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74|回复: 18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景美华藏图书馆阿弥陀经要解讲记60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景美华藏图书馆阿弥陀经要解讲记60集

阿弥陀经要解  (第一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1-004-0001

  请掀开经本,《弥陀经要解讲义》第一页。我们的讲堂是一个长期讲经的道场,今天我们开始启讲《弥陀经要解》,我们使用的本子是圆瑛法师的《讲义》。照理说,采取蕅益大师《要解》这个本子是最为理想,在去年我们印了三千本,很短的时间就送完了,这一次只好用老法师《讲义》的本子。这个本子也有一个好处,有许多地方它注得很清楚,在我们讲解时就省了不少事情。不过我们讲堂里面所讲的,也不见得与老法师的批注完全相同,诸位要用心来听讲,这个《讲义》是自己可以来做参考的。

  诸位看到第一面,有一个题目,我们从前面看起。总题目是: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卷一。】

  这个题目是圆瑛老法师订的。人题里面是: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韬光圆瑛讲。】

  圆瑛大师,我想我们同修对他都相当的熟悉,他与我们的渊源也非常的深,像在台湾有许多的老法师都是圆瑛法师的学生。

  【弟子芬陀利子明旸日新录。】

  明旸法师这个人现在还在,在大陆上没有出来,这是圆老的徒弟记录的。向下,就是讲到《要解》的部分,它的题目是: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这个题目是蕅益大师订的。向下这个注子,我们就不必去看了。

  既然有题,我们先把这个题简单的介绍一下。诸位翻开第二面,第二面第七行起,这是解释经题,它这里说:

  讲【再将经题六字分讲。】

  第一个字是「佛」,佛这一个字的本义,我想每一位同修都很熟悉,在此地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不过我们在此地又可以温习一遍。老法师在此地把这个佛的意思,也是平常所讲的,佛是觉悟的意思。他依《起信论》上说,「觉有本觉、有始觉、有究竟觉」,又依一般经论里面常说的,「有自觉、觉他、觉满」。释迦牟尼佛是属于究竟觉,是属于觉行圆满的人。我们今天在此地特别提出这两种解释,主要是希望我们自己要建立信心,那就是说我们自己有「本觉」。

  虽有本觉(本觉就是本来有的),与十方诸佛菩萨没有两样,现在所不一样的就是我们迷了,我们常说众生迷了,你迷的什么?就是迷了本觉;我们说悟了,悟什么?也是悟了本觉。因此佛在经论上才跟我们说,迷的时候没有减少,悟的时候也没有增加,是不增不减,不增不减是从我们本觉理体上说的。由此可知,佛与众生的差别只是在迷悟不同而已,除了迷悟之外,没有一样不相同,这是我们首先要信得过。既然知道自己有本觉了,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自己觉悟了,不迷了,成佛之道,确实是可以克期取证的,能在这上面建立坚固的信心,那就是佛法常说「无量功德」。

  「自觉」,法师在这个地方的批注上说,都是依据经论来讲的,在第三面倒数第五行,你看他第一句说:

  讲【何谓自觉。】

  这一条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我们现前。

  讲【本觉内熏为因。善知识与经教。外熏为缘。发起始觉之智。了知吾人本具佛性。生灭身中。自有不生灭性。称性起修。必得无上菩提涅盘。成佛有分。此为自觉。】

  在这一段批注当中是以这两行半最重要。『本觉』就是你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功德,「本觉」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也就是我们的觉心。觉心,我们一般讲觉性,或者叫悟性。你看从前学校里的教学,老师常常讲某个学生有悟性,这个悟性就是「本觉内熏」。一切众生各个都有悟性,但是有些人烦恼习气重,「本觉内熏」的力量薄弱,就显得有烦恼、有障了。有一些人,他的烦恼比较轻、比较薄,本觉内熏的力量就强,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当然我们都希望自己内熏的力量强大,可是这个事情实在讲也是勉强不得的,因为烦恼习气。

  是什么东西障碍了我们「本觉内熏」?这是要晓得,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妄想分别执着愈少,他内熏的力量就愈大。所以我们要想自己的本觉真正能起殊胜的内熏作用,一定要放下万缘,同时还要接受善知识的教导,善知识与经教,这是外缘,佛的经典、善知识的开导是我们的外缘,外缘也非常重要。如果单有内熏,缺乏外缘,内熏的力量没有办法引发,必须要外缘来引发,这样智慧才现前。在一般讲是「根本智」与「后得智」。

  根本智的培养,完全是一心不乱,完全是清净心。现代学佛,无论在家、出家,确确实实,我们在智慧这一层来说,不如古大德,不但不如古大德,就是民国初年这些大德也比不上。像民国初年圆瑛法师、谛闲法师、印光大师、虚云和尚,这是讲我们近代的,距离我们最近的,我们这一代都比不上上一代,原因是什么?我们缺乏了根本智的训练,所以我们没有成就。佛门里面根本智的训练,所谓是「五年学戒」,我们缺乏了这一点。

  第二层,就是我们在学习的态度上没有古人那么样的恭敬,诚敬之心比不上古人,无论是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参道友,乃至对一切事,我们诚敬心确实不如古人。印祖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所以我们要修诚敬,能够修诚敬,我们自己就得一半的因缘了。另一半,那就是今天制度上的问题了,换句话说,我们没有这个福分。今日之下,哪一个寺院、哪一个庵堂里面还提倡「五年学戒」?这个没有了,这就是我们没有福分,可是你自己能够修诚敬,总算还能弥补一些。另外一个就是真正要参访善知识,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要认真的去参学,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要去拜老师,要去求学,要向别人请教,这一点很重要。古德常讲,「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自己真正要想学,一定要去参访,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要到善知识那个地方去亲近他,向他求教,我们的智慧才能够成就,道业才能成就。

  讲堂里面听讲,这是宣传。固然我们的讲堂用意不在宣传(因为宣传的讲法,跟我们的讲法不一样,是不相同的),我们是着重在帮助大家进修,断疑生信,破迷开悟,我们目的在此地。修学功夫是在日用平常,也就是说在我们实际生活上下功夫。

  底下这一句话就非常重要了,就是建立我们自己的信心,了知自己本具的佛性,就在我们现在的身中。我们现在的身是『生灭身』,诸位读过《楞严》,生灭身中有不生灭的性,不生灭的性就是本觉、就是真如、就是佛性,就是禅家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才是我们的本人,我们要相信。现前六根所起的作用,就是它的作用,所以禅家常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就是它的本能,我们要相信。如果真正信得过,明白了,这个修行叫『称性起修』,哪有不成就的?

  称性与不称性,这个地方必须要把它分别清楚。性中无一物,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称性。由此可知,分别、执着、起心动念,就不称性了。分别、执着、起心动念的去修行,是修世间有漏的福报,为什么?它与性不相称,与性不相应,这一点我们总得要搞清楚,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落到心意识里面去了。当然这话说得容易,真正要做到却不容易,虽然不容易,并不是做不到。莲池大师在《疏钞》里面教给我们,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也教给我们,如何「称性起修」,理论与方法都在这一本书里面。我们向下详细的来研究讨论,只要我们能够信受奉行,必得利益。

  诸位再翻开第五页,第一行里面「说」,「佛说」。「说」是什么意思?

  讲【古德云悦所怀也。】

  『怀』是心里面的愿望,『悦』是非常的快乐。这一个法门,诸位一定要记住,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个法门是第一,一点都不假。如果能有一个人接受第一法门,你想想看这个老师欢不欢喜?这真是可遇不可求。所以讲,法门没说出来,时节因缘没有到,众生不能够信受奉行,佛只好不说了,尤其这个法门是无问自说,这更特别了。你看看我们读的《楞严经》,是阿难尊者发起的;《金刚经》是须菩提尊者提出问题发起的;这部经没人发起,是佛自己说的,这个因缘殊胜。佛自己说这个法门,看众生机缘成熟了,能够接受了,佛才把自己心愿里面真正要说的话全给我们说出来,那就看哪一个众生能够信受奉行,他一生就得利益了。

  佛门里面有所谓的当生成就的佛法,这个法门是千真万确当生成就的佛法。密宗里面号称「即身成佛」,这也是一生成就。我们在莲池大师《疏钞》里面读过,密宗要修「三密相应」,要修多久才能成就?这个法门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就了。试问问密法能不能一天成就?能不能在七天成就?如果是七天不能成就,那就比不上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在七天之内成就的,诸位去看《往生传》、去看《净土圣贤录》,是真有,不假。现在我们没有看到一天成就的,七天之内成就的,那是我们现在的人没有真正去干,真真实实去干,决定成就。就是一个破戒之人,你看像宋朝的莹珂,《往生传》里有,念佛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就跟他往生了。那是一个破戒不守清规的人,他的长处就是他自觉,他怕生死轮回,他怕堕地狱,所以勇猛精进,三天成就,这的确不是普通人,不是一般的法门能够相比拟的。所以佛说这个法门比说任何一个法门都欢喜,真正是「悦所怀也」。

  「阿弥陀」,这是梵语,「阿」是「无」,「弥陀」是「量」,「阿弥陀」翻作「无量」。「无量」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凡夫样样都要讲个踏实,只有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够满足,所以古德就用二桩事情来满众生的愿,一个就是「无量寿」,一个就是「无量光」。哪一个人不愿意长寿?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聪明智慧?「光」就是聪明智慧,所以称之为「无量光」。「寿」是代表时间,竖穷三际。「光」是代表空间,横遍十方。用光、寿就是代表现代所谓的时间与空间。时空之内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包括在其中,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意思。所以在这一页倒数第三行,讲到「自性弥陀」也具「光、寿」二义。「自性竖穷三际」是「无量寿」的意思,「自性横遍十方」是「无量光」的意思,说到这两句,意思才圆满。底下给我们解释:

  讲【弥陀法身真理。常住不变。即无量寿义。根本实智。遍照法界。即无量光义。】

  这个意思很圆满。向下这个批注,诸位自己可以参考。

  「经」是契经的意思,到经文里面再讲。

  讲【要是重要。纲要。蕅公老人。智慧宏深。不事广释。但着要解者。欲将弥陀一经。重要之纲宗。提挈以示人也。略讲本经要义。一直诠无上心要。】

  在第六面倒数第四行有一个「疏题」,就是批注的题目,叫「要解」。这个我们把它念一念,『要是重要、纲要』。『蕅公老人』就是蕅益大师。『智慧宏深,不事广释』,他没有详细的解释。『但着要解者,欲将弥陀一经,重要之纲宗,提挈以示人也』,这是说明他老人家做《要解》的用意。『略讲本经要义』,这里头有两段,两个意思。第一个,『直诠无上心要』,「诠」是诠释,直截了当给我们说明佛法里面至高无上的心要,那就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第二点意思在第七面第四行:

  讲【直示法门要。】

  这个「心要」,是个「理」。『法门要』是方法,理是至高无上,方法也最为殊胜,那就是专修持名念佛。假如这个方法不是一切法门里面最重要的,《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善财童子最初参访吉祥云比丘,善知识为什么教他念佛法门?教他念佛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得念佛法门在《华严经》里面是最主要的一个法门。一开端学这个法门,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个开始,一个终结,都不离开这个法门,换句话说,华严会上,佛已经表示出来,这个法门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是第一殊胜。

  五十三参里面有密有禅,有戒律的,有研究教的,都在当中,都不像念佛法门,一个开头,一个结束,自始至终是以念佛为主,其它的法门为帮助。念佛法门里面常说「正助双修」,持名念佛是正,其它法门是助,助是帮助,帮助就看我们需不需要,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不需要的时候就不需要它帮助。譬如我们念佛,用持名念佛,心太散乱了,没有办法摄心,我们加一点禅定帮助你摄心,可以的。心要是定下来了,那还是一心念佛,那个禅就可以不必要了,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这一句佛号念得很好,念得很如法,念得很得受用,那就不必要再拿别的方法来帮助。好比我们一个人的身体非常健康强壮,不必要再以药物帮助。有了病再去找药物来治疗帮助,帮助你身体恢复健康。身体恢复健康了,试问还要不要药物帮助?不要了。大家晓得病好了,药就不要再吃了,修学法门亦复如是,这个道理诸位总得要懂得。

  在本经里面,全经分为三大部分,就是三个大段落。这个地方第二行里面所讲的:

  讲【故经中先详陈依正庄严以起信。】

  这是第一个大段,讲的『信』。次,这是第二个大段:

  讲【次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

  这是第二个大段,劝我们要发愿求生净土。第三个段落:

  讲【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

  这几句话很重要,这是《阿弥陀经》的内容,《阿弥陀经》全经就讲这三桩事情。『执持名号』就是修行的方法,是:

  讲【以一念消除种种妄念。而得一心不乱。】

  这句话诸位要特别记住,你才晓得你为什么要念佛,念佛有什么好处,就在这一句话。你心里面妄念太多,妄念是生死轮回的种子。一个妄念,将来起现行,就是一次的生死轮回,所以你想想我们妄念有多少。这个法门是用一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消除种种妄念』。「种种妄念」统统都消除了,这一念不要了,这一念也不要了,那就叫究竟觉,还有这一念存在,没有到究竟觉。但是现在这一念决定不能丢掉,一丢掉,一天到晚要胡思乱想了。所以要晓得学佛目的就是在求一心不乱,自己求一心不乱,希望别人也得一心不乱。只要你得一心不乱了,甚至于像本经所说的「信愿行」三个条件统统具足,你决定往生,一往生是决定成佛,为什么?极乐世界不退转。换句话说,阿弥陀佛有种种方便的办法帮助你精进,不会叫你退转。不像我们这个世间,学佛难,进进退退,进得少,退得多,所以很难成就。假如我们能够保持不退,这一生当中必定成就。第二段是译经的法师: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这一段我们也把它省略,不必讲它了。

  再翻开第十面,第十面就是解经的大师。我们这一次研究的是《要解》,以《要解》为主。解经的大师:

  【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清』是清朝。蕅益大师是生在明朝,圆寂的时候,明朝已经亡了,清朝入主中国的时候,所以我们在很多经本注子里面,或者传记里面,有看到的是明朝蕅益大师,有的地方是清朝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到底是清朝人还是明朝人?他是明朝人也是清朝人。最常见到的,所谓是明末四大师,就是明朝末年佛教的四位了不起大师,真正是续佛慧命。这四个人当中,是紫柏、莲池、憨山、蕅益,就是他们四位。四位里面,蕅益大师年岁最轻,在明朝的时候,他年岁最小,他的成就,弘法利生都是在清朝入主中国以后。这一段里面等于说是一段小传。

  大师实在说也是再来人,不是一个普通人,我们从这个简单的传记里面,诸位就能够看得出来,聪明绝顶。他所注的各种经论,四十八种,三百多卷,在本省有蕅益大师的全集流通。他圆寂的时候只有五十七岁,所以世寿不算很高,可是他老人家的成就已经不是后人能够追随的。

  「西有」是他的别号,这个意思就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有,实实在在有,他自己本人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所以他成为净土宗的祖师。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他老人家是第九代的祖师。「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也是一个很谦虚的称号。「沙门」的意思,它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叫沙门,说得简单一点是断恶修善,在印度就称为沙门。既然称沙门了,就得要认真的去断恶修善。

  「蕅益」(诸位翻开在十二面)是大师的别号,特别是他专修净土的别号。「蕅」是莲藕,净宗又称之为「莲宗」,因为经里面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生在七宝池中,花开见佛。所以你可以想象而知,他对于净土宗的信心是多么的坚固、多么的向往,取一个别号叫「蕅益」,「益」就是真实的利益。圆老法师在此地给他解释的也讲得很好,我们把这一段念一念,就不必讲了,一念就明了了。

  讲【蕅益。乃是大师精修净业之号。蕅为莲之因。由蕅而生荷。开华。结莲。莲即藕之果。意以种蕅。有得莲之益。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自有往生九品莲华。横超三界。直趣菩提之益】

  『蕅益,乃是大师精修净业之号。蕅为莲之因,由蕅而生荷』,就生荷叶,开花结莲子,莲就是蕅之果实。『意以种蕅,有得莲之益』,这是蕅益两个字在字面上的意思。可是它的表法呢?是『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自有往生九品莲华,横超三界,直趣菩提之益』,这个意思非常的明白清楚。

  讲【智旭。是大师法讳。旭为清晨东升之日。其师以其智慧。譬如东升之日。能破大夜之昏。光明遍照也。】

  『智旭』是他老人家的法名,是他出家,他的师父给他取的法名。「旭」为清晨,就是早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旭日东升」,这是代表智慧。『其师以其智慧,譬如东升之日,能破大夜之昏,光明遍照也』。蕅益大师的剃度师,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出家看到他很聪明,有智慧、有善根,给他取这个名号。所以诸位要晓得古人取名字跟我们现在人取名字用意不相同,古人取名字,他有个希望,他对这个人有希望,希望他将来能做到名副其实。所以名是父母给你取的,一生不能改名字,改名字是大不孝,改名字是违背父母对你的期望,这是不可以的。这个字号,那是你以后自己取的,多少不相干,你想想看看佛门里面弘一大师的别号,差不多有九十多种,九十多个,大概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所以古人用这别号,多少是随心所欲,但是名决定不能改。

  那么出家呢?师父给你取这个名也不能改,如果改了,是背师叛道,现在社会无所谓,在从前不行。在从前你要是改了师父给你取的法名,你到哪个寺庙去挂单,人家都不收你,为什么?叛徒,背师叛道,谁还敢接待你?不敢接待你。所以这个名很重要,是老师对他的期望,就跟父母给儿女取名,他对他的期望一样,所以名不可以改。

  现在人取名字是为了要求福,听说还有姓名学,哪一个字吉祥,哪个字不吉祥,还要算笔划,真是啰嗦。这么一来的话,大概好名、好字都被你取掉了,试问你这一生是不是比别人富贵、吉祥?看看哪一种名字,什么样的字样,什么样的笔划,将来可以作总统,可以作国王,好了,你取了这个,你将来能不能作总统、作国王?你也看中了,他也看中了,你取个名,他也看这个名字,好了,还没有作国王就先要打天下了,没有这个道理,真正叫迷信,真的叫迷信。这一点,学佛的人是破迷开悟,觉而不迷,不迷信这些。名是表法的,所以有很多人曾经跟我说过,说我「净公上人」这个名字不好,字也不好,笔划也不好,要我改名字,改个名字,法师的法缘更殊胜,这在胡闹。我师父给我剃度的时候,给我取这个名字,用意就是要我要净、要空,表这个意思。

  诸佛菩萨的名字统统是表法的,不是求世间名闻利养、功名富贵,不求这些。名以表法,顾名思义。我们自己在一生当中的行持要做到名副其实,才不辜负老师、不辜负父母,是这么一个意思,所以诸位一定要懂得。现在还有很多的中国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把儿女取成外国名字,他的愿望就是希望将来我这个儿子,将来长大了就变成外国人,大概觉得做中国人很不光荣、很耻辱,要去做外国人,这个实在是违背了祖宗的文化。我们哪一个家里的人希望自己的儿女去变成外国人,我想没有一个人情愿。可是取个外国洋名字,意思就是说他将来长大了,满我的心愿去做外国人去了,这个是错误的。

  向下,这就是序文了,我们算是《要解》里头入了正文。这个科是第四:

  【着解序文。】

  在第十二面倒数第五行,它这前面括号加了一个序,这是原文上没有的,它是特别拣别这一行是蕅益大师的原序。将来在经文里面会加上「经」、会加上「解」,拣别哪些是经文,哪些是蕅益大师的《要解》。

  序【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这几句是讲法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两句话到以后我们还要做深入的研究。佛对于一切众生是无条件的,怜悯我们大家迷了,前面说过,迷了本觉,迷了一心。一心就是本觉,一心就是本性,一心就是真心。我们迷了,把一心变作三心二意,这一迷了之后,就变成八识了,真如本性一迷就变成八识了,三心二意就是讲的八识,三心二意才制造生死轮回,制造无边的烦恼。一心里头没有,一心里头就跟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那是一心。他看众生迷了,迷失了一心。

  『随机施化』,「机」就是众生的根性,他迷悟的程度不一样,善根、福德不一样,种种的机缘不一样,一定要随顺众生,方便教化。「施」就是设施,教学的设施。「化」是讲教学的成就、成果。化迷为悟,化凡为圣,这个教学效果就得到了。所以学佛绝对不是迷信,绝对不是愈迷愈深,那就错了,那就颠倒了,它是要破迷开悟。

  下面两句说了,『虽归元无二』,「归元」,「元」就是一心,无量无边的法门,『方便多门』,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非就是求一心不乱而已,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就是求一个一心不乱。虽然大经里面说种种名词,名词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华严》讲「一真法界」,我们这里讲「一心不乱」,《法华》讲「一乘佛法」,般若经里面讲「实相般若,第一义谛」,《维摩》说「不二法门」,统统是一桩事情。只要得一心不乱,就全都得到了,这正是所谓佛法里面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再看底下一段,在十四面,十四面的序,倒数第五行:

  序【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这几句希望诸位要把它背熟,为什么?太重要了,一定要相信,决定不可以怀疑,你要是怀疑,吃亏的是你自己。蕅益大师不吃亏,圆瑛法师也不吃亏,你自己吃亏,你把这么一个殊胜的法门当面错过,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你当面错过,太可惜了。『一切方便之中』,就是我们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再像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无量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这个法门里面你要讲『至直捷』,「至」是达到了极处,直截了当,至圆至顿,没有比这个更圆,没有比这个更顿了,圆顿大法。

  所以诸位看经,千万不要以为天台、贤首判教都把《阿弥陀经》判作方等。方等虽然是圆,不是最圆。最圆的大家晓得,《华严经》、《法华经》,这是贤首、天台判教判为圆教,一乘圆教,连《梵网经》还判成一乘别教,比那二个还要差一点,一乘教只有三部经。你看蕅益大师在这里说至圆至顿,「其至直捷」,换句话说,它比《华严》、比《法华》还要来得高。这个话可不可以采信?跟诸位说,可以采信。

  古德判一乘教,判《华严》跟《法华》有没有判错?跟诸位说,没有判错。既没有判错就应该不一样。如果说《阿弥陀经》超乎一乘经,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乘经典在理论上有什么依据。诸位要晓得《华严》、《法华》的对象是法身大士,对象不是我们,我们拿到《华严》、《法华》没用处。你看古人读《华严》、读《法华》的,他要不回向求生净土,他就没办法了生死、出三界。只有念《法华经》求生净土、回向净土,还是念佛法门,拿着经文来代替阿弥陀佛,还是修念佛法门,他才能有成就,这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

  另外一种大经,圆顿的大经,在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性不及正法、像法,所以不容易开悟,很难得到利益。末法时期,佛说过了,「净」成就。在这一个阶段,这部经最有利益的,正是永明大师所讲的「万修万人去」。《华严》、《法华》能不能说万修万人去,没有一个人敢讲,诸佛菩萨也没说万修万人去,唯独净土法门在末法时期是万修万人去,确实直捷圆顿。所以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专修持名念佛,他所教诫的弟子,他所教化的信徒,也各个专修持名念佛,只要依教奉行,没有不成就的,这些事实摆在我们面前。

  如果从理上讲,讲得通。《华严》、《法华》、《梵网》,这一乘大经,都是修一心不乱的,所用的方法很多,哪有念佛这么直截了当?何况在一乘圆教《华严经》里面五十三参还是从念佛开始,到念佛结束,结束还偏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想想这个意思,那岂不是圆教里头的圆教,顿教里头的顿教,如果不是说至直捷、至圆顿,那还有什么法门能够说得上至直捷、至圆顿?从这面面看来,我们一点怀疑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得到这一个法门,不简单、不容易。

  虽然这个法门传得很广,「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但信心不坚固,不晓得这个法门是至直捷、至圆顿的法门,所以虽然念佛还要去学参禅,还要去学打坐,还要去学咒子,学这样、学那样。他为什么会学那么多?就是对净土法门没有彻底的了解,不晓得这个法门是最圆顿、最直捷的法门,还要搞许多的拦路石,搞许多的障碍,障碍自己一心不乱,你不搞这些障碍,你早就成就了。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下一次从十五页这个地方继续讲。明天我们图书馆办一个放生郊游,明天八点钟到这里来集合。  


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1-004-0002

  诸位同学,翻开经本第十五页第六行,我们看这个序文:

  序【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这一段是大师告诉我们,在念佛法门里面这个法门显得特别的殊胜。前面说过在一切法门当中,最直捷、最圆顿的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面最简易、最稳当的是「持名念佛」。圆瑛大师在《讲义》里面跟我们开示,这是净土法门里面,通常将修行的方法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种「实相念佛」,第二种「观想念佛」,第三种叫「观像念佛」,第四种叫「持名念佛」,这四种我们在《疏钞》里面也常常讲到。

  「实相念佛」那是相当不容易,如果我们没有证得实相,那就谈不上实相念佛了。其实实相念佛是证得理一心之后,那个念佛就是实相念佛,所以这种方法不是初发心的人能够做得到。向下三类,初学的人都可以做,但是这个里面有难有易。像观想要依据《十六观经》的理论方法来修行,在念佛法门里面可以说相当之难,即使观成了,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还要把这个相去掉,为什么要去掉?《金刚经》里头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虚妄相可以帮助你生净土,但是向上一着要「即相离相」,才能够让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

  观像念佛要有时间,不是平常人能够做得到的。那要供养一尊佛像,佛像一定要庄严,而且只能供养一尊,为什么?你求这个法门,目的是修一心不乱。两尊佛像就不容易得一心,所以一定要一尊佛像,心才能够专一。观成之后,到我们报身了的时候,寿命到的时候,临命终时佛来接引,那个佛就跟你供养这个像一样,所以你很熟悉。你要是念观音菩萨,供养观音菩萨,也供一尊像,一生都不能改变,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供的像太多了,到临命终时,到底哪一个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就成了问题了。这个时候稍稍有一点疑惑就去不成了,这个一心就被破坏了。由此可知,供一尊是决定正确的。

  所以古来大德专修净土的,不说别人,你看看净土宗历代祖师的修行,他们就是一尊像、一个香炉、一本《阿弥陀经》,其它的什么都不要。所以说观像要有时间,你自己或者是寺院里面,或者是你自己家里面设一个小佛堂,你一天到晚不能离开这个佛堂,离开佛堂,像就看不到了。所以我们过去打观音七,我们把观音菩萨的像,墙壁四周都挂了,这个意思是叫你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菩萨都在你的眼前,而且所悬挂的佛菩萨形像只有一尊。这个要有时间,没有时间的人很难做到。

  第四种,持名就方便了,持名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念不忘。执持名号,它的方便是行住坐卧都没有障碍,不像观想那么难,观像就不能去做日常的工作,它就有障碍,所以四种念佛法门当中,这是最容易的。有人说了,我们持名里面要不要观想?有一些法师大德们主张念佛的时候,或者观佛的三十二相,或者观莲花开合,那就是心里面想,一面念佛一面心里面想这个像。这个情形要看我们个人,如果这一句名号能够摄心就不必要加观想,佛号虽然念,念的时候还是起妄念,佛号止不住妄念,可以加观想先试试看,加上观想能不能帮助你止息妄念,如果有止息妄念的作用就可以加,如果没有就不必要,最好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有受用。

  还有在四种里面,持名念佛可以说一教就会,非常的简单容易。念佛讲到稳当,最稳当了,这句话实在的,大师在此地讲的四句:直捷、圆顿、简易、稳当,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确实没有能跟持名念佛相比。

  第一,念佛的人真正念佛,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他没有第二个念头。在东晋的时候,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启建莲社,中国第一个莲社就是慧远大师的。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居士叫刘遗民,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在晋朝作官做得很大,听说远公大师在庐山结莲社提倡念佛法门,他把官辞掉,就到庐山跟远大师念佛。远公跟他见了面之后,他说「你不错,你怎么把官也不做了,俸禄也不要了,你到这儿来打算做什么?」他就跟远公说,说话的意思就跟《仁王经.护国品》里面偈颂的意思相彷佛,「国土危脆」。那个时候东晋正是乱的时候,五胡乱华,时局不稳定,寿命短促,所以他自己把人生确实看破了,人生是无常、无我、苦、空,所以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到庐山来念佛。他老人家到庐山,五年往生的,是在远祖道场里面第一个往生的。念了两、三年,他就见佛了,所以境界就现前了,五年往生,所以我们今天讲到念佛往生总是以他作为第一个榜样。

  远公当年庐山莲社一共是一百二十三个人,各个往生,没有一个漏掉的,正是后来永明大师所说「万修万人去」。要晓得这个世界真正的是苦,空手而来,还是空手而走,古人所讲「万般将不去」,「将不去」就是带不去,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真正觉悟的人,为什么不念佛?念佛往生的人,古时候多,现在也时有所闻。念得不感应是我们把这世界没有看破,还有所留恋,还放不下,还舍不得,这就没有感应了。如果真正放下,决定有感应。

  我们一般人最不容易放下的是家亲眷属,殊不知你怎么样挂念他们也是无可奈何,各人有各人的业报,生死没有法子代替。如果你真正往生了,乘愿再来,他们各个都有得度的机会,这是我们要觉悟的,这才叫真正的关心、真正的爱护。

  讲到超度,有人问过我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给各位说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说到超度的效果,主法的人修行要有功夫,这个最重要了。诸位读过《影尘回忆录》,过去我们印了三千本都送完了,你看看倓虚大师在没出家作居士的时候,「八载寒窗读《楞严》」,《影尘回忆录》有这么一个题目。你看那一段,他那时候有三十多岁了,将近四十岁,跟一些朋友们在一起开中药铺。他是中年出家的,四十几岁才出家的,九十多岁圆寂,是一代祖师,那也叫专攻。一部经读了八年。

  他们有几个同志(大家都学佛的,但是没有人指导),常常在一块互相的研究,找一些批注来看,没有法师讲经。有一天,他的传记里面写的(《回忆录》里头写的),他中午打瞌睡,就在桌子上闭闭眼睛,打个瞌睡休息一下。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人来做生意,店里面有三个人。中午,他彷佛觉得有两个人来了,来找他,一看这两个人是他的冤家。这两个人他都很熟悉,过去跟他有财物上的纠纷打官司,打官司他打赢了,那两个人打输了,输了以后,这两个人上吊了、自杀了。他对这个事情心里头非常歉疚,虽然不是他杀的,但是总是为了这个官司,为了这个事情,人家才死的,所以很歉疚。

  看这两个人来了,他心里想,这个不好,恐怕是来报复的,就看到这两个人。这两个当然是鬼,看着两个鬼来了,这个鬼面貌不恶,不像很凶的样子,走到他面前就向他跪下。他就问了:你们两个来干什么?他们说:我们两个来求超度的。他听了这个话,心里放心了,不是来报复,来求超度的。他说:好,行!我一定替你超度,但是怎么个超度法?他说:只要你答应就可以了。他说:好,我答应你。说到答应,就看到那两个鬼,脚就站在他膝盖上,再踩到他肩膀上,往上面去了,就生天了。这两个鬼魂就这么走了。

  又一会儿,看到他从前,前面一个太太,也是过世,还有两个小孩也都死了。这前面的,看到他太太带着两个小孩来了,来的时候跪到面前也求超度,也是这个样子,他答应了一下,也就这么走了。他醒过来之后,就问他旁边两个人:刚才的事情,你们有没有看到?旁边的人说:没有看到。这个境界非常的清晰,不能当作一个梦境来看。由此可知,超度是要你自己真正有了功夫了。倓老在那个时候,在《楞严经》上没有功夫,这些鬼魂不会来找他的,找他没用处。当他有这个能力了,来找他求他帮助,真帮上忙。由此可知,超度不需要具备什么仪式,真正功夫成就了,以自己的诚心诵经念佛,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就超度了,他就得利益了。

  由此可知,这桩事情最重要就是自己修,如果我们修到功夫成片,就有这个能力了,不必要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就有这个能力。功夫成片决定往生,何况一心不乱?真心修行,古德所说的「自始至终,不遭魔事」。这句话我们能够信得过,为什么?魔事现前,自己就可以舍报忘身。在大陆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当中,我们看到许多的例子,有许多我们都闻名的,这些法师居士们能够舍报,能够忘身,所以他不遭魔事。

  第二,「念佛之人,一生精进」,这一句话很重要。如果不能做到一生精进,不叫念佛之人,念佛人一定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才能有成就。所以二六时中决定不要把佛号忘掉,「临命终时必定蒙佛接引往生净土」,这是其它法门所比不上的。

  第三条,念佛的人一定要相信,你的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具备就够了,不必求开悟,也不必求禅定,什么都不要求。我真信,相信自己这一生决定可以往生,相信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要有决定的信心,千万不能怀疑。要愿,一心一意只求西方极乐世界,对于这个世间一切的一切决定没有留恋,不但在世缘上没有留恋,就是在弘法利生上也不留恋。弘法利生也是个缘分,我们常讲法缘,有缘我们尽心尽力的去做,去帮助别人,没有缘分,一丝毫都勉强不得,所以一定要发愿。行,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绝不三心二意,绝不见异思迁,八万四千法门,我只守定这个法门。所以诸位能够具备这三个条件,信愿行就够了。如何去断烦恼,如何去开智慧,都把它放在一边,永明大师讲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回向偈里面说「华开见佛悟无生」,一见到阿弥陀佛自然就开悟了,所以这是一定要把它守定。

  诸位再翻开第十六页,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看序文:

  序【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古人研究推重。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这二行半特别强调持名这个方法。净土的根本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以及《阿弥陀经》,这三种。三经虽然『并行于世』,可是自古以来,不但在教下,连宗门都不例外(宗门是讲禅宗),我们看看《禅门日诵》,《禅门日诵》是禅宗的课诵本,晚课也念《阿弥陀经》,也念佛回向求生净土,那其余的就不必说了。这是讲『古人研究推重』,特别推重《阿弥陀经》,把它『列为日课』。

  蕅益大师说,『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大家体会到,这不是一个人,历代这些菩萨祖师大德们,共同认为这个法门的确是『普被三根』,上智下愚都蒙利益。经文虽然不长,把一切事理全都包括了。就以佛门里面来说,宗门教下的这些道理也不能超过持名这个法门,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圆瑛法师在《讲义》里面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上根的,譬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是华严会上辅助毘卢遮那如来的两大菩萨。这两位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有明文告诉我们,他们都是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在十六页最后的这一行,你看第二句,这都是《华严经》上的。文殊菩萨发愿偈云:「愿我临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剎」。普贤偈意全同,每一句加了两个字「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这个偈子都是《华严经》的经文。这两位菩萨都是古佛再来,他们尚且发愿求生净土,希望见佛,见到阿弥陀佛,我们如果再不发心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见佛开悟,那就太愚痴了。

  说到下愚,他也举了一个例子,举了一个衡州王打铁,衡州是湖南衡阳。衡阳一带,念佛的人很多,受王铁匠的影响。他也不认识字,家里面非常之清苦,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没有饭吃。他是有一天偶然的遇到一位出家人,从他的店铺面前过,他就请这位出家人教他修行的法门。请他坐,供养他一杯水。诸位想想,他那么清苦,他哪来的茶?没有茶点招待人,只供养人家一杯水,请人家开示。「我太苦了,有没有什么方法教给我离苦得乐?」这位法师就教给他念佛法门。念佛不耽误他的工作,也不要花钱,也不要浪费一些精神,一心一意念去。一面打铁,一面念佛,念了三年,他念成功了,而且他往生是站着走的,预知时至。三年,这是讲一个下愚。他为什么能做到?给诸位说,他具足了信愿行,所以他三年成功了。

  我们今天口口声声讲念佛,我们的信愿行比不上王铁匠。人家是太苦了,日子太苦了,一心求去,求去心切。临终的时候还说了一首偈子,这首偈子在十七页倒数第二行,偈子说的是「钉钉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举锤念佛一声,敲下即立亡」。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铁锤往下一放,站在那里往生了,这样好的瑞相。一个不认识字的粗人,一生过着穷苦的日子,这么样自在往生,瑞相还多了,你们诸位看看就晓得。这个经里面讲的,有异香、有天乐,大家共见共闻的。

  底下老法师又举了一个恶人的例子,第十八页。这是唐朝的事情,张善和,这是我们净土宗也是非常有名气的一位往生的人。照理说这个人是不应该往生的,为什么他能往生?所以我们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他的恶业太重的话,都举张善和这个例子。

  这是个屠夫,杀牛为业的,诸位要晓得在古代杀生当中,杀牛的罪最重了,牛是一生为农夫辛苦耕作,所以杀牛最重。这个人就是杀牛为业的,当然他不学佛,他要学佛决定不会干这个事情。他也不信佛,甚至于也不相信因果报应。到他临命终的时候,这个人总算是前生修的福报很大,这一生是造了很多恶业,前生的福报很大,他临命终的时候得了一个好处,是心不颠倒,这个很难得。临命终时清清楚楚,头脑清楚,这个难得。如果临命终时一下胡涂了,那就完了,什么人都救不了他。他临终清楚,看到许多牛头人来向他讨命,都是他一生当中所杀的。牛头人来要命,这个时候他相信,他晓得这些人来要命,要偿命。

  正在这个时候,他就叫了,叫救命了。他太太听到的时候,请了一位法师来给他开示。那位法师来了之后,告诉他,你的杀业太重了,在现在这个时候,除了念佛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他是为了自己,救自己的命,所以叫他念阿弥陀佛,他这个时候也是什么念头都放下了,一心一意就求阿弥陀佛来救命,念了几声,牛头人不见了,他就说牛头人没有了,这位法师就说,再念,拼命念,再念的时候,佛念来了,跟佛去了。这是一个带业往生,我们通常讲十念,临终十念带业往生的一个例子。

  诸位要晓得,前面几声念的,把那些牛头人念走了,这个业障消掉了,所以「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时候念佛是至心,我们平常念佛是散乱心念,不是至心念,所以没有这个力量。人家那个至心一念的时候,念几声罪障就消除了,再念几声阿弥陀佛就念来了,这是个好榜样,说明不怕自己罪业深重,罪业深重的人一生当中也能往生。但是这句话,诸位一定要记住,你看到张善和,「那不要紧,现在多造一点罪业没关系,等到临命终时再念还来得及」,你要是这么想法就错了,怕的是到你临命终时胡里胡涂,连家亲眷属都不认得了,那个时候就是千万人帮你助念,你也听不进去,这业障重。

  我们当年在临济寺,也许有老同修都还记得,临济寺念佛会的副会长林道棨居士,那个样子我们看到也害怕了。念佛会的副会长,平常是领众念佛的人,他自己临命终时,人家帮他助念,听到佛号就讨厌,他就生气,就骂人,不愿意听阿弥陀佛,这怎么得了?这是业障。张善和这个人前世有善根,这一世迷惑颠倒造这个罪业,所以他临命终时神识那么清楚,心不颠倒,他凭心不颠倒才能带业往生。

  你看林道棨居士,他临命终时颠倒了,不听佛号,这样的人不少,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自己临命终时会不会像这个样子?所以要有很高的警觉心,现在就干,这个世间无可留恋,真正念佛成功了,什么时候往生都可以,要多住几天也没关系,不妨碍,是自己功夫成了。没有成的时候,一心一意要把它修成,修成之后,那就是乘愿再来,游戏人间,目标是多带几个往生去。我自己没问题,随时可以去了,多带几个去,这是好事情,能够带人愈多愈好。所以举出这三个例子,说明这个法门的成就实在是简单容易,而且非常稳当。

  可是这四句话,「直捷、圆顿、简易、稳当」,这八个字叫难信之法,太难太难了,不容易相信。真正相信了,你一定什么都放下,三、五年的时间,你的功夫一定成功,你对这八个字真正相信了。你自己念佛一成功,你就度无量无边众生,这是我们一定要相信的。信了之后,刚才讲,不但世缘放下了,佛法里头的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门也统统放下了。真相信,死心塌地就是这一门。这是我们应当要警惕,应当要细心去想一想,去度量这当中的利害得失,真正想通了,下定决心一门深入,像莲祖所讲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去,八万四千门也让给别人去行去。我专门守定这一句阿弥陀佛决定不改,这叫念佛人。

  说『摄事理以无遗』,这个法门里面有事念、有理念。这到后面经文里面,我们讲到什么叫做事一心,什么叫做理一心,诸位就明了了。但是理念也离不开事念,所以二六时中这一句佛号决定不能间断。你出声念可以,默念也行,都很自在,喜欢怎么念就怎么念。念到自己内心烦恼不生,外面不为境界所转,这就叫事一心不乱。当然在得一心之前是功夫成片,然后再努力、再精进念到事一心不乱。理念,理念是要加上,就是对这个道理要通达,念到人空、法空,像《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念佛法门不是用的观照,就是用念佛的功夫念到五蕴皆空,得理一心不乱。所以说「摄事理以无遗」,这个法门把宗门教下全部都包括在里面,真正不可思议。这个意思,圆瑛法师在《讲义》里面说得很清楚,诸位自己去看。

  再看下面一段序注疏,十九面倒数第四行:

  序【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着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

  首先叙述自古以来《阿弥陀经》的批注,代代都有人批注这部经,在从前流通是相当不容易。因为本经着重在信愿行,具备这三个条件就行了,就决定成就了。所以这个注疏不像其余教下的大经大论的注疏,人家把它看得很宝贵,都把它珍藏起来一代一代的流通,流传了下来。修《阿弥陀经》的人,刚才说了,他把什么都放下,抓住这一句佛号,他这一生就决定成就,他不需要这些拉拉杂杂,甚至于连这个批注都觉得是累赘,都用不着,这些批注是对于不信的人讲的、半信半疑的人讲的、信心不具足的人讲的。如果他得清净信,还要这个《疏钞》干什么?《要解》都不要了。有一句经文就够了,我要这么多干什么?就不必要了。所以《阿弥陀经》是代代有人注,但是流传下来的不多。

  『云栖和尚』就是莲池大师,莲池大师的《疏钞演义》,我们刚刚讲完。我们这个道场也就是这两种批注,周而复始的与诸位研究,无非是建立我们圆满的信愿行。我想在这几天把这个序文跟诸位研究完。我十六号到美国去,预定在阳历的八月五号回来,正好赶到我们的中元法会,我们中元祭祀的法会,我会来参加,七月半的中元法会,我回来。这次到美国大概去五十天,也是劝人念佛,不念佛不行,搞那个密、搞那个禅,没有用处。

  我想在我出国的期间当中,我们这边同修,上次讲了,我们播放《阿弥陀经》的录音带。同时我希望能够打两个佛七,打一个观音七,打一个弥陀七,打观音七的时候就放这个《阿弥陀经》的录音带。打弥陀七的时候,打观音七的时候,我们过去讲的《普门品》的录音带,都可以在此地播放,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来认真的在一起共修,人数多寡没有关系。古德结七念佛不超过十个人,他能够真精进,所以像我们这个地方以二、三十人最理想,能够身心清净在这个地方来念佛。我想我今年在冬天的时候可以跟大家在一起打一个佛七,来考验我们念佛的功夫。平常讲经念佛,佛七就是考试,考我们功夫到了什么境界,是这个用意的,我们行解相应,大家好好的来努力。

  「云栖」,这是对他特别尊敬的称呼,因为他老人家住的寺院叫云栖寺,是就这个寺来称他。蕅益大师对于莲池大师是最敬佩的,这个批注里头说过,他老人家受戒是在莲池大师骨灰塔的前面受戒,可见得他对他是非常的敬重,所以称他为「和尚」。「和尚」是亲教师。蕅益大师是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没有见过面,但是他是以他做模范、以他做榜样,一生都学莲池大师。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他确实学得很像,他成为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是我们莲宗九祖。

  《疏钞》真正是博大精微,你看我们讲一遍,都还不是细讲,都不是细讲,讲了三百三十五次,我们这一部经,我想大概三个月可以圆满,实际上在讲席当中,三个月可以圆满。我八月回来,大概今年年底是一定会圆满,到明年我们这个《疏钞》,第三遍才开始,希望我们的境界也是遍遍提高。

  『幽溪』也是一个地名,底下批注里头说明,是天台山幽溪高明寺,是传灯法师的道场。传灯是法师的法名,他的辈分比蕅益大师长一辈,所以称他作师伯。传灯大师有《圆中钞》流传于后世,这个批注的本子分量不多,过去台中也印过,现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得到,我们图书馆也还有几本。这是对他的赞叹,他解释《阿弥陀经》当中的意思是「圆融中道之理,真俗中三谛,圆融无碍」,故称之为「圆中」,这是赞叹它『高深洪博』。

  今天我们要是讲到《阿弥陀经》的批注,都是以这三种为代表。莲池大师的《疏钞》,它因为文字多,说得详细,就跟《华严经疏钞》一样,有利于初学。《圆中钞》是发明净土这个经教里面圆融无碍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不适于初机,因为它自始至终都有相当的深度,不像这个《疏钞》,《疏钞》里头是由浅而深。你看每一段先从事上讲,后从理上讲,每一句经文都是由浅入深,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疏钞》的好处。第三部就是蕅益大师的《要解》。而现在流通最流行的就是《要解》与《疏钞》,《圆中钞》不大流行,有很多人都没有见过。实际上读了《要解》再去看《圆中钞》,它里面的意思都差不多,所以我们在三种批注里面取两种就够了。《圆中钞》诸位要有兴趣,自己去看看,不必要讲解就能够明了,因为它的意思与《疏钞》与《要解》都能够旁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像『日月中天』,太阳、月亮在天的正当中,每个人都能够看得见,这是大家共同赞叹的。

  序【特以文富义繁。】

  二十一面倒数第五行的序,『特以文富义繁』,这是指《疏钞》文字太多了,说得详细,详细就免不了繁琐,这是一定的。像清凉大师解释《华严经》一样,当然《华严经》本身就多,再加以解释当然就更繁琐,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有它的好处,就是能真正帮助我们起信。

  序【边涯莫测。】

  这两句是赞叹《疏钞》。后面两句是赞叹《圆中钞》:

  序【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刚才讲了,《圆中钞》自始至终有它的深度,所以不适合初机,不适合初学。初学的人以《圆中钞》起信发愿的确是比较难。因为理要是不明,信心就生不起来,愿也发不起来,必须把这个道理统统都贯通了,信心才建立,所以建立信心真正不简单。

  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我不说别人,说自己,自己学佛三十多年,我学佛七年出家,一出家就上台讲经,也讲了二十五年了。没出家之前读《印光大师文钞》起信的,才相信净土法门,是不是真信了?没真信。如果真信,我想想王打铁要三年,我大概还不要三年,没有真信。出家之后,这二十五年当中大概讲了有几十种的经论,对净土法门没信,如果要信了,专讲《阿弥陀经》了,怎么还会讲其它的经论,没有相信。

  我们净土宗的祖师,是哪一位我不太清楚,我要去查一查,一生专讲《阿弥陀经》,讲了三百多遍,从来不讲第二种经的,那是第几位祖师?在莲池大师之前的,不搞别的。你要是说《阿弥陀经》简单,你看《疏钞》讲起来简单不简单?《疏钞》讲一遍差不多等于讲两部《楞严经》。往年李老师讲《楞严经》,一部《楞严经》讲下来,一共享了一百三十多个小时。我过去在念佛堂讲《楞严经》,邬居士家里还有全套的录音带,一共讲了二百七十多个小时。你看我们现在这一部《弥陀经疏钞》,三百三十五次,一次一个半小时,是不是两部《楞严经》,不容易。所以这一部《阿弥陀经》值得讲,遍遍境界不相同。

  如果我当年就相信了,一出家就讲《阿弥陀经》,讲到今天,那我今天就是天下闻名,哪个见到我不合掌称我阿弥陀佛?我就是阿弥陀佛再来了。不信,到现在才觉悟,才相信。现在信还不迟,有三、五年时间决定成就,为什么?不怀疑了,死心塌地了。我在此地也勉励诸位同修,我们要认真的在一起共同的修学。

  好,再看底下一段「序今解」。下面叙说他自己做《要解》的因由,什么原因?什么理由?

  序【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

  这是说明他的《要解》了。你看,一个是莲池大师的,太繁了、太多了。你譬如说,这个也是的,工作要繁忙的人,他看到《疏钞》那么多,他读的兴趣没有了,「它的分量太多了,我看不完」。你要是听讲经,「这部经讲要讲一年,我没有时间来听」。《圆中钞》虽然少了,「太深了,我听不懂」,这个也困难。他的《要解》就是从这个上面得到一个启示,真正做到了「简、要、详、明」,所以很受人欢迎。

  你看《净土十要》,成时大师编《净土十要》,《十要》里面,《阿弥陀经》是第一部,他不收《弥陀经疏钞》,也不收《圆中钞》,他收《要解》为《净土十要》之一。这个意思非常明显,简、要、详、明,适合于初机,也不碍于那些对佛法有深入研究的人。所以他自己说明了,不敢与莲祖跟大佑法师的《圆中钞》『竞异』,不必跟他们标新立异,不跟古人标新立异,但是也不必要勉强着完全相同。

  下面从一个比喻上说,这个比喻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东坡游庐山的一首诗,他取这个意思。『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这是把山峰比喻作《阿弥陀经》,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是都是亲自在经上所体悟的,绝对不离开经文的真实义,确确实实是理。各人有各人的见地,各人有各人的发明。我们把这个两种批注,或者把《圆中钞》三种批注合起来看,对《阿弥陀经》的经义自然就圆融了,就能有相当深度的体会。

  过去印光大师对于《阿弥陀经》的批注,他老人家特别赞叹《要解》。《要解》里所讲的,他老人家真是赞到高到不能再高了,阿弥陀佛亲自来批注也不过如此,赞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话说?所以我们在读了《疏钞》之后,再看《要解》,特别的亲切有味,能够把经中的要义一下抓住,作为我们自己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的愿力。这个序到此地讲完了。

  下面就是玄义,他老人家是学天台的,所以用天台的五重玄义来解释经体。玄义的部分我想在我出国之前可以跟诸位讲完,回来之后,我们就讲经文,这是一个大段落。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1-004-0003

  诸位同学,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三页第七行,科判:第五「解经玄义」。蕅益大师是依天台教义来解释这一部经,天台家所用的我们称作「五重玄义」,也就是用五条纲目来解释这一部经的要义。第一是「释名」,解释经题,第二是「辨体」,第三「明宗」,第四「显用」,第五是「教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讲到的时候再说。

  圆瑛大师在此地就玄义这两个字略略的给我们说明它的意义。玄义,经中玄妙的义理,「乃一经之纲要,先行提挈在前,发挥明了,至后经中余义,易于领会」,这几句怕初学的同修听了还是不明白,我们简单的说明。说玄义它有两种作用,第一种对初学的人来讲,我们还没有讲解这一部经,先把这一部经全经的义理简单做一个纲要来介绍,我们一听就晓得这一部经的内容,虽然还没有讲,还没有读,全经的内容就明白了,可以提起研读的兴趣。我们听了,这部经不错,很有价值,值得我们来听,值得我们来研究,它有这个作用。对老同修,它的作用便于观照。老同修对于经都很熟悉,经文都能背诵,意思都能说得出来,但是经中玄妙的义理,每个人的见解不一样,听听法师讲这个玄妙的义理,这是法师独特的见解,不同于讲经。讲经是按照经文来讲,大致上是差不了太多的。

  可是玄义,各人看法不一样,能够看到大师的见地,看到他的功夫,这样能够帮助我们自己解行,对老同修有这样的作用。在从前丛林里面讲玄义的时候,没有人不来听的,各个都来听,讲经的时候倒未必有人来完全听经。老同修他不太愿意听经,他自己要用功,去修行,但是讲经玄义的话,他一定会来,因为帮助他自己提升境界。我们看第一段:

  解【第一。释名】

  解释经题。

  解【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

  这是玄义里面的第一段,说明「佛说阿弥陀经」,在七种立题之中,它是属于「单人立题」,这个我们也不必多说。讲堂里面是长期讲经道场,这七种立题我们讲得很多了,它是属于单人。「佛说」,这个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人。「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也是人。这个题里面没有法,没有比喻,所以叫做「单人立题」。下面这是一个字一个字来解释,请看《要解》,小字不要管它。

  解【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

  本经经题第一个字,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这五个字都是印度梵文音译,「释迦」翻作能仁,仁慈,「牟尼」翻作寂默。通常我为了诸位容易明了起见,我将释迦说为仁慈,牟尼是心地清净,是清净寂灭。寂灭,寂是寂静,灭就是灭烦恼,他心里不起烦恼。「佛」这个字是「觉」的意思,就像六祖所讲的「心中常生智慧」,又能大慈大悲,这个名号里头就是这个意思。

  佛为什么到我们这个世界来?是为了大慈大悲的愿力,他不是业力来轮回受果报的,他是乘愿再来,是乘大悲愿,示现生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世间苦,五浊恶世。我们在《疏钞》里面读过,将来在《要解》里面还要提出来研究讨论。如果你要是真正觉悟了,五浊真苦,种种逼迫,我们才真正肯发心修离苦得乐的法门。

  『以先觉觉后觉』,「先觉」是自觉,这旁边有小字的批注,把句子里面的关键都给我们点出来了,非常的难得。他老人家能自觉,自觉而后觉他,帮助我们也觉悟。下面的两句实在是难得了,『无法不知,无法不见』,正是所谓全知全能,我们看了这种字样有没有怀疑?释迦牟尼佛真的是全知全能?给诸位说,真的,一点都不假。不仅佛是全知全能,我们每一位同修,哪一个人自己不是全知全能?各个都是,不仅是佛一个人有,人人都有。佛给我们说明,「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全知全能,「无法不知,无法不见」,是一切众生各个都具足这样的能力,不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他们专有。

  我们虽然有,现在「无法不知」变成了无知,「无法不见」变成了无见,这个原因是什么?我们把智慧德能失掉了,怎么失掉的?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由于「无始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坏在这个地方。《起信论》,马鸣菩萨告诉我们,「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把我们的本能失掉。失,给诸位说,是暂时的失掉,不是真的失掉,因为你迷惑,能力它不能现前,一下觉悟了,这个能力立刻就恢复了。可见得这个失不是真正失去,因此我们自己一定要建立信心。

  《起信论》上说得好,「本觉本有」。无所不知,无法不见,这种能力是本有的,本有当然可以恢复。「不觉本无」,像我们现在迷惑颠倒、愚痴、烦恼,本来无的,本无的当然可以断掉,这是没有怀疑的。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建立信心,知道自己依教修行必定能成就佛道。再看第二个,第二十五页第三行:

  解【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

  这个意思前面曾经看过,佛说《阿弥陀经》比说一切经都欢喜,为什么?因为这个法门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的第一法门,教一切众生得究竟的利益,那怎么不欢喜?佛想帮助我们,这个法门才是真正帮到家了,帮到究竟圆满,比说《华严》、比说《法华》还要欢喜。可是这里头也得有个条件,什么条件?众生成佛的机缘熟了。你看看这个字上,这个很重要的,不是成菩萨的机缘,是成佛的机缘。换句话说,这个法门是教你成佛的,多久成就?一生成就。我们这一生往生,往生一生成佛,你看看多简单,当生成就的佛法,一点都不假。

  我们要问了,什么样子才叫成熟?凡是对这个法门,你见到、听到之后,能够死心塌地的依教修行,这一生当中决定求愿往生,没有第二个念头,这个人就是成佛机缘成熟了。这个法门,或者听,或者看到了,他不相信,或者相信了,他没有意思修这个法门,或者修这个法门,他就懈怠懒惰不肯精进,这个是成佛机缘没成熟。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是不是机缘成熟的众生,如果机缘成熟的众生,就跟此地所讲的,佛看到你非常的欢喜,因为你这一生成就了,不要再等到第二生,所以说『悦所怀也』。再看底下一句:

  解【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

  经题里面的『阿弥陀』。『彼土』是说西方极乐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有特别的悲愿,我们常讲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出在《无量寿经》,意义就是他用四十八愿来接引信愿念佛的众生。这个信,念佛就是行,信愿行三个条件统统具足,佛就来接引他。如果这三个条件不具足,那与佛就没有感应。三个条件统统具足,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临命终时一定来接引,接引这个人他能信,他也愿意去,又真正肯修,这个念佛是行。

  古德讲,这个《要解》后面说,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看信愿是不是具足。念佛功夫的深浅,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品位高下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因此临终十念也能往生,那是我们常讲的下品下生。他念佛没有什么功夫,只念了十几声,但是他的信愿具足了,他能往生。佛念了太少了,所以这是下品下生。

  所以像我们诸位同修,你们的佛念得不少,如果具足信愿(不往生则已,那就不谈了),要往生绝对不是下品下生。所以你有功夫,有功夫,但是你没有信、没有愿,那也是枉然,就是念了一心不乱了也不能往生,为什么?没信愿。三个条件统统具足,这样佛才能接引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处?好处太多,说之不尽。这个地方给我们点醒,点了一条,这一条就不得了,『永阶不退』,这一条太难太难了,只有在西方世界才能做得到。诸位翻开二十六页,你看第三行的当中,这里讲到「永阶不退」了,什么叫永阶不退?永远不退,一生成佛。

  经论里面常讲,一个人修行到成佛,如果不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是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但是唯一一个例外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它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为什么我们娑婆世界想成个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诸位要知道,进得少,退得多,进进退退才要这么长的时间。我们这个世间退步的缘太多了,哪一个人能够把握得住?又哪一个人能够说生生世世都把握得住?这一点不容易。

  顺境可以叫你退转,逆境也能叫你退转。你学佛了,凡是遇到事情样样都不如意,「算了,我不学了」,退转。顺境学的时候,样样都很自在,结果自在多的时候,把学佛给忘掉,也退转。顺逆之缘都能叫我们退转,何况此地寿命短促,一入轮回,把前一生的修行忘得干干净净,诸位想想对不对?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都是修行人,你能记得起你前生修行吗?忘掉了,忘得干干净净,这一生从头再来,这多苦!生生世世都是从头再来,所以才要三大阿僧祇劫。如果我们永远不退转,一生就成就了。所以要能够把握到永远不退转,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最大的好处,寿命长,无量寿。佛无量寿,佛跟大众寿命都差不多。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世间,他住世寿命八十岁,他老人家是八十岁入灭的,我们这个世间人差不多是七、八十岁这样子,八十岁左右,佛的寿命跟大家寿命差不多。阿弥陀佛既然是无量寿,那边所有的人都是无量寿。这寿命长,寿命长没有隔阴之迷,不要再投胎了,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优点,最大的特色。

  说到「不退」,这个地方给我们讲「不退有三」,是本经里面所讲的三不退。第一个是「位不退」,「趣入圣流,不退坠凡夫地」,只要你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也不会再退到我们娑婆世界来轮回,没有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退。为什么不退?到后面还有详细的说明。第二个「行不退」,「恒常度生,不退坠二乘地」。这个世界各个都是大菩萨,各个都是行菩萨道,普度众生,不疲不厌。二乘是声闻、缘觉,是自了汉。他不会当自了汉,他弘法利生不疲不厌,这个是不退转。第三个「念不退」,更了不起了。位不退,这讲带业往生的人,行不退是讲事一心不乱的人,念不退是讲理一心不乱。「任运增进」,这个「任运」,自自然然,「增进」是进步、精进,儒家所讲「日新又新」。「证入如来地」,「如来地」是圆满的佛果,究竟的佛果,一生成就。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三种不退的意思统统具足,所以经上讲「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不退地。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有进无退,这是很了不起!我们要特别重视,其它地方办不到的,西方极乐世界能办到,这样的地方要不去,诸位想想,你到哪里去?下面是解释:

  解【梵语阿弥陀】

  这个名号是古印度的梵语,『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这个名号就叫「无量」。单说无量两个字太抽象了,什么叫无量?所以古德就用了两个字来代表无量里面所含的意思,一个就是寿,一个是光。

  解【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

  这无量包括的范围太大太大,说不尽。用这两个字是世间人最向往的、最羡慕的。所以佛度化众生,他的方式常说有四摄、六度,四摄就是「先以利欲勾」,六度是「后令入佛智」。佛的名号翻成无量寿、无量光就是先以利欲勾。你想长寿、你想智慧光明,寿要多长?要无量才好。活一百岁,到了一百岁还不够,一百岁还要死,不行,两百岁好了,两百岁还少,最好能够活上几千岁、几万岁。几千岁、几万岁还不长,无量寿,满足我们的贪心了。光明是智慧,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寿命,这是太好太好了,哪一个人不向往?古德翻译佛的名号,用这两个字来诱导我们。

  其实底下又说,佛的『功德』,「功」是讲的行,所谓是行门,拿现在来讲就是他的事业,我们常说某个人功在国家,功在社会,他对国家社会有功劳,他有贡献,什么贡献?就说他有实实在在的事业,表现在国家社会,能够利益大众,这个叫功。「德」是成就。他有了事业,他有成就,事业成就是无量无边,这叫「功德」。如果单就佛法来说,功就是戒定慧,六度万行;德是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如果不修三学、三慧、六度万行,法身、般若、解脱你得不到。这就是成就,叫做德。功德两个字,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

  『智慧』也不能够错看了,世间的这些聪明不叫智慧,佛法里面所讲的智慧大别分为两大类,叫做根本智、后得智,或者叫实智,又叫做权智,权实二智。后得智是利益他人的智慧,根本智是自己受用的智慧。我们讲席当中常说,根本智是无知,像《般若经》里讲的「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是自受用的。如果有知就坏了,有知,你看《楞严经》里面说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根本智上建立一个智慧,那就叫无明,般若无知。

  诸位要求甚深般若,不能求知,一求知就落在无明上。甚至于念佛,就一句佛号念到底,不能求一心不乱,不能求开悟,不能求见佛,什么都不能求,为什么?一求,这一句佛号里头就打闲岔了,不能得一心。什么都不求,自自然然的就到一心不乱,自自然然的根本智就现前。根本智现前就是理一心不乱。所以它是自然的,不是求得的,因为求,决定这一生都得不到,所以叫你老实念佛了。你在念佛里头还求一心不乱,还要求开智慧,这不老实,你佛号就念不好了。

  讲堂里面来听经是帮助你增长信心,帮助你对西方极乐世界境界的理解,叫你在念佛当中不退转、不会乏味、不会念疲倦,念没意思了,不会。你天天听经的时候能够加强你的信心,叫你在现前不退转,有这么一个好处。根本智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你看前面所讲的,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那是讲后得智,他起作用的时候,全知全能。所以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也是无量无边。

  『神通』是讲能力,我们今天讲能力,「通」就是通达,他办事情,他样样都知道、样样都精通,世出世间事,没有一样事情他不会的,没有一样事情他做不到的,别人做得有障碍,他做得没有障碍,每一桩事情都能做到尽善尽美。「神」是不可思议,超出我们常识,超出我们的想象之外,所以称之为「神通」,也是无量无边。

  『道力』,道即是大乘法,当然不是声闻道、不是缘觉道,而是菩萨道、是佛道,现在称的是阿弥陀佛,是无上道。无上道里面具有无量的力用,像我们平常讲,如来果地上的十种特殊的能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是菩萨所没有的,如来在果地上是样样具足,也是无量无边。他有这种道力,所以才能够普度众生。

  『依正』,这是讲果报。依报里头,依就是讲果报,讲的享受。「依」是讲我们物质环境的享受,物质环境的果报。「正」是讲我们身体的果报,我们身体的端正、健康、长寿、精神饱满,这是正报。佛的依报无量无边。佛的正报,正报也无量无边。经论里面常常赞佛,佛有无量好,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所示现的。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心不清净,佛只现一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看到都羡慕得不得了。

  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所示现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比释迦牟尼佛这个相不晓得殊胜到哪里去了!你看赞佛偈里头常常念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是比喻,能不能比得恰到好处?这就是不能。没有办法比得恰到好处,只能比个大概、彷佛。你们想想佛的相有多大?阿弥陀佛的相要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能看得见吗?看不见。阿弥陀佛眉间白毫,眉间白毫是根毫毛卷起来的,那个不是珠珠,是根毫毛盘旋在一起,有多大?五座须弥山那么大,你要是在那个白毫里头,人家找你都找不到,那个相多大。佛的头比我们的地球还大,你到什么地方去找去?找不到,真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依正」也是无量。

  『庄严』也是无量的,「庄严」在此地多半讲什么?一种是自然的,一种是设施的。自然,譬如说山河大地,景致美好,庄严。人为的种种设施、布置,道场里面种种布置的庄严,这是我们精心来设计。在西方极乐世界,一切都是变化所作,就是人为设施的,也都是变化所作,不必要采购、不需要布置,这些依正庄严都是无量无边。

  『说法』,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不可思议,不但释迦牟尼佛自己说法,菩萨说法。经里面讲,流水也说法,风吹的树叶,叶子一片一片碰到时也说法,没有一样不说法,说法无量。我们要想学佛法,要想听佛法,不到极乐世界到哪里去?在我们这个世界,你要想天天听说法,听不到,哪有这个机会?也许将来我们佛法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能够达到这个理想,虽然达到这个理想,还得要借科学的工具,西方极乐世界不必,所以怎么样说法都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

  底下讲『化度』,「化度」是讲教化众生、度脱众生。「化」着重在智慧这一方面,破迷开悟,这叫「化」,化迷为悟。「度」,得离苦上说的,离苦得乐,这是度。佛菩萨教化众生能够达到这两个目标,他的教化就成功了,就是圆满。真正叫接受教化的人,他确实能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在西方极乐世界,前面讲了,既然都证得了三不退,他的迷一天一天的减少,悟是一天一天的增进,化的意思。迷了就有苦,悟了就乐、就自在。

  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品品较量就有苦乐不同。譬如说,凡圣同居土苦,方便有余土乐。方便有余土跟实报土两个比较,实报土乐,方便土苦。实报土再跟常寂光土较量,常寂光乐,实报土又苦。比较之下,他们那边的有苦乐、有迷悟,可是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一生当中决定达到究竟圆满,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有隔阴之迷。这是解释阿弥陀佛的意思。下面一段是解释经,经是什么意思?

  解【一切金口。通名为经。】

  在二十七页第二行。『金口』是指佛所说的,佛的身体是金色的。也许有人要问,佛的身体真的是金色的吗?如果一个人要长成真的金的身,你说那个人好看不好看?我们大众当中如果有一个人长得金色的,我想你们看了就害怕,看了赶紧避开了。金是表法的,一切物质里面,金是最贵重、最珍贵、最美好,人人见,人人欢喜的,你晓得具足这几个意思,这叫做金色。所以我们塑佛像用金色,表法的意思诸位要懂得,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呆看了。我们以前尊称皇帝说话,「金口玉言」,他的言语、他的教诲可尊可贵,取这个意思。经文不能呆看,不能死在文字里面,一切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

  解【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

  这个经一共是六个字,「佛说阿弥陀经」,前面五个字是别题,一切经当中只有这一部叫做「佛说阿弥陀」。而「经」这一个字是通题,凡是佛所讲都称之为「经」,所以这六个字来说是「通别合题」。

  解【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这个我们要把它省掉。这个经是教经,『教』就是圆教,像我们现在读这一部书,这叫教经,是佛用言语来教导我们的。佛不在世了,这些菩萨、大德们把它结集起来,用文字写成了书本,流传给后世。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经本子,等于是听到佛给我们的教诲,经本子是教经。

  什么叫「行经」?『行』是行法,修行的方法。这里面教给我们要起信、要发愿、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叫行经,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理』是理论的依据。为什么要信?为什么要发愿?为什么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中所以然的道理,这个叫做「理经」。行与理都在教当中,「教、行、理」这三者,各有通,各有别,都有通别。这是天台家在《法华经》玄义里面讲得很清楚,这个地方省略了。

  在这一段,圆老法师《讲义》里面提示我们,「理」这个部分,他讲的「唯心四土」。在二十七面倒数第七行的下面,「唯心四土。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净土。四土差别。故理别。四土不出唯心。故理通」,这个句子在此地念一念,到底下一段还要说清楚。

  合起来讲,这个经题,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一部经。介绍阿弥陀佛的目的,要我们认识阿弥陀佛,了解阿弥陀佛,以及阿弥陀佛的功德、方便、境界,叫我们兴起向往、羡慕,而发心修行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这里面所得的功德无量无边,这样的一部经典。

  玄义的第二段叫「辨体」,我们先把这个文念一遍:

  解【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

  这是『辨体』里面的第一个小段。首先我们要明了「体」这个字的含义。体是理体,也就是说佛讲这部经,理论的依据,换句话说,他凭什么讲的,这就是「体」。所说的法门,可以讲从体起用,体是一个,用是无量无边。所以一切大乘经,体是一个,实相。大乘经真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大乘经都是建立在实相的理体上,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

  底下,什么叫『实相』?诸位先看看《讲义》二十八页第二行,先解释「辨体」两个字:

  讲【辨体。即辨明此经所依之体。】

  如果明『体』了,「体」搞明白了,你对于这部经就不怀疑。换句话说,佛讲这部经,他所依据的理论你懂得,对经里面讲的修行方法,以及修行的境界、功德、利益,你不会怀疑。你对它所依据的道理没搞清楚当然怀疑,所以辨体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而「明宗」是提示我们修行的要领。你修行先要断疑生信,你怀疑不相信,那谈不上修行,所以辨体非常重要。

  讲到「实相」,这个地方大师也说,诸位看第二段:

  讲【诸大乘经。谈理深广。故皆以一乘实相为正体。】

  『正』就是主体,好像一棵大树一样,根本,一切大乘经的枝枝叶叶都依这个根本,根本是它的主体。底下举几部经,这是大家最熟悉的:

  讲【如妙法莲华经。以实相为体。楞严经。以如来藏为体。】

  《楞严经》讲「三如来藏」,这大家都知道的。讲「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讲【华严经。以一真法界为体。其余不必广举。名异体一。如来藏。一真法界。亦实相也。】

  其余,不必多举了。名字不一样,其实都是实相。如来藏、一真法界也是实相。名字不一样,事实上都是一样,是一个。

  底下,重要的就是什么叫实相?这个问题,过去我们在讲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的时候,说得太多太多。《金刚经讲义》一共有五卷,我记得我们过去用了四年的时间讲了三卷,上半部讲完了,下半部没讲,讲了四年。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经》,他那分《讲义》等于说《金刚经》批注当中的权威,而是学佛入门的一部好书,对于每一个法相名词都解释得非常的透彻。圆瑛法师在此地给我们略说,当然我们不能照《讲义》去念,我们依他的纲领来说明。

  讲【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

  第一,『实相,真实之相』,「实」是真实,决定不是虚妄的。这一句话还是不容易明白,真实之相,那要问哪个相不是真实的?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现在所见的这个相是虚妄相,不是真实相,佛在《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诸位真正明白了,一切相都是虚妄相,那就叫「实相」,真相你看出来了,真相是什么?真相是虚妄相,虚妄不实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底下又说,『又平等一相也』,我们看森罗万象不平等,那是你看走了眼,其实平等。怎么平等的?譬如说,我们以人来比喻,富贵的人是虚妄的,贫贱的人也是虚妄的,虚妄岂不等于虚妄,一切万法没有不平等的,生佛平等。佛的相,就说阿弥陀佛,我们刚才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个相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不例外。我们今天这个身相也是虚妄的,虚妄等于虚妄,生佛平等。

  为什么说这个相是虚妄的?因为这个相是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现在的科学家明白这个道理,科学家知道宇宙万法都是一种物质,其实完全是一样,而是它排列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说方程式不一样才有森罗万象。你从基本元素上去看,统统一样,有什么两样?好像我们看高楼大厦,金碧辉煌,什么东西造的?钢筋水泥。我们再看普通小房子,矮矮的,它也是钢筋水泥,一样的,没有两样,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排列的方式不一样。

  你要把一切法看穿,哪一法不平等?你的心在一切境界里就不取相、不着相,不取不着,没有烦恼,烦恼从哪来?烦恼从取着来的。你分别一切法,它不起烦恼,执着就起烦恼。分别没有烦恼,分别是迷惑,它没有烦恼,一执着就起烦恼、就造业了。造业,这又做成种种果报,果报是你自己造的,自作自受。不知道万法平等,不知道万法一相,一相就是像《金刚经》上所讲的「一合相」,一合相是平等的。什么人能够见到这个境界?给诸位说,以念佛人来讲,得理一心的就见到了,就入这个境界。事一心还不行,因为事一心,分别心是没有了,执着是断了一部分,没有断干净。事一心的人,我执破了,法执还有,所以还没有能够见到「平等一相」,这是我们要留意的。

  我们念佛的功夫念到成熟的时候就是平等一相境界,这个时候就证得真实相。证得实相在禅家讲「明心见性」,净土叫「理一心不乱」,名称不一样,其实境界相同的。《法华经》里面讲契入「实相」,楞严会上讲这个人证得「如来藏」,《华严经》说这个人入「一真法界」,其实一样的境界,名称不相同,是一桩事情。所以法师底下说:

  讲【实相之体最深。最关紧要。不得不详细说明。静心察听。】

  『静心察听』就是经里面常讲「谛听、谛听」。

  讲【自能领会。若明实相。是为悟大乘理。】

  大乘佛法的道理你明了、你通达,纵然不能十分通达,能够通达一分、二分都很有受用。

  我们图书馆每天都有日记,你们叫大事记,都有日记,我们每天讲经从哪个地方讲到哪个地方,都应当把它记下来,免得讲经的时候,这个写错了。你看我们第二段才讲这么一点点,这个教相,玄义讲完了,最后一章是教相,所以应当要记下来。希望能够记详细一点,把我们图书馆每一天的活动要详实的记载,这是图书馆的成绩。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可见得底下一段相当重要,老法师给我们提示,三种实相,我们在下一会再详细的研究,这一段很重要。我们对大乘的道理明了,对大乘的经论、大乘的修行、大乘的境界,就可以能够相信,不至于怀疑,对我们的修行证果有很大的帮助。  


阿弥陀经要解  (第四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1-004-0004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八面,倒数第四行:

  讲【先讲无相之实相。】

  一切大乘经的体性都是以实相而兴起的。佛在般若经里面给我们讲三种实相,「无相之实相、无不相之实相、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在《金刚经讲义》里面我们曾经读过,也用了很长的时间研讨过,像这些重要的义理我们多读几遍、多听几遍,实在是必要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尚未能证得实相。未证之前要想证得,一定要长时间的熏习,就是说多看多听,才能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唯有观照才叫做真正的修行。我们的修行不得力,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观照的功夫。观照功夫如果能与实相相应,那就无量功德了。

  我们在《阿弥陀经》里面,特别是在《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你看每一段的经文,莲池大师在讲解到最后,总要说一个「称理」,「称理」就是我们常说「称性而谈」。什么叫称性?就是观照与实相相应就叫做称性,就叫做称理。由此可知,实相对我们修行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此地我们万万不能够疏忽。

  「无相的实相」,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

  讲【无相者。离虚妄相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小注是他冠注注的,这么一注就非常的清楚。

  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什么叫『如来』?这是我们应当要明白的。《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如义」是什么?就是诸法的实相。所以说你要见到『诸相非相』,你就见到诸法的实相。

  圆瑛老法师怕我们对这个意思还不能够体会,特别慈悲给我们开示。

  讲【非相即离相。】

  『离』不是叫我们身离,这个诸位要晓得。我们六根是没有办法离相,眼见的是色相,耳听的是声相,六根接触,这是六尘之相,没法子离。就是离开社会、离开都市、离开人群,到个深山古洞里面去修行,他张开眼睛还是看到青山,还是看到绿水,还是色相。「离」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执着。离一切分别心,离一切执着心,这叫离相。我们想想,凡夫,想象自己,我们是不是见到外面相就起分别、就起执着?分别、执着的结果就是烦恼。起惑造业,感受种种的果报,这一些都是着相才有的。如果不着相就没有,不着相你所见到的就是诸法实相。譬如我手上拿这个,你们诸位见了,当你没有起分别、执着的时候,你见的是实相,真实相。「扇子」,你就见到虚妄相,诸位懂得吗?你说扇子,你见到妄相,为什么?这就是这样子,它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给它加上去的,加上一个名字就是加上一层虚妄,你要执着一定叫扇子,那就加上两层虚妄了。

  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离开一切名相,名字相、心缘相,就是心里面对它攀缘的这个相,分别相、执着相,这就是实相。认为实相在哪里?你六根所接触的统统是实相,三种实相都具足。无相的实相那看到的是非常深刻,这一看,这个相马上就了解,当体皆空,不是实在。为什么当体皆空?因缘所生法,它本来没有,种种因缘聚合起来才有。

  扇骨,竹子的、纸做的,这上面是绢裱的,再加上人工制造,种种因缘所生,它没有自体,这就是「无相的实相」。虽然无自体,它有一个现相在,这个现相就是「无不相的实相」,它不是没有相,它是有相。虽然有相,这个相是虚妄的,为什么说有相,相是虚妄的?佛法里头常常讲,要是真实的就永远不变,那是真实的,凡是会变的就是虚妄。我们想想这个东西会不会变?会变。你把它放在那个地方放上几十年,放上一百年,纸就变成灰,它会变灭的,所以这个东西有成、住、坏、空。它会变,它不是常住的,所以这个相是虚妄。我们再想想我们人,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生、老、病、死,所以我们这个相也不是真实的,这个相就是无不相之实相。

  我们人虽然有生、老、病、死,它有一个不死,有一个永远不生不灭,那是什么?是我们的佛性。佛性在哪里?六根的根性。这个道理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详细,波斯匿王听到都悟入了。他的一悟入,他很开心,晓得肉身有生死,真我没有生死。假我有生死,真我没有生死。真我虽然没有生死,你要是不肯好好的修,它有轮回,也是个很苦恼的事情。如果你要好好的修,把真我修到脱离了轮回,没有轮回了,这就得大自在了。佛法教人最殊胜之处、最究竟之处,就是在此地。叫我们真正的体认,自己有一个真我。只要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行,确实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如果再到六道里面来,乘愿再来,乘愿再来是自在的。第二十九页第一行讲:

  讲【次讲无不相之实相。无不相者。不是没有真实相也。】

  像我刚才举扇子作例子,诸位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就能够明白经论里面这两种名词的定义。下面批注上说:

  讲【诸法虽妄。妄中有真。】

  有情众生相是妄的,妄中有真,是真性、是佛性。无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植物、矿物,无情的,它也有个妄相,像扇子是无情的,它有法性,法性是真的。

  讲【诸法生灭。生灭之中。有个不生灭性。】

  刚才所说的,佛性与法性是一个性,一心无二性。

  讲【凡虚妄生灭者。皆差别相。真实不生灭者。乃平等相。】

  我们读《华严经》,《华严经》的五周因果里面先说差别因果,再说平等因果。《华严经》经文长,字数多,说理特别的详细。我们一想,「差别因果」是讲无不相的实相,「平等因果」是讲无相之实相,可见得一切大乘经实在是离不开实相。底下,不但是圆瑛法师,世尊在世的时候,以及历代的祖师、菩萨们,根性利的,一听就能够悟入。中下根性的人,悟入比较上要困难,所以离不开比喻。经论当中用比喻的非常之多,这个地方也举比喻给我们说,就像经里面常说的一样,「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二十九页,倒数第四行第三句,诸位看:

  讲【依金作器。器器皆金。诸器差别相上。】

  『差别相』就是无不相之实相。

  讲【不是没有金之平等相。】

  任何一法,哪怕是一微尘,一粒微尘,乃至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这么一个小的东西,它都具足了平等性、差别相。差别相就叫做无不相的实相,平等性就是无相的实相。末后一行很重要:

  讲【吾人现前一念心性。】

  这就是指我们现前「念佛的一念心性」,重要的就是『一念』,二念就落在妄想里面。「一念」是心性,二念就变成心意识,就变成八识。所以诸位要明了,一念就是真心,二念的时候就变成妄想,真心变成妄想。如果我们能够永远保持一念,就叫一心不乱,那与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菩萨有大菩萨,小菩萨还做不到。所以怎样学着在境界里头保持着一念,在境界里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一切境界都能够任运成就,任运的造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个意思我们在过去《六祖坛经》里面说得很多、很详细,也说了很多遍,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讲【心有灵知之用。性乃不变之体。用不离体。故合称心性。】

  『心』与『性』就是讲的实相,无不相的实相。这个两字在佛经里面,我们一定要看它的上下文,有的时候是一个意思,有的时候是两个意思。此地,从体用上来说,两个意思,也有经论从真妄两个意思。性是真的,心是妄的。所以一定要从上下文句当中去看它,它是怎么个说法。不过有一个原则,一定不变的,那就是它是一不是二。体用是一,真妄也是一,「识得一,万事具毕」,真正达到究竟圆满。大师在此地特别嘱咐我们,教我们必须在这个义理上痛下功夫,认真的去研修,然后才能够得到消息。如果单从言语、文字上去着手,那像古人所谓:死在字里行间,那是得不到受用的。

  下面又以「二义」来解释,这都是解释实相。第一个是「本空义」,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经上常讲「万法皆空」。我们初学的人一听都害怕了,空还得了,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像我们现在看电视,电视的屏幕本空,你们都相信,现在是不是空?还是空的,虽然现出画面,还是空的,这叫「本空义」。我们的心性本空,虽然本空能现相,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电视荧光幕上现的相一样,虽现,但是是空的,本空,绝不丧失了它的本空,在此地是用这个来代表无相的实相。实相之体,这一点要是真正在这里体会得到,我们会得很大的受用,常言说得好,看破放下了。为什么看不破?为什么放不下?就是不知道万法本来空寂,以为样样东西都是有,在这个里面分别、计较、执着,不肯放下,不知道是本来空的。

  你看看菩萨在修行,修行到最高的位置,我们读《仁王经》就晓得,《仁王经》说道,法云地的菩萨,菩萨位次到了顶头,法云地就是大乘的阿罗汉。我们经上常常念到「大阿罗汉」,大阿罗汉不是小乘的罗汉,小乘的叫四果罗汉。大乘阿罗汉是十地菩萨。阿罗汉翻作「无学」,就是毕业了,他所学的东西学完了,小乘四果毕业,大乘菩萨,法云地是第十地,毕业了。他什么境界?《仁王经》里面讲「五忍菩萨,寂灭忍」。他证得的境界清净寂灭,就是本空。

  大乘菩萨怎么能毕得了业?本空。《楞严经》上说得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他毕业了。「归无所得」就是本来空。小乘阿罗汉毕业是证得了「人我空」,晓得烦恼是空,见思烦恼本来空,他证得小乘罗汉。大乘罗汉是根本无明本来空,不但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也是本来空,所以才能证得大乘阿罗汉。等觉菩萨中品寂灭忍,如来果地上是上品的寂灭忍,都是见到本来空。

  他下面引用了达摩祖师一段公案来证明,我们在这里看到慧可大师真正聪明。

  讲【二祖神光。】

  这是祖师的别号,就是慧可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我们中国禅宗:

  讲【断臂求法。求初祖达磨。为他安心。】

  这个公案诸位都很熟悉,虽然很熟悉,你也能说得出来,但是你得不到受用。你会说,说的是别人的境界,不是自己的境界,不得受用。如果你到这个境界里面,给你说你生死了了,不但生死了了,轮回也出了,轮回没有了,一下就证到圆初住,净土法门里面讲「理一心不乱」,你要是发愿求生净土,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

  他能回光返照,我们就是不能照,回不了光,不能返照。我们跟慧可大师差别的就是这么一点,他能回头,我们不能回头。他求法,换句话说,他的目的、方向是搞正确,他学佛,求法求什么?求安心,这个目的就对了。他学佛不是求佛菩萨保佑我身体健康、升官发财,不是保佑这个,不是保佑我弘法利生法缘殊胜,不求这个,求心安。心为什么不能安?理没有得到,理没有明白,心安理得,当你明白,心就安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得。他可是真诚心,他见达摩祖师的时候是在冬天,站在雪地里面等了很久,达摩祖师理都不理他,最后自己拿刀断一条手臂,达摩祖师看到这个样子,「你何苦,何苦自己断一条手臂,站在这个地方,到底为什么?」他才说出来,「求祖师给我安心,我心不安」。这么样的诚恳,诚到了极处,一点就通了。

  我们今天怎么点,点上一万遍、十万遍都不能通,原因在哪儿?不诚,没有人家这么诚心。如果我们要看到一个和尚的时候,我们在那里诚诚恳恳的站了半天,他理都不理,掉头而去,这个和尚架子太大了,我们可不要理他,那就不行了。我们求学的精神,对于老师的恭敬,比不上神光。他提出问题出来了,达摩祖师就一伸手,「好,你把心拿来,拿来我给你安」,这就是答复他,叫他自己回光返照。

  讲【二祖实时回光返照。】

  『照』是观照,回过头来找心。

  讲【觅心了不可得。】

  找心,没有,心没有,本来空。

  《楞严经》上诸位很明了,阿难也是起心动念,说出他的出家因缘,是由于眼睛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心里面想这个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他修来的,我也要发心来修行,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释迦牟尼佛问他,你的心在哪里?问他的心在哪里,不管是真心、是妄心,没有处所,没有处所就是本来空,如果有处所那就是有,没有处所。

  阿难「七处征心」,找不到心,他不开悟,他是找了,怎么找就是找不到,不开悟,没悟。为什么没悟?他心里想,是有心。佛叫我找,找了,找不到,总有个地方我不晓得,求佛指点,心到底在哪里?自己找不到,这叫不开悟,没有神光聪明。神光一回头一找的时候,『了不可得』,本来空,这就比阿难聪明太多了。所以阿难在楞严会上,小乘初果。

  神光这一悟,从凡夫地就一下悟到圆教初住,真正不得了,这个叫顿超,当中不经过十信位,一下就到初住。达摩祖师也给他说了,你既然讲了「觅心了不可得」,说「与汝安心竟」。好,我替你安心安好了,安完了。你根本心都没有,还有什么不安的?可见得你常常讲不安,那是妄想、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不可得」就是本空,本来空,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常住义」。「常住」就是「无不相之实相」。我们把底下小注念一念:

  讲【以现前一念心性。常住本然。不属过现未来三际。】

  在我们真心之中,没有三世,没有古今,也没有十方,十方跟三世都不是真实的。诸位念过《百法明门论》,你看看《百法明门论》里面所讲的「十方、三世」,它排列在哪一类法里头,你就会觉悟。「十方」,它叫「方分」,分就是一分一分,「三世」叫「时分」,「时分」跟「方分」都是「不相应行法」,什么叫「不相应行法」?我们现代的术语叫做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不是事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是我们要明白的,所以时间跟空间是一不是二。

  所以经里面经文一打开,「一时」,很有味道。一时是真的,没有前后际,成佛也没有说先佛、后佛,没有。如果有先佛、后佛,那就有三世。也没有大佛、小佛,它有大佛、小佛,那就有十方了。某个人先成佛,某人后成佛,我说是古佛,我说是今佛,给诸位说,这都是释迦牟尼佛骗小孩的话,随顺凡夫之见,随顺俗谛而说;给你真实话,没有。真实话的时候,成了佛,佛没有大小,佛没有先后,佛没有古今。

  讲【此之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不生不灭。故三际悉皆不属。】

  所以它没有『三际』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无生论》云,《无生论》非常之好,《净土十要》里头有《净土生无生论》。自古以来就有人提出这一个问题,到底是有没有生?《无生论》里头有这么一句话,「法界圆融体」,小注讲这就是实相。「作我一念心」,这个一念心与法界圆融体相应,所以你一心的时候就相应,与实相就相应。心里才起一念,实相就失掉了,把实相就变成妄相,把真心变成了妄心,把本性变成了八识,才起一念就变了。

  所以大经里面讲的「十方如来与大菩萨」,他们都是住在三摩地中。三摩地是禅定,以本经来讲是住在一心不乱之中。我们如果也住在一心不乱,那不是佛菩萨是什么?佛菩萨与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佛菩萨常住一心不乱,凡夫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凡夫跟佛没有两样,就是用心不一样,人家那个心不胡思乱想,就叫做佛菩萨,胡思乱想就叫凡夫。没有胡思乱想叫正念,有胡思乱想叫邪念。所以真正讲到修行,妄念是愈少愈好。古来的修行人常讲「知事少时烦恼少」,你知道的事愈少愈好,烦恼就少了,你们想想对不对?知道的事情愈多,你的分别心愈多、执着心愈多、妄念愈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得的人多了,就是非多,你要想不认识人,没有是非,少应酬、少交际,少与人打交道,是非就少了。这两句话非常有道理,修行人不能不留意。

  所以印光大师,凡是皈依印光大师的人,很少跑庙,不会今天到这个庙里,明天到那里,不会,那要被印光大师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骂死了。不但别的地方你不准跑,就是他老人家自己的庙里头,你一年去个一次,他对你很客气,去多了会挨骂,你来干什么?你已经见到我了,我还是这个老样子,有什么好看的?不在家里好好用功、好好的念佛,跑到这里来干什么?又浪费精神、又浪费钱财。你看看《印光大师文钞》,叫你少接触外面境界,知道的事少,认识的人少,你的心才清净,才能够把这一句佛号念好,念到一心不乱。

  老和尚这个话对我很大的启示,我再看那些《高僧传》、《五灯会元》、禅宗的语录,仔细看一看,古来人成就果然如此。他们一生就是一个寺庙、一个老师、一批的同参道友,他那些是非就这么几个人,那几个人以外没有,他的圈圈都很小,所以他有成就。现在道场跟从前不一样,从前的道场门庭施设不同,国家有国家的家宗,不要说是每一个宗它不一样,同样一个宗,你讲禅宗,禅宗每一个寺庙的作风都不一样。教下也不例外,它每一个寺院有它独特的道风,有它独特的学风,与其它的寺庙不相同。你要是在一个寺庙修行,决定有成就,你要走个两、三个寺庙,你心里面就有分别,它跟它不一样,它跟它也不一样,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起了分别、起了执着。

  我举个例子给诸位说,说你成佛了,他到这个圆心,这上面许许多多的寺庙,各人的家风不一样,你走一个一定到达,你要是走两、三个,「哪一个对?哪一个对?」永远到不了,麻烦在此地。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第一,没有第二,只要你走一门就行,走两门决定不行,所以你千万不要梦想禅净双修、禅密双修,还禅密净三修,这好了,自找苦吃,不行。你们想想不行的道理在哪里?你这里头有分别、有执着。唯独修一样才能离分别、离执着,才能达到一心不乱。

  有很多人坚固的执着不能破,怎么劝他跟他讲,他都不相信,认为什么?禅净双修快,禅、净、密大概更可靠。好像我们这边一个大讲堂一样,四面都有好多个门户,走一个靠不住,我走两个门进去,大概可以能进得去,他两个门不够,从三个门进去,你有什么本事一下子从三个门里进来?自古以来只听说「一门深入」,没有听说二门、三门可以深入。这个理不难懂,要多想想,要肯放下,不肯放下,搞多了,错误,错了要回头,不能再错下去。

  我们看《净土生无生论》,《净土生无生论》实在是非常之好,文章好极了。我们虽然没有时间讲,诸位是应当要看看,这个有批注,古德有批注,说:

  讲【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即法界。】

  这个四句是论里面的一首偈。

  讲【达此者。】

  『达』是通达,你对这个道理、对这个理论,你要是真正能够通达:

  讲【由持名念佛。而悟实相也。】

  你要问究竟怎么样念才能够悟入?我就可以告诉你,「『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一直念下去就悟入了」。你听了,「哪有这么容易?」你就决定不能悟入,为什么?你怀疑,疑是障碍,烦恼障。你要在里面起分别,这样念能悟实相?这样念要念多久才能悟实相?你要在念佛里头起心动念,统统是障碍。所以叫你老实念佛,老实念,实相自然现前,不要心里常常去想到我已经念了好几天,我念了好几个月了,实相怎么还没现前?这样子念一辈子也不会现前。这是在念佛途径之中处处自己做拦路石,处处给自己的障碍,你怎么能成就?

  所以古德教人「老实念佛」,这四个字一点都不错。什么叫老实?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不起一个妄念,不打一个妄想,什么一心不一心,实相不实相,一概不理会,到时候自然现前,自然成就。这样念佛真正能够成就一心,就是成就念佛三昧,真正能开悟,能够念到明心见性,所以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到。再看底下一段,三十页倒数第二行:

  解【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这就是空不空的实相,无相无不相的实相,这个境界很不容易懂。虽然了不可得,但是它是有,它是存在,它不是无。它不是无,它是真的存在,为什么说它为空?因为它没有迹象可寻,无有迹象可寻,所以说它为空。但是空不当作无讲,这个空不能说是什么没有了叫做空,不是这个讲法。这个空是有,是真有,真有没有形迹,所以叫它做空。

  譬如我们的妄念、妄心,妄想心也是找不到。楞严会上佛叫阿难找心,并没有讲是真心、妄心,直接问他心在哪里?不问他那个心是真或妄,心在哪里?真心、妄心都了不可得,都是本来空。妄想心最显著的现象就是作梦,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从哪里来的?梦是从妄想心变现出来的,你那个妄想心了不可得,你找不到,它会变梦境,所以你不能说它无,它变成梦境了,整个心变成梦境,就底下一句,『具造百界千如』,「造」就是变现,变现成这梦境,那个梦境你不能说它有。作梦因为时间短,一下醒过来的时候,所以你要作了一个梦的时候,醒过来的时候,你就想想那个梦境,跟佛经里头的意思,好好的去思惟揣摩,这就叫「观照」。你几时把这个道理想通了,再一引申,我们眼前的山河大地依正庄严就是我们真如本性,本来空的真性变现的幻相。

  我们现在就好像在梦中一样,梦中一下觉悟了,本来空,你在这一生当中就得自在、就得快乐,与诸佛大菩萨一样在这个世间上游戏神通,没有障碍了,晓得万法皆空,万法俱不可得。就好像我们作梦,在梦里头忽然觉悟了,我现在在作梦,那你就可以在梦里头好好享受。知道是在梦,统统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遇到欢喜的事情,你的心也清净,假的,不是真的。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你的时候,你可要脖子伸长一点,请你吃,假的不是真的,一点恐惧都没有。

  所以说一悟入这个境界,跟诸位说,得失、妄想就没有了。得失是妄念,在《百法明门论》里是不相应行法第一条,「得」。得失是假的,无有一法可得,也无有一法失掉,没有得失。而我们凡夫最苦恼的,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千方百计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多苦!到这个时候晓得,原来这个大千世界是一场大梦而已,梦中哪有得失?所以你就非常的自在,这个时候的生活,一般说神仙生活。神仙都不如你,神仙看到你都羡慕你,这是事实的真相。这不是佛菩萨的真相,是我们自己的真实相,可惜我们把这个真实相迷了,悟了就是这样子。

  诸位看三十一面第三行,这三句,我们只着重这个三句。「具造百界千如」,这是解释这一句:

  讲【具是理具。造是事造。】

  诸位只要记这两句就行了。『理』就是心性里面本来就具足的,『造』是因缘生法,就是变现的境界。理是能变,事是所变。好像我们作梦一样,心是能作梦,它是理,理去作,梦境,梦境就是事,是它所变现的。

  六祖当年刚刚悟入这个境界的时候,他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是「没想到」,没想到我们自己的心性是本来具足,这是第一句。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一条都不少,法法具足,这没想到。「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下一句,就是「事造」。没有想到我们自己的心性能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

  什么叫「百界千如」?《法华经》里面,佛给我们讲「十法界」,给我们讲的「十如是」,每一个法界有十如是,十法界就是百如是,每一个法界都具足十法界。你想这个人,我们这个人间,人是一法界,十法界之一,人中有佛,人中的佛法界。人中有菩萨,人中有缘觉、有声闻,人中有天人,修十善业道、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人中之天。修五戒的,人中之人。修贪瞋痴的,是人中的地狱、饿鬼、畜生。所以每一界里头都有十法界。

  人中十法界听到没问题,那佛法界怎么说法?佛法界里有佛,这个可以承认,佛倒驾慈航作菩萨也行,难道佛还堕地狱?佛还变畜生?照变。给诸位说,佛要到畜生道里去度众生,他不变畜生怎么能度牠?你们念过《普品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什么身给他说法」。佛要去度猪,给猪说法,他就得要投身变个猪,跟猪在一块,天天给牠讲经说法,我们也听不懂。那是什么?佛法界里头的畜生。观音菩萨在饿鬼道里面现的鬼王的身分给饿鬼道说法。我们放焰口,我们图书馆常常放大蒙山,供的面然大士的牌位,面然大士就是观世音菩萨在饿鬼道现的身,应以鬼身得度者即现鬼身而为说法。地藏菩萨,你们看地藏菩萨这个人的像,其实地藏菩萨在地狱道里头是地狱相,不是这样庄严的,现这种庄严的相,地狱、畜生看到早就吓跑了,谁还敢亲近他?要现同类身相。你才明了每一法界里头都具足十法界,每个法界里头有「十如是」。「十如是」在三十一面,倒数第四行,圆圈底下,我们以前在《法华经》大意里头讲过。

  【千如者。一界有十如是。法华经云。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这一共十如,叫「十如是」。诸位特别要注意「如是」两个字,佛经一打开,第一句话是什么?「如是我闻」,「如是」两个字就包括多大的范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理没有一样不包括在里头。千经万论所讲,讲的是什么?就讲「如是」两个字。你要是有佛经,佛经讲什么?佛经就讲「如是」。《法华经》里头把一切法归纳为十大类,每一类里头都有无量无边。相,相状。这十大类跟诸位说,是一桩事情,所以才「如」。相,相如其性,如是。相,相如其体,如是。没有一法不如,万法皆如,万法是一不是二,为什么皆如?因为万法都是你自性变现出来。

  前面在实相里面讲,这里讲百界千如,是无不相的实相,没有一法不与无相的实相相应,所以它怎么不如?如就是,不如就不是。所以《金刚经》上解释「如来者」,解释「如来」这两个字,「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就是此地讲的「百界千如」,「如义」就是「如是」。所以这是个纲领,也是教给我们观察一切法,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随拈一法都具足这十个意思,随便拈一法,它有相、它有性、它有体、它有力。力就是力用,就可以有能力。作是它的作用,它造作,它有因、它有缘、它有果、它有报,本末究竟是指从相一直到果报一定具足这些条件,无论哪一法,没有一法例外。

  【百界各具十如。是则成千如。复有假名一千。正报一千。依报一千。共有三千。复有理具三千。事造三千。古人云。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也。】

  一念具足,百界千如,天台家讲「一念三千」,就是这个意思。「一念三千」实际上讲的什么?就是我们整个宇宙万有,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你一念变现出来,一念三千就是这个意思。就像我们作梦,我们梦境是一念变现的,没有先后,不会说是你作梦的时候,先变一个天,然后再梦到一个地,然后再梦到山河,再梦到树木,没有这个层次的。所以现代这些科学家在寻找宇宙的起源,好像有什么时代、什么时代的事,那叫做在打妄想。一剎那,一次完成,决定没有先后,先后是你的妄想,没有先后,一次完成。

  这个一次完成的,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譬如我们看电影,银幕上是空寂的,电影底片照在银幕上,是不是一次完成?第二张底片接着来,它还是一次完成的。你说有先后?没有先后,张张都是一次完成。佛在楞严会上讲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把这两句话用在电影银幕上是不是非常的恰当!「当处出生」,显现了;「随处灭尽」,第二张又现了,一秒钟二十四张,张张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哪有先后次第!

  所以那些科学家费尽了精神,天天在打妄想,写了好多书,那个书都叫做梦想,是一场空,没有意义。什么宇宙的起源,最初是什么样,以后又变成什么样,都在打妄想。所以你记住,「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唯有佛法才能说出这个真实义,宇宙万有的真相。这些是真实的事相,就叫实相,真实相,不是科学家、哲学家与这些宗教们能够道得出来。如果他们能道得出、说得出来,佛绝不多事。别人说了,我还说干什么?不用说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省事了。正因为大家想知道,而别人说不出来,佛不得不出现世间为我们指出事实的真相,所以这是说「不可以言其无,不可以言其有」。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要解  (第五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1-004-0005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二面,第三行,请看《要解》:

  解【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非离此别有自性。】

  这个文是继续解释本经所依的理体,就是实相。前面两句就是离虚妄相。圆瑛法师跟我们说的「性离妄相」。下面三句,「相不离性」,这个意思在前面我们都做过说明,要紧的是要细心的去体会。前面佛在经上,常常用金与器来做比喻,金不离器,器也不离金,我们拿金比作性,拿器比作相。金不是器,所以金没有相,它是离虚妄相。相也不离金,就是器决定不离金,金器千千万万种,无论差别再多,它都是金,离开金就不叫金器了,所以相不离性,性不是相。

  为什么说性不是相?如果性也是相,这个相就不能变,它要变的话,那就不是一个真实相了,真实是永远不能变更的。我们晓得,凡是有相,它都是常常在变化。常常变化,所以佛说这个相是虚妄相,不是真实相。这个妄相,它不离性,器器都不离金,金不变,这个我们很容易能够明了的。金是不会变的,所以你有十两金子,我喜欢做成项链,项链的相,还是十两金子。我不喜欢了,我把它熔成一个镯子,镯子还是十两金子,金没有变,不变的是性,常常变动的叫相,诸位把这个道理明白之后,这两句经文就好懂了。

  「性」,它不是妄相,妄相决定离不开「性」,所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见色闻声无不是明心见性。哪一个妄相不是自性变现的?哪一个妄相的实体不是自性?这个比喻明白之后,我们再看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的这段话,『离一切缘虑分别』,这非常重要。什么叫「缘虑」?缘虑就是攀缘心,缘是攀缘,虑就是思虑,缘虑心是指第六识,所以常常打妄想,想东想西、想前想后。「分别」,范围就更大了,八个识都有分别,八识里面,分别功能最大的就是第六意识。所以这个缘虑、分别,它上面加了「一切」,是第六意识所起的这些妄念。诸位要晓得,这个不是自性,自性里头没有这些东西,没有一切缘虑、分别、言语、文字。不但没有缘虑、分别,言语也没有,文字也没有,正如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说无相的实相。

  无相的实相是讲的我们真心理体。真心理体,它起作用的时候,有缘虑,也有分别,也有言语,也有文字,这四句代表一切万象。一切相,不管是你心里面想的相,凡是外面境界上的事相,都是从本性现起的,离开了自性,决定不能现相。妄相,也是自己自性变现出来的。在这里,我们就应当要体会得到,尽虚空遍法界只有一个自己。佛法里面常讲「全妄即真」,尽虚空遍法界只有一个自己,无有一法,不是自己变现的。就好像作梦一样,梦中所有的境界,梦里面有相,有相分。梦里面有自己,你自己也会胡思乱想,那是见分。见相两分,统统是自性变现之物,我们眼前山河大地,我们这个分别、妄念,哪一法不是从无相的实相变现出无不相的实相?圆瑛法师的批注,如果诸位要有的话可以做参考。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解【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末后这一句很要紧,由此可知,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都叫做方便法,为什么?是不得已勉强说的。你可不能执着佛真有法可说,那就坏了。佛无有法可说,不但是无有定法可说,简直是无法可说。好比一个人,我们这个人身体很健康强壮的时候,你遇到一位医生,医生对你无药可用,你身体健康,你没有病,不需要,没有药物可用,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他没有药;你有了病,有病才有对治你病的,那个就叫做药。药从哪来的?药是因为你有病而建立的,你没有病就没有药了。

  众生有病,佛才有说法,说这个法是给我们治病的,我们什么病?烦恼的病、见解的病、妄想的病,佛说一切法是把我们这些病拔除,如何拔除?要自己开悟,自己如果一开悟了,烦恼就没有了。你有烦恼,你要晓得可怜,众生烦恼本来无、缘虑本来无、分别本来无、执着本来无;去掉了,你就成佛了。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我们在讲堂里不知道讲了多少遍,执着不破不能成就。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破执着的。人我执破了,这是讲执着的根本,大根大本就是一个我执、一个法执。

  你无量无边的烦恼,从哪里生的?前面跟诸位讲过,我们过去在《十四讲》里面,大专讲座《十四讲》的一开头就讨论这个问题。烦恼障是从我执生的,没有我哪有烦恼?因为有我执、有我见,才有烦恼、才有贪瞋痴慢,谁贪?我贪,谁瞋?我瞋。「我」都没有了,那问问贪瞋痴慢是落在谁的身上?就没有了。所知障的根本是法执,破了法执就大开圆解,就是经上讲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你全都恢复了,你就是全知全能,像大经里面讲「无有一法不知,无有一法不见」,我们在《华严经》上读的。你今天为什么不知不见?就是因为你有所知障,所知障是什么?自以为有知。《楞严经》上说的「知见立知」,那就是所知障,那就是法执。

  佛陀当年在世,弟子当中,舍利弗代表的是智慧第一,有人到佛的面前向佛请教,舍利弗为什么他的智慧那么大?有人请教佛,为什么他智慧那么大?佛就举了精舍里面那个鼓,做个比喻来答复他,他说:「你看到鼓没有?」「看到了。」「鼓敲的响不响?」「敲的响。」「鼓里面有什么东西?」「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佛就说:「舍利弗的心,就像鼓一样,什么都没有,所以表现出来是无所不知。」这是佛在经典里面有这么一段公案,告诉我们,心空了,智慧就现前了,心里面有一点点东西,智慧就障碍了,你就没有智慧。

  所以今天人读经、听经,不会听、不会念,为什么?经典的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7 11: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