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00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5-14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让小孩思想端正,言语柔和,举止缓慢,稳稳当当;小孩生下来之后还是要这么做,表演给孩子看。
小孩生下来,虽然还不会说话,他睁开小眼睛、竖起小耳朵,就已经在学习了。父母就是老师,他们孝敬祖父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小孩在旁边全学会了——这是身教。这样学到三岁,一千天的扎根教育,一生都不会改变。母亲可以说是孩子的「太保」、「太傅」,不但要做好榜样,还要好好保护他的清净心,三年不离怀抱,不能看的,不让他看见;不能听的,不能让他听到;不能接触的,不让他接触到。小孩接受到的完全是正面的,这就是养正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是从这里扎的。
三岁以后,小孩上学了,家里有私塾,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父母和老师一起成就这个小孩。在私塾,老师、同学都是他的榜样;老师守规矩,学生个个都守规矩。小孩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习,德行就有了基础。
小孩记忆力最好,三岁就开始识字,教他读书。读书是读遍数,这是修定、修清净心,让他不会胡思乱想。遍数愈多愈好,一生都不会忘记,到了八九十岁,还能引经据典,随口拈来,没有记错,这是熟透了。小孩长大待人处事,起心动念就会想到古圣先贤的教诲,不如理如法的赶快就能修正,从念头上就端正过来。这个教育真正有效,它成就一个人的清净心,保持这个清净的爱心,一生都不会改变。
中国人的教育,不仅是父母、老师成就的,还有大家庭的支持。普世的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很多是在大家庭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就学到了。中国传统的大家庭,上上下下总有三百人左右,衰的也有一二百人。一个家兴旺几百年,甚至绵延几千年,靠的就是教育。孩子在大家庭中长成,念念不能为自己,念念要为大家,为荣宗耀祖、光大门楣。小孩从小就知道要奉献,懂得与别人和睦相处。家风、家规、家学,是子孙世世代代都必须要遵守的,这样的家业才能持久,家道才能绵延千秋万代。成就一个家、一个国都是一个道理,所以古人能够持家,就能够治国。这个教育,真正成就圣贤君子。
扎好根本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像古人那样从小扎根,所以必须补课。学习传统文化从哪里开始?就是孝、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就是从孝敬流出来的,这是源头,是承传圣贤教育的大根大本;如果不从孝敬上下功夫,学习就没有根基。所以,我们今天在先修班学习,要扎孝敬的根。同学们来自各个地方,在这里看到年龄跟父母差不多的,就想到要对他们尽孝;看到年龄跟老师差不多的,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就用对待老师的礼来恭敬他。大家在一起生活,把传统文化大家庭的和、敬做出来,这样学习,真正得利益。
要把孝敬找回来,古人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始,我们也要从这里开始。传统私塾的小学教材,已经编辑成《圣学根之根》,二十多种儒释道的基础教材都在这套书里头。我们把这个课补上,不但要熟、要背,还要求做到,在这个基础上再学儒释道的典籍,任何一门你都有成功的机会,能够成为圣贤教育的传人,把圣教传下去。
传承学问
中国传统的学问,完全是启发心性的圣贤教育,这个教育,儒释道三家实际就是一家,彼此互通。学佛从孝道开始,这就是向地藏菩萨学习,然后再学文殊菩萨的智能,学习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学习普贤菩萨的大愿大行。所以,佛法传到中国,带来了戒、定、慧三学,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古代圣哲的成就,都是从戒定慧中悟出来的,我们今天遵守这个原则,也能够成就。
圣贤的学问是在求智能,不是求知识。智能跟知识是两桩事情,知识离不开思想,思想是第六意识,是妄心;智慧要用真心,真心从哪里来?真心从定来。所以,学习传统文化,方法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门深入容易得定,得定就能开智慧,无量无边的智慧都是我们自性本具的。「一门深入」、「读书千遍」是持戒,「其义自见」是开智慧。佛家有「五戒十善」,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道理都是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要把贪瞋痴慢烦恼打败,这个就是「格物」;果然能够这么做,智慧就生起来了,这就是「致知」,就是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为什么本自具足的智慧能够透出来?因为障碍没有了,这个时候你的心正,心里没有障碍、没有忧喜,什么也没有,这是心正;意诚、心正,本性本具的智慧就开显了。
读圣贤书,深入经教,就是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效果,这些全部记录在《四库全书》里面,这是属于全世界人类的无价瑰宝。打开宝库的钥匙就是汉字、文言文,这个工具永远不会变,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将来,各个文明中的传世经典,希望永远保存下去的,都可以翻译成文言文。所以,承传汉学、真正做学问,就要打好汉字文言文的基础。
汉学要能学以致用,解决当今的社会问题,《群书治要》这部书就很重要。《四库全书》太大,《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时代结集的治世宝典、文献精粹,可以说是《四库全书》精华的精华。它的分量不多,现代人也有能力学习。真正把《群书治要》搞通了、搞明白了,讲清楚、讲透彻,身行言教,让世人看到几千年前写的东西现在还管用,让人们生起信心,都来学习;让几千年后的人们也能得到这个智慧的利益,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同学们在先修班做学问,最重要的是学做人。怎么学?我提出:内,要学释迦牟尼佛,放下五种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日常生活当中真正放得下;外,要学孔老夫子,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恭敬、节俭,一切忍让。儒家讲的善良,就是从忍让修起来的,一生没有一个我怨恨的人,什么都能忍,什么都能让,一切恭敬、一切感恩。从忍让提升到谦让,再提升到礼让。今天特别需要提倡的,老祖宗忍让、谦让、礼让的美德,放下争。放下竞争、放下斗争、放下战争,人类将有享不尽的福报;如果选择竞争、斗争、战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