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2|回复: 0

[学佛文档] 净土大经科注(第三八四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4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四集)  2012/6/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8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四十六页,第二行当中看起,正语:
  「正语者,不唯心无邪思,以无漏智,摄口四业,住四善语故」,八正道第三。语业是最容易犯的,世出世间圣人对这桩事情都非常注意。孔夫子教学,大家都知道四科,第一个科目德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是基础。所以最重视的德行,人要有德。第二就是言语,说话要知道分寸,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这完全是智慧。佛法里头将不妄语列为四重戒,比丘戒里头、菩萨戒里头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叫四根本戒。佛看得很重,说《无量寿经》,第八品里面告诉我们善护三业,护是护持,三业是身、口、意,意是造作。一般经论的顺序都是用身口意,可是佛讲《无量寿经》善护三业,第一个讲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把口业摆在第一,这个很少见的,什么原因?也就是口业最容易犯。所以身是三业,杀盗淫;意也是三业,贪瞋痴,不贪、不瞋、不痴;口四业,四条,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是世出世间的根本戒,佛重视,儒也重视,中国过去老祖宗没有不重视的,谚语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祸福无门,唯人自召」。这是我们不能不重视的,八正道只有八条,它列在第三。
  学佛,学佛是学什么?昨天我们说过,学佛,佛是智慧、是福德。智慧谁不要?福德也是大家要的,学佛就是学智慧、学福德。有福德自然有福报,没有德哪来的报?这是十法界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最殊胜的福慧、最圆满的福慧、最究竟的福慧在经典当中,释迦牟尼佛教的。为什么说它最究竟、最圆满?因为释迦佛教的是称性的。这个智慧、福德从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外面没有,这个属于性德。那现在为什么没有了?现在迷了,迷失了自性。性德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也说不尽,经典上所说略举一二。世间法不是从自性流出来的,跟佛法不一样,这佛法是真的,世间法没有。
  中国,我们走遍全世界,才知道中国可贵、中国可敬。中国自古以来,世世代代都出圣人,尤其佛教到中国来,英国汤恩比博士赞叹说,古时候中国人心量很大,能够接纳包容异族文化,就是指印度佛教,它从印度来的,不是中国的。又说佛教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儒跟佛接触,儒提升了,道跟佛接触,道也提升了,没有跟佛接触之前,确实,这世间法、人天法。用佛经的道理来解释儒家的四书五经、十三经,把这些典籍提升到跟大乘经一个味道,这是佛法把本土文化带起来了、提升了。所以今天讲中国文化,儒释道三足鼎立,缺一个都不可以。可是今天儒释道都没有了,没人学了,儒的经典没人学,道的经典也没有人学,佛也没有人学,所以社会乱了,人民苦了。为什么会失掉?我们看看过去世世代代,这桩事情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将护法这桩大事付托给国王大臣,请他们护持,儒跟道也不例外,都是历代帝王护持。学的人多,成就的人多。有大成就的人,在过去帝王都是礼请到宫廷里面去讲学,在皇宫讲学,帝王带着嫔妃、文武大臣来听课。于是上行下效,下面一直到人民,都知道这个东西好,都知道要学习,所以家学里头列入课程。
  古时候的家学教四书。教育在中国历代都是家庭自己负责,国家没有设立很多学校。国家中央有太学,省、县市也都有学校,一个,那是什么?培养国家干部的。那些学生参加考试,考试及格进入这些学校,以后就是做国家的官吏,现在讲公务人员。自己的家学,家学是每一个家长都重视,都希望自己子孙里头有出人头地的人才出来。请老师,那是一桩大事,家庭里头要开会,老人,大概小孩、父母还没有资格参加,他们年岁太轻,三、四十岁的人。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这些人来主持,探访哪个地方真正有学问、有德行,又会教学的,这些条件具足,再派人去礼请。那个请老师的礼节非常隆重,老师请到家里来,家人,你看这小孩在旁边看到,家里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都向老师行大礼,三跪九叩首,这样隆重。老师才真正负责来教,老师不认真教,怎么能对得起你家人?
  古时候做老师的人,学生有出人头地的,老师的光荣。如果自己儿子考取功名,考到状元、考到进士,学生一个都没有,人家会把这人就有批评,他就没有脸见人。他怎么?私心,自己教儿子教得好,教学生就吝法,那他怎么做人?所以全心全力教学生,自己儿女差一点没有关系,学生好了,学生会照顾老师的后代。为什么?师徒如父子,老师的儿女就是自己的兄弟姊妹,比照顾自己兄弟姊妹还要加一等。这就是老师为什么要认真教学,他认真教学,他的后代就有人保障。学最重要是德行,德行的根是父母扎的。进学大概是六、七岁,标准上学的年龄是七岁,有聪明的、好学的,六岁就可以上学。这个年龄,老师还要做榜样,要守规矩。不仅是口教,身教,老师所教的自己都做到,学生才相信,学生才肯学。老师的辛勤(辛苦勤奋)为下一代,不仅是为你这一家,为整个民族、为整个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教科书,圣贤的经典,不是现在人随便编的,所以他这个学有根有底,当然不一样。老师对学生的管教非常严格,所谓是「严师出高徒」。中国以前的小朋友,确实没有现在外国人那样的活泼,没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18: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