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108|回复: 7

[佛教经藏]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华严经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3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第二不壞迴向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不壞迴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去來今諸如來所,得不壞信。悉能承事一切佛故。於諸菩薩,乃至初發一念之心,求一切智,得不壞信。誓修一切菩薩善根無疲厭故。於一切佛法,得不壞信。發深志樂故。於一切佛教,得不壞信。守護住持故。於一切眾生,得不壞信。慈眼等觀善根迴向普利益故。
金剛幢菩薩講完了第一迴向之後,接著講第二迴向。諸位佛的弟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不壞迴向?」「云何」是對大眾的徵詢之詞,用普通的語氣來說,就是「什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不可破壞的迴向行門呢?」在疏鈔上解釋「不壞」二字,說:「觀一切法,但有名有用,這是在事上。念念不住,刹那無常,所以稱為不壞,這是理不壞。知善根迴向,都能通事事無礙,才是真不壞」。
金剛幢菩薩提出了這一個問題以後,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修不壞迴向行門的大菩薩,他是在過去的佛所,未來的佛所,和現在的佛所,三世諸佛的道所,聽聞諸佛所說的諸法,如理修行,得到了如金剛般的堅固信心,永遠不會被任何天魔外道所能破壞他的信心。當他在十方三世諸佛的道場,他對每位佛都能盡心竭力,恭敬侍奉心悅誠服的承事供養,所以他能有深厚的善根,這也是他的信心堅固不受外力破壞的原因。再者,他不但對諸佛有如此的誠心信受,就是對於所有的菩薩,甚至對那些能於最初發一念菩提心的人,他都同樣生恭敬心。菩薩包括聲聞緣覺諸二乘聖者,以及一切眾生,已發心的今發心的。修不壞迴向行的大菩薩,他的希望,惟有能求得一切的智慧,得到不會被任何境界所破壞的堅固信念之心。所以他發大誓願,一定要修習一切菩薩所修的種種善根,他永不疲倦,永不厭乏。晝夜匪懈,精進勤修善根,積具功德,這也是菩薩能得到不壞信的原因。
菩薩對於一切佛法,之所以能得到不被破壞的堅固信心,其原因在菩薩能發大菩提心,志在求一切法樂的至上願力。菩薩對於諸佛的教理,真實瞭達,也能守護,住持諸佛的正法,所以能得到不壞的堅固修行信心。菩薩對於一切眾生,他也有不懷疑,不厭惡,不棄捨的信心,他認為沒有十惡不赦的眾生,他憐愍眾生無智,被無明纒繞,所以他用慈悲的心腸,平等觀察一切眾生的善根,來為眾生迴向,因為要普徧利益所有眾生的緣故。
於一切白淨法,得不壞信。普集無邊諸善根故。於一切菩薩迴向道,得不壞信。滿足殊勝諸欲解故。於一切菩薩法師,得不壞信。於諸菩薩起佛想故。於一切佛自在神通,得不壞信。深信諸佛難思議故。於一切菩薩善巧方便行,得不壞信。攝取種種無量無數行境界故。
白淨法:就是清淨法。菩薩對於清淨無染的佛法,他已得到不會受任何外力所破壞的信根,是因他能普徧積聚種種不計其數的善根的緣故。他又對於諸先進的菩薩們,所已修成就的迴向法門的道理,也得到了深信不疑的不壞信念。這是因為他能夠了解迴向法門的殊勝,能夠滿足他所希求的欲望。他對於那些行菩薩道的菩薩法師,他也非常尊敬,信仰不移,得到了不壞的信根。因為對那些菩薩法師,在他的心中,把他們想像到都是過去的佛,現在的佛,和未來的佛的緣故。
諸佛都有不可思議的自在神通,普通善根薄弱的凡夫,往往不相信,而生出許多懷疑來。可是這位修不壞信迴向的菩薩,因為他有堅固的不壞正信之根,所以他深信諸佛都有不可思議的自在神通。他絲毫不懷疑,因為這不是平凡的人,可以用心來想像,或者用言語可以表達的。「自在神通」,是說不但有「神通」,更能任運自如,不受限制。不著意,遂心所欲的運用,才堪稱「自在」。神通是從清淨的修持中得來的,它是為饒益眾生,必需要時,才善巧方便來運用,而不是拿來眩惑人的。
菩薩對於諸位行菩薩道的菩薩們,他們所行使的善巧方便法門,以及種種的示現,他也是深信不改的。菩薩為了廣度眾生,有時也示現惡人,做壞事受制裁。菩薩他瞭知這種善巧方便,所以他不受某種境界而就改變信心。菩薩以他這種不壞信根,攝取種種無量無數的行門和一切的境界。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安住不壞信時。於佛菩薩聲聞獨覺,若諸佛教,若諸眾生,如是等種種境界中,種諸善根,無量無邊。令菩提心,轉更增長。慈悲廣大、平等觀察。隨順修學諸佛所作。攝取一切清淨善根,入真實義。集福德行,行大惠施。修諸功德,等觀三世。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謹遵著如前面所說的種種道理,安住在不壞的信根中時,他對於十方諸佛、菩薩、二乘聖者聲聞、獨覺以及諸佛教,還有種種的眾生,他們所有各種不同的境界,菩薩在像上面所說的這些不同的境界裡,行菩薩道,種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各種善根。他為的是能令自己的菩提心轉更增長,一天一天的趣於圓滿,同時也令一切眾生的菩提心轉更增長。菩薩的慈悲心廣大如法界,常用平等的心來觀察法界中的眾生。隨順眾生的根性,修學諸佛所修的一切法門,做諸佛所做的功德。他也攝取所有一切的清淨善根,因為要有清淨的善根,才能入於真實的義理中。修集福德的行門,就必須行普徧廣大的布施,平等給予一切的眾生,惠澤均霑。菩薩修積如是種種功德,平等觀察三世諸佛,及十方三世諸大菩薩也是這樣修積善根功德,具足圓滿。成就佛果的。
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善根功德,迴向一切智願。常見諸佛,親近善友。 與諸菩薩,共同止住。
菩薩中的大菩薩,用他在各種境界中所種的善根,以及所修積的種種功德,完全迴向一切的智慧和他所發的誓願。希望常常見到十方諸佛,希望常常能遇到明眼的大善知識,希望常常能和諸大菩薩在一塊兒同修共住。
念一切智,心無暫捨。受持佛教,勤加守護。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心常迴向出世之道。供養瞻侍一切法師。解了諸法,憶持不忘。修行大願,悉使滿足。  
修不壞信迴向法門的菩薩,希望求得一切智的願心,什麼時候都不會暫時忘記捨棄的。諸佛所說的道理,他都能領悟於心,持之於身,時時刻刻都是勤懇用心守護著。他在佛面前受得的教化,領悟的真理,又用來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也都能心領神受,了達諸法,達到成熟的階段。菩薩雖然一方面入世教化眾生,但他並未為世法所繫,一方面心裡常常記得修出世的清淨法門,把修積的善根功德也迴向出世的佛道。菩薩恭敬諸佛,同樣也恭敬那些代替諸佛宣揚佛法的菩薩法師。他也親近侍奉那些位菩薩法師,沒有一點分別心和自視不凡的傲慢心。菩薩對於諸法都能明瞭通達無礙,照了諸法實相。對於經典,也都能記憶不忘,持之不倦。憶是不用看書,能一字不漏念出來。他修行他所發的大願,希望都能圓滿具足。
菩薩所發的大願,就是常說的四宏誓願:(1)眾生無邊誓願度。(2)煩惱無盡誓願斷。(3) 法門無量誓願學。(4)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種大願,包括了自利利他,圓滿佛果。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菩薩道時,就是遵照這四大誓願,不計時劫,不選地方,不擇對像,不問收穫,只知耕耘。如是不怕艱苦的修積善根功德,終必成就菩提。這位修不壞信迴向的大菩薩,也是恒常這樣修行他的大願,悉使滿足。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薩如是積集善根,成就善根,增長善根,思惟善根,繫念善根,分別善根,愛樂善根,修習善根,安住善根。
菩薩像前面所說的方法,修習佛法,廣種善根,普徧做教化度生濟苦的功德,不計善事的大小,以積少成多,自粗而細,由淺至深的作法。他從不捨棄善事不做,猶如積聚微塵而成高山一樣,所以說菩薩是從積集善根做起。積集的意思是本來沒有,現在一點一點把它積聚成多。因為積聚多了善根,就可成就大的善根,所以要先「積集善根」,然後才能「成就善根」。成就了大的善根,就可增長一切的善根。因為善根日漸增長,當然它就日益茁壯了。
增長善根和積集善根又有多少不同之理:積集是本來沒有的,後來因為修善行,一點一點的積起來。增長是已經有了而且已很大,現在因為勤修善行,善根便更深厚。在本來已經很多很大的善業信根上,更增多了,故顯得更壯大了。要想增長善根,就必須常常思惟諸法。思惟就是修習禪定的功夫。定能生慧,修菩薩行的行者,修六度的功德,度度不能沒有智慧來領導。 所以菩薩發心修行,時時不忘求無上智,就是需要智慧來領導萬行。
因之菩薩要修禪定,要有思惟善根。思惟諸佛所說的諸法,諸法的真理,實相,思惟諸佛所修的行門,思惟諸佛的功德。思惟與繫念是有密切關係。繫念就是不要忘記,把一切有意義的真理正道,都深深印在腦海中,隨時繫念不忘,忘了也就不能思惟了。繫念善根,要念茲在茲,像用一條繩子把它拴上似的。接接連連的把所有的善根聚起來,永遠不中斷,思惟繫念種種善根。
分別善根:這個分別,不是有好惡成見的分別心,而是斟酌善業的輕重緩急而言。菩薩用他的智慧來判斷,那一件事應該先做,就趕快去做。比較不重要的,就慢慢再做,所以要能分別善根輕重。
愛樂善根:菩薩的愛樂,也不是他私心的愛樂。菩薩所做所為,目的都是為眾生。菩薩觀察眾生的愛樂,隨順眾生而修集善根,眾生愛樂的先修,次要的慢慢來修。這樣所成就的善根功德,就是「愛樂善根」。眾生歡喜的,就是菩薩歡喜的。
安住善根:菩薩修集種種善根,他整個的心念,常常觀照在這些善根上,不令散失。思惟繫念,勤修不懈。
菩薩摩訶薩如是積集善根已。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修菩薩行。於念念中,見無量佛,如其所應,承事供養。
菩薩中的大菩薩,就像前面的經文所說,一點一點的修集所有種種善根之後,因這些善根功德, 得到勝報迴向,然後依此勝報修菩薩行。在每一念中,念念都可以見到盡虛空徧法界無量的十方諸佛。如他所想要的,應該承事供養諸佛的,都能如願親近供養。
以阿僧祇寶,阿僧祇華,阿僧祇鬘,阿僧祇衣,阿僧祇蓋,阿僧祇幢,阿僧祇旛,阿僧祇莊嚴具,阿僧祇給侍,阿僧祇塗飾地,阿僧祇塗香,阿僧祇末香,阿僧祇和香,阿僧祇燒香。阿僧祇深信,阿僧祇愛樂,阿僧祇淨心,阿僧祇尊重,阿僧祇讚歎,阿僧祇禮敬,阿僧祇寶座,阿僧祇華座、阿僧祇香座,阿僧祇鬘座、阿僧祇栴檀座、阿僧祇衣座、阿僧祇金剛座。阿僧祇摩尼座、阿僧祇寶繒座、阿僧祇寶色座、阿僧祇寶經行處、阿僧祇華經行處、阿僧祇香經行處、阿僧祇鬘經行處、阿僧祇衣經行處、阿僧祇寶間錯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寶繒采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寶多羅樹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寶欄楯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寶鈴網彌覆經行處。 阿僧祇一切寶宮殿、阿僧祇一切華宮殿、阿僧祇一切香宮殿、阿僧祇一切鬘宮殿、阿僧祇一切栴檀宮殿、阿僧祇一切堅固妙香藏宮殿、阿僧祇一切金剛宮殿,阿僧祇一切摩尼宮殿。皆悉殊妙,出過諸天。
「阿僧祇」是印度的數目名字,是最大最極的,意思是無量數。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計之,一阿僧祇凡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 這位修十迴向中不壞迴向的菩薩,他在念念之中能見到無量數的諸佛,如他所應,承事諸佛,供養諸佛。他以無量數的寶物,供養諸佛。以無量數的名華,供養諸佛。以無量數的錦鬘,供養諸佛。以無量數的寶衣,供養諸佛。以無量數的珍寶華蓋,供養諸佛。以無量數的寶幢,供養諸佛。以無量數的寶旛,供養諸佛。以無量數的種種莊嚴具,供養諸佛。
又以無量數的聰慧伶俐俊彥之士,供養給諸佛作侍者,應承給使。又以無量數的上等美好的塗香脂油,供養諸佛,以作塗飾道場地面之用,使地面發出光亮、香氣。又以無量數的名貴塗香,供養諸佛,塗於佛的身手。又以無量數的末香,各種名香合在一起的香,和梵燒在香爐中用的長香線香等,供養諸佛。菩薩用世上最好的物質供養諸佛,以最多的數量,一點不慳吝,竭誠供養,但他還覺得以物質供養,不夠圓滿。更以無量無邊,不可言喩的至深信心,充滿愛樂的情緒,清淨無染的心意,無上誠意的尊重、心悅誠服的讚歎,五體投地的禮敬,隨時謹愼肅穆,承事諸佛,供養諸佛。
又以無量數的七寶做成的寶座,供養諸佛。如華座、香座。鬘座、栴檀座、衣座、金剛座、摩尼座、寶繒座、寶色座等。經行處是修行人在飯後散步的地方。跑香也叫經行,修行的道場,也叫經行處。又設計建築各式各樣,室內室外的散步地方。這種種經行處,如用各種寶石鑲嵌的、名華排列的、充滿香氣的,寶鬘裝飾的、彩衣陳列的、無量各種寶石間錯鑲嵌的、一切寶繒、彩色鮮艶奪目裝飾的、各種寶多羅樹,蔭映蔽日、精工雕琢的七寶欄楯。還有用各式珍寶織成的鈴網,彌覆於空中和花間樹叢之上的。如是精心設計建造無量經行處,以供養諸佛經行時用。
還有無量無數的上妙宮殿,如寶宮殿、華宮殿、香宮殿、鬘宮殿、栴檀宮殿、既堅固又有上妙名香藏之於內的宮殿、金剛宮殿、摩尼寶珠宮殿等。像這樣種種的無上殊勝供養物品,供養諸佛,沒有一樣不是超過了諸天宮殿的莊嚴。
阿僧祇諸雜寶樹。阿僧祇種種香樹。阿僧祇諸寶衣樹。阿僧祇諸音樂樹。阿僧祇寶莊嚴具樹。阿僧祇妙音聲樹。阿僧祇無厭寶樹。阿僧祇寶繒綵樹。阿僧祇寶璫樹。阿僧祇一切華、香、幢、旛、蓋所嚴飾樹。如是等樹,扶疎蔭映。莊嚴宮殿。
菩薩又以無量數各種雜寶的樹、種種的香樹、不同的衣樹、能奏音樂的樹、各種珍寶莊嚴的樹、還有可以發出美妙音聲的樹。又有用各色無量數珠寶,裝飾在一片業叢林,令人見了,就生歡喜心的樹。無量數彩色絲織品所莊嚴的樹。還有無量用玉石做的璫環莊嚴樹上,微風吹動,發微妙音的樹。還有許多樹上,裝飾無量數的上妙香華、寶幢、寶旛、寶蓋等等奇妙莊嚴之具。像這樣無量數的眾寶裝飾的許多樹,每株樹都發出光輝,互相照耀,燦爛奪目。枝葉茂盛,蔭映蔽日。林林總總,葱葱翠翠,莊嚴著重重疊疊的宮殿,以之供養諸佛。
其諸宮殿,復有阿僧祇軒檻莊嚴。阿僧祇窗牖莊嚴。阿僧祇門闥莊嚴。阿僧祇樓閣莊嚴。阿僧祇半月莊嚴。阿僧祇帳莊嚴。阿僧祇金網,彌覆其上。阿僧祇香,周帀普熏。阿僧祇衣,敷布其地。  
這重重疊疊、高聳雲霄的宏偉宮殿,裡面的設計,佈置真是美輪美奐。有無量數的小房間——軒,有不計其數的九曲檻——欄干之類。有無量數的大窗小窗——牖,有千門萬戶,通暢無阻。有層層重樓,無數精巧繡閣。又有無數的半月形的門戶、窗、欄干、水池、花徑、花圃等,點綴各處。又有無量數的各種針織刺繡的精緻幔帳,張掛四處。又有無量數的金屬網,彌覆於空間樹上,莊嚴林間。又於處處用上好名香,普徧熏習,令人清心。又用無量數的天衣,敷布在地面上,如像現在王宮中鋪的名貴地毯一樣。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諸供養具,於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劫,淨心尊重,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恒不退轉,無有休息。 一一如來滅度之後,所有舍利,悉亦如是恭敬供養。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以前面所說的種種無量數的珍奇諸寶、香華幢旛鬘蓋、宮殿樓閣等等,供養十方諸佛。他不是偶爾如是供養,而是在不可數說的時劫中,經常這樣以他的清淨心至誠尊重恭敬,絲毫不疏忽地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像這樣恒久不變,念念相續,無有退轉。精進修學,也不曾感到疲倦,而是常精進不想休息。菩薩供養現佛是這樣的虔誠,等到諸佛一位一位的入涅槃之後,所有佛的舍利,菩薩也是像供養現佛一樣的恭敬來供養。
為令一切眾生生淨信故。一切眾生攝善根故。一切眾生離諸苦故。一切眾生廣大解故。一切眾生以大莊嚴而莊嚴故。無量莊嚴而莊嚴故。 諸有所作,得究竟故。知諸佛興,難可値故。滿足如來無量力故。莊嚴供養佛塔廟故。住持一切諸佛法故。如是供養現在諸佛、及滅度後所有舍利。其諸供養於阿僧祇劫,說不可盡。
菩薩修不壞迴向的法門時,在無量劫中,恒常以無量的上妙供養具供養諸佛,將修積的善根,悉皆迴向眾生。為的是希望眾生得到法益,能生起清淨的信心,能夠攝受善根。不僅自己所修的善根,也能攝受那些少善根的眾生,和那些徘徊在善惡之間、可善可惡的眾生,令他們皆接受度化,轉變為純善業的眾生。一切眾生領受了菩薩迴向利益,不忘所修的善根,日漸增多,永離諸苦,得到真實的法樂。又可令一切眾生得到廣大的智慧,能明瞭一切法,永遠記得正道,勤修善根。又希望一切眾生能發大菩提心,修積善根,以此功德,來莊嚴道場和諸佛。用修積的善根功德,無量的莊嚴,莊嚴自己的善根,也莊嚴佛道。一切眾生所行所作,也希望他們能如理如法,得到圓滿究竟。菩薩他知道諸佛出現於世,是難逢難遇的,所以他要勤修善根,希望能圓滿具足有如佛一樣的神力。
因之,所以菩薩他要用修積的善根功德,莊嚴諸佛的道場,承事諸佛,供養諸佛,以及諸佛的塔廟而修不壞迴向。也是為護持諸佛所說的正法能長久住世,而勤修不壞迴向。總之,菩薩修此不壞迴向。不是為的自己,而是為一切眾生和護持佛法。菩薩像這樣供養現在的十方諸佛,和佛滅度後所有的佛舍利。這位修不壞迴向的大菩薩,他供養諸佛的功德,是窮劫也說不完的。修不壞迴向法門的菩薩,是大菩薩才能修習的。也必須有相當功德行位的菩薩,才能發如是的心,才能以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殊勝供養,供養諸佛。像我們這些初發菩提心的四眾弟子,雖然不能有如是的供養, 來供養諸佛,我們也應該發大菩提心,廣大的菩提心,供養十方諸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修集無量功德,皆為成熟一切眾生,無有退轉,無有休息,無有疲厭,無有執著,離諸心想。無有依止,永絕所依。遠離於我,及以我所。如實法印,印諸業門。得法無生,住佛所住。觀無生性,印諸境界。諸佛護念,發心迴向。
菩薩像前面所說的,修積一切不壞迴向善根功德。菩薩究竟為什要修不壞迴向呢?他的目的何在呢?菩薩為的要成為熟一切眾生,他的目的是要令一切眾生都得到解脫。因此他在修行的進程中,發大誓願,勇猛精進,不怕艱苦,不畏困難,永遠不生退轉心,永遠不懈怠,永遠不休息,永遠不會感到疲倦,永遠不會生驕傲自滿心。菩薩如此綿綿不休,鍥而不捨,將所修積的功德迴向眾生,令眾生也能速早成熟善根功德。當菩薩迴向時,他是以平等心普徧的迴向,不著意於愛惡,不分別親疏。他是離相、離執著、離心思憶念地迴向於所有的眾生。他無有依止,沒有了需要依靠、依賴的思想和必要。因為菩薩已瞭達我空,所以他永遠斷絕了依靠的念頭。沒有了「我的」觀念,也沒有了一切屬於我的自私心。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第九大願,就是恒順眾生。為什麼要恒順眾生呢?因為修菩薩行、行菩薩道的大菩薩,他要圓滿他的功德,成就他的菩提覺道,就必須在眾生身上生大悲心,以眾生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眾生的痛苦為自己的痛苦,發願要救拔一切眾生出生死苦海,得究竟樂。菩薩為了要度眾生,常常不惜身入苦海,只要眾生能聽他的教化。譬如有種刁狡的眾生對他說:「你要度我嗎!那你就先跟我下地獄受苦,然後我就跟你出家。」菩薩為了要度這種刁狡的眾生,他毫不猶疑的就隨順他下地獄,甚至受極苦。終於感化了這刁狡的眾生,把他從地獄裡接引出來,令他發菩提心,出家修道。這就是菩薩沒有自己,隨順眾生,遠離於我的作法。他不單沒有我的主宰觀念,連我所的執著也破除了。菩薩已然實實在在的通達了解諸法真實道理。
這種真實的道理,就是妙法,他是不動不變的。好像元首的印璽,能處處事事都通行無礙。是可以證明為佛的正法,諸佛互相印可,心心相傳的,才能稱為法印。以此法印,印證種種的「業」所生起的不同因素,所得的業報就有不同的類別。菩薩到達這種境界時,他即瞭知法之所以無生的妙理,就是所謂的無生法忍。他的品位,已可住於佛所住的地方。也就是說他可以與佛平等,列入了佛數。菩薩觀察諸法,知「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所得的結果,深信諸法是無生的。以他所觀察的結論,印證了諸法的真實性,同時以諸法無生的道理,印證種種不同的境界。菩薩了諸佛如幻如化,身心泰然,三界來往,無貪欲繫縛之苦。善巧方便,度眾生處一切苦厄。在這種階段修行的菩薩, 都能得到十方諸佛的憶念與保護,和佛力加持。菩薩更加發心,以所修積的善根功德迴向眾生、迴向菩薩、迴向實際。
與諸法性,相應迴向。入無作法,成就所作方便迴向。捨離一切諸事想著,方便迴向。住於無量善巧迴向。永出一切諸有迴向。修行諸行, 不住於相善巧迴向。普攝一切善根迴向。普淨一切菩薩諸行廣大迴向。發無上菩提心迴向。與一切善根同住迴向。滿足最上信解心迴向。
菩薩發心修迴向的內容,大概可以分為兩方面:一者離相迴向;好像(1)能與諸法的真實理性相應,就是可以相契合的理事迴向。(2) 能夠入於無所作法,而可以成就所作的方便迴向。(3)把對一切事情的想和著,都離棄了,用種種方便隨緣迴向。(4)安住在無量善巧中來迴向,就是有定力,有智慧,能不被境界所轉,而可以很機智的轉移境界的這種迴向。(5)永遠出離一切諸有——就是令眾生永遠脫離了三界,作這種迴向。(6)教化眾生修行各種法門,並令眾生知道不著於相的真理,以善巧方便迴向。另一方面是隨相迴向,如像普徧攝受一切眾生的善根的迴向。普徧能令一切菩薩所修的各種行門都清淨,發大菩提心,以此能作廣大無邊的迴向。又發最高無上大菩提心的迴向。願與一切眾生共同修積善根,永不退轉,以此善根迴向眾生。希望圓滿具足最上的堅固信心,深入經藏的理解心的迴向。菩薩以這兩方面的修學善根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迴向給無上菩提覺道,迴向給實際真理。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雖隨生死,而不改變。求一切智,未曾退轉。在於諸有,心無動亂,悉能度脫一切眾生。不染有為法,不失無礙智。菩薩行位,因緣無盡,世間諸法,無能變動。 具足清淨諸波羅蜜,悉能成就一切智力。菩薩如是離諸癡暗,成菩提心。開示光明,增長淨法。迴向勝道,具足眾行。
金剛幢菩薩講不壞迴向法門修行的過程,講到此地時,他為了提高法會中聽眾的注意,就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們!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以所修積的種種善根,作以上經文所說的迴向時,他的身體雖然隨順生死而生死,在生死的流轉中,來去流轉,但他的信念堅固,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始終不會改變他本來所發菩提心的志願。菩薩救度眾生,就必須身入眾生之中,所以他要隨眾生的生死而生死,不過菩薩他隨生死之流,則與眾生的隨生死波逐是不同的。眾生是隨業力在生死之流之中沉淪,菩薩是乘願力入生死之流救度眾生。
所以他雖在苦中,不以為苦;雖在生死的流轉中,而能不改變初衷,仍然在修行度眾之中,不斷的求一切智慧。雖然因為度眾生受種種困擾磨難,他始終百折不屈,決不生退轉心,再回來到一切諸有的境界上的。這種卓絕的力量,乃是他的心念常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緣故。所以他能不為生死五欲所搖動,也不會被生死五欲所擾亂。菩薩雖在生死流轉中,仍能籍著生死的苦海,把一切眾生度到彼岸,也不會染到世俗的有為法上,也沒有失去圓融無礙的智慧。菩薩其所以能有此成就的原因,是他已然了達法性,語默動靜,無一不能與法性相應,所以能隨生死不變。
以入無作,成所作故。求一切智慧就不會退轉。能捨離諸想著,卽不為諸有所動。能度眾生,故知多運用善巧方便。已永出諸有,所以不會染到世俗的有為法上。修行不住於相,就能不失無礙的智慧。菩薩修行的果位,是有一定的等次,他的因緣則是無盡的,因為他普攝一切善根的緣故。世間上所有種種的五欲世事,都不能變動菩薩的心意了,因為他已普徧清淨了他的大願。菩薩具足圓滿了一切清淨到彼岸的法——波羅蜜,因為他曾發大菩提心,勤修十度萬行。菩薩由於善根同住,具足十力,所以他能成就一切智慧之力。菩薩他像這樣修積善根功德,就可以把一切的愚癡暗鈍,都離棄了,消除了。成就了菩提心,開示一切光明智慧,增長一切的清淨白法,迴向勝道。勝道就是菩薩道,也就是佛道,是最殊勝的正道,也是殊勝的人所修的聖道。具足眾行——卽萬行,意謂把萬行都修得圓滿了,無一點欠缺,這樣就可說是「具足眾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清淨意,善能分別。了一切法,悉隨心現。 知業如幻,業報如像,諸行如化。 因緣生法,悉皆如響。菩薩諸行,一切如影。出生無著清淨法眼。見於無作廣大境界。證寂滅性,了法無二。得法實相,具菩薩行。於一切相,皆無所著。善能修行同事諸業。於白淨法,恒無廢捨。離一切著,住無著行。
清淨意:就是聖人的心意,聖人的思想。菩薩卽等於聖人。菩薩他以聖人的心意、思想,對於諸法明瞭透徹,清清楚楚,善於分別諸法實相。明白一切法,都是從心生起的,所以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佛為什麼說一切法,就因為眾生有一切心。假設沒有那麼多的種種心,有又何用說一切的法呢。由此可知法是隨心所現。
華嚴經上的覺林菩薩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菩薩知人的心,能生一切法,如果沒有心了,做個無心道人,一切法就寂滅了。這個心,它何時出去,你也不知。何時回來,你也不知道。它到何處,你也不知道。古人形容這個心,有這樣幾句話,說的非常透徹,更值得人人警惕。他說:「三點如星佈,彎勾似月牙。披毛從此起,作佛也由它」。人為什麼會常常生煩惱?煩惱就是那些不正當、不清淨的欲望和思想,我們叫他為「無明」。他的魔力很大,一發作起來,就把本有的清淨心——智慧的光明遮蓋了。沒有了智慧光明,就被煩惱充滿了身心,不知不覺的起惑造業,作出種種愚癡的罪業來。如果你能發菩提心,就可把無明破除了,煩惱便轉為菩提了。這時,這個心就是清淨的。清淨意,也就是菩提心。
我們常常說:你心裡不要執著,因為執著就是煩惱。沒有了執著,就是菩提。要怎樣做才沒有執著?放不下、看不破,這都是執著。一旦能放得下、看得破,而且很自在,這樣就沒有了執著,得到解脫。我們現在知道一切法皆隨心現,不單一切法從心現出,就是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所有的有情世間和器世間,無一不是由心所現。修不壞迴向法門的菩薩,他覺悟了一切的業障如幻,但他仍然發懺悔心。他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又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無」如能心不執著,什麼罪也沒有了。可惜凡夫就不能把心亡了,就不能看破放下,所以業障就如影隨形,緊跟著人跑。「心亡最罪滅兩俱空」——亡都亡失了,那還會有罪業可造呢!所以說兩俱空,兩者都沒有了。「是則名為真懺悔」。這就是「業如幻」。業報就像的「像」字,不是說真的人像的「像」,而只是一種影像而已。一切起惑造業受果報的事,僅如一種影像似的。這種境界,是站在菩薩的立場而言,因為菩薩已了悟諸法實相,他的智慧已達到這種境界。在我們凡夫來說,決不可有這種思想。在理事兩方面,我們都沒有到達解了諸法的程度,更談不到修積善根功德深厚。故對於起惑造業受報,隨時應該謹守心城,勿令放逸。
「諸行如化」——所以一切的行為表現,善惡業果,也都好像魔術一樣,變化出來,不是真實,是因緣所生的。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卽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這種因緣所生的法,好像一種東西發出的響聲,既無形又無像,刹那消逝。菩薩所修的諸行,也不能把它看得太認真,同樣一切如幻如像如化如響,不必執著有所得。在這種不執著的自在心境中,久而久之,就能生出一種無著的清淨法眼,所謂清淨法眼,卽是清淨智慧的別名。他能照了一切諸法的實相,他能見到一切的一切,都不需要假以造作,因為一切的一切,他本來就是如此,盡虛空徧法界的境界亦是如此。菩薩了知法性,常是寂滅的。法性本一,沒有差別,沒有兩個,所以說不二法門。菩薩通達實相的道理,證得了理體。又具足了菩薩所行的一切行門,六度萬行,無有差池。功德圓滿,對於世間上一切的有為法,都沒有執著了。
諸位善士!你不妨想一想,如果你能對一切相都無所執著,那還有什麼好煩惱的。不著相,放得下,就是不執著了,什麼事也不會引起你的煩惱。你常在自在自如的境界中,自己清涼快樂,別人見了,也歡喜親近你。那些煩惱多的人,終日處在愁城中,還事事遷怒於人,就因為他看不破一切相,把一切都看得太認真,執著我見,認賊作子,染苦為樂,不認識世間上一切都是虛妄的。菩薩他已破除了一切所著,故善能修行。如果凡夫能破除我執,就能同菩薩一樣,修行種種的善業。菩薩修行,他是修清淨法,勤修不懈,決不會浪費光陰,修修停停的,把修善行的事忘却了。他捨離了一切的執著,所以他是常住在無著無依的行門裡。
菩薩如是善巧思惟,無有迷惑,不違諸法,不壞業因。明見真實,善巧迴向,知法自性。以方便力,成就業報,到達彼岸。智慧觀察一切諸法,獲神通智。諸業善根,無作而行,隨心自在。
菩薩像這樣子用他的善巧方便智慧,來思惟諸佛所說的甚深微妙法,瞭達諸法的實相,事事通達無礙了。他於是對任何事也沒有疑惑。凡處事接物,在他的心裡,就像一面鏡子似的,照了一切境界,所謂「事來則映,事去則淨」。明鏡它也是「物來則照,物去則無」。菩薩不迷惑於事理,也不違背一切諸法實相。語默動靜,也不會把業的因破壞掉。業還是業,因還是因,這是菩薩已能明見真實的道理的緣故。
同時他也知道如何運用智慧,善巧迴向一切所修的善根。菩薩明白諸法的自性,是清淨、寂靜的,是感而遂通的。一切的因緣業報,依智慧生出方便力,善巧運用,而才成就業報,才能達到圓滿究竟的階段,卽是到達涅槃彼岸。思惟觀察諸法,不是用凡夫的意識可以能瞭達諸法實相的。而是需要用無著無依智慧之力,來觀察一切諸法。所以就獲得神通智慧。一切善業的善根,不必著意造作;換言之,就是沒有目的,沒有企圖而作,自然修行這種的法門。菩薩他是隨心自在修行,獲得了如意自在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9-10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為欲度說脫一切眾生,不斷佛種,永離魔業。見一切智,無有邊際,信樂不捨。離世境界,斷諸雜染。亦願眾生得清淨智,入深方便。出生死法,獲佛善根。永斷一切諸魔事業。以平等印,普印諸業。發心趣入一切種智,成就一切出世間法。
菩薩中的大菩薩,以他修六度萬行而積集的種種善根,像前面經文所說的,用種種方便的法門,善巧地作這樣的迴向:迴向給眾生,迴向給菩提,迴向給實際。菩薩為什麼要作這些迴向呢?他為的是要度脫一切眾生,是希望眾生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並不是為自己有什麼好處。再者也是為的能不斷佛的種子,希望人人都能成佛,永遠離開天魔外道魔業的纒縛。能見到智慧的本體。卽是證得了真實的智慧,智慧的本體是沒有邊際那麼廣大,你要深信不疑有如是勝妙的智慧,就能樂於享用這種智慧,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不會輕於放棄又捨離世間上五欲的誘惑和斷絕六根六塵的境界,沒有了種種染汚世法,成就一切清涼的白法。菩薩自己得到如是的清淨智,這並不是他修行的本懷,他更願意一切眾生也得到這種清淨智慧。
菩薩行住坐臥, 在他心目中,不曾一時一刻捨棄過眾生,隨時都與一切眾生同在,所以說「入深方便」。菩薩他所入的方便是甚深的,廣大的,任運自如的方便。用這種方便法,自己已超出了三界。也能使令眾生超出三界。出生死的法,就是超出眾生的情愛網,超出眾生的愚癡網,超出眾生的無明網,超出眾生的生死大網。這就稱之為出生死法。要怎樣去實行,才能出生死、證菩提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破除無明,破除煩惱。無明煩惱是生死的根本,這根本的來源,就是愛欲。要能把愛欲斷滅了,身心自然得到了清淨。事事能不動心,對七情能不動念,任何境界也不能動搖你。到此境界上,所謂「八風吹不動」,這時便可超出生死的大關,獲得佛的善根,就可以成就佛的果位,永遠斷絕了一切諸魔的事業,再不會與魔為伴侶。
諸位!我們生活在這世間上,多數人都是做了魔的眷屬,所行所為,盡是魔事。種種的魔事——就是魔業,交織成為一個大網,把我們緊緊罩在裡面,六道沉淪,而不自覺。所謂魔業,皆由一念的妄想。你如有一念的真心,就成為菩提的道果。如今我們皈依了三寶,有的出家了,就超出了魔業的網,永斷一切諸魔的事業。假設你不能超出三界,仍然在人天中流轉,那還是免不了與魔王作眷屬,互相往來,斷不了魔事業。如果已經斷絕諸魔事業,便得到了平等大智,了達諸法平等無二。以此平等大智的寶印,能印證一切的業,普徧印證所造的種種善業。發心,就是發大菩提心。趣入,就是要人去修行,依教奉行,脚踏實地的去做,才能趣入一切種智。如果你知而不行,就不會趣入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它能照了無明,照破無明。無明來時是個什麼現象呢?凡是自我觀念重,我見深的人,稍有拂意之事,心裡就不高興了,遷怒於人,周身熱血沸騰,大發脾氣,滿心煩惱,這就是無明軍在你身心中發動了攻勢,像一把烈火,燒毀了功德林。這時唯有以修行的功夫,用智慧寶劍,才能斬無明軍,撲滅煩惱的烈火。
諸位可曾見到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手中捧的一把寶劍,那就是智慧之劍,象徵著以智慧寶劍斬無明軍。斬除了無明軍,趣入了一切種智,然後才能成就一切出世間法。否則,無明軍將永遠侵佔了你的身心,沒有快樂,只有煩惱,更談不到得出世間的清涼法了。譬如我曾說過人都是魔王的眷屬,我想一定有人反對我這種說法。大家可以按下心仔細思惟一下,如果現在你想去拜佛,若稍停,心中就生起另一念頭:「等一等!現在不去拜佛。或者想讀讀經,心中又一轉念,不好意思,怕人說假用功。再想打打坐,修習正定,忽然又另起一念,修行究竟有什麼好?你看金山寺的那些男女出家人,日中一食,夜不倒單,那樣精進,也沒見到有幾個成了佛?」像這些現象,很多人曾經體驗過。這種現象就是魔。魔就是常常與你講道理,用說服主義拖著你向後轉,軟硬手段兼施,教你不吃虧,專佔人的便宜。叫你多享受,不吃苦頭,這都是引誘人的魔法。等你真的照他所說去做,所謂作魔事,作魔業,造魔業,墮落受苦煎熬的時候,他就高興得拍著掌哈哈大笑!這就是做魔王眷屬的結果。
你們可曾體驗到,心中常常好像有兩個人在那兒爭論?一個說:「你出家吧!修行辦道才是人生的正道。」另一個則說:「有錢有勢,結婚生子才是人生的幸福,比出家修道更好。」這就是一位佛,一個魔,在你意念中互相爭論。還有,好像有錢的人,本想多做點布施功德,但另一個念頭就說:「你真傻,把錢都布施了,自己想吃點好的也沒有錢,想穿點好的錢也不夠用,為什麼不多留點錢,買棟好房子,買部新式的汽車,一家人過的舒舒服服,不是很好嗎?不要再布施了。」這都是魔在作怪,不讓你精進修道,就希望你懶惰不精進,永作魔的眷屬。這種現象,藏在心的深處;而一般人的心理,又多偏向物欲私有,所以不容易覺察到它是顚倒的。這個心,就是一個理欲的戰爭場。
理,就是真理;欲,就是愛欲。當你的思想趣向真理時,愛欲就像一片烏雲,立刻就將你的真理之光遮蓋。理欲就這樣在人的內心交戰,造成矛盾,把人的心情弄得坐立不安,精神恍惚,顚倒發狂,啼笑皆非,所以說這心就是「理欲的戰場」。這心又是一個「陰陽交關處」。陰,是黑夜,就是魔。陽,是光明,就是佛。出家修道本來是條最好的路,是件最無上的好事,但多少人都被親情所牽制,因循虛渡此生,等到真能放下一切時,不是老邁了,就是將死了,真實是危機四伏!雖然如此,也只是一念之差,一念善就是佛,一念惡就是魔,說人是魔王的眷屬,又何嘗不可說人是佛的眷屬,菩薩的伴侶呢?只要你心中常存善念,積種種的善根功德,就和佛菩薩常在一起了。這種道理很明顯,但多被人忽略了。我們能常自仔細警策,多親近善知識和聞法,處世接物,不違真理正道,念念中不忘眾生,自然永斷了諸魔業,成就一切出世間法。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不壞迴向。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時,得見一切無數諸佛。成就無量清淨妙法。普於眾生,得平等心。於一切法,無有疑惑。一切諸佛神力所加。降伏眾魔,永離其業。成就生貴,滿菩提心。得無礙智,不由他解。善能開闡一切法義。能隨想力,入一切刹。普照眾生,悉使清淨。菩薩摩訶薩以此不壞迴向之力,攝諸善根,如是迴向。
為什麼我要講魔事、魔業,和人是魔的眷屬呢?因為我現在正在講不壞迴向。不壞迴向是不壞善根,但是要壞一切魔王和他的眷屬。金剛幢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講的,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行六度萬行時所修的第二不壞善根、不壞信心的迴向。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修行這個迴向法門的時候,其身心都安住在迴向上,不稍疏忽。他專心致力於勤修善業,積集善根,故能常見十方三世無數無量那麼多的諸佛。
對於諸佛所說的無量清淨妙法,都能通達,都修行圓滿成就。對於眾生用慈悲心,普徧以平等的待遇,沒有分別心,沒有憎愛心,沒有親疏的成見,所謂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善惡美醜,男女老幼,皆一視同仁。對於因緣業果,一切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有為法、無為法等等法,他已沒有了疑惑,因為他已得到不壞信,所以信而不疑。因此之故,他能得到十方諸佛的神通力量。常常加被護持。對於諸魔外道,他本著自己修持的定力,迴向功德的利益,和仰承諸佛的威力,能降服眾魔外道,永遠離棄了魔事魔業,成就生貴住。生到法王家,圓滿具足菩提道業,得到圓融無礙的大智慧。一切的一切, 都是自己明白瞭解的,是無師自通,因為菩薩已得了無礙智。否則, 怎能一切自解,不用他教呢?有些人一知半解,得了點皮毛,就自滿起來,驕傲貢高,自以為我什麼都懂,不需要跟那一位善知識,也不必去親近誰,我就是天生的土祖師,自己成就的佛菩薩。
前時,有個美國人來到廟上,自言已開悟,和中國的六祖一樣。 於是我說:「那很好!」六祖圓寂了,別人還要偸他的頭去供養,你現在是活的祖師,我借你的頭來供養不是更好嗎?」他一聽說要借他的頭供養,嚇得站起來就跑了。像這種妄想的狂人,這世上不知有多少,真實是可憐愍者!不由他教而能自解,是必須證得了無礙智的。沒有修到某種程度,沒有證得無礙智,儘管自說我是老天爺、天王,那又有什麼用呢?只落個瘋狂的名號而已。得到無礙智的行者,他是不識字、不看經本也能講經。有關佛法的問題,他都能解答如流,令人滿意。縱使沒學過其他國的語言文字,他也能聽能說,這才叫不由他解。
前年還有一個加拿大的人,來到金山寺。他要我為他印證,他就是班禪喇嘛。這時他也不知道班禪是活著還是已死了,但他就這樣招搖,到處對人自說是班禪活佛。而居然有人相信他,附和他,久而久之,弄得他自己也有些迷惑了,所以特別跑來求我印證。我說「好的,班禪是西藏人,如果你沒有學藏文藏語,而能通達藏文藏語,我就為你印證。」他一聽我這樣說,也是不敢多留,隨卽就走了,以後再也沒有聽見這位活佛的下落了。班禪喇嘛為西藏人奉為活佛,在他們的教裡有轉世的傳說,歷代都沿用這個規定。當這一代的活佛圓寂時, 他留傳下來一定的信物。至於如何去尋找下一代的活佛。是教外不可能知道的秘密。那有那樣容易簡單的事,隨便就可以自稱活佛,冒充班禪喇嘛,何況所尋訪的是小孩不是成人。在這世間上,像這樣莫名其妙的人,舉目皆是。我到美國以後,遇著了很多次。假設能開闡一切法的正義,對佛法確獨具明眼,為人的氣質,處處顯的開朗豁達,平易近人,對人平等慈悲,不計日月,恒常如是——有這樣的表現,方可算為開悟的人。反之,自以為是,而所表現的一切行為又恰相反,那算開的什麼悟!
菩薩又能隨自己的想力——觀想的力量,任意到十方國土,在那兒現身,行菩薩道,教化眾生。普徧照顧眾生,令他們離染汚的環境,得到一切清淨智慧。菩薩中的大菩薩,以此修不壞迴向法門的力量,攝受自己所有的善根,也攝一切眾生的善根,用這些善根,如前面所說的迴向,而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

 楼主| 发表于 2020-9-11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卽說頌言:
這時,金剛幢菩薩,仰承著十方諸佛、釋迦文佛、和毗盧遮那佛,諸佛的大威神力,而普徧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和法會的大眾,用偈頌的方式,把前面的長行,重複再說一遍,以便一切眾生更容易明白。
菩薩已得不壞意 修行一切諸善業
是故能令佛歡喜 智者以此而迴向
菩薩,是指的修不壞迴向的這位菩薩。這位菩薩「已」得。「已」得的「已」字,在中國字裡有三個相彷彿的字樣。如:「己、已、巳」,這三個字祇有很少不同的地方,但意思則大不相同。 第一個讀「幾」, 是自己的意思,又是天干的第六位(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天干是中國古時用以計時的字,配合十二個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計年號用。第二個讀「以」,就是已經得到,已經過去的意思。第三個讀「似」,如上午九時到十一時就叫「巳時」,是地支的第六位。這句偈頌說菩薩已得,說他已經得到了不壞的智慧。不壞的意思,一則善根迴向,皆通事事無礙。二則不會被天魔外道所破壞。菩薩已經得到了這種智慧。
「修行一切諸善業」,這一句乃是解釋第一句頌的。第一句頌是修不壞迴向的果,這一句就是因。因為修行一切的諸善業,所以能得到不壞的智慧。如小不修諸善業,就得不到這種智慧。菩薩成就「不壞意」,實在是修諸善業功德的關係。「是故能令佛歡喜」的「是」字,是承上頌句,說:就是這個原因,所以菩薩能夠令十方三世諸佛生大歡喜心,諸佛歡喜,菩薩歡喜,皆大歡喜。如果你、我、他任誰發心修此不壞迴向,行諸善業,得到不壞意,十方三世諸佛同樣都會歡喜。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他用這不壞的善業善根所成就的不壞智慧,來迴向給眾生,迴向給菩提,迴向給實際。
供養無量無邊佛 布施持戒伏諸根
為欲利益諸眾生 普使一切皆清淨
修不壞迴向的這位菩薩,他所修的善業,是從供養無量無邊諸佛的做起,在三寶前種諸善根。他又對眾生廣行布施,所謂內財——頭、目、腦、髓、皮、肉、筋、骨,如有眾生向他乞求,他沒有一樣不樂於施捨的,而無吝惜懊悔之心。外財——國、城、妻、子、七寶,凡是身外之物,他都能慷慨給予。還有法施——法施就是教化眾生,為眾生宣揚佛法,闡解法義,接引眾生皈依佛門,令眾生行八正道,普使眾生身心安樂,法喜充滿。無畏施——眾生如有內憂外患,遭受厄難恐懼之時,菩薩不惜犧牲自己,在精神上,實際行為上,都能給予眾生一種安全之感,使令眾生如獲一位依護者。
菩薩又嚴持清淨戒——戒是止惡防非。戒律分多種,普通受五戒,殺、盜、婬、妄、酒。受戒已後,有戒神保護,每一戒有五位戒神,倘若你犯了一戒,就少了五位戒神。如能在內心、外行為上都守著清淨戒,那些戒神就永遠保護著你,所以我們持戒要清淨如滿月,就像十五的月亮,圓滿無缺。 布施、持戒都做到了,最重要的還要「伏諸根」,才能成就無上道,伏諸根,根是指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要把六根調伏,使它不亂馳。如眼歡喜美色,你要令他不受色塵所轉,這就是調伏了眼根。耳歡喜聽好聽的聲音,就要不令它受聲塵所轉,這就調伏了耳根。鼻能不被香塵所轉,舌不為味塵所轉,身不為觸塵所轉,意不被法塵所轉,這樣就調伏了諸根。達到這種程度,修習聖道,比較順利。菩薩忍苦耐勞苦修,他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想要利益諸眾生,希望能令一切眾生,普徧的得到清淨智慧,恢復清淨本原,妙真如性。
一切上妙諸香華 無量差別勝衣服
寶蓋及以莊嚴具 供養一切諸如來
菩薩供養十方諸佛的供養物品,吃的、用的、裝飾道場的,沒有一樣不是上好的。 譬如供養香華,一定拿最名貴、稀有、顏色鮮豔、香味清幽的。衣裳服飾,無量無數各種式樣,都是上好質料。差別的「差」字,有三種讀音,三種意思,看它用在那兒,與上下文有關係,所以讀音就不同,講解也不同(1)讀叉:兩數相減的餘數,叫差數。事情有錯誤,謂之差錯。東西不同,謂之有差別。數目不夠有欠缺,差一點兒。貨物不精良,說太差。做事不努力,說太差勁。(2)讀「雌」:形容東西部整齊,常說參差不齊,等級不同,謂之等差。(3)讀「柴」字的陰平:叫一個人去做事,叫差遣。被人使喚的人,叫差役。代表公家出去辦事時,叫出公差。中國字,常常有一字幾個讀音的,有語音有讀音的區別。跟著讀音,它的用法就不同,意思也有改變。這只是順便淺淺的舉個顯淺的例說說,如果想知道得多點,還要求詳細,那最好是研究中國文字學,對文字的變化沿革、構造、用法,就更能詳細瞭解。菩薩供養香華衣服之外,還供養許多寶蓋、香蓋、華蓋、幔蓋等等之外,及其他莊嚴道場用的裝飾珍寶各物。菩薩用以上這些莊嚴物品,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如是供養於諸佛 無量無數難思劫
恭敬尊重常歡喜 未曾一念生疲厭   
菩薩像前面所說的方法,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他並不是偶爾一兩次,也不是高興就供養,不高興就算了。菩薩他根本不在時間上著眼,他是日日如是,年年如是供養。經過無量無數的大劫,他都是這樣供養諸佛,恭敬諸佛,尊重承事諸佛,歡歡喜喜的親近諸佛。雖經無量大劫,他也未曾一念生過疲厭的心。
專心想念於諸佛 一切世間大明燈
十方所有諸如來 靡不現前如目覩  
這位修不壞迴向法門的菩薩,恒常是專一其心,思惟諸法之外,就只是觀想思念於十方諸佛。因為十方諸佛,就是照明一切世間,驅除一切黑暗,使一切世間都光明,像一盞大光明之燈。菩薩修行達到了這種境界,能不動於身,十方三世的諸佛,隨時都可以現在他的面前,不異於親眼目覩。
不可思議無量劫 種種布施心無厭
百千萬億眾劫中 修諸善法悉如是  
菩薩在不可心思,不可言議的無量大劫以來,他總是沒有間斷的作種種布施。不計內財外財、法施、無畏施,他從沒有生過吝惜心和厭倦心。他總是布施給人,絕沒有想到要別人布施給他,或者希望得到如何的報酬。我們出家人接受別人的布施,固然不算非分,但也應該多少布施於人。出家人千萬不要貪圖利養,要學菩薩難捨能捨的布施精神,要有再多布施,也覺不夠的思想。不要學貪心鬼,只想別人對他布施越多越好。菩薩在百千億那麼長的時劫中,他修種種的善法, 都是這樣的無厭足。善法是包括眾善奉行,布施當然是其中之一。
彼諸如來滅度已 供養舍利無厭足
悉以種種妙莊嚴 建立難思眾塔廟
菩薩所供養的諸佛,功德圓滿具備了,行化的因緣已滿便滅度,卽是入了涅槃。但菩薩供養諸佛的誠意仍不改變,供養諸佛的舍利亦如生佛,殷勤恭敬同樣沒有厭足的時候,依舊用種種最上好最奇妙的物品,尊重恭敬供養和莊嚴諸佛的舍利塔。
「難思」,是不計較財力的困難和來源,也不考慮自己的力量能否達到目的,不計一切就勇往執行,以建立塔廟為己任,以宏揚佛教為家務。故說建立難思眾塔廟。
造立無等最勝形 寶藏淨金為莊嚴
巍巍高大如山王 其數無量百千億
菩薩發心建造的塔廟,其數量之多,其形式的殊勝,沒有任何的塔廟可與他等比。他用種種的寶藏,最有價值的純淨金子,莊嚴粉飾塔廟的內外各地。塔廟的高廣,巍巍然好像須彌山王似的。像這樣的塔廟,並不是造了一個兩個就算了,而是造了無量數的百千億個。他看到什麼地方沒有塔,就造一個塔,甚麽地方沒有廟,就起一座廟。
淨心尊重供養已 復生歡喜利益意
不思議劫處世間 救護眾生令解脫
菩薩以他最清淨的至誠心,尊重供養諸佛之後,隨卽又生起一種歡喜心,和利益眾生的心。菩薩上恭敬諸佛,下化一切眾生,除這兩種心意之外,再沒有任何的心念,可以分佔他的心思。菩薩修菩薩行,行菩薩道,於不可思議的時劫,他都與眾生同居處在這世間上。他並非貪圖世間五欲之享樂,而是為要救護一切受苦難的眾生,希望這些眾生都能脫離苦縛,而得到真正自由自在的大樂。可是眾生對於菩薩的苦心,一點也不認識,不明白,不瞭解,不知以恩報德,故勞煩菩薩跟著眾生在六道中奔波。看起來菩薩沒有知音同道,好像很不合算,但菩薩救護眾生的心,是永不疲厭,永不退轉的。有許多人認為作菩薩太辛苦,不如作個鬼還好一點。你們可以考慮一下,究竟作那樣好!

 楼主| 发表于 2020-9-13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了知眾生皆妄想 於彼一切無分別
而能善別眾生根 普為群生作饒益
如果你有了作鬼比作菩薩好的思想,這就是愚癡的眾生的妄想。作菩薩極令沒有人瞭解,沒有知己同道,他還是要作菩薩。那做鬼的,再有多少人認識他,再有多少的鬼知己同伴,他還是個鬼。菩薩明白世間上種種眾生皆是妄想所生出。眾生的意識,就是眾妄所成。眾生是從虛妄而生,有又隨虛妄而死。你看有的人,希望讀個博士,成個專家,努力到差不多要成功了,忽然又死去。在生所學的,所明白的一切,死了就沒有了。如果能再轉得人身,又要從頭學起。等於一塊鐵,投入洪爐中冶煉,煉來煉去,剛要煉好時,又死了。這就是比如眾生總在妄想中打滾,而妄想終歸幻滅。雖然如此,菩薩對於眾生總不捨棄,他明白這些眾生都是妄想所成,所以他對眾生不生分別心。而且他能很清楚知道眾生的根性,針對著眾生的根性,用種種方便善巧的方法,教化、接引他們。根性已成熟者,就先度。還未達到成熟機緣者,就等一等再度。菩薩對於眾生不生分別親疏愛惡的心,普徧為這些眾生作有利於他們的事。
菩薩修集諸功德 廣大最勝無與比
了達體性悉非有 如是決定皆迴向
修不壞迴向的這位菩薩,他對於善業,不計大小都去做。所積的大小功德,久而久之,便無量無數,廣大殊勝,沒有其他的菩薩可以和他相比。菩薩明瞭通達一切的一切,都是虛妄,沒有體性,空無所有的。雖然如此,他仍然決定把所修積的善根功德,通通都迴向給法界眾生無上菩提,和迴向真實的實際。
以最勝智觀諸法 其中無有一法生
如是方便修迴向 功德無量不可盡
修不壞迴向法門的菩薩,以他最堅固、最殊勝的金剛智慧,來觀察一切諸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無為法等。菩薩觀察了悟種種法,都是無生的,因為「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旣然是寂滅相,所以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恰到好處。那又為什麼還要修迴向法呢?為了教化眾生,啟發眾生,引導眾生深入佛門,深信諸佛所說的一切正法,發菩提心,向最上聖道,而以種種的方便方法,修這迴向法門。雖然諸法是不生不滅,但所修的供功德還是不會唐捐。換句話說,功德不會白費的。這種能把自己的功德迴向給法界眾生,令眾生得此利益,成就菩提的功德,較之只為自己不給別人的功德,其利益是無量不可窮盡的。
以是方便令心淨 悉與一切如來等
此方便力不可盡 是故福報無盡極
菩薩修迴向,上面已經說過,這是方便法,是為引導眾生修學佛法,令眾生都能捨離染汚心,得到清淨的心,能返本還原,顯真實法性,成就無上智。如果修行的境界能達到這程度,那麼,所證得的神通智慧,都可以和諸佛平等了,同諸佛同坐一佛座了。方便法門的力法量,是無法度量的,無邊無際不可窮盡的。因之,所得的福報,也是沒有窮盡的時候。方便法,是藉種種因緣、利用種種言辭,舉種種譬喩為眾生演說諸法。
發起無上菩提心 一切世間無所依
普至十方諸世界 而於一切無所礙
修不壞迴向的菩薩,他所發的是無上的菩提道心,再沒有比他所發的這種道心更高上了。一切世間上,眾生找不著可以依止的人和地方,唯有這位發大菩提心的菩薩,才是眾生的真正皈依處。菩薩行菩薩道時,他是不限於某一個地方。他所發的菩提心,是要到十方世界中去,普徧救度一切受苦的眾生。菩薩已得了圓融的智慧。又有種種方便法門,所以他到任何世界,也不會受到一點障礙,也不會被任何境界所流轉,菩薩還要轉變一切的境界呢。
一切如來出世間 為欲啟導眾生心
如其心性而觀察 畢竟推求不可得
諸佛出現世間因緣,在妙法蓮華經內,世尊——釋迦牟尼佛曾對法會的大眾說得很清楚,他說諸佛為什麼要出現於世呢?為的(1)要把眾生被五欲所矇蔽的佛性,啟發開來,令眾生都能得到清淨的智慧。(2)要指示眾生,令眾生知道也有如佛的知見。(3)要教化眾生,令眾生都能明白佛的知見,和覺悟佛的知見。明白了就生信心,覺悟了就實踐修持。(4)要令眾生深入佛教,依教奉行,得大智慧,入無上道,永不退轉。為了這些因緣,諸佛才出現於世。這四者開、示、悟、入,綜合而言,就是為了啟發眾生的心智,使它清淨,而發菩提心。引導眾生的行為,令眾生捨離五欲,行十善道,終成佛果。這就是諸佛出世間的目的和希望。菩薩根據眾生的心性,而觀察他們的心性,他知道眾生的心,了不可得。為什麼呢?因為過去心,過去已滅。未來心,未來未至。現在心,現在空寂。三際求心,畢竟不可求得。
一切諸法無有餘 悉入於如無體性
以是淨眼而迴向 開彼世間生死獄
菩薩三際求心,心不有。心旣沒有,法又從何而生?所以說「一切諸法無有餘」,根本就沒有,那還有剩餘,是無欠無餘的。一切的法,都歸入於「如」了。這個「如」字,應該這樣解釋:以「如如智、起如如理。一如無二如。事也如理也如。有為法也是如。無為法也是如。無論甚麽法都是悉入於如」。另一點解釋:「如」就是寂靜。寂靜就沒有體性。諸法之所以無有餘,就因為它沒有體性。菩薩深深的明白這個道理,以他的清淨心、清淨眼,無著無依修此迴向法。以此無形的精神力量,把世間上一切的生死牢獄都打破。五欲過患,都可算為生死的牢獄。菩薩修道的成就,捨離了五欲,所以他本身出了世間生死牢獄。他把修積的善根迴向眾生,令眾生脫離世間生死牢獄。迴向給菩提覺道,迴向給真如實際,就開啟了世間的生死牢獄。
雖令諸有悉清淨 亦不分別於諸有
知諸有性無所有 而令歡喜意清淨
諸有,是指一切的染汚。雖然諸佛把一切的染汚,都轉變為清淨了,但菩薩對於染汚和清淨,他不生分別心,也沒有執著和偏見。菩薩是心淨國土淨,他也知道一切有都是虛妄。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卽是見如來」。這就是說他知道諸有,等於無所有。諸佛令諸有都清淨的目的,為使眾生生歡喜心,皆大歡喜,同時也令眾生的心意常常得到清淨。
於一佛土無所依 一切佛土悉如是
亦不染著有為法 知彼法性無依處     
菩薩不執著於某一個佛土,也不依賴於某一處佛土。他對於一個佛土是這樣的觀念。對於一切的佛土,也是抱定這個原則。菩薩對於諸法的認識,旣不染著世間的有為法,也不執著於出世間的無為法。因為菩薩已經知諸法是無體性的,是空無所依處的。
以是修成一切智 以是無上智莊嚴
以是諸佛皆歡喜 是為菩薩迴向業   
菩薩本著無著無依,行所無事的修持工夫,修得了一切智慧。以這無上的殊勝智慧,莊嚴諸佛國土。因此諸佛皆大歡喜,為他印證。這就是修不壞迴向法門的菩薩,所修的一切善業,所得的福報。
菩薩專心念諸佛 無上智慧巧方便
如佛一切無所依 願我修成此功德
專心,是專一其心,沒有其他的思想和妄念。菩薩他的心裡,只有兩種念:一者上求佛道,繫念諸佛;二者下化眾生,不捨眾生。眾生也有眾生的專一其心,不過不同於菩薩所專一的。菩薩專心想念諸佛,眾生則專心在生死道上,疲勞流轉。童年時候雖在初學習階段,但多半不知所學何事,為何而學。及長,學猶未成,又被色欲所誘,追逐異性,墮入家宅的牢籠,妻子兒女,重重繫縛,碌碌終生,不知出離,這就是眾生的專心繫念。菩薩與眾生思想不同的地方,就在這兒。菩薩專一其心憶念諸佛,就得到了無上的智慧,和善巧方便的無礙智,辯才無礙智,以及好像佛所有的一切無依無著的神通威力,獨立自主,不受任何障礙的自在妙用。修不壞迴向的菩薩說:希望我也能修成好像佛一樣功德福報。
專心救護於一切 令其遠離眾惡業
如是饒益諸群生 繫念思惟未曾捨
菩薩勤修佛道,就是為要救護一切眾生,所以他無時不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拔救眾生,令他們都遠離諸惡業障。菩薩像前文所說的道理,修行菩薩道,把所有的功德迴向給眾生,作種種有利益於眾生的事業。繫念眾生與諸佛,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菩薩看待眾生猶如諸佛,因為佛事是已成的佛,眾生是未來的佛。菩薩上乞法於諸佛,下乞食於眾生。所以菩薩對於眾生,是念茲在茲,未曾一時捨離的。
住於智地守護法 不以餘乘取涅槃
唯願得佛無上道 菩薩如是善迴向   
菩薩常常住於智慧之地,守護一切佛法。菩薩所修的是上乘佛道——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與二乘佛法的區別,在於以大悲心為體。大悲心是因眾生而生起的。因為有悲心,就發大菩提心救護眾生,行菩薩道,功德圓滿具足之後,而成正等正覺的佛果。二乘人畏生死流轉,捨棄救護眾生,不敢行菩薩道,只求自了。大乘菩薩他不急於了生死,他不放棄救護眾生的大願,所以他決不會改變宗旨,退修二乘而取涅槃的。他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得到佛所修行的無上道,和如佛的智慧,如佛的威神之力。這位修不壞迴向的菩薩,這樣去修行佛乘。不修聲聞、緣覺、辟支佛所修的二乘法。並且善巧迴向給一切眾生,迴向無上菩提,迴向實際。
不取眾生所言說 一切有為虛妄事
雖復不依言語道 亦復不著無言說   
菩薩不採取眾生的言說,卽是不採取眾生的知見,不隨聲附合,妄加讚同。因為眾生的思想言行,種種都是與正法背謬,邪見顚倒偏歪,以自我為中心,所以菩薩不取眾生的言說。但菩薩他能以智慧教化眾生,悲心慈面地去糾正眾生荒謬的思想和言說,所以他不離眾生的言說,也不著於眾生的言說。一切有形有相的,都屬於有為法。有為法都是虛妄的。眾生因為執著有為法,故所行的一切都是虛妄事。菩薩了然一切有為的虛妄事,他也不著不取這些虛妄事。雖然他不依賴言語道的方法,但也並不會執著在無言說的相上。菩薩是不著有、不落空、空有不二。他恆守中道,修中道了義,修諸佛的行門。
十方所有諸如來 了達諸法無有餘
雖知一切皆空寂 而不於空起心念   



 楼主| 发表于 2020-9-13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所有諸如來 了達諸法無有餘
雖知一切皆空寂 而不於空起心念   
十方諸佛,在佛的本體上,是佛佛自如,是無說無傳的。我們應作這樣的觀念,諸佛於諸法,同樣明了通達一法不生,一法不立的道理,故說諸法無有餘。不證到無生法忍,又怎能圓滿具足佛的果位。諸佛都已知道一切法的本體空寂的,決不會在空上又生起其他的心念。因諸佛已經瞭達三空——我空、法空、空空。可是他們也不會著到空上,不能生妙有。其真空裡面能生妙有,妙有裡頭又有真空。這空有不二的妙理,身為佛弟子,應該勤加思惟。
以一莊嚴嚴一切 亦不於法生分別
如是開悟諸群生 一切無性無所觀
菩薩用一種莊嚴來莊嚴一切佛土。換言之,也可說用一切莊嚴來莊嚴一個佛土。一就是一切,一切也等於一。因為一是個基敷,再多的數目都是從一而來。所以對於以一莊嚴而莊嚴一切,不要感到奇怪,菩薩對於諸法,也不會在法的本體上,空性上,生出任何分別。十方諸佛就是用這個「離一切相,卽一切法」的道理,來教化眾生,令所有眾生都能瞭解諸法的實相,能得開悟。卽知一切法都無自性,就不需要來觀察它了。菩薩所說的這種境界,是已到達究竟的階段,不是說一般初學佛的凡夫,也可以如此的。就是初發心的凡夫僧,也可以這樣作。在還沒有達到究竟的時候,仍是須要用觀察的智慧,勤奮研究一切諸法的實相,才能明白佛法的真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7: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