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90|回复: 12

[佛教生活] 止观禅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4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比丘或比丘尼不论谁,凡于我前,明示得阿罗汉者,悉是四支,或由其随一。四者为何?

友!世间有比丘,依止修观,于依止修观彼道生,彼习其道,多所作,彼习修、其道,以多所作结断,疏远随眠。

复次,友!有比丘,依观修止,于依观修止彼道生,彼习其道,多所作,彼习修、其道,以多所作结断,疏远随眠。

复次,友!有比丘,止与观一双统修,止与观一双统修彼道生,彼习其道,多所作,彼习修、其道,以多所作结断,疏远随眠。

复次,友!比丘意离于法之掉举,彼坚持。友!彼安住正内、正止、趣一境、正持时,彼之道生,彼习此道……疏远。

友!比丘或比丘尼,不论是谁,凡于我前,明示得阿罗汉者,悉由此等四支,或其随一。」

(南传增支部二 行品 263-264)

(北传杂阿含二一(大正藏、二‧一六 c))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度论云:三十七道品无所不摄,无量修行的方法都在其中,皆能通达内在清净智慧的佛性本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共分成七品如下:

   四念处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如意足品: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
   四正勤品: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五根品: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品: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知品:择法觉知。精进觉知。喜觉知。除觉知。舍觉知。定觉知。念觉知。
   八正道品: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四念处品:

   ◎四念处品之一 「观身不净」

   「观」代表着微细的观察,仔细的体会,自身肉体的不清净;人类的肉体充满着屎尿、脓血、唾液、鼻涕,有如一座房子般,住久时,当然会充满污秽不洁的六根尘垢,来障碍房子(肉体)的主人(慧命悟性),所以会藉「观自身的不洁净」,来防止欲望充满的身体,干扰了本自清净自在的主人(灵性),这样就不会纵容身体的污浊欲望满足,而障碍了修行之人的求道真心。
   虽然自身肉体不洁净,但若能返观洞悉时,将可转化污浊的身体,趣向追求灵性的自觉作为。身体虽然污秽不堪,但若能行使修行的作为,那身体就会成为吾人历劫锻炼的最大法器,千万不能让不清净的身体去追迷逐妄(乃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世俗一切人、事、物),去背道而驰,那只会浪费青春,空留遗憾罢了。

    ◎四念处品之二 「观受是苦」

   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从出生到老死,都会经历五种觉受(苦受、乐受、喜受、忧受和不知苦不知乐的中受)。若能仔细观照一切的觉受都会导致情绪的变化,就能谨慎趋吉避凶。若不能洞悉「观受是苦」时,就无法避开无常生命的一切逼迫之苦。所以一切的苦恼皆来自心中的欲求而生出,并衍生喜、怒、哀、乐、忧、思、苦的七情,和眼欲、耳欲、鼻欲、舌欲、身欲、意欲的六欲,这七情六欲都是吾人心中的觉受情绪,当无法满足时,痛苦烦恼的觉受就会产生。
   若能体悟「观受是苦」的道理时,就能体会一切作为皆以无求、无为并善护念当下清净的本心,这样就不会纵容喜乐的情绪波浪高涨而失去了节制,乐极生悲。当怒、哀、忧、思、苦的剧情来临之际,也不会措手不及,毫无招架之力了。

   ◎四念处品之三 「观心无常」

   心生万法生,心灭万法灭,世俗之人的心念日夜流窜纷飞不定,有时连上个厕所出来后,都会变化多端,转变的快速令自己都会害怕;尤其是顽劣固执的个性,更是臭得比石头还硬(臭脾气),这都是无法洞悉「观心无常」的真理使然。
   问世间情为何物,执迷在爱、恨、情、仇的心念之人,该问的不是老天爷,而是自己意乱情迷,不懂自身变异无常的心念;当希望幻灭之际;当执着放不下的时候;当冤仇无法发泄时;当爱得过火,盲目到连生命都能牺牲的时候;心灵的苦痛由于无法洞悉心念流转的无穷变化,终将苦不堪言,更会伤害到周遭的人。
   为什么学习心灵智能之道,能化烦恼为菩提,能化无知为有知呢?就是因为拥有返观自照、洞澈心念无常的智慧,所以才能将执着、顽固、善变、脆弱、愚痴的心田,转化为放下、舍弃、坚持的信心,更能用心灵智慧的光明力量「心转境随」,这样才不会迷惑在八万四千种无常心念的洪流尘埃中。

   ◎四念处品之四 「观法无我」

   法乃指心起动念所衍生出来的一切万法运作方法,乃至宇宙大自然森罗万象的种种变化。在一切生、住、异、灭的世间万法中,大多数的人都会颠倒迷惑世间污染,贪着在六根、六识、六尘而不自知;恰似被无知的尘网紧紧缠住般,无法脱身。
   释尊指导我们观照肉体的四大组合以及五蕴皆空的返观自照,没有任何人能从世间带走任何的东西,唯有业力和习性能牵引住吾人生生世世的命运。换言之,就是在形容万法唯心造。
   能引导修行之人,从生死苦海到达心灵觉醒彼岸的就是法,但到了心灵智慧的彼岸之后,还是要继续精进修学净化和放下的锻炼,这个时候,就要能「观法无我」,舍下法执,无所依赖,若有世间任何一法能依赖,都会陷入法的缠缚,此称之为「法执」。故「观法无我」是获得清净智慧的不二法门。

   (二)四如意足品:

   ◎四如意足品之一「欲如意足」

   这是在指心想事成的涵意,很多人遇到生命中的挫折和障碍时,往往会自叹、怨恨命运的捉弄,但就是不知道该自我反省检讨「为什么?为什么?」。有人身体失调,慢性病缠身,却不知道要反省忏悔自己的心是否违背了良知佛性(大自然法性),所以才会生病;有人事业失败、穷途潦倒时,只会埋怨东、埋怨西,但就是不懂得修正自己当下的心态。(若能随缘而行,接受失败的错误,调整方向,心平气和地再接再厉,成功将是必然的结果。)
   一般世俗人,只会心随境转地跟随命运脚步,无可奈何地被迫接受命运的折磨;而明心见性之人却能自动舍弃私心,从事于利他的公益事业,并用智慧来心转境随,生出清净无为济助他人的心念。简单说,能真正掌控命运的变化、心想事成的首要条件,那就是「信、愿、行」,无论从事任何希望的达成,都必须拥有自信,然后发出愿望,接着实际去做,这样就能圆满如愿了,但必须体悟自私的欲望,会带来无量无边烦恼苦果,唯有清心寡欲,才是觉醒之人的智慧行为。

   ◎四如意足品之二 「念如意足」

   这是在指智慧的心念,能为吾人带来正确的人生观。若要心想事成,事事如意,那就必须拥有无私无我的心态,为利益他人而想,从不为自己带来安乐,所以「念如意足」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调整慈悲喜舍的心念,从不间断,这样才不会为自己带来空思梦想的迷惑障碍和晦暗的人生。

   ◎四如意足品之三 「进如意足」

   这是在指修行的一切成败,首要条件,就是持续不间断的精进,吾人欲超越六道生死苦海,转凡入圣,就要有努力不懈怠的勤学行动,否则只会落入空谈佛法,但却不知去实践力行,对心口不能合一的学佛之人来说,只会愈学愈莫名其妙,最后无疾而终;这是在告诉我们,修行就像煮开水,持之以恒的精进,代表修行火力的持续,最后终于将开水煮沸了;若是煮煮停停,只会耽误自己修行的结果,自己欺骗自己罢了。

   ◎四如意足之四 「慧如意足」

   「足」乃指具备、充足之意。吾人修行的智慧若要圆满如意,就必须从利益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来成熟自己的智慧。而利益他人、帮助他人的作为,我们称之为「布施」,又称之为广种福田。若心不住一切相,而去行布施之道,没有任何要求和目的去帮助他人,这样的清净德性,能显现出无量无边的智慧光芒,更能照破内心十方阴暗之处。(什么样的布施作为,成就什么样的心地。以财物施予他人,即能成就人天大福报。以身、口、意生命来施予众生,即能立即应证内心清净佛国的庄严极乐净土。)

   (三) 四正勤品

   ◎四正勤品之一 「已生恶令断」

   所有欲修行学佛之人,一旦发出了不可思议的大菩提心(求道真心),皈依佛门之后,就代表准备向自己内心的魔性正式宣战,所以必须时时刻刻观察自己身体的行为、口中的言语、意念的思惟,切莫被贪欲、嗔恨、愚痴、我慢、疑惑五魔入侵逼迫。只要身体做出损害他人的行为,或口中说出失去分寸的害人恶语,或心中生出恶念时,都要能自觉,并立即终止断除,千万不要纵容自己世俗的恶质习性。
   在皈依学佛修行之后,如果依旧持续地广造恶业,不仅损害他人,也不利于自己的修行。若在寺庙道场中,展现世俗恶习时,更会破坏清净教团的规矩和戒律,制造乌烟瘴气而影响到他人的修行。
   故「已生恶令断」,就是在强调修行学佛之人,必须谨记自己是一个修行修心之人,若身、心发出邪恶的作为时,要能立即停止并自行忏悔,这样才不失为一个修行学佛对抗自身魔性的求道之人。

   ◎四正勤品之二 「未生恶不生」

   人与人之间的世俗相处模式,始终都会抛不开世俗分别的心态来看待他人。当与人认识浅薄时,就会彼此互相尊重;若一深交之后,所有的恶形恶状就会显露出来,他人若稍稍不顺自己的意,就任由自己内心嗔恨之心萌生出来。
   身为一个修行学佛之人,就应该谨慎,不要纵容自己的所知障与分别心来看待一切人、事、物,这样才能防止恶念滋长,并时时告诫自己是个追求明心见性的修行菩萨,不仅能善护念当下的一心,不生出恶念,也让自己在看待他人的时候,能将心比心体谅着对方,始终保持着以礼相待。
   若是会去讨厌、怨恨他人时,那就表示自己的内心,尚存有令人厌恶排斥的习性,所以才会与厌恶的人相互感应。谨记!若要他人尊重我们,那就应该自己先懂得尊重他人;若要他人帮助我们,那就要先去帮助他人。
   既然身为一位修行求道的人,就应该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不要让未生出的恶念轻易就从心中生出,这才是智慧的作为。祖师云:若是会去猜忌他人是非时,自己便是是非之人。

   ◎四正勤品之三 「未生善令生」

   我们都知道,今天的善恶心性,就是明日的善恶果报。既然知道命运的变化流程掌控在自己的手中,那就应该时时勉励自己心生善念。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年,想要活得尊贵,就要快乐行善,没有行善的念头时,就要体悟清净的智慧抉择,迅速在内心之中生出清净的善念,否则恶念随时会持续累积,而形成痛苦烦恼的业果。
   「未生善令生」,就是强调一个修行觉醒的人,若发觉自己每天的善念贫乏时,就要赶快促其生出。只有智慧之人才会努力培养当下的慈悲心念,生出利益他人的善行,因为心不生善念,必定会让恶念的习性给侵占,当恶念横生之际,恶运也自然降临。故觉醒智慧之人,能创造出光明、成功的运势,只要努力培养「当下的一心」发出善念的因缘,这才能称之为广结善缘。(切记!无知、缺乏智慧的人,是不可能展现慈悲作为的。)

   ◎四正勤品之四 「已生善令增长」

   当自己或他人在行持善行时,不仅是要鼓励自己再接再励延长善行的作为,也要勉励他人不要满足于短暂的善行作为;更要用无为、无求的德性去行使更多的善行,这才是修行求道的菩萨应有的光明作为。
   为什么呢?因为在无私的利他善行中,不仅能成熟自己的心性,也能让自己放下贪欲、嗔恨、愚痴的执着,更能灭绝自身痛苦烦恼的因果;这样的修行锻炼,才是真正的「实践力行」。若是平常稍稍行善,就喜不自胜地自吹自擂,完全无视于自己的善行只不过是一生之中的剎那,若不能谦卑体悟善行的作为仅只是十方诸佛的千万亿分之一时,就应该尽心忏悔,扩大善行的作为。毕竟心量十分之人,只能行使十分的善行;而心量一百分之人,其利他的善行必定会到达一百分,当然内在心无罣碍的自在心境,必定也将是一百分的。
   故修行求道之人不可满足于少量的善行,而应该持续扩大、增长善念,也间接地扩大了吾人的心量和器度。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五根品

   ◎五根品之一 「信」

   初入佛门一切皆空白,所以必须「深信」自性清净的佛、法、僧三宝,为一切修行成道的根本,亦能长养一切诸善根。
   因为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实践力行的力量,有了行动的力量,才有成熟道果的因缘。但有很多人修行学佛一生都忙碌在心外的佛、法、僧上面下功夫,导致愈学愈迷惑,无法真正修行修心,只会停留在偏差的信仰中,不仅浪费青春,也浪费了生命。最可怕的是一遇到灾难和障碍时,就放弃了自己坚定的信心,而去寻求通灵外道的卜卦算命来作依怙,导致背道而驰,不知道自己在修学什么,故正确的信仰是成道见性的唯一保证。

   ◎五根之二 「进根」

   有了正确的信仰之后,就要勇猛精进不懈怠地踏出求道、成道的第一步。
   一般世俗尘染之人,往往因为错误的见解深重,所以信心不够,虽然历经不可思议的觉醒皈依之后,但却依然停留在原地,年复一年,毫无警觉洞彻的能力,直到无常生命的灾难降临之际,才猛然苏醒,但大限已到,只有留下一生的遗恨憾事罢了。
   「进根」所指的就是前进的力量,修行求道的过程就像在爬竹竿一样,若是爬到一半就停顿下来,那是永远到达不了顶尖的。因为人生无常,谁也没有把握能再看到明天的太阳,而爬竹竿的原理,就是要一口气就爬上顶尖,否则拖泥带水,只会消耗自己疲惫的身体。这就像世俗事务一样,只会纸上空谈但从不实际去做的人,永远也得不到正确的答案,更别提心想事成了,故努力持续地前进,是成办所有成功之事的唯一基石。

   ◎五根品之三 「念根」

   善护念当下的「心」修行学佛,不被虚幻的妄念、邪心,来干扰破坏精进努力的正心正念。
   吾人的心念随着内在觉悟体会的多寡,而呈现出慈悲智慧的作为。十分智慧之人,就会展现出十分的慈悲作为,当修行之人尚未成熟前,就必须洞悉自身的心灵尚未明心见性,故凡事只能参考,不能当真;若缺乏了自知之明的心念时,就很容易被虚幻不成熟的妄念邪见来动摇。所以,尚未明心见性之人就应该谨慎守护住当下清净的本心,不起一切妄念,这样才能杜绝心魔的入侵。

   ◎五根品之四 「定根」

   坚强不动摇的心念称之为「定」,逐渐生出须根来吸收水份和养份的,称之为「根」;修行求道之人由于心系于道,所以在求道过程中,会逐步地应证修心的自主和掌控,不会轻易被动摇而让心念散乱。因为只有执着和舍不下,才会造成定力的溃散,故持戒能防非止恶地生出定根。

   ◎五根品之五 「慧根」

   智慧是吾人内心本自具足清净的本性,不会被愚痴、顽固的世俗习性所束缚。也能应证世间万法,而不被万法所迷惑地去追求究竟的真相。
   以上为五根品的细则。若是修持之人,能将五根的根基扎实稳固,这样才能茁壮成长,增长吾人内在心灵的力量。

   (五)五力品

   ◎五力品之一「信力」

   增长信心的力量能消除无知的烦恼,破除外道邪见的迷惑。很多修行之人由于缺乏信心的力量,导致家庭、事业、健康稍有不顺或遇到挫折障碍时,就惊恐、猜疑、痛苦、烦恼,还会将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归咎于都是学佛惹的祸,因此丧失了对三宝的信心,而去寻求外道指点迷津和接受邪见的开示,这样只会为自己带来本末倒置的结果,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延误了解救的时机。若是吾人存有坚定不移的修行信力,自然就不会被疑惑邪见的言行来干扰障碍了。

   ◎五力品之二 「精进力」

   精进勇猛的力量,能去除身心的懈怠,也能对治退堕的道心。对于入世成办佛事的修行居士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持续不间断地精进修持,否则很容易在遇到挫折障碍时,就退堕求道的信心。故修行求道时,要能一心不乱地专注而不退转求道的心,这样才能称名为精进的力量。

   ◎五力品之三 「念力」

   清净智慧的心念能降服邪恶之念,并破解一切的束缚和障碍。祖师云:法不孤起,仗境则生。一心若是向恶则恶念生出,一心若是向善则善念生起。
   很多修行学佛之人,经历长久的修持之后,一年学佛佛在心中,二年学佛佛在眼前,三年学佛佛在天边。到最后,所有初发虔诚、恭敬的求道之心,就会慢慢退失了,因此离道就愈来愈遥远。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正信的学佛心念,才会造成入宝山空手而回的结局。修行学佛首要的条件,就是要用虔诚恭敬的正念来修持佛法,这样才能增长智慧,这样才能愈修持愈能产生正确明白的正心正念。

   ◎五力品之四 「定力」

   坚「定」地修行求道,一心不乱地专注进修或成办一切善法,这是成就一切善行的首要力量,而正确的定力能调和散乱的妄心。祖师云:立定志愿、持续不断、实践力行,就能一次又一次地体悟无上心灵之道。很多人喜欢曲解「修定」的涵意,自以为盲修瞎练、灰身灭志一片空白的枯坐,就叫做得道禅定,这样只是将「心」隐藏在心灵的避风港内,逃避世俗罢了。专注坚定的心念若是会受到红尘万丈的尘沙吹动,就表示定力还不够,尚需持续加强持戒、修定。简单说:修定的秘诀就是要时常去接触心灵智慧法门,然后再实际去做,自然就能体悟而增长定力。

   ◎五力品之五 「慧力」

   吾人的心灵就像是一间房子。在这心房中充满着光明和热力,只因无知愚痴的乌云习性浓厚地遮掩,而蒙蔽了吾人心灵本自具足的智慧光明。
   修行学佛就是要发菩提心进修八万四千法。修持八万四千法就是为了要应证吾人内在本自清净的智慧,只有心灵智慧的觉醒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才能超越六道生死苦海的轮回。
 
   (六) 七觉支品 (七分菩提)

   ◎七觉支品之一「择法觉支」

   修行学佛追求正确的佛法、真理、智慧,能觉察生命的颠倒、昏沉和无知。
   在生命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绝对的自主权力来学习宗教的信仰;释迦佛陀将所有的宗教信仰分成三乘教法。学习之人也有上品大根、中品中根、下品下根三种领悟层次的次第;「择法」就是选择适合自己修行的方法,来获得心灵的觉醒(觉悟之意)。很多人看了一本书之后,就照单全收迷惑在书中,甚至还依样画葫芦地盲修瞎练,这是很危险的事;还有人听到电视上的讲经说法,就先入为主地执着在片面的说词上,这样的学习方式,很容易掉入盲师引瞎徒、相偕跳悬崖的结局。就连释迦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其中的智能涵意也都能环环相扣,互相应证。所以,绝对不可以因为看了几部经典,就妄下断论而来批判释迦佛陀的智慧不够究竟。
   「择法觉支」乃是强调,要用清净的智慧来选择正确的法门,这样才不会绕冤枉路而浪费时间及浪费生命。

   ◎七觉支品之二「精进觉支」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就应该将自己修行学佛所学到的持戒、修定、生慧,用来断除自身的烦恼苦厄。若还是无法降服时,那就代表自己的修行功课有问题,没有用心,所以必须开始反省检讨,否则只会落入盲修瞎练的劳碌打转,愈转就愈迷糊,永远也无法洞悉觉察自身邪见的习气和降服自身的恐惧。毕竟不能用心体悟心灵智慧之道,就会进进退退地空转修行的道路,精神无法专精统一;修行求道不可以懈怠,要持续不间断地前进,这样才可以称为精进。
   当吾人在修法、念佛时,就是代表用凡夫的身、口、意三密与本尊的真言、手印、观想相互感应,此即称之为转凡入圣。若是修法、持咒、念佛、诵经皆不能除去心中的杂想妄念,还一味祈求消除业障或追求玄奇的感应,反而忽略了与本尊的慈悲智慧功德相融相入,这样的有所求、有所为、有得失的愚痴无知错误修行,我们就不能称其为精进修行了。
   身为一位修行求道的菩萨,必须将自身所学习的慈悲智慧,精进实践在六度万行的作为中(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就是口中念佛持咒,心中忆念诸佛功德事迹,在日常行为中,不惜将自身的生命奉献给尚未开悟的佛(乃指众生),若能不间断地持续进行,这样勇猛大无畏的修行求道,就能称之为精进觉支了。
   简单说:专注一心不乱的修行称之为「精」;能持续不间断地去做,称之为「进」;觉察一切自身邪恶无知的信仰和偏差习性,并加以修正与检讨,称之为「觉支」,故总名称之为精进觉支。

   ◎七觉支品之三 「喜觉支」

   这是指心灵上的法喜,而不是颠倒在食、色、睡、名、利五欲中的世俗喜乐。一个修行之人若意志不坚定时,很容易就会动摇退堕求道的心,因为不能精进,所以无法到达法喜充满之境。
   世俗众生之所以称之为无知凡夫,是因为沉迷不觉茫茫然地醉生梦死过日子。若能体悟究竟的生命真相时,自然就会认清愚痴无知、自寻烦恼的言行作为只是在虚耗生命,这样就会在佛法、真理、智能的讯息中,开始寻找无上心灵、永恒不死的法身慧命。
   很多学佛修行之人,自以为念佛、诵经、持咒、举办法会而获得法喜充满就洋洋得意。其实若能将心灵智能之道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从帮助他人而来成就自己,这样的法喜才真正能化解虚幻不实的苦闷忧烦,才能在迷惑、昏沉的生命中,体悟佛法的殊胜和精神。

   ◎七觉支品之四「除觉支」

   这是指去除一切烦恼的无知邪见,就能获得六根的清净,令身心轻快安适增长智能。
   「除」代表除去学佛修法上的不专心、不精进和昏沉颠倒,也就是指去除尘染习性的阶段次第。从三恶道的堕落心境来开始学习,去除严重的贪、嗔、痴三毒习性之后,就能到达三凡道,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的轻微三毒业力也能去除时,即可进入四圣道的声闻罗汉道、缘觉罗汉道、菩萨道、佛道的境界;这就是修行次第能除去吾人心灵层次各阶段的执着和无知。若能断除身、口、意,十恶的烦恼习气,自然就能回复轻安的自在心灵。
   当然,八万四千种法门,学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只要遇到适合自己的法门时,就可以专心持用,实践力行,直到通畅为止。千万不要朝三暮四,想东想西,看到什么都要,结果没有一法能专精,能真正去除自身恶质的习气。为什么会如此呢?若吾人只会听闻佛法,却从来就不去实践力行,所以修学再多,都无法去除无知愚痴的痛苦烦恼。

   ◎七觉支品之五 「舍觉支」
   吾人若能舍下有为、有求、有得失、有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修行求道作为时,就能觉察体悟世事如幻,是这么的虚伪和不实在,更能洞悉三世恒常自在如如不动的清净本心了。法师经常告诉大家,昨日的种种都已随风飘逝,过去的心不可追忆,现在的心不可执着,未来的心更不可以期待,唯有当下的一心能常保清净,就能舍离一切执着与尘染。所以修持之人要善护念当下舍离的心,才不会执着一切尘境,而受困在心苦病痛的深渊。

   ◎七觉支品之六「定觉支」

   一心不乱安「定」的心,能沈稳觉察出事实的真相,专注地将心念集中在当下所做的事,这样就没有机会空思妄想,当然也就没有机会痛苦烦恼了。
   法师经常强调,到华严寺学佛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会不愉快呢?因为心浮气躁,喜欢想东想西,说人长短,道人是非,这都是代表内心不清净,充满分别妄念,所以无法专心来学佛;也因为缺乏智慧,所以会无知地在教团中,显露出世俗的想法和言行作为,这些都不是定觉支所产生的清净坚定觉受;严格地说:只要心有罣碍、心有烦恼,就不可能获得自在的定境。
   身体的行为必须将心念集中在行动作为上;口中的言语不可以不经思考而随意说说,要心口合一,说到做到言出必行;思想意念上,要远离妄念,不让心散乱,这就是坚「定」求道的真心,坚定地行持诸佛菩萨的本愿功德,这就是定觉支的修行法门。

   ◎七觉支品之七 「念觉支」

   念是心念,将心念归放在中道,定、慧均匀,能觉察定胜则慧沈,慧胜则定浮,故「念觉支」能守护六根的清净。祖师云:一心十法界。就是强调一个心能包容着十种法界的心境,当下一心处在何种境界即是。金刚经云:善护念当下的一心。就是在说明心起动念,是一切法界的根本;能为众生奉献的心念,就是种福田;而能持续不间断地去做,就是修慧。
   心念的觉醒乃指从自私、无知的心念中,转化为福德智慧的双修,这就是念觉支的法门。
   以上七觉支就是要让修行学佛之人愈修愈明白,愈修愈觉悟。当「心」昏沉迷糊时,就要用择法、精进、喜觉支来对治;若心浮气躁时,就要用除觉支来清净身、口、意的不安;
   若执着、生病时,就要用舍觉支来放下一切罣碍;若散乱无法专心时,就要用定觉支来收摄虚妄散乱的心;若无法集中精神,昏睡而失去动力时,就要用念觉支来安定心念,守护六根使其清醒。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八正道

   ◎八正道品之一「正见」

   这是指以心灵本自清净智慧的大自然之道,来体悟佛法。世俗凡夫心随境转,正见之人心转境随,所以正确的心灵见解,能解脱生死烦恼的痛苦,使「自我」不再执着世间的所知障与分别心,并用布施舍下的智慧来打开心量,应证那清净无为的本心,所以,能止息人生痛苦烦恼唯一的根本方法,就是持守正知正见的智慧,用清净的正确见解来面对一切人、事、物,而八正道的八种内修法门以正见为中心信仰,若失去了正确的见解,其余七种都将无法达成。

   ◎八正道之二 「正思惟」

   不断地思惟苦空无常的人生观,能断除对生命的疑惑和颠倒,也能增长清净的观念。对释迦佛陀的一切教理,若能用心思惟,能逐次地断除所有邪恶思想。所以祖师云:心起动念都是业。若能透彻四圣谛、十二因缘的观念,使吾人的心灵显露出清净智慧的觉悟,当面对利(好处)、衰(倒霉)、毁(毁谤)、誉(面子)、称(赞美)、讥(讥笑)、苦(苦恼)、乐(欢乐)等八风的考验时,皆无法吹动其心。在自身的心性尚未到达无漏的智慧之前,切勿轻信自己不成熟的心性,要能谨慎正确地思考。

   ◎八正道之三 「正语」

   纯净芬芳的正语,能断除虚幻不实的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一个人的内心是否清净,能从此人口中所说的话语来判定、明辨出来。所以说话有分寸,能为利益他人而说,这才是真正清口持斋之人。
   祖师云:心存是非之人,口中必定会说出是非的言论;说人是非者,皆是是非之人。故修行之人,切勿轻口言说,切勿不经证实就胡说八道,这是很可怖、很缺德的行为。

   ◎八正道品之四 「正业」

   「业」有善业与恶业两种。善业乃指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欲、不嗔恨、不愚痴。而这十善业的相反,就是十恶业了。吾人若能遵循十善的心念,来断除一切邪恶妄念的作为,即可称之为正业。总之,若是为了到达私心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地用邪妄的身、口、意去行使邪恶的行为,都可以称其为邪业。

   ◎八正道品之五 「正命」

   自私、无知的生命作为,称之为「邪命」;无私的奉献和觉醒的生命作为,称之为「正命」。
   祖师云:修行求道之人,最容易患五种邪命:为名闻利养而诈现异相,传播鬼神灵异的邪妄作为;
为名闻利养而吹捧自己的功德和神通异能;为名闻利养而恐吓他人,并宣说三世因果与占卜吉凶;为名闻利养而仗势欺人,用财力及势力展现自己的神秘威势;为名闻利养而说出引动人心和布施得功德的诱惑,却不说真理。
   以上这五种邪命,大都是世俗修行之人最容易犯下的无知邪见过错,故珍惜本份能将无知的生命作为,转化成有知的智慧生命,即可称之为正命。

   ◎八正道品之六 「正精进」

   一间房子要看他的主人是否有品味、有财力,只要看其房内的布置,即可了解主人的财力是否富裕;而要看一个人是否修行成就,只要看他的一言一行中,是否充满智慧和德性,就能了知他的修行是否有正确的精进。
   正确的精进修行是指能勤修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并常住清净无为、如如不动的寂静涅盘心境而不执着一切法,亦称之为无生法忍;能灭恶生善心不起一切烦恼,持守清净戒,不间断地勤修一切善法,所以又称之为精进求道之人。

   ◎八正道品之七 「正念」

   无私的正念,能远离一切邪见的心念,持续不间断,不生起非份的空思梦想。对于容易散乱的人,就用「数息观」来对治;对贪欲深重的人,就用「不净观」来对治饿鬼般的心境;对嗔恨心毒的人,就用「慈悲观」来对治畜牲般的心境;对所知障、分别心,一切盖障深重的人,就用「念佛清净观」来对治业障罗网缠身的苦恼心境。由此可知吾人的心境本来就清清朗朗,那来的尘埃呢?这些无明(不光洁)的尘埃,就是形容我们的无知愚痴习性,所以遮掩了正心正念的光洁,
   前面所说的五种停止心起动念的观照,就是要我们能反省、能善护念当下的一心,自然光明现前。

   ◎八正道品之八 「正定」

   身心寂静,舍下一切不正确的世俗妄念,坚定不移地清净禅定,能降服散乱的妄念和违背真理的邪见。发大菩提心为的是进修八万四千法,而修持八万四千法,其目的就是要应证应无所住,不执着一切法相而显出真心本性。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修行学佛之人来到道场,都会自认为境界比他人高,德性比他人好,当面临利益、衰败、毁灭、名誉、称赞、讥笑、痛苦、快乐这八风吹动之际,立即原形毕露地恶形恶状,兴风作乱。其实修持之人,若要应证自己所修学的成果,面对众生的八风吹动而还能坚定不移,这就是正定的工夫,清净智慧的显露。

   结论:

   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到此概略叙述,期盼修行学佛之人皆能深入体会,在实际生活中,一一去应证细微的言行,彻底地反省修正。所有三十七种方法,都能反复交叉地应证自己目前修行的心态。祖师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切的修行方式全在「用心」者得,多做实际的应证,用心去体会,有学就要有问,这是研究修行的唯一不二法门,若大家只会纸上谈兵,却不知老实修行,所以会造成大家同时修持三十七道品,但心境上的应证却是跟随个人悟性的根器不同,其所应证的体会自然也跟着不同,但唯一相同的是三十七种法门,确实是成就自性法身的心灵法药。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注释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d27f6d0102dz0t.html

仅供参考。

此外,关于文中

很多学佛修行之人,自以为念佛、诵经、持咒、举办法会而获得法喜充满就洋洋得意。其实若能将心灵智能之道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从帮助他人而来成就自己,这样的法喜才真正能化解虚幻不实的苦闷忧烦,才能在迷惑、昏沉的生命中,体悟佛法的殊胜和精神。

——————————————————————
这段应是说,念佛、诵经、持咒,都要在下功夫,要在心识上串习,通过念佛、诵经、持咒来伏灭贪嗔痴以及我慢等,而不是单单为了求取功能。

比如,念诵观音普门品,普门品里有说常念观世音菩萨,能离淫欲、瞋、痴等,念诵时候,要多观想念观音能离淫欲、瞋、痴,并串习,而不是仅仅为了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应是说,念佛、诵经、持咒,都要在心地上下功夫,要在心识上串习,通过念佛、诵经、持咒来伏灭贪嗔痴以及我慢等,而不是单单为了求取功德。

比如,念诵观音普门品,普门品里有说常念观世音菩萨,能离淫欲、瞋、痴等,念诵时候,要多观想念观音能离淫欲、瞋、痴,并串习,而不是仅仅为了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每个人的业障和根器不同。即使修行同样的法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精进,伏灭贪嗔痴以及我慢愚痴等的效果也不可能一样。这不是法门的问题,是自身的问题,是个基础的原因。不管如何,只要真修,总会有进步。而修行是渐进的,逐渐进步,最终熄灭贪嗔痴以及我慢等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广博身如来  南无妙色身如来   南无除盖障菩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8 13: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