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13|回复: 1

[其它话题] [清远法师]瑜伽行派的两个系统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清远法师]瑜伽行派的两个系统


瑜伽行派的两个系统
    瑜加行派是从无著,世亲这个系统下来的,重要的典据是《瑜伽师地论》。“瑜伽师”是汉译名,从藏译看,原名是“瑜伽行”,所以一般称这派为瑜伽行派。此派是从世亲传承下来的,世亲的学说规模大,方面广,但在形成瑜伽行派的发展过程中,却始终是以唯识说为主导的。在唯识学说发展中有两个系统;一者是唯识古学;二者是唯识今学。
    一、唯识古学
    唯识古学比较偏重於保守,注意保持世亲学的原来精神,甚至在文字上也尽量保持原貌。唯识古学的代表人物先有难陀,后有安慧。
    难陀唯识说的重要根据是世亲的几部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等,甚至可以追溯到《摄大乘论释》、《辨中边论释》中关於唯识的思想。以陀把上述各书的唯说贯穿起来,并加以发挥。因此,要了解难陀的主张,应先读其思想渊源的《摄大乘论》。《摄大乘论》中曾提出了三点成立唯识的理由:(一)由唯识无义。“义”即境,就是说,心法中只有识而无境。心法的对象都是无体的;不实在的,所以成立了唯识。(二)由于有见相二。虽无实境,但它毕竟有个来源,它的来源仍然是识。其原因是因心与境是以“见”“相”关系统一在一种识里的,如眼识属于“见”,所见的各种色训就是“相”,色识也统一在眼识中,成为一级,总的谓之眼识。因此,这也成立了唯识。(三)由种种相生起。前五识都各有自己的确定对象,如眼限於见色,耻根于闻声等,到第六识,范围就宽了,它可遍缘於十八界,但仍属于“相”的一边,所生起手足 种“相”,仍在识的范围内,所以也成立了唯识。
    《摄大乘论》成立唯识的三个理由完全根据它把识总起来讲。诸认总的来说,凡有十一类,即身识、身者识、爱者识、就受识、正受识、世只、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恶两道生死识。这十一类决摄一切识。如说眼识,就可归于身识,色识,归于应受识等。这十一类识在观行识,看具体情况来配合,哪一类的识属哪一识的见或相,并不是固定的。难陀根据《摄大乘论》的说法有了发展,他把见相固定了,把八识分开来讲。说每种识教个别的有其见相,如眼与色相对,耳与声相对等,分工明确,不相紊乱。就是说,每一种识生起都有两种作用,一是能取境,一是它转变成为所取的境。因此,见相固定在每一种训上,能取的就叫“见分”,所取的就叫“相分”,那么,按实言之,这二分都同为识的自体呢,还是各一分为识的自体?难陀认为,二分中见分为自体,见分是转变出来的,所以是不实在的虚象。如以三性区分,相分是虚像,属遍计所执性;见分因有分别作用,属于依他起性;只有到它转变成净的性质以后,即认识到相分是不实在的以后,那时所显现的才是圆成实。
    难陀以《摄大乘论》出发,首创见相二分说,同时又与种子说相联系而创种子新熏说。在他看来,见相分之转变,显现,是由于种子的功能,种子则由熏习而起。所谓熏习,就是前七识有了分别而留习气于第八识上,这些习气将士烛可以发生现行的,所以叫它种子。种子的来源就是熏习。难陀进而认为,种了既是由熏习来,熏非本有,而是现熏。人们把他这种说法称为新熏说。
    以陀的唯识说与世亲比较接近,虽然有所发展,但基本精神还是来自世亲。难陀的发展是他明确地指出相分是无体的,见分也无其地相。因此,后世称它的学说为“无相唯识说”。
    唯识古学的代表,难陀之后还有安慧。安慧基本上继承了难陀的思想,同时吸收了陈那之所长,把二分说、三分说同《摄大乘论》、《辨中边论》中的唯识说事例一起。虽然他的说法还是三分说,但他用《辨中边论》开宗明义第一颂的意思,认为识法分别只是“虚妄分别”。在此分别上的见相二分即“二取”,是遍社所执性,都是不实在的,所以谓之“二取无”。只有自证那一分才是实在的,属於依他起的性质。所以以心分来说,三分说反而成为一分说了。
    安慧产於种子瓣熏的说法,与难陀差不多。由於他这种唯识说,主张相分不实在,甚至连见分也是不实的,亦无行相,所以也属“无相唯识说”。
    二、唯识今学
    唯识今学,态度比较自由,进取,在不丧失无著、世亲学说基本精神的范围内,对其学说,大加发挥,在文字上也做了一些改动。这比难陀,安慧等的原派来说,是一个新派,所以称之为唯识今学。
    唯识今学的代表人物当推陈那和护法。陈那是世亲的门下。他的著作中有许多讲到唯识的地方,特别是《观所缘论》就是成立 唯识无境的著作。陈那说的“所缘”就是境,此境不是在心外。陈那认为,能够称得上“所缘”的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有实体,令能缘识,长彼而生。”就是说,所缘(境)必须是实体性的事物,还必须能够引起能缘(心)攀缘而生。(二)“能缘识,带彼相卢。”就是说,在能缘识生起以后的分别中,要有它的行相。这个行相虽然似境,但却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如镜显影,但产生影的功能却在于镜子本身。考究这两个条件,境不会是在心外的实物,而在心内,是心的一部分(心的相分)。由此看来,陈那也是主张唯识说的。不过,他的说法有其特点:相分引起见分,见分所得的行相与相分一模一样,因此这个相分(所缘)也是内境。这样,第一、相分是有实体的,实在的;第二、见分也有其行相;这种唯识说一般称之为“有相唯识说”。
    陈那认为量的性质是自己了解自己,这也叫“自证”。这样,从心分来说,在见分相分之外,他又加量果一分也叫“自证分”,而组成三分说。
    唯识今学的另一家是护法。护法的唯识学说比较特殊的看法有下列几点:
   (一)、他对世亲《三十唯识颂》作了改动,中间修改了唯识性的一个颂。他将三十颂分为三大段,开始十二四颂是一段,讲唯识相;中间一颂是一段,讲唯识性;最后五颂是一段,讲唯识位。
   (二)、关于心分,护法主张四分说。他认为“见”、“相”二分是一重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一专的全体来说这是比较外围的一部分。到了“自证”,就属于心的核心部份,属于内缘,而内缘复有能所,能,就是“证自证”,所,就是“自证”。这又是一重关系。由这两种关系就构成了四分说。唯识说发展到四分说算是最完备的了。
   (三)、关于种了说,护法调和难陀的新熏说和护月的本有说,认为种子既有本有,也有新熏,在发生作用时,两者均发生力量。
   (四)、关于唯识的性质问题,一般认为唯识的含义是:一切法说到究,竟性质上属于识的一类,以识为性,所以是唯识。护法则认为一切法只要不离识就可以,不单独脱离识而存在就是唯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22: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