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64|回复: 2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关于魔王的讲记敬摘点滴2020922104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22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他现在是真正为众生做事情。等到什么时候报?等到他工作放下退休的时候报复他,他不为大众服务的时候,这个时候才报,这是中国的古礼。譬如他现在做个县市长,做县市长为一个县市人民服务,不但不能报仇,还要帮助他,还要成就他。为什么?为众生,为社会,不是为他个人,这才叫懂道理。但是现在人没有受过这个教育,哪里懂这个道理?不知道障碍这一个人的善行、善举,是对整个社会一切众生造成重大的损...(●[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了解,谓之无生法忍。
△ 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现前不能说好与不好,如被魔降伏即当失败,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遭魔是必然现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楞严经》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 嗔是一切逆境上发生的憎恚心,为恶业的根本,也是一切恶行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对治嗔恚的,什么境界现前均不能起嗔恚心。
△ 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著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报复之心,应存报恩之想;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想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他是来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到了晚年可以有顺利的处境。如今既然明白这种道理,即应掬诚接受。上等智别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利害,现在连知利害的人都没有。等到自己真正清凉自在,诸佛菩萨自然加被。观行固然重要,而观更重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观慧,其它都是盲修瞎练,人天福报。十法界依正庄严均是自己心想所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所差别。他人如对我有分别,没有影响,但是你如果觉得他对你还有分别,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了多少;外界对于你起分别是消你的业障。菩萨是在境界上学,而不是在经本上学。
△ 冤家恶人加害于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现在学菩萨,还能有报复心吗?
△...(●[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离杀盗淫,语必须离四种口过,意必须离贪嗔痴。依此修行,所修的仍然是福报而不是菩萨道。十善业是有漏的福报,修十善业而离十善之相,不可取相,不可执著,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能如此则可降伏众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是离诸取著,“离诸取著”即可降魔。
△ 经云:“眼终不见不净佛刹,亦复不见异相众生。”所作所为统统不要了,回向众生,心中一尘不染,心净则土净。佛看众生各各均是佛,因为他没有分别心,只有平等心,心中不起分别,一律平等。学佛之后若是烦恼更重,已入魔境,与佛法背道而驰。对于坏的环境处之泰然,修的是自己的清净心、大自在,若是见到佛欢喜,见到魔不欢喜,就不自在。自己若无分别心,岂有佛魔之分?
△ 凡是心外求法均谓之外道。佛法讲明心见性,如不在此下功夫即是外道;学佛而仍随六尘转,心不清净即是外道。
△ 佛陀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容易辨别,佛门里面的外道就很难认识。说到究竟处,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念佛如不晓得消归自性就是外道。外魔没有多大的力量,只怕自己本身的魔。四魔就是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四种:一为五阴魔,五阴非外来,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为众恶之渊薮,所以才发生七苦;二为烦恼魔,根本烦恼,迷惑事理,障蔽正道,亦属于自己的;三为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妨碍修道,但并非外来;只有第四种魔,天魔是外边的,他是欲界第六天主,他化自在天的魔王,我们的修行程度不够,他还没有时间来打扰呢!佛法中无论修那一门均离不开明心见性,如目标不订在明心见性上,向外驰求,仍然是外道。楞严经说舍识用根就是指的此事,在日用平常之中,若依旧用第六意识即属魔外。
△ 魔在人间的时候都是学佛的,未学得好,就变成魔。学佛的人若是带有一分贡高我慢嫉妒的心,虽然也修布施,也修禅定,有相当功夫,命终多趋向于魔道。
△ 魔有内魔外魔,内魔最害人,自己的烦恼就是内魔,就怕内魔与外魔勾结,名闻利养都是魔。
△ 修行人遇到任何境界现前要不执着,执着即遇魔障。例如打佛七,有人很精进,见到佛像发光,闻到异香,此系极粗的境界,若真遇到实在没有说的必要。念佛念得好,三圣全来,不必动心;西方极乐世界现前,也不必欢喜。心中一动欢喜心,就不清净。什么境界现前,不理他,你的功夫又进了一步;一沾染,就是魔。
△ 凡障碍身心清净者,即是魔,必须认清,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德说“但尽凡情,别无胜解”。佛在经中叫先破分别执著的根本,即五阴六处十八界是根本,六道凡夫均因此而流转,能破除此根本即是华严经中的一真法界。一切万法归纳为十八界,加七大为二十五圆通,圆通就是成佛,随便拈一法均能见性成佛,其体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明白此理即得大受用。
△ 学佛人对高僧传与居士传不可不读。古来学人进德修业有了基础再出去参学,否则不辨是非邪正即易于招魔。参...(●[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但是没有福报,居住在都市修行是很不幸,天天要与外境抗拒,时时刻刻要提高警觉,稍微不谨慎就打败仗,就堕落了。今天社会要依佛法来说,步步都是陷坑,步步都通达地狱之门,几个人能警觉到、能看到、能防范?凡是能看到事实真相之人,此人有救;看不到事实真相,点也点不醒,那就是无救。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对于社会、国家、世界,我们有责任维护其安定和平。处处为众生幸福着想,不为自己,这就是行菩萨道。要常记住‘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现今社会大众犯什么毛病,我们要对治、帮助他,那就要反其道而行。世间人贪图名闻利养,我们就要舍弃名闻利养。世间人追求荣华富贵,我们必须放弃荣华富贵,要真正做出样子给世人看。世间人念念想控制一切人事物,我们把控制的意念放下;世间人念念想占有一切人事物,我们把占有的念头也放下;念头尚且没有,怎么会有行为!
我们过的生活,别人看起来很清苦,而苦乐没有标准,我们所受的是真正之乐。我们在享乐,享清福,清福是真乐,是健康之乐。世间人享受五欲六尘之乐,那是麻醉、吸毒之乐,是病态之乐,不正常!一转眼,果报不堪设想。佛菩萨、世间圣哲的教诲,都是金玉良言。在现前社会,确实有些人被名利、物欲冲昏了头,迷失了方向,想尽方法夺取名闻利养、物欲的享受,已经到了不择手段,连佛法都被利用。此事佛经上有记载,世尊在世时,魔王波旬劝世尊早入般涅槃,魔发愿要破坏佛法。佛说:‘佛法是正法,没有人能破坏。’魔王说:‘等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魔子魔孙统统出家,来灭你的法。’世尊听了一句话不说,流眼泪,所谓是‘譬如狮子虫,还噬狮子肉’。现在是末法时期,大家心里都有数。
我们要做真正的佛弟子,要想在这一生中真正有成就,首先要认识弊病,并从内心里将之革除,才能有成就。实在讲,世尊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他舍得干净,活得自在快乐。世尊一生没有道场,都是住小茅篷,佛集会讲经就在草坪上、树下。今天我们在一起共住,还是要恢复小茅篷的方式,这有很大的好处,对居住环境没有丝毫留恋。居住豪华的房舍,住得很舒服、很安稳,就不想离开,起了贪心、控制、占有的念头。将来死了之后,堕畜生身,在道场里作蟑螂、蚂蚁、蚊虫之类,这多可怜、多可悲!
世尊当年在世,僧团没有组织,没有层层节制,只有师生关系。释迦牟尼佛是老师,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学生。经上所看到的‘上首’是表法的,不是真正的组织。他们在一起生活的愉快、幸福,原因是每天闻法,大家的思想见解逐渐相同。相同不是说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思想见解,而是每个人将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都舍弃,这就同了,这是‘见和同解’。不是说佛的思想正确,我们都是错误的,我们要以释迦牟尼佛的思想做我的思想。佛绝不做这种事情,这是魔做的。佛绝不控制人,佛教导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所以真正佛法,决定没有控制、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我们能将控制...(●[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了断生死,能将我们的生活空间拓展到虚空法界,这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才能帮助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一切众生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这是大慈大悲,这是孔夫子的忠恕之道。学佛人要有真正的智慧,将孔夫子的忠恕之道,与世尊的大慈大悲,在一生中落实,才不愧为圣人的弟子,这一生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净公上人·开示集五]出家的目的
出家的目的
好心出家,总算是有了相当的觉悟。觉悟什么?觉悟到生死轮回的可怕,立志要在这一生中了生死、出轮回,古大德所谓的‘真为生死出家’。一个人若有了这样的觉悟,他对人、对事、对物的心态,自然就与别人不一样,不会再争名逐利,也不会钩心斗角。为什么呢?他知道那是轮回业。一心为了生死、出三界,不是做不到的,‘老实念佛’就能做到,我们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老实了?
出家,真正要讲到抱着弘法利生的愿望,有没有障碍呢?障碍很多。一个道场里,师兄弟、住众那么多,你一个人想出人头地,别人嫉妒、障碍,总要把你踩下去。这一种嫉妒、障碍的严重性,从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开始了,六群比丘就是嫉妒、障碍的一群。在《六祖坛经》里,六祖惠能大师在猎人队里避难,隐藏了十五年,为什么?就是为了避免别人的嫉妒、障碍。他们不能,也不希望你有成就。
为什么出家人还有这样心态呢?这就是波旬的子孙。佛在世时,经上不是记载得很清楚:‘魔王波旬叫他的魔子魔孙,在末法时期统统出家,披上袈裟来破坏佛法。’或者就是这一类人。所以我们若是内心有这个念头:别人比我们强,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我嫉妒他,我要想办法整他、阻止他。则自己就是魔王子孙,到佛门里来专做破坏佛法的工作。如果有人真正发心走弘法利生的路子,我们生欢喜心,全心全力去帮助他、照顾他,这就是真正的佛子。所以我们自己出家了,到底是魔的子孙?是佛的子孙?自己一反省、一检点就知道了。魔王子孙出家,果报将来必定在三恶道,因为他是障道的,不是弘道的。
所以真正发心弘法利生,一定要有善巧方便,那就是自己用功时,姿态要摆得很低,最好用功不要让人发现。人家见不到的地方,我用功;人家见得到的地方,和光同尘,跟大家打成一片,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当人见不到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www.hwadzan.com/ http://edu.hwadzan.net/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8 03: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