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8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9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我们一般起心动念,确实不相同,确实不一样。所以佛常教我们用心,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用真心你就成佛了,用妄心你还是凡夫。怎么样用真心?离一切相真心就现前,把一切相放下,假的不是真的,不要受它干扰,真心如如不动,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
我们把它分开来看,凡夫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起心动念,极其微细的起心动念。但是它的变化非常大,也就是经上给我们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起心动念。从起心动念就生起分别,由分别生执著,六道凡夫。阿罗汉的定功智慧比我们高,他知道一切法是假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还有起心动念,没有执著,阿罗汉还有分别,没有执著。到菩萨,功夫比阿罗汉高,菩萨不分别,不但没有执著,分别没有了,比阿罗汉高。再提升一级,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在大乘教里称为法身菩萨,也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到不起心不动念,那是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本性,见到真性了,他六根对六尘境界,没有起心动念。示现在人间,我们看起来,跟世间一般人没什么两样,实际上不同。不同就是我们六根在六尘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他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这几句话就说明,佛、菩萨、阿罗汉、凡夫有什么不一样,这就说清楚了。
我们修行怎么个修法?一定要知道,就是六根在六尘上面修行。修什么?我们先修不执著,执著放下了。真放下了,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不可以执著,这是我的,那是你的,这都属於执著。分别这个身是我,这个衣服是我的,从分别起执著,阿罗汉没有了,菩萨也没有了。菩萨比阿罗汉高,不但没有执著,连分别也没有。不分别,就肯定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跟自己同一体,这是菩萨境界,阿罗汉、辟支佛还没到这个境界。最高的,佛陀,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破空论》,接著看底下这一句,「设於此经信解受持,决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即是无相。」好!讲得真好。一经通一切经通,你对《金刚经》信解受持,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就是无相。《心经》上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这一句的注解。什么叫当体即是无相?《心经》上这几句话,当体就是无相。「可证能信之妙德,举体即是无相智慧」,佛说这个你为什么能相信?你为什么能接受?你入了境界,你完全看到事实真相,佛看到了,法身菩萨看到了,你也看到了。
再回过头来,「盖此净宗乃最极圆顿,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这是净土宗,没有比这个更圆更顿,圆是圆满,丝毫欠缺没有,顿是快速,一生数十寒暑,就能保证你往生极乐世界,见性成佛,这超情离见是到极乐世界去证得的。「若人於此法能生实信」,你真相信了,「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己能往生,信阿弥陀佛决定来接引,这是「信他」,信有这六种,这六种信你统统具足,这叫实信。所以下面说,「如是六信具足,当知其人,亦必超情离见,与无相智慧相契」,相契合。
「是故经中《独留此经品》曰:若闻斯经」,这就指我们现前这个经本,这部经,你要听到了,你要看到了,「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独留此经品》里头,有这四句话,你听到这部《无量寿经》,或者是这部《阿弥陀经》,你能够信,能够喜欢,能够接受,持是依教奉行,能够依教奉行,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所以我们这些人遇到这个经,也相信,也学习,学了几十年功夫不得力,什么原因?这几句经文,帮我们说出了答案,能信,能依教修行,难中之难,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没有比这个更难。
为什么你一听就相信?佛经上说过,你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不是一生一世修来的,生生世世累积这个功德成就的。所以听到这个经,叫他一门深入,他真干,叫他长时薰修,他也肯真干,我们就知道这个人善根深厚,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没有这么深厚的善根,真是难中之难。有这样的深厚善根,他完全接受,依教奉行,三年五载,就有很好的成就现前。心地清凉自在,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执著放下了,六根对六尘境界,有很好,没有也很好,不放在心上。对於佛所宣说的无量法门,你看到《大藏经》,恭敬礼拜,欢喜赞叹。无论哪个人,修学哪个法门,都好,不必计较。如果要论成就,圆满的成就、究竟的成就,那只有念佛求往生,其他的法门不能跟净宗相比,这个事实我们要知道。
我们接著看这后面,前面说「取相分别,虽种大福田,求出轮回,终不能得。是乃取相之过」,著相。我们修学这么多年功夫不得力,什么原因?就这四个字,取相之过,著相,样样都认真,没真放下。我们再看下文,「今云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当生佛刹,永得解脱。是乃离相求生之功」。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清楚了,只要离相求生就成功了。看下文,今云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当生佛刹,永得解脱。是乃离相求生之功也。「或入三辈」,上中下三品,三辈往生,「或堕疑城,关键所在,已昭然若揭矣」,真的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了。「身心清净,远离分别者,盖无相智慧」,无相智慧是什么样子?这里说得很好,「即万法一如,染净平等,故身心清净。净念相继,自然远离分别」,不再执著了。
「或疑净宗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为愿,如是欣厌,岂非分别」,这也都是祖师大德说的,佛经上讲的,这几句话好像自相矛盾,喜欢极乐世界,厌恶娑婆世界,这不是分别吗?《妙宗钞》,智者大师的著作,说得好,「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盖舍之若极,则万缘放下,六根寂静。取之若极,则六字洪名,一念单提。如是念佛,何异於不取不舍,故云亦非异辙」。这一段讲得好,这是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
又《弥陀要解》里头说,《要解》是蕅益大师的,「答曰: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执理废事。既废於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