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03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9-12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旅途确实很辛苦。佛经是古时候传到中国,很多的例子都是过去生活习惯。所以,译经的大德、注经的大德都用当时生活这些条件,信愿行称之为三资粮,缺一不可。
「《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这句话说得好,印光大师特别赞叹。为什么?《无量寿经》讲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怎么个发法?这个问题重要,自古至今多少人在讨论这个问题,说法很多。诸多的说法,以蕅益大师所说的简单、扼要、详明。对于净宗你真信,还深信,又能发愿求生,发愿就是求生极乐世界,生极乐世界就是亲近阿弥陀佛,发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合此信愿,即为净土指南」,这是什么?方向、目标非常正确。「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你向着这个方向,向着这个目标,再一向专念,执持名号就是一向专念,这正行,条件具足了。下面是念老的批注,意思是说,「无上菩提心,乃修净土者之指南针,航海者,赖指南针以定方向」。大海四面都是水,水连天,天连水,船在大海,你向哪个方向去航行能达到你的目的地,要靠指南针,没有指南针你不能辨别方向。现在飞机在天空飞行,没有指南针也不能辨别方向,我们用这个比喻。
「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极乐彼岸者,则赖菩提心以为导...(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五集) 2011/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5》)
...下,虽然想到极乐世界,去不了,必须把这个世间放下。什么时候放下?现前就放下,不要等我临命终时再放下,来不及了。现前怎么个放下法?就像我们旅行一样,我们在旅途,住宿的地方是旅馆,你把这个地方当作旅馆来看待,就放下了。我离开,明天上路,这个地方一样都带不走,这旅馆的。天天作如是观,念念作如是观,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没有牵挂、没有顾虑,你走得自在、走得轻松。这种修学的方法非常重要,自己有一定的方向。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我们的方向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目标就是阿弥陀佛,一心想亲近阿弥陀佛,想见阿弥陀佛。
「直登极乐彼岸者,则赖菩提心以为导引,故知发菩提心者,修净业者,必不可少也」。菩提心就是真信切愿,不能少。「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号,乃为正行」,没有菩提心持名号,不能往生。你对这个世间还有贪恋,还有分别执着,还没有彻底放下,名号念得再多、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这下面说得好,「是谓,苟无菩提心,虽持名号,亦非正行也」,这不是真正修净土。「如《弥陀要解》云,若无信愿」,他对于净土往生见佛他不相信,他有怀疑。我们知道,这种情形的人不在少数,什么原因?可以说都是有意无意受了科学教育的影响。科学头一个条件就是拿证据来,我相信你,证据拿不出来我就不相信。极乐世界在哪里?你把证据拿来,阿弥陀佛在哪里?我们拿不出证据。而科学是最重视怀疑,怀疑才能发现真理。圣教决定不能有疑,有疑你就得不到丝毫利益...(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五集) 2011/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5》)
...真有智慧。对于这个法门不怀疑是智慧,真肯干是真福报,天上人间福报那算什么福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蕅益大师在这里说得好,要是没有信、没有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这是比喻,「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不能往生。没有信、没有愿,佛念得再多都没用,不能往生,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反之」,反过来,「虽发菩提心,但无求生净土之愿行,另修他门,则非净土之机,亦不得往生」。这都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是不是这一类的众生。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虽然是发了,对于佛法能信、能解,但是对于求生净土没有这个愿望,这一类修行人多!我在年轻,最初接触到佛法,大概总有十年,真信了,真发菩提心了,很用心的学习大乘经教,就是对净土没有意思。最初是排斥净土,以后忏云法师、李老师教我去读《印光大师文钞》,李老师送了一部《文钞》给我看。我读了《文钞》之后,对净土不排斥了,我也很欢喜,我也很赞叹,但是不愿意求生净土。老师的善巧方便,我们现在感恩,但是那个时候不听话,认为净土太容易了,这大概是释迦牟尼佛度老太婆的方法,不是对知识分子。一直到我自己讲《华严经》,应该讲了十年,我第一次讲《华严经》好像讲了十七年,讲了一半,《四十华严》讲一半,《八十》也讲了一半。有一天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成就的?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成就的?我起了这么一个疑问,还没有讲到。我把《华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五集) 2011/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5》)
...「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是个作恶的人,一回头是大好人,好人当中的好人,一般的好人都比不上他。这就是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可能的,不是比喻话。净土确实是果教,「是他力法门」,完全依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威神的加持。「是易行道」,这个易行道是跟八万四千法门来比较,净宗是易行。「是普被万类之慈航,均在是也」,这个均在是一句就是临终舍报的时候,得弥陀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就指的是这一句。那我们念佛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强烈的意愿求生净土,而对这个世间要冷淡,对世缘要非常冷淡,临终才没有障碍;对于世缘放不下,那是非常大的干扰力量。世缘是搞轮回的,强烈的往生的欲望那是生净土的,是能不能往生决定的因素,要真信、要弘愿、要大愿求生。
「经云下辈者」,这是讲三辈往生说到下辈,「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更显此不可思议之他力。」下辈,《观经》里面所说的都是造恶众生。《观无量寿佛经》讲九品,上三品是大凡夫,中三品是小凡夫,下三品是恶凡夫,都是造恶的,五逆十恶、造恶的凡夫往生的。那确实全靠阿弥陀佛慈悲加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