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8|回复: 12

[学佛文档] 蔡礼旭老师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5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蔡礼旭老师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二十二集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10/4/2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1

  大家早安,昨天睡得好吗?当然,每个人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不同,所以有什么生活上的需要,大家一定要给我们服务人员、工作人员反映,自家人还客气,就叫见外。不只生活习惯有差异,学习的状态也有差异。所以学习的方法,我们说因材施教,这个都需要我们很细心的去体恤当事人的状况。我们就怕学了一个方法,就套在每个人都要这样做,忽略了他的差别性,可能当事人的受益就会有限了。所以因材施教是很有道理的,每个人的差异性我们都要体恤得到。

  昨天我们跟大家交流到「以师志为己志」这个主题,也强调志向的重要性。志向是目标,人生有一个目标,他就有动力,走的每一步,他很踏实。王阳明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个人可能就悠悠放任、因循苟且,时光就蹉跎掉了,就很可惜。立了志,还要坚定,遇到任何的境界绝不退缩,所以志要坚。心要细,志向发得很大,但是他很冷静,他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走千里的长途,也得是老老实实从当前的这一步,一步一步迈过去。所以成就自己的目标志向,绝对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其实我们可以感觉到,目前整个社会风气是非常的浮躁,都想急功近利。想急功近利,做起事来就很容易舍本逐末。所以心不细,看不到自己的心态已经不在经典当中了。心态错了,结果会不会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问题,因为修学第一关要打破自欺。我们现在都很会讲道理,任何情况来都可以一顿道理就让人家「哦、哦,是这样、是这样」。可是我们在讲这些道理的时候,有没有真实面对自己,跟真实面对我们团体现在的客观状况?大话谁都会讲。

  《中庸》里面提醒我们,「小人行险以侥幸」。这个小人不是贪赃枉法叫小人,这一句小人的意思就是,我们在面对人事物的时候,顺着自己的想法,没有顺着真理,没有顺着经典,这个就是有侥幸的心态。所以,有一个教诲时时要我们拿来观照,「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就好像种一个种子,这个种子本身就不饱满,甚至是空壳子,它怎么可能会长出好的粮食出来?不可能开好花、结好果,结果一定会跟我们所想的不一样。所以在修身、齐家、治国的过程当中,来不得半点虚的东西。就好像建房子,有一根柱子虚,应该影响不大,是不是这样?不见得。真正大地震来,那一个角虚了,可能整栋楼也会塌掉。所以根基一定要牢,树要能够枝繁叶茂,根一定是扎得很牢;事业要长久,就好像建房子,地基一定是挖得很稳固。我们刚刚说的这个因,就是自己的心,心念。这个心念对了,就像一个对的种子,它以后一定会长得很好;这个心念是急于求成,后果一定不会好,它已经不是一个善、一个正念了。孔子讲到,「无欲速」,人想求快,这个念头已经很危险了,「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大家感觉一下夫子这段话,欲速的心态。不达就是绝对达不到,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都是非常坚定的说出来,不能对这些道理打折扣。

  我们感觉到,现在的父母教孩子有没有急躁?有没有急于「你赶紧给我长长面子」?一急的时候,人就很难厚积,人就很难从根本下手,往往就开始为了要应付给人看,就要做表相的功夫出来了。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学到错误的心态。我们为了好看,输了多少东西?而人心的态度错了,要再把它导正,谈何容易?大家想一想,现在要让人不急躁,回到从根本做起,容不容易?可能大家会回我们一句话,「人在江湖」。那叫借口,这句话没有在《论语》里面出现,《论语》里面只出现了要屹立不摇,在原则面前要如如不动,动了就偏离正道了。当然,如如不动,也不要显得清高,这样你会得罪人。你有你的原则,但是不要用你的原则去要求别人就好,总要和气。但是你不要顺着人情去应付很多枝末的事情,到头来我们根本的事都做不了。本是格物,本是修身,家庭的本是教好下一代,本是我们自己的企业这个大家。我们要弘扬文化,结果自己的企业都做不好,常常在外面「传统文化真好!」那麻烦了,人家真的到我们公司来看,不就见光死了?就曝光了。

  孔子这一段话是提醒我们根本。《大学》这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所以治国是本,平天下是末。这个本末不是高下的意思,也不是大小的意思,本末也是一体发展的。有了好的本,当然有好的枝叶花果,这必然的,不能拆成两个单位、两个概念。「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个时候齐家是本,治国是末。所以再这样推演下来,最根本的是「格物」,就是把自己的坏习性去掉。我们很冷静下来,这个是本,人找到本,他才不会急躁,他才能老老实实下功夫。我们冷静问自己,学习了这几年当中,我们的习气去掉了什么?假如都没有,可是现在外面很风光,甚至于我们的名气已经达到很高点了,其实这个是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人家对我们愈崇敬,我们所担负的责任就愈重,这是必然的。人不能享受这个名,却不尽这个名背后的责任,这个就不妥当了。

  所以,我们的祠堂在几千年来常常都是摆一个「天、地、君、亲、师」。为什么君亲师跟天地一起排列?因为君亲师能把天地的无私彻底在他的本分当中展现出来,他值得佩服。领导者的责任,这么多员工信任我们,我们要带他走向幸福的人生、正确的价值观。这个才对得起人家喊我们领导、喊我们主管。亲,是父母。诸位朋友,你的孩子叫你爸爸、叫你妈妈的时候,高不高兴?(听众默然)你们怎么连这么高兴的事情都没有反应,都让垃圾车拉走了吗?这个怪我没有讲清楚,没有先分类好就全丢掉了。好的都要留,最深刻的感动都要留住,那个是生命的动力,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会在他的内心开始扩散,甚至于最后会对夫子产生怀疑。所以心地随时随地不能有怀疑,要把它搞清楚。《弟子规》说「心有疑,随札记」,有怀疑在,信心就没有办法提起来了,要马上问。孔子就分析了,冉求的性格比较退缩,所以我推他一把,他已经想得太多了,他缺的就是决心。子路可能考虑不是这么周到,就冲出去了,所以我拉一下他,让他冷静冷静。为什么法无定法?因为每个人的状况不同,你设身处地,才能给他最好的方法跟引导。所以体恤对方、了解对方,是我们要把建议给对方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我们都不了解他的状况,就劈里啪啦给一大堆意见,有时候也是太急了。

  这个父亲当听到孩子问,「爸,你觉得我会考第几名」,他是停留在第几名,还是已经感觉到孩子这一句话背后的心情?孔子说「听思聪」,听人家讲话,能不能感觉到对方的状态、心情?这个父亲感觉到了。孩子什么心情?紧张,患得患失。我从小特别容易紧张,大家看得出来吗?要去考大学联考,紧张得睡不着觉,我姑姑还拿了两颗镇定剂给我。真是「凡事豫则立」,一颗不够还两颗,都准备得很周全。结果十一点多吃第一颗,翻来覆去翻到快一点了,还是没睡着,再吃第二颗,还是没睡着。一大早就准备去考试了,全家人怕我心情会起伏,全体总动员给我支持,一台车坐得满满的,五个人就去考试了。到考场之前,遇到我同学的妈妈,她一看到我,说:「礼旭,这么好!两个妹妹都来陪你考试。」我还没考试就受到重大的打击,两个姐姐变妹妹,那个时候我又不知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什么会变妹妹?因为我看起来很老。大家了解,忧能使人老,一看就是愁眉苦脸。我一进考场开始作答没多久,突然感觉到其实这个镇定剂蛮有效的。所以人不积德修善,往往在遇到关键时候你就落马了。

  大家去想一想,真的让我考到好大学,我就幸福了吗?不是这个逻辑,人幸不幸福是看心地。能够乐观进取,能够时时感恩,能够以助人为乐,这样的人,他干哪一行都是幸福的人生。可是假如患得患失、不知足,那干哪一行都不可能会尝到人生的快乐。快乐幸福的根源,是这一个心的素质、正确的人生态度,他才会幸福。大家想一想,我已经紧张成这个样子,假如我的父母还是很强迫式的,甚至于我考不好马上就痛骂我一顿,我会怎么样?大家想一想,我可以紧张到两颗镇静剂都没效,假如我父母见我考不好,马上说「你去死啦!」那我会怎么样?我真的会bye-bye(再见),就下去了。所以愈明理,对父母的恩德体会得愈深。我父母看到我这一点,都是鼓励我,不敢打击我。不过有一次,我爸、我刚好在家,大学成绩来了,考得不好,我一下忍不住,痛哭起来了(今天讲完就算了,别传出去,别把我老底都掀掉了)。我真的就忍不住,得失心太重了,一直哭一直哭。结果我爸知道了这个情况,就上来看我,看一下,「哎哟,有什么大不了,考不好,再一次就好了嘛,不要哭了,不要哭了」,我爸笑着就走了。我爸愈不在乎,我一想,人家都没什么反应,我还哭成这样,好奇怪,害我就哭不出来了。所以父母的平常心愈强,慢慢的就镇住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

  这个校长,当他的孩子问他:「爸爸,你觉得我应该考第几名?」他可以感觉到孩子那颗得失心。结果他跟他孩子讲:「爸爸觉得你应该考最后一名。」孩子很惊讶,没想到爸爸说这个答案,很惊讶问:「为什么?」他父亲说道:「你刚转到这个学校来,对同学、对老师,种种都还不是很适应,所以你考最后一名是最正常不过的。」爸爸传递给孩子的是什么?是爱,是体恤,而不是要求。要求传过去了,孩子撑撑撑,最后心灵崩溃的,有。可是是爱、是关怀、是体恤,那会变成他生命当中内在的动力。一个家庭温暖了,孩子无形当中都勇于面对很多的挑战。当下这个孩子感觉到父亲很体谅他。后来一考,没有最后一名,不过算是中后程度。而他父亲抓到了一个根本,就是「以身作则」。孟子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道在迩而求诸远」,其实大道离我们近在咫尺,并不是很遥远,但是人往往会想的是往外去求、往枝末去求,然后想得很复杂,「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道理就在我们当下,不需外求的,可是我们往往想得太复杂;事情其实是容易的,可是我们也把它想得非常困难。所以孟子后面讲的,每个人都孝顺他的父母亲,都恭敬友爱他的兄长、兄弟姐妹,家就安定了,天下就安定了。家庭是整个社会的细胞,每个细胞都健康了,怎么可能这个器官会不好?

  所以我们面对任何事情,都思考「君子务本」,根本在哪里?这个父亲(这个校长)说道,因为他是学数学的、学科学的,他说,「今天我把一颗蛋放在咸水里面,它会变成什么?」它铁定变成咸蛋。如果我们站在这个盒子旁边,每天在那里担心,「它变不变?它变不变?」那不叫自寻烦恼吗?只要给它这样的环境,它自自然然就变了。这个就是身教,就是他整个家庭的境教,他有没有做出来?做出来了,他不需要担忧那些事情。所以老祖宗讲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该做的都做了,自然水到渠成。我们花太多时间在无谓的担忧、烦恼当中了。这个父亲很用心学习,而且他是校长,读书备课都比他儿子还晚,有时候他儿子去睡觉了,半夜起来上厕所,还看到他父亲在那里很用心的准备功课教学,这一幕都会震撼他儿子的心灵,所以他孩子的读书习惯就养成了,而且他的习惯不是被逼出来的。后来他的儿子就在那一班是第一名,保持下去了。

  而且有一次,孩子的老师要求班上的同学能够穿中山装来,教学需要。结果因为当地这个东西真的是太难找了,给好几个班级讲,所有的学生都没有找到,只有这个校长陪着他的孩子一定要找到这个中山装。后来实在没办法了,去请一个裁缝师现做,把它赶出来,而且赶到凌晨才出来,他隔天一大早去拿。结果把这个衣服拿到学校去,只有他这一套,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把这些软件很善巧的给每一个后代社会大众教育了。我们看到,这个伦理孝道延续了五千年,而当时在文革时代,整个宗祠被大量的破坏,师长在台湾非常的担忧。因为师长他们从小接受私塾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对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体会得非常深刻,知道这可能是把我们文化的根都有可能砍断了。所以老人家就在台湾发表了一篇文章,就是建「万姓宗祠」的理念,师长在几十年前,文革时候就提出来。

  被破坏了,我们怎么再把它重建起来?师长那时候的构想,就是一个姓氏就一个宗祠,这个构想很好。比方您姓陈,进了这个宗祠之后,最上面到大舜,然后历代所有姓陈的圣贤都列在那里。我们一走进去,惭愧心起来了,「我的这些列祖列宗都有这么高的成就」,人的使命感、向上的心就出来了,很好。现在大陆很多地方,万姓祖先纪念堂都建起来了,我们马来西亚也建了不少。所以老人家都是看得很深远,尽力来推动这些文化复兴的工作。而且老人家也洞察到,家庭的力量对我们整个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前是大家庭,一个人在家庭当中成长,家道好,他从小做人处事的根基就非常好,而且对家庭都很有责任、使命感。现在大家庭还在不在?大家庭愈来愈少,都变小家庭了,小家庭还生一个,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人都照顾他。以前的大家庭是生下来就为整个家庭着想,他不自私自利;现在小家庭是所有的人都要照顾他。你看,一个小孩住在医院里面,外公拿着吊瓶,外婆喂他吃东西,爸爸在那里还要唱歌给他听,可能六个大人全体总动员就要照顾他,那他从小怎么形成一种责任心、念念为人着想?就很困难了。师长看到这个情况,都变小家庭了,怎么延续家族的力量、家道的力量?我们好像都不会去想这些问题。所以忧国忧民,都会去想这些根本的问题。师长讲的,可以让企业、团体变成一个大家庭。以前是血缘承传了家道,现在我们用仁义、道义、责任心来承传家道。整个企业、整个团体,甚至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就可以延续整个伦理的关系。

  道德,靠孔庙。因果教育,靠城隍庙。而且这个都有很多艺术的教学,以前在庙的前面,常常都会演很多忠孝节义的历史剧,都能达到很好教化人心的目的。包含城隍庙画出来的十殿阎罗,让人看了印象都很深。大家去城隍庙看过吗?(听众答:没看过。)这次有机会来马来西亚,我再带大家去看一下。然后我们看一看,假如不继续好好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我们一起讨论讨论我们可能会到哪儿去,这个要有自知之明。

  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集)  2010/5/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2

  大家早,谢谢!我们前两天都在讨论立志的问题,「师志如己志」。立定此志,能坚定的、有恒的去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我们立的志是效法孔子、效法圣人,所以从今往后,不管说话做事,甚至于是起心动念,都效法孔子会怎么做、孔子会怎么想、孔子会怎么应对。我们以孔子为目标,不自欺的去落实,相信最起码这一生也能契入贤人的境界。取法乎上,以圣人的标准,一定能达到圣贤的境界,所以《弟子规》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学习的过程,确实心量要不断扩宽,古人都是胸怀天下的安危。尤其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面临的是整个地球的危机,这些危机根源还是在人心,心善,降之百祥,《尚书》讲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化解社会、化解地球的危机,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根本,人心的教化。所以《礼记.学记》讲的,「君子如欲化民成俗」,这个俗就是整个人心、风俗改变了。而这个化,从家庭来讲,是感化家人有良善的家风;企业是感化团体有很好的企业风气。这么好的企业文化,所有的员工都在这个氛围当中转恶为善、转迷为悟,都不断的提升他心灵的境界,都不断的乐善好施,那整个灾难就从根本上开始化解了。

  师长老人家,尤其这十多年,参与很多世界和平会议,遇到一些从事和平工作的志士仁人,有的是宗教领袖,有的是政治领袖。像在马来西亚有位长者,马哈迪先生,他在马来西亚执政,当总理当了二十二年,在马来西亚算是执政最长的一位长者了。他不只是政治领袖,也是宗教领袖。刚好师长跟他谈话的时候,他第一句话就问:「这个世界还有可能和平吗?」一个从事和平工作者,他第一句话就问世界还有没有和平。一来他确实是念念为了这个社会、世界,再来很可能他经历很多事,心里也觉得这件事情很有难度。诸位学长们,这个世界还有可能和平吗?(听众答:有。)信心没有了,是最惨的事情。有一句俗话叫「哀莫大于……」,这个就是信心没有了,就兵败如山倒。「信为道源功德母」,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他才能进德修业,他才能成就、契入圣贤的境界。相同的,我们做一件事业,也都要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师长告诉马哈迪先生说道:「只要把四件事做好,这个世界一定可以和平的。」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四个工作。大家听到这里要了解,下面这一段话是可以恢复世界和平的道理,我们这一生可以听到,挺幸运的,这个都是至宝。「国家与国家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种族与种族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派系与派系、政党与政党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宗教与宗教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把这四件事情做好」。结果马哈迪先生听了以后,皱着眉头说,这四件事都很难。

  这个时代真正要做好事容不容易?真不容易。为什么?人心失去圣贤教诲太久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盘根错节,哪知道刀利不利?没有很重的承担,怎么知道是不是好汉?所以境界是来考验我们的心是真的还是假的。所有的境界、所有的人事物都是考卷,我们要形成一个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气概。曾经听到,一位女校长,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她刚好在我们讲传统文化的时候,因为她是贵宾,首先请她给我们勉励几句。这位女校长上台的两句话给我很大的震撼。她说道:「社会愈乱,我们愈应该要站出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这个是我们几千年来,所有炎黄子孙处事的态度。他不是先想难或不难,他是先想该或不该。先想难或不难,那都是先想自己才有难或不难。义所当为,怎么样难都咬着牙过去了。大家想一想,三十年前、五十年前,我们的父母,他们维持一个家庭的难度比较难,还是现在的年轻人当父母比较难?(听众答:以前。)以前少说也生五个、七个,多的、水平比较高的还生一打的都有。收入怎么样?很微薄。你看那妈妈,八个孩子的鞋底都是妈妈纳出来的,都不知道妈妈几点睡,然后一大早就起来做事了。那个辛劳比现在的母亲难多了!可是大家想一想,谁喊辛苦比较多?现在的妈妈喊辛苦喊得很大声,可是难度没有以前高;可是以前的母亲很辛苦,一个难字都没提过,甚至于在孩子面前都是笑脸,怕家庭的负担压在孩子身上,父母亲全扛起来,咬着牙。为什么?义所当为,他无怨无悔,没有任何怨言。所以,其实不是难不难的事情,而是我们是不是真正有这一分道义去为家庭、为社会、为世界。

  当马哈迪先生听完这一段话,他觉得不大容易。师长讲到,确实不是很容易做的事情,但是从宗教下手,就可以慢慢让种族与种族和睦、政党与政党和睦,最后国与国和睦。因为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数非常多,而且他信仰宗教,他有仁慈博爱的存心,你把他的那种宗教热忱,把他所有宗教经典里面的教诲能够弘扬开来,那这些宗教徒就有使命去为社会、为世界而努力。我们看到,在祖国大陆弘扬文化,一开始很大的比例都是宗教徒在做。这个我们要客观去看,因为整个社会的洪流,很大的主流是以追求名利为他人生的价值观。没有遇到圣贤经典、宗教经典,他可能一直都是在往这个方向走。而「人之初,性本善」,他遇到这些好的教诲,他的善心也会被唤醒。现在在大陆弘扬传统文化的人,不是宗教徒的愈来愈多。因为他们遇到经典,这些儒家的经典,他们也很认同。所以现在不见得宗教徒做得比非宗教徒多了、好了。头确实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带起来的,但是带起来不见得做得比人家好。我们可不能说,我们先做了,就一定比人家高、比人家优秀,这个态度是不妥当的。

  所以师长建议从宗教入手,这是非常有睿智的。但是问题来了,假如宗教都搞形式,也很难利益到社会。比方我曾经听到,有当媳妇的要去庙里做功德,婆婆有需要了都不照顾。很可能这个做法就会让很多人不认同了,「信仰这个宗教到底是干什么的,怎么连家都不顾了?」就是舍本逐末了。就好像林则徐先生说到的,「父母不孝,奉神无益」。你拜的所有的宗教神圣,全部都教我们从孝道做起,不能搞形式去了。我甚至还听到一个例子,是一个教育局副局长跟我说到,他说,「我们那里有个幼儿园的园长,不管幼儿园的事情,常常跑到一个千年古剎去做义工,他说到那里做才有功德」。我们看,这个是愈学愈分别、愈学愈执着,哪来的功德?而且大家要了解,感受一下,这件事情是一个教育局副局长跟我讲的。请问,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中间传了多少人?不知道多少人。而且这个教育局长假如常常把这个例子再去讲给别人听,那不知道多少人会误解。从这里我们就感觉到,不能搞形式,不能只有仪式,最重要是要把教育彰显,教学为先。

  所以师长又建议建宗教大学、建多元文化大学,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最优秀的都能够教给大众,每一个民族都可以感觉到,「那个民族的文化这么好!」互相尊重。不了解,就互相批评,所以了解很重要。现在很多的冲突都来自于种族彼此之间不了解、宗教彼此之间不了解造成的。所以能够学习各个民族好的文化、各个宗教好的文化,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人心就和谐安定了。

  我之前看过《可兰经》一段话,非常感动佩服,提到,「在憎恨与喜悦的日子说公道话」。这个是很有难度的,我们恨一个人、厌恶一个人,他什么好我们都看不到,整个心就偏掉了。所以《大学》里面告诉我们,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这个心偏掉,不是心正的状态了,心不正,身就修不了,要修好这颗心。其实大家想一想,人的心一偏掉,人心就不平了。可是,为什么自己心态不对的时候,都体恤不到人心的变化?还是被自己的欲望给障住了。「我就想这么做」,就不管别人了。从家庭来讲,父母一偏心,这个家就有风波要产生了。心偏了,人心就不平。

  有一个父亲,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哥哥、一个女儿。哥哥成绩比较好,女儿成绩平庸,所以这个爸爸就特别疼这个哥哥。这个父亲是一个单位的最高领导,大家要想想,一个单位最高领导,不见得能把自己的家治好。大家想想,假如你的儿子成绩很好,女儿成绩不怎么好,你要对谁比较好?(听众答:一样好。)一样好是在心境上,在事相上不一样了。一个仁慈的国君,是对富人比较好,还是对贫穷人比较好?在心上一样好,事上你当然要去帮助那些贫穷的人才对,而且你帮助贫穷的人是真正帮助有钱的人。他有钱了,你帮助他什么?他有钱,你再给他钱,那是帮助他吗?你给他最重要、最需要的,那叫帮助他。所以这个时候你接济贫穷的人,不就把有钱人的善心给唤醒了吗?所以这个女儿能力比较差、成绩比较不好,父亲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女儿,不就把这个爱心传给他的儿子了吗?这个儿子的善心不就是他一辈子最好的财富了吗?可是人一有好恶,感受力就一直下降了。所以大家想一想,一个人在什么状况之下智慧最低,哪一段时间?谈恋爱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地,好像这个世界上只剩两个人,旁边的人、发生什么事,哪怕是父母,都不干他的事。好恶心作用会变成这个样子。

  所以这个父亲有虚荣在,他就会对这个哥哥很好。但是我们要看到,事物是持续发展的,这个父亲对哥哥非常好,什么都顺着他,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给我长面子了!要什么我就买给你」,反而对这个妹妹忽视,「太差劲了!给我丢脸,家里的事都妳干,哥哥不用干」。这个哥哥就傲慢了,恃宠而骄。妹妹呢?好一点,自卑,假如性格比较强,就跟父母对着干了。这样的性格,一走到社会上去,就对团体、对社会都不满。所以现在很多孩子走在路上,无名火很多,一把火就把人家几台机车都给烧掉了。他那个无名火的源头在哪里?在于我们父母没有好好爱他,他才有那么多火。其实这个世界没有很复杂,所有有问题的人就是缺爱而已,给了他爱,他慢慢就改善了,不是很复杂的。

  也确实,这个哥哥后来真的拿到博士了,妹妹专科毕业。我每次讲到这个例子的时候,我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我父母没有分别心。因为我成绩比较差,我姐姐都是全校第一名,每次颁奖,又在同一个学校,只要讲到颁奖两个字,我的头就是这样低下去,一念又是念我姐姐排在第一个位置。站在那里,假如地上有洞,钻下去会比较舒服一点。所以大家要了解,我们成绩很好、事业很好,或者是长得又比较帅、比较高,什么条件都比其它兄弟姐妹好的时候,要懂得体恤他们也不容易,那个气势不要去压到这些兄弟姐妹,压到了,就是我们已经傲慢,觉得自己高,兄弟姐妹低,这个态度就不妥当了。所以家人相处,谦让非常重要。谦让是给别人留余地,才能成为一个能为人设想的人。父亲在那里赞叹你,「生你这个儿子我最高兴了」,我们在那里「对呀对呀,爸说得真好」,然后其它的兄弟在那里很难过。当父亲在那里赞叹我们的时候,其实兄弟姐妹也不好受,这个时候你马上说:「哎呀,这几年妹妹最照顾母亲了,弟弟做的哪些特别好」。父亲一想,对对对,也想起其它兄弟的这些好,其它兄弟就感觉「兄长时时都能看到我们的付出」。

  所以人是很容易傲慢的,「勿谄富,勿骄贫」,人一有钱,骄贫的态度起来了。不只人有钱会傲慢,学历高会不会傲慢,双眼皮会不会傲慢?种种一些外在条件比人家好,那个傲慢不知不觉就上来了。所以现在想想很庆幸,自己长得不帅还真是个福报。所以大家要注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假如像刘德华,保证我现在没坐在这里,命还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所以这个慢心时时要观照。有一个企业家,他所有的兄弟姐妹中,他事业做得最好,还借钱给他的兄弟。他上了课以后,知道孝悌太重要,知道感恩心太重要,他就突然想到,「我虽然在打拼事业,长久以来都是我弟弟在照顾我的父母,我都没看到,我只想着我赚钱比他多,而且他还欠我十几万,我借给他买房子的」。企业家,他常常五万、十万在捐款,善不善心?很善心。可是跟兄弟,这个钱都记得很清楚。后来他感恩的心起来了,回去就跟他弟弟讲:「弟弟啊,这些年来多亏了你照顾父母,我实在是太感谢你了,那个十几万你就不用再还我了,都是你让这个家这么好。」他弟弟听到,当场眼泪就出来了。大家想一想,他兄弟的这件事,谁听到了最高兴?他母亲最高兴。而且人孝悌的心现前,真诚心就能够现前了。真诚心现前,身边的所有亲朋好友、员工统统会感觉到,都会被感动的,人和整个就聚起来了。

  刚刚跟大家讲到这个父亲偏心,就不好了。而我的成长过程,成绩一直都不是很理想,但是我父亲就信任我,每一次我很内疚的时候,在楼梯口等着我爸爸上来。大家看得出来,我还是挺有良心的,做得不好,赶紧跑出来认错。我爸爸都是笑着说:「加油,加油,不要气馁。」从来没有用我姐姐的成绩来压过我。我遇到的老师也很鼓励我,因为刚好我姐姐他也教过,我这个老师就讲,礼旭是属于「大只鸡晚啼」。翻作普通话叫做,比较大的鸡,它叫得比较晚。这个是很有逻辑的,那个鸡很大,牠的肺比较宽,牠要吸满一口气的时间花得会比较多,牠才能叫得出来。翻作成语,叫做大器晚成。那个老师讲话的神情现在还印在我的脑海里,坐的位置我都还记得。所以一个鼓励的话会暖人心一辈子!「多说鼓励的话,少说批评的话。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潜能」。所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是有道理的。心态对了,成就人;心态不对,可能人家一辈子的信心都被我们给打垮了。所以慎言为先,涉世、处世以谨慎自己的言语为首要、重要的功夫。

  结果后来怎么发展呢?这个哥哥博士毕业回来,就跟他爸爸讲:「父亲,你买了很多房子,还有很多钱财,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你还是早一点给我吧。」大家听完这一段话,他说的话对不对?(听众答:不对。)他说的话有没有犯法?(听众答:没犯法。)其实他说的话,你想一想,「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也没错,人生无常。所以他说的话没犯法,可是足以把人活活气死。这就是一些学历很高、没有道德的人,真的会把人活活气死。他刻薄、没有恩义、没有情义,杀伤力很大的。大家想想,我们在教育界一直在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请问什么是素质教育?在这个时代,我们在了解一个概念,很奇怪,你要了解这个概念,你看第一篇文章的时候还有点清楚,等你看到第十篇的时候会怎么样?就完全不清楚了,会把很简单的东西愈搞愈复杂。其实我们几千年祖宗的教诲就是把很多复杂的东西把它归纳成最重要的纲领,让我们好去掌握才对。所以凡事从根本看,素质的根本是什么?是他的善心。所以「教也者,长善……」一句话就讲透了,这个就叫素质教育。他没有善心,才华愈高愈傲慢、愈自以为是,不知道又会压迫到多少人,甚至于用才华去做非法的事情都有可能。既然是长善,那善才是素质。

  这个大学生读到博士毕业的时候,父亲有没有去观照他的心性往哪里发展?我们没找到根本,等状况出来的时候,我们都搞不清楚,「怎么这个孩子突然变成这么傲慢,这么不讲情义了?」他不是突然变成的,从很小那些细节就慢慢形成了。人有执着的时候就只看到部分,看不到客观的状况,「他成绩好就好了,其它我不管」,就麻烦了。这个父亲听完,真的都快承受不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进了精神病院。这个时候谁出现了?女儿出现了。女儿有学传统文化,带着自己的丈夫去跟她父亲讲:「父亲,你这一辈子教育我们、养育我们几十年,恩重如山,这一辈子我们绝不跟你老人家再拿一分钱,报恩都来不及了。从今天开始,每个月再给你五千块台币,让你生活都不用再担忧了。」这分诚心就把父亲从精神病院给接回来了。

  我们看,一个心偏掉了,对整个家庭十年、二十年之后的影响会非常非常大。后来这个儿子结婚,生了一个孩子,在一年之内动了几次大手术,儿子来来回回在医院里跑。所以,人最折福的事就是不孝。而事实上,他的孩子在一年之内遭遇这么多的情况,换另外一个角度讲,不见得是坏事,为什么?很可能要藉由这些经历之后,让这个儿子真正明白,养儿方知父母恩。对他的儿子这一生身命最重要的事,就是孝心能唤醒,这才是他最大的福报。

  孔老夫子说,举一要反三,要从这个心境能够观照到所有的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当老师的人,带学生能不能偏心?当然不能。成绩好的都坐前面,成绩不好的坐后面,那完了,全盘皆输。好的傲慢,不好的自卑,甚至看老师不顺眼,所以我们全输了,所有人的心都病了,这个社会还能安宁吗?可是,如果这个时候老师都留下那些成绩不好的,尽心尽力教他们,那成绩好的看了感动,「老师,你这样太累了,这个人我来照顾」,统统开始责任分配了。你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个老师有爱心了,学生统统被带动起来,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他生命中最受用的爱心、感恩心。这样的老师教出的很多学生都愿意以后当老师。包含在企业里面,我们对能力比较差的员工都能够包容、爱护,而不去排斥,这样也能把这个爱心变成整个企业的文化。现在还有很多的企业响应政府,让一些先天肢体比较不方便的人都有为社会服务的机会。我们去到他们的公司,看得都被他感动了。我们也相信,先天身体有障碍的人,他的父母、他的家人都会感激这个企业家的成就、成全。所以我们刚刚看到的,在憎恨与喜悦……人产生好跟恶的情况,还要很平等、很公正,就不容易了。

  第二个,「接济与我断交的人,照顾与我绝情的人,原谅对我行不义的人」。有这样的修养,一定能够化解对立、化解冲突。因为人都有良心,我们真的能这么做,真的能这么包容,人家的良心就唤醒了。所以我们看到,各个宗教的教育,民族、文化的教育都是非常优良的。其实我们看《古兰经》这些教诲就知道,现在恐怖分子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些教义,才会有这些现象的。所以显正破邪,得把正的民族文化教育、宗教教育呈现出来给世人明白才行。所以师长建议的宗教大学、多元文化大学,这个都是很急迫的。我们明白了,以后看有没有因缘,自己做也好,或者有一些政治人物你也认识的,都可以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宝贵的智慧跟他们做分享,这个就是我们也能够为世界的和平奉献心力。

  我们的志向立住了,终身不变。有时候人立志还会谈条件,「谁做了我就做」,「谁不做了,我就不做了」,这个立志我看是不可靠。该做的事是没有条件的,道义是不谈条件的。所以孟子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待文王而后兴者」,一定要有文王这样的人出来他才肯做,这个是「凡民也」,就是一般的人。「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真正的豪杰之士,纵使前面没有任何人带头,他也义无反顾的向前冲。诸位学长,蔡老师不做了,你们做不做?(听众答:做!)大家要了解,我们这二、三代人根基都不牢,说不定哪天蔡老师遇到杨贵妃这样的人跌下马来,怎么办?你们还是继续往前走,这样才是理智的。

  在台湾曾经发生一件事,也让我很省思。有一个作者,他的书在台湾都是畅销在前面的,看他书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我也都看过。我曾经听过他一次演讲,让我有点说不上来什么问题,那个时候我智慧也不够。就是他在演讲的时候,跟他的书都一样,我就觉得说不上来。因为一个人重视心灵的时候,他应该是每一天都在人事物当中有新的体悟才对,怎么会几年前写的书跟他现在讲的都一样?我就觉得怪怪的。后来他出问题了,他抛弃他太太,另结新欢了。结果我们台湾的女同胞非常气愤,把他的书放在广场上,集体要把它烧了。每一个场景对我们都有启示。一个作者写的都是心灵的文章,很多人对这些道理、对这些经教的信心很可能跟他牵着。结果现在他出状况了,可能他谈的道理,人家都说那都是假的,就把很多人的慧命、增长智能的因缘都给切断了!这个罪孽就很难算了,可能十九层地狱都跑不掉,这是断人慧命!假如我们带领着大家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自己要战战兢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能给传统文化负面的影响。再来,这些女同胞很气愤的要烧书,理不理智?他讲的对,你学了就好;他讲的不对,你不学就好,他做得不对,你不学就好。怎么一下子火那么大?那不就自己这颗心都护不好了吗?今天,我们的经典已经历经几千年的考验,它是真理,我们不要因为哪一个人出状况了就否定传统文化、否定经典,这是不理智的。

  所以圣贤人提醒我们,依法不依人。人,每个人的境界起起伏伏,没有到盖棺论定,谁都不好说,你的信心不能建筑在一个人身上,尤其我们是从小没有这个根基的。有这个五千年传统文化根基的,师长是最后一代,师长说:「连我弟弟都没有学这些。」师长还有学到私塾教育,那个时候他们的父母都是非常懂得这些做人道理的。所以在弘扬文化的过程当中,肯出来走在前头的,我们佩服他们的发心。可是当走在前头的人出状况的时候,你也不要因为他而丧失信心或者难过。你说:「可是是他带我出来的。」他带着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我们怎么报他这个恩德?我们成就自己就是回报他最大的恩德,这是理智。假如前面引路的人走错了,「哎哟,我跟他感情很丰富,我也跟着他走」,这样对不对?那就不是理智的状况了。现在在各地,很多人很难过,「当初介绍我传统文化的人,好像现在态度不对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偏了」,自己很难过。不要难过,你走对了,就是对他最好的供养。现在弘扬文化刻不容缓,我们哪还有这么多时间在那里哀伤、痛苦?其实对谁有帮助?对谁都没有帮助。也不要以人情做传统文化,「我跟他交情比较好,我就跟着他」,不是这个逻辑。谁依经典做事,这个才是正确的方向。所以在弘扬的过程当中,时时要理智。

  而且,我们各地弘扬文化的人也是有了祖宗的教诲、有了这个平台,才能介绍给我们。假如今天我们介绍一个人学习,就觉得「他能学习都是我的功劳」,这一念是贪老天的功劳,这要不得!所以颜回说,「无伐善,无施劳」,不要去标榜自己的优点、自己的付出、自己的好处。一标榜,这个心已经在名闻利养里面了。在这一点上,有一个历史故事。晋文公在自己国家以外的国度流亡了十九年,这十九年过程当中,身边跟了几个人都没有走,也是非常忠诚。后来晋文公回到自己国家了,这跟着的几个人当中都在说,「这十九年我的功劳最大,我应该封什么爵位」,在争功了。只有一个人,叫介之推,他连讲都没有讲,默默的就走了。他对他自己国君的尽忠是发自他的赤诚,他不是想着以后要获得哪些东西,所以他默默的离开了。他讲到,「窃人之财」,偷取人家的钱财,「犹谓之盗」,就犯了盗戒了,「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晋朝能复兴,那是他祖上有德,还有多少人流血流汗成就的,怎么当下我们觉得「都是我的功劳」呢?这不妥当的。

  所以,我们面对很多情境都要观照得到我们自己的心态对不对。当然,我们也不要觉得「一定是我对」,很强势的去要别人跟我一样,这样也不妥当。我们很确定我们在依教奉行,就好好的去做、去扎好根,做出成绩来了,自然有非常踏实宝贵的经验可以去跟一切有缘的人分享。把跟人家辩论耗掉的时间跟口水省下来,好好的把事做到,依经典去做,就对了。这也是对所有跟你有缘的人最好的供养。这是跟大家讲到孟子讲的这句话,「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而人与人的缘分,说实在的,不可强求,要珍惜,但不可强求。而且这个缘分,真的有五年的缘分,你怎么拉,那个缘分都还在;可是只有一年的缘分,你怎么扯也扯不回来。为什么?人的思想观念很难能够统一,除非大家都放下自己的想法,都依经典,有这样的态度,三个人五个人的力量都非常非常的强。所以其实放下自己的想法是最难的。四个人完全依照经典做事,这样的力量都能把正法弘传开来。所以我们一开始弘扬文化的过程,不要急着一定要很多人一起来做,整个见解都能依照经典,这个就是最成熟的因缘。不要去攀缘,说一定要很多人,不用搞气派。有三个人,我们三个人一起做;有五个人,我们五个人一起做,扎扎实实的,这样的缘分发展反而非常的稳固。

  再来,我们谈到学习的次序。我们一开始,学习贵在立志,再来,学习的次序:信、解、行、证。其实在学习的次序当中,也离不开人学习的心态。这个「信」是很重要的基础,不相信,就很难深入这些教诲了。孔子给我们很好的榜样,「信而好古」,他相信古圣先贤这些教诲都是真实的,都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他不怀疑。而且古人确实他们的心比我们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我们现在人心比较浮躁,看得比较浅、比较短,所以这个好古也是真正很客观的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确实比较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分析事情都比较冷静。再加上都是几千年印证过来的,所以「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所有的所讲出来的道理,都是依据这个道统讲下来的。所以孔子讲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都是从尧舜禹汤这些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这个是信心。

  相信之后,我们要深入经典,能够理解它。理解完之后,要能去做,叫解行相应。这个解,比方说我们了解到要行孝,从经典当中我们了解,行孝要从哪些生活细节当中去落实。了解了,我们就知道怎么去行、怎么去做。比方《孝经》里面讲到的,「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方方面面都讲到了,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甚至养父母之志,都提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理解了,我们就知道在这些生活细节去落实。更细的,就像《弟子规》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个就是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冬则温……」,这个都是养则致其乐。「晨则省,昏则定」,让父母很欢喜、很安心。包含「亲有疾,药先尝」,这个就是病则致其忧。这个很具体的,怎么在生活中去落实。

  所以师长有一句话提了非常多次,就是每一句教诲要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每一句教诲都从这里去思惟,我们就知道,都要在这些方方面面去行、去落实。《弟子规》也提醒我们解行相应的重要,「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解行必须要并进,它不并进,人的心态还是会出现问题。不力行,只是一直学习这些经典,无形当中懂了很多道理,长了浮华,自己可能没有注意到。孟子在这一点也是很提醒我们,说到「人皆好为人师」。为什么好为人师的心会起来?就是行得不够,就比较容易用道理去看。因为「力行近乎仁」,在做的当中,会慢慢客观能理解到,一件事情要成就,它必须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种种的因素去配合,这个时候他设身处地的态度会因为在力行当中而提高。所以有一句话叫「事非经过不知难」。尤其文化在复兴的过程当中,万事起头难,所以我们应该去体恤很多的不容易,然后自己能够去带头把它扛起来,而不要指手划脚,「这边不好,那边不好」。批评太容易了,真正去做,才知道个中的酸甜苦辣。所以学文一定还要再加上力行。

  但是,「但力行,不学文」,一直做一直做,都没有去听经,没有去深入经典,做着做着,可能自己处事待人接物就没有依经典在做了,就「任己见」,这样也不理想。因为做着做着,尤其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一直做事,心就会比较容易浮躁起来,会着急起来,连带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脾气也会大起来了。这个时候能常常听经,把心的浮躁稳下来,然后对照对照,现在做的跟经教、跟师长教诲的一不一样。这个是行当中也不忘观照自己有没有跟经典是相应的。而且在力行过程当中要保持熏习,这个是谁都不能够忽略掉的,为什么?宋朝这些很有学问的人,他们就说过一句话,「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整个心境就顺着习气在走了。我们现在客观来讲,我们多久不读书、多久不熏习经教,这个心态可能就不知不觉偏掉了?一天都不行。我们说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一天不听经。所以很多护持传统文化的大护法,他们发心也都很大,很不简单,可是假如忙到没有听经了,迟早都会因习气而出现状况。当人习气起来的时候,都会觉得他比师长还厉害。这个不得不冷静。你说做这个好事,世间的人追名逐利,他也知道,看到你做这些公益事业,他哪怕是总统、总理,他也挺尊敬你的。可是总统、总理跟我们平起平坐,坐在那里谈话,可能无形当中都觉得自己好像走路有风了,「那当然,我都可以和总理平起平坐了」,人的傲慢不知不觉就上来了。

  师长老人家常说,找一个好老师很难,找一个好学生更难。我们的习气傲慢一起来,可能连师父都不放在眼里都有可能了。所以这个也是警惕我们,熏习不可以断。所以学习能提升,恒心是一个关键,而且是不间断的。就像钻木取火,要钻到什么时候才行?要钻到火出来才行,不能懈怠,停下来可能就前功尽弃了。

  解行也可以在解当中,心念一转变,解中就有行了。比方说,师长曾经提到,最傻的人,就是把别人的不好、过失放在自己纯净纯善的心中。纯净纯善的心应该拿来装什么?拿来装最好的教诲,拿来装所有人的恩德、优点。当我们听最傻的人,听到心里面去了,那我们还做不做最傻的人?在听的时候,这个心转了没有?你们怎么没反应?所以佛陀那个时代,讲经的时候,有人当场就开悟了,他就是解中有行,他当下听教诲的同时,就把习气给放下来了。而我们平常在工作、处事的时候,行中有解。比方我们在面对一切的人,我们都保持笑容,然后提醒自己,《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时时这个恭敬心要观照得到。这个时候行中就有解,就把经典时时提起来观照自己的行为有没有符合。包含在跟人家谈话的时候,难免情绪会有起伏,所以这个时候要提醒自己「怡吾色,柔吾声」,这个都是行中就有解。

  所以解行是相应的,甚至是可以并进的。师长很多好的教诲,我们假如在听的过程当中,马上把它转变成我们的心态,就受用无穷了,那也是善学。比方我们大家坐电梯的时候,就有看到一段很好的教诲,「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我们念一遍,「感谢伤害我们的人」。我们现在念这一段,是念着念着解中有行,念完,所有那些人都不见了。我们来测试一下。「感谢伤害我们的人,因为他磨炼了我们的心志」。我都可以感觉那个磁场很强,你们念着念着就把它放下了。「感谢欺骗我们的人,因为他增进了我们的见识;感谢斥责我们的人,因为他助长了我们的定慧」。大家有没有想起被人家骂得很凶?有。他是来考验考验我的定慧够不够。「感谢绊倒我们的人,因为他强化了我们的能力」。大家去想一想,一个人进步最多的时候,就是逆境考验最大的时候,反而进步最多,就是他们成就我们的。「感谢遗弃我们的人,因为他教导了我们应该自立」。有没有觉得现在心地光明不少?这个就是解中马上就去行了,不用等到下一个因缘,自己就在用功了。师长也讲到,「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随顺境,处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所以所有的人都在成就我们福慧双修。真的体会到每个人都是来成就我功夫的,那看每个人就很可爱了,就能「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都在我们这个心念。理解之后马上把它转过来,马上把执着、习气给放下,就可以受用了。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集)  2010/5/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3

  大家好!我们这几天上的课程,是如何有效的学习,而学习首要的是立定志向。有目标、有方向,我们所有的努力都跟这个目标是相应的,而不是背道而驰的。而这个目标,我们以孔子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师志如己志。

  要力行这个目标,从哪里开始下手?我们在念《弟子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念得很激动,激动完,要从哪里开始努力?我们看「圣与贤,可驯致」,什么是圣贤人?圣贤人绝对不是头顶放光,圣贤人是演什么像什么,把每一个角色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是圣贤人。绝对不是他在事业上可以赚很多钱,但是孩子教不好,这个绝对不是圣贤人。而且说坦白话,他事业好,那只是个假象。事业好,一般现在是说财富。只是看财富,这个不准,怎么说?比方巴林银行,好像是一九九五年倒闭。这一家一百多年的连锁银行,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它的分公司,这么大的一个银行,宣布倒闭,被一个期货员给搞垮了。请问大家,倒闭前一天,你觉得它成功吗?世间人说成功。可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很可能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就已经看出来这一家必定倒闭了。为什么?它忘了本。本在烂了,哪怕它现在是参天大树,它是迟早倒下来,没有侥幸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现在在各行各业,撑着一个场面给人看,这是太普遍的现象,而当事人事实上心里都有莫名的恐慌,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现在世间的人,他有财富,那个是他的福分,能不能守住财富,那要靠他的智慧。没有智慧,钱财来得愈快,可能是灾祸而不是福分。所以老子提醒我们「祸福相倚」,福气来了,不战战兢兢,不广施恩德给贫穷、需要的人,积财,就增长贪心了。积财伤道义,旁边的人都很可怜了,我们一点都不管。所以怎么保住财富,这个是学问。赚钱靠机会,很可能祖上有德,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赚到钱,花钱要靠智慧。很多人一花钱,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把家庭都破坏掉了,这个就是没有智慧。所以,我们刚刚跟大家提到,今天他对孩子都教不好,他不可能把团体带好。「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在《大学》里面讲得很斩钉截铁,不可能,连他最亲的人都不能感化,他还能感化更远的人吗?所以,今天家里的人都不听我们的,公司里的人还挺听我们的,真的假的?他是挺听money(钱)的,今天是因为你发给他薪水,他不是打从内心里佩服你,这个时候团队里面没有真正的人和、真正的凝聚力。没有真正的凝聚力,要垮掉是可以在一夕之间垮掉的。

  有一句话说到,「国不务大,而务得人心」。国家、团体不务很大,最重要的是凝聚力、民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人同心,其利都可以断金。可是你组织很大,大家的见解都不同,很可能都变多头马车了。所以我们发展一定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不可以操之过急,跟人家比一个场面,这个就麻烦了。无欲速,欲速则不达,整个组织的发展,最重要的,让它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就像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让它很成熟,而不是去硬把它摘下来的,不是去强求来的。再来,「佐不务多」,这个佐就是辅佐的贤才,你旁边的股肱大臣、左右臂膀,这个非常重要。不在你有很多这些高级主管、这些给你意见的人,最重要的是他贤不贤德。你高薪请来很多的主管,他无德,你花的钱都白花了。而且,贤俊的人很直率,他会对你直言,把一些你不喜欢听的会告诉你。一个人要得很贤俊之人,首先要有度量,你才感得来这样的人。所以《弟子规》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有这个雅量,才能感来魏征,自己要是唐太宗,才能感来魏征。不然我们又说,「唐太宗运气好啦,他能遇到魏征,像我都不行」,那又把责任怎么样?又推给别人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会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很多都跟我们的心是相应的。我们喜欢听好话,阿谀谄媚的就来了;我们很喜欢听正直的言语,很希望能找到自己问题,正直的朋友就来了。

  有一句话提到,「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商汤、周武王,这个谔谔就是他在朝廷之上,都是主动的纳谏,希望这些大臣从方方面面给他指出问题,生怕他们不讲,所以这些大臣都对他直言不讳,把很多客观的状况、基层的状况告诉他。桀纣,这些是暴君,他在朝廷之上,底下的人都不敢讲话,讲话很可能就要拖出去被修理了。所以为什么会兴?能纳谏。为什么会亡?就是暴虐,听不进去意见。魏文侯有一天刚好在哼着一首歌,他哼着哼着就说:「啊,我最高兴的事,就是所有的人都听我的。」他就这么唱着哼着这个词,在那儿唱啊唱啊。他旁边刚好有一位琴师(乐师),这个乐师是瞎子。为什么乐师是瞎子?因为他从事音乐,怕自己的专注力被眼睛分散,为了要能够做出真能教化人心的音乐,他要专注他的耳力,他就把眼睛给弄瞎了。所以古代人那种舍自己的身去成就别人的心,让我们非常的动容。当他听到自己的国君在唱着这句话,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所有的人都听他的,这个乐师马上抱着他的琴就往国君讲话的地方整个冲过去,冲撞他的国君,而且是非常的勇猛。因为他瞎了,他也看不准,他就听着那个声音就冲过去了。结果魏文侯被他吓了一大跳,赶紧闪开,但是因为太紧急了,魏文侯也跌下去,把国君的帽子都摔坏了,前面的帽带撒在地上。

  魏文侯很惊慌,马上说到:「冲撞国君判什么罪?」旁边的士兵马上说:「判死罪。」「好!」就把这个乐师师旷抓住,要去行刑了。这些读书人每当要被行刑的时候都是很从容,都会让那个想杀的人觉得很奇怪。师旷就很从容的对他国君讲:「国君啊,我既然是死罪了,你可不可以让我讲两句话?」「好,你就讲吧。」师旷就讲:「我从小就听到,尧舜都是希望别人给他很多的意见,桀纣就是自以为是、自大自尊,都不听人家的意见。我刚刚听到『我最高兴就是所有的人都听我的』,我以为我是听到桀纣。所以国君,我是要撞桀纣,我不是要撞你啊!」所以事实上劝人不是很复杂,就是把人的正念给提起来就对了,而不是要跟对方比高下,「我比较有德,你比较无德」,不是这个样子的。只要把对方的正念提起来,他马上就能转过来了。

  有一次齐景公最喜欢的马被部下给养死了。齐景公很生气:「来人啊,马上给我拖出去砍了!」就要杀了那个人。然后晏婴马上就说:「这个人太可恶了,不用别人动手,我来就好了。」晏婴马上就上前去要杀那个人,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告诉你,你犯了三个大罪。第一,把君王最心爱的马给养死了。第二个大罪,是让国人听到君王居然为了一匹马杀人。第三个大罪是什么?是让所有的诸侯国都轻视我们的国君,居然为了马杀自己的人民。你看你罪重不重!」齐景公说:「好了好了,放了他,放了他。」所以劝诫是用一切的善巧,把国君、把领导的正念提起来就对了,而不是很冲,去抵触国君,或者抵触领导者。

  结果魏文侯听到乐师师旷这么说,他马上就很惭愧,「不是他错了,是我错了。所以,把这个琴(就是冲撞他的琴,都撞坏了)放在我们的城门,让所有的人都看到我的过失。这个帽子也别修了,我每天带着它就想起师旷给我的提醒」。你看这个领导者不简单,这么样严于律己。诸葛孔明也是很好的领导者,他就提到,「布所失于天下」,「集众思,广忠益」,集思广益、广纳雅言,「勤攻吾之阙」,把我的缺点一定要指出来。这些好的领导者,他最重要的希望是能够利益他人、利益人民,生怕自己的问题障碍了国家、人民,所以希望大家指出来,而且自己的过失他都公开来,不隐瞒。也能够时时广纳雅言,这样子做决策的时候才能客观,才能顾全整个方方面面、顾全大局。这是我们刚刚提到的。

  刚刚也跟大家讲到,什么是圣贤?演什么像什么。在家是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他能齐家,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齐而后才能治国。我们现在这个基础都忽略掉了,一下子就要治国平天下,这是没有根的人生,慢慢的就会出现种种状况。所以我们这个时代很多的主义出现,很多的思想出现。尤其在清朝末年,那个时候种种主义统统都出现了,都是很好的思想。但是我们冷静看看,人心提升了吗?家庭安定了吗?好像不是这样。并不是这些主义不好,而是我们要寻求到根在哪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花太多太多的时间,都在想什么样的制度、方法能够解决问题。很多的管理都出来了,很多民主制度都出来了,可问题是,民主制度出来了,社会愈来愈乱。我们看西方,它是谈民主最多的,可是现在西方的青少年犯罪率吓死人,连他们都束手无策。下一代都完了,还有什么前途?很多国外的报纸上,一个青少年一不高兴,拿着枪在校园里扫射(这个不是一例、两例),几十个人倒下来。他被带到警察局,问他,「你怎么干出这样的事情来?」他怎么说?他说,「今天是星期五,我心情很不好」,就是黑色星期五。大家想一想,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死掉了,他有没有感觉到?没有,他觉得「我心情不好」。在他的思想里面,都是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自私自利,才会做出这些伤害人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只着重在制度当中,解决不了问题。最重要的是人心,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道德,这个才是根本。所以我们努力在太多枝末的事情上面,没有顾到本。

  大家今天有没有读《孝经》?昨天有没有读《孝经》?前天有读吗?我差点要问以前有没有读《孝经》?山不转路转,反正我就一定要大家都读过,我们才好举例。大家翻开第一页,「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大家读了这一段,相不相信?(听众答:相信)这个就是根,懂了孝道之后,家庭、团体、社会就和睦了。为什么?我们老祖宗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顺着人性、顺着根本来教,孝是根。今天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了,他还能有仁爱心吗?我们人生时时都能从根本思考,很多问题就解开来了;不从根本思考,都在枝末打转,那问题层出不穷。《论语》也告诉我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爱心的根本,就是对父母的孝心,对兄弟的悌、友爱,这个才是仁爱心的根本。我们这个时代都强调仁爱和平、大同世界,都强调这么高的目标,却不知道源头活水在哪里。耗了这么多精力,在这几十年来,多少人为整个国家社会的兴旺流血流汗,可是这个社会愈来愈乱,他们也觉得很无奈。所以人生能找到根本,这是最幸运、最痛快的事情。我们看,根是在孝道,悌忠信是本,礼义廉耻是枝干,仁爱和平是花果。

  我们今天根不要了,就要花果,挺好看,但是看几天,花就谢掉了,所以都变成很多美好的口号,撑不了几天。它无根,就烂了,烂了以后,反而否定了这些理论不好,其实不是的。我们现在人很容易认同一个东西,后来出状况了,就完全否定。这个是很要不得的,不是太过,就是不及,都失去理智、失去客观了。枝叶花果很好,但是它要长久的整个生长,长久的兴旺下去,它一定要有根才能生生不息。这个根的整个成长是顺着人性的,为什么?人一生下来,最亲爱的就是父母,所以是「事亲」。我们中国人的教育,就是让一个人跟父母的天性(父子有亲的天性)终生保持,这是教育第一个最重要的功能。第二个功能,就是让一个人对父母的亲爱延伸到对家族、对邻里乡党、对社会大众,再对世界人民,把这个爱整个扩展出去。这个是我们几千年教育第二个重要的目标。

  大家想一想,一个人三、四十岁了,见到父母,表情就跟三岁的婴儿一样,看到他妈妈然后跑过去,很欢喜的那个表情。大家感受一下,这个人幸不幸福?你看,他的心里都是感受着父母的爱。所以翟俊杰翟导演,他六十多岁了,他说他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进家门还能喊一声「妈」、喊一声「娘」。这个难得,他保持了这颗赤子之心不失。而且这样的人去当官都是爱护人民,大家从德育故事里面看,这些孝子一当官,都把人民视如己出一样的对待,因为孝心是爱心的源头活水。今天假如我们跟人相处产生摩擦、产生冲突,没有能提起爱心,根源在哪儿?根源在我们对父母的孝还不彻底。真的,人在修身的过程当中,只要跟人有不愉快、冲突了,铁定是我们对父母也有这样的情绪在心里面,对父母不是完全的至诚。真的能对父母至诚,这个孝心完全发出来,对人的爱心也能做得到。所以我们学习重在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任何跟人家不愉快了,马上,「我这个孝心还没有完全发出来」,赶紧找到自己心上偏颇的地方。

  什么是学问?能够融得性情上偏私,是人生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家庭里面有很多的误会、误解、隔阂,能够把它消融掉、化解掉,又恢复到和和乐乐,是人间一大经纶。所以我们今天修学的功夫好不好,不是看你学三年、学五年还是学十年,这个是形式的东西。修学是重实质不重形式,你改掉了多少习气,这个才是我们的功夫。所以性情上贪心去不掉,不行;情绪化去不掉,不行。我们自己在做事的时候、跟人相处的时候,完全感觉不到别人好不好受,都如入无人之境,只有自己了,这个也都是性情上的偏私。私,私心,把自私自利能够放得下。偏,在性格上不能心正,有好乐、有恐惧、有情绪,这个都是性情上不妥当的地方,或者常常忧患、害怕,这个都不好。自己的性格改了多少,自己又能让家庭内很多的冲突化掉,因自己的真诚而能化解多少,这个才是学问、才是经纶。而且这个是人把学问、经典演出来,人能弘道,这个才是真实的。

  因为我们在修道的过程当中,往往做给别人看,时间久了,都觉得自己学得不错。我之前常常在听的时候,听到一些朋友讲到,「我吃素都五年了」、「我吃素都十年了」。请问,说这句话,他的心态是什么?在表扬自己,「你看我多不简单,我吃素这么久了」。这个心已经动了、已经偏了,我们自己要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时时要观照自己这颗心对不对。吃素是应该的,是我们每个地球人应该做的,哪有常常表扬的?哪有一个孝子常常说,「我父母生了我,真是他的大福气啊!」先生常常说,「我太太能嫁给我,真是她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这个心态都有问题了。所以我们时时在言语、行为甚至念头都要观照到自己心有没有偏掉。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心偏掉了,马上能够把它拉回来,这个是学问。人家圣贤人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一切人都是恭敬,向他学习好的地方。我们刚刚讲到根,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跟人家有不愉快、摩擦,往往就是我们对父母,很可能在互动当中都有这些情绪产生,从根源要把问题解掉。

  人事亲了,在家庭里面又有长辈、又有兄弟,他敬长,就在家庭里面养成了孝养父母、尊重师长的态度,孝悌的精神。经典当中告诉我们,「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可见得孝悌这两个字、孝悌这两个德行,延伸出去就是一切美好的品德了。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学校,尊重老师,因为老师叫师父,同学叫师兄、师弟,还是孝悌,还是家庭的一种心境自然延伸出去。他到工作上去,不管他是哪个行业,以前都是手把手教,手把手教才能教出个中的学问。现在都是到大学去,教科书,经济学、管理学,一本经济学里面还有好几个专家讲的,请问大家听谁的?而且告诉大家,教科书里的内容一定正确吗?不一定。他没有经过时间、空间的检验,怎么可以证明他是对的?而且现在社会为什么乱?乱在思想。这些思想从哪里来?很多从教科书来的。打一个比喻,「企业唯一目的:赚取利润」,这句话教科书有没有?有,而且好几十年,还是企业界奉为圭臬的一句话。这句话用我们老祖宗的经典一对照,那根本就是邪说!赚取利润,为自己赚取利润,私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看,都是强调利、利、利,教出谁来?教出小人来。所以我们看到企业界很多的人,破坏了大自然,他还是要赚钱,他哪管以后的人怎么样,他不管。这个是利的引导。所以教科书里的书假如没有用经典对照,那人被误导多远都不清楚。在这个时代,知识爆炸,我们自己可要有判断力,不然什么错误的思想污染我们,自己还搞不清楚,还觉得很正确。

  所以,整个中华文化的核心道德是孝悌,延伸出去,学校,也是伦理的关系,到各行各业,也是伦理的关系。每一行也是叫师父,一起学习这一门技能的也是师兄弟。从这里我们就感觉得到,只要孝悌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人心就定了,社会就安了。现在是无孝无悌,人心没有这样的一种心境,走到哪里,哪有不冲突的道理?事亲、敬长,再来,出社会了,到不同的团体去,在古代是侍奉自己的君王,这个是「事君」。现在当下属的,动不动就跟领导吵架,为什么?他在家都跟他爸吵架,没有根。假如他从在家里就是「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他就懂得事君了。再上去才是「爱众」,把自己的团体都治理好,然后回馈社会,从事公益事业,去爱社会当中的大众,甚至于是鳏寡孤独、最可怜的人。我们看到这个是很自然的,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的发展,顺着人性教的。

  我们看,其实孝悌忠信就是修身齐家,礼义廉耻是治国最重要的德行,仁爱和平是平天下,不同种族、不同宗教都能够和睦相处。我们看,现在很多的学说都强调民族团结,但是大家想一想,连父母都不孝、兄弟都不爱了,民族团结是什么?口号。现在都强调要成为民主国家,很注重民权,但是大家想想,人没有礼义廉耻,这个制度能好吗?但是大家要注意,民主政治是要把好的人才选出来,谁会选好的人才?一般人会选吗?一般的人就是只看眼前利,他哪看得远?所有的工程里面,教育最重要。可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选上的人才四年当政,教育是百年树人,他管不管?教育都不管了,会怎么样?就完了!所以以前选人不是用投票的。而且你说投票看得准人吗?那个候选人上去,骂人骂得很凶,底下一直鼓掌,「痛快!痛快!」他都选那些很尖酸刻薄的人,老百姓没有想那么深远。

  所以他是恭敬的人,他才不会给整个人民不好的影响。再来,他有道义,才会时时以人民的福祉为念。他假如只是想自己,那他就想着,「我四年要捞回成本,再加利息」。那不就完了吗?现在贪污的现象有没有因为民主政治而改善?没有,我甚至于觉得好像变成一个正常现象。无廉无耻,政治怎么会搞得好?现在大陆的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一个从政者的品德,「常修为政之德」,胡主席强调的,「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贪了老百姓的钱,你就完了,甚至于殃及子孙。最近也发表很多关于一些政治人物的文章,观察到贪污的官员,后代子孙都很惨;很廉洁的,后代子孙都很好。现在也在观察统计这些真理,呈现给我们的真相。要有礼义廉耻才能民权,才能真正有好的政治。仁爱和平,有了仁爱和平的存心,才能去利益每个人的生命、生活。我们看到,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在这里,伦理道德,一个人的素质、一个人的德性才是根本。再加上制度,就能发挥得好。有了制度,没有德,反而制度、法律变成这些聪明人谋私利的工具了。

  我们要想,孝是根,根是能生,「百善孝为先」,有了孝心,其它的德行就能够生长出来。我们明白了孝能长一切的德,再读「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那愈读愈有信心。也知道,不管是教育学生,还是现在有机会跟大众交流,最重要的,要从根本教起,就是孝道。我们感受一下,一个小孩,对他的兄弟姐妹产生一种关怀、照顾的心,源头在这儿,「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不忍心让他父母担忧。再来,忠,一个人对父母忠,才能对其他的人忠。忠是尽心尽力,「亲所好,力为具」,他对父母忠诚,对人的忠诚就整个油然而生起来了。信,父母交代的事,绝对不敢马虎,如期完成。「父母命,行勿懒」,但是我们思考一下,现在我们长大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交代的事常常忘,客户交代的事,一件都不敢忘,守不守信?值得思考。那不是为道义守信,还是为money守信,看到客户跑掉,「我就没钱赚了,妈家里的事,改天再说,没关系」。我们现在处世都是先利后义,这种信不是真实的。

  很多人都会说,人家西方人很重视诚信,一个人的诚信都要有记录。你的信用卡一刷,对不起,你的信用破产了,不让你借钱。但是大家要了解,很多大公司轰然倒下,是因为他的这些高级主管贪污。请问这个高级主管贪污以前,他的信用有没有任何污点?很多时候没有。可是为什么他能干出这样的事来?他假如真诚信,会这样吗?大家细细去感受,他为什么守信?「我要在我的社会当中有形象」,他还是为了自己,而不是良心。等到他觉得,「假如这次我贪了,我后半辈子就无忧了」,那他可以把诚信卖出去。所以诚信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心境上,是良心的标准,而不是自己利益的考虑,要对得起良心。信也是从对父母的守信开始的。

  再来,礼,对父母恭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教,须敬听」,这个都是很恭敬。「长者先,幼者后」,这个是礼。义,对父母有道义。我们看到,这个道义到什么程度?父母离开了,这个情义都没有丝毫的改变。「事死者,如事生」,吃饭的时候还是摆着碗筷给父母。很多人对父母孝的,对夫妻也很有情义。我们见到一个长者,他太太走了之后,每一次吃饭,他还是给他太太摆一个碗筷。这个是「事死者,如事生」这种义。廉,「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大家不要小看「入则孝」,每一句都是人的德往外涌出来。耻,一个人羞耻心的源头也是孝。「德有伤,贻亲羞」,我小时候最怕一句话。小时候还是比较顽皮,曾经爱玩,跌倒把牙齿都跌断了;喜欢爬树,从树上摔下来,把手都割破了。这个都是战利品,现在还留着。虽然很顽皮,但是只要邻居讲一句话,我们就很害怕了。「真没家教!」一下子就觉得太丢脸,赶紧回家了。这个是人羞耻心的源头。仁,两个人,仁是时时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进而为一切人着想。「冬则温,夏则凊」,处处为对方着想的心出来了。而且每个行业都是服务大众,这个员工假如能「冬则温,夏则凊」,保证他有仁心,这样的人才一定要用。

  有一个大学毕业生就讲到,在家里都是他给奶奶剪脚趾甲,手指甲、脚趾甲都是他剪。后来他长大了,去读大学,他奶奶还要等他回来才剪,其它人奶奶还不给,他拿到专利了。他说,后来,每次回来不止给他奶奶剪指甲,还给奶奶掏耳朵,大一点了,技术比较好,可以掏耳朵了。有时候掏得太舒服,他奶奶就在床上睡着了,然后他就蹑手蹑脚,一步一步都很缓慢的离开,生怕把他奶奶给惊醒。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能这么细心的去对待他的奶奶,他就能这么细心的去对待他的客户,无微不至,哪有事业做不好的道理?所以找员工要先看他「冬则温,夏则凊」做得怎么样。这是仁。爱,我们看,「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就是体恤,用心去感受父母的心。这是爱。和,「怡吾色,柔吾声」,对待父母都非常的柔和、体贴,这是和。平,「号泣随,挞无怨」,连父母打他骂他,都没有任何怨言,这个人心平不平?平。所以孝心真正入心了,这些德行就能增长出来。

  我们讲到志在圣贤,圣贤在家里一定是一个孝子,一定是敦伦尽分,扮演好家中的每个角色,进而在单位是一个好领导、好部属,在每个团体里面他都能够尽心尽力做榜样,这个就是作圣作贤。所以我们这个作圣贤的目标,都离不开我们当前的力行、当前的家庭跟工作。我们立了志,接着,学习的次序,那天跟大家交流到,信、解、行、证。《中庸》也提到我们学习的次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个是学习的次序。其实,前面是解,笃行就是行。我们没有笃行,叫做研究学问,行了才是真实的学问。所以,前面解了叫儒学,你可以用这个学问拿到硕士、拿到博士,可是家庭不一定美满,人生不一定快乐。可是你笃行了,这样才叫学儒。我们不是来搞学术研究的儒学,我们是学儒,所以力行就很重要,学一句,做一句。今天学了不做,叫玩弄学问!连圣贤人我们都玩弄,这个心太狠了。所以要解行并进,《弟子规》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个博学,我们感受一下,今天我们学习假如很杂,好不好?就不专注了。所以这个博不是学一大堆东西,那都变成记知识了。我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学伦理道德,先把做人的根基要扎稳。有了德,你学任何的技能,你才能很好的去服务人群。有才而无德,就麻烦了,可能就会危害人。在《论语》里面提到,颜回说,孔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其实就是「博学于文」,所以这个博字我们还要跟「博学于文」来看。这个博是能够在学习的时候把它融会贯通,但是在哪下功夫?在文。这个文是指经典,文以载道的经典,不是去看一大堆的书,看得头都乱了。这个学习的次序,其实《三字经》就讲得很好了,「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事实上这个文是四书五经,而四书五经的基础在《小学》这本书。《小学》是宋朝编的,它的整个纲领其实就是《弟子规》的纲领。《弟子规》是清朝的,离我们很近,我们一看就能明了。去看朱熹编的《小学》,很多是那个时代的一些情境,有的看不懂。你们就别看了,我帮你们都看过了。学了《弟子规》,就是《三字经》讲的小学终,接下来是四书五经。

  而且大家感受感受,其实很多道理,不是说我今天要来说服大家,很多道理是我们自己去感受就能明白。假如今天让大家礼拜一读《论语》,礼拜二读《孟子》,礼拜三读《诗经》,礼拜四读《尚书》,礼拜五读《礼记》,礼拜六读《春秋》,请问大家,滋味怎么样?所以这个博学当中,又跟一门深入不违背。你在专精,比方说我们今天学《弟子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就要专在《弟子规》的教诲。什么时候领会《弟子规》?随时随地。比方说今天这个人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跟「事勿忙,忙多错」非常相应,我们赶紧把这个故事记在「事勿忙,忙多错」,我们对这句经文的体会就愈深刻。所以茶余饭后都是跟人学习的好机会。曾国藩先生每天固定有几件事情。第一,就是每天晚上把今天所见所闻都记下来。所以大家每天晚上,静下来提笔,今天遇到的人、事、物,哪些跟《弟子规》很相应的,我来领会领会。那每天对这部经典就深入了。不止跟现代的人事物学习,曾国藩先生每天看十页历史,鉴往知来,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古为镜知兴替,整个家庭、团体的兴衰存亡,在历史当中每个朝代都可以印证。跟现在人学习,又跟古代人学习。

  这段话讲完了,大家怎么学曾国藩先生?每天看德育故事看两则。我讲了有点心虚,我也没做到,从今开始,我们每天看两则,坚持下去。当然,可以重复看,再咀嚼、再体会。大家想一想,一年过后看几则?这一套书就看完了,那就不得了,你的见识广博。从今天开始,来,Give me five(给我掌声),不然我们听完曾国藩这么好的习惯,然后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还讲给别人听,两则、两则,自己都没做。真正每天看两则,你再去给人家分享那个益处,人家一听都感觉你很大的受益。这个每一天的体会,都可以加深你当前学习这一部经的深度跟广度。

  再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跟师长学习,不管师长讲哪一部经,都会把各部经的精髓融到这一部经来讲,大家有没有发现?(听众答:有。)所以我们学一部经,其实也在学其它的精髓,而因为从其它的精髓,以经来解经,就会让我们对这一句经文有更深的体会。可是你不能今天学这本,明天学那本。所以真正有学问的人都会在讲一部经的时候,让其它部经的精髓统统融在里面,让你很好的去体会。比方说,我们都知道北京的天安门有故宫,故宫有太和殿、中和殿、宝和殿,我们的文化里面非常强调和。「和为贵」,《论语》里面有出现这一句。我们在强调这个和的时候,我们讲解很可能会引到《易经》说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我们讲的时候,人就去感受,「哦,两个人完全心连心的时候,那个力量是很大的」,这个是《易经》里面的话。再来,《尚书》里面有讲到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他整个家族团结起来,「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他的家族很团结了,然后再去领导百官,还有其它的姓氏,「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又把其它的邦国都团结起来,这个是指尧帝的德行。我们从这一句当中知道,这个和是很自然的从家庭慢慢延伸到社会团体去。包含《论语》里面又讲,「君子和而不同」。《礼记》里面讲的「敬业乐群」,要合群。《孟子》又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今天你都把老百姓的乐放在心上,把老百姓的忧放在心上,都为他们着想,老百姓就会为你着想,这个就团结和睦在一起了。《孟子》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所以我们在谈这个和的时候,能够从四书五经里面,它们从不同角度来诠释和这个字,我们把它汇集下来,我们对和的体会,那个广度、深度就上来了。当然,演讲的人、讲课的人,他要是有这个功夫,他就可以在一部经当中讲解,让大家都能够很通达每一句经文怎么用在生活当中。这个是博学于文,因为文、经典都能把这些道理彰显得非常好。这个是跟大家讲到的,博学跟一门深入是不冲突的。学了之后有疑问,要懂得去请教,《弟子规》说,「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学了之后要去正思惟,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我们看了整个学习的次序,还要有很正确的心态,方法跟心态事实上是分不开的。《中庸》里面告诉我们,「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意思就是,不学则已,学了,不能会,他绝对不会停止。这是一个人决心的展现。有弗问,问之弗知,不问则已,问了而不能知道,弗措也,我绝不停下来。这个是恒心毅力。「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他常去辨别是非、善恶、邪正,「辨之弗明,弗措也」,你要把事情给搞明白、想通达,解得彻底了,你才能行得正确。有弗行,你去做了,可是也要做得非常的笃实,不自欺,「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我们要遵循学习的次序,还要把决心、毅力、恒心拿起来。这个是《中庸》给我们的教诲。而且后面有一句非常精彩,「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一次就会了,没关系,我素质差,不怕,我做一百次总可以了;人家十次会了,没关系,我做一千次。一个人有这样的态度,百折不挠,能够坚定意志了,「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样的心境去做,「虽愚必明」,虽然愚昧,也会变得聪明,虽弱必强,本来软弱,也会变得刚强。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路上,人家学得比我们好,难不难过,气不气馁,会不会没信心?不会,因为大家都装着这句话了,「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会把气馁、没自信的时间统统省起来,就好好老老实实的去做就对了。这个是学习的次序。另外再用康熙皇帝学习的方法,给大家讲一下,其实跟这个学习次第完全一样。康熙皇帝讲到,「讲论得之最速」。你从别人的演讲当中可以很快的得到他学习的一些宝贵经验跟体会,讲论得之最速。所以去听人家已经积累得很好的这些心得报告,那真的是很有福气的,讲论得之最速。慎思明辨,就是「思虑得之最深」。你把听到的这些经验、道理,再把它跟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联系起来,去思惟怎么用出来,思虑得之最深,你对这些理的体会就会愈来愈深刻了。最后,「力行得之最实」,最实在的,最后还是得要力行才对。

  其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叫「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你没做,怎么感同身受?最后,「知耻近乎勇」,知耻对自己来讲,学习绝对不能自欺,不能欺骗自己,要很清楚自己的心态对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18: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