梵王至灵山,以金色钵罗华献佛,舍身为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

三五、迦叶赞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三六、《密迹金刚力士经》云:‘与大比丘众四万二千具,菩萨八万四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三七、《佛地论第二》云:‘先说声闻,后说菩萨。声闻众者,近对世尊,亲受化故。又诸声闻,常随佛故,形同佛故。’

三八、菩萨,具足应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译为大道心众生。《清凉疏》谓:‘一者愿大,求大菩提故。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三者时大,经三无数劫故。四者德大,具足一乘诸功德故。’

三九、《法华》之六大:(一)信大法;(二)解大义;(三)发大心;(四)趋大果;(五)修大行;(六)证大道。

四十、《清凉疏》谓普贤有三:(一)位前(但发普贤心);(二)位中(等觉菩萨);(三)位后普贤(得果不舍因行,谓成佛仍不舍因地之行)。

四一、《清凉疏》谓普贤之义为:‘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

四二、《会疏》云:‘体遍法界,故曰普。位邻极圣,故曰贤。’又云:‘能导御一切,发十大愿王。愿西方往生,特翼赞弥陀,故于此经是为上首。’

四三、《探玄记》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

四四、《大日经疏一》曰:‘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

四五、《四十华严经四十颂》曰:‘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四六、《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曰:‘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

四七、《五秘萨诀》曰:‘金刚萨埵者,即是普贤大菩萨异名也。亦名一切如来长子,亦名大阿阇黎。’

四八、夏老云:‘净土即是密教显说。’

四九、《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五十、《心地观经》曰:‘三世觉母妙吉祥。’

五一、《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果无不尽,称妙德也。’

五二、《会疏》曰:‘具三德秘藏,神化不思议,故名妙德。’

五三、《圆中钞》曰:‘微妙三德,同佛所证,故亦云妙吉祥。………惑业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位居究竟,三德圆彰,故又号妙吉祥也。’

五四、弥勒,此云慈氏;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弥陀疏钞》云:‘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过去生中,遇大慈如来,愿同此号,即得慈心三昧。又昔为婆罗门,号一切智,于八千岁,修习慈行。又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习慈定。又《思益经》云:“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又《悲华经》云:“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是则慈隆即世,悲臻后劫,至极之慈,超出凡小,故无能胜。’

五五、《普贤行愿品》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远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偈云:‘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五六、《文殊发愿经》云:‘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五七、《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弥勒问佛:‘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弥勒,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五八、《悲华经五》曰:‘此佛世界,当名娑婆。………时有大劫,名曰善贤。………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



德遵普贤第二



一、《度世经》曰:‘开士、大士、圣士、力士、正士等,皆菩萨之异称。’

二、《甄解》云:‘“正”谓正道,“士”谓士夫,在家之称。此等大士,外现凡形,内深达正道故,居家名为正士。’

三、《会疏》曰:‘十六正士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殊师利严净经》言:“菩萨八万四千及十六正士”。则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萨。“正”谓正道,“士”谓居士。此等大士,虽葆光和尘,久出于邪道,深达于正法,故云正士也。’

四、《出生义》云:‘厥有河沙尘海数量,举十六位焉;亦尘沙之数不出于此矣。’

五、《智度论》曰:‘善守(即贤护)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

六、《思益经》云:‘若众生闻名者,毕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

七、《大方等大集贤护经》曰:‘王舍大城有优婆塞,名曰贤护,为众上首。’

八、《大宝积经贤护长者会》佛说贤护长者众乐事:‘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况复人间。’

九、《名义集》曰:‘※陀婆罗,翻为贤护。自护贤德,复护众生故。或云贤首,以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故。’

十、《四童子经现生品》经云:‘东方去此佛刹十千俱胝,有一世界名宝鸣,佛名狮子鸣声如来,有一菩萨名善思议(即善思维),应托来到此土,化生阿阇世王宫内。南方去此五百亿世界,有一世界,佛名宝积善现如来,有一菩萨名寂静转(即慧辩才),于此舍卫城内,生大居士似师子家。西方去此过八亿百千佛刹,乐音如来所,有一菩萨名无攀缘(即观无住),于此波罗奈国,化生大居士善鬼家。北方去此六万四百千亿佛土,住菩提分转如来所,有一菩萨名开敷神德(即神通华),生此毗耶离城大将师子家。此四童子与无量大众,共来娑罗双树所,恭敬供养。’

十一、《月灯三昧经第三》说:‘香象菩萨从东方阿※佛,与那由多菩萨,共来问讯释迦牟尼佛。’

十二、《甄解》云:‘其余智幢(即宝幢)、宝英、中住、制行、解脱等,虽未见经证,准前思之,必应是他方来大士也。’

十三、《甄解》曰:‘初列贤护等十六正士者,彰此法不以出家发心为本。次列他方来者,彰十方佛土中,悉以此法为出世大事故,共来精进求此法。’

十四、《会疏》云:‘寂灭境智,诸根清净,故名寂根。’

十五、《甄解》云:‘境智寂灭,根本严净,云寂根。’

十六、《会疏》云:‘信心智慧,永断疑网。’

十七、《甄解》云:‘明信佛智,无上智慧。’

十八、《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谓大士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珐輪。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如上十愿,愿愿皆曰:‘我此大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十九、《摄大乘论释》云:‘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

二十、《行愿品》云:‘闻此愿王,读、诵、书写,………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

二一、《仁王经疏》云:‘施物名功,归己曰德。’

二二、《净影疏》曰:‘功谓功能,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指自有之德),故名功德。………德体名法。’

二三、《唯识论》曰:‘法谓轨持。’

二四、《会疏》云:‘安住者,不动义。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

二五、《行愿品》中,‘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

二六、《法华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

二七、《大集经》云:‘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二八、《法华玄赞》云:‘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

二九、《净影疏》云:‘化行善巧,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

三十、《净影疏》云:‘证会为入。’

三一、《嘉祥疏》云:‘名理为藏。’

三二、《甄解》:‘如来一切功德宝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宝海,说言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

三三、《智度论》云:‘波罗,秦言彼岸。’又云:‘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三四、净影师曰:‘彰果毕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

三五、彭际清居士曰:‘“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义中,全摄净土法门。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以方便故,取于净土,得常见佛。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如《大般若经》云:“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当知欲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如《华严》十地,始终不离念佛。’

三六、《法窟》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

三七、《首楞严经》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三八、昙鸾大师曰:‘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比下名觉,故名等觉。’

三九、《往生论注》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

四十、《会疏》云:‘等觉有二义。一、如来名等觉。二、一生补处位。’

四一、《甄解》曰:‘(一)如《华严贤首品》及《起信论》,于十信满位,示现八相。《占察经》说四种作佛中,第一信满作佛当之。(二)如《大集经》中,灌顶住菩萨(十住满位)能于无佛世界,示现八相。《占察经》第二,解满作佛当之。(三)《仁王经菩萨教化品》明初地八相。《占察经》第三,证满作佛当之。(四)《入如来智慧不思议经》明究竟地(一生补处)八相示现。《占察经》第四,一切功德行满成佛当之。(五)《华严不思议品》诸佛念念出生智。此明佛后得智,出生八相示现也。此五中,前四是因中示现。第五,佛后业用也。斯经所明,若依诸师,多是第四(补处)作佛。若依今宗,此中无所属,以弥陀巧方便回向所作故,因果共不可思议。若强论之,或应在第五(佛后)之中焉。’

四二、《大乘起信论》谓八相为:‘(一)从兜率天下,(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转珐輪,(八)涅槃。’

四三、《四教仪》则为:‘(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珐輪,(八)入涅槃。’

四四、《普曜经说法门品》云:‘其兜术天,有大天宫,名曰高幢。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萨常坐,为诸天人,敷演经典。’

四五、《佛地论第五》云:‘睹史多天,后身菩萨,于中教化。’

四六、《因果经》云:‘于时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胁入,身现于外,如处琉璃。’

四七、《涅槃经》云:‘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周行七步。’

四八、《净影疏》曰:‘于十方各行七步,示现丈夫奋迅之力,于十方独出无畏。’

四九、《魏译》曰:‘现处宫中色味之间,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著法服,薙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五十、《普曜经》云:‘尔时太子日服一麻一麦,六年之中结跏趺坐。’

五一、《法华寿量品》云:‘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五二、净影曰:‘一烦恼魔,谓贪嗔等,能害善法。二阴魔,谓五阴身,共相摧灭。三者死魔,能坏命根。四者天魔,好坏他善。’

五三、《婆沙论》云:‘(节录)菩萨昔居菩提树下,初夜魔女来相婚乱,………中夜魔军※(皆也)来逼恼。………须臾觉察即入定,令魔兵众,推败堕落。’

五四、《西域记》云:‘集诸神众,齐整魔军。治兵振旅,将胁菩萨。………菩萨于是入大慈定。凡厥兵仗,变为莲花,魔军怖骇,奔驰退散。’

五五、《智度论》云:‘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

五六、《维摩经》曰:‘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五七、《净影疏》曰:‘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觉。’

五八、《长阿含经》曰:‘如来大智,微妙独尊。’

五九、《释迦谱》曰:‘得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

六十、《会疏》曰:‘觉之中为最极,故云成最正觉。’

六一、《智度论》云:‘今是释迦文佛得道后,五七日寂不说法。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著世法,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乐。”是时诸菩萨及释提桓因、梵天王诸天,合掌敬礼,请佛为诸众生初转珐輪。佛时默然受请,到波罗奈鹿林中转珐輪。’

六二、《法华经》云:‘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诸余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珐輪。’

六三、《法华文句》云:‘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珐輪。’

六四、嘉祥师云:‘自我至彼,故称为转。’

六五、《探玄记》解珐輪曰:‘法是轨持义,通有四义:谓教、理、行、果。轮是所成,义亦有四:(一)圆满之义,以离缺减故。(二)是具德义,以毂辐辋等,悉是皆俱故。(三)有用义,谓摧辗惑障故。(四)转动之义,谓此向彼,即从佛至众生。亦从彼向此,即从众生至佛果。’

六六、罗什大师曰:‘世间者,三界也。’

六七、《净影疏》曰:‘爱欲之心,深而难越,故说为堑,教断令坏。’

六八、《甄解》曰:‘“坏诸欲堑”者,舍欲心。爱欲是诸苦之本。欲流深广,众生漂溺之而难度,说以为堑。《字苑》云:“堑,绕城长水坑也。”佛法剑,截欲堑,令散坏也。’

六九、《合赞》曰:‘见爱烦恼,譬如垢污,空慧能除,亦如洗濯。除邪显正,故曰显明。以护法城,故曰清白;超诸毁谤,故曰清白。’

七十、《合赞》曰:‘智断之果,谓之法城。’

七一、《嘉祥疏》曰:‘遣除迷垢,故云洗濯’,‘无相之解,是无漏明,故云清白。’

七二、《甄解》曰:‘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是澍雨德。雨有能洗物垢污,能显清白体之德。如来珐輪洗濯尘劳垢污,开显本有净体也。’

七三、《净影疏》曰:‘贮积多德,名贮功德。现受物供,故名为示。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

七四、《甄解》曰:‘福田者,供养如来,所施虽少,获福宏多。犹如良田,所种虽少,收实甚多。《菩萨本生经》:“所以佛为福田,贮无上功德故也。”’

七五、《俱舍论》有四福田:(一)趣田,畜生也。(二)苦田,贫穷困苦之人也。(三)恩田,父母等也。(四)德田,三乘之贤圣也。是为广义之福田。

七六、《涅槃》曰:‘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乐。’

七七、《嘉祥疏》云:‘三有之苦(即三界生死),故云三苦。’

七八、《甄解》曰:‘如来大医王,能知其病,应病与药,治三有之苦。病有众多,法药亦多,故云诸法药。’

七九、《秘藏记》曰:‘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佛果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是顶义也。’

八十、《秘藏记钞七》曰:‘灌者,大悲护念义。顶者,佛果最顶义。诸佛护念,令至佛顶住,皆名灌顶也。’

八一、憬兴云:‘圣说当果(指当来之果),令识因利(指因地之利),故云授记。’

八二、《无量寿经起信论》曰:‘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圆顿,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以不了故,所有愿行,悉不具足。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以无边功德,不外自心。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功德。’

八三、《智度论》曰:‘西方有幻术人,一切皆能化现宫殿城郭廊宇。结巾为兔,竖带为蛇,种种变现等。’

八四、《宝积经》曰:‘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以知幻虚故,佛观世亦然。’

八五、《起信论义记》曰:‘法性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是真体普遍义。………通与一切法为性。’

八六、《唯识述记》曰:‘性者体也。一切法体,故名法性。’

八七、《大乘义章一》曰:‘法之体性,故云法性。’

八八、《嘉祥法华疏五》曰:‘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八九、《止观一》曰:‘法性名为实相。尚非二乘境界,何况凡夫。’

九十、《会疏》曰:‘菩萨有二种智,能为一切修行本。何者为二:一谓如理智,能照诸法本性。不一不异,不生不灭,是名通诸法性。二谓如量智,能照众生殊相,迷悟凡圣各异,是名达众生相。’

九一、《甄解》曰:‘能游无量佛土,兴供养云,故云供养诸佛。’

九二、《维摩经》曰:‘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九三、《唯识论十》云:‘神力难思,故能化现。’

九四、《会疏》曰:‘电光有四义:一速疾义,二破闇义,三不住义,四无分别义。菩萨一念一时,普至十方世界,上供养诸佛,下利益众生,无有出入前后相,如电速疾。菩萨能照诸佛会,能破众生闇,如电破闇。菩萨能化无量身应现微尘刹,无有住处,无有朕迹,如电激空中,无所从来,去无定迹。菩萨平等,无有先此后彼等分别心,如电光照物,无彼此先后分别。’

九五、《智度论》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

九六、《止观五》曰:‘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

九七、《大乘义章五》曰:‘推求说之为见。’

九八、《华严经》曰:‘我慢溉灌,见网增长。’

九九、《智度论十一》曰:‘是入邪见网,烦恼破正智。’

一OO、《智度论八》曰:‘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

一O一、憬兴师曰:‘缠缚者,即八缠三缚。’八缠者:(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悭。(五)恶作。(六)睡眠。(七)掉举。(八)惛沉。三缚者,贪嗔痴也。

一O二、《净影疏》曰:‘亦可诸烦恼结,通名缠缚。菩萨教人断离,名解。’

一O三、《净影疏》曰:‘如来所说言教名声。餐(义同闻)声悟解,故曰声闻。’

一O四、《甄解》曰:‘二乘虽得三空门,唯沈偏空。菩萨不然,能达幻网,得平等法。故虽住三空门,而不住无为,不住有为。故能行声闻,能行缘觉,而超越声闻、缘觉之地。’

一O五、《大宝积经》善德天子会说:‘以声闻法教化众生,故我是声闻。以辟支佛法化益众生,故我是辟支佛也。以大悲法教化众生,故我是菩萨。于一切法得解脱,一切无碍故。从所化众生,或以声闻法化益,或以辟支佛法化益,或以菩萨法化益。故我是声闻,我是缘觉,我是菩萨也。’

一O六、《净影疏》曰:‘众生及法,悉无自性,故名为空。乃至因缘,相亦不有,说为无相。此离所取,远离妄想能取之心,故曰无愿。’

一O七、《智度论》云:‘无愿故不造生死之业。亦名无作。’

一O八、《智度论》云:‘观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时空转,名无相。无相中,不应有所作,为三界生。是时转无相,名无作(即无愿)。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诸法实相是涅槃城也。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若人入空门,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下事办,故不须二门。若人入空门,取相得是空,于是入不为门,通途更塞。若除空相,是时从无相门入。若于无相相,心著生戏论,是时除无相相,入无作门。’

一O九、《法华文句》曰:‘方者,法也,使用者也。’

一一O、《法华义疏》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

一一一、《大集经》曰:‘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一一二、《会疏》曰:‘《涅槃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达空无相是大智。随宜施设名方便。方便有二种: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二以实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须方便诱引群生,令其渐悟。其德广大,不二乘(即非二乘)所能为,故言善立。’

一一三、《四教仪集注》曰:‘乘以运载为义,运出三界,归于涅槃。’

一一四、《法华譬喻品》曰:‘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指一佛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一一五、《法华文句》曰:‘方便者,门也。………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依此释,则小乘为入大乘之门,故谓之方便教。又三乘为通于一乘,故亦名方便教。’

一一六、《涅槃经》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

一一七、《贤首心经略疏》曰:‘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

一一八、《甄解》曰:‘义充法界,德备恒沙为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

一一九、《法华寿量品》曰:‘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一二O、《智度论》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又‘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又‘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

一二一、《法华玄赞》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

一二二、天台曰:‘若以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出生乃至无量三昧。’

一二三、《智度论》曰:‘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能遮。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

一二四、《智度论》云:‘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如是等和合,名为五百陀罗尼门。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

一二五、《智度论》曰:‘是三昧修行,习久后能成陀罗尼。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生陀罗尼。’

一二六、《智度论》曰:‘三昧但是心相应法也。陀罗尼亦是心不相应,是心不相应陀罗尼。是心不相应者,如人得闻持陀罗尼,虽心嗔恚亦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

一二七、《智度论》曰:‘陀罗尼世世常随菩萨,诸三昧不尔,或时易身则失。’

一二八、《净影疏》曰:‘如《华严》说,彼一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一二九、《八十华严》曰:‘尔时普贤菩萨入广大三昧,名佛华严。’

一三O、《六十华严》曰:‘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

一三一、《法界记》云:‘言华严三昧者,解云,华者,菩萨万行也。何者?以华有生实(指果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虽复内外两殊,生感力用相似。今即以法托事,故名华也。严者,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证理圆满,随用赞德,故称为严也。三昧者,理智无二,交彻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绝,故云三昧也。’

一三二、《华严经》云:‘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

一三三、《合赞》曰:‘法界唯心,名佛华严。以因行华,严果德相,令显著故。入此三昧,现见十方佛及佛土。’

一三四、《嘉祥疏》曰:‘此三昧,皆饰法身,故云华严。’

一三五、《秘藏记》云:‘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语。如来言真实无虚妄,故曰真言。’

一三六、《会疏》曰:‘百千三昧者。众生无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钝,于诸结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萨行百千种三昧,断其尘劳。譬如为诸贫人欲令大富,当备种种财物。一切备具,然后能济诸贫。又如欲治诸病,当备种种众药,然后能治(以上取意)。’

一三七、《智度论》曰:‘从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又如见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频呻等,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等,如是等诸三昧无不具足。故云具足成就百千三昧。’

一三八、《智度论》复云:‘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陀罗尼。’

一三九、《会疏》曰:‘深定者,所住三昧,微深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

一四O、《甄解》曰:‘唐译云“一切种甚深禅定”。一切种者,谓一切种智。全理之事,故云甚深。’

一四一、《净影疏》曰:‘住深定门,起行所依。无心往来,直以三昧法门力起,故须住定。下明起行,悉睹现在无量诸佛,摄行宽广。’

一四二、《甄解》曰:‘普等三昧,曰深定门。此三昧弥陀智愿之所成,甚深无涯底,故云深禅定。悉睹周遍,是其业用。’

一四三、《般舟经》云:‘是菩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便于此坐见之。………佛(释尊)言: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

一四四、《仁王般若经上》以‘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之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一四五、《往生论注上》以‘百一生灭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

一四六、《华严探玄记十八》谓‘刹那兹云念顷。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

一四七、《甄解》曰:‘一念之顷,周遍无量佛土者,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结归念佛三昧也。’

一四八、《嘉祥法华疏》曰:‘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釆曰才。’

一四九、《会疏》曰:‘言音开惑为辩,随机巧妙为才,无不皆出于圣智。’

一五O、《净影疏》谓如来得四无碍智。如来由无碍之智,兴无碍之四辩:(一)义无碍辩。谓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二)法无碍辩。谓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三)辞无碍辩。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故。(四)乐说无碍辩。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

一五一、《甄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说一字,亦为得佛辩才。传如来如实言故。不但此菩萨尔,凡夫说亦同诸佛辩才。赞扬佛慧功德,开化十方有缘而已。’

一五二、《净影疏》曰:‘入谓解也。谓解众生种种言音,用之起说。’

一五三、《密迹经》云:‘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众生之类,言辞各异。计是一切皆归一义至真之惠。菩萨应殊(指各类众生)唱异言,说法开化。’

一五四、《称赞大乘功德经》云:‘傍生鬼等,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说法。’

一五五、《智度论》曰:‘如、法性、实际,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

一五六、《甄解》云:‘实相妙处尽理至极,云际也。’

一五七、《会疏》曰:‘开显真实为显示,谓会十界归一乘克成菩提故。真实之际者,以一佛乘为法涯际故。’

一五八、《甄解》曰:‘若依小乘,偏真为实际。若依渐教,以离二边为真实际。若依圣道实教,诸法实相为真实际。若依净土,光阐道教为权方便,誓愿一佛乘为真实际,一实真如海故。圣道守理而非唯理;净土以事而非唯事(即事即理事事无碍)。于众生所入,则虽有事理空有不同,而从诸佛咨嗟见之(指十方如来赞叹净宗)。则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

一五九、布袋和尚曰:‘只这心心心是佛,………一切无如心真实。’

一六O、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一六一、《合赞》云:‘超过分段、变易二死,安住出世二空之智,此即成就智断二德也。’

一六二、《会疏》曰:‘三界虚妄,皆不常住,总名世间。众生国土,臧否万差,是名诸所有法。菩萨深以大智慧(即慧),达性空无相,故云超过。’

一六三、《甄解》曰:‘世间诸所有法者,有为可破坏,名世间。依正善恶因果等,一切有为诸法,言所有法也。菩萨能知一切三界虚妄,而行世间不舍,故云超过。’


一六四、《净影疏》云:‘谛谓安谛,谓常住真实无为度世之道。’

一六五、《甄解》曰:‘出有为,证无为,而不著无为,故云谛住。此菩萨心常住无住处涅槃,云心常住。’

一六六、《会疏》曰:‘悲智相印,以为栖神之宅,故云谛住。’

一六七、《法华经序品》云:‘尽诸有结,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得自在。’

一六八、宗门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一六九、《净影疏》云:‘由成胜通,于一切物变化随意,故能利物,名为自在。’

一七O、《会疏》云:‘众生背觉,沉迷漂流。生盲无目,无希出心。菩萨愍之,无疲厌念。常为不请之友,随逐爱护。(中略)故《涅槃偈》曰:“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不请而为归。”’

一七一、《维摩经》曰:‘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一七二、    净影曰:‘(一)所化众生无机感圣,名为不请。菩萨强化为作因缘,名友安之。(二)所化众生虽有道机,无其乐欲,不知求圣,名为不请。菩萨随机而为强化,名安之。’

一七三、《净影疏》曰:‘明修胜解如来藏性,是如来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现己心,故曰受持。’

一七四、《甄解》曰:‘即闻持三世一切如来法藏也。多闻归一闻。一闻即是闻其名号。’

一七五、《探玄记十一》曰:‘菩萨所行,名为佛种。’

一七六、《净影疏》曰:‘法界诸度,是佛种性。’

一七七、《华手经》曰:‘譬如无牛,则无醍醐。若无菩萨发心,则无佛种。若有牛,则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萨发心,则佛种不断。’

一七八、《宝云经》曰:‘譬如种树,有其种子,离于腐败,具足生芽因缘。善男子,闻佛名者,得其种子,具足因缘,便得受记。’

一七九、《嘉祥疏》曰:‘欲使如来法种不断故也。’

一八O、《净影疏》曰:‘护使离障,起善无间,名常不绝。’

一八一、《甄解》曰:‘《大论》云:“于无佛处,赞叹三宝音。”三宝音者,即受持宣说佛法藏也,众生由之殖善发智,成德契理。故三宝种子,传传相继,常使不绝。’

一八二、《会疏》曰:‘拔苦为悲,乃至悲是真实平等之悲,故谓大悲。’

一八三、《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

一八四、《大日经一》曰:‘菩萨心为因,大悲为根本。’

一八五、《净影疏》曰:‘依慈起说,名演慈辩。’

一八六、《会疏》曰:‘佛道正见,名为法眼。’

一八七、《净影疏》曰:‘智能照法,故名曰法眼。’

一八八、《净影疏》曰:‘教法生解,名授法眼。’

一八九、《会疏》曰:‘大慈德也,善门则菩提涅槃之门也。’


一九O、《涅槃经》曰:‘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

一九一、《大法炬陀罗尼经》曰:‘菩萨担者,誓愿荷负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譬如长者家内丰饶,多诸珍宝,唯有一子,以爱念故,财宝乐具悉该与之,无有疲倦。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乐具,尽皆与之,乃至令入无余涅槃,是故名为荷负重担。’

一九二、《大论十二》曰:‘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

一九三、肇公曰:‘智慧,体;圣明,用。无事不照谓之圣。菩萨权实灵照,不可以言思拟议其形容,故云“不可思议”。’

一九四、《智度论》曰:‘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

一九五、《净影疏》曰:‘为法心同,故来一时。’

一九六、《宋译》经末曰:‘并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大教缘起第三



一、《汉译》曰:‘于时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五色光,数千百变,光甚大明。贤者阿难,即从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时时更变!明乃尔乎?今佛面目光精,数百千色,上下明彻,好乃如是。我侍佛以来,未曾见佛身体光曜,巍巍重明乃尔;我未曾见至真等正觉,光明威神,有如今日。’

二、《魏译》云:‘光颜巍巍。’又云:‘威神光光。’

三、《唐译》云:‘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凝照光辉。’

四、《宋译》云:‘面色圆满,宝刹庄严。’

五、《净影疏》曰:‘佛具众德,为世尊重,故号世尊。’

六、《胜鬘宝窟》曰:‘外使物畏,目之为威。内难测度,称之为神。’

七、海东憬兴曰:‘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外照之光显影,畅在镜内,亦同所放光还曜巍颜,故云表里。’

八、《净影疏》曰:‘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外照之光,明显镜内,名为影里。佛身如是,光明外照之表,显曜佛身,名影表里。’

九、《甄解》曰:‘则光颜巍巍中,影现宝刹庄严相。其犹珠宝镜中,能现森罗万相乎!’

十、《法华经序品》曰:‘眉间白毫,大光普照。’

十一、《法华经》曰:‘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萨众。’

十二、《宝积经》曰:‘如来身者,自性清彻。何以故?如来久已远离一切烦恼诸垢秽故。如来身者,出过世间。何以故?不为世法之所染污故。乃至如来身者,如净镜中微妙之像,如净水中明满之月。’

十三、《净影疏》曰:‘喜有二义:(一)念弥陀佛所成行德可庆,故喜。(二)念众生,得益时至,故喜。’

十四、《无量寿经笺注》曰:‘佛之颜有光,故云光颜。’

十五、《嘉祥疏》曰:‘巍巍言德盛高显也。’

十六、《涅槃经卅》曰:‘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十七、《甄解》云:‘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今佛为说念佛法门,住念佛三昧。’

十八、《合赞》曰:‘济凡秘术,今日将说,故曰住奇特。’

十九、《甄解》曰:‘奇特法者,如来正觉果海,名为奇特。奇特之极,至下“华光出佛”之文彰矣。’

二十、《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

二一、《净影疏》曰:‘住佛住者,涅槃常果,诸佛同住。今日世雄(指释尊),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

二二、《会疏》曰:‘佛所住,不(非)二乘菩萨所能及,唯佛与佛住之。’又曰:‘佛说三乘随他教时,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随自所住,故云住佛所住。’

二三、《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9 19: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