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72|回复: 0

[法师开示] 念佛能满一切愿——但为什么很多人没满愿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18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念佛能满一切愿——但为什么很多人没满愿呢?



净土五门修法——随顺得入果地觉》

慈法法师讲授

佛光明是无碍光明,能满一切众生所愿。有的人为何不能满足,无明犹在?依止昙鸾法师讲法,有三种因。要把一个法则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成熟,需要用功夫。通过表相与本质的观察,我们能了解应该怎么做。表相的作用差别,本质的平等——这两种作用力,我们若择取不清,就不能如实修行。佛陀的功德是里表一如的,光明、智相、威德等等都可以来如实了解佛陀。佛陀与众生的差别,就是诸佛里表一如,影畅表里,功德圆满,平等安住。凡夫以表相的习惯习气,把佛性蒙蔽了。若如实了解,我们修行就会有相应的作为。这是个很简单的意识心理的转折点,若转不过来,我们的修行就会背道而驰,作为就会南辕北辙,越走越远。

这是十分重要的观察。如实了解自身与有情的迷失于表相,在差别、习惯中流转,而不于佛性上作认知与随顺。所以我们念佛忆佛,彰显我们本质的佛性的作用,让佛性起作用。但往往我们在意识上能接受,在作为上会忘记,其作用力大为削弱,以至在日常生活中丢失其作用。我们在学习中,还容易谈于习气或表面现象的差别,并去强化它。如回忆过去、期盼未来,别人如何,我怎么样……这些现象的东西,我们还是很在意。对于本质的安住与佛性的随顺,或者忆佛念佛的心理愿望比较薄少。所以依然在表相上奔波,产生烦恼,在现缘中迷失。当下最珍贵的觉悟机会就被业习蒙蔽着,作为迷失有情生存着。

为什么有的人念佛或持念佛名,不能与功德相应,不能满足愿望?为什么无明犹在?因为对自身与有情的观察不够。若观察足够,抉择十分方便。这里一定要认真——不是要费多大力气,认真恰恰是让我们轻松下来,意识条理清晰起来,这是法的相续与熏修。我们的一个举心动念或作为,尽量做得慢一点——慢一点可少造业,少成熟业相,增加自己学习观察的机会。我们在说话、做事、思维、来往等时,都可以观察自己运用的是表相的差别作用力,还是平等随顺佛性安住的作用力?可以观察自己,这是我们真正的作业,也是修行。

念佛实是为了提醒自己,让我们本质的佛性发生作用,使我们被大地一般的觉悟载负着,被不假造作、不来不去的金刚地载负着,身心意识安乐,远离五欲炽盛、争夺、排斥、好坏、是非、矛盾等的危害,在现下有觉悟的作用与守护。这个作用力我们一定要去实践,不实践则无法给予。所以佛说种种教诲方便,给予我们善巧法则,但你若不去运用,它在你的生命意识中依然产生不了作用力。没有作用力,你就体会不到法味。你的意识思想可能有接受,但一到日常生活中又回入平常的习惯作为中,不能如实修行,与名义不会相应。


依《大庄严论》(卷三):「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大庄严论卷三、八)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务,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以上卷三)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乱念。智者勤投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以上卷八)。」

摘自《安乐集讲记》慈法法师讲授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02: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