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知眾生皆妄想 於彼一切無分別
而能善別眾生根 普為群生作饒益 如果你有了作鬼比作菩薩好的思想,這就是愚癡的眾生的妄想。作菩薩極令沒有人瞭解,沒有知己同道,他還是要作菩薩。那做鬼的,再有多少人認識他,再有多少的鬼知己同伴,他還是個鬼。菩薩明白世間上種種眾生皆是妄想所生出。眾生的意識,就是眾妄所成。眾生是從虛妄而生,有又隨虛妄而死。你看有的人,希望讀個博士,成個專家,努力到差不多要成功了,忽然又死去。在生所學的,所明白的一切,死了就沒有了。如果能再轉得人身,又要從頭學起。等於一塊鐵,投入洪爐中冶煉,煉來煉去,剛要煉好時,又死了。這就是比如眾生總在妄想中打滾,而妄想終歸幻滅。雖然如此,菩薩對於眾生總不捨棄,他明白這些眾生都是妄想所成,所以他對眾生不生分別心。而且他能很清楚知道眾生的根性,針對著眾生的根性,用種種方便善巧的方法,教化、接引他們。根性已成熟者,就先度。還未達到成熟機緣者,就等一等再度。菩薩對於眾生不生分別親疏愛惡的心,普徧為這些眾生作有利於他們的事。 菩薩修集諸功德 廣大最勝無與比
了達體性悉非有 如是決定皆迴向 修不壞迴向的這位菩薩,他對於善業,不計大小都去做。所積的大小功德,久而久之,便無量無數,廣大殊勝,沒有其他的菩薩可以和他相比。菩薩明瞭通達一切的一切,都是虛妄,沒有體性,空無所有的。雖然如此,他仍然決定把所修積的善根功德,通通都迴向給法界眾生無上菩提,和迴向真實的實際。 以最勝智觀諸法 其中無有一法生
如是方便修迴向 功德無量不可盡 修不壞迴向法門的菩薩,以他最堅固、最殊勝的金剛智慧,來觀察一切諸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無為法等。菩薩觀察了悟種種法,都是無生的,因為「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旣然是寂滅相,所以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恰到好處。那又為什麼還要修迴向法呢?為了教化眾生,啟發眾生,引導眾生深入佛門,深信諸佛所說的一切正法,發菩提心,向最上聖道,而以種種的方便方法,修這迴向法門。雖然諸法是不生不滅,但所修的供功德還是不會唐捐。換句話說,功德不會白費的。這種能把自己的功德迴向給法界眾生,令眾生得此利益,成就菩提的功德,較之只為自己不給別人的功德,其利益是無量不可窮盡的。 以是方便令心淨 悉與一切如來等
此方便力不可盡 是故福報無盡極 菩薩修迴向,上面已經說過,這是方便法,是為引導眾生修學佛法,令眾生都能捨離染汚心,得到清淨的心,能返本還原,顯真實法性,成就無上智。如果修行的境界能達到這程度,那麼,所證得的神通智慧,都可以和諸佛平等了,同諸佛同坐一佛座了。方便法門的力法量,是無法度量的,無邊無際不可窮盡的。因之,所得的福報,也是沒有窮盡的時候。方便法,是藉種種因緣、利用種種言辭,舉種種譬喩為眾生演說諸法。 發起無上菩提心 一切世間無所依
普至十方諸世界 而於一切無所礙 修不壞迴向的菩薩,他所發的是無上的菩提道心,再沒有比他所發的這種道心更高上了。一切世間上,眾生找不著可以依止的人和地方,唯有這位發大菩提心的菩薩,才是眾生的真正皈依處。菩薩行菩薩道時,他是不限於某一個地方。他所發的菩提心,是要到十方世界中去,普徧救度一切受苦的眾生。菩薩已得了圓融的智慧。又有種種方便法門,所以他到任何世界,也不會受到一點障礙,也不會被任何境界所流轉,菩薩還要轉變一切的境界呢。 一切如來出世間 為欲啟導眾生心
如其心性而觀察 畢竟推求不可得 諸佛出現世間因緣,在妙法蓮華經內,世尊——釋迦牟尼佛曾對法會的大眾說得很清楚,他說諸佛為什麼要出現於世呢?為的(1)要把眾生被五欲所矇蔽的佛性,啟發開來,令眾生都能得到清淨的智慧。(2)要指示眾生,令眾生知道也有如佛的知見。(3)要教化眾生,令眾生都能明白佛的知見,和覺悟佛的知見。明白了就生信心,覺悟了就實踐修持。(4)要令眾生深入佛教,依教奉行,得大智慧,入無上道,永不退轉。為了這些因緣,諸佛才出現於世。這四者開、示、悟、入,綜合而言,就是為了啟發眾生的心智,使它清淨,而發菩提心。引導眾生的行為,令眾生捨離五欲,行十善道,終成佛果。這就是諸佛出世間的目的和希望。菩薩根據眾生的心性,而觀察他們的心性,他知道眾生的心,了不可得。為什麼呢?因為過去心,過去已滅。未來心,未來未至。現在心,現在空寂。三際求心,畢竟不可求得。 一切諸法無有餘 悉入於如無體性
以是淨眼而迴向 開彼世間生死獄 菩薩三際求心,心不有。心旣沒有,法又從何而生?所以說「一切諸法無有餘」,根本就沒有,那還有剩餘,是無欠無餘的。一切的法,都歸入於「如」了。這個「如」字,應該這樣解釋:以「如如智、起如如理。一如無二如。事也如理也如。有為法也是如。無為法也是如。無論甚麽法都是悉入於如」。另一點解釋:「如」就是寂靜。寂靜就沒有體性。諸法之所以無有餘,就因為它沒有體性。菩薩深深的明白這個道理,以他的清淨心、清淨眼,無著無依修此迴向法。以此無形的精神力量,把世間上一切的生死牢獄都打破。五欲過患,都可算為生死的牢獄。菩薩修道的成就,捨離了五欲,所以他本身出了世間生死牢獄。他把修積的善根迴向眾生,令眾生脫離世間生死牢獄。迴向給菩提覺道,迴向給真如實際,就開啟了世間的生死牢獄。 雖令諸有悉清淨 亦不分別於諸有
知諸有性無所有 而令歡喜意清淨 諸有,是指一切的染汚。雖然諸佛把一切的染汚,都轉變為清淨了,但菩薩對於染汚和清淨,他不生分別心,也沒有執著和偏見。菩薩是心淨國土淨,他也知道一切有都是虛妄。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卽是見如來」。這就是說他知道諸有,等於無所有。諸佛令諸有都清淨的目的,為使眾生生歡喜心,皆大歡喜,同時也令眾生的心意常常得到清淨。 於一佛土無所依 一切佛土悉如是
亦不染著有為法 知彼法性無依處 菩薩不執著於某一個佛土,也不依賴於某一處佛土。他對於一個佛土是這樣的觀念。對於一切的佛土,也是抱定這個原則。菩薩對於諸法的認識,旣不染著世間的有為法,也不執著於出世間的無為法。因為菩薩已經知諸法是無體性的,是空無所依處的。 以是修成一切智 以是無上智莊嚴
以是諸佛皆歡喜 是為菩薩迴向業 菩薩本著無著無依,行所無事的修持工夫,修得了一切智慧。以這無上的殊勝智慧,莊嚴諸佛國土。因此諸佛皆大歡喜,為他印證。這就是修不壞迴向法門的菩薩,所修的一切善業,所得的福報。 菩薩專心念諸佛 無上智慧巧方便
如佛一切無所依 願我修成此功德 專心,是專一其心,沒有其他的思想和妄念。菩薩他的心裡,只有兩種念:一者上求佛道,繫念諸佛;二者下化眾生,不捨眾生。眾生也有眾生的專一其心,不過不同於菩薩所專一的。菩薩專心想念諸佛,眾生則專心在生死道上,疲勞流轉。童年時候雖在初學習階段,但多半不知所學何事,為何而學。及長,學猶未成,又被色欲所誘,追逐異性,墮入家宅的牢籠,妻子兒女,重重繫縛,碌碌終生,不知出離,這就是眾生的專心繫念。菩薩與眾生思想不同的地方,就在這兒。菩薩專一其心憶念諸佛,就得到了無上的智慧,和善巧方便的無礙智,辯才無礙智,以及好像佛所有的一切無依無著的神通威力,獨立自主,不受任何障礙的自在妙用。修不壞迴向的菩薩說:希望我也能修成好像佛一樣功德福報。 專心救護於一切 令其遠離眾惡業
如是饒益諸群生 繫念思惟未曾捨 菩薩勤修佛道,就是為要救護一切眾生,所以他無時不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拔救眾生,令他們都遠離諸惡業障。菩薩像前文所說的道理,修行菩薩道,把所有的功德迴向給眾生,作種種有利益於眾生的事業。繫念眾生與諸佛,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菩薩看待眾生猶如諸佛,因為佛事是已成的佛,眾生是未來的佛。菩薩上乞法於諸佛,下乞食於眾生。所以菩薩對於眾生,是念茲在茲,未曾一時捨離的。 住於智地守護法 不以餘乘取涅槃
唯願得佛無上道 菩薩如是善迴向 菩薩常常住於智慧之地,守護一切佛法。菩薩所修的是上乘佛道——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與二乘佛法的區別,在於以大悲心為體。大悲心是因眾生而生起的。因為有悲心,就發大菩提心救護眾生,行菩薩道,功德圓滿具足之後,而成正等正覺的佛果。二乘人畏生死流轉,捨棄救護眾生,不敢行菩薩道,只求自了。大乘菩薩他不急於了生死,他不放棄救護眾生的大願,所以他決不會改變宗旨,退修二乘而取涅槃的。他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得到佛所修行的無上道,和如佛的智慧,如佛的威神之力。這位修不壞迴向的菩薩,這樣去修行佛乘。不修聲聞、緣覺、辟支佛所修的二乘法。並且善巧迴向給一切眾生,迴向無上菩提,迴向實際。 不取眾生所言說 一切有為虛妄事
雖復不依言語道 亦復不著無言說 菩薩不採取眾生的言說,卽是不採取眾生的知見,不隨聲附合,妄加讚同。因為眾生的思想言行,種種都是與正法背謬,邪見顚倒偏歪,以自我為中心,所以菩薩不取眾生的言說。但菩薩他能以智慧教化眾生,悲心慈面地去糾正眾生荒謬的思想和言說,所以他不離眾生的言說,也不著於眾生的言說。一切有形有相的,都屬於有為法。有為法都是虛妄的。眾生因為執著有為法,故所行的一切都是虛妄事。菩薩了然一切有為的虛妄事,他也不著不取這些虛妄事。雖然他不依賴言語道的方法,但也並不會執著在無言說的相上。菩薩是不著有、不落空、空有不二。他恆守中道,修中道了義,修諸佛的行門。 十方所有諸如來 了達諸法無有餘
雖知一切皆空寂 而不於空起心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