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50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9-6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二二集) 2001/1/19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12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内典研学要领》第一段:
【甲、古云:成佛法华,开慧愣严。必具慧解始能破迷启悟,必真破迷关,始肯放下,然后一心念佛,求愿往生,圆成道果,复何疑焉,是为鑽研群经之目的也。】
头一段说明我们研究经教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就是为成无上道。而成无上道,决定要求生淨土。为什麽?求生淨土,成无上道时间缩短。如果不求生淨土,要成无上道,佛在《华严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从圆教初住菩萨修到法云地,诸位要记住,法云地就是十地菩萨,等觉还不算,到法云地需要修行三个阿僧祇劫,这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第一个阿僧祇劫,完成三贤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个阿僧祇劫,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三个位次,就是八地、九地、十地。我们自己要好好去想想,你走一般,不求西方淨土,你在没有证得圆教初住以前,那个时间都不算,三大阿僧祇劫是从圆初住到法云地。可是修淨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时间就大幅度的缩短,所以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我们要认识清楚。不求淨土,实在讲,没有福报,善根福德不具足,所以他没有这个意愿。这我们要认识清楚,为什麽《华严经》上文殊、普贤劝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淨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一定要知道。
这个法门难信易修,可是「易修」,是跟其他法门比较起来易修,我们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往生西方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这大家都知道的,淨土的「三资粮」,三个条件:信、愿、行。「信」,蕅益大师在《要解》裡面讲得很好,「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们的信心为什麽不具足?因为我们迷关没破;我们在迷,没有觉悟,难在此地。要怎麽样才能破迷关?一定要开智慧。我们的智慧为什麽不能开?这当中有障碍,就是「业障」。我常常讲的十六个字,这个是业障:「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是裡面的、内部的;外面,「五欲六尘、名闻利养」。
所以,我们自己要问问: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这个相应不相应?如果跟这个东西相应,念佛都不能够往生。它障碍你,障碍你开悟,障碍你修行,障碍你证果。必须把这十六个字淘汰乾淨,我们障碍就除掉了,智慧就现前了。展开大乘经卷,这裡头微妙的义理,你才能够看得出来。同样是这个经典,同样是这些文字,为什麽展卷别人能够看到许多意思,我们为什麽看不到?看不到,就是这上面障住了。业障浅,智慧就增长一点,就能多看到一点。所以自己功夫有没有进步,不要问别人,自己每天展开经卷就知道了。我今天读这一卷经,是不是又多懂一点意思,那你就有进步了。如果展开经卷,今天跟昨天一样,那你就是完全没有进步。所谓的进步,「烦恼轻,智慧长」,这是真正进步,不是别的,希望同修在这上面留意。
『成佛法华,开慧愣严』,这两句话怎麽讲?为什麽说《法华经》是成佛的?学教的同修应该知道,世尊早期为大家讲经说法,确实他老人家有讲一阐提不能成佛。「一阐提」是梵语,中国的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人、断了善根的人,这种人不能成佛。在《法华经》开权显实,佛说了真话,一阐提也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所以说「成佛的法华」。在《法华》教义裡头,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成佛的,只是成佛早晚不相同。什麽时候成佛?什麽时候回头,「回头是岸」。你今天回头,你今天就作佛;明天回头,明天作佛。什麽时候作佛?这个事情不必问别人,要问自己。从哪裡回头?我刚才讲的,从自私自利回头,从贪瞋痴慢回头,从五欲六尘回头,从名闻利养回头,回头就是岸,你才能入佛境界。然后你了解大乘的法门,淨宗第一殊胜,死心塌地念佛,这一生成功了。
第二段,这是讲修行的态度。
【乙、「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
这话世尊在《华严经》上说过,《大智度论》上说过。
【是以古人万里从师,不惮劳苦。良以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真匠』是真善知识,必须有真善知识教诲,我们才有觉悟的机会。
【然明师良友难遇,必竭诚忏除业障,荡尽三垢。】
「三垢」就是「三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三垢」就是三种烦恼习气业障。
【专心真淨,得为法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