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01|回复: 5

[学佛文档]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四三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8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三集)  2013/9/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44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四十七页第一行,从第二句看起:

  「又《安乐集》云: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安乐集》里面所说的跟《无量寿经起信论》讲的意思完全相同。彭际清居士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念佛最初的时候要有定课,初学定课不要多,少定一点,以后慢慢增加,这样好。如果定得太多,做不到,往后常常往下减少,这个不好。不贪多,要跟自己生活习惯能相应,自己决定能做得到,一天一千声不难,分为晚课,这个容易。无论是散课、是定课,随其念力,统统能往生,《观经》上所说的。《安乐集》里面也有这个相同的话,称名亦尔,但能专至。专至这两个字很重要,诚,真诚到极处,相续不断,依照四十八愿,十句佛号相续不断,功德都不可思议,十声佛号。

  「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二谛是真谛、俗谛。智慧,知道一切法如幻如化,没有一样是真的,这是智慧,这是属于真谛。虽然知道一切法不可得,而仍然能够系念相续不断,真正把这句佛号放在心上,不让它中断,这是功德门,这是俗谛。而不是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我这个佛号不念了,西方极乐世界不必去相信、不必发愿求生,那就错了。为什么错了?你虽然知道念念不可得,这句话你并不是真正懂得。念念真的不可得,佛为什么要说它,佛难道不知道念念不可得吗?知道,念念不可得是理,一心系念是事,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不能着相。因为念念不可得,你执着这个相,这是法执。是不是智慧?不是智慧,依旧属于情执。真正智慧,他念佛不间断,阿弥陀佛念佛不间断,诸佛如来念阿弥陀佛也没有间断,二边不执着,这就对了。佛给你说二边,是叫我们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明白之后,空有二边都不执着。我虽然念佛,天天念念相续,与空的意思相不相应?相应。为什么相应?念而无念就相应,无念而念。不是无念就不念,那就错了。佛经的意思很深、很广,不能够一知半解,一知半解一样误事。

  今天的事情该不该做?该做,认真去做,做了之后别着相。我们真正做到不着相,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是不起心、不动念,太难了,我们做不到;那我们就着相念,也能往生。我们的目的只要往生,着相不着相放在一边,不要去理会它,我就是求生净土,向上一着,更深的境界到极乐世界再学。这个方法好,而且非常可靠、非常稳当,要把这桩事情看作第一桩大事来办,智慧、功德都要顾到。一切诸佛如来无量劫修积无量无边的功德,阿弥陀佛以这个功德来加持我们,十方世界每一个念佛的众生靠什么?靠阿弥陀佛的本愿,靠阿弥陀佛的功德加持,才能够顺利得生净土。我们对阿弥陀佛感恩,感恩怎么表现?真正依教奉行,就是信愿持名,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感恩,不能往生就辜负佛陀恩德,决定要去。

  「若始学者」,开始学佛的人,我们都算是始学者,为什么?没有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这都是《安乐集》里头告诉我们的,决定不怀疑。这个法门带业往生,我们选择这个法门就是为这个原因,我们的业障习气断不了,我们带着往生。带着往生,一定要懂得,是带过去的,不带现行,现行就是你现在就犯过,这个不可以。昨天以前犯过都可以,今天不能犯过失,过去的可以带,现前的不能带,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心就定下来了。「依相专至,无不往生。此实为众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针也」。这个法门不容易遇到,遇到很难讲清楚,我们看古大德的批注跟念老的集注来相比,念老讲清楚了、讲透彻了。我们这样的根性,必须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才不怀疑;没有真正搞清楚,总是有疑问在里头,这个疑问是障碍。最怕的是临终的时候,这种障碍现前,我们这一生往生的机会就没有了。这是我们感谢黄念祖老居士的原因,他的六年没有白辛苦,真的度不少众生。

  「上广引经论,以明持名念佛殊胜利益。至于持念而云专念,更云一向专念者」。特别加强这一句。「如《观念法门》所云: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上中下里头各有上中下,各个上中下里头又有上中下,千差万别。佛陀慈悲,「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问:五种因缘(指五念门),皆是净业。何特于念佛行,专置一向之言耶?」「五念门」,我们参考数据里头有,这是名数。《往生论》里头所说,「念阿弥陀佛五种之门」。第一个,「礼拜门,以身业而向阿弥陀佛之形像礼拜」。我们早晚课诵,家里面供有阿弥陀佛的像,无论是塑像、画像都可以,朝暮课诵的时候礼拜。有人早晚礼佛三百拜,很多人修这个法门。

  我在年轻的时候没出家,跟忏云法师住茅蓬,他给我定的早晚课就是三百拜,中午午饭之后经行,经行是绕佛,大概半个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行完毕之后拜两百拜。我跟他在一起住五个半月,每天八百拜,其余的时间看经、念佛。我看经、念佛的时间不多,因为茅蓬里面住的五个人,包括我自己一个,出家人三个,忏云法师、达宗法师、菩妙法师,现在都不在了,还有朱镜宙老居士。年轻人就我一个,所以我在那里做义工,义工只有我一个人,什么事情都是我来做。我年轻有体力,动作很快,还能照顾得到。这五个半月每天八百拜,对我以后来讲影响很大,这是修福,在道场修福。过去生中没修过福报,离开工作有这个机会,奠定往后有这一点福报的根基。

  忏云法师没有教我经教,只教我自己读书,《弥陀经》三个批注念完了,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那时候读的。另外还读了一部《印光大师文钞》,《文钞》好像只读完正编,续编没有。续编,以后到台中,李老师教我学印光大师,送我一套《文钞》,续编也看了。在那个年代,台湾印光大师的《文钞》只有这四本,正编两本上下册,续编两本上下册。现在好,现在统统出齐了,现在还有第三编。修净土,甚至于在末法时期学佛,这个书不能不读,这个书要是不读的话,许许多多的事情,你没有能力辨别到底是邪还是正、是善还是恶,辨别不清楚。所以印祖的遗教对现在修行人大有帮助,无论学哪个宗派、学哪个经典,要以它做基础。他是近代人,虽然是文言文,很浅显的文言文,学文言文用这个做课本也非常好。真正学这个,我觉得读《印光大师菁华录》,前人都把好东西抄在一起,这一本。这一本应该要背诵,分量不多,能背诵这一本,我相信对古文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赞叹门,以口业而称阿弥陀佛之名」,称名就是赞叹。一切时一切处跟人交往,口头不离阿弥陀佛,这就是有意无意用阿弥陀佛供养对方,久久他也会念,他见我们也会合掌:阿弥陀佛。讲经,讲净土三经、五经,都是称赞,把净土理论、历史、方法都能够讲清楚、讲明白。听的人相信,好事情,他真正相信,真正发愿求生,就是度一个众生成佛。第三,「作愿门」,作愿门就是发愿求生净土,「一心愿生于彼国土也」。第四是「观察门,以智慧而观察土(就是依报)之十七种功德,佛之八种功德」,佛的八种功德,菩萨四种功德,这就是《往生论》里头二十九种庄严。我们要常常记在心上,不要打妄想,要想就想这些事情,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想其它的就错了。最后一条,「回向门」,愿以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跟我一样念佛求生净土,皆成佛道。这五条都称之为门,门是入出的意思,「前四门为入于安乐净土之门,后一门为出」,是利他的,教化众生的,所以统统称之为门,合起来称为五念门。天亲菩萨教我们的,也就是说,他是用这个方法求生净土,他把他修学的方法介绍给我们。

  这个人提出的问题,这都是假设的,五念门五种都是净业,为什么于念佛行专置一向,一向专念,这就是这五门里头特别重视一向专念,为什么?「答,此有三义」。第一个,「谓诸行为废而说,念佛为立而说」。诸行有时候忘掉了,忘掉,我们这一生往生的缘就断掉了。抓住信愿持名,特别教我们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条路、一个目标,决定得生。第二,「为助念佛之正业,而说诸行之助业」,一切念佛门里头特别着重一向专念,正助双修。第三,「以念佛而为正,以诸行而为傍。故云一向也」。就是特别着重这个,五念法里头一念,以持名念佛为主,主修的为正,其它的为助、为傍,傍是助缘,所以说一向。

  「下释其义。一向专念」,有下面三个意思。第一个,「废舍余行,专立念佛。单提一句佛号,一门深入,不杂他法。诸行俱废,唯立念佛名号一法。是名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有这个意思,其它的统统放下,一心一意就一句佛号念到底,日夜都不间断。黄念老往生之前的半年,每天十四万声佛号,那就是日夜不断,除了睡眠之外,他念佛不间断,把一向专念做出来给我们看。也就是告诉我们,这样念佛决定生净土,心里头没有杂念,万缘都放下了。

  第二,「唯以念佛为正业。为助此正业,而修诸行。念佛为主,余行为助」。这就是像前面所说的五念法,五念法是以一向专念为主,其它的是辅助。主里面有助,「助随于主。主助圆融,同入弥陀一乘愿海」,这也叫一向专念,正助双修。第三,「以念佛为正,余行为傍。正傍有别,主次分明。一向念佛为主,虽不舍余修」,也就是说,余修统统回向往生净土,我们一生就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乃至于修学一切善法,我们不求人天福报,统统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都可以叫一向专念,点点滴滴都回向极乐世界。「此论甚妥」,这个说法非常妥当,所以都可以称之为一向专念。「是以念佛行人,莫不兼修礼拜、作愿、回向等念门也」,五念门修学的人很多,道理在此地,有宾有主,有正有助。

  据上面所说的,「则念佛之人,或兼持往生、大悲、准提等咒」。念佛人里面修这些不少,我见过很多,我在台中,我们的周师母,她念佛,她就念往生咒、大悲咒、准提咒,还有《地藏经》,但是统统都回向求生净土。她跟地藏菩萨特别有缘,见过地藏菩萨。她往生,在台中,瑞相稀有,火化有三百多颗舍利。在家居士,相当不容易,周师母的功夫很纯,专一。「或兼持诵《心经》或《金刚经》等等,只须主助分明,念佛绵密,亦皆不违于一向专念也」。这个说得好,你跟这些经论特别有缘分,很喜欢,它能帮助你断疑生信,加强你的正念,这好事情,这个不算夹杂。如果放弃念佛法门,用那修学那个法门,那就错了。无论读什么经,我还是修念佛法门,把这些经论统统回向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对了。

  下面,「《无量寿经起信论》更彰此旨」,彰是彰显,讲得更清楚、更明白,就这个宗旨。「论曰:行者既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于世出世间,所有一毫之善,乃至无边功德,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亦得名为一向专念」。彭际清所说的值得我们相信,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是普通居士,确实有成就、有来历的,一生专修净土,给《无量寿经》做了一个批注,就是《起信论》,里面确实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讲得非常好。发菩提心,应当要修菩萨行,菩萨救苦救难,所以于世出世间所有一毫之善,小善也不要放弃,也要认真去修。乃至无边功德,大善,无边功德指的是什么?培养人才,传承正法,帮助正法久住世间,普令众生有缘分听到净土这个法门,这是无量功德。在现前这个世间,这个是大事,不是小事,佛法衰了,如果疏忽了,佛法可能会灭了。盖庙,塑佛菩萨的形像不重要,造一尊大佛,人家都认为这是大功德。「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你要能培养真正能说法弘法的人才,这功德大,比盖庙的功德大,比造大佛像的功德大。所以办学,我们希望能办一个真正合格的佛教大学,聘请真正有德有学的这些大德,在家出家都可以,来教导底下一代。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翻译成不同的文字,南传的巴利文,佛陀在世就有巴利文,所以南传经典统统是用巴利文写的。当然结集经藏是佛灭度之后,佛并没有看到。北传的这一支主要是中国人翻译的,汉文,从中国再往周边传的,有韩国、有日本、有蒙古,这是北传的。唐朝的时候,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把佛法带到西藏,西藏才有佛法。西藏跟印度很近,印度的密教就传到了西藏,用藏文书写的。所以现在佛的经典是三种语系,汉语、巴利语跟藏语。这三个系里面所拥有的经典,相同的不少,也有一些不相同的,像大乘,巴利文就没有。巴利文的经典,我们汉文翻译的,大部分他们的经典我们中文有,还有小部分我们没翻过来。藏文经典里面也有我们汉文没有的、巴利文没有的。汉文经典里面是非常丰富,古德对于这个非常重视。所以这些典籍,不同的语文的典籍,应该把它整理出来。我们要培养这些人才,他们能够通达这三种语言。还要一种,将来在国际上弘扬英语不能少,一定要学习。如果是要帮助阿拉伯的,帮助他们认识佛教,阿拉伯语也很重要,他们的人数比例也很大,大概有十五亿。全心全力培养人才,培养汉语系的人才,培养讲经的人才、翻译的人才,佛法、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这是大功德,这里讲的无边功德指这些。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统统都是一向专念。

  「不必弃舍百为,乃名专念」。其它的什么都不干了,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什么时候?年岁大了,其它的事情做不到了,让年轻人去做。像黄念祖老居士,你看他讲经教学,在国外也弘法,到晚年完成这部批注之后,来日无多,他给我们做表演,万缘放下,一向专念,一天十四万声佛号。这可以,他这个事情做好了,不是他不做。「以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不名念佛故」,这是《无量寿经起信论》说的话,重要的意思,不必弃舍百为,百为就是许许多多善事、好事,把这个舍掉叫专念,不是这个意思。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这不叫做念佛,遇到真正对社会、对正法有利益的事情,不能舍弃,它不碍一向专念。

  「此论甚契时机」,特别在现代这个时期,「当前世人,世事繁多,颇难摒除净尽」,不是那么容易能放得下的,「终日念佛。但能深信切愿,求生净土。事来便做,事去即念。世法本无碍于佛法,何况更以世出世间,一切善行,以至诚心,回向极乐。故亦名一向专念」,后面这个意思是《起信论》的意思,就是彭际清所说的。所以我们不怕,事情来,好事,咱们去做,做完之后我就念佛;做完之后,这个事情就不必放在心上,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活活泼泼,世法、佛法互相没有妨碍、没有冲突。大乘经教里讲得非常透彻,会的,哪一法不是佛法,不会的,念佛也不是佛法。佛法贵圆融、贵圆通,所以一切善行,我们用至诚心、用深心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一向专念。

  「据《起信论》」,这个《起信论》是《无量寿经起信论》,前面这段话,「兼行世善,尚得名为一向专念,更何况兼修余出世法」,就是佛门里面其它的法门,可以。「例如:蕅益大师《梵室偶谈》」,这一卷分量不多,是蕅益大师的修学笔记,内容短小精彩。他说「又禅者欲生西方」,参禅的,参禅的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必改为念佛」,还是参禅,只要你具足信愿,参禅就是修净土。这个话说得好,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头说,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在信愿之有无,你有信有愿就决定能往生,念佛功夫的浅深那是品位高下,你参禅功夫的浅深到极乐世界也是品位高下,一个道理,所以不必改。中国佛教大乘八个宗,你要真正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真信切愿,不必改你的法门,你就老实修学你的法门,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佛佛道同,《华严》说的,一门就是一切门,一切门就是一门,一多不相妨碍。

  「又大师曾掩关结坛」,蕅益大师他常常闭关,闭关期间也不很长,闭关就是精修,避免一切干扰,掩关结坛。「持往生咒,求生净土,并作长偈为誓。偈云: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在手臂上燃三炷香。「结一七净坛」,你看他这是七天,「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除吃饭、睡觉时候,他往生咒不间断。「以此功德力,求决生赡养」,求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足证但具往生信愿,则参禅持咒皆净土行也」。

  下面引的,「又着《弥陀圆中钞》之幽溪大师,一生修《法华》」,《法华经》、《大悲咒》、《金光明经》、《弥陀经》、《楞严经》,「等忏无虚日」,他天天这样修法,他修得多。「临终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复高唱经题」,就是「南无妙法莲华经」,他就往生了。「如是则修忏持经均是净土行也」。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是净宗祖师大德认为《弥陀经》三种最重要的批注,《弥陀》批注的三大部,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三种批注,我跟忏云法师住茅蓬,他就叫我读这三部批注,把这三部批注的科判画成表解,把经文系在里面,就是做科会,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它没有批注,科会。我第一次体会到科判的精彩,科判一画才知道这部书里头文字的微妙,不能缺少一个字,缺少就好像断气,断掉了;你也不能加上一个字,加上就是累赘,可以拿掉,做到不增不减,从科判里头看得清清楚楚。科判看的是章法结构,这是表面上非常严整,里面的是思想体系,让我们对于佛教的经典佩服得五体投地。台中过程当中,学经教,学编科判,这是李老师教给我们主要的功课。

  「由是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虽兼修余法,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亦得往生」。下面念老这几句话重要,「但多门兼修,总未若」,我们换个容易懂的话,总不如一门深入,就这个意思。还是一门深入稳当,一门深入,我们意念集中,没有妄想杂念,不受外面境界干扰。「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我们凡夫熟处什么?杂念妄想,我们太熟了。生处是什么?念阿弥陀佛,常常把念阿弥陀佛忘掉,妄念杂念又起来,就是妄念杂念太熟了,念佛很生疏。如何把它转变过来,把阿弥陀佛变熟,妄想杂念变生?妄想杂念不容易起来,念佛的这个念头时时刻刻会起来,这很重要,生处变熟,熟处变生。「盖爱染贪着,是众生之熟处。菩提正念,是众生之生处」,生疏。「生处转熟,方有可能于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这个话很重要。

  幽溪大师行,他有功夫。我们要搞这么多,又搞《法华》、《大悲忏》、《光明忏》,《弥陀》、《楞严》,搞这个东西太多,恐怕往生去不了。他行,我们不行,这个例子我们不敢学。黄念祖老居士他也行,但是他临终给我们示范的,那是大慈大悲表演给我们看。夏莲居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他们有能力涉猎多门,不碍专念。我们没这个能力,没有能力怎么办?那就是一门深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李炳南老居士教我们,学乡下的阿公阿婆,学他们那个样子,他们一生,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之外他什么都不会。你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不知道,他真正做到了,一句佛号接着一句佛号,日夜不间断。我们遇到这样的人,要对他致敬,要对他赞叹,我称这样的人叫老实念佛人,真念佛人,他们决定得生净土。毫无怀疑的,生净土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决定成佛,这种人能不尊敬吗!

  下面引用善导大师的话,「是故善导大师示曰:大圣悲怜」,大圣是阿弥陀佛、是诸佛如来,这个地方是指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念这句佛号容易,什么人都可以念,不难。「相续即生」,念念相续,念念不断,就能往生净土。下面说,「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就是说,一生,我一天都不空过,这善导大师说的,十个念佛的就十个往生,一百个念佛的一百个往生,万修万人去,是善导大师说的。为什么他能往生?他的佛号不间断,所以没有一个不往生。下面假设一个问答,「何以故」,为什么?「无杂缘得正念故」。他念佛,佛号里头没有夹杂妄想,没有夹杂着杂念;换句话说,他是用一心清净念这句佛号。经题上讲的清净心、平等心,从清净心念到平等心,清净心念佛往生方便有余土,平等心念佛往生实报庄严土。「与佛本愿相应故」,与四十八愿相应。「不违教故」,这个教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是净土教,你没有违背。「顺佛语故」,佛是这样教给我们的,我们要顺着佛的话。

  「若舍专念修杂念者,百中希得一二」,希是稀有,一百个念佛人难得有一、二个往生。「千中希得三四」,一千人当中大概有三、四个往生,不是一百个念的一百个往生、一千个念的一千个往生。一百个念的一百个往生,我们在历史上只看到远公大师的东林念佛堂,它是一百多个人,个个往生,那是专念,而且经只有一部。我们初祖远公大师在世,净土三经只有《无量寿经》翻成中文,其它的两种,我们想象当中,应该梵文本传到中国来,没有翻出来。所以他们那个时候依靠经典就是《无量寿经》,就这一部经。所以《无量寿经》称为净宗第一经,最早采用的。

  「总之持名念佛,是诸佛本怀」,为什么这么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没有不介绍极乐世界,介绍极乐世界就是要讲极乐世界这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小本《弥陀经》。释迦牟尼佛不止讲一遍,《无量寿经》多次宣讲。我们就想到,十方世界的那些诸佛如来为他的弟子,一定也像世尊一样,多次宣讲,多次的介绍,所以是诸佛本怀。这个法门度众生快速、稳当,靠得住,一个修一个往生,两个修两个往生,真像善导大师所说,一百个修一百个往生,一万人修一万人往生,一个不漏,只要你具足四个字「信愿持名」,你看多容易、多简单。如何能把信愿持名,在我们阿赖耶识里头生根,变成熟而不是生,我们往生就有决定的把握。

  年岁大了,要有高度警觉心,为什么?来日不多。中国古人所谓的「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好像是杜甫讲的,也就是说明寿命不到七十岁走的人很多。印光大师六十八岁的时候,《文钞》里头他给人写信常常提到,老了,六十八岁了,杂事要放下了,要找个地方去闭关,专门念佛求生净土。印祖是八十岁圆寂的,你看六十八岁的时候警觉性就高了,就提起来了。中国在古时候,八十岁叫风烛残年,风中点的蜡烛随时会吹灭,叫无常。古礼里面有很清楚,七十不留宿,我不会留你在我家里住一晚上,七十岁。怕什么?留一晚上过世了,人家家人说你把他谋害,这官司打不清。这古礼有,七十岁不留宿是古礼,人家会原谅你。八十不留餐,不留你吃一餐饭,也许吃饭就走了,避嫌疑,人家说你下毒把他害死,很有道理。八十岁以后,就是你的人生已经到了终点,随时可以走,你应该做的工作是准备走的工作,把这个地方统统放下,交代清楚,再没有罣碍。如果还有患得患失,那就大错特错,不可以。

  末后这一段,「总之持名念佛,是诸佛本怀,究竟方便,径中之径」,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径是小路、近路,近路里面最近的路径。「此诚为万古不移之论」,这个结论是真的,不能改变的,诸佛菩萨肯定,祖师大德们承认。「因人临终」,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万苦交迫,除持名外,余行难起」。这是真的,人在临终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头脑不清楚,甚至于自己的家亲眷属不认识,我们看到很多。快要走的老人,周边,问他。你是谁?他的儿子他不知道,平常最喜欢的孙子也不认识,哪里来的小孩?这就很难往生。

  往生的条件,头一个,临走的时候头脑清楚,一点不迷惑,头一个条件。我们想修福,福报什么时候享?临终时候头脑清楚。平常不要把福享尽,到最后一着没有福报,那叫真错了!中国人讲五福临门,最后的一条就是临终的时候走得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你五福圆满。临终时候迷惑颠倒没福,前面那些福都不管用,最重要临终,临终走得好,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他清楚,他不会到三恶道去。三恶道是迷惑颠倒的人,他看错了,迷迷糊糊的这走进去了,走进去之后就回不了头了,出不来了。

  「如《观经》云:五逆十恶之人,应堕恶道」,堕地狱。「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这个念是指观想,《十六观经》上说的,不能观想。「应称无量寿佛」,这就教他持名,你念无量寿佛,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这是说念佛殊胜,这个法门真管用,观想他做不到,他这个能力已经丧失掉了,不能观想,就教他念佛号。跟着念,助念的人带着他念,他要真正能跟着念,十声佛号不断,他就能往生。什么道理?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每一声佛号里头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那十声,不是八十亿,是八百亿。所以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人的往生,看到金莲花,上辈往生。

  临终的人,在断气之前非常痛苦,正在这个时候遇到一个懂得净土法门的善友,这个机会难,不容易遇到。我们自己心里头要有数,同修往生,我们欢喜去助念,跟他结缘,我们将来往生,会不会有人帮我们助念?不要考虑这个,靠不住。所以我们自己必须有把握,临终没有这些助念的善友,我们能往生。这桩事情,我们很感谢刘素青居士给我们做了一个样子,去年十一月二十一号往生的。她的往生,是在阿弥陀佛面前发了个愿,给念佛人做一个表法,证明念佛可以欢欢喜喜,自在往生,没有痛苦。

  她那个时候身体是有病,也是癌症,念佛没痛苦,佛友们在一起,她都欢欢喜喜,跟大家有说有笑。往生的时间,好像是在一个星期之前,她的妹妹刘素云听到一个声音,告诉她一组数字,她把它记下来。这个数字是二0一二,对,去年,一一,十一月,二一,二十一号,一二,十二点钟。她当时把它写下来,写下来很讶异,怎么会有这种声音。她写出来送给她姐姐,她姐姐看了一看,笑一笑没说话,收起来了。就这天走的,一分一秒都不差,好像是走前第八天。走的时候很多同学在一块聊天、说笑话,时间到了告诉大家,我走了,阿弥陀佛来接我了。我现在上莲花,自己那个动作就像爬上莲花的样子,一分一秒都不差,有说有笑走的。刘素云居士告诉我,她姐姐的寿命还有十年,不要了,求阿弥陀佛来接引她,带她走,给大家做一个样子,来表法。念佛人生死自在,没有痛苦,她做得很好。往生的人确实在一念之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真正求往生,这就是经论上所说的,我们真正相信极乐世界,一点不怀疑。真正发愿求生极乐世界,真诚心,极乐世界七宝池里面就生一朵莲花,莲花上有名字,有我们自己的名字。缘成熟的时候,也就是寿命到了,这个花开了,阿弥陀佛就拿这个花来接引。往生的人自己非常清楚,坐上莲花里面的莲台,就是莲蓬,就坐在莲花当中,花就合起来了。这花一合起来,佛带着这个花放到七宝池,原来这花长的地方,放到那边。他在七宝池花开见佛,在花苞里面这一段时间,就转八识成四智,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我们阿赖耶变的这个身体没有了。也就是娑婆世界十法界的身,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所谓的心就是念头,能想前想后、想东想西,这是妄心,生灭心。身,阿赖耶的相分,心,阿赖耶的见分,全属于生灭。那一转变之后,转八识成四智,这个身就变成法性身,法性身的庄严跟阿弥陀佛一样。花开见佛,你现的什么身?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佛有八万四千相,你也有;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每一个好放八万四千光,每一道光里面有诸佛如来讲经教学,度化众生,你看多殊胜。

  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这都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不是我们修的。极乐世界有四土九品之名,有这些名号,但是实际上完全没有,实际上是平等法界。为什么?下下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所以它是平等法界。它是法性土,凡圣同居土也是法性土,方便有余土也是法性土,跟实报庄严土无二无别。这样的居住环境、学习环境我们能放弃吗?我们这一生遇到,确确实实像开经偈上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了;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这一天也被我们撞到了,这是无比稀有的缘分,一定要珍惜,在这一生去作佛去。你有这个机会,你要疏忽了,那就太可惜了,下一次再碰到不知道哪一生哪一劫,很难遇到,不是很容易遇到的。

  我们跟这个法门,有这个善根、有这个缘分,为什么?我们现在能相信、不怀疑,愿意求生,这就是缘分,这个缘分非常非常殊胜。而且三个条件不难,我们必须把障碍三个条件这些缘放下,专修净业。注子里面虽说兼修许多经跟咒,我的想法,那些对我们多多少少都还有些干扰,不如完全放下,就一部经、一句佛号。我们这部经,就是这部经的科注,《无量寿经科注》,一句阿弥陀佛,保送我们平平安安往生极乐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想什么时候去就能什么时候去。刘素青居士给我们做的表演,给我们透出这种方法,她还有十年寿命,不要了,真诚发心给念佛人做好样子,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启发念佛人的坚定信心。留在这个世间,那就是,也要做一个念佛人的好榜样给大家看,让大家看到了生起信心,生起仰慕的心,那就是一天到晚得快快乐乐,你是极乐世界来的。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人家看到了害怕,不敢学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极乐法门,我们要跟极乐相应,真快乐,真放下。为什么?一样都带不走。多跟众生结缘,将来再回来度众生多,他跟你有缘,广结善缘才能普度众生。佛不度无缘众生,一定是有缘的,见面不管认不认识,打个招呼,那就是结缘,欢欢喜喜,恭恭敬敬。

  这下面,「经云临终不能观佛,但仍能念佛名号,是显持名之法,实为至易」。持名念佛比观想容易,不必想,就念名号就可以了。「临终易念,因得往生,是为至稳也」,稳当,比起任何法门来,持名念佛最稳当、最简单、最容易、最为可靠。「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是为至顿」,顿是快速,无始劫的罪业怎么这么快就消掉了?下面说,「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带业凡夫,顿齐补处,是为至圆也」,圆满,没有比这个更圆满的。像这些经文,我们要深信不疑,常常放在心上,坚定自己的信心,我们这一生决定不空过,没有白来这一趟。这一趟之后,我们再到这个世间来的身分是菩萨,不是凡夫,也就是不是业报来的,我们乘愿再来。这些都是要我们牢牢记在心上。

  一个法门至稳当,稳当到极处,快速到极处,圆满到极处,只有信愿持名,再找不到第二个方法能跟它相比。那我们自己认真反省,这个法门应当接受,为什么?可以做得到。其它法门条件很多,未必能做到,这个法门人人可以做得到。但是这个法门,真的,难信之法。这话不是假的,因为它太容易、太殊胜、太圆满了,让大家产生怀疑,一怀疑就造成障碍,就去不了。所以对极乐世界不怀疑,对阿弥陀佛不怀疑,对念佛求生净土有这个愿望,这个人有智慧。没有智慧怎么能破疑生信?破疑生信大智慧,因为你是大成就,你一生作佛去了。稀有因缘,决定不能错过。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22: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