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4|回复: 4

[学佛文档]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30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05-126)》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O六集)  2013/3/16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106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群书36O》课程进入第四个大单元「为政」的第四个纲领是「至公」。这个「至公」确实在现阶段社会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人真的没有私心,一心为他人着想、为团体着想,以至于为世界着想,这无私的心是真诚,必能感通,能感通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国度。因为刚好师长在我们马来西亚弘法一个月,老人家在这个期间刚好跟所有宗教的代表有一次聚会。我们大马负责宗教团结的官员跟老人家语言算不通,沟通都是通过翻译的,跟老人家见了这第一次面就很欢喜,说老人家还有几个礼拜留在大马,赶紧安排所有宗教代表一起聆听了一场老人家的教诲。底下坐的都是不同宗教的代表,语言上不同、宗教又不同,但是无私的心、真诚的心感通。我看很多马来人,他们在听老人家讲话的时候,那个耳机都是把它按进去,要听得更清楚,就怕漏了一句话。

  所以我们看到马来人他们在听老人家讲课这么专注、这么珍惜,对我们也是一种启示。我们跟着师长这么多年,那分诚敬、好学的心可能都比不上马来人。所以学习得利益的程度,跟学习者的诚敬心成正比,「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其实坦白讲,我们现在讲师长老人家的故事,听起来都很轻松,其实我们冷静想一想,我们自己身边不同种族、宗教的有缘的人,我们有没有把他团结起来像一家人?还是我们一看到他们,「肤色不同、宗教不同」,很多分别、执着可能在我们的心念当中,一念接着一念,都没有察觉了。所以我们跟着圣贤的教诲、跟着老人家的教诲,我们要学老人家的行持,他老人家的行谊我们要效法。

  印度尼西亚是回教国家,老人家很为这个国度的人民着想,最后他们国家颁荣誉博士给师长。大家看过回教博士的服装没有?没有看过?待会拿给大家看,非常庄严,待会我们廖学长拿给大家看一下。这个都是感通,都是无私真诚才能感得不同宗教的国度对他老人家的爱护跟尊重。回教国家颁荣誉博士给佛教的高僧,而且当地的印度尼西亚人讲了一句话,说师长净公上人老教授比印度尼西亚人更爱印度尼西亚的人。虽然语言不通,那个诚心能不能通?

  我记得二OO七年我们校长职工会第一次办教师培训,这个因缘也很特别,因为校长职工会是整个大马教育界的校长,他们等于在教育上大家互相切磋、互相扶持,这属于全国性的一个单位。西马九百八十六所华小,东马好像有三百多所,加起来是一千两百多所。当时候是西马,他们主要的代表到了庐江汤池参与传统文化的课,很欢喜,回来就要在整个西马推展《弟子规》。后来他们推展以后,整个东马看了也很感动,后来东马也跟进,等于是在华人在的国度当中,全国性的推展中华文化,这在马来西亚是非常殊胜的一个因缘。当时候二OO七年是在金马皇宫培训了六百个老师,那个时候是在金马皇宫的蒙古包。大家有没有看过蒙古包可以坐六百个人?挺大的蒙古包。

  当时候师长老人家参与了这个开幕,开幕的时候因为教育部长是马来人,那因为我们深入传统文化,就知道儒释道都是教育,但对一般其它民族的人,他可能会把佛家看作宗教,那他们又是回教的国家,所以主办单位也很谨慎,他们觉得师父是佛教的高僧,是宗教,所以也不好意思安排老人家上台给大家勉励,就没有做这个安排。结果这个教育部长要上台给大家勉励的时候,他就拉着师长一起上台去了。这没有任何人安排的,教育部长很欢喜,「你是我的老师」,就把老人家拉上去了。几句话他就感觉到老人的真诚还有智慧,就主动请老人给大家讲话。那场会议之后,教育部长亲自为《弟子规》写序,在最前面就是教育部长写的序。

  你看这些因缘都给我们证实,人真诚、无私,大公无私的时候,他是能感通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国度。师长老人家做到了,我们做不做得到?你们没有反应,那可能《弟子规》没有读入心,尤其是最后一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一句要读进去。不能读成「最后一句终于读完了,功课交完了,打勾,晚课有上了」,那就变形式,不是实质了。实质是句句经句都能入心,变成我们的灵魂,变成我们的生活,变成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得大利益了。这一句「圣与贤,可驯致」入心,这个人绝对不会自卑、不会垂头丧气,他只会百折不挠,愈挫愈勇,因为他已经坚信了,他不会受影响了。

  那我们看到老人家这样的行持,要从心地上效法他老人家无私真诚,胸怀天下。老人很善巧,常常讲到,说有人问他你是哪里人?诸位学长,您是哪里人?可能大家会,「我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当然这样介绍没错,这叫不忘本。老人说,「我是地球人。」这个也是很有智慧,给我们的提醒。提醒什么?提醒世界变了。因为交通、信息的发达,绕地球一圈不到两天的时间,所以新的名词产生了,叫地球村。几千年来大家听过地球村吗?没有。这个时代的新名词。地球都变成村了,那大家不都是好邻居,不都是很亲密,休戚与共?哪边不好了,可能都会波及到其它的地方。所以在这个时代生活在地球的人,心量最少要为整个地球着想,不可以小心量。所以师长这个很幽默的介绍自己,「我是地球人」,也是非常善巧的提醒我们这些学生,一定要有这样的胸怀。而真正要能学习到老和尚的智慧,首先要从他老人家大心量学起,不可以小鼻子、小眼睛,为整个天下着想,还有为世世代代的苍生着想。

  我们想一想《群书治要》这本宝典,老人家一拿到手,做了一个动作,印了一万套,就怕这个宝典再亡失掉。而且又编了《群书36O》。因为现在人忙,你把一整套放在他的面前,把他给吓跑了,五十万言,他马上昏倒。所以现在人忙,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说赵王你是很喜欢音乐,「请奏瑟」,你可不可弹一首瑟曲给我听。赵王就弹了瑟给秦王听。结果本来是欢欢喜喜谈音乐来交流,可是这个秦王的态度不好,马上让这个御史「前书曰」,让这个御史记载什么?「某年某月,秦王与赵王会饮」,一起用餐喝酒,「令赵王鼓瑟」。这个「令」什么意思?秦王命令赵王,「来,给我弹瑟」。其实秦王的态势就是他是国王,你们全部都是我的臣。从这里看出来,秦王没有学过《弟子规》,是吧?「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一个人没有这种尊重别人的态度,处处结恶缘。结了恶缘,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以人其实要明白,「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不能有恶念、恶言、恶行对任何一个人,这才是明理之人的态度。

  结果蔺相如在旁边看到这个态势,赵王被压下去,秦王很无理。他马上上前说到,我们赵王听说秦王很善于敲「秦声」,秦国的乐器,是瓦质制作的乐器,「请奉盆缻以相乐」,请你用这个盆缻奏个音乐。这叫礼尚往来,是吧?人家唱好几首歌给你听,你也要怎么样?要回礼。所以与人应酬也要准备个一、二首歌,不然人家临时约你,你都不上去,也是失礼。所以大家看我在一些场合都会唱歌,其实就只会唱那两首而已,这个就是随时要应对的时候要准备好。

  结果秦王看蔺相如提这个要求就不高兴,「秦王怒,不许」,不答应。「于是相如前进缻」,把这个乐器拿出来,然后跪下来请。他是王,他也很恭敬,跪下来请,「因跪请」。「秦王不肯击缻」,秦王还是不肯,没办法了。「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看秦王不答应,蔺相如就很坚决,大王你不答应的话,五步之内我举剑自尽,我颈上的血会喷到你的身上!很刚强,绝对不能让自己的国家受侮辱、国君受侮辱。结果蔺相如这么一讲,秦王左右这些卫士就要拔刀,要伤害蔺相如。蔺相如转头看着这些武士,眼睛瞪得很大,「相如张目叱之」,眼睛瞪大会说话,就把这些人给吓退了,「左右皆靡」。大家有没有听过所向披靡?蔺相如是用眼睛所向披靡,把这些武艺高强的人都震退了。「于是秦王不怿」,秦王非常不高兴,但没办法,就敲了一声,敲了一下,然后就结束了。「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蔺相如马上转头对着御史看,来,记一下,「某月秦王为赵王击缻」,秦王击这个缻给赵王听,礼尚往来。

  「秦之群臣曰」,秦国的这些旁边的臣不甘示弱,就一起喊,「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请你们赵国以十五座城池为我们秦王祝寿。蔺相如马上不甘示弱,回话给他们,「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请把你们秦国的首都咸阳拿来供养给我们赵王祝寿。「秦王竟酒」,最后这个宴席结束了,「终不能加胜于赵」,那个气势还是没有办法把赵国压倒。所以这些留名青史的人都是以一当百。在《三国演义》里面,孔明舌战群儒,几十个大儒一起围攻他,他应对自如。这是勇气,也是机智,有智慧才办得到。

  接着经文又讲到,「既罢归国」,这个会面结束了,「以相如功大」,蔺相如又建功了,「拜为上卿」,这就不是上大夫而已,官员当中最高的就是上卿这个位置,「位在廉颇之右」,古代以右为尊,所以位置在廉颇之上。「颇曰」,廉颇说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我为国家打了这么多胜仗,然后常常都是跟敌军兵刃相交,九死一生。而蔺相如只是口才很好而已,怎么可以把他的位置放在我的上面?他不服气。「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而且蔺相如出身低贱,我不愿意在他下面,我觉得很羞耻。

  其实大家看到这里,廉颇也是我们的老师,廉颇这句话是傲慢。他因为什么傲慢?他自己有身分、有地位了,他瞧不起人、他执着了。怎么可以看人家的出身?应该看人家的德行、智慧,跟为国家的贡献。所以人假如有执着自己的相貌、执着自己的富贵、执着自己的学历、执着自己曾经做过的功业,没有不傲慢的。其实刚刚念到的这些东西,全部都是身外之物,带不走,结果我们却因身外之物让自己的灵性不断的堕落,让自己的德行愈来愈差。所以其实人最可悲的是被自己给卖掉,自己欺骗自己了。人不是因为身分而尊贵,是因为你的德行、你的行为而尊贵,哪有瞧不起人会尊贵的道理?

  所以从廉颇这句话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在一个企业团体当中,可能我们是老臣,可是新进的人当中有没有可能德行跟才能比我们高?我们在这里呆十年,他呆一年,就跟我平起平坐了,自己会不会感觉酸酸的?甚至于开始嫉妒,看到他就,「哼!有什么了不起!」紧接着更严重了,毁谤他、嫉妒他?那老臣应该是念念为这个团体着想,才叫老臣,而不是因为那个身分在那里摆姿态、摆官气,那不是与老臣这个身分相违背了?所以有时候人被习气控制住了还得冷静下来,老臣还得有老臣的样子,面对新进的人也要恭敬,也要为团体举才,焉能傲慢、焉能嫉妒?所以历史当中,我们特别感佩鲍叔牙推荐管仲,他尊贤,他让位、让贤,成就了齐国的强盛,这个积了很大的福报。所以他的后代十几世都是齐国的名大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而且廉颇不只心里不高兴,障碍自己,「宣言曰」,他大声讲出来,「我见相如,必辱之」,只要让我再见到蔺相如,我一定当面羞辱他。「相如闻,每朝常称病」,就是蔺相如听了以后就不上早朝了,因为上早朝就会见到廉颇,两个人这样就很不好看了,在文武百官当中两个人冲突不好,会带动不好的风气,所以都称自己生病了,避开他。而且自己出门,「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引车避匿」,刚好外出的时候远远看到廉颇的车子来了,他赶紧吩咐底下的人,躲到巷子里面去,不要跟他碰见。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他身边的这些家臣看到这些现象受不了,接连对他劝谏,说:「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所以离开我的家亲眷属来侍奉你,就是非常仰慕你的德行、你的道义。可是,「今君与廉君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今天你跟廉颇同列为大臣,廉颇还当众讲这样的恶言,结果你反而怕他,还躲他,我们看到你这个行为,平常的人都觉得你这样的行为太丢脸、太懦弱了,况且你还是将相、你还是上卿,做那么丢脸的事情。我们,「臣等不肖,请辞去」,你看古人还是挺含蓄的,很无奈讲完了,「还是我们没德行,我们要走了」,虽然抱怨完了,还是很尊重蔺相如,也没给蔺相如难堪,「我们没德行,劝不动你了,我们要走了」。

  「相如固止之」,蔺相如赶紧也是很恭敬的劝他们不要离开,接着跟他们讲,「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蔺相如问他们,就是说,你们觉得是廉颇比较凶恶还是秦王比较凶恶?那当然大家都讲,当然是秦王,廉颇比不上。蔺相如讲,秦王这样的威势,这么凶猛,我在他的朝廷我还敢呵斥他,还羞辱他群臣的不义,我怎么会怕廉颇?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颇?所以「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我相如虽然资质不好,可是我也不可能怕廉将军啊。大家一听,也对,他都完璧归赵了,怎么可能会怕廉颇?

  接着就说到了,「顾吾念之」,这个就是我们《36O》的经文。这个「顾」也是一个转折,我既然不怕廉颇,我为什么还要躲他?『顾吾念之』就是,但是我所考虑的、我所想的,『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句话,我们说,听留名青史的圣贤人的话,不只留在文字上,「慕贤当慕其心」,我们可以了解到,蔺相如只要思考事情一定是为国家着想、为大局着想。所以我所考虑的、我所念到的,是这么强的秦国不敢侵占、不敢发兵于我们赵国,「徒」就是只,「以」是因为,只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个在,他们不敢放肆。『今两虎斗,其势不俱生』,假如我们两个发生冲突了,那个形势很可能我们两个不能共存,紧接着国家会有危难。『吾所以为此』,我所以会避开他,会这么做的原因,『先公家之急,而后私雠也』,是先考虑国家最要紧的角度,其实就是国家的安危了,而把两个人的私怨,这个「仇」就是仇怨,先放在后面。

  我们常常同参道友一起在交流,「我也知道不能生气,可是常常跟他讲话实在忍不住,就骂起来了。」其实假如我们一想到,在团体里,和为贵,要做榜样,假如这个念头摆在前面,那个气就出不来了。所以还是把什么摆在第一位,所以气才出得了?我。「他怎么可以跟我讲这种话」,就受不了了。

  所以接着经文当中,在「史记治要」里面有提到,接着的发展。「廉颇闻之」,蔺相如这一番话廉颇听到了很感动。我们看这个历史,古人一看到人家不简单的地方,马上生惭愧,因为他们有基础,他们也是读过圣贤书,只是一时间伏不住自己的习气,一被提醒,马上转念。所以这个风范也是让我们很冷静,身边任何的亲朋好友只要讲的有道理,哪怕我们气在头上,马上要拿甘露水降温,把人家这句话接受下来,不然意气用事造更多的罪业。马上,廉颇听了不只不生气了,很惭愧,「肉袒负荆」,脱掉自己的上衣,拿着荆条去请罪,让蔺相如责罚他。而且,这里更不简单,「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请他的宾客一起跟着他去,真的把面子全放下了,不要面子,很真诚的道歉。「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他就对蔺相如讲,说我是很卑贱的人,没有见识,不知道您心量这么宽,念念都为国家着想。结果蔺相如的无私、廉颇的至诚忏悔互相交感,「卒相与欢」,两个人就结交成非常好的朋友,「为刎颈之交」,刎颈就是可以为对方去死,这样的好朋友。

  所以人的一念之真诚忏悔,不只自己的德行提升,人生改变,甚至连国家的命运都会改变。其实人分不开家庭,分不开团体,甚至于我们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人,跟传统文化分不开。我们做得好,家庭、团体、文化沾光;我们这个脾气、瞋恚伏不下来,家庭、团体、文化都受累。所以人要有志气、要有责任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的人习气就不会放纵,会非常战战兢兢观照自己的心念,调伏自己的习气。

  所以这个故事,读书人读完之后都感叹,说蔺相如完璧归赵很难,但蔺相如不觉得难;躲着廉颇,一般人觉得很羞耻,但蔺相如不觉得羞耻。为什么一般人觉得难,觉得羞耻?因为这个难,首先是我们不愿意老实听圣贤的教诲。他难难在哪?难在「我」太重了。假如念念为国家着想,这个就不难,也不羞耻了。所以那个难,不是在境界当中难。我们常常都会觉得,好难、好苦,跨不过去了。其实,「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我们执着在这个境界上,然后自己的心产生分别、产生难的执着。

  曾经跟大家分享过一个例子。新加坡有一对夫妻,相处得很融洽,他的先生说我这个太太很好,但是有时候很替她觉得委屈。就是我的母亲误会她了,然后还骂她,结果我太太还跪下来道歉,那时候我觉得我太太挺委屈的。诸位女同胞,妳的婆婆误会妳,还骂妳,然后妳没生气,还跪下来道歉,难不难?大家没反应,我听懂了。难,光想到那个情境,就有点手要发抖了,怎么还做得到?可是接下来这个女士讲出了心法,她说,我没有委屈的感觉,因为婆婆是家里的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她把先生照顾、养育、教育长大,我才有这个先生可以相守一生。我要感谢她的恩德,老人是家里的宝,那是我们大福田,给我们修福报,给下一代学孝道的。所以我看老人家一生气,我就心很痛了,赶紧让她老人家的气降下来,我一跪下来,她的气就下降了,赶紧给她道歉,她慢慢就不气了,那我就不担心她的身体会受损。

  她不觉得很难做,因为她没有想到「我很难受」,她把「我」放下,念念为对方着想。「念念为对方着想」,诸位学长,这一句话熟不熟悉?这句话在师长老人家的教诲当中,点播率是NO.1,点播率最高。「念念为对方、为众生着想」,这句教诲是无上的心法。为什么?一个人不把自私自利放下,他入不了圣贤的教诲。可是这个「我」要放很难,老人家一个非常善巧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从今天开始都念念为人着想,这个我执不淡而淡,不放下慢慢自然就放下了。」所以当我们跟人相处觉得很多境界很难,很可能是我们连师长老人家最常提的这句话都不肯依教奉行。所以难不在境界,难在我们不老实依教奉行。

  包含人在很多境界当中,那个难是因为我们有退缩的习气。有些朋友都会(我们交流到),我太太怎么样了、我的岳母怎么样了、我种种家庭的因缘怎么样了。有时候看他的信,看着看着都会觉得,他怎么种种境界的考验?但读完他说的话或者他写的信,最根本的一个重点,第一个,他没有自信。他没有自信了他就容易退缩,他不相信自己有无量的智慧德能,所以面对境界,他那个惯性,退缩的习惯就起来,人那个退缩的心一起来就兵败如山倒。而且人一不相信自己,紧接着就是不相信所有的人。所以他在叙述所有亲人的情况,他也很难相信所有的亲人能改变。所以他一个心念没有信心,最后就所有的境界都是障碍。他一对自己有信心,他就会找方法来突破;他对别人有信心,他就会造缘去成就每个人。所以是障碍还是柳暗花明,都在一念之间。

  所以有时候我们分析起因缘,好像很难、很复杂,其实都要回到自己的心念、心态。心境一转,境界自然就会转。假如不这样去下功夫,坦白讲,学传统文化,烦恼会愈来愈多。为什么?因为懂的道理多了,不在自己心地上下功夫,会拿去看别人的过。别人有过,我们又没有善巧引导,又去控制,人家又不接受,当然我们就更多的不欢喜、更多的求不得,那当然就笑容愈来愈少。笑容愈来愈少又怕人家知道,更惨,在学传统文化的人面前就「嘿嘿嘿」,苦笑,然后在没有学传统文化的人面前就「唉!」就叹气了。回到家里脸更臭,因为家里的人都没学传统文化,然后觉得,又是讨债的来了、又是冤亲债主来了。都是这种念头,哪会学得欢喜?所以一翻开《论语》第一句就读不下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明明是苦,哪有悦?

  所以六祖大师那句话很有禅机,当我们起烦恼的时候,以这句话提醒自己,「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我们自己的心动。心动了什么?动了邪念、动了妄念、动了跟经典不相应的念头了。假如我们在境缘当中念念为对方着想,我们的整个思惟就完全不一样了。你念念为他想,「爱人者,人恒爱之」,他慢慢就替你想了。你都觉得他是障碍,怎么可能他会为我们想?

  所以,第一个,境界为什么难?没有自信,退缩了。再来,还有一个很深的习性,叫贪快,急于求成,就希望马上转变,对方马上改,这都没有道法自然。其实坦白讲,我们有没有马上改?自己没有马上改,怎么去要求别人马上改?这个叫苛刻,这叫反其道而修了。圣贤人教我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们现在学反了,严以律人,赶快改;宽以待己,自己的脾气二十年了都没改,但要求别人马上改。

  所以我之前我听了一个故事很有趣,但是对自己也很提醒。一个父亲望着他几个月的儿子,很急,把他儿子抱起来拉着,「叫爸爸,叫爸爸」,他还没叫,「叫爸爸,叫爸爸」,太急了。结果这个孩子后来能走路了,二、三岁能走路,也会说话了,突然有一天,他的父亲看到这个儿子面对他们家的鸡,抓起来说,「叫爸爸,叫爸爸」。你看,你太急了,把你的下一代都教坏了。其实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光要调伏一个急躁,都要下大功夫跟长远的功夫。人一急就没有定性,心烦意乱,讲话都会乱讲。对方都感觉我们的心烦意乱跟我们的情绪,他哪可能跟我们很好的互动?所以圣贤人留了一句话给我们,一个人求学问、求道德,「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要先降伏自己浮躁的气。浮躁的气往往来自于想控制对方,都是要求对方,这个心就开始浮动、开始急了。

  怎么调伏?首先把精神下在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过失,「只管自家,不管人家」。能看得到自己的心,调了自己的心,别人感觉到我们的善、我们的真诚,自然他们就跟着转了。所以道家强调「正己化人」。那当然,这个定静的功夫要时时观照、时时保持。所以《弟子规》里面很多经句就是调伏浮躁。「事勿忙,忙多错」,「步从容,立端正」,走路是修静定;讲话,「凡道字,重且舒」,所以讲话快的人首先要把速度放慢,这个都是调浮躁,「宽转弯,勿触棱」。你讲话、一举手一投足都要缓,慢下来,才能调伏浮躁,才能时时观到自己的念头。

  除了从心地上不退缩,有信心,然后不去苛刻要求别人,对于身边的缘分、因缘,道法自然。求什么?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要欲速不达、弄巧成拙。好多人在点头,可能都是我们共同走过的经验。觉得传统文化好得不得了,然后给亲朋好友一讲,讲到他们口吐白沫。觉得自己很委屈,这么好的东西要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当我们有这个念头的时候要想起一个故事,就是「叫爸爸」的故事,你就会稍微缓和下来,还是不能强求别人。而且要心地柔软的去为身边的人造缘。你看他现在不能接受,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能理解他的思想观念为什么不接受吗?你一理解他,你就不会指责他了。你会觉得,这个时代传统文化断了那么久了,他们也很无奈,很多思想观念被误导。你不只不会为他们生气,你会有设身处地的怜悯心,你就会有耐性去陪伴他们提升。

  所以说穿了,面对境界,都不是对方的问题,都是我们心地功夫。所以这个耐性重要、柔软重要、善巧方便重要。很多人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又觉得落入两难。我假如比较顺我太太的话,好像又对我妈妈不孝了。妈妈,要孝顺她,《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那我到底是听我太太的还是听我妈的呢?那诸位学长,请问听太太的还是听妈的?我们也落入两难。我们好好考虑、考虑,就像两百零七句说「顾吾念之」,这个两百零七句就是,所以,遇到事情,我的念头放在哪里?很重要。

  我们先考虑一下,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是听妈的还是听太太的。好,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9 08: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