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05|回复: 1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第十四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7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讲记二十二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第十四集)  1982/10  檔名:09-003-0014



  《六祖坛经》第十二讲。

  经文第二十页,第四行,「僧法达」这个地方开始。现在给诸位介绍「参请机缘」里面的第三位,法达禅师。

  【僧法达。洪州人。】

  洪州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

  【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

  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这位禅师的确也是宿根非常的深厚。他是很小就出家了,七岁出家,在佛门里面所谓的小沙弥,他的教育都是在寺院里面受的。他与《法华经》很有缘分,『常诵法华经』,这个诵是背诵,《法华经》可见得是很熟了,特别是在童年的时代。

  【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他参访祖师,在我们这个记载里面所看到的,大概年岁也不太大,是一位年轻人,到曹溪来参礼。见到老师我们都是行最敬礼,最敬礼是五体投地。他在礼拜的时候头没有叩到地上,这个在礼节里面就有亏欠。六祖看到这个人这样的傲慢,磕头都不老实,都没有依照规矩,所以六祖大师就呵斥他。

  【师诃曰。礼不投地。】

  你来礼拜,头不着地,这个就表示自己没有恭敬心,谦敬之心不具足。如果恭敬心要不具足,这种形式的礼拜是没有意义的。

  【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

  你跟不礼拜又有什么两样?祖师就说,你的心里头一定有个东西为你所仗势的,就是你好像是值得骄傲的,所以你才有这种傲慢态度表现在外面。于是就问他:

  【蕴习何事耶。】

  你胸中蕴藏平时学习的是些什么?这问他。法达禅师就说了: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我们晓得,《法华经》在佛门里面是一部大经,在整个佛经里面,它的分量可以与《华严经》等量齐观,号为经中之王。这个经不长,只有六万多字,将近七万字的样子。如果说念得很熟的话,一天可以能够念一遍。他念《法华经》是已经『及三千部』,「及」就是圆满、到达了,已经到达三千部了。这是说了个整数,可能还超过一些。我们晓得,这样一部大经要把它背熟也要一段时间,就是七、八岁的小孩要背这一部经,大概也得需要一、二年的时间,才能够把这个经背熟。背熟之后是一天念一遍,对着经本念也可以,离开经本念也可以,离开经本念就是背诵。一天一遍,我们想象这三千遍就是三千日,一年三百六十日,十年是三千六百日。诸位你就能够想到,他背诵《法华经》至少也有十年了。十年寒窗苦读《法华》,他今天有这样的成就,所以表现在外面有这种傲慢的态度。他这么一说,六祖就开导他了,对他讲,你现在才不过念三千遍。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

  你再去念,你要是念到一万部。

  【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

  念一万遍,换句话说,你再念个二十年,现在才不过念十年,再念二十年,真正通达《法华经》的大意,而不以为比别人要强;换句话说,在任何人面前没有贡高我慢,没有这个心,你就可以与我偕行了。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可以与我并肩把手同行,意思是说在同一个境界上。

  【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

  可惜你今天辜负你读经的大事,你自己都不晓得你自己的过失,这是很可怜的事情。为什么?因为经是教我们断烦恼的,是教我们开智慧的。像法达念了十年《法华经》,不但烦恼没有断,而且天天在增长,这就是过失。增长贡高我慢,自视轻人,这就是大烦恼。祖师说了首偈子教他:

  【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礼貌,世出世间法都一样的,《礼记》里面给我们讲礼的本义,是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可见得礼的精神是要自己卑下,要能够尊重别人,这是礼的真正精神。不但过去我们中国、印度是如此,我们可以说走遍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礼无不是尊敬他人的。尊敬他人,当然自己要谦下,要谦虚、要卑下,才能够达到礼敬的目的。礼拜为什么头不着地?下面两句是说,『有我罪即生』,这个「我」就是我执、我慢,特别着重的是我慢,你只要有贡高我慢,这个就是罪,这就是过失。『亡功福无比』,这个「亡功」是将自己所修学的功德不要常常执着在心里。所以佛法着重在回向,将自己所修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自己一丝毫都不居功,这才是真正修无漏的福德。

  这两句说明了法达恃诵《法华经》而慢人,就是仗着自己已经念了三千部《法华经》,这是非常殊胜的功德,他自己以功德自居,认为自己功德很大,所以就生起贡高我慢的心了。对别人起了傲慢,对六祖大师也不例外,纵然是礼拜,头还不着地。这个慢是根本烦恼,所以说增罪,增长罪业了。我们晓得根本烦恼有六条,贪瞋痴,底下就是慢,可见得这个烦恼是相当之重的烦恼。自以为有功德也是增上慢。真实功德则是定慧等持,明心见性。我们晓得,如果要是增长傲慢,增长烦恼业障,必定障碍你明心见性,这个过失就太大了。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

  这是初见面,祖师就问他了,你叫什么名字?法达禅师就说,我的名字叫法达。祖师一听到这个名字就说了,你的名字叫法达,法是一切法,达是通达的意思,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说你能够通达一切法,你这好名字。可惜的是你:

  【何曾达法。】

  可惜你名实不相符,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何曾通达一切法?这些话都是祖师折服他的贡高我慢。又给他说一首偈子:

  【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

  『今』也可以说你这一生、这一世,出现在世间,你的名字叫『法达』。

  【勤诵未休歇。】

  读经的确很勤快,这是要有恒心的。十年,每一天读诵不倦,这是相当之难得。可见得这个人有恒心、有毅力,能够自始至终十年如一日,不容易。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这两句,第一句是说明他的过失,你这十年的勤苦只是口头上在读诵,所以叫『空诵』。为什么?你心行不相应。换句话说,你这十年是白念了,没有通达经义,所以不能够降伏烦恼、明心见性,这是真正读诵的目的你没有得到。所以说是『但循声』在那里背诵而已。『明心号菩萨』,读经一定要读到明心见性,这样才叫做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这是祖师也很嘉许他,刚才讲了,也的确不容易。今天我们很有缘分,你从远地到曹溪来参学,总算是很有缘分,我今天为你说。可是你先得要相信,『佛无言』。这个话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祖师为什么要提出这桩事情来给他说?那就是他十年诵经执着在文字上,所以才起贡高我慢。这种开示的方法就是要把过去所修学的完全把它否定掉,使他这仗势之心完全打掉,谦敬之心才能够现起。所以要叫他相信「佛」的确是「无言」。这句话非常重要,古德所谓是至理绝言,「道本无言,言说是妄」。知道无言之言,才能够入法华的教义,所以说『莲华从口发』,这个「莲华」就是指《妙法莲华经》,才能够真正从你的口里面吐出来。换句话说,这《妙法莲华经》是你自己的,而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你真正契入这个境界了。法达禅师的确也是相当有善根的人,一听祖师的开示他就觉悟了。

  【达闻偈。】

  听了祖师的开示。

  【悔谢曰。】

  『悔』是后悔,也就是忏悔;『谢』这是礼谢,谢谢祖师的指教。

  【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

  我从今天以后,我一定对于任何一个人,纵然是不如我的人,我对他都要真诚的谦虚、恭敬。

  【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

  这是他说出他的真心话了。虽然念了这么多年,经念得很熟,可是经里面的义理实在还是不懂。

  【心常有疑。】

  常常有疑问。

  【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就是请求六祖大师开导他。

  【师曰。】

  六祖大师说了。

  【法达。】

  叫他这个名字,实在上是这个意思是双关的,『法达』。

  【法即甚达。】

  『法』是讲一切万法。如果在此地我们狭义来说,这个「法」就是指《法华经》,『达』是讲它里面所讲的义理无不通达,都很明显,的确是通达。你现在为什么不能通达义理?

  【汝心不达。】

  《法华经》的义理的确就摆在面前,是你自己的心迷了,看不出来。

  【经本无疑。】

  这一部《妙法莲华经》自始至终佛讲得清清楚楚,哪有什么疑问?而是你自己心迷了,自生疑惑!

  【汝心自疑。】

  你不通达,当然有疑问,有疑问自然是不通达。

  【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这是祖师提出一个问题来,你念这一部经,这一部经的宗旨你以为是什么?法达禅师就说了: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我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依照文字念,并不知道这经的宗趣之所在。六祖就说了: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六祖大师说了,我文字不认识,你把这个经念一遍给我听听,你念,我来给你讲这个道理。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方便品。师曰止。】

  念到『方便品』,祖师就告诉他,好了,可以了。叫他止住。

  【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

  祖师一听,这个意思完全明了了,这一部经原来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在世间,以这个为宗旨。

  【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

  《法华经》里面的比喻很多,说再多的比喻也不过是如此而已。

  【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这就说明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建立了佛教的教学其目的就在此。换句话说,一切众生迷失了自己的佛知见而无法觉悟,佛为了怜悯这些众生,为一切众生做增上缘,指示个个本具佛知佛见,为这一桩事情而出现于世间。经里头有几句话是相当的重要,我们在这里特别给诸位提出来。《法华经.方便品》里面有几句话说,「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这几句就是把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所谓的是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都包括在其中了。底下这一句话就非常重要,「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一句话很重要,真正对佛法修学探讨者一定要牢牢的把它记住。「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离开了思量分别,佛所说的一切法我们就明了了。假如我们依然用思量分别,那就像法达一样,无法通达佛所说的真实义。在开经偈里面所谓「愿解如来真实义」,这相当之不容易。

  底下这一段,简单解释佛知见。什么叫佛知见?所谓佛知见就是说彻底明了真实之相,这个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真相,真如真见。这一个真知见是众生与佛都有,而且是等有的、平等有,本来清净。可惜的是一切众生则是以虚妄的妄心、尘境所染污,被无明所覆盖,而自迷失了自己的真知真见,就是自己的佛知见。这一桩事情祖师在此地也跟我们说得很明白,请看经文:

  【世人外迷着相。】

  这些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六祖大师对我们自家所说的,『世人』就是指我们自己,我们在外面的确是迷。迷了怎么样?迷了就着相,执着一切境界相为实有。

  【内迷着空。】

  这是指一些二乘,像声闻、缘觉这一类的修行人,今天我们也可以说这一类的学者,他外面不执着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30 17: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