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732|回复: 4

请问在想象或记忆中所看见的东西,算是眼睛看见的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15 09: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请问在想象或记忆中所看见的东西,算是眼睛看见的吗?或是算是眼触所引起的反应吗?
佛经依据吗?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18:0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散位独头意识

  四种意识之一,为散乱心中的第六意识。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等四种分别,其中,明了意识与眼、耳等五识俱起,故称五俱意识;定中、独散、梦中等三意识不与五识俱起,故称独头意识。此散位独头意识,即不与前五识俱起,而单独发生作用,或追忆过去,或筹计未来,或比较推度种种想像分别,或意念游走东想西想,此称为散位独头意识。见《百法问答钞》卷一。

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
又经查,对于先天性盲人而言,或是在婴儿时期就已失明的盲人,做梦时,依然是不可能看见东西的。
如果是后天性的盲人,他们在做梦的时候还是可以看见现实中存在的画面,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些视觉图像在他们的梦境里会越来越模糊,出现的频率逐渐减少,直到最终再也不会梦见画面。
~~~~~~
有理论、有事实,所以……
答:在想象或记忆中所看见的东西,不是眼睛看见,不是眼睛的功能。
发表于 2020-4-9 08: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象与记忆还是有区别的。想象的是独影境,记忆是带质境。

  心识缘境来说有三种境界。古德有一个偈颂在形容这三个境界:
  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

  性境不随顺我们的分别心,性境不随心,因为性境的出现完全是业力的显现,他没有个人的分别心,性境不随心。

  独影唯从见。

  这个独影境唯独是从见分,这个见分就是分别心。独影境根本就不仗本质,所以独影境怎么出现呢?唯从见,从这个见分所生。

  带质通情本。

  这个带质境通于情跟本,这个本就是本质。带质境的出现通于情,就是通于我们的分别的情见,但是它又有一部分是物体的本质,带质通情本。


  比如持名念佛,这个时候我们所缘的境界是名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个时候我们内心所取到名号的境界是属于性境,不带名言。

  比如观像念佛——观像念佛要有个佛像在前面——眼睛打开取这个佛像的相状,然后取到你看清楚了,然后眼睛闭起来,闭起来以后你第六意识再现出影像,这个是带质境了。


  比如观想念佛,那是不仗本质了。我们思惟: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依报庄严。极乐世界还有阿弥陀佛,一些阿罗汉、菩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那个地方说法,神通自在,正报庄严。这种境界我们完全都没有现前,但是我们说《阿弥陀经》,从语言文字里面,不仗本质,自生影像,也可以把这个影像现出来,这就是独影境。

 

点评

我习惯用本论坛的手机版,看不到新回复的提醒,因此今天才看到这个帖子。…… ~~~~~~ 刚查了一下,以我理解,记忆应包含有质独影境与无质独影境。记忆是独影境。 参考资料:---节选自大愿法师《八识规矩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6 13:12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13: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20-4-9 08:28
想象与记忆还是有区别的。想象的是独影境,记忆是带质境。

  心识缘境来说有三种境界。古德有一个偈颂 ...

我习惯用本论坛的手机版,看不到新回复的提醒,因此今天才看到这个帖子。……
~~~~~~
刚查了一下,以我理解,记忆应包含有质独影境与无质独影境。记忆是独影境。
参考资料:---节选自大愿法师《八识规矩颂学记》
https://www.jianshu.com/p/48cb0cebfc3e
发表于 2020-4-19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梦惟冥妄想象尚取依凭。况在现轮举掷其心可准。若夫惑业所起。梯构有因。惑必违理而生。故忏务观其理。业生依事而起。故忏还须缘。事悔必勤身营构。惭愧为其所宗。理悔必析破我人。知妄是其大略。并如别录。悔法广之。是知释宗一化。大较三门。若乐罪时须弘福事。因修福故便起想著。则应破遣教思理观。如斯易夺集业可期。若滞此三全乖教意。惟夫。大圣垂世末欲增生。福顺情欣。还资故习。义须思择。断结入道。斯言极矣。世不达者。以福为道。耽附情缠。用为高胜。正是戒见二结所收。我倒常行。何能遣缚。是以通人。审权实之有从。达界系之无爽。明惑性之重轻。晓分量之优劣。莫不以罪障天人一向须舍。福为有基虽行不普。由诸八禅滞情六度不净事观及世顺善皆为有法。大论明言计并封心故非道业。至如色有初定。凡圣通行。非想极居。无生不止。终乖出要未静轮回。但为封迷不厌故也。况以乱善用充静业。有识闻之足为殷鉴。流俗儒素尚捐固我之心。但谓我能行之。故非清荡所摄。岂得心用浮动。触境增迷妄计为道。一何可笑。复闻福为有本潜神不修。身行处世何能无事。事涉罪福理必通知。且如衣食四资。无时不假。佛制取纳。惟依观门。轻侮对治。斯诚罪也。奉观勤行。斯诚福也。谓我能行。便成违理。我不能行。又是违事。违事则业系三途。违理则福缠诸欲。在凡使性何能静心。入止正见方倾苦趣。故知因修世相知何不为。惟勤观用渐当缺有。不尔沉沦还归无始。伊我同舟可不免哉。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杂科声德篇第十 正传十二 附见八

  陈杨都光宅寺释慧明传一
  高齐邺下沙门释道纪传二
  隋京师定水寺释法称传三(智云)
  隋杭州灵隐山天竺寺释真观传四
  隋苏州栖霞寺释法韵传五
  隋东都慧日道场释立身传六(慧宁 广寿)
  隋西京日严道场释善权传七(法纲)
  隋东都慧日道场释智果传八(玄应 智骞)
  隋京师日严道场释慧常传九(道英 神爽)
  唐京师玄法寺释法琰传十
  唐京师定水寺释智凯传十一
  唐京师法海寺释宝岩传十二
  释慧明。不知何人。貌仪象胡。故世以胡明为目。然其利口奇辩锋涌难加。摛体风云铭目时事。吐言惊世闻皆讽之。后乃听采经论。傍寻书史。捃掇大旨不存文句。陈文御世多营斋福。民百风从其例遂广。众以明骋炫唇吻机变不思。诸有唱导莫不推指。明亦自顾才力有余。随闻即举。牵引古今包括大致。能使听者欣欣恐其休也。宣帝在位大建五年。将事北征观兵河上。已遣大都督程文季等。领军淮浦与齐对阵。雄气相倾。帝甚忧及。乃于太极殿命龟卜之。试卦腹文飒然长裂。君臣失色为不祥也。即请百僧斋。时一会临中。獊猝未测所由。及行香讫乃陈卜意。明抗声叙致又述缘曰。卜征龟破。可谓千里路通。既其文季前锋岂不一期程捷。时以为浮饰也。至四月中。次大小岘与齐大战。俘虏援兵二十余万。军次谯合。吕梁彭越前无横阵。故下敕云。今岁出师薄伐边服。所获梁土。则江淮二百许城。东西五千余里。然龟腹长文号千里也。远验明言宛同符契。故明承此势。为业复隆。偏意宗猷。达悟登白者。其量弘矣。不测其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07: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