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1|回复: 6

[学佛文档] 群书治要360(第二册)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7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群书治要360 (第二册)

《群书治要》序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五九 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 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 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 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 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 令谏官魏征及虞世 南等, 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
书成,如魏征于序 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太宗 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曰:「使我 稽古临事不惑者, 卿等力也」。由是 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平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 ,此书至宋 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 所幸者, 日本金泽文库藏有 镰仓时代( 一一九二 ——一三三○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二○一○年岁末,净公上人幸得此书,反复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安定和平。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须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亘古弥新。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曲礼》曰:「毋不敬。」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 ,不越乎此」。程子曰:「敬胜百邪。」说 明修身进德、 利世济民 ,唯「诚敬」二字,方能圆成。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 义讲演 中(民族主 义第四讲)曾云 :「欧洲的科学发达、 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 中国。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 国,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 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 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 偏。」
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欲解决二十一世纪 的社会问题 ,唯有孔孟学说与 大乘佛法。」静观今日世界乱象纷呈,欲救世界、救中国,唯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办到。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群书治要》至 珍至贵!果能深解落实,天下太平,个人幸福,自然可得;背道而行者,则不免自招灾殃,祸患无穷。净公上人深知今日《群书治要》之 重现,实有 其神圣使命,欢喜委托世界书局重新影印出版一万套,拟赠两岸三地暨世界各国、各党、各级领导共同学习,则和谐社会、大同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欣见《群书治要》重新出版在即,阎初仁者嘱余为序,谨以此数语,表随喜赞叹之意。
净公上人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于香江
《群书治要三六○ 》系列序
《群书治要》乃集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是为大成,亦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积累下来的文化结晶。这部宝典既能帮助唐太宗 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大唐三百年盛世的基础,也必能为当今各阶层领导者,提供珍贵借鉴。 不仅如此,对于不同领域、不同身分的社会大众,此书亦如同智慧源泉般,能使身心安 乐、家庭幸福、事业永续。
本中心导师净公上人老教授,念念不忘中华文化的承传,二○一○年底,幸蒙祖宗庇佑,这套宝典最终送到了老教授手中。老人家深知此书是解 决当今社会问题 的一剂良方,欢喜不已,立即委托世界书局翻印流通。导师在马来西亚拜访纳吉首相与 马哈迪前首相时,简略的介绍了《群书治要》内容,两位长者当时便迫切的表示想看到英文译本。导师由此想到,可从《群书治要》中节录,选成三百六十条,译成白话文并翻译成各国文字,方便大众每天阅读。导师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本中心,这就是中心编辑《群书治要三六○》的缘起。导师预计在若干年间,每年从《群书治要》当中选取三百六十条原文,并译成各种不同国家的文字、语言在全世界流通。导师认为,这是中国对于整个世界和平做出最大的贡献。
《治要》取材于经、史、子,共计六十六部,五十卷。其目录是将《周易》、 《史记》、 《六韬》等经史子的书目,逐次排列。本中心编译之《群书治要三六○》,将整套书概括为六条大纲:君道、臣术、贵德、 为政、敬慎、明辨。每条大纲下,又归纳了《治要》论述的相关要点作为细目。希望本书的纲目,对于读者领纳《群书治要》全书的精神,能有所帮助。
群书治要三六○》的编译工作刚开展,随即得到了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及马来西亚本地许多仁人志士的协助,在此一并致上真诚的谢意!
由于中心编辑小组的德行、学识有限 , 本书肯定有许多 疏漏之处,恳请诸位仁者不吝赐教指正。衷心祝福大众在古圣先贤智慧的引领下,身心和谐、家庭和乐、事业和顺,并希望本书能帮助社会化解冲突、消弭对立,走向安定、幸福、美满、和平的大同世界。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创和谐!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谨识
二○一三年三月三十日
壹、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一】圣人守其所以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则所有者亡矣;修其所有,则所欲者至矣。( 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圣人安守自己本具的性德,而不贪求自己未获得的。贪求自己未获得的,反而已拥有的会丧失掉(因为贪求则无福,更有甚者会贪赃枉法,将福报折尽);如果修养自己本具的性德,想得到的就会自然得到(因为性德具有无量的智慧德能福报)。
【二】绝无益之欲,以奉德义之涂①;弃不急之务,以修功业之基。其于名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6-27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岂不善哉?(卷二十八 吴志下)
(注释)①涂:同「途」,引申指途径、门路。
(白话)断绝无益的欲望,来遵循道德仁义之路;放弃无关紧要的事情,来修习建功立业的根基。这对自己的名声与品行,难道不是很有益的吗?
【三】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故知足,然后富从之;德宜君人,然后贵从之。故贵爵而贱德者,虽为天子不贵矣;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 卷八 韩诗外传)
(白话)幸福产生于内心知足而无所外求,而忧患产生于人的欲望过多。所以一个人知道满足,然后富裕会随着到来;德行适合领导民众,然后尊贵就会随之而来。所以看重爵位而轻视德行的人,虽然做了天子也并不高贵;贪求财物而不知休止的人,虽然拥有天下也并不富足。
【四】有以欲多亡者,未有以无欲危者也;有以欲治而乱者,未有以守常①失者也。( 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①常:常规、常道。
(白话)有因为欲望太多而灭亡的,没有因为无欲而陷入危险的;有因为想要治理却混乱的,没有因为遵循常道却失败的。
【五】三代①之兴,无不抑损情欲;三季②之衰,无不肆其侈靡。(卷二十九 晋书上)
(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②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
(白话)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兴盛,无不是因为领导者对自己的七情五欲加以节制;三代末期的衰败,无不因肆意奢侈浪费。
【六】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秽①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夫纵欲而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身则失,以治国则败。( 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①秽:污染、玷污。
(白话)日月本欲明亮,却有浮云遮蔽它;河水本欲清澈,却有沙石污染它;人性本欲宁静,却有嗜欲妨害它。如果放纵欲望而丧失了本性,那么行动就没有正确的时候,以这种心态修身则自身会陷入危殆,以这种心态治国则会使国家衰败。
【七】天下之愚,莫过于斯,知贪前之 利,不睹其后之患也。(卷十二 吴越春秋)
(白话)天下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了,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身后的祸患。
【八】今人之所以犯囹圄①之罪,而陷于刑戮②之患者,由嗜欲无厌③,不修度量④之故也。( 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①囹圄:监狱。②刑戮:受刑罚或被处死。③厌:满足。④度量:法度。
(白话)人们之所以犯监禁之罪,而遭刑罚、杀戮之祸,是因为其嗜欲没有止境,(心灵堕落)而不以法度自我要求的缘故。
【九】夫物暴长①者必夭折,功卒②成者必亟坏。( 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注释)①暴长:急遽生长。②卒:突然。后多作「猝」。
(白话)任何东西迅猛生长必然会夭折,功业仓促而成必然会很快衰败。
乙、勤俭
【十】俭,德之恭①也;侈,恶之大也。( 卷二十九 晋书上)
(注释)①恭:通「洪」。大。
(白话)节俭是伟大的美德,奢侈是严重的恶行(因为节俭可培养爱敬之心,奢侈则产生很大后患)。
【十一】古言非典义,学士 不以经心;事非田桑,农夫不以乱业;器非时用,工人不以措手;物非世资,商贾不以适市。士 思其训,农思其务,工思其用,贾思其常。是 以上用足而下不匮。(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古时,言谈不符合经典义理的,学士不会留心;不是耕田养蚕之事,农夫不因之而扰乱本业;器具不适宜当时使用的,工人就不动手去做它;物品不是社会需要的,商人不把它运到市场。士人想着圣贤的训诲,农民想着务农,工人想着器物的实用,商人想着经营常用的物品。因此,在上者用度充足,百姓的需要也不缺乏。
丙、惩忿
【十二】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可损之善,莫善损忿欲。) (卷一 周易)
(白话)君子看到损卦,就知道应当善于掌控自己的愤怒,克制自己的欲望。
【十三】秦始皇之无道,岂不甚哉?视杀人如杀狗彘①。狗彘,仁人用之犹有节。始皇之杀人,触情②而已,其不以道如是。而李斯又深刑③峻法,随其指而妄杀人。秦不二世 而灭,李斯无遗类④。( 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①彘:猪。②触情:触发情绪。③深刑:严刑。④遗类:指残存者。
(白话)秦始皇残暴无道,岂不是太严重了吗?看待杀人如同杀猪狗。猪狗,仁人使用牠们尚且有节制。始皇杀人,只是因触怒了自己而已,他不按道义行事达到了如此程度。李斯又进一步施行严刑峻法,按自己意图胡乱杀人。结果秦朝不满两代就亡国,李斯也全族绝灭。
丁、迁善
【十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当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当自我反省(是否有和他类似的情形)。」
【十五】太上乐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强也。( 卷三十五 曾子)
(白话)人最高的境界是乐于为善,其次是习惯为善,其下是能够勉励自己努力为善。
戊、改过
【十六】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矣。[从善改过,益莫大焉。](卷一 周易)
(白话)君子看到益卦,就知道见到别人的善言善行就应该努力效仿,有过错就 要立即改正。
【十七】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白话)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犯了过错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善行了。
【十八】太上不生恶,其次生而能夙绝之,其下复而能改。( 卷三十五 曾子)
(白话)人最高的境界是没有恶念,其次是有了过错能早早地断绝,其下是错误复犯后终能改过。
【十九】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主,亲也。惮,难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内心和外表不庄重,便没有威仪,学问都不坚固。亲近忠信之人(以他们为师),不和与自己志不同、 道不合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二、敦亲
【二十】刑①于寡妻②,至于兄弟,以御③于家邦。(卷三 毛诗)
(注释)①刑:法。指以礼法相待(依郑玄笺注)。②寡妻:嫡妻。③御:治理。
(白话)修养德行首先给自己的妻子做个好榜样,
 楼主| 发表于 2020-6-27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处处以礼法相待,由此扩展到作为兄弟们的表率,进而就可以用来治理一家一国了。
【廿一】君之于世 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 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 卷七 礼记)
(白话)君王对于世子,从亲疏关系而言是父亲,从尊卑关系而言则为君王。君王对于全国民众既具有父亲的亲爱,又具有君王的尊严,然后才能君临天下、拥有百姓。
【廿二】《传》曰:「周之同盟①,异姓为后。」诚骨肉之恩,爽②而不离。亲亲③之义,寔④在敦固。未有 义而后其君,仁而遗其亲者也。( 卷二十六 魏志下)
(注释)①同盟:《左传?隐公十一年》及《三国志?陈思王植传》通行本均作「宗盟」。宗盟,指天子与诸侯的盟会。②爽:差失不合。③亲亲:亲爱亲属。④寔:同「实」。确实实在。
(白话)《左传》上说:「周朝天子与诸侯盟会,异姓诸侯排列在后。」实在是因为骨肉之间恩情深厚,即使有过失也不会离弃。亲爱亲属的道理,确实应当敦厚坚贞。未曾有忠义的臣子会怠慢君主,也未曾有仁德之人会遗弃自己的亲人。
【廿三】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①。(卷九 论语)
(注释)①偷:浇薄不厚道。
(白话)在位的君子,若能厚待他的父母兄弟,民众就会兴起仁爱之风;不遗弃他的旧友故交,民众就不会对人冷淡无情。
三、反身
【廿四】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也。( 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孔子说:「人能光大道义,不是道义去光大人。」所以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兴盛与衰亡,都决定于君主自己,而并非天命不可挽回。
【廿五】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①诸②!」(卷九 论语)
(注释)①病:难、不易。②诸:「之乎」二字的合音字。
(白话)子路问怎样才算君子。孔子说:「以敬来修治自己,使身心言语统归于敬,处处合礼,这就可以算是君子了。」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治自己来让百姓得到安乐。修治自己进而令百姓得以安乐,这件事就是连尧、舜那样的圣君,恐怕也难做得周到呀!」
【廿六】主者国之心也,心治①则百节②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①治:指心绪安宁平静。②节:骨节。人身骨骼联接的部分。
(白话)君主好比是国家的心脏,心安则全身都会安定,心乱则全身都会紊乱。
【廿七】故天下不正,修之国家;国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修弥①近,而所济弥远。禹②、汤③罪④己,其兴也勃焉, 正心之 谓也。(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①弥:更加愈发。②禹:姒姓,名文命,鲧之子。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后被选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即位,建立夏代。③汤:契的后代,子姓,名履,又称天乙。商开国之君。④罪:归罪于。
(白话)所以,天下不正就要整治国家,国家不正就要整治朝廷,朝廷不正就要整治身边的臣子,臣子不正就要加强自身的智慧德能,自身不正就首先要调整自己的思想。所整治的愈切近,所成就的愈远大。夏禹、商汤常常检讨自己的错误,国家的兴盛就很快,这是调整自己思想的结果。
【廿八】唯不推心①以况②人,故视用人如用草芥。使用人如用己,恶(wū)③有不得其性者乎?古之达④治者,知心为万事主,动而无节则乱,故先正其心。其心正于内,而后动静不妄,以率先天下,而后天下履正⑤,而咸保其性也。斯远乎哉?求之心而已矣!(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①推心:以诚相待。②况:比,引申为推及、推测 。③恶:相当于「何」、「怎么」。④达:通晓、明白。⑤履正:躬行正道。
(白话)正是没有推己及人去体谅他人,所以看待用人如用草芥。如果任用别人就像任用自己,(如此感同身受)怎么会不了解人民的性情(顺应民心而治)呢?古代能通达治国之道者,明白心是万事的主宰,行为无节制,就会使国家动乱,所以首先端正自己的思想心态。假如思想心态端正,无论动还是静,都不会胡作非为,自己做天下人的表率,天下人就会践行正道,从而皆能保有其良善的本性。这些要求遥远吗?不过是求之于自心而已呀!
【廿九】故上老老①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背。所恶于上,无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卷七 礼记)
(注释)①老老:以敬老之道侍奉老人。
(白话)所以在上位的人能尊敬老年人,那么百姓的孝敬之风就能兴起;在上位的人能敬事长者,那么百姓的爱敬之风就能兴起;在上位的人能体恤孤苦无依的人,那么百姓之间就不会相互背弃。不喜欢上司对自己的一些做法,就不要这样去对待下属;不喜欢下属的一些行为表现,自己就不要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上级。
【三十】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卷七 礼记)
(白话)尧王、舜王以「仁」领导天下,百姓就跟着他行仁;夏桀、商纣以暴戾横行天下,百姓就跟着他做坏事。
【三十一】夫上之所为,民之归①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而莫敢不惩。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注释)①归:趋向、归附。
(白话)上位者的所作所为,百姓会趋向效法。上位者所不做的事,而百姓有人做了,因此加以惩罚处分,就没有谁还敢不加以警戒。若上位者所做的,百姓也有人做了,这乃是势所必然的,又怎能禁止得了呢?
【三十二】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乱也。」故民乱反之政,政乱反之身。身正而天下定。是以君子嘉善①而矜不能,恩及刑人,德润穷夫②。施惠悦尔,行刑不乐也。( 卷四十二 盐铁论)
(注释)①嘉善:赞美善人。②穷夫:鄙贱之人。
(白话)孔子说:「对待不仁的人,憎恶得太过分,那就必然立即作乱了。」因此,下民乱了,要从朝政上反省原因;朝政乱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6-27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从执政者自身反省原因。自身思想观念、行动举措都正确了,天下自然安定。所以,君子能够赞美善良的人,又能够同情那些不能为善的人,对受刑的人给予恩惠,对鄙贱之人也施与恩德。在施与恩惠时内心满怀喜悦,而在不得已需要执行刑罚时就会感到难过。
【三十三】是以天万物之覆①,君万物之焘②也。怀生③之类,有不浸润于泽者,天以为负;员首④之民 ,有不沾濡⑤于惠者,君以为耻。( 卷四十七 政要论)
(注释)①覆:保护、庇护。②焘:覆盖,引申为庇荫。③怀生:指有生命之物。④ 员首:指百姓。⑤沾濡:浸湿。指蒙受恩泽。
(白话)因此,上天是万物的庇护者,君主是万物的保护者。凡是生灵,只要有一个没有得到滋润,上天就会觉得有所亏欠;百姓之中,只要有一人没有得到君王的恩惠,君主就会觉得这是耻辱。
【三十四】《象》 曰: 山 上有水, 蹇(jiǎn)①。君子以反身 ②修德。除难莫若反身修德也。《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智矣哉!(卷一 周易)
(注释)①蹇:跋行艰难。②反身:反求自身。
(白话)《象传》说:山上流水跌宕曲折而下,行动艰难,这是蹇卦的象征。君子看到此卦,就想到在困难之时应该反省自身,修养自身德行。《彖传》说:蹇卦,象征着艰难,就是前面有危险的意思。看到险情能够停止,这是明智之举啊!
【三十五】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卷四 春秋左氏传上)
(白话)修养自己的德行,而不去责难别人,就会免于遭受祸难。
四、尊贤
【三十六】仁人也者,国之宝也;智士也者,国之器也;博通①之士也者,国之尊也。故国有仁人,则群臣不争;国有智士,则无四邻诸侯之患;国有博通之士,则人主尊。( 卷四十二 新序)
(注释)①博通:广泛地通晓;了解各种事理与知识。
(白话)有仁德的人是国家的珍宝;有才智的人是国家的重器;博通的人是国家所尊贵的。因此,国中有仁者,那么群臣就不会争权夺利;国家有智士,那么国家就没有四邻诸侯侵扰的担忧;国家有博通的人,那么国君就会受到尊崇。
【三十七】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嫚①贤者亡。古今一也。(卷三十八 孙卿子)
(注释)①嫚:亵渎、轻侮。
(白话)尊重圣人的君主会称王于天下;重视贤人的君主会称霸于诸侯;恭敬贤人的君主,国家会存在;怠慢贤人的君主,国家就会灭亡。从古到今都是一样。
【三十八】夫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 谚曰:「民之多 幸,国之不幸。」是无善人之谓也!(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白话)有德行的人处于上位,国中就没有心存侥幸的人。俗话说:「如果百姓多存侥幸心理,那将是国家之不幸。」说的就是没有有德之人在上位执政啊!
【三十九】无善人则国从之。《诗》曰:「人之云①亡,邦国殄瘁②。」无善人之谓也。故《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③。」惧失善也。(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注释)①云:句中助词,无义。②殄瘁:同义词连用,指困穷、困苦。③经:常法。
(白话)没有贤人,国家就会随之衰败。《诗经》说:「贤人不在了,国家就遭祸殃。」这是由于失去贤人的缘故。所以《夏书》说:「与其错杀无辜,宁可失之于不用常法。」就是害怕失去贤人。
【四十】故王者劳于求贤,逸于得人。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卷四十二 新序)
(白话)当君主的人寻求贤才是辛劳的,得到了贤才就轻松了。大舜举用了很多贤能的人,使他们各得其位,自己垂衣正身,恭谨律己,凡事不用亲为,就使得天下太平。
【四十一】古者明王之求贤也,不避远近,不论贵贱,卑爵以下贤①,轻身②以先士。(卷三十六 尸子)
(注释)①下贤:屈己以尊贤。②轻身:谦卑降低身分,不自恃。
(白话)古代明智的君王为国家寻求贤良人才,不论关系亲疏,不管地位尊卑,都会放下自己的爵位来迎接贤良人才,降低自己的身分来善待有德士人。
【四十二】今君之位尊矣,待天下之贤士,勿臣而友之,则君以得天下矣。(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如今君主的地位尊崇,若对待天下的贤士,不把他们当作臣下,而以朋友相待,那么君主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四十三】周公摄①天子位七年,布衣②之士,执贽③而所师见者十人,所友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④所先见者四十九人,进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⑤朝 ⑥者万人。当此之时,诚使⑦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卷四十三 说苑)
(注释)①摄:代理。②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③贽:初次见人时所执的礼物。古代礼制,谒见人时携礼物相赠。④穷巷白屋:穷巷,冷僻简陋的小巷。白屋,指平民或寒士的住所。⑤官:授给某人官职、使为官。⑥朝:拜访。⑦诚使:假使。
(白话)周公代理天子执政七年,(非常礼贤下士,同时不吝分享智慧经验及培养人才),未做官的读书人中,他带着礼物以尊师之礼拜见的有十人,以朋友之礼会见的有十二人,优先接见的穷巷陋屋中的贫寒之士有四十九人,随时向自己提供善言的有上百人,受到他教导的读书人有上千人,被选拔在官府朝廷服务的有上万人。在那时,假使周公对人骄傲而且吝啬,那么天下的贤士来见他的就很少了。
五、纳谏
【四十四】为人君之务,在于决壅①;决壅之务,在于进下;进下之道,在于博听;博听之义,无贵贱同异,隶竖牧圉②,皆得达焉。(卷四十七 政要论)
(注释)①决壅:消除壅蔽。②隶竖牧圉:指奴役、童仆、放牧、养马的人。
(白话)做君主的关键,在于能够去除蒙蔽;去除蒙蔽的关键,在于能够让下属进谏;让下属进谏的方法,在于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广泛地听取意见,就是要能够做到无视下属的高低贵贱,即使是奴役、童仆、放牧、养马的人,也要能够让他们的意见传达进来。
【四十五】欲知平直,则必准绳①;欲知方圆,则必规矩②;人主欲自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7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则必直士。唯直士能正言。(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注释)①准绳:测定 物体平直的器具。准,测平面的水平器;绳,量直度的墨线。②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
(白话)想要知道物体是否平直,就一定要依靠水平器和墨绳;想知道是否方圆,就一定要依靠圆规和矩尺;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一定要依靠直言之士。
【四十六】古之贤君,乐闻其过,故直言得至,以补其阙①。(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①阙:疏漏。
(白话)古代的贤明君主,乐于听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所以能听到正直的话,藉以补救缺点。
【四十七】明君莅众①,务下之言,以昭外也;敬纳卑贱,以诱贤也。其无拒言,未必言者之尽用也,乃惧拒无用而让②有用也。(卷四十四 潜夫论)
(注释)①莅众:治理百姓。②让:通「攘」,排斥。
(白话)贤明的君主治理百姓,务求臣下之言,来昭示于朝廷外;恭敬地接纳卑贱之人,来吸引贤士。君主不拒绝进言,未必所有的进言都采用,只是担心拒绝无用的意见而会使有用的意见受到排斥。
【四十八】仁君广山薮①之大,纳切直②之谋。(卷二 十二 后汉书二)
(注释)①山薮:山林与湖泽。②切直:恳切率直。
(白话)仁德的君主有着像高山、湖泽那样大的胸怀,可以接纳恳切率直的谋略。
【四十九】今群臣皆以邕为戒,上畏不测之难,下惧剑客之害,臣知朝廷不复得闻忠言矣。夫立言无显过之咎①,明镜无见玼②之尤③。如恶④立言以记过,则不当学也。不欲明镜之见玼,则不当照也。愿陛下详思臣言,不以记过见玼为责。( 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注释)①咎:罪过、过失。②见玼:显露瑕疵。见,同「现」,显现、显露。玼,玉的斑点,引申为缺点、毛病。③尤:过失 、罪愆。④恶:讨厌、憎恨。
(白话)今天群臣都以蔡邕的下场为鉴戒,上怕受到难以预料的灾难,下怕有刺客来行刺,臣知道朝廷不会再听到忠言了。发表言论不该因指出过错而被责处,明镜不该因照出污点而被怨尤。如果讨厌设立史官秉笔 直书记录过失,那就不该学习古人(设立史官)。如果不想被镜子照出污点,就不该去照了。希望陛下仔细考虑臣说的话,不因为指出过错和反映污 点而责备大臣。
【五十】能容直臣,则上之失不害于下,而民之所患上闻矣。( 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能容纳正直的臣子,则君主有失误也不会贻害百姓,而百姓的忧患君主也能听到。
【五十一】君明则臣直。古之圣王,恐不闻其过,故有敢谏之鼓① 。(卷二十六 魏志下)
(注释)①敢谏之鼓:设于朝廷供进谏者敲击以闻的鼓。
(白话)君主圣明臣下就正直。古代圣明的君王唯恐听不到自己的过错,因此设立了让进谏者敲击以便领导者知晓的鼓。
【五十二】尧舜之世,谏鼓谤木①,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② 怨詈③,则洗目改听,所以达聪明④,开不讳⑤,博采负薪⑥,尽极下情也。(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注释)①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称「谤木」。② 小人:平民百姓。③怨詈:怨恨咒骂。詈,咒骂。④聪明:指明察事理。⑤不讳:不隐讳。 ⑥负薪:指地位低微的人。
(白话)尧舜的时候,在朝堂设敢谏之鼓,立书写谏言之木,殷周二朝的圣王,对待百姓的怨骂,总是洗耳恭听,真诚接受,所以才能够明察事理,让别人直言不讳,广泛听取普通百姓的意见、全面详实地了解民情。
【五十三】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门悬钟鼓铎(duó)①磬②,而置鼗(táo)③,以待四海之士,为铭④于笋簴(s?njù)⑤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击钟;教寡人以事者振⑥铎;告寡人以忧者击磬;语寡人以讼狱者挥鼗。」此之谓五声。是以禹尝据一馈而七起,日中而不暇饱食。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吾恐其留吾门廷⑦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是以禹朝廷间,可以罗雀⑧者。( 卷三十一 鬻子)
(注释)①铎:古代乐器,大铃的一种。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或遇战事时用之。青铜制品,形如钲而有舌。其舌有木制和金属制两种,故又有木铎和金铎之分。②磬:古代打击乐器,状如曲尺。用玉、石或金属制成。③鼗:有柄的小鼓。④铭:刻写在器物上的文辞。⑤笋簴:即「笋虡」。古代悬挂钟磬的架子。横架为笋,直架为虡。⑥振:挥动、摇动。⑦门廷:宫门、朝门外的地方。⑧罗雀:形容门庭寂静或冷落。
(白话)禹王通过聆听五种声音来治理天下。朝堂门上悬挂着钟、鼓、铎和磬,旁边摆放着鼗,以此接待天下士人,并在悬挂钟磬的木架上刻着铭文,说:「以道教导我的请击鼓;以义教导我的请敲钟;教导我如何处理国家大事的请摇铎;告知我国家忧患的请击磬;告诉我诉讼之事的请摇鼗。」这就是所谓的五声。因此,禹王曾经在吃一顿饭的期间七次起身处理政务,一直忙到正午都没有时间吃饱饭。禹王说:「我不怕天下的贤者停留在路上,我担心没有及时听取宝贵建议并加以处理,而让他们滞留在我的门庭啊!」因此天下士人纷纷到来,也因此,禹的朝廷很清静。
【五十四】昔高祖①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圜(yuán)②。( 卷十九 汉书七)
(注释)①高祖:指西汉高祖刘邦。② 圜:同「圆」。
(白话)当年汉高祖采纳善言唯恐来不及,听从谏言就好似转动圆形之物那样顺畅迅速。
【五十五】通直言之涂,引而致之,非为名也,以为直言不闻,则己之耳目塞。耳目塞于内,谀者顺之于外,此三季①所以至亡,而不自知也。(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①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
(白话)敞开直言之路,招引获得谏言,不是为取得好名声,而是认为听不到正直的言论,自己就会耳目闭塞。自己耳目闭塞,阿谀的人又凡事顺从自己,这就是夏、商、周三代末年的君主灭亡的原因,而他们自己却不知道。
【五十六】扁鹊不能治不受针药①之疾,贤圣不能正不食(食疑受)善言(善言作谏诤)之君。故桀有关龙逢(páng)②而夏亡;纣有三仁③而商灭。故不患无夷吾④由余⑤之论(论作伦),
 楼主| 发表于 2020-6-27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患无桓、穆之听耳。(卷四十二 盐铁论)
(注释)①针药:针灸、药物。针,同「针」。②关龙逢:桀的臣子。桀作酒池塘丘,为长夜饮。龙逢力谏被杀。③三仁:指微子、箕子、比干三人。④夷吾:即管仲。⑤由余:一作繇余,春秋时天水人。为秦穆公出谋划策,使秦位列春秋五霸。
(白话)扁鹊不能医治不接受针灸和药物的疾病,贤人和圣人也不能纠正不接受劝谏的国君。因此,夏桀虽有关龙逢,夏朝还是灭亡了;殷纣虽有微子、箕子、比干三个仁人,但商朝还是灭亡了。可见不用担心臣子没有像管仲、由余那样好的见解,就怕国君不能像齐桓公、秦穆公那样愿意听取谏言。
六、杜谗邪
【五十七】是故为人君者,所与游①必择正人,所观览必察正象,放郑声②而弗听,远佞人③而弗近,然后邪心不生,而正道可弘也。(卷二十五 魏志上)
(注释)①游:交游、结交。②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郑国的音乐多为靡靡之音,故称放荡不雅正的音乐为「郑声」。③佞人: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
(白话)所以说,做君主者,他所交往的一定要挑选正直的人,所观看的一定要选择正大光明的景象,抛开庸俗的音乐而不听,疏远谄媚 的人而不接近,这样才能使邪恶之心不生,而正道也可以得到弘扬了。
【五十八】或问:「天子守在四夷① ,有诸?」曰:「此外守也,天子之内守在身。」曰:何谓也?曰:「至尊者,其攻之者众焉,故便僻(piánpì)②御侍③ ,攻人主而夺其财;近幸妻妾,攻人主而夺其宠;逸游伎艺,攻人主而夺其志;左右小臣,攻人主而夺其行;不令之臣,攻人主而夺其事。是谓内寇。」(卷四十六 申鉴)
(注释)①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②便僻:指君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③御侍:帝王侍从。
(白话)有人问:「天子的守卫在于防御四方夷狄的入侵,是吗?」答:「这只是对外的防御,天子对内的防御在于自身。」问:「此话怎讲?」答:「处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人,『进攻』他的人很多。逢迎谄媚 的侍从攻人主之心,而竞相取得其财利;人主亲近的妻妾嫔妃攻人主之心,而争夺其宠爱;放纵游乐的歌妓艺人攻人主之心,使其玩物丧志;人主左右的 小臣攻人主之心,使其品行不端;心怀不善之臣攻人主之心,使其贻误大事。这些可说是内部的盗寇。」
【五十九】奸臣因以似象之言而为之容说①,人主不能别也,是而悦之,惑乱其心,举动日缪(mìu)②,而常自以为得道,此有国之常患也。夫佞邪之言,柔顺而有文;忠正之言,简直而多逆。(卷五十 袁子正书)
(注释)①容说:曲意逢迎,以取悦于上。说,同「悦」。②缪:错误 、乖误。
(白话)奸臣用乍听起来像是正道的话来谄媚 君主,君主没有能力辨别,以为是对的而心生欢喜,混乱了自己的心思 ,行为日益乖离正道,却还总认为自己做得合乎道义,这是君主们的通病。那些奸佞们的言语,柔和顺心而有文采;忠正臣子的话,简朴直接而多半听来逆耳。
【六十】谄媚小人,欢笑以赞善;面从①之徒,拊(f?)节②以称功。益③使惑者不觉其非,自谓有端晏④之捷、过人之辨⑤而不寤⑥,斯乃招患之旌。( 卷五十 抱朴子)
(注释)①面从:谓当面顺从。②拊节:即击节,形容十分赞赏。拍、击。节,古乐器中摈制节拍的器具,用竹编成,击之成声。③益:更加。④端晏:指子贡和晏子。⑤辨 :通辩」。指辩论的才能。⑥寤:通「悟」,觉悟,认识到。
(白话)谄媚的小人,总是笑着称赞叫好;当面奉承的人,总是击节称赞功德。更使迷惑的人觉察不出他的错误,自认有着和子贡、晏子一样的敏捷,以及超越常人的辩才,而不能醒悟,这些正是招致祸患的旗帜。
【六十一】昔李斯教秦二世曰:「为人主 而不恣睢①, 命之曰天下桎梏(zhì gù)②。」二世用之,秦国以覆,斯亦灭族。(卷二十六 魏志下)
(注释)①恣睢:放纵暴戾。②桎梏:古代用来拘系犯人手脚的刑具,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类似于近世的脚镣手铐。
(白话)从前李斯告诉秦二世说:「当了君主若不能放任自己、无拘无束,这就叫做把天下变成束缚自己的脚镣手铐。」秦二世采用了他的话,秦国因此而灭亡,李斯也被灭族。
【六十二】用贤人而行善政,如或谮(zèn)①之,则贤人退而善政还② 。(卷十五 汉书三)
(注释)①谮:谗毁、诬陷。②还:罢歇 、止息。
(白话)任用贤德的人施行清明的政治,如果有人进谗言毁谤他,那贤人就会离去,而善政也就废止了。
【六十三】天下之国,莫不皆有忠臣谋士也,或丧师败军,危身亡国者,诚在人主之听,不精不审。(卷四十八 时务论)
(白话)天下所有的国家都是有忠臣和谋士的,其中有折损军队 、吃了败仗,危及自身乃至亡国的,实在是因为君主听了各种建议之后的决断,不严密、不详究。
【六十四】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①,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夫吉凶之效,在乎识善;成败之机,在于察言。(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注释)①巧言如簧:形容人言辞巧妙动听,犹如笙中之簧。簧,笙、竽、管等乐器中振动发声的薄片,用竹、金属或其它材料制成。
(白话)谗奸之人看似诚实,花言巧语好像笙簧,让听到的人迷惑,让看到的人昏聩。吉和凶的效验,在于有能力认识何者是善;成或败的关键,在于能够详审何者论述正确。
【六十五】有血气①,苟不相顺,皆有争心。隐而难分,微而害深者,莫甚于言矣。君人②者将和众③定民,而殊其善恶,以通天下之志者也,闻言不可不审也。(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①气:血液和气息。②君人:为人君主;治理人民。③和众:使百姓和顺。
(白话)大凡有血气的万物,如果彼此不和顺,就会有竞争之心。人们交往中隐晦而难以分辨、细小却有大害的,莫过于言语。做君主的要协调众人、安定百姓、分别善恶以通达天下人的心志,对听到的话就不能不加以详察。
【六十六】不用之法,圣主不行;不验①之言,
 楼主| 发表于 2020-6-27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主不听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①不验:不切实际;没有效验。
(白话)不合时宜的法度,圣明的君王不会施行;不切实际的言论,贤明的君王不会听信。
【六十七】主察异言,乃覩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遁①;主任旧齿 ②,万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实。(卷四十 三略)
(注释)①遁:逃亡 、逃跑。②旧齿:年高望重者;老臣、旧臣。
(白话)君主能明察反常的言论,才能看到祸乱的萌芽。君主能聘任贤能的儒士,奸雄就会逃亡;君主信任久经考验的老臣,万事才能治理得好;君主访求不求名利的隐士,这些士人的实德才得以宣扬,进而发挥教化的作用。
【六十八】齐侯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①各获其所宜,而善恶分矣。」孔子闻之曰:「此言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亦无由入矣。」(卷四十三 说苑)
(注释)①百僚:百官。
(白话)齐侯向晏子问道:「执政最要担心 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担心好人、坏人分不清。」齐侯说:「怎么样来考察他们呢?」晏子回答说:「审慎地选择左右亲信,如果左右亲信好,那么百官就会各自得到其所适合的位置,这样好人、坏人也就能辨别清楚了。」孔子听后说:「这话确实如此。贤善之人得到进用,那么不善之人就没有办法进来;如果不善之人得到进用,那么贤善之人也就没有办法进来了。」
【六十九】众人之唯唯,不若直士之愕愕①。(卷八 韩诗外传)
(注释)①愕愕:直言无讳的样子。
(白话)众士的唯唯诺诺,不如一位正直士人的直言谏诤。
【七十】人主莫不欲得贤而用之,而所用者不免于不肖;莫不欲得奸而除之,而所除者不免于罚贤。若是者,赏罚之不当,任使之所由也。人主之所赏,非谓其不可赏也,必以为当矣;人主之所罪,非以为不可罚也,必以为信①矣。智不能见是非之理,明不能察浸润②之言,所任者不必智,所用者不必忠,故有赏贤罚暴之名,而有戮能养奸之实 ,此天下之大患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注释)①信:果真、确实。②浸润:逐渐渗透。引申为积久而发生作用。
(白话)君主无不想得到贤才并任用他们,但所任用的人中总是难免有不贤的人;君主无不想抓住奸人而铲除他们,但被铲除的人中总是难免有贤能的人。像这种情况出现,是因为赏罚失当、委任官员不妥造成的。君主所奖赏的,并不是明知道这个人不应该奖赏,而偏要奖赏他,一定自以为奖赏得十分恰当;君主所惩罚的,并不是明知道这个人不该惩罚,却偏要惩罚他,一定是认为惩罚得恰到好处。问题在于君主的智慧不能分辨是非曲直,其贤明的程度还不能够识别渐渐渗透的谗言,所委任的人就未必真有智慧,所用的人未必忠诚,所以虽然名义上是赏赐贤能而惩罚暴徒,实际上却往往惩罚了贤者而姑息了奸人,这是天下的大患啊!
贰、臣术
一、立节
【七十一】良将不怯死以苟免①,烈士②不毁节以求生。( 卷二十五 魏志上)
(注释)①苟免:苟且免于损害。②烈士:有节气、有壮志的人。
(白话)良将不会因畏惧死亡而苟且偷生,有气节壮志的人不会毁弃节操以求活命。
【七十二】子罕①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 ,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注释)①子罕:乐喜,子姓,乐氏,字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卿,于宋平公时任司城,故又称司城子罕。
(白话)子罕说:「我把『不贪』看作宝物,你把玉石看作宝物。如果你把玉石送给我,我们两人就都丧失了宝物,倒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七十三】故旧①长者②,或欲令为开产业。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 ,不亦厚乎?」(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注释)①故旧:旧交、旧友。②长者: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
(白话)旧友和长辈中有人劝杨震为子孙置办一些私人财产。杨震说:「让后世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留给他们,不是很丰厚吗?」
【七十四】亮自表①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②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③,随身衣食,悉仰于官。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④,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卷二十七 蜀志)
(注释)①自表:自上奏章。②薄田:贫瘠的田。有时也用以谦称自己的田地。③调度:征调赋税。④赢财:余财。
(白话)诸葛亮曾向后主上表说:「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家中子弟的衣食,已有余裕。至于臣在外任职,没有征调其它财物、赋税作为收入,随身衣食都依赖朝廷供给。如果臣有一天死去,不让家中有多余的布帛、家外有多余的财产,以致辜负陛下的信任。」到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正像他所说的那样。
【七十五】州之北界有水,名曰「贪泉」。父老云:「饮此水者,使廉士变节。」隐之始践境,先至水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 )①怀千金。试使夷齐②饮,终当不易心!」(卷三十 晋书下)
(注释)①歃:饮。②夷齐:伯夷和叔齐的并称,两人曾互相礼让王位。武王伐纣时,伯夷与叔齐曾叩马而谏,认为这样做是以暴易暴,不可取。后天下归周,二人以为耻,义不食周粟,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直至饿死。
(白话)广州的北部有一处泉水,名叫「贪泉」。当地父老传说:「饮了这个泉的水,清廉的官员就会改变节操而贪污。」吴隐之刚踏入广州地界,便先到贪泉去,舀水来喝,并赋诗一首说:「古人说这里的泉水,喝一口就会变成贪婪的小人。假如让伯夷、叔齐这样的廉洁之士喝下,他们绝不会改变自己的初心!」
二、尽忠
【七十六】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 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白话)忠臣没有私心,有私心的臣子则不忠,履行正道、奉公行事,是做臣子的节操。
【七十七】君语及之,则危言①;语不及,则危行②。国有道,则顺命;无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9 00: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