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63|回复: 15

[学佛交流] 读经笔记【华严经义海百门(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读经笔记【华严经义海百门(四)】


【鎔融任运门第四】
义海百门说:
夫性海无涯。众德以之繁广。缘生不测多门由是圆通。莫不迴转万差卷舒之形。随智鎔融一际开合之势。从心照不生机。纵差别而恒顺用非乖体。虽一味而常通。今就体势而言。略分十义。


 一会理事 二达色空 三通大小 四收远近 五明纯杂 六融念劫 七了一多 八会通局 九明卷舒 十总圆融


问:什麽是鎔融任运?


答:续华严经疏刊定记说:“理事鎔融”。“鎔融无碍”
刊定记又说:真俗鎔融。无碍法界。
顾名思义,鎔融者,圆融也,圆融无碍也。


问:什麽是任运?


答:大正藏第 18 册 No. 0917 无畏三藏禅要 :若能一一与心相应方大成就。一切时处作意。任运相应无所罣碍”。一切


任运者,无所罣碍也。


梵网经说:
若佛子!独大乘心者,解解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乘一空智智乘,行乘乘智,“心心任运”任用任载,任一切众生,度三界河、结缚河、生灭河。行者坐乘任用载用,智心趣入佛海,故一切众生未得空智任用,不名为大乘,但名乘得度苦海。

★★【初、会理事者】
义海百门说:
初会理事者。如尘相圆小是事。尘性空无是理。以事无体。事随理而融通。由尘无体。即遍通于一切。由一切事事不异理。全现尘中。故经云。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


问:“会理事”是什么义?


答:是中道义!新华严经论说:令会理事无碍,根本智、差别智、智悲均融处于“中道”。
论又说:
和会理事。会于中道。迴理向事。迴事向理,理事无碍。成理事无碍智慈妙用之门。故名迴向.夫十住初心,理事无碍,自会“中道”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
法性融通。以理会事。事是理事。缘起相由。从事会理。理是事理。理事事理。唯是一门。若离法性融通。别说缘起相由。当知。彼是权小等说。何以故。无有缘起离法性故。


义海百门说:
初会理事者。如尘相圆小是事。尘性空无是理。以事无体。事随理而融通。由尘无体。即遍通于一切。由一切事事不异理。全现尘中。故经云。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


解读如下:
1.尘境相是“事”,尘性本来空,尘性空就是“理”,事者相也,理者性也。
2.华严疏说:尘谓尘境。六根对境。了彼“性空”。故曰远尘。(尘性空就是理)
3.华严经谈玄决择说:妄念本寂。尘境本空。
3.尘境(事)无体,因此说以事无体。事随理而融通
4.义海说:由尘无体。即遍通于一切。
5.为什麽说由尘无体。即遍通于一切呢?
6.圆觉经直解说:善男子。觉性遍满。清淨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7.因此义海百门说:由一切事,事不异理。全现尘中。
8.什麽是事不异理?
9.事不异理就是性相无碍。理事交彻。
10.圆觉经大疏说:成性相无碍。理事交彻。事不异理。理不异事。互相融故。谓觉性。虽前执计之过。故能全体起为一切诸法。如金出鑛方为诸器。如镜垢尽方现万像。性外无别一法为能所起。起唯性起。
11.成性相无碍。理事交彻。事不异理。理不异事。互相融故
12.因此,义海百门说:由一切事,事不异理。全现尘中。
为什麽说“全现尘中”,因为事不异理。理不异事。“”互相融”故
13.故经云。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这作何解?
14.“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就是无碍的概念,广狭自在无碍的概念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说:广狭自在无碍。
15.为什麽广狭自在无碍?
16.贞元新译华严经疏说:
广狭自在无碍门者。即此一尘遍周法界。而不坏本位。以分即无分,无分即分。广狭自在。无障无碍。或唯广无际。或分限历然。或即广即狭。或广狭俱泯
17.广狭俱泯的对立概念就是广狭俱存
法界图记丛髓录说:
或广无际。或分限历然。或广狭“俱存”。或广狭俱泯。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什麽是一多相容?


答:华严疏说:一多相融,广狭自在。
御录宗镜大纲说:
1.广狭自在无碍门,如一尺之镜,见千里影
2.一多相容不同门,如一室千灯,光光涉入


问:广狭自在门说明了什麽?


答:宗镜录说:
广狭自在门者。先明广狭。后会通纯杂。


问:广狭的概念是如何的?


答:宗镜录说:
1.先明广狭者。如善财歎楼阁云。不动本处。而能普诣一切佛刹者之所住处。
2.入法界品摩耶夫人云。又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身时。我身形量虽不踰本。然其实已超过世间。


问: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宗镜录说:所以者何。我身尔时量同虚空。悉能容受十方菩萨。受生庄严诸宫殿故。如是等文。皆“广狭自在”也。


华严一乘教分记辅宗匡真钞说:广狭自在门。同法界观中,广容普遍之义。


演义钞说:
问:广狭自在者。广法狭法如此二法相望无碍故。名广狭自在欤?
(还是说)一法上具广狭二义不相违故。名广狭自在欤?
答。虽有异义。且一义云。一法上广狭也。
故今抄引经云:
1.至大有小相等。
2.又云。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等
3.广狭门云。普周法界而不坏本位
4.并是一法上广狭也。


★★【二、达色空】


义海百门说:
达色空者。如见尘从缘成立是色。色无体故是空。空若无色而言空。即是无世谛之妄色。因妄色而有真谛之真空。色若无空而言色。即是无真谛之真空。因真空而有世谛之妄色。今但了妄无体。即是真空。非无色名空也。经云。色性自空。非色灭空。


解读如下:


1 尘境从缘成立,因此是色,从因缘成立,缘无自性,无自性故色的本体是空。
华严经谈玄决择说:妄念本寂。尘境本空。
2.如果说空无色而说空,那就没有世谛之“妄色”,要知道这世谛的色是色,但那是妄色。
3.要知道,因为有妄,才说有真,因此义海百门说:因妄色而有真谛之真空。
大乘起信论续疏因此说:因妄说真。真无自相。从空起妄。妄体本空。妄既归空。真亦不立。
4.因为有妄,才说有真,而真无自相,也就是说真也是空无相的,如果说色,若无空而言色。那就等于说是“无”真谛之真空,这也不是对的
因此义海百门说:色若无空而言色。即是无真谛之真空.
5,空若无色而言空,那是断灭空,如果是断灭空,那,即是无世谛之妄色
3.要知道,因为有妄,才说有真,因此义海百门说:因妄色而有真谛之真空。
大乘起信论续疏因此说:因妄说真。真无自相。从空起妄。妄体本空。妄既归空。真亦不立。
4.因为有妄,才说有真,而真无自相,也就是说真也是空无相的,色若无空而言色。那就等于说是“无”真谛之真空,因为有真空才有世谛之“妄色”


因此义海百门说:色若无空而言色。即是无真谛之真空.因真空而有世谛之妄色。


问:义海说:因真空而有世谛之妄色,为什麽这样说?


答:愣伽经宗通说:彼缘起法中,计着妄想,不出世俗之见,能了(悟)世间皆画,本无实性,不必别异世谛妄想,而“第一义谛自在其中”(也)。
故说:因真空而有世谛之妄色。因此说:色若无空而言色。即是无真谛之真空.(因第一义谛(真谛)就在世谛的妄色中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你说“真空”,那,什麽是真空?


答:义海百门说:今但了妄无体。即是真空。非无色名空也。
经云。色性自空。非色灭空。


问:原来如此,如果了悟到妄是无体的。那就是真空。不是说无色就名为“空”


答:对!因此义海百门说:经云。色性自空。非色灭空
说无垢称经也说:
「色、受、想、行及识与空分别为二。若知取蕴性本是空,即是色空、““非色灭空””,乃至识蕴亦復如是,是为悟入不二法门。」


维摩经也说:
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


问:色性自空。非色灭空。那,色有灭吗?


答: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说:“色性空相不坏色”,所谓是色是空,是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问:义海说“色空”,什麽是色空?


答:奋迅王问经说:何者阴智?谓知色空,“色前际空、色后际空、色中际空”


愣伽经说:
復有外道,见色形状虚空分齐而生执着,言色异虚空,起于分别。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能持、所持建立性故,色空分齐,应如是知。


维摩经说:
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


问:义海百门说:色性自空。
这个空是怎麽样的呢?


答: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说:色性空,是空无生、无灭、无住异。


问:什麽是色空无碍?


答:华严演义钞说:色空无碍。谓色之体全是真空。真空之体不异于色。若色是实色。即碍于空。空是断空。即碍于色。今既色是幻色。故不碍空。空是真空。故不碍色。故云色空无碍。
古尊宿语录说:
色空无碍。如意自在。万象森罗。影现中外。出没去来。此土他界。心印廓然。融通广大。


问:菩萨修什麽智?


答:紫柏老人集说:谓此菩萨所修观智。不同二乘偏浅。乃深般若也。


问:深般若故,能成就什么?


答:紫柏老人集说:惟其深般若故。故能照彻色空。


问:深般若故。能照彻色空。那,这色空是一样吗?


答:紫柏老人集说:本无二致。元一实相。


问:我凡夫对色空的看法是如何的?


答:紫柏老人集说:自是凡夫不了(解)。见色而不见空。


问:二乘对色空的看法是如何的?


答:紫柏老人集说:二乘偏执。见空而不见色。一如恒河之水。鱼龙认为窟宅。天人认为琉璃。人间世认为波流。饿鬼认为猛火。四者所见。不过皆(是)情(执)耳。


问:对于开悟的人,他们对色空的认识是如何的?




答:紫柏老人集说:惟悟心者。了无此见。色既如是。受想行识。未尝有异。故曰。受想行识亦復如是。照见五蕴皆空。则一切苦厄尽矣。


问:那,凡夫为什麽不明白呢?


答:紫柏老人集说:凡夫迷倒。不悟此身四大假合。执以为实。故闻生则喜。闻死则悲。殊不知此身。以四大观之本不可得。唤谁生死(呢)。身既乃尔。此心亦然。
(不可得,那谁生与死呢)


问:此“心”亦然。这个心是指什麽心?


答:是妄心。紫柏老人集说:妄想攀缘影子。


问:这个妄想攀缘影子是那裡来的?


答:紫柏老人集说:(这)不过(是)四蕴合成。若以四蕴观之。是心亦不可得。唤谁烦恼。


问: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会如何呢?


答:紫柏老人集说:人不悟此。闻誉则懽然为顺。闻毁则戚然不悦。此乃恣情纵识。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那要怎麽作呢?


答:紫柏老人集说:不以观行。转识而成智。则将飘沦苦海。逆浪千寻。出没无常。


问:菩萨所证的空和小乘所证的空有什麽不同?


答:紫柏老人集说:谓上菩萨所证之空。非小乘偏空。亦非顽空。亦非断空。


问:那是什麽空?


答:是即色的空!紫柏老人集说:
直即色之空耳


问:这即色之空的内容如何?


答:紫柏老人集说:色既可以即空。则空亦可以即色。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问:这个色可是五蕴之一呀?


答:紫柏老人集说:五蕴之中。色蕴其一。“色空”既可以相即。馀蕴例然。故曰。受想行识。亦復如是。


问:什麽是色空相即?


答:即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义也。


问:请进一步说明?


答:以色不异空故,色即非色,以空不异色故,空即非空矣!


问:色空相即引申出什么概念呢?


答:以色空相即故,明不坏世间相。
(这就是)愣严所谓无动、无坏是也


问:什麽是色空不二?


答:破山禅师语录说:凡夫认色为实色,二乘执空为偏空,俱是浅意。且就浅而推之,色因空有,空由色生,则色空不二,是为深般若矣


问:色空不二者,中道也。理事相容也?


答:对!天目中峯和尚广录说:菩萨乘了色即空,悟空即色,色空不二,住于“中道”,“理事相含”


问:什麽是中道?


答:诸宗教理同异释说:色空不二故。


问:师兄,上面已经说明了色空不二就是中道呀!你是怎麽啦?


答:诸宗教理同异释说:诸法外无眞理。眞理外无诸法。


问:这怎麽说呀?我可给你搞煳涂了?


答:诸宗教理同异释说:故嘉祥(大师)大乘玄二智义云:眞故无有。虽无而有。


问:“眞故无有。虽无而有”,这是什麽概念呀?


答:诸宗教理同异释说:卽是不动眞际,而建立诸法“俗”,故无无。


问:你说“无无”,那“有”又怎麽说呢?


答:诸宗教理同异释说:虽有而无。


问:什麽是虽有而无?


答:诸宗教理同异释说:卽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乃至)以眞际宛然诸法故。


问:对!你上面有说“眞”故说无有?但你上面有“无无”,这怎麽搞的呀?


答:诸宗教理同异释说:不滞于无。诸法宛然实相。


问:“不滞于无。诸法宛然实相”,那“有”又如何说呢?我们这裡是谈什么是中道嘢?


答:诸宗教理同异释说:不滞于无。诸法宛然实相。卽不累于有。不累于有故不常。不滞于无故非断。卽“中道”也




★★【三、通大小者】


通大小者。如尘圆相是小。须弥高广为大。然此尘与彼山。大小相容。随心迴转。而不生灭。且如见高广之时。是自心现作大。非别有大。今见尘圆小之时。亦是自心现作小。非别有小。今由见尘。全以见山。高广之心。而现尘也。是故即小容大也。经云。金刚铁围数无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明至大有小相。菩萨因此初發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义海说:通大小是指什么?


答:是指大小无碍的概念,这是一乘圆教所说的概念
华严疏说:
小乘但一娑婆。三乘有大小之化。或色究竟为实。或他方别有淨邦。今一乘十佛之境。大小无碍。淨秽相融。


问:什麽是大小无碍?


答:华严疏说:大小无碍。谓一一根皆通法界。而不坏诸根之性。又不杂诸根之相。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说:
广容无碍。谓于如来身一一毛头。容一切刹。而无障碍。


问:这裡说的无碍之义是指什麽?


答:序说:无碍有二义:
1.一、以一小毛。现多大刹。则一多大小无碍。
2.二、此毛多刹。与彼毛多刹。参而不杂。则隐显无碍。


问:除了大小无碍,还有其他什么义?


答:还有广狭无碍义。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同体即成。小大无碍。亦名广狭无碍。


问:什麽是广狭无碍?


答: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
广狭无碍者。以分即无分。无分即分。无碍自在也。


问:比如说呢?


答: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
如一微尘。普周法界。而不坏本位也。是故。或唯广无碍际。或分限历然。或即广即狭。或俱广狭泯。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或绝前四。以是行境故。


问:上面说:“分即无分。无分即分”,这怎麽讲呢?


答:华严疏说:言以分即无分,无分即分者。出其所以。
1.由“华”是事,分限历然。而即同真性。故无分限。
2.“广无际”。以事如理故。无分即分者
3.明“广即狭”。以不坏相故。


问:为什麽说大小无碍呢?


答:愣严疏说:明契合之用。即是由境智契合,能起“大用”。所以一多自在。“大小相容”。(大小相容就是大小无碍)


华严疏说:
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萨以是初發心。至大有小相。即“广狭无碍”也。又云。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大世界作小世界等。


问:为什麽说大小无碍呢?


答:大小随心迴转。即入无碍。
华严经指归说:
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萨因此初發心。解云。此中明大非大故有小相也。二明一切法皆唯心现无别自体。是故大小随心迴转。即入无碍。又释。谓彼心所现毛端之处。此心于彼现大世界。大小同处互不相碍。


因此,义海百门说:如尘圆相是小。须弥高广为大。然此尘与彼山。大小相容。随心迴转。而不生灭。


问:为什麽我们有大小的的执着呢?


答:都是分别心在作怪的缘故!
占察善恶业报经说:
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定实。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种种心数,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无有长短、方圆、“大小”。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


因此,义海百门说:且如见高广之时。是自心现作大。非别有大。今见尘圆小之时。亦是“自心现”作小。非别有小


问:为什麽说分别心在作怪的缘故呢?


答:占察善恶业报经说:但以生无明痴闇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着。


问:这个妄心原本是如何的?


答:经说: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想。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问:为什麽说: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答:因为有分别心,才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经说:
1.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
2.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同,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


义海百门说:
今由见尘。全以见山。高广之心。而现尘也。是故即小容大也。经云。金刚铁围数无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明至大有小相。菩萨因此初發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义海说:今由见尘。全以见山。高广之心。而现尘也。是故即小容大也
什麽是小容大?


答:涅槃经玄义说:何谓以小容大:
1.大无大相。不无无相之大。
2.小无小相。不无无相之小。
3.以无相之小。容无相之大。
4.无相之大。还入无相之小。


问:像以上这种说法,是对的吗?


答:不可以这样说的!涅槃经玄义说:此亦不可。


问:为什麽说不可?


答:涅槃经玄义说:大小本是相,既言无相那有大小?


问:如果说有大小,那要如何说呢?


答:如果说有大小,那就是有相嘛!
涅槃经玄义说:若有大小应是有相。


问:如果说是决定无相,那有如何说呢?


答:如果说是决定无相,那可是“空”呀!师兄!
涅槃经玄义说:若定无相还同空也。


问:请进一步说明?


答:涅槃经玄义说:诸法本无大小。因缘假名相待,假说大为小。假说小为大。


问:如果这样讲,那,我们可以说:说大为小。小是大小。说小为大。大是小大。故得相容。
请问可以这样讲吗?


答:不可以这样说的!涅槃经玄义说:
此亦不可。


问:为什麽不可以这样说呢?


答:涅槃经玄义说:大不自大。待小为大。小不自小。待大为小。此“堕他性”义。
玄义又说:自性大小尚不能相容。他性大小那得相容?
(注:愣伽疏说:谓如计一念心从根生即“自性”。从尘生即“他性”。根尘合生即“共性”。离根尘生即“离性”)
宗镜录说:
1.不信外佛威加益。此堕“自”性痴。
2.又一向信外佛加。不内心求益。此堕“他”性痴


问:这怎麽讲呢?


答:涅槃经玄义说:今明小不自小,亦不由大故小。大不自大,亦不由小故大


问:那为什麽又说“大小”呢?


答:涅槃经玄义说:(以)因缘故(说)小大。


问:那要如何说呢?


答:涅槃经玄义说:亦不离大离小。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那是)不可思议(的)
涅槃经玄义又说:
大亦如是。通达此理故即事而真。唯应度者见不思议。


问:怎样的不可思议呢?


答:须弥之高广入于不思议芥子之微小。是名以不思议之大入于不思议之小
(你说须弥山放进芥菜的种子裡,你说这是可以思议吗?)


问:讲了这麽多,到底什麽是大小呀?师兄!


答: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如华严经言。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萨因此初發心。


问:这怎麽讲呢?


答: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是义云何。言至大者。所谓无外。如其(有)外。“非”至大故!
(如果说大到有外,那不是大)


问:那,小又如何说呢?


答: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至小亦尔。所谓无内。设有内者。非至小故。
(如果说小到有内,那就不是“小”)


★真正的大小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问:什麽是无外之大?


答: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无外之大。所谓太虚。


问:那,无内之小,又如何说呢?


答: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无内之小。所谓隣虚。无内故亦无外。外与内。必相待故。(外与内是相对立的)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又说:
是即至小。齐于至大。太虚无外故。亦无内。是即至大同于至小。故云至大有小相也。
(“隣虚”:是极细微的物质,近于虚无。愣严经说:“汝观地性,麤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


问:如果我们明白以上的道理,那会如何呢?


答: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若能知如是大小同量。即于一切大小。皆得无所障碍。即是不可思识解脱


大集经说:
众生根等无上中下,纯是一乘无大小名。佛土无有淨秽之名,亦无三宝差别之称。


问:我们说尘相,尘相是虚还是实!


答:宗镜录说:由此一尘虚相。


问:尘相是染还是淨?


答:宗镜录说:由此一尘“虚”相。能翳于真。即是染也。
(因为是虚幻相,就是染)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那,什麽是淨?


答:宗镜录说:由尘相空无所有。即淨也。


问:尘相空无所有,为什麽?


答:因为尘无体故。义海百门说:谓此尘无体。


问:尘无体,也就是说尘性本体是空?


答:宗镜录说:由于尘性本体同如。即是真也。


问:上面我们说尘是虚相,虚幻的,为什麽这样说?


答:因为尘相是缘生的,因此是幻的。宗镜录说:由此尘相缘生幻有。即俗也。由于尘相念念迁变。即是生死也。


问:是生死?那什麽是涅槃?


答:宗镜录说:由观尘生灭相尽。空无有实。即涅槃也。


问:为什麽尘相有大小?


答:都是我们的妄心分别,所以才有大小。
宗镜录说:由尘相大小。皆是妄心分别。即烦恼也。


问:即烦恼?那什麽是菩提?


答:宗镜录说:由尘体本空。缘虑自尽。即菩提也。


问:对尘相体没有遍计执着,那是什麽法?


答:宗镜录说:由尘相体无遍计。即小乘法也。


问:那什麽是大乘法?


答:宗镜录说:由尘性无生无灭。依他似有。即大乘法也。
宗镜录接着说:
如是略说。若具言之。假使一切众生怀疑。各异。一时同问如来。如来唯以一箇尘字而为解释。宜深思之。


问:经怎麽说呢?


答:宗镜录说:经颂云。一切法门无尽海。一言演说尽无馀。


问:这句颂是什麽意思?


答:宗镜录说:依此义理故。名一尘出生无尽遍也。所言即者。现今平等。故此一心法门。如镜顿现。不待次第。如印顿成。更无前后。一见一切见。一闻一切闻。不俟推寻


★★【四、收远近者】


义海百门说:
四收远近者。谓此尘是近。彼十方世界是远。今尘无体。该通一切十方。即此十方全是尘之十方。是故远恒近也。然十方虽远。秖是尘性之十方。纵超不可说世界。亦是不出尘性。何以故。尘量无体。等虚空界。不可出过故。
是故一切十方。唯尘性显也。又虽离此至十方。时亦见此尘。何以故。由尘无体。事随理而融现。是故尘性。遍一切时。尘事亦同显现。此乃一尘中显现一切。而远近彼此宛然。十方入一尘中。远而恒近。尘遍十方。近而恒远。尘与十方。近之与远。一际显然。更无别异思之。


解读如下:
1.对我们的尘境来说,当然是近在眼前,十方世界当然是远在天边。
2.华严经谈玄决择说:“妄念本寂。尘境本空”。那就是说:尘境是无体的。
4.既然尘境是无体,那尘境就是该通一切十方的。
5.为什麽说尘境是无体,尘境就是该通一切十方呢?
6.义海百门说:谓此尘无体。不动尘处。恒遍十方刹海。无来去之相
7.既然恒遍十方,因此义海百门说:“即此十方全是尘之十方。是故远恒近也”。
虽然说是远,其是恆近也
8.谓此尘无体。不动尘处。恒遍十方。因此义海百门说:然十方虽远。秖是尘性之十方。纵超不可说世界。亦是不出尘性。
9.虽然恒遍十方,纵超不可说世界,但也还是不出尘性之外的
10.为什麽说不出尘性之外呢?
11.答:义海说:何以故。尘量无体。等虚空界。不可出过故。
12.那为什麽又说有一切十方呢?
13.答:义海百门说:是故一切十方。唯尘性显也
14.你说尘性显,那,尘性是怎样的呢?
15.答:宗镜录说:由尘性无生无灭。
16.尘性是无生无灭的,那尘性如何显现呢?
17.答:宗镜录说:由尘性无生无灭。依他“似有”。即大乘法也。
18.原来如此,因为依他起故,依因缘起故,其实是似有的,但这个似有是幻有,故说尘性显也。
19.前面义海百门说尘无体。该通一切十方。即此十方全是尘之十方。那就是说虽离十方,也能见此尘性显现?
20.义海百门说:又虽离此至十方。时亦见此尘。
21.为什麽这样说呢?
22.答:义海说:何以故。由尘无体。事随理而融现。是故尘性。遍一切时。尘事亦同显现。
23.原来如此,因为尘无体,而尘性又是遍十方的,因为事随理而融现,事者相也,理者性也,因为事随理而融现,而“”尘性又是遍十方的,那就是说尘事亦同显现。
24.因此义海说:由尘无体。事随理而融现。是故尘性。遍一切时。尘事亦同显现。
25.尘性既然遍一切时,这样子说,一尘中就能显现一切,无论远近都是如此了,对吗?
26.对!义海百门因此说:此乃一尘中显现一切。而远近彼此宛然。
27.既然无论远近都是如此,远近彼此宛然,那就是说一尘中显现一切。而十方也能入一尘中了?
28.对!义海百门因此说:十方入一尘中。远而恒近。尘遍十方。近而恒远。尘与十方。近之与远。一际显然。更无别异思之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义海说:远近。那,远近的概念是如何的?


答:圆觉经大疏说:一切万法略有二义。


问:那两义?


答:圆觉经大疏说:
1一、皆如明镜。含明了性。一心所成故。
2.二、分别所现故。一切法互为镜像。如镜互照而不坏本相。


问:这怎麽讲呢?


答:宗镜录说:华严又云。远物近物。虽皆影现。影不随物而有远近。


问:为什麽说:影不随物而有远近?


答:华严经刚要说:由以有、无为有无。不知即影了不可取。不知此影无远近故。


问:那,为什麽又说“远近”呢?


答:因为有执着故!
华严经纲要说:由不知即影了不可取。故成执着。于中先取有无为着。
纲要又说:不知此影无远近故。


旧杂譬喻经说:
十方诸佛及诸菩萨应时皆现,如镜中像,不以远近,无不见者。
(意思是说无论远近,都能够见)


问:我们如何知道是住在无明中呢?


答:佛说法集经说:世尊!若人有法相、非法相,依此二相说法者,是人名为住无明中。


问: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佛说法集经说:何以故?若人见非法如实见,则是真法。世尊!若菩萨如实见非法,即是真如。


问:那,这个法是怎麽样的?


答:佛说法集经说:世尊!夫真法者,无所从来、无所至去,法不依人。
世尊!法于人不远、不近,法于处所亦“无远近”。


问:宗镜录说:乃至“远近”世界。佛及众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于一念中现。何以故?


答:宗镜录说: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即见三世事物显然。所以华严经颂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


问:“一切事法。依心而现”,这怎麽讲?


答:宗镜录说:又颂云。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从““众生心想生””。
宗镜录又说;
又颂云。或““从心海生””。随心所解住。如幻无处所。一切是分别。故知横收刹海。竖彻僧祇。皆一念心。前后际断。既无大小之刹。亦无延促之时。


问:“一切是分别,从心海生”,那,尘境又怎麽讲呢?


答:宗镜录说;以知境唯妄识分别。则不起心。以心不起故。则妄境不现。妄境不现。垢淨之法无依麤想不生。长短之时自绝。


问:那,所谓的无量劫又怎麽讲呢?


答:宗镜录说:若教中所说“劫”量延促。皆是善巧逗机方便。或为怯弱众生。说成佛只在刹那。或为懈怠众生。说须经阿僧祇劫。若成佛之旨。一际无差。延促之诠。尽归权智。


问:这可是唯心的道理?


答:宗镜录说:又古释云。一方便者。即了唯心也。一念与劫。并由想心。心想不生。长短安在。非长非短。是谓“清淨”。
不坏于相。则劫海无边


问:这和一切诸法都无体性的道理有关吧?


答:宗镜录说:故知一切诸法。皆无自体。悉不坚牢。唯从想生。若执为实。但是颠倒。
宗镜录接着说:
所以广博严淨经云。文殊师利告阿难言。愚小之人。以日为昼想。无黠慧故。所以者何。若令此昼。是真实者。是常住者。是坚牢者。应有积聚。不应过去。唯应有昼。不应有夜


问:远近是常还是无常?


答:紫柏老人集说:通塞、远近、悟迷。初皆无常者也。


问:怎样才能领悟通塞、远近、悟迷的道理?


答:紫柏老人集说:心悟。则无塞而不通。心迷。则无近而不远也。


问:心真的是这麽励害的吗?


答:紫柏老人集说:呜呼。心果何物乎。能使人为圣人。又能使人为众人。圣人与众人。亦皆无常者也。顾我善用心(或)不善用心何如耳。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那,心是怎麽一回事呢?


答:紫柏老人集说:心之为物。不可以内外求。不可以有、无(来)测。


问:为什麽心不可以内外求,不可以有、无来臆测呢?


答:紫柏老人集说:内求不免计心于身内。外求则不免计心于身外。


问:这怎麽讲呢?


答:紫柏老人集说:有求则不免计心于声色形骸。无求则不免计心于寂灭虚空。如是求悟心者。皆不善求者也。


问:这怎麽讲呢?


答:紫柏老人集说:故曰离心意识参(究)。若然者。若攀缘心不歇。则情根终不枯。情根不枯。则心意识终不能离。心意识不能离。则神不凝。神不凝。则不一。不一。则不能独立。不能独立。则有外。有外则有待。有待。则物我亢然。
紫柏老人集又说:
故触不可意事。不免勃然而怒。遇可意事。不觉欣然而喜。喜怒交战。寤寐无停。要而言之。不过总为心意识搬弄坏了也。


问:那要如何参究呢?


答:紫柏老人集说:故真参学者。寒不知寒。饥不知饥。劳逸相忘。形如枯木。心如死灰。方此之时。知得心意识无坐地处。


问:如果继续这样参究下去,那会如何呢?


答:紫柏老人集说:如是积久。一旦根尘逈脱。常光现前。至此则心之内外有无。非内外有无。皆凭我说雌说黄。皆自然与修多罗合。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是也。


问:佛的面貌如何?


答: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说: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既无相貌,还有大小麽?


问:既无相貌,就没有大小,这概念引申出什么样的概念呢?


答:修心诀说:既无大小,还有边际麽?无边际,故无内外。无内外,故无远近。无“远近”,故无彼此。无彼此,则无往来。无往来,则无生死。无生死,则无古今。无古今,则无迷悟。无迷悟,则无凡圣。无凡圣,则无染淨。无染淨,则无是非。无是非,则一切名言俱不可得。


大智度论说:
菩萨不作是念:「我疾得法性。」何以故?法性无相,无有“远近”。亦不言:「我久久当得。」何以故?法性无迟无久。
「法性」义,如如、法性、实际义中说。


★★【五、明纯杂者】
义海百门说:
五明纯杂者。谓尘无生。即一切法皆无生是纯。即尘无生义中。具含理事。亦空亦色,亦菩提亦涅槃等是杂。理不碍事。纯恒杂也。事恒全理。杂恒纯也。由理事自在。纯杂无碍也。


问:什麽是纯?什麽是杂?


答:观心玄枢说:以一实心是“纯”。差别心是“杂”。
1.差别心即一实心。(即是)杂恒纯。
2.一实心即差别心。(即是)纯恒杂。
即诸藏纯杂义。
(无差别心就是纯,有差别心就是杂)


愣严经指掌疏说:
1.承上种种妙行。咸是一行名“纯”。
2.而一行中。具足种种妙行名“杂”。
3.如是纯杂无碍。故曰“圆融”。


这裡义海百门说的“纯杂”,是纯杂无碍。“圆融”的意思


问:义海说:谓尘无生。即一切法皆无生是纯。即尘无生义?尘无生怎麽讲?


答:义海说:尘无生。即一切法皆无生。是纯。


问:尘无生义怎麽讲?


答:义海说:即尘无生义中。具含理事。亦空亦色。亦菩提亦涅槃等。


问:尘境无生,那,智如何显呢?


答:智从无生法显。
宗镜录说:真如法界无生。菩提涅槃为家。如见尘无生无性时。即此“智从无生法显”。即为生佛家也。经颂云。于法不分别。是则从如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你说无生法显,既然是无生,那又显什麽呀?


答:所显的是幻有。
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说:
无生既显幻有,非云摄法界而一尘收,举一身而十身现,亦以幻色即一尘无生,即法界。岂以名殊而异于物哉。


问:尘无生无相之义。当然不在文字?


答:对!义海百门的“决择成就门第十”就这样说:谓了尘无生无相之义。不在文字。是依义不依语。


问:请举个例子说明什麽是尘!


答:摩诃止观说:如持戒比丘观无虫水。此中动者虫耶尘耶


华严经谈玄决择说:妄念本寂。尘境本空。


问:义海说:纯恒杂也。什麽是“纯恒杂” ?


答:义海说:理不碍事。纯恒杂也


问:怎麽讲?


答:宗镜录说:
1.以一实心。是纯。
2.差别心。是杂。
3.差别心即一实心。杂恒纯。
4.一实心即差别心。纯恒杂。即诸藏纯杂义。
宗镜录接着说:
即诸藏纯杂义
(这就是诸藏所说“纯杂”义)


上面宗镜录说:以一实心。是纯。差别心。是杂。差别心即一实心。杂恒纯。一实心即差别心。纯恒杂。即诸藏纯杂义。


义海也这样说:理不碍事。纯恒杂也。事恒全理。杂恒纯也。由理事自在。纯杂无碍也。


纯者理也,杂者事也,理不碍事。“纯恒杂”也
事恒全理。“杂恒纯”也
理事自在。“纯杂无碍”也


华严一乘教分记辅宗匡真钞说:
纯杂无碍而说。即“事事无碍”。


华严演义钞说:
大悲与万行同时俱修,(即)纯杂无碍之义。何云不成事事无碍乎?


因此说纯杂无碍,就是“事事无碍”


问:什麽是纯杂无碍?


答: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说:
入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者,此纯杂无碍也。


《大正藏》第84卷No.2680 融通圆门章说:
此心同时具于万法。诸法在心。心遍诸法。广狭自在。纯杂无碍。一多相容。诸法相即。万法隐显。重重转现。事法即眞。


★★【六、融念劫者】


六融念劫者。如见尘时。是一念心所现。此一念之心现时。全是百千大劫。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既相成立。俱无体性。由一念无体。即通大劫。大劫无体。即该一念。由念劫无体。长短之相自融。乃至远近世界。佛及众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皆于一念中现。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即见三世一切事物显然。经云。或一念即百千劫。百千劫即一念。


解读如下:
问:什麽是念劫?
答:义海百门说:如见尘时。是一念心所现。此一念之心现时。全是百千大劫。


问: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义海说: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


问:为什麽说能以百千大劫,而“一念”就能成大劫呢?


答:因为众生执着时间有长短,而菩萨没有这执着,因此菩萨能以方便智破这执着迷情,由一念成大劫,一念能照入于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
华严经合论篡要说:
众生业,妄执有时劫长短。菩萨以智方便,破彼迷情。则长短相入。念劫等也。


宗镜录也说:一念照入于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于一智中诸境界。只用一念观诸境。一切诸境同时会。


问:为什麽一念照入于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呢?


答:因为,情与非情都共一体。都在相同的法界裡
宗镜录说:若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情与非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不离幻色即见空。此即真如含一切。一念照入于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


问:法界是怎麽样的呢?
答:法界俱一切法平等性。
大集经说:
云何菩萨入法界性门,见一切法平等性?若菩萨见诸法界,无处不至,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相无起,无戏无行。菩萨作如是思惟:『此诸法等皆同法界、如法界。


不退转法轮经说:
观诸众生同于寂灭,善知一切众生无相,悉同法界非见非不见。何以故?“法界即是一切众生心界”


注意:法界即是一切众生心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义海说:如见尘时。是一念心所现。此一念之心现.
那,这一念心有体吗?


答:义海说:由一念无体


问:为什麽无体?


答:华严经谈玄决择说:妄念本寂。尘境本空


问:一念无体有何作用?


答:义海说:由一念无体。即通大劫。大劫无体。即该(括)一念。
义海接着又说:
由念劫无体。长短之相自融。乃至远近世界。佛及众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皆于一念中现。


问: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义海说: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即见三世一切事物显然。经云。或一念即百千劫。百千劫即一念。


问:义海说:经云。或一念即百千劫。百千劫即一念。
这怎麽讲呀?


答:华严经说:知无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
华严经又说:
欲知长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长劫;知一劫即是不可数阿僧祇劫,不可数阿僧祇劫即是一劫


古尊宿语录说:
古云。一念劫收一切智


溪岚拾叶集说:
九世十世。只行者刹那一念摄之。此一念全体。卽长持远劫也。如此“念劫圆融法门”云也


律宗纲要说:
戒定慧品一心中得。一念三学互通无碍。一法成万行。一念经多劫。一多全摄。““念劫互融””。无方卽入。圆满周尽。由此义故。


华严一乘教分记辅宗匡真钞说:
此一念中所摄“劫”内。復有诸念。而彼诸念復摄诸劫。念念劫劫。如因陀罗网


问:一乘如何说“劫念”?


答:五教章通路记:(根据)一乘别教。时劫不定。


问:“时劫不定”,这怎麽讲?


答:五教章通路记:一念即多劫。多劫即一念。


义海百门说:如见尘时。是一念心所现。此一念之心现时。全是百千大劫。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


问:终教的看法如何?


答:五教章通路记:终教不定。而顺此义。闻此义者。而入一故。


问:为什麽闻此义者。而入一呢?


答:五教章通路记:(因为捨)弃三乘教(说的)定三祇(的)执(着)。即入一乘念劫融故。


问:什麽是大乘别教?


答:华严疏说:别教一乘。别者。即别异小(乘)始、终、顿之四教也。然此别教。唯辨圆融具德。事事无碍。随举一法。即摄一切无尽法门。一一法门迥异馀教。故名别教一乘也。


正如义海百门说:如见尘时。是一念心所现。此一念之心现时。全是百千大劫。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


问:别教菩萨破什麽惑?


答:观经妙宗钞:别教菩萨:
1.从初住位中断见惑。
2.二住至七住位中断思惑。则永不退失超凡之位。故名位不退。
(初住即十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七、了一多者】


七了一多者。如尘自相是一。由自一不动。方能遍应成多。若动自一。即失遍应。多亦不成。一二三皆亦如是。又一多相由成立。如一全是多。方名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多外无别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无别多。明知。是一中多。良以非多。然能为一多。非一然能为多一。以不失无性。方有一多之智。经云。譬如算数法从一增至十。乃至无有量。皆从本数起智慧无差别。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什麽是一多?


答:就是了一多无碍的道理。


问:什麽是一多无碍?


答:华严演义钞说:
“一多无碍”等者,一多相容不同门,由一与多,互为缘起,力用交彻,故得互相涉入,是曰“相容不坏其相”,故云不同如一室内千灯,一一不同灯,随光通,光光涉入常别常入,


问:我对以上的解读是:一多无碍”,就是一多相容,因为一与多互相缘起的关系,而成互互相涉入,这一多无碍,一多相容,即是:相容“不坏”其相,比如一室内有千盏灯,一一不同的灯,灯灯互照,彼此互相涉入,一与多互相容。


答:对!行愿品别行疏钞就这麽说:
一多相容不同门”,若一室千灯光光涉入。


问: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答:华严演义钞说: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
演义钞又说:
此之灯喻,亦可喻:于相即直就光,看不见别相,唯一光故。


大正藏第 52 册 No. 2118 折疑论说:
如灯递照,似镜胥融。大小相含,一多无碍
折疑论又说:
佛之妙用。或大或小而含容。或一或多而无碍。此正显:凡圣交彻,主伴互参无碍者。如灯灯互照。镜镜相融者也


释论第三勘注说:
1.一念遍三世卽念劫圆融。
2.一身满十方卽一多无碍。
则显随时应根等义


华严疏说:
一多无碍。等虚室之千灯。隐显俱成。似秋空之片月。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念念圆融。


问:上面一多无碍,“相容不坏其相”怎麽讲呢?


答:圆觉疏说: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徧满,无坏无杂。


祕钞问答抄说
问:观中是一尘之中(刹)土也,何意耶。
答:一多无碍,大小圆融意也。所以一尘之中容无量刹那。一毛端纳尘数之生佛之义也。


宗镜录说:一多无碍。同体相即


问:什麽是同体相即?


答:同体相即,就是体即是一切法
华严演义钞说:
据此彼相望,同体相即。约此体即是一切法故。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说:
佛身一多无二。理事无碍,法界同体。


问:一多无碍者,一多自在也?


答:金光明经说:体应万形,主伴圆融,“一多自在”,能于一法,受一切法,则信如来之祕藏,实为三界之宝乘


义海百门说:
七了一多者。如七了一多者。如尘自相是一。由自一不动。方能遍应成多。若动自一。即失遍应。多亦不成。一二三皆亦如是。又一多相由成立。如一全是多。方名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多外无别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无别多。明知。是一中多。良以非多。然能为一多。非一然能为多一。以不失无性。方有一多之智。经云。譬如算数法从一增至十。乃至无有量。皆从本数起智慧无差别。


解读如下:


问:如尘自相是一。由自一不动。方能遍应成多,这怎麽讲?


答:尘境相如果不动,这样才能週遍而成多。这就能成就一即一切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说:
善财歎楼阁云。“不动本处”。能“普诣”一切佛刹者住处。不离一毛端处。而普现身一切世界者住处。释曰。此皆一即一切也


问:因为不动才能週遍?


答:普菴录说:
摆手便行且无罪。汝等参方莫错会。千古万古一光明。“不动遍周尘刹海”。
普菴录又说: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曾礼拜不看经。“不动遍周尘刹海”。卓尔孤身溷白云。


问:尘境相如果动,那会如何?


答:那就失去週遍了!
义海百门说:若动自一。即失遍应。多亦不成。


问:什麽是“一”?


答:一全是多。方名为一
义海百门说:
又一多相由成立。如一全是多。方名为一。


问:什麽是“多”?


答:多全是一。方名为多
义海百门说: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


问:什麽是“一”义?


答:观心玄枢说:以平等心是一义。
义海百门说:又一多相由成立。如一全是多。方名为一。


问:什麽是“多”义?


答:观心玄枢说:差别心是多义。
义海说:多全是一。方名为多


问:什麽是“相即”义?


答:观心玄枢说:以一心即一切心。是相即义。是同时相应义。


问:什麽是“相入”义?


答:观心玄枢说:以一切心入一心。是相入义。


问:什麽是“隐”义?


答:观心玄枢说:以一心摄一切心。是隐义。以一切心资一心。是显义。


问:什麽是“多中一”义?


答:观心玄枢说:以不坏差别心。而现平等心。是多中一义。
义海说:多外无别一。明知。是多中一。


问:什麽是一中多义?


答:观心玄枢说:以不隐平等心。而现差别心。是一中多义。
又微细心不碍广大心。广大心不碍微细心。是一多不同义。
义海说:一外无别多。明知。是“一中多”。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义海说:良以非多。然能为一多。非一然能为多一,这怎麽讲?


答:宗镜录说:
出世之道。理由心成。处世之门。事由心造。若以唯心之事。一法即一切法。


问:你的意思是说,从唯心的“事”上来说,那一法即一切法?


答:对!事者“相”也。
中观论疏说:一切法不出体(与)相


问:如果从唯心的“理”上来说,那又如何说呢?


答:理者“性”也,理者“体”也。
宗镜录说:
1.舒之无边。以唯心之理。一切法即一法。
2.卷之无迹。因卷而说一。此法未曾一。
(卷者捲也)


问:你只说“一”,那“多”又如何说呢?


答:宗镜录说:因舒而说多。此法未曾多。


问:“此法未曾多”,这怎麽讲?


答:因为从理(性)上来说,那是非一非多。有而不有。
宗镜录说:
非一非多。有而不有。而多而一。无而不无。一多相依。互为本末。


问:什麽是互为本末?


答:宗镜录说:华严疏释云。一多相持。互为本末。““一心所现””


问:义海百门说:以不失无性。方有一多之智。经云。譬如算数法从一增至十。乃至无有量。皆从本数起智慧无差别。
这怎麽讲?


答:宗镜录说:以一切法。缘生无性故。


问:对呀!一切法。缘生无性呀?


答:宗镜录说:不得凡夫法。不得圣人法。以无性缘生故。


问:你的意思是说,因为一切法。缘生无性,所以不得凡夫法。不得圣人法。以无性缘生故?


答:对!宗镜录接着说:若真若俗。不相溷滥。如云。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一即一切。因果历然。


问:你说“因果历然”,那无性又怎麽讲呢?


答:宗镜录说:虽即历然。不失无性之理。虽即无性。不坏缘生之道。


问:因果历然,无失无坏?


答:对!宗镜录说:然又虽但了一心。而于诸法。一一了知。分明无惑。如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问:无性是无什麽性?


答:宗镜录说:无种种性。无无量性。无可算数性。无可称量性。


问:你说“无种种性。无无量性。无可算数性。无可称量性”,那,一与多可得吗?


答:因为无色无相。若一若多。皆不可得。
宗镜录说:无色无相。若一若多。皆不可得。


问:你上面说了这麽多,你要说明什麽呀?


答:宗镜录说:而决定了知。此是诸佛法。此是若萨法。此是独觉法。此是声闻法。此是凡夫法。此是善法。此是不善法。此是世间法。此是出世间法。此是过失法。此是无过失法。此是有漏法。此是无漏法。乃至此是有为法。此是无为法。是为第七““如实住””


问:什麽是如实住?


答: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说:真如者,名为不异;不异者,名为“如实住”一切有为、无为法。
愣伽经说:
彼诸愚夫执着恶见欺诳自他,不能明见一切诸法如实住处。大慧!见一切法如实处者,谓能了达唯心所现。


愣伽经说:
如实住处者。谓“无所住”故名如实住。此是自觉圣智无师智自然智之所证处不由他悟。若有所住则为非住。


这“了一多”,主要说明华严宗说的一多无爱,一多相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相即的道理!(我有一篇“华严宗说的“一多相即”,不妨去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会通局者】


八会通局者。谓尘之小相是局。即相无体是通。今无边刹海。常现尘中乃通恒局。一尘全遍刹海乃局恒通又不坏小而容大。即不思议。一尘广容佛刹。不泯大而居小。即不思议。佛刹海常现尘中。是为通局无碍也。


问:什麽是通局?


答:宗镜录说:通局无碍门。谓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
宗镜录又说:
以事即理故。非一即是非异


问:你说以“事即理故。非一即是非异”,那,“理”有生吗?


答:师兄,“理”是本来无生的呀!理者性也,体也。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
谓理本不生。事即理故。事亦不生。是名不生不生。又惑体本空。故不生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又:
智用亦泯。故不生。是名不生不生。又无因可修。故不生。无果可证。故不生。是名不生不生。此是圆教所诠之理。理本无言。故云不可说也。


问:什麽是非一即非异?


答:宗镜录说:
1.又非一即生死。非异即涅槃。
2.非一即非异故。恒住生死。即处涅槃等。
3.亦可众生迷故。成阿赖耶。如来悟故。成如来藏。


问:“通局无碍门”又名广狭无碍门”?


答:大藏一览说:
广陕无碍门,谓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


通者,广也。局者,狭也


问: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这怎麽讲?


答:义海百门说:谓尘之小相是局。即相无体是通。今无边刹海。常现尘中乃通恒局。一尘全遍刹海,乃“局恒通”又不坏小而容大。


问:谓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那什麽是“通局无碍”?


答:义海百门说:一尘广容佛刹。不泯大而居小。即不思议。佛刹海常现尘中。是为“”通局无碍””也。


问:通局无碍门”又名广陕无碍门,请一步说明?


答:注华严法界观门说:谓事与理非一,故陕。即“非异”故,故广。
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


问:你说非一即非异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那,非异即是非一,又怎麽说呢?


答:注华严法界观门说:由非异即非一,故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是则一尘之事,即广即陕,即大即小无障无碍。


问:请进一步说明“非异即是非一”?


答:非异即是非一,就是理即事。
宗镜录说:
以理即事故。非异即是非一。以事即理故。非一即是非异。由非一即非异故。令此事法。不离一处而全遍十方。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一无性理。自在义成。微细相容。无碍安立


宗镜录说:
1.以理即事故。非异即是非一。
2.以事即理故。非一即是非异。
3.由非一即非异故。令此事法。不离一处而全遍十方。
4.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


因此,义海百门说:
八会通局者。谓尘之小相是局。即相无体是通。今无边刹海。常现尘中乃通恒局。一尘全遍刹海乃局恒通又不坏小而容大。即不思议。一尘广容佛刹。不泯大而居小。即不思议。佛刹海常现尘中。是为通局无碍也。


【九、明卷舒者】


义海百门说:
九明卷舒者。谓尘无性举体全遍十方是舒。十方无体随缘全现尘中是卷。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馀。今卷则一切事于一尘中现。若舒则一尘遍一切处即舒常卷。一尘摄一切故。即卷常舒。一切摄一尘故。是为卷舒自在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什麽是舒卷(捲)?


答:卷舒自在,也是广狭自在无碍的概念。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说:
渐次增广,卷舒自在者,即广狭自在无碍义也。


问:请说明卷舒这概念?


答: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说:
意识不起。根境湛然。水之与波。拳之与掌。“卷舒”开合。岂有两般。动静去来。曾无二致。


紫柏老人集说:
则三千大千世界之坚。初碎而为微尘。再合微尘而为世界。何异“一纸卷舒”。浮云之聚散者哉。


问:卷舒的概念,还说明了什么?


答:华严经合论篡要说:三众从其足出周徧十方。刹帝利是王种。婆罗门是淨行。““膝是卷舒自在处””。以淨智自在。故此二众从其膝出。


问:华严经说:“菩萨摩诃萨于兜率天将下生时,从其两膝放大光明”。
“膝上放光”还说明了什么概念呢?


答:华严经合论简要说:膝上放光者。明理事““卷舒自在””。犹如人膝。屈伸迴旋。皆由于膝。


问:十方虚空在我们的心中是很大的吗?


答:愣严疏说:十方虚空在真心中为小。故“能卷舒”之。


因此,义海百门说:谓尘“无性”举体全遍十方是“舒”。十方“无体”随缘全现尘中是“卷”


问:卷舒是无体的?(也许可以这样说捲舒,开合的当体是空的?)


答:对!愣严疏说:以缘会故合。以缘散故开。“开合”但缘。“卷舒”无体


问:我们的根本识心是怎样的呢?


答:愣严疏说:问:曰此根本识心。既称为一切法体。又云常住不动。只如万法即此一心有。离此一心有。若即心。万法迁变。此心云何称为常住。若离此心。復云何得为一切法体。
答曰:开合随缘。非即非离。以缘会故合。以缘散故开。开合但缘。卷舒无体。缘但开合。缘亦本空。彼此无知。能所俱寂。


问:上面愣严疏有说:“十方虚空在真心中为小。故“能卷舒”之”。那,卷舒,舒捲都是心所现也?


答:对!义海百门说:谓尘“无性”举体全遍十方是舒。十方“无体”随缘全现尘中是卷
义海百门又说:
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馀。今卷则一切事于一尘中现。若舒则一尘遍一切处即舒常卷。一尘摄一切故。即卷常舒。一切摄一尘故。是为卷舒自在


问:上面说卷舒自在,也是广狭自在无碍的概念,这样子说卷舒自在,也是圆融无碍的概念?


答: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说:圆教主伴圆融。法法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总该万有。然教虽有五。而不出一“心”。是名一心约教有异。
(“教虽有五”是指华严宗说的: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一乘圆教)


问:一切世界从何而来?


答:宗镜录说:一切世界。水沫所成。亦从众生不可思议业因缘出。


问:一切诸法,从何而来?


答:宗镜录说:文殊师利言。一切诸法。亦从不可思议业因缘有。


问:菩萨对于这“不可思议业因缘”,菩萨能够作什么?


答:宗镜录说:我于是事。无有功力。


问:为什麽说:我于是事。无有功力?


答:宗镜录说: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属因缘。无有主故。随意所成。若能解此。所为不难。


问:请进一步说明?


答:宗镜录说:释曰。若了(悟)一切法。悉属因缘。皆无自性。但是心生。则凡有施为。何假功力
宗镜录又说:以无性之理。法尔之门。随缘“卷舒”。自在无碍。


义海百门说:
谓尘无性,举体全遍十方是“舒”。十方无体,随缘全现尘中是“卷”


问:经怎麽说?


答:宗镜录说:华严经颂云。如其心性而观察。毕竟推求不可得。一切诸法无有馀。悉入于如无体性。
又颂云。譬如真如本自性。其中未曾有一法。不得自性是真性。以如是业而迴向。
宗镜录又说:
华严论云。一切众生迷根本智。而有世间苦乐法者。为智无性故。随缘不觉。苦乐业生。为智无性故。为苦所缠。


问:无体性?智无性?那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众缘?


答:宗镜录说:方能自觉根本无性。(若了解)众缘无性。万法自寂。


问:综观上面所说的一切,其实所谓的“卷舒”只是我们本体所起的“用”罢了。对吗?


答:对!宗镜录说:本是一心真如妙性。无尽之理。因体用卷舒。性相即入。理事包遍。
宗镜录又说:
若主若伴。若因若缘。皆是宗镜卷舒。心之““体用””。未曾一法建立。从外而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关于这”体用”,还有什麽要补充的吗?


答:宗镜录说:繁兴“大用”。起必全真。万像纷然。参而不杂。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一即一切。因果历然。力用相收。““卷舒””自在。名一乘圆教。此名最上乘也。


义海百门说:
一尘摄一切故。即卷常舒。“”一切摄一尘””故。是为“卷舒自在”也


问:宗镜录也提到“横竖法门”?


答:对!宗镜录说:须明横竖法门。竖唯一心。横遍一切。心非横竖。横竖是心。
宗镜录接着说:
隐显同时。““卷舒无碍””。念念相即。法法融通。将竖约横。则无横而不竖。一一法皆至心原。
宗镜录又说:将横约竖。则无竖而不横。具一切句。及一一句。皆广等法界。
又说:
所以义海(百门)云。体无别异。举则全锋。理不殊途。谈皆顿显。


问:你说“体用卷舒。性相即入。理事包遍”,这可是大智慧呀?


答:宗镜录说:故知成佛皆由二智。


问:第一个智是什麽?


答:宗镜录说:如理智者。即一心之体为因。


问:第二个智是什麽?


答:如量智者。即一心之用为果。


问:你说“一心之体为因。一心之用为果”,那,体与用的关系又如何呢?


答:宗镜录说:所以体用相即。因果同时。初后卷舒。悉于一心圆满。乃至法界显于尘内。宝刹现于毛端。皆是如理智中。如量境界。若但证如理之旨。普贤大用不得现前。若唯行如量之宗。文殊正智不能究竟。具此二门。方明宗镜。


问:义海百门说: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馀。
这是什麽概念?


答:这是“相入无碍”的概念。
宗镜录说:相入无碍。经颂云。以一刹种入十方。十方入一亦无馀。亦是一多无碍。


问:什麽是相入无碍?


答:宗镜录说:如经云。此莲华叶。即具此十义。谓此华叶。即同真性。不碍事相宛然。
1.二、广狭无碍。即此华叶。其必普周无有边际。而恒不捨本位分剂。此则分即无分。无分即分。经云。此诸华叶。普复法界。
2.三、““一多无碍””。即此华叶。具无边德。不可言一。融无二相。不可言多。
3.四、““相入无碍””。此一华叶。舒已。遍入一切差别法中。復能摄取彼一切法令入己内。是故即舒恒摄。同时无碍。


正如上面宗镜录说:舒已。遍入一切差别法中。復能“摄”取彼一切法令入己内。是故即舒恒摄。同时无碍。


因此义海百门说:
一尘摄一切故。即卷常舒。一切摄一尘故。是为卷舒自在也


★★【十、总圆融者】


义海百门说:
十总圆融者。谓尘相既尽惑识又亡。以事无体故。事随理而圆融。体有事故。理随事而通会。是则终日有而常空。空不绝有。终日空而常有。有不碍空。然不碍有之空。能融万像。不绝空之有。能成一切。是故万像宛然。彼此无碍也。


解读如下:


问:为什麽说“尘相既尽惑识又亡”?


答: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说:
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复之不见。如镜有尘闇。


问:烦恼复之不见。如镜有尘闇,那要怎麽办呢?


答:“尘尽”则镜体明淨。无所不照!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说:
若依师言教。息灭妄念。念尽则心性觉悟。无所不知。如磨拂昏尘。“尘尽”则镜体明淨。无所不照。


中观论疏说:
惑识灭三界都空。是时无所从生,而靡所不生。


问:尘尽就是执着尽了吗?


答:对!圆觉了义略疏说:
即二空(人空、法空)所显真如理也,由“执尽”故,此理现。如云散月出,尘尽镜明。
疏又说:
谓障习渐尽,如一分尘尽,一分镜明。


问:菩萨是体悟人、法二空的?


答:对!金光明经文句说:是为菩萨体生法二空观。
(生、法二空就是人、我二空)


问:小乘如何说空?


答:金光明经文句说:诸小乘师虽说析空同外道义。


问:什麽是析空?


答:金光明经文句说:析色极至隣虚
(就是分析到极细微,极细微的物质,近于虚无。愣严经说:“汝观地性,麤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


问:这怎麽讲?


答:金光明经文句说:何者析色极至隣虚。或存尘不破。或破尘令尽。


问:存尘不破,那会如何?


答:金光明经文句说:若存不破秖是常见。


问:如果尘被破尽,那会如何?


答:金光明经文句说:若破“尘尽”秖是断见。


问:断、常二见如果还在,那不是邪见吗?


答:对!金光明经文句说:断、常宛然非邪何谓?


问:大乘对体空又怎麽讲?


答:金光明经文句说:诸大乘师虽说体空同于小道。


问:为什麽说那是小道?


答:金光明经文句说:何者。单用体慧。不能一念空心游戏神通淨佛国土具足解释佛之知见。何能三智一心中得五眼具足而成菩提耶?


问:这种“小道”的讲法,和小乘的说法相似吗?


答:金光明经文句说:似小乘坏法人无三明六通愿智顶等。秖是慧解脱人而已。非小何谓?


问:请进一步说明!


答:金光明经文句说:今经首轴穷深极广。
1.序品云。游于无量甚深法性。
2.空品云。求于如来真实法身。
3.捨身品云。求于寂灭无上涅槃。
岂可用世人邪见。岂可用小乘之析。岂可用大乘师之体解此空义邪?


义海百门说:理随事而通会。是则终日有而常空。空不绝有。终日空而常有。有不碍空。然不碍有之空。能融万像。不绝空之有。能成一切。是故万像宛然。彼此无碍也。


问:“以事无体故。事随理而圆融”,这怎麽讲?


答:事者,尘境也,事相无体,为什麽事相无体呢?因为,妄念空寂,尘境本空,那就是事相无体也
注心赋说:妄念空寂,尘境本空


问:义海说“以事无体故。事随理而圆融”,
事随理为什麽说圆融呢?


答:因为“事无体故卽得眞实境”,真实境当然是圆融无碍的。
《大正藏》第79卷No.2538 大疏百条说:
事无体故,卽得眞实境,如是转依故卽得“眞实义”


义海说:体有事故。理随事而通会。是则终日有而常空。空不绝有。终日空而常有。有不碍空。然不碍有之空。能融万像。不绝空之有。能成一切。是故万像宛然。彼此无碍也


问:什麽是“体有事”?


答:体者,理也,事者,相也,相者用也。体有事者,有理有事,体有事者,体用一源也
鸣道集说:
至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始知有理有事。


问:那什麽是“理随事而通会”?


答:是缘起无碍,应用应机无碍,故义海说:体(理)有事故。理随事而通会.


圆悟禅师说:理随事变,应物应机。


注心赋说:华严疏云。理随事变。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无碍”。
注心赋又说:
用就体施。如玉兔摄千江之月。
证道歌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一法遍含一切法。我性常与如来合。


问:既然理随事而通会,应物应机,那就是:则终日有而常空。空不绝有。终日空而常有。有不碍空。然不碍有之空。能融万像。不绝空之有。能成一切。是故万像宛然。彼此无碍也?
【什麽是有而常空,空而常有】


答:华严五教止观:
1.空是不碍有之空。即空而常有。
2.有是不碍空之有。即有而常空故。


问:请进一步说明?


答:华严五教止观说:
1.有即不有。离有边有。
2.空即不空。离无边空。


问:这空有怎麽讲呢?


答:华严五教止观:空有圆融一无二。故空有不相碍。互形夺故双离两边。


问:什麽是空而常有?


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小钞说:
1.无性缘生故有。有体即空。
2.缘生无性故空。空而常有。
3.要互交彻。方是真空妙有


華嚴經義海百門總共十門,每一門裡又各有十門,共一百門,讀經筆記到這篇為止已談了四篇,共四十門,我們就暫時談到這裡,接下來的六十門,改次再繼續談。
接下來會談其他的話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20: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