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50|回复: 4

[佛教生活] 经云:「末世众生根钝、福薄、障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6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成观法师
 楼主| 发表于 2020-6-6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而来解释这三种情况:
  【 A 】 根钝:
  这是指五根皆钝,并非单指没有「慧根」而已。没有慧根亦可称为慧根合钝,其实末法时期的众生不仅慧根合钝,甚至连最基础的信根也钝,可说是信根短浅,甚至信根不具。这是我个人在修地藏法门时所感受最深刻的一点。其实更进一步讲,我们末世众生不但「信根」钝,其实连「念根」、「精进根」也都钝,当然「定根」更是难得有的;而「慧根」上面已说过。所以总的说来,末法时期的众生,五善根中,几乎没有一根是行的。由于念根及精进根短浅,所以才不堪用功修行,一用功修行,就觉得很累,或毛病百出― ― 若出去玩一玩,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如何称为念根钝呢?譬如现在念一下经,或念一下佛,觉得境界还不错,颇能摄心不乱,心也清净,可是待会儿一看电视,刚才的念力、清净心就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时想再念佛、念法,也念不起来了― ― 念力很容易忘失,这便是念根短浅。若连信根、 进根、念根都没有了,更遑论定根, 因此末世众生,很多可说是「无根」,因为无「根」,所以到处飘荡,终日糊里胡涂,「波波度一生」。以上所提的是指一般人而言,在座诸位都是有修有学之人,大概不会像这样子。
  【 B 】 福薄:
  福是修来的,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福报大都非常浅薄。以福薄故,在修行中就有如下的障碍:
  ( 1 )无暇修行。现在大家都很忙,不管是上班或不上班的时候都忙。上班时忙公事,不上班时忙私事、家事,以及游玩的事。星期天还要整理院于、看顾小孩、带孩子出去玩、吃吃餐馆,与同事、朋友、邻居社交等等,非常忙碌。除此之外,还得常利用时间侍候父母,与亲戚来往、联络感情。想要修行,就是找不出空档来。
  ( 2 )缺乏善知识。当然在各寺院里是有很多的善知识,可是当我们一回到家,无形中就松散下来。
  ( 3 )外惊多。外骛是旁骛之心的意思,指心往外跑、游离不定,最重要的就像某位法师所说,由于大众传播业蓬勃,传播工具太发达,大家的心思都黏在录像带或电视、电影上面,所以我们末世众生修行很难。
  【 c 】 障重:
  这里的障,指「事障」及「理障」。事障即「烦恼障」,理障即「所知障」。
  ( 1 )事障(烦恼障):何谓烦恼呢?烦恼有「根本烦恼」与「随烦恼」两大类,广如唯识「五位百法」裹所说的,有贪、瞋、痴、慢、疑、忿、覆、惶、嫉、 恼、害、恨、 谄、诳、侨、无惭、无愧、昏忱、 掉举、不信、散乱、不正知等等,这些都是烦恼。可是很奇怪,我们不但不会厌离自心的烦恼,反而会对自心烦恼心生贪爱!这是很奇妙的事。何以见得?举个例子,各位就会明白:当我们看电影时,越是刺激的,我们越是觉得棒。其实那些境界都是散乱境界,令心攀缘,令心不正念、不正知,乃至于令心生贪爱或瞋恨等等。如见到屏幕上的坏人,常会不自觉地也恨得牙痒痒的,乃至欲其速死。以修行人来讲,这些贪爱、瞋恨的境界都是杂染烦恼;可是以世俗人的观点来看,却是「很好的艺术品」― ― 能够激起观众越强烈的爱、憎的,表示越是「上乘的」作品:所谓能「引起观众共呜」,乃至「令人看了荡气回肠」,其实都是杂染烦恼境界,而世人以颠倒心,贪爱如是等境界,故称为「烦恼障重」。经中佛常说:「众生心颠倒,以苦为乐,以乐为苦。」就是这个意思。
  ( 2 )理障(所知障):这是指我们所知有障碍。我们依据于心、意、意识,眼、 耳、鼻、舌、身去分别判断,也就是依我们五官的感受及六识去判断。如上一节课法师所说的:不能分辨现量、 比量、非量、 圣言量等,于其中间妄生分别,所以就起无明颠倒梦想。由于受制于诸如此类的种种障碍,所以修行很难。
  承上所言,「根钝、 福薄、障重」这三种因素,是构成我们学佛最难突破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20-6-6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量】

梵语pratyaks!a-prama^n!a。因明用语。三量之一,心识三量之一。量,为尺度之意,指知识来源、认识形式,及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现量即感觉,乃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惟、筹度推求等作用,仅以直觉去量知色等外境诸法之自相。如五根之眼见色、耳闻声等是。广义之现量,分为真现量,似现量两种,真现量系指未受幻相、错觉等所影响,且尚未加入概念分别作用之直接经验;似现量则指由于幻相、错觉所致,或已加入概念分别作用之认识。狭义之用法,现量一词多指真现量而言。于唯识中,五识之缘五境、五同缘意识、五俱意识、定中之意识与第八识之缘诸境,均为出于心识上之现量。因明所用之现量,唯有五识及五同缘、五俱意识而已。

 因明入正理论(大三二·一二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大四四·九三中):‘能缘行相,不动不摇,自循照境,不筹不度,离分别心,照符前境,明局自体,故名现量。’[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下、因明论疏明灯抄卷三末、卷四本、因明入正理论疏瑞源记卷四]

【比量】

因明用语。为梵语anuma^na-prama^n!a 之意译。谓比知之量。为因明三量之一。又作真比量。乃‘似比量’之对称。即用已知之因(理由)比证未知之宗(命题),以生决定之正智。据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之本载,比量有自他二种:(一)自比量,系处弟子之位,局限于思惟领域。即为自己认识事物而于脑中进行之推理活动,不形诸语言文字。又分相比c 与言比量。由自己见相比知者为相比量,如见烟比知有火。闻师所说比度而知者为言比量。(二)他比量,系处师主之位,与弟子等作比量而使其生解。即以语言文字将通过自比量所得之认识表达出来,启发他人悟解接受。又立者(立论者)所立之比量,称前量或所违量;敌者(问难者)用以对抗之比量,称后量或能违量。

 瑜伽师地论卷十五说五种比量,即:(一)相比量,随所有之相状相属,由现在或先前所见而推度其境界。如见幢比知有车,见烟比知有火。(二)体比量,现见一物之自体性而比类其不现见之体,或现见部分自体而比类其余部分,或以现在比类过去、以过去比类未来、以现在之近事比类远事,或以现在比类未来。(三)业比量,以作用比知业之所依。如见远物不动摇而鸟居其上,比知是杌。(四)法比量,以相邻相属之法比知其他相邻相属之法。如属无常比知是苦,属苦比知是空无我。(五)因果比量,以因果展转之相比知。如见有行比知至他方,见至他方比知于前必定有行。[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本、卷下末、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卷上、卷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6-6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圣言量

梵语a^gama,或 a^gamaprama^n!a。又作正教量、佛言量、至教量。指的是指佛、菩萨与诸贤圣所说之法。于佛教中,古因明在现、比二量外,承认圣教量给予现、比二量确实性之保证。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并谓,一切智所说之言教称为圣教量,圣教量之条件有三,即:(一)不违圣言,(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

非量
因明用语。又作似量。三量之一。指似现量与似比量。为错误的觉知与推论。似,似是而非之意;现量,即直觉知识;比量,即推论知识。似现量,略称似现,即对于所缘之境生起分别惑乱之智,不能正确量知其真实自相。似比量,略称似比,依不成、不定、相违、似喻等似因而生似是而非之智,不能正确比知量度所对之境。如见雾为烟而妄推有火。似现量、似比量二者,似真现量、真比量,而非真现量、真比量,故称非量。[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卷下、因明论疏瑞源记卷一、卷八]


补充内容 (2020-6-6 09:43):
概念解释出佛学大辞典
 楼主| 发表于 2020-6-6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广博身如来  南无妙色身如来   南无除盖障菩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4: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