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4|回复: 0

[学佛文档] 第三十八讲治国就是治吏(一)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5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萧祥剑群书治要五十讲》

第三十八讲  治国就是治吏(一)


——考功按绩,举贤任能
吏治,简单讲就是对官吏的治理,包括如何选拔官吏、任免官吏、考核官吏、监察奖惩等内容。
官吏是执行国家政策的人员,是治国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如何管理官吏,使官员发挥管理的效能,是历代统治者、政治家非常关心的问题。要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于吏治。如果吏治清明,国家就兴盛;如果吏治腐败,就会有亡国的危险。
唐太宗的吏治思想
贞观时期,吏治清明,官员都勤政廉洁,社会安定繁荣。这和唐太宗完整的吏治思想有关。唐太宗非常清楚地认识到,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官吏贪求。而一个国家各种政治政策、惠民政策得到落实,关键在于有清明的吏治。所以一个君主,爱护百姓,真正为百姓谋福利,还要讲究策略,要有好的吏治。
太宗登上帝位以后,针对当时民少吏多的弊端,大力合并州县,以达到裁减官吏,节省国家开支,减轻百姓负担的目的。而且,太宗特别重视选拔廉洁的官吏,特别是对地方长官的任用。
根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曾经把各地的都督、刺史们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把这些官员在任的时候做过的善恶行迹都记载下来,以便日后选拔、罢免官吏时参考。同时,唐太宗派朝中官员到全国进行巡视,提拔廉洁的官吏,惩治贪污腐败。太宗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凡是违法贪财的人,他从来都不赦免,加上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推行惠民政策,所以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贞观时期的清明吏治,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一定要革除官员的弊病。过去毛主席也讲过,要精兵简政。历代的圣主贤君,也都是实行这样的政策。唐太宗一上任就精简国家机构,裁减政府官员。他自己讲到,治国最重要的是选择官吏。官在得人,不在人多。古人常讲“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重要的是要得到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贞观初年的时候,唐太宗就让房玄龄精简中央机构,把文武官员由两千人减到了六百四十三人。那么大一个朝廷,文武官员只有六百多人。而且对地方政府也大力裁减。同时唐太宗特别注重选用廉吏,而且用法律制度来要求官员廉洁。唐代的法律有几种罪行,“主守盗”,是贪污;“以财行求”,是行贿;“受所监临财物”,收受属下的财物,包括送礼;“请求”是请托,收人钱给人办事;“乞索”,是勒索,非法役使属下和百姓,侵吞百姓田产的种种罪行。对于这些罪行,唐代的法律都有严格规定,而且特别规定官员不能经商,也不许通过代理人经商,而且家属不能在官员管辖的范围内经商,不能利用职权进行商贸活动。《群书治要·管子》里面讲到,“商贾在朝,则货财上流”,一旦商人入掌朝政,或者朝中官员经商,国家的财富就会聚集在一小部分人手中,百姓就会变得穷困。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大力打击贪污腐败。
同时,唐太宗还采取一系列简政措施,精简机构,整饬吏治,大大提高国家机构的效能,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达到减轻百姓负担的目的。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乱世最严重的一个弊端:第一,这使得行政机构重叠,官员执政不满,互相推诿,办事效率低;第二,官吏一多,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一般都特别重视精简官僚机构。在这些人里面,唐太宗是非常突出的。唐太宗的吏治思想,如精简机构、提倡廉洁、惩治腐败、考核百官等,在《群书治要》里面都可以找到依据。
《群书治要》里面的这些思想,对唐太宗在贞观时期的施政有非常大的影响,对现在经营企业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考核政绩进行奖罚
人人都修德后,还是要有奖罚、考核。《群书治要》里面就谈到要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要根据政绩进行提拔、奖励、罢免,有德行,也要拿出政绩来。
《群书治要·尚书》里面就讲到,舜帝时“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舜帝时对官员三年进行一次政绩考核;经过三次考核以后,根据政绩罢免昏官,提拔贤明,于是国家各种事业都得到兴盛。《群书治要·周礼》里面也有记载:“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年底,命令各级官府勘定今年的治理成绩,由太宰来负责统计;每三年对官员的政绩进行一次考核,根据政绩进行奖励或者处罚。古人讲“三载九考”是很有道理的。真正治理一个地方要想出成绩,起码要三年。我们经营一个事业也是这样的,不可能立马取得效果。古人实施三载九考有很深的治国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古人对官员的考核,在《汉书》里面就讲得比较详细,《群书治要·汉书》里面节录的杜恕给皇上的奏书里就讲到,“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者,皆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公府,为亲民长吏,转以功次补郡守者,或就增秩赐爵,是最考课之急务也”。州郡考察人才必须从四方面来考察。是哪四方面呢?就是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四科都很优秀,然后再进行考察和举荐,由三公试用。“试辟公府”,这是讲为亲民长吏,先让他去基层锻练。
古人用人、任官,都是让他从基层干起,然后按照政绩排序,升任他为郡太守,转功次补郡守。 “或就增秩赐爵”,优秀的人可以给他增加品级,赐予爵位,“是最考课之急务也”,这是考核官员当中最重要的。第一个是要重视德行,第二个是要注重实践。所以,古人对官员的考核是很有智慧的。
精简机构,减少官吏
前面我们讲到,唐太宗减裁官员,合并州县,最终达到减少政府开支,减少百姓负担的目的。这些贤明的领导者,念念想的都是天下万民。官员少,国家的开支就少,国家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就可以少一些,百姓日子就能够过得安定一些。
《群书治要·傅子》里面就讲到,“量时而置官,则吏省而民供。吏省则精,精则当才而不遗力”。设置官员要根据时势的需要,不要设立一些无用的官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18: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