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31|回复: 1

[其它话题] 夏莲居老居士莲宗妙谛----净语三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7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夏莲居老居士莲宗妙谛----净语三则

                  以一九八八年于北京居士林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净语》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净土诗集,原名《欢喜念佛斋诗钞》。五十年代初,大量增补新篇,改名《净语》。夏老之诗,乃一代时教之醍醐。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滴滴自然精妙,开人心眼。今名《净语》,弥符其实。净者,净宗也。语者,警语也。故名《净语》。又净者,清净本然也,当生清净心也,无量清净觉(弥陀名号)也,净念相继也。语者,言为心声也,故《净语》者,清净心之显露,清净觉之开示,欲复清净本然,但当净念相继也。
    《净语》直指当人自家宝藏,敬选三则,供养大众。

    (一)在极乐庵念佛道场作  四首
          其一
      念佛最忌  精神涣散  字句模糊  先快后慢
      既无音节  又不联贯  心不应口  声不摄念
      轻忽养识  古德所叹  如此念法  永难成片
          其二
      声和韵稳  字正音圆  恳切绵密  沉著安闲
      声合乎心  心应乎声  心声相依  妄念自清
          其三
      佛号如珠  念头如线  分则各离  合则成串
      心不离佛  口不离念  如线贯珠  相续不断
          其四
      未能一心  先求专念  未能不乱  先学成片
      真勤真专  功效自见  无须问人  还请自验

    第一则共四首,是夏师甲申(一九四四)年在念佛道场中所作。夏师领导佛七,十分严格如法,正式参加者,都是闭关念佛,这四首正是关中所作,启发大众,认真修持。所说皆大修行人从真实履践得来,修净业者当依为指南,故莫因未见惊人之语而忽之。
    第一首先讲念佛的人容易发生的主要偏差,是要防止的。头两句是“念佛最忌,精神涣散”。念佛的时候,思想不集中,提不起精神来。心情低落,意志消沉,无精打彩,杂念无穷,不是昏沉便是掉举。这个是最忌了。还忌讳“字句模糊”。这一句佛号,声音出来是模模糊糊的。别人听不清,自己也听不清。故云“己尚不闻佛岂闻”。“先快后慢”,一上来念得很快,越念越慢,越慢越没劲。“既无音节”,音节指音声的节奏,共修念佛时用的鱼磬,统一大众的音节,保证了大众所念共同的内容。个人念同样可用鱼磬,不用鱼磬同样要有音节。音节调适,念佛容易摄心,法益加大。相反,一句佛号中六个字,不论某个字所占的拍子,时而一拍、半拍、1/4拍、1/8拍,那么整个佛号每句在变,念得乱成一片,还谈什么摄心。不但时间上每个字安排得很好,声音的高低轻重也合节奏。节奏很重要,普通的举臂抬腿,若合节奏,便成舞蹈。所以念佛若有节奏,就像流水潺潺,自然合韵,念佛易于成片。
    无音节已不好,加之以“又不联贯”就更差了。后句不接前句,念佛最重要是“净念相继”,若不联贯怎么能相继。“心不应口”,嘴里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头盘算着另外一件事,某某真对我不起呀,我对他那么好,他对我就这样呀。或者惦记买部彩电。你多盘算这些事,心口怎能相应。至于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念佛时杂念纷飞,不知从何处来这么多的杂念此起彼伏,无法排除。这不用担扰,这是念佛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不要去管它,“任它妄念纷飞,听我念佛分明”,这是要诀。关键是提起这一句佛号。“声不摄念”。“声”,指念佛时嘴里发出的念佛声,这声音有很大作用,净土法门的关键,也可以说是密诀呀,就在于自念自听。所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所听的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都摄六根”,首先就把舌根、耳根都摄住了。你这时听的是佛号,念的也是佛号,想的也是佛号,意根也摄住了。手持念珠(身),眼看佛像,鼻中所闻是供佛所燃的香,所以这三根也都摄住了。都摄六根,关键在于听。一般我们自修,以金刚持最好,就是刚刚有一点声音在嘴唇跟牙齿之间,不是很大。这样念既有声音又养气,叫金刚持。默念也可以听,不过默念听起来要累一点。声音大小可以灵活,散乱的时候,烦恼来的时候,你可以大声念,用声音摄住念头。如果你念得很清净,就可以小声地念,金刚持或再小一点都可以。要有声,要听这个声。这声音就能摄你的念。这是念佛法门特别殊胜之处。古人说:“以音声作佛事。”极乐世界是法音宣流,听到的人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个人听到寺庙中钟鼓梵呗之音,自然内心清净。你念的这声佛号就是法音,如果你念得既有节奏又相连贯,你念时恳恳切切,清清净净,你所念的这一声,就是妙德音声,所念是万德庄严的佛,其声自然是万德庄严之声。这样殊胜无上的妙声又从耳根流入心地,加持自心,自感自应微妙难思。关键之处在于自听。
    “轻忽养识”。如果念时自心烦杂散乱,所念之声,必然嘈杂难听。心不专注双耳也就失灵,所念之声自然毫无摄念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焉有都摄六根的作用。能引起的反是有害的恶果——轻忽养识。这是佛教里一个常用的成语。你很轻率地念,你不是转识成智。你是在培养识。咱们的修持就是转八识成四智。咱们念佛就是把分别的意识转成妙观察智。要使他转呀。你这么去念,又无音节,散乱。精神涣散,又不连贯,自己心里想的跟嘴里念的不一样,所念声音也摄不住心。这种念法不是转识是养识。识在那儿休养了,这正是“古德所叹”呀。就这样念太可惜了。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净土难信,你还肯念。但是你就这样念哪,所以古德很叹惜呀。这样念就“永难成片”。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很难,首先须达到念佛成片。我们要念到成片,少则十几句,多则三十句,五十句,再多你有一串、二串,这个里头心不跑动,自始至终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成片。自己的水平是什么,自己完全可以知道。所以像上头这种念法,就“永难成片”。这是不好的,是要避免的。要避免易生偏差的地方,而集中精力面向着光明。
    第二首:前一首指出念佛所禁忌,力加排除。下三首相反,指出应遵循的道路。下面的第二首正是针对前一道而说的。“声和韵稳”。“声和”指念佛的声音和谐、和美、安和。声音很有关系,念得很尖躁嘶哑,
 楼主| 发表于 2020-5-7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音不和。人听到美妙清净庄严的声音,自然心旷神怡身心安和。相反,令人心乱,焦躁不安。“韵稳”韵是和谐的声音,又指高雅的神韵气度。稳是安定妥贴之义。韵稳是指音声安和沉静,气韵高雅。自然而然有一个韵调。“字正音圆”,字音要念正,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有许多人念得音不准了。最主要是阿字,应读作国音字母中的丫(啊)字。初念的人如不准,要把字念正,久修的人已经念惯了,改不过来,你就照常念吧,不要改了。但是你要知道,念阿弥陀佛是正音,你不要劝别人把阿字改成你念的音就好了。如来悉知悉见,知道你念的是佛。但是只从音声方面对你身心的好处来说,就要求你字音念正呀,并且声音要圆。圆的对立面,尖劈嘶哑等等,这类声音一触子耳当下心中痛楚难过,精神不适,圆和善雅之音使你听后,心里欢喜舒畅、安静、清净。音乐很重要,感人很深。古琴和现代摇滚乐听了之后,反应绝对不一样。好的古琴跟一般的古琴又不一样,好的古琴弹奏入妙之时,你听几声,当时就妄心平息。声音关系很大,所以自己念佛的音声要圆和。
    “恳切绵密”,恳切,恳恳切切。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惊涛骇浪之中乞求佛菩萨的救度。这样每念一声,都是从至诚的内心发出来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恳切恳切:南无阿弥陀佛。要一句跟一句,这就是绵密,也就是净念相继。在已有定课的人,首先要求在定课之中很绵密,这时候不要打闲岔。再进一步的话,那就不仅仅是在定课之中是绵密,要能贯彻到随时随处,都要常常提起这一句。这个事情难不难呢?事实上谁阻止你不准你念?你要念就念嘛,完全自由自主,所以说不难。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十分希有。随时随地都有一句佛号,要能到这样,成片也就没问题了,那就快要事一心了。净土法门好就好在这里,世人能够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开悟,那就难了,不是人人都能的,你也有可能性,但要做到就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恐怕一亿之中也难得一个半个。在中国你能数出十个开悟的人吗?念佛往生就不是这样了,谁都可以念。要绵密,老有这一句,事情是可以做到的,问题是自己不肯念。烦恼一来,人就不肯念了。生气,着急是烦恼,欢喜也是烦恼,我很高兴呀,今天来了很多宾客,大家狂欢呀,谈得很好呀,这就是烦恼。它打你的闲岔。其实烦恼中照旧可以念,只是自己不肯念,若能绵绵密密,恳恳切切地念下去,自然会成片。所以念佛往生的事例时时可以听到。
    “沉着安闲”。这句话直指目前许多修行人的病处。有人用功,但是有急躁情绪,恨不得很快就要有所成功,于是很紧张,很着急。这就是有求的心了。念佛的殊胜就在从有念暗合无念,从有求而契到无求,从往生证无生。要沉着,沉着镇定,没有那些忧虑徘徊患得患失,焦虑不安的情绪。而且要安闲,有的人努力,但由于急躁情绪而陷入紧张、忙乱、焦急之中,与圣教背道而驰。“安闲”两个字又进一层,不但镇定,而且是万缘都一齐放下了,无取无求,所以是天地间一个大闲人。心中只管念佛,一句圣号朗朗现前,既无挂碍又不颠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见安闲两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绪,想见佛见光,想有瑞相,这样去念,念出毛病来了。并不是念佛念出毛病来了,是你那个急躁情绪出的毛病。我们很安闲,为什么能安闲?信心哪!有信心你就很安。有人说我怎么还念不好,还有妄想,还有什么什么,就往生无分了。这是他自定的规章,不是佛的意思,蕅益大师讲得好,“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你有没有深的信心,你是不是真的发愿,真的不留恋这个娑婆世界,欣慕极乐愿求往生呀?实际上很多人还是留恋,尽量想多活几年呀,听说那里有点气功,自己马上想去练一练呀。想长生不老,正是留恋这个世界。所以欣慕极乐,要发大愿。这多劫以来曾做过自己亲眷的一切众生都在苦海中等待我去救度。但我怎么才能度众生呀,我还是在苦海中挣扎的一个人,当下毫无能力救度别人,只有往生之后,乘佛的加持力,我就有神通智慧来救度亟待我救度的这一切有亲的人。是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大愿力呀!有信有愿自然会念,就一定往生。所以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大家想往生的话,大家先在信愿上下功夫。六信,我这六信是不是具足了,我这愿是不是真切。信愿切的话,你决定是往生,你再念的话,心里就不会急躁而自然安闲了。
    “声合乎心,心应乎声”。从诚恳清净心中发出的念佛声自然和谐宁静,妙善高雅。这句微妙的念佛音声,经历自耳而达本心,所听正是所念。所以自然相合,声合于心。这个声音是万德庄严的佛号,也就是万德庄严的音声。这个声音从耳根而入,是自心所念。自心念佛,自心是佛,所以自心必与所闻之声相应。声合心,心应声,故云:“心声相依。”简浅说来,我念佛,念佛有声,声音又帮助了我。由我发声,声又助我,所以说是相依。这样念下去,用不着排除妄念,“妄念自清”。
    第三首:“佛号如珠,念头如线”,你如果不念的时候,这珠子一颗一颗都散了,这是“分则各离”。一念呢,拿线一穿成了一串。所以念佛就是把佛号穿成串,这是“合则成串”。“心不离佛”,这就要求能随时随地心中不离这句佛号,这事并没有任何人拦着你,没有任何人干涉你,就看你自己肯不肯呀,要做到心不离佛,先须“口不离念”。口念比较容易,口里念时,心不见得在佛上,心在佛时则口里必能念佛。嘴里头老念这一句,“如线贯珠”,像是用线穿珠子,就是一句跟一句,“相续不断。”
    第四首:“未能一心,先求专念,未能不乱,先学成片”。这是末后一首,指出了当前修净业行人中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们看到秦译(罗什大师译)中,一心不乱,于是个人体会,就认为:不念到一心不乱,就没有资格往生。但能念到一心不乱的人极少,念了几乎一生还没念到一心的人,就悲观失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8 03: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