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5|回复: 2

[学佛文档] 心念与命运(三)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23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因果教育:心念与命运

心念与命运(三)



--------------------------------------------------------------------------------

                总目录:
            第一章 心念与苦乐
            第二章 心念与损益
            第三章 心念与祸福
            第四章 心念与功名
            第五章 心念与官禄
            第六章 心念与婚姻
            第七章 心念与子嗣
            第八章 心念与前程
            第九章 心念与手足

            第一章 心念与苦乐

            苦乐感受,随心而异
  
  痛苦与快乐在於一念之间。
  就世俗和相对的观点来说:外境和物质都是中性的,随著人的心理状态不同,而感受痛苦或快乐。在同样的物质和环境下,有人感到快乐无比,也有人觉得痛苦万分。例如在论语的「雍也篇」中,孔子称赞颜回说:「颜回居住在陋巷,只吃一小箪饭菜,喝一小瓢水,别人都受不了这麽贫苦的生活,颜回内心的快乐却丝毫没有改变。他实在有贤德啊!」这就是「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的明证!
  由於精神修养和心理状态不同,有人在最差的物质条件,也能感到快乐;有人纵使在最好的物质环境,也是心不知足,痛苦难受。
  事实上,只有当我们心念清净时,才能感受绝对的快乐。如果我们心不清净,只能感受到相对的苦乐。
  由於我们的念头和思想不断地在变动,所以我们所感受到的喜悦和忧愁也飘浮不定。
  如果从究竟和绝对的真理来看,世间所有的物质都是有缺陷、有副作用,而且生灭无常的。所以感官的快乐享受也都是暂时而且要付出代价的。比方说:买了高级的轿车和别墅,必须付出很多钱,保养费和心理压力也会相对提高。而且,越是名贵的物品,越会遭到偷窃,遗失或毁坏时,便会觉得越心疼。有人觉得吃山珍海味很快乐,但是每天吃同样的东西,日子久了,就会产生厌烦,甚至感到痛苦。只有在心灵上才能找到常久的快乐。所以华严经的净行品才建议我们:「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就善恶来说,饮食是中性的,有人为了服务人群、增进道业而吃,有人为了为非作歹、放逸淫荡而吃。同样的情形,升官发财本身也是无善无恶的,因为升官发财以後可以造福乡里,也可能横行霸道。
  许多人都认为升官发财很快乐。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便会晓得不一定如此。因为升官发财的快乐也是短暂而且有副作用的。有些人因为升官发财产生傲慢,眷恋官位、权势和财产,甚至到临命终时还放心不下,而死不瞑目。有的人因为升官发财而遭到小人的嫉妒、排斥和觊觎。有的人因为升官而鱼肉百姓,有的人因为发财而为富不仁。只要心不满足,认为自己所升的官位总是不够高,或者所赚的钱财经常不够用,甚至怨天尤人或者嫉妒别人,他便会感到痛苦万分。
  我曾经亲眼看见一位师范学院的女高材生,她是全班第一名,在毕业典礼那一天,她也得到全校第二名的殊荣。然而,她在领奖时,却哭得好伤心。由於她不是全校第一名,她不能代表毕业生献致答词。她认为这一件事很重要,耿耿於怀,把思想的焦点集中在「我输了」这一个消极的黑暗面,而忘记自己仍是非常优秀而且幸运的,所以快活不起来。
  我也看见一位富翁听了两百多万元的音响而闷闷不乐,因为最近又有更高级的名牌机种问世,他认为自己那套音响已经落伍了。他为自己不能拥有世界最好的音响器材而感到自卑与无奈。
  殊不知:欣赏音乐的快乐,主要来自心境。如果烦恼一大堆,心里没办法宁静下来,以欢喜和感谢的心去聆听音乐,是无法得到快乐和喜悦的。心境不佳,纵使聆听世界上最贵的音响、最好的交响乐团、最棒的指挥,也是只有形式而已。况且,物质的进步和欲望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如果我们把生活的重点放在物质上,那我们便不可能有满足的一天。当我们成为物质和欲望的奴隶,那有自由和幸福可言呢?
  从另一方面来说,有的穷人家听了一台又破又烂的手提式收音机或随身听,边听边唱,高兴得笑不拢嘴,脸上露出满足和悠然自得的表情。你觉得他是否比前面那位富翁快乐呢?
  所以,我说:快乐主要来自心念,而非外境。
  每个人都有遗失东西的经验,尤其当我们遗失贵重或心爱的物品时,更是忧苦煎熬。但是只要我们能转变心念时,便可能化痛苦为快乐。例如:把遗失东西当做布施想或还债想,心里自然感到开朗和欣慰。
  观想自己把遗失的物品施舍给别人,而且想像他使用得非常愉快,不但可以扩展我们的仁爱心,而且能增进福德。
  如果能把遗失当做还债想,我们便没有理由忧愁。因为前世欠别人债务,所以今生必须偿还。越早偿还越好,免得将来又增加一笔可观的利息负担。
  无论遇到任何逆境,只要我们放大心量,常存慈悲、感恩和欢喜,便可以化苦为乐,无入而不自得。
  心念是因,苦乐是果。心念有善、恶、无善无恶的分别,果报只有苦、乐、不苦不乐的不同,却没有分善恶。因为果报是中性的。譬如说:「布施得财富的果报,偷盗得贫穷的果报」,布施是善,偷盗是恶。行善得乐,造恶受苦乃是自然界的因果法则。但是财富和贫穷等果报,只有苦乐不同,本身却没有善恶。因为有的人获得财富以後会慷慨施舍,有的人却因此而为富不仁。贫穷也是中性的,我们常听人说:「贫穷是罪恶」,其实这不正确。有人因为贫穷而奋发向上,勤劳好学;有的人因为贫穷挺而走险,作奸犯科。其实,问题不在於贫穷本身,而在於当事人的心念和态度。如果说:「贫穷是罪恶」,犯罪又会受苦,那穷人将永远没有快乐和翻身的一天,这跟事实不符。因为在社会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贫穷而心地善良、工作勤奋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位为人书写文字的先生醒来以後,就把这件事记在墙壁上。正月十七日,到书生家去拜访。书生正擦拭衣裳,穿上鞋子要赶去亲戚家,到西山赏梅。船开到渡桥时,碰到巡江使者所坐的船只。船上的人都被抓去,那位书生因为身穿青衣(古代的学生穿著青领的衣服,职位低的官员也穿青蓝色衣衫)而免於被捆绑,拘留在船头,带到吴江。船停在松陵驿前,才释放他,他饥寒受冻差一点没命。(《德育古监》第一五五页)
  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记载:有一位朋友感叹自己萌起私念时,自己心里知道得很清楚,只是不能让这不好的念头马上消失。王阳明先生说:「这一个良知就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除和磨平这私念,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大慧禅师说:「学道的人,如果有时照顾不周,偶而萌起恶念,就应当急忙扭转过来。假使随他恶念相续不断,则会障碍修道、结下业果,而导致鬼神的瞠怒和责备!」

            幸灾乐祸,痛苦临身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告诉目连说:「你的冤家快到了!」
  目连尊者回答:「我有神通,可以超越须弥山。如果我的冤家从东来,我就向西;如果他从北方来,我就向南,他怎麽能找我报仇呢?」
  佛告诉目连:「罪报和福报是不可躲避的!」
  目连运用神足通,不断地飞行,却仍掉落在山中,掉在一位老公公的面前。那位老公公以修理车轮为业,看见目连掉了下来,形状很像鬼,老公公以为是不吉祥的东西,拿起车轮打目连,目连被打得骨折。目连痛得心生懊恼,忘记清净本识。
  佛怜愍目连,教授他威神力,目莲定下心,才恢复本来的形状。
  佛告诉目连:「那位老公公前世曾经是你的父亲,你跟他诤吵。你心里想:『我多麽高兴这位老家伙被打得骨折!』因为这个恶念而造罪遭殃。千万不要做出不孝的事情。人生处世,不可不孝养父母,更要谨慎心念和言语!」(《众经撰杂譬喻》上卷)

            立心惨虐,遭受剧苦
  
  王安石当宰相时,曾经跟他儿子王讨论恢复肉刑的事,不久,王死了。
  有一天,宰相府里有一位牙校(低级的武官)来参拜王安石,乞求王安石叫左右的部属退下。
  这位牙校说:「昨天晚上,我恍恍忽忽,到了阴府,看见待制(侍从顾问的职位或等候皇帝的诏令而任职的人,即王生前所任的职位)带上铁的枷锁,非常痛苦,他叫我禀告您,希望您能拯救他,我恐怕您不相信,正在犹疑时,王待制说:『你只要跟家父说: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处,我们所议论恢复肉刑的事,使我今日在这里备受惨酷的罪刑!』」
  王安石知道这件事,不禁感到非常伤心。(《德育古监》第六十八页)

            杀狗吃肉,临终受苦
  
  浙江省喜善县的枫泾镇有一个人名叫沈二,平生很爱吃狗肉,杀死的狗难以计数。
  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他突然得了大病,在昏迷当中,看见许多狗向他狂吠索命,他呼号求救,家人却束手无策。
  临命终时,他自己跳到床下,两手按著地面,发出狗的吠叫声,而後才断气。(《莲地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第九十四页)

            堕胎害子,死後受苦
  
  郭印有一位女儿,名叫引凤。
  有一天,她被两位阴差追赶,跑遍了十八地狱。看见最後一个地狱,有位冥王坐在大殿上,下面站了数百位妇人,每位妇人的前面都有小孩子抱住她们的脚,号哭、叫喊和索命。
  有的妇女因为生了太多女儿,而溺死孩子,有的因为家境贫穷而丢弃孩子,有的因为嫉妒姨妾所生的孩子而打堕胎儿,有的私下毒害自己的胎儿,有的因为争斗而损伤幼儿,有的因为厌恶幼儿的啼哭声,而丢掷或打死孩子,有的因为看管不谨慎而让孩子死於非命。
  冥王一一诘问这些人犯,并且在她们身上戴上脚镣和手铐,她们个个面黄肌瘦,样子非常可悯。
  引凤回到阳间後,将所见所闻,禀告父亲,并且用大字书写在天宁寺的墙壁上,以警诫世人。(《感应篇汇编》第四卷第六十二页)

            贪婪奸诈,天理不容
  
  清朝康熙九年(西元一六七○年),有一位姓顾的福建人,寄居在江苏省的江阴县,暗中偷卖假银。市场上没有人能分辨。但是他的银子过了十天以後,便会退色而出现本来的质料。
  某甲用六斤真银子跟他换了二十斤的假银子,到阊门买棉纱和绸缎,而後驾船回家,夜晚经过华荡,狂风大作,船只翻覆,所有的棉纱和绸缎全部泡汤。幸好,某甲善於游泳,没有被溺毙,空手回到家中。
  顾先生也是在同一天被雷电击死,他造假银的火炉和秤锤,全部粉碎。
  顾先生因为奸术而遭受天诛,好像理有应得。某甲因为一念的贪心,不但遗失自己本来拥有的六斤银子,而且衣服、棉被及行李更不知道值多少钱。这样做生意可以说是血本无归(折本)了!
  我有一句话想要提醒大家:「我们买卖是为了求生,我要生存,别人就不要生存吗?我想养家活口,别人不想养家活口吗?况且昧著良心,违背天理的人,报应十分明显,没有不身死而且害家灭口的,这那里是做生意的本心呢?」(《感应篇汇编》第四卷第三十七页)

            奇珍异品,令人行妨
  
  北魏时,广州有一个人,姓支名法存。他因为精通医术而变成钜富。
  他拥有百种图案的细毛毯,十分华丽名贵。又有一张沈香床,整个房间都散发著芳香。
  当时王谈当了广州剌史,他的儿子王劭之,屡次向支法存要那两种东西,法存都不给予。
  王谈借机杀了支法存,而且把他的钱财都没收了。可是支法存阴魂不散,死後出现在王府,而且击鼓鸣冤。经过了十天,剌史王谈生了大病,看见支法存守著他的遗物,跟著王谈,不久,王谈便逝世了。
  王谈的儿子劭之回家後也死去。
  (评)老子说:「不特别贵重难得的物品,可以使人民不会做盗贼。」又说:「难得的物品会妨害一个人行动自由和潇洒!」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仁宗赐大觉琏禅师一个龙脑的钵盂,禅师当著使者的面前将那宝贵的钵盂烧了,禅师说:「佛门规定要穿著坏色衣,以陶钵为食,这钵不合法,应该烧掉!」大觉琏禅师这一位佛门龙象的做法,实在堪成为万世的典范。(《历史感应统纪》第二卷第二十八页)

            第二章 心念与损益

            对己不吉,岂可给人
  
  庾亮骑一匹马,精通相马经的人告诉他:「那匹马会妨害主人,你最好把它卖掉!」
  庾亮回答:「如果我把这匹不好的马卖掉,一定会有买主。那里有人把对自己不吉利的东西,移交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埋两头蛇,以免後人遭殃,古人传为美谈,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吗?」(《世说新语》第一篇第二一则)
  (评)孙叔敖埋两头蛇,是发自诚心。庾亮想效法他,未免心中执著於善。然而,他的事迹也可以传世。我们行善,最好不要抄袭别人!(《德育古监》第一四八页)

            埋两头蛇,设想後人
  
  孙叔敖是楚国人。
  他出外游玩回来,告诉母亲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会死,我今天看见,过不了几天,我就会死!」
  母亲回答:「那条两头蛇现在在那里?」
  孙叔敖说:「为了怕让别人看见,所以我已经把它杀死而且埋葬了!」
  母亲告诉孙叔敖:「你不会死了,我听说有阴德的人,必定会有阳报。道德可以胜过百殃,仁慈可以消除百祸!」
  後来,孙叔敖长大後,做了楚国的宰相。(《德育古监》第一四八页)
  孙叔敖埋两头蛇,为什麽是阴德呢?因为他只有惟恐两头蛇会伤人的那一念,以人为急,以物为後,所以他母亲称这种表现是仁。现在如果有人模仿孙叔敖,寻找一条两头蛇来杀,未必是大贵人!(《感应篇注训证》第六十九页)

           (附)前世杀蛇,今生受报
  
  我们同乡有一位宗伯,名叫顾锡畴。他在温州,被副将贺君尧所杀。不久,降乩於门人张调鼎家,说:「我前生误杀一条蛇,现在这条蛇转世为贺君尧,六月十六日他把我害死在江中,这果报是我应该受的,请你告诉我两个儿子,不要为我报仇!」
  当时张调鼎尚未看见顾锡畴的讣闻,急忙派人到温州查访。太仓的吴国杰也在温州,日前曾在江心寺设齐宴款顾锡畴。翌日早晨听说顾锡畴被害,雇了很多渔夫寻找尸体,没有下落。
  当天夜晚,吴国杰梦到:顾锡畴站立在水中,说:「我前世是天台山的僧侣,击毙一条蛇,现在抵偿性命。承蒙你的厚意,非常感谢,因为你前世是我的徒孙,只要到某某江湾去寻找,就可以找到我的尸体!」
  吴国杰照梦中的指示去寻找,果然寻获顾锡畴的遗体,扶著棺木回来,安葬在山上。
  (评)顾锡畴前世是天台山的僧人,後世位至公伯,而且文章节义,都非常显赫可以传诸後世,仍然难免杀蛇的果报。何况来历比不上顾锡畴的人呢!希望今世杀蛇的人,不要只以孙叔敖为藉口。(《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第五十六页)

            看见囚犯,悲悯勿喜
  
  浙江省鄞县(古代属於宁波府)的杨自惩,最初当县政府的佐理时,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有一次,县长严肃地鞭打一位囚犯,打得血流满地,怒气仍然没有平息。
  杨自惩跪下来说情,为囚犯宽衣解带,县长说:「无奈这个人犯法悖理,使人不得不发脾气!」
  杨自惩叩首,禀告县长说:「上级的官员失去道德,老百姓已经很久没法子依从了。如果我们知道他的实情,便应当哀伤怜悯他们,尚且不可以高兴,何况发怒呢?」
  县长听完,深受感动而平息了怒气。
  杨自惩家境贫穷,别人送他礼物,他从不接受。遇到人们缺乏粮食,他便想尽办法来救济他们。
  有一天,监狱里新来了数位囚犯,非常饥饿。杨自惩心里想:「我家里缺米,如果我送米给囚犯吃,自己家人就会饿肚子。但如果我只顾到自己,则那些囚犯又非常可怜!」
  他回家跟太太商量。太太问:「那些囚犯从那里来的呢?」
  杨自惩回答:「他们从杭州来,沿途挨饿,现在已经面有菜色了!」
  因此,杨家就拿出自己的米粮,煮稀饭给囚犯吃。
  後来,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名叫「守陈」,次子名叫「守址」,当了南北的吏部侍郎,长孙做了刑部侍郎,次孙做了四川的按察使,都是著名的大臣。现在的楚亭、德政也是杨自惩的後裔。(《袁氏训子四书》详注第二十八页)

            杀一救百,宁自受罪
  
  燃灯佛时,有五百位商人,入海采取宝藏。遇到一个人善知兵法,时常当流寇和强盗,想要杀死这五百位商人,夺取宝藏。而这五百人都是不会退心的菩萨,杀了这些人,会得无量罪业,堕落大地狱很久。
  当时这些大众中有一位导师,名叫大悲,预先知道那位歹徒的意图。他心里想:「如果我杀死这个歹徒,我会堕落恶道。如果我不杀他,其他五百人都会受害,而他仍然生生世世堕落地狱。如果我公开告诉大众,又连累五百个人产生恶念,也会受苦报。」
  想到这里,他产生怜悯心。他决定宁愿自己受罪,而把那位盗匪杀死了。
  佛说:「那位导师大悲,就是我的前身;那五百位商人就是贤劫中的五百位菩萨!」(大宝积经)
  (评)必须先有宁可自己受罪的心,而後才可以做出这种「杀一救百」的方便杀生。否则既然要贪图「护救五百人」的功德,又要辞去「杀生」的罪,这种心念就没什麽高尚了,那里会有福报呢?(《阴骘文广义节录》第五十五页)

            恐误後人,追回前诗
  
  朱文公曾经患足疾,有一位道人为他针炙,马上感觉轻便。朱文公很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他:
  几载相扶藉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
  出门放杖儿童笑,不似从前勃翁。
  数日後,脚的毛病又痛得很厉害,他追寻道人,不知下落。朱文公感叹地说:「我不是要怪罪他,只是想要回我从前写的那首诗,恐怕这首诗会误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9 10: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