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58|回复: 7

[其它话题]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六十八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7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六十八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68



  请掀开经本,一百九十三面,因缘十义裡面的第二段:

  【二酬昔行愿者。】

  『酬』是酬偿,过去生中在因地裡面所发的愿,在果上,一定要将这个愿能够实现,我们世间人所说的还愿,作佛菩萨也要还愿,要还度众生的本愿。普贤菩萨的愿是非常稀有殊胜。我们看这段文:

  【昔在因中。愿周法界。依愿起行。但为众生。故今酬之。遍说遍益。】

  这段文是清凉大师写的。下面注解是宗密大师的注。我们看注,这段文的意思就会很清楚了。看钞,钞就是注解。

  【二酬昔行愿至遍益者。】

  就是指前面这段。

  【因既愿周乎法界。】

  『因』是讲过去生中他发愿,这是因。既然愿周法界,那在果上,一定要说法利益众生,这是必然的。因,实在讲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经文还在后面。普贤菩萨的愿跟一般人的愿不一样,就是他是称性的。所以普贤这十愿,无论是哪一愿,我们决定做不到。要到什麽人才能够做到?经上跟我们讲,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华严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才能做到少分,不能做圆满,可以做到少分。为什麽?称性,破一品无明,就见一分真性。这个时候跟普贤愿王有一点相应。没有见性,那总归是做不到。虽然做不到,我们要知道,才知道佛法的博大精深,才知道菩萨修行境界是广大无边,值得我们讚歎,而是我们所嚮往的。

  他的境界『周乎法界』。周是周遍,周遍法界。譬如说礼敬诸佛,他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一切诸佛,不是指十法界裡面,已经成佛的那个佛,不是指这个;他是指称性,那麽性上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是诸佛。在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众生有法性,所以情与无情统统是诸佛,你看这境界多广大,我们能做到吗?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今天跟这个好,明天跟那个恼了,能叫诸佛吗?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他的愿大,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今天虽然做不到,但是发愿也要发这麽大。为什麽?如果没有这样的大愿,跟普贤菩萨就不相应。跟普贤菩萨不相应,还不要紧,跟阿弥陀佛也不相应,这个问题严重了。我们要求生西方,一定要与弥陀本愿相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周乎法界,跟普贤菩萨这个愿力没有两样。所以大经,就是《华严经》上说,菩萨要不修普贤行,就不能证无上菩提。西方极乐世界,凡是去往生的,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到实报庄严土的上上品,统统都是修普贤行的;换句话说,西方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由此可知,普贤菩萨、《普贤行愿品》,与淨土宗的关係是多麽的密切。魏源将这部经附在淨土三经,成为淨土四经,有道理。它确实是一,不是二。

  那因上既然发这样广大的心,到他有能力的时候,他一定兑现。我们今天也发这个大心,发大心是我们没有证果,所以有这个愿,愿不能兑现。为什麽不能兑现?因为有烦恼障、有所知障,障住了本性,本性不能透出来,原因在此地。这就是说明佛菩萨为什麽要讲这部经,这部经跟《无量寿经》等无差别,都是『遍说遍益』,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处不讲的。凡是有缘分遇到这个经典,听到这个经典,能信能愿,没有一个不得利益的。这个利益跟《无量寿经》同样殊胜的利益,因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都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这个利益是第一无比的殊胜。

  【果必遍说酬之。】

  这是一定的道理。

  【如源远则流长。根深则果茂。】

  这两句话是比喻。『源』是水源。水源要远,这个河流一定长。像在中国,长江、黄河,距离大海很远,那个发源地很远,当然这一条河就长了,这是一定的道理。树,这根要深,这个树一定大,一定茂盛,所以说『根深则果茂』,果实茂盛。

  【然因虽无量无边。统唯此二。】

  『因』,因地发愿,不管你发多少愿,普贤菩萨十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一切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弘愿,说实在的话,归纳起来不外乎「遍说遍益」,都是为了众生,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故下疏有车轮鸟翼之况。】

  『况』是比况。『车轮』,古时候的车是两个轮。马车,马拉的,两个轮。『鸟』,两个翅膀。这就是比喻行愿的意思,有行没有愿,不行;有愿没有行,也不行。有愿没有行,那个愿是空愿;有行没有愿,这行叫盲修瞎练,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所以都不能成就,一定要愿行具足。

  【愿周遍者。现相品云。毘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恆转无上轮。】

  『毘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遍一切处,这是法身如来的称号。诸位要晓得,法身没有形象,哪来的称号?如果不将他建立一个假名,说法的人不好说,听的人也很难体会,这就必须要借假名做一个工具。以这个工具启发我们自己的心性,开发我们真实的智慧。法身本体遍一切处,万事万物都是这个本体变现出来的。没有体,哪裡会有现象?没有现象,哪来的作用?体相用,实在讲,是一而三,三而一。本性周遍法界,实在讲,一切法界,都是本性变现之物。本性本觉,本性决定不迷。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裡面跟我们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本有的,这就是愿周法界的意思。

  『一切国土中』,这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或者是说,无量无边恆沙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没有不说法的。佛是怎麽个说法?佛是应机说法。像《普门品》裡面所讲,应以什麽身说法,他就现什麽样的身;应该说什麽法,他就说什麽法。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没有身。没有身,才能够现无量无边身;没有说,才能够有无量无边说。这就很奇妙,我们就很难懂。我们因为有身,执着有个身,就不能变现很多的身。什麽时候你会分身,你也会像佛菩萨那样变无量无边身?几时你把那个身忘掉了,你就会变了。你这个身没忘掉,这是我,我只有一个,不可以有两个。等到我忘掉了,那就可以分身了,可以变无量无边身。几时把知见忘掉了,那你就无所不知,你就可以说无量无边的法。今天所以不能说法,就是因为我们有知,这坏就坏在有。有,就是有分别、有执着,就坏在这个地方。离一切分别执着,就叫佛,就叫菩萨;有一切分别执着,就叫凡夫,就叫众生。所以佛是无处不现身,无处不说法的。像《愣严经》上所讲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感应道交。由此可知,佛没离开我们,无论在什麽时候,无论在什麽处所,佛菩萨都在我们身边,看我们自己能不能有感,我们有心去感,佛菩萨无心而应。这是说的愿,这个愿很重要,没有愿就不能起感应的作用。再看底下一句:

  【行周遍者。】

  『行』是修行。

  【主山神偈云。】

  这都是在大经,前面这十二卷。

  【往修胜行无有边。今获神通亦无量。法门广闢如尘数。悉使众生深悟喜。】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很不容易体会的,那就是《华严经》上教给我们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是什麽?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众生、一切国土、一切法界。一是什麽?一就是自己,一切即一,统统是自己,自己就是虚空法界依正庄严,这个事实很少人知道。佛给我们说了,也很少人相信。但是告诉你,这是事实。如果不是事实,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就说不通。确实,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禅宗,禅德悟入这个境界,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隻眼,就是这个意思。尽虚空遍法界是一切,沙门一隻眼是一,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就是这个意思。

  『主山神』是谁?主山神就是普贤菩萨,就是毘卢遮那如来。如果诸位还不能够体会,这不得已再说个比喻。这部《华严经》所讲的华藏世界海,《华严经》前面十二卷是讲毘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那个看起来很热闹的。就像我们作梦一样,梦中的境界。作梦的时间不长,醒过来之后,还能记得很清楚,刚才我做了个梦,想一想,梦裡的境界还没有忘掉。那你再想一想,那梦中的境界从哪来的?全是自心变现的,心外无梦,梦外无心。当你作梦的时候,你整个心就变成梦境,整个梦境就是你的一个心,你把这一个理推广,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们真如本性的梦境。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心,这一个心就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也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所以你说主山神是普贤菩萨讲得通,你讲主山神,就是毘卢遮那如来,也讲得通。为什麽?一切即一,怎麽讲不通?所以主山神所讲的这些话,就是普贤菩萨说的,就是毘卢遮那佛说的。我们在这裡不要给他分别,这是个山神,还不如佛菩萨,那就错了。我们初看《华严》,也是看到经上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裡面怎麽会来了鬼神?是不是?鬼神是六道裡面的,怎麽会有这些东西?这就是不懂一与一切的道理。那这些,不要说鬼神,比我们这些人。我们凡夫是不会说偈,不会说偈也不要紧,杂心閒话,也就等于这个偈颂一样。是不是本性变现出来的?当然是本性变现出来的,没有例外的。所以善财童子眼光裡面看我们,都是大善知识,大善知识就是诸佛菩萨。这是《华严》跟《圆觉》上都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一切众生,包括了有情众生、无情众生,这是《华严》圆满的境界,经上常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往修胜行无有边』,这个往是指往昔,统统是从因地上讲的。菩萨在因地上修胜行,胜是殊胜。行,哪有胜与不胜的道理?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来说,布施、持戒,菩萨行归纳起来通常是六度。《华严》讲得比较详细,把六度展开来,说个十度,菩萨行门的十大纲领。什麽叫殊胜?什麽叫不殊胜?简单的说,我们讲六度,前五度是事,第六度是理,般若是理。事当中没有理就不殊胜,事裡面有理,这就殊胜了。理是般若,就是智慧。我们再说得浅显一点,因为这个说法大家听起来还是不太好懂。我们这个事,做事,心要是带着感情的就不殊胜。如果做事,这个事是依靠理智的,那就殊胜。感情跟理智,大家听起来比较顺耳,比较好懂。佛菩萨是理智的,不用感情,感情统统变成了智慧。凡夫迷惑颠倒,迷在哪裡?就是把你的理智统统变成了感情。理智跟感情是一桩事情,觉悟了就叫理智,迷了就叫感情。

  所以诸位要知道,情,决定是迷;智,决定是悟。悟的行持、行为就是殊胜行。行,实在讲,没有两样。没有两样,为什麽说胜与不胜?诸位要知道,感情,基于感情的,他造业,他要受苦;基于理智的,他不造业,所以他也没有果报。譬如讲布施,感情的,我对你不错,你看我布施给你,我帮助你。我没有忘掉,对方也没有忘掉,我帮助你这些钱财物品也没有忘掉,那你就得受果报。这就造业,业牵后有,来生要受果报。那个觉悟的人,他虽然行布施,他晓得没有我,也没有你,也没有布施之物,三轮体空。为什麽?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什麽也没有。什麽也没有,他的心清淨,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所以他不造业。同样是事,所以佛菩萨修布施不造业,我们凡夫修布施,裡头造善业、造恶业、造无记业,总不外乎造这三种业。佛菩萨布施,心地清淨,三轮体空,他不造业。不造业,不得已,勉强给它安个名词,叫淨业。淨业就这麽回事情,三轮体空,心地真正清淨平等,那这个行就殊胜了。殊胜行才无有边,不是殊胜行,有界限的。为什麽?你心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界限。这个殊胜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心要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心之大,就跟虚空法界一样。所以他虽修一行,这一行也尽虚空遍法界,这就无有边,他那个功德就是没有边际。

  现在他修行圆满证果了。证得果位,能力就恢复了,这个能力是本能,称性的德能,就叫做神通。他的能力也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能够随类化身。如果我们拿《无量寿经》上那个话来说,他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尽虚空遍法界,那个众生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他有这个能力。他知道,所以他才能应。众生起心动念,他就来应,有感始应。我们与诸佛菩萨的感应道交,就跟太虚空的电波一样,从来没有中断过。这种感应,有明显的、有不明显的。明显的,叫显应,不明显的叫冥应。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今天作善,诸佛菩萨会有给我们做增上缘,帮助我们的善行坚固,帮助我们的善行扩展。我们今天动个念头想作恶,诸佛菩萨也有感应,这个感应有冥应、有显应,将你这个恶有限制,不要扩大,慢慢消灭,统统都在保佑,我们不知道。学佛的人,佛菩萨保佑你;不学佛的人,佛菩萨还是保佑你。为什麽?佛菩萨心是平等的,没有分你是学佛的,他不是学佛的,没有分这个。你是学佛的,他学基督教的,他也没有分,他一切平等。甚至于你讚佛的,他是谤佛的,谤佛的,佛菩萨还是平等,他没有分别。所以这个感应是普遍的,这点我们要知道。他这个能力的恢复是无量无边。

  『法门广闢如尘数』,这个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这是讲帮助一切众生,方法、门道无量无边,像微尘数那麽多。这是真的,这经上常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那还是归纳的头数,那并不多。真正讲,这个法门是无量无边的,像尘数;目标只有一个,都是帮助众生开悟,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决定没有分别,没有界限。这普贤行愿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以清淨心、平等心,甚深觉悟之心,处事待人接物,就与普贤行有几分相应了。

  【今说普贤行愿。正是此因也。】

  『普贤行愿』,确实是这样的因,而得的这个结果,特别是修淨土法门的。所以修淨土法门,我们常常提醒同修,我们要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心量不广大不行。所以要时时刻刻存心帮助一切众生。但是要记住,帮助一切众生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这个感情用事,在佛门裡面常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佛家常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结果变成祸害,变成下流了。什麽原因?是你感情用事,你没有智慧。众生在有苦难的时候,我们要以善巧方便。这个善巧方便就是裡头有智慧,他能不能接受?他能接受多少?在什麽方式之下他能接受?这就是讲无量的法门了。这一种方式不能接受,再用另外一种方式,他可不可能接受?所以没有智慧做不到。我们再看下面第三段:

  【三遂通物感者。谓佛证涅槃。寂然不动。机宜叩圣。感而遂通。若无感缘。佛说何益。】

  所以佛说不说法?佛是有感就有应,众生没有感,佛就不应了。其实诸位要知道,众生哪有没有感的?起心动念就是感。我们问,你一天到晚会不会起心动念?你要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石头,就是木头。你既然不是木头、不是石头,你当然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与佛菩萨相感。但是此地这个感是讲善念,不是讲恶念。善念当中,还要求明心见性,求成佛作祖,有这个念头。所以这个地方讲,『机宜叩圣,感而遂通』,这个感应不是普通的感应。如果说普通的感应,那就我刚才所说的,无时无处不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起恶念,也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是感佛现身说法,是专门指这桩事情来讲的。我们看底下的解释,《钞》裡面:

  【三遂通物感至何益者。】

  这是指前面这段文。先从比喻上说。

  【夫风息浪澄。海现万像。妄尽心寂。佛应群机。】

  这个比喻很好。风比的是境界,外面的诱惑;浪是比喻内心的妄想执着。我们用妄想执着来说,因为《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不能成佛,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根本,妄想执着就是浪。『风息浪澄』,是内外都清淨了,这是比喻大海水平静,水平静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的境界相就照得清清楚楚。『海现万像』,就照得清楚。有风有浪,水虽然有照的能力,这个能力失掉,不能现前。这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智慧、德能。现在为什麽没有了?就是我们在大风大浪当中,外面境界诱惑我们,裡面的烦恼不断的起现行。尤其是现代的社会,恶浪滔天,怎麽能够见到本性?幸亏有一个带业往生的法门。如果没有这个法门,这个时代的众生,可以说,没有一个能得度。这是讲真话,没有一个能得度的。你们想想,你能够不受外面境界诱惑吗?你的心在一切境界能如如不动吗?这个话说起来是挺好听的,挺容易的,真能做得到吗?不容易。

  底下两句,这正说,『妄尽心寂,佛应群机』。《金刚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明白,《金刚经》,中国人读诵的多,是有道理的。经文不长,一切要紧的道理,它统统都说到了。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笼统的讲,也是总说;细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麽叫有为法?诸位要看看《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将一切法归纳成一百大类,就叫做百法。所谓百法是一切法。这一百大类裡面,又把它分做五组:第一个是心法,有八个,叫八心王,也叫八识;第二个,叫心所有法,有五十一大类;第三个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大类;第四个叫色法,色法是物质,有十一大类;最后一类叫无为法,有六大类。换句话说,前面九十四种都是有为法,都是妄,都不是真的,这裡面包括我们今天的思想见解,我们讲心法、色法。色、心二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能把这个东西真正看清楚、真正明白了,就尽了。这个尽,绝对不是把它统统断尽,哪能断得了?你有那个断的念头,你就是妄心,妄断不了妄,哪能断得了妄?你真正明瞭,就没事了。明瞭什麽?不碍事。你不明瞭它,它会害事,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它就害事。你明瞭它,它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华严境界。你要断它干什麽?它要真有,你断它;它没有,根本是假的,你断个什麽?你假使想断它,已经犯了大错了。它是虚妄的,你断它干什麽?所以只要把真相明白了,没有妨碍,这叫妄尽。怎麽晓得妄尽了?你的心在境界裡面是清淨寂灭的。换句话说,你心在一切万法之中,也像《金刚经》上讲的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相就是什麽?不着相。相有没有?相有。吃饭是相,穿衣是相,天天吃饭,天天穿衣,不着吃饭穿衣之相,心裡面不执着它,这就对了。这个妄就尽了,心就清淨了。心在一切境界裡头,不动心,不取不着,不将不迎,佛在经论裡面常常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就对了。随缘是清淨心,攀缘,心就不清淨了。攀缘什麽?你有造作,你已经起心动念了。随缘没有造作,「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诸佛菩萨弘法利生,他的态度是随心应量,你看这个多自在。特别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得清清楚楚,大陆上十年文革,把佛法破坏殆尽,佛菩萨随心应量,没有感觉到这个很痛心,那个很惋惜,没有。佛菩萨看了还会痛心,那佛菩萨已经变成凡夫,就不叫佛菩萨。我们凡夫看了很痛心,那是我们凡夫,佛菩萨看到没事。

  下面这句是讲大用无方。「佛应群机」,群机,上到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这裡面就包括了真妄、邪正、染淨、善恶,统统包括在裡面,没有一个他不应的。能明白这个事实,才真正能体会到,世俗常讲佛门广大,真大。这不是假的,普应群机。

  【然澄海虽常能现。无外器而何现。】

  这再从比喻上说。『海』,没有风浪,没有浪了,清淨了,它能现。但是没有外境,它现什麽?像一面镜子一样,它一定要照到外面境界才能现。

  【佛智虽常能谈。无感缘而何说。】

  佛能说一切经,但是没有感,就跟那个水一样,没有外面境界,它不能照。外面天空有一片云彩,水裡头现了一片云彩;外面有个太阳,它水裡头现个太阳;外面有山,水裡头也现山。它要靠外面境界才能现。换句话说,佛菩萨说法,有人想听法了,这叫机感相应。大的根机,向佛请教,佛就跟他讲大法;小根机向佛请教,佛就跟他讲小法。佛有没有说法?佛没有说法。就跟那个水,清淨水裡面现的影子,它是不是真的现了?没有,自自然然感应道交。所以佛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是这麽一桩事实。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在这个世间,常常感到世间苦,只有苦,没有乐;诸佛菩萨只有乐,没有苦。什麽回事情?就是他的心态跟我们不一样。他的心清淨,他的心不染,所以他快乐无边;我们,这是见色闻声都落印象,都起分别执着,都生烦恼,所以苦难无边,轮迴无尽,就这麽来的。这些统统说的事实真相。

  【故大疏云。】

  这个『大疏』,就是《华严经疏钞》。

  【昔因法尔虽能常遍。约可流传。皆由机感。其犹上有白月。下资澄潭。潭清影现。机感应生等。】

  这是解释,引《大疏》裡面的一段话来说明,这段话很容易懂。『昔因』,是因地当中所发的弘愿,果地上自自然然『常遍』常益,这是自然的。也就是说尽虚空遍法界,现身说法,这是自然的、必然的这个道理。可是要就相上来讲,一定要有人求佛法,佛菩萨才会出现,才会为你说法。诸佛菩萨可以说慈悲到了极处,这些众生根性熟了;所谓熟了就是说,跟他讲佛法,他能相信,他能接受,他能理解,他可以依教奉行,他能够得到利益。可是怎麽样?可是他还懵懂,他不晓得自己有这个能力。所以从来也没有发个念头,去求佛、去求法,从来没有,在这种状况之下怎麽办?佛跟菩萨统统都来,来唱戏,来表演。佛下来了,他示现成佛,那其他诸佛下来,就做我们普通的老百姓。这些人去找佛、去求佛法,向佛请教,这一问一答,让我们旁人一听,我们也恍然大悟了。这就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所以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全是诸佛菩萨再来的,绝对没有一个是凡夫,都是唱戏,他唱那个角色,他扮演得很像,这麽来的。这才看到诸佛菩萨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我们自己要觉悟了,真正想求,那不一样,这是帮助我们觉悟。悟了之后,说老实话,一定要求法。晓得世出世间至善的无过于佛法。佛法当中,极善的无过于《华严》。《华严》是圆满珐輪。这是说这个意思。

  【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两句。是周易之文。】

  这两句是《易经》上的。《易经》讲八卦、讲阴阳、讲感应,这是清凉大师借《周易》的两句话,来解释教起因缘裡面的感应。

  【疏乃巧随义势。拣而用之。然其机感亦有二种。一通。二别。】

  这底下就讲感应。感应,当然先说众生,众生感有两种:一种是『通』,一种是『别』。

  【通谓。凡厥生灵。皆含佛智。无不被矣。】

  这就是我先前跟诸位所说的,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跟佛菩萨统统感应道交,这是通途的说法,这是真的。别说,这就是专门讲佛法。无量无边感应裡面,单单讲求佛法,也就是求开悟,指这桩事情。

  【别谓。虽皆普被。机有优劣。】

  众生的根性不同,确实『有优劣』。所谓优,就是觉性比较高的,容易觉悟;劣,就是烦恼比较重的,业障重的,不容易觉悟的。在六道裡面,人道为优,其馀的五道都劣。不要认为天上人福报很大,福报大是另一桩事情,但是他悟性不如人,天人煳裡煳涂的。我们世间人讲傻人有傻福。天人都是傻傻的,所以福报很大,他有傻福,是不是?这是真的,天人并不很聪明,真正悟性高的是在人道。所以佛常在经上讚歎,六道,人道为贵,容易觉悟。这讲的优劣,举这个例子来说。

  【故益有浅深。】

  『益』是利益,闻佛说法所得的利益有浅深不同。

  【其犹一水。方圆任器。】

  这底下再比喻,譬如说『水』,水是一种,但是器不同,那水的形状就不一样。水装在这个杯子裡面,我们看起来圆的;装在这个方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就是方的,方圆就不同了。不是水不一样,是器把它范围住,不相同。这就是说,不是佛法不一样,是众生的根性不相同,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各得解,得解就是利益,他领悟的不一样。

  在这个地方,我又要特别提醒诸位同修,我们的心性是相同的,为什麽会不一样?拿佛法裡面的话来讲,就是你迷得有轻重不相同,浅深不一样,这个事情在迷悟。迷悟,我们听了,也很难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比较容易理解清楚一点,还是前面讲那个海裡头起浪,风浪,这容易懂一点,容易理解。风浪大,跟风浪小就不一样。大浪就迷得深,小浪就迷得比较浅一点,那个微微的浪,那就更浅了。你要懂得这个道理,然后你就明瞭,它这个浪,海比作什麽?海比作心。波浪是什麽东西?好像你起心动念,那是波浪,分别执着。那个执着是大浪,尤其坚固的执着,那不得了,那个浪太大了,那就不行,你的悟性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清淨心非常重要。换句话说,所谓根性优的,就是心比较上清淨;根性劣的就是心不清淨。心不清淨,就是烦恼多、妄想多、知见多,这都是麻烦。佛法的修持,给诸位说,没有别的,恢复清淨心而已。

  叫你念佛,一天念十万声,干什麽?恢复清淨心。为什麽?不念佛的时候,你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是大风大浪。念佛的时候,也想,只想一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想一个。一个,这个浪就小。所以由大浪减少到小浪,由小浪最后就没有了,浪就没有了。念到真正心地清淨,这个佛号也不要了,那就成功了。所以念佛、读经、参禅、持咒,方法儘管不同,目标都是一个,恢复清淨心,都是这个目标。心地清淨了,给诸位说,业障就没有了。什麽叫业障?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那就是业障。你们也常讲,我业障很重,赶紧去拜个忏,去消消业障。你去拜个九十九天梁皇忏,你还起不起心动念?如果还照样起心动念,那你这九十九天的梁皇忏是白拜了,没收到效果。

  所以说老实话,不如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祕诀,我们常常讲,三句话九个字: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是祕诀,念佛的祕诀,换句话说,就是恢复清淨心的祕诀。用禅家的话来讲,就是恢复本来面目的祕诀,也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祕诀。这个方法真是在一切法门裡面,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最可靠,也最快速。你果然依照这个方法去修,没有不成就的。真照这个方法,念上三个月就见效了。好像吃药一样,我们这个病,病得很久了,无始劫到今天,这个病没好过。这一服药给你下去之后,如果你认真,果然是依教奉行,三个月就有起色。什麽起色?妄念少了,心定了,不会再煳裡煳涂了。这就是好境界,这就是效果。念上半年,你的信心就具足了。二年、三年,你可以见佛了,这一点都不假。不间断,是日夜都不间断。那念累了怎麽办?累了就睡觉,睡好了,马上就接着,就是这个方法。不是叫你不睡,不睡是做不到,可是怎麽?你将来愈念愈精神愈好,愈念睡眠愈少,这是真的。可是念累了,你就睡,你就不要顾忌,睡八个钟点、十个钟点、二十个都没有关係,不要说,我睡得太多,你看又打妄想了,又夹杂了。告诉你不要夹杂,你怎麽又可以夹杂?不要夹杂,一切顺其自然,这样修行就自在了。所以睡好了,接着就念,念累了就休息,决定成功。不能夹一个妄念,这个很重要。下面,这也是大分,把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种。

  【略分五种。一正为。】

  这是说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是对什麽人说的?主要的对象就是『正为』。

  【谓一乘圆机。宿世曾闻。今能悟解。造观修行。或便证入。】

  这就是真正对了机。我们是不是『一乘圆机』?有几个人自己敢承认,我是一乘圆机?说实在话,不是没有,有,确实有。如果要不是这样子的根机,你对这个法门不会有兴趣,从这裡能够看得出来。所以修行与前世有决定的关係。过去生中,这说『宿世曾闻』。过去生中,曾经听说这个法门,曾经依照这个法门修过,虽然没修成功,这一生遇到了,他会欢喜,这就是你有宿根。但是这个宿根是不是一乘?是不是圆教?那这就很难讲了。虽不是一乘圆机,多少有一乘圆机的气分。如果气分都没有,这个经是听不进去的。能够听得进去,听得很喜欢,总有一点气分。

  一乘圆机也是培养来的,很可惜,现在我们的环境不如从前。从前寺院丛林就是学校,像清凉大师当年在世,五台山显通寺,就是他老人家讲《华严经》的道场。他一生就在一个庙裡面,把《华严经》讲五十遍。不是一乘圆机,也会变成了一乘圆机。为什麽?遍数听多了,薰习。从前讲经就跟学校上课一样,一天讲八个小时。你看佛经上常讲,二时讲经,那个二时是讲印度的二时。印度是昼夜六时,所以它的一时等于我们四小时,二时,就八小时。一天讲八个钟点经,听八个钟点经,一年一年的听,一遍一遍的听,怎麽会不成一乘圆机?这听听,就听圆了,那环境好。现在,虽然科技很发达,没有这个环境。纵然能够利用录音带,这一部经从头到尾讲下来,我概略估计一下要三千个小时。一天听八个小时,可以,一年,一年可以听一部。可是我们要问,找谁来给我们讲一遍,把它做成录音带?讲一遍,如果一天讲四个钟点,要整整讲两年。一天讲两个钟点整整讲四年,缘难得!

  我倒是有个心愿,过去曾经跟诸位同修讲过,我们很想将来能够有一个弥陀村。退休的同修,我们住在一起,天天讲,你没有事情都来听了,这个可能办得到。但是弥陀村在台湾做不容易,土地取来太难了,还有建筑的费用太高,也就是我们没有福报。这次我到大陆,在北京,访问中国佛教协会。正好遇到青岛湛山寺的住持,明哲法师,他给我说,赵朴初老居士,想在青岛办一个佛教老人院。前年我遇到赵朴初,我曾经把我这个弥陀村的构想跟他谈过,他很有兴趣。湛山寺这个住持,他愿意提供土地。大陆上建筑的费用很便宜,如果能够照美国老人公寓的模式来建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的确在大陆上是非常的理想,退休的老人到那裡去住。

  美国的老人公寓,一个单位就是一户,大概合我们台湾十五坪,它有一个卧房,一个套房,有一个小客厅,有一个小厨房。老人,可以夫妻两个人同住,也可以单身一个人住。有现代化的卫生设备,公共设施我们希望有一个念佛堂,有一个讲堂,有一个图书馆,有一个活动中心,有一个大餐厅,这公共场所。我跟他们谈,他们很有兴趣。他说,法师,现在我们土地也有,我们构想也有,没钱。所以我就给他出主意,我说如果照美国这个方式来建,一户这麽一个单位,会住得非常舒适,包括所有公共设施在内,每一户分担一万块钱,能够有两百户,这个弥陀村就盖成了。这个一万块钱是美金。我叫他把计画做好,把章程订出来,土地规画出来,然后来找我。我说我们台湾、香港、海外有很多退休的老人都愿意回来养老。

  但是,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天天念佛,要天天讲经。如果不准讲经,不准念佛,我们不来。你全国不准讲经,我这个地方可以讲经。可以讲经、可以念佛,我说我们都愿意回来养老。一个人一万块钱,在我们台湾人来算说是不多的。可以在那个地方真正念佛,度过我们理想当中美满幸福的晚年。现在看他那边的反应如何?我说,你统统做好了之后,我们有兴趣的同修,退休的同修,我们去看,到现场去看。看到满意,我们就签名,就预约,预约不付钱。到什麽?到他预约的额满。譬如说两百个名额,两百个名额都满了,开工了,我们才付钱给他。那这个裡面将来管理是我们要参与,或者组织董事会,或者组织理事会,我们参与来管理,共同来管理。

  我也希望中国,真正建筑一个现代化的佛教修学道场。他们现在恢复这个寺庙,这个寺庙是观光旅游的处所,不是道场。那个地方,像上海玉佛寺、龙华寺,每天去游览参观平均是三千人,热闹得不得了。那怎麽能念经?怎麽能念佛?不可能。那是观光旅游的场所。那现在建这种,像弥陀村这一类的,这是现代化的,这是真正修学的道场。一方面修行,一方面在裡面培养人才。所以我建议他,开始,佛法大小乘十个宗派,每个宗派建一个。我们在青岛湛山寺,建淨土宗的,那个地方好。中国大陆有个俗话说,「前生修得好,今生住青岛」。青岛的气候像美国的旧金山。但是比美国旧金山好,美国旧金山什麽?雾太多了。青岛,这是天气非常之明朗,跟旧金山不一样,比旧金山好得太多,是中国最好的一个城市。所以选择在这个地方,是好,是很理想的。那我现在跟他保持联繫,希望这个事情能做成功。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发表于 2020-4-17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正藏第17册No.0727十不善业道经

敬摘自《在家居士应读佛经内典》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正藏第 17 册 No. 0727 十不善业道经




  No. 727

  十不善业道经

  马鸣菩萨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此十不善业道,体性是罪,若乐求佛道者,远离彼过,当如是知。

  何等为十?所谓身业三种,语业四种,意业三种。于是义中,今当解说。身三种者,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语四种者,妄言、绮语、两舌、恶语;意三种者,贪、瞋、邪见。

  云何杀生?谓于有情率先见已,次审其名,决定欲杀,动身施作,断其命根。如是五缘次第具足,成杀生罪,定感彼果。

  云何不与取?谓于他物先窥觇已,而起审虑,决定欲取,动身所作,即盗其物。具足五缘,成不与取罪。

  云何欲邪行?于此罪中而有四类,非处、非时、非分、非往。非处者,谓于诸佛菩萨经像、和尚阇梨、父母所止,或相邻近,皆所不应。非时者,谓于昼日,或偶月事,怀妊新产,彼不乐欲,及病恼等,或受净住八关斋戒,皆非其宜。非分者,谓于面门及以非道,童男处女,自执持等,俱不应作。非往者,谓于他妻,及比丘尼、亲族、异趣,及炫卖等,设自境界作非梵行,所不应理。如上当知。

  云何妄语?谓于见物或他遗坠,审知是已,决定而取,彼若寻求起虚妄说,具是五缘,成妄语罪。

  云何绮语?谓于他人以染污心,增饰其非,对彼而说。

  云何两舌?于他所有隐密等事,以非理言,而作离间。

  云何恶语?谓于贪欲和合事相,以杂染言厉声而说。

  云何名贪?于他财富及彼受用,起爱乐心,非理希望。

  云何名瞋?谓于有情起忿恚心,而作损恼及捶打等。

  云何邪见?谓无施等、无彼后世、无供养事、无佛世尊声闻缘觉、无罪无福、无所作业、无所受报。

  如《正法念处经》,及余经说。此十不善业道是地狱因,于十善业道应当修学,则于恶趣永不堕落。

  十不善业道经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06: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