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17|回复: 12

[其它] 净公上人1992年无量寿经讲记全60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4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1992年无量寿经讲记全60集

无量寿经  (第一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01

  诸位同修,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殊胜的机缘,在美国第一次宣讲《无量寿经》全部的经文。在这个教室,我们从今天开始,一直到九月十八号,每一个星期有六堂课,星期一至星期五,我们的时间是晚上八点半到十点,星期六是上午十点到十一点半,这样连续大概有十二个星期一百多个小时,所以我们对于大经的研究,在时间上讲是足够了。我们用的经本,今天也都带来了,这是《无量寿经》的经本,同修们拿到之后可以带回家去,平常常常去读诵,来听讲的时候这个效果就不一样了。

  这个小本子是概要,《无量寿经》的概要,是从前讲经所谓的玄义,也就是没有讲经文之前,先把这一部经的概要给诸位提出报告,使大家对这一部经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再进入经文的研究探讨。因此,我们这一次讲演就从概要开始。这个经本诸位带回去,这个本子我们送到此地来的不多,大家带去也没关系,希望来听经的时候再带来。因为这个本子不多,经本很多。

  好,我们掀开这个概要的第二面。《无量寿经》在台湾、在香港、新加坡以及在美国,我们都讲了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听过许多的录音带。这个听多了,我相信诸位能够体会到每一次所讲的,每一遍都不一样,当然这一次讲的跟以往的还是会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这就是经典,跟学校的教科书不相同。学校的教科书,只有一个意思,只有一种讲法。而佛教的经典,无论是哪一部经典,它这个内容可以说都是深广无边;换句话说,它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略说、也可以广说。

  究竟我们要用哪一种讲法?实在讲,这必须是讲经的人他自己的修养、他自己的领悟,像凡夫讲跟阿罗汉讲,当然不一样;阿罗汉讲跟菩萨讲,绝对不会相同。由此可知,我过去虽然讲过很多遍,为什么后面讲的好像比前面讲得好,是不是有所保留?不是的。每一次讲演都是尽了全部的心力了,而是这个境界必然是年年不相同,次次不相同,于是这个经典的讲解,也就是后后胜于前前,总是后面一遍一定要超过前面,于是后听的人福报是愈大。这是事实,决不是吝法,佛法讲演它确实有这个情形,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个讲义是在「图书馆」第一次宣讲的时候所讲的,是七年前编印的。第一次宣讲是七年前,这也可以看到《无量寿经》在海外弘扬的历史;在这个以前,在台湾只有李炳南老居士在民国三十九年讲过一次;这个第二次,我们就编这个讲义来宣讲了,所以七年前在台湾算第二次。以后在许许多多地方演讲,我们还是以这个讲义作依据,今天我们还是用这个本子。

  这个讲义的编写,前面第一大段是讲因缘,这个我们把它省略掉了,那是按当时情况来说的。我们看第二段前言,也是因缘的简单的报告。所讲的数据,编写这个数据,以及演讲全经的这个依据,都是根据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版本以后会跟诸位详细报告。这个批注最初只依据李炳南老居士的提纲,也就是眉注。我们这个大本子,这个里面的批注是李炳南老居士亲自写的,他是用毛笔写的,这就是民国三十九年他在台中讲经所写的这个本子,我们将他这个本子影印出来,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纪念。另外,就是参考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这个批注已经流通得非常之广泛了。

  同修们多数看到的还是老居士这个初版,因为早些年来他送给我这个本子是初版,我们带回台湾翻印。去年他老人家将这个批注做了一番整理,重新修订,所以他有个修订本,这个本子也交给我了,现在在台湾作版也印出来了,这是个定本。老居士今年年初往生了,这是我们佛门很大的一个损失。这个本子,我们就修订本出版,我们计划印两万册。依照我们过去印经的经验,最困难的是校对,错误总是在所不免,甚至于对了七、八次十几次还是有错误。由于这个经验,我们这个两万册先印五千册,流通送给大家看,希望大家看了之后,发现有错误通知我们,使后面这个一万五千册统统能把这个错字改过来,希望它没有一个错字,这个本子就可以普遍的流传了,将来别人要印,照这个本子影印,就不会有错误了。

  第一次在「图书馆」宣讲是依照两位大德提供不少的参考数据,以后我在每一个地方宣讲,甚至于在台北华藏图书馆,我第二次讲的,也是在今年讲圆满,总共讲了一百零七次,每一次是一个半小时,跟我们这一次的时间相当。这一次宣讲就没有依照他们的批注了,我想他们既然有批注,诸位可以作参考。他们两位老人家没有讲到的,我这些年修学的心得体验,特别提出来给诸位报告,提供诸位同修作一个参考,所以可以说我们这个讲座是研习报告。经文里面的名词、术语、典故,我统统把它省略掉了;因为那些批注里面都有,可以在批注上查得到,就省了不少的时间。关于概论的部分,依然用这一个纲领,就是今天给诸位这个小册子。

  首先我们学佛一定要认识佛法,不能够误会。佛教究竟是什么?现在在整个世界,每一个社会阶层都认为佛教是宗教,是世界上六大宗教之一;换句话说,现在的佛教确确实实是变成宗教了。为什么我说它变成宗教了?因为它原本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因此,我们对佛法的探讨,首先要认清它的本来面目。

  在现在的社会里面,可以说佛教有五种不同的型态存在当前。第一种,就是刚才讲的,它变成宗教了。第二种,它变成学术了,有不少人把它当作哲学来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哲学,它变成学术,变成哲学了。第三种,这是近代二、三十年我们才看到的,它变成邪教了。宗教跟学术,说实在话,不至于害人,虽然不能得到佛法真正圆满的修学目标,还不会有太大的伤害。这个变成邪教,接触到之后会深受其害。第四种,这是近代,在最近几年这个佛教变成作秀了,我们在许多地方看到佛教在表演,讲经说法也变成表演了。第五种,就是我们要认真修学探讨传统的佛教,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而没有变质的这个教义。这是什么?实在说,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于九法界众生一种究竟圆满的教育。

  我们中国古人喜欢简单,无论是文章、是言语,要求的标准都是「简要详明」,简单扼要,也要详细明白。中国人怕麻烦、怕啰嗦,所以我们把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就简称为「佛教」,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现在为了怕大家对它误会起见,不得不多加两个字「佛陀教育」,你看到这个名词就不至于发生误会了。孔老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今天接受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这个要认识清楚。

  佛教本身称宗教,而所称的宗教跟我们今天所讲的宗教的概念是完全不相同。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因为它的教义非常的博大精深,绝对不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够完全学习接受的,于是我们中国祖师大德们就将它分成宗派,就好像一个完整的大学里面分院系,你只要学一个科系就能成就。所以佛法这个大的就是宗,分成了十个宗,宗底下再分派,即使是一部经、一个法门也决定能成就。为什么称为宗教?这个「宗」是专指禅宗,禅宗的教学法很特别,跟其它的宗不相同;这个「教」就是禅宗以外九个宗派,都叫作教。所以「宗门教下」,那个宗门的「门」字省掉了,教下的「下」字不要了,这就称「宗教」。所以佛门称宗教,跟我们现在这个宗教,意义不相同。

  为什么佛法又把它这样子分作宗门教下?刚才讲了,它的教学手段不一样。这个宗门,它不从文字下手。禅宗以外,无论哪一个宗都是从经典下手,经典就是教科书;换句话说,它从教科书下手。禅宗不要教科书,所以说「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它这个手段跟一般教学完全不相同。禅宗是悟了以后再读经的,没有开悟就不必读经。其它宗派修学方法都是从经典下手,从经典里面慢慢来开悟,所以这个叫渐悟;禅宗是顿悟。但是禅的根机不容易,必须很聪明,根性很利,所谓上根利智;要拿我们现代话来说,那是天才儿童,不是普通人,特殊的天才,他可以不必经过这个次第,他能够躐等的来修学。所以禅宗教学跟教下不一样,是这样一个分法的,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

  佛教教育究竟教给我们什么?它的目的、宗旨何在?这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然后我们才知道这个教育我们应不应该学习、值不值得学习。佛教的教学,宗旨内容要用经典里面的术语,就是「诸法实相」。这一句话,要用我们现代话来讲,「诸法」就是一切法,「实相」就是真相。一切法把它分成两大类:一个是人生,一个是宇宙,这就统统包括了;换句话说,佛法教学无非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们自己本人,这一点诸位要知道。因为我本人以外,以外还有许多人,那是我的生活环境,不是我本人。所以人生是指自己,除自己之外都属于环境,我们讲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自然环境,除自己身外的统统是环境。由此可知,佛教它所讲的、所探讨的是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如果我们明白这一个事实,这才知道这个教育一定要接受,一定要修学。

  我们常常听佛门里面讲迷悟,迷了是凡夫,悟了是佛菩萨。迷悟个什么?就是迷悟自己与生活的真相。我对于自己、对于我的环境真正明白了,那你就叫作佛,就叫作菩萨;如果对自己、对于生活环境不明白,还是迷惑颠倒,那就叫凡夫。所以佛菩萨不过是一个明白人而已!对于自己、对环境明白;凡夫对于自己、对于环境不明白。除此之外,凡夫与佛没有两样。所以佛法对于整个大宇宙的观察,都列在真正平等的基础上,为什么平等?因为本来平等,事实上就是平等,绝对没有高下。这是佛法教学的内容,我们一定要清楚。

  我们现在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生活的真相确确实实是迷,那要怎样才能觉悟,怎样才能真正明了?佛有一套方法教给我们,帮助我们明了,帮助我们觉悟。诸位一定要记住,佛只是提供经验、方法;因为他从前也是个迷惑人,他开悟了,他明了,他把他觉悟明了的经验、方法提供给我们作参考,他不能帮我们开悟。怎么样才能开悟?还是要自悟。所以一定要自修、自悟、自证,统统还得靠自己;离开自己,谁也帮不上忙。这是佛给我们说出真话。

  所以佛法号称「无依道人」,学佛的人没有依靠,不能依靠别人,佛菩萨靠不住,天神、鬼神也靠不住。佛教给我们要靠谁?靠自己。所以佛是我们的老师,老师只教导我们,我们要依教奉行、要去做到,那才是自己得受用。再好的老师,他有再好的方法,如果我们不接受,不肯去照作,依旧是枉然,还是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所以佛法是师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这才是真正传统的佛教教育。

  佛教到中国,这一千多年来都保持这个传统。变成了宗教,说实在话,最早变成宗教是日本。以后我们自己这个佛教逐渐逐渐也变质,现在社会上,我们所看到这个佛教的仪式确确实实是宗教,这个也不能够否认的。可是我们了解这一些事实的存在,我们自己如何选择,这是智慧,这个也是经典里面讲的福德、因缘。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这一部经论,这是佛教十个宗派里面的净土宗。十个宗派,我在此地也不必详细的介绍,有专门介绍的书籍很多。简单的讲,在整个佛法里面,有三个宗派可以说是共同科目,任何一宗与它都有关联。第一个是律宗,就是戒律,无论修学哪一宗,显教密教、各宗各派,总不能不守戒律!这个律宗虽然它是一个独立的宗派,实际上它是共同科目。当然有专研究律宗的,那就变成这一个宗派了。但是任何一个修学佛法的人都必须接受戒律,遵守戒律,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它是佛门的共同科目。另外一个是法相唯识,法相唯识是讲的理论,也是任何一个宗派都需要研究的,是理论的基础。第三个共同科目就是净土,净土是归宿,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即使禅宗都不例外。

  你看看百丈大师定的禅门清规,这是唐朝时代禅宗第八代马祖道一和尚,我们称他马祖,他俗家姓马,他是禅宗第八代的祖师,我们称他作马祖,不是台湾妈祖庙的妈祖,他的法名是道一,道德的道,一二三四的一。他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革命者,是一个划时代的创始人。因为佛教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起,一直到中国,佛教没有共修的,没有大家在一起共同修学的。只有佛讲经说法的时候,大家来听经,来上课;上完之后,个人修个人的。所以我们在经典里面去看,如果说是打一个佛七、打一个禅七,那是大事!经典应该有记载。查遍《大藏经》,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在哪个地方打过一次禅七的、打过一次佛七的。所以修行是个人修个人的,佛从来不干涉,也从来不过问,个人修个人的。只有上课听讲,你有疑问的时候,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所以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一生都从事于教学的工作。

  早期的人,无论中国外国,这个世界上人口少,资源也很丰富,生活能过得很自在。人很老实,很真诚,所以接受到佛法,说实在话,个个都有成就。传到中国来之后,从汉到唐七、八百年,这个法传久了,逐渐逐渐就变质了,于是大家对经典研究讨论很喜欢,真正修行就懈怠了。佛法要不是真修,决定得不到利益。所以马祖跟百丈禅师这两个人志同道合,就想挽救这个修学的弊病。提倡什么?提倡共修。当然在他之前,提倡共修的有人,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制度。譬如我们净土宗最早的是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邀集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个人结莲社,「东林莲社」,这个比百丈禅师早,但是它没有形成一个制度。百丈禅师跟马祖建立了丛林的制度,就好像我们这个一般教育,从私人教学变成有完整制度的一个大学,中国的丛林就是制度非常健全的佛教大学。

  我们现在叫大学,那个时候叫丛林,名称不一样,里面内容是完全相同的,组织结构都相同。丛林的主席叫方丈,相当于学校的校长,维那师相当于训导长,首座和尚相当于教务长,监院(我们常讲当家师)相当于总务长。他们的职权确实是如此的,这个管教学的、管训导的、管总务的,所以住持下面是三个纲领执事,分这三个单位,名称不相同,职权完全相同。所以它确确实实是一个完整佛教大学,这是从马祖跟百丈提倡建立的。

  这样建立之后,这就集合全国的精英,大家在一块共同修学。所以往往一个丛林里面有几千人、几万人,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丛林的建立,主要的精神是提倡依众靠众,一个人容易懈怠、容易偷懒,大家在一块儿,彼此互相看着、互相勉励,就不好意思了,看到别人精进,自己不如人,惭愧心生起来了。所以这个制度确确实实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以后日本的佛教、韩国的佛教,在中国留学者也把这个制度带回去了。所以这个可以说是佛教的一次革命。

  百丈大师这是禅宗的大德。禅宗的丛林,我们看它朝暮的课诵,它晚课也念《弥陀经》,临死的时候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由此可知,即使是宗门,最后也回归到净土。这个教下其它不同宗派的,求生净土,那就太多了,华严宗的、天台宗的,天台宗是最多了,这是智者大师带头的。所以净宗是佛教的归宿,这是我们从中国佛教史里面看到的事实。

  如果从一切经典里面去探讨,你就更能够觉察到,就像古人所说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都归到净土。净土的经典,在各宗来说,它的经典最少,少就容易学。在过去,净宗依据的经典只有「三经一论」,这个三部经都不大,最大的就是《无量寿经》了,其它的《阿弥陀经》,诸位看到的,那比这个少得多了,《阿弥陀经》恐怕比我们这个小册子还少;《观无量寿佛经》的经文比我们这个《无量寿经》也要少;《往生论》也不长。所以它的典籍最少,依据的经典很少。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净土五经,这五经从哪里来的,我们一定要知道。在前清咸丰年间,咸丰是慈禧太后的丈夫,慈禧是西太后,是咸丰的西太后。我们讲咸丰很多人不知道,说慈禧太后这名气很大,没人不知道的。大家就知道,它距离我们不算太远。咸丰年间有一位魏源居士,我们将来这里面还会提到他。魏居士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佛学家,对于净宗的修持有很大的成就。他老人家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就是普贤行愿品最后的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卷,把它附在三经的后面,这样就变成「净土四经」了,四经是这么来的。所以诸位将来读古书,有时候看到净土四经,这样净土才有了四经。

  他把这一品加进去有没有道理?他不加进去,我们往往疏忽了,没有留意这一桩事情。他这一加,我们特别注意,仔细去看一看,有道理。因为《无量寿经》从四十八愿一直到全部的经文,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关系非常密切,你看经文一开端,就说明「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修普贤行,像这个句子就很多,而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最明显的证据。所以把这个经合在三经之后,称为四经,这个非常完美,确实有道理,有慧眼,有见识,发前人之未发,对于后世有很大的贡献。

  这个第五部是《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经是民国初年印光老法师,他老人家将这一章经特别提出来,附在净土四经的后面,变成五经了,这样变成「净土五经」了。同样的一个道理,我过去学佛,在李老师会下十年,我是主攻《楞严》的,我的基础是《楞严》。而《楞严》至少也讲过七、八遍,《楞严》很熟,但是从来没有体会到「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的重要性。到以后看到净土五经之后,这就提起注意,为什么印光大师把这一章,这一章经文不长,总共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心经》两百六十个字;他老人家这一提出来,我们仔细回头,再到《楞严》里面去观察,才看出真正了不起,才真正明了这一章就是《楞严经》的心经,是整个《楞严》的精华。不是老法师这样一个举动,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得到。附在四经后面,这样变成五经。

  实在讲,这一章经是净土宗的心经。不但是净土宗的心经,而且是一大藏教的心经,诸位要是明白《无量寿经》之后,你就能够认识它,你就能够体会它,才知道这一章经,才知道大势至菩萨在净宗法门的地位,在净宗法门的重要性,我们才真正认清楚、才搞明白,五经是这么来的。我想将来如果我们有这个机缘,我们这一部讲完之后,这个五经要有机缘的话,我都希望在此地好好的再讲一遍,缘是无比的殊胜。净宗的特色,要在这一段时间,依据这一部经典,给同学们作详细的报告。

  我们现在看第二页的第二段:

  【确认净土法门,为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出三界,径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

  这是把这个法门简单明显的介绍给我们。佛给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法门,我们常听到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些无量无边的法门,哪一个法门最好?哪一个法门最殊胜?哪一个法门最有把握成就?这是要选择的。选择对了,那就非常幸运,你这一生当中就圆满成佛了。选择不当,这一生当中成就不了。

  佛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从凡夫修行成佛,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要这么长的时间。这个时间怎么个算法?从前李老师在台中佛学讲座给同学们编了一个《佛学概要十四讲》,里面讲到这个问题,讲到这个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有好几种计算法,他这里讲最简单的,以我们中国这个数字单位是个、十、百、千、万,万万是亿,万亿是兆,用这个「兆」作单位,那是多少兆?老师告诉我们,上面是一千,下面八个万字,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是一个阿僧祇劫,还要乘三倍。我们今天听到这个数字,是天文数字!所以这个修学成就,那不是一生、两生的,生生世世的。

  小乘的成就,经上给我们讲得最多,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佛告诉我们,我们常讲忉利天,中国人讲玉皇大帝,外国人讲上帝,大概都是讲的忉利天。佛告诉我们,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所以忉利天看我们这个人间,对我们这个人非常的怜悯,寿命很短,朝生暮死,寿命只有一天,多可怜!那么也算是一年三百六十天,也照我们人间这个算法,他的寿命是忉利天的一千岁,那在我们人间算,不晓得是多少千万年。

  再往上面去,愈上一层,他的寿命加一倍。我们常常讲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兜率天,比忉利天又高了两层了。忉利再往上去是夜摩天,夜摩再上去是兜率。所以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他的寿命是四千岁,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所以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他的寿命在那里是四千岁,必须到他那里寿命终止了,这才到人间来示现成佛。换算到我们人间,这个时间多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我们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兜率天的四千年。所以《弥勒下生经》上,这个时间是这样算法的。

  他还不是最高,往上去还有化乐天,还有他化自在天,在欲界。再往上去,四禅十八层天;再上去有四空天;最高的天,寿命是八万大劫,那不能用时间算了,论劫来算。这是讲我们娑婆世界,才知道这个成就在时间上来讲,真难!

  我们每一个同学,不是只有今生;只有今生,那问题太容易了,可以说没什么问题。我们有过去,我们也有未来。你要知道有过去、未来,那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我们过去世有没有听到佛法?有没有依照佛法来修行?给诸位说,决定是有。为什么说决定是有?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有前因后果。今天我们听到佛法,能生欢喜心,能信能愿、还能修行,特别是这一个法门,证明了你在过去生中曾经学过。你如果没有学过,你会感觉到非常生疏,格格不入,入不进去!听了喜欢,想学,愿意学,愈学愈欢喜,过去那个修学跟这一生连起来了。

  那我们过去修了多久?修了到底是几生几世?《无量寿经》上佛给我们授记,佛告诉我们的话: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修。也许大家听了问题又来了,佛说成佛三个阿僧祇劫就成,那我们修了无量劫,怎么还没成佛?我们生生世世所修的都不算数。好像念书一样,天天念,很用功的念,考试都是零分,始终不及格,始终不能升一级,这有什么用?所以都不算数。虽不算数,你确实学过,确实有善根,确实有福德,这是不能否认的;只是你从来没有一次考试及格过,麻烦出在这个地方。如果有一次考试及格过,你今天就不在此地了。

  那我们要问,什么标准叫及格?在小乘讲初果须陀洹,在我们大乘圆教里面讲初信位的菩萨。净宗是大乘,是圆实大乘,是圆教真实的大乘。大乘菩萨总共有五十一个阶级,好像我们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到五十一年级。我们生生世世修学,就从来没有上一年级;换句话说,生生世世都在幼儿园,没有学籍,所以那个不算数。佛给我们讲的三大阿僧祇劫是从初信位算起,就好像你在学校多少年可以毕业了,你要入了一年级,这才能算数。一年级还没有上,那怎么能算!那不能算。

  我们想想,我们这一生当中努力的修学,能不能上个一年级?恐怕还有问题,大多数人上不了。难在哪里?难在必须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你才能入一年级,才能达到这个标准。什么叫见惑?错误的见解。佛给我们讲烦恼的根源是两个错误,一个是见解的错误,一个是思想的错误。错误的见解叫见惑,三界有八十八品,品是品类。思惑是思想的错误,三界有八十一品。那个思惑要是断尽了,那就证阿罗汉果了,那就不止一年级了,在大乘里面讲,大概是六年级。一年级断见惑,六年级就断思惑了,就不退转了,那个三大阿僧祇劫会修到第五十二个阶级;五十一个阶级毕业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二个就成佛,第五十二个位次就成佛。要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听起来,难!太难太难了!断烦恼是真正不容易。

  有没有能够不需要断烦恼的,我们这一生也能成就的?给诸位说,只有这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除这一个法门之外,任何一个法门都要断烦恼,断惑证真。所以佛菩萨、古大德常说,那些法门叫难行道,真难!这个法门不要断烦恼,容易!叫易行道。比较起来,确实难易是非常的清楚。可是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太容易你也出了问题,还是去不了。这个法门虽然不讲断烦恼,要讲伏烦恼。你能够把烦恼控制住,不叫它起作用,这就行了。其它这个法门,你能把烦恼控制住,不管用,为什么?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换句话说,你就免不了轮回,这个难了。

  所以这个法门是一个特别法门,这一个法门是真实法门,是真实的智慧。什么人能够接受?华严会上讲的十地菩萨。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等觉也叫作十一地,这是十一个位次;等觉再上去就成佛了。他们为什么会接受这个法门?他们的智慧将近圆满、接近圆满了,佛给他一说,他就明了了,他接受了。第二种,像我们凡夫,凡夫里面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这种人会接受。这是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的:能够接受这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是什么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是《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对这个法门真信、真愿、真肯念佛,那就证明你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个善根深厚。

  有这样深厚的善根,这是「自力」;现在接触这个法门,必然得到一切诸佛如来冥冥当中以威神加持我们,我们才能生欢喜心,这叫「他力」,这是诸佛如来帮助我们。我们善根现前,自己不觉得,确实有诸佛菩萨在帮助。到你修学到相当一个程度,佛菩萨加持,你会感觉到。你在初学还不太容易感觉到,你学个几年之后,果然认真修学,学个几年,你就会感觉到佛菩萨在加持你,佛菩萨在协助你。到什么时候才感触?在心清净的时候,清净心与诸佛菩萨就感应道交。

  这是讲到净土,这个净宗修学的方法,它的方法也很多,统统叫作念佛。大分分为四大类,有实相念佛(实相念佛跟禅没有两样),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我们在所有方法里面,我们选择的是持名念佛。这个方法也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赞叹,一切诸佛如来弘扬的,一切诸佛如来普遍劝导一切众生修学这个法门。

  这个法门容易,真正是不可思议的特别法门,所以这是「一乘了义」!一乘是佛法里面最究竟、最真实法,不是方便法,是真实的。所以我们读到《法华经》,《法华经》是世尊末期的教科书、末期的教学,完全说真实的,开权显实,告诉大家,佛法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我们晓得佛讲的二乘是大乘、小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是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这些都是佛的方便说;要讲真实,真实是一乘。一乘是什么?一乘是直接成佛。

  我们要问,什么叫作成佛?佛是什么?我们总要搞清楚。所谓佛,在佛教教育里面是一个学位的名称。像我们现在这个学校里面,学位有三等:最低的是学士,再上面一层是硕士,最高的是博士。佛门里面也有这三个学位,名称跟他说的不一样,最低的学位叫阿罗汉,阿罗汉相当于我们一般学校的学士;往上一层叫菩萨,相当我们的硕士;最高的学位称佛陀。所以诸位要知道,罗汉、菩萨、佛是学位的名称,一定要搞清楚。

  要什么样的资格才能拿到佛陀的学位?必须要智慧究竟圆满。佛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智慧要圆满了,那就是无所不知,这才圆满。有一样东西你不知道,你的智慧没有圆满。不但我们这个世界的事情,你样样知道,别的世界也知道,这个很不可思议。靠近我们的星球月亮,你知道多少?太阳,你知道多少?扩大一点,我们银河系,你知道多少?再大一点,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你知道多少?如果你拿到这个学位了,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今天宗教里面赞美上帝全知全能,全知全能不是上帝,全知全能是佛。

  佛不止一个,哪一个人修成了都成佛。所以佛跟我们讲,可能吗?能。为什么能呢?佛告诉我们,全知全能是你的本能,它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我们今天把本能失掉了。佛教育没有别的,是教我们本能再恢复,这就可能。如果我们本来没有,要想有,这就不容易,这个就难了。本来有的要恢复,那就容易了。所以佛在《华严》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说明本能是个个都具足的,个个都圆满的,一切诸佛如来的智慧,我们统统都有。德相是能力。智慧能力统统都有。他是完全恢复了;我们虽有,丧失掉了。这个失,不是真的失掉了;真的失掉了,那也不容易恢复。佛给我们说是迷失了,不是真失掉,是迷失了。你几时一觉悟的时候,你的能力立刻就恢复了。可见得这个失掉,不是真的失掉。怎么失掉的呢?佛把这个真相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怎么失掉的?因为有妄想有执着,把你的能力失掉了。有妄想,智慧失掉了;有执着,有烦恼,德能失掉了。这一个事实真相,要不是佛给我们说出,我们会永远迷惑,永远不知道,不会明白;佛对我们的恩德利益太大太大了。

  佛给我们的教学,学什么?无非就是教我们断烦恼断妄想而已,所以他教给我们修学的总枢纽就在禅定。定是什么?把妄想分别执着去掉,心就定了;心一定,我们的德能就恢复了。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简单说就是定的功夫浅深区别这些位次。我们今天用念佛这个法门,念佛这个方法、这个手段,修什么?修定。所以净宗不叫禅定,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一心是定,不乱是禅。方法手段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境界目的完全相同。
无量寿经  (第二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02

  上一次讲到自性本来具足智慧、德能,而且佛告诉我们,这是十法界(就是包括了佛)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平等的。这样的智慧、德能可不可能恢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不可能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恢复?这更是一个大问题了。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常常听说佛是具足无量智慧、无量的德能,这两句话究竟是事实,还是赞叹?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是事实,那我们要问,一个造作极重罪业的人,照佛在经上所说,决定堕落地狱,佛有没有能力让他立刻成佛?假如佛没有这个能力,那么佛的德能还是有限制,这个万德万能是赞叹,而不是事实。佛如果确确实实能够帮助他,使他立刻成佛,那佛的智慧、德能我们就能够肯定它,我们能承认它。我想这是许许多多同修都很关心的一个大问题。

  在整个佛法教学当中,可以说是肯定的,佛确确实实有这个能力、有方法,问题就看对方相不相信,能不能接受?如果对方能信、能接受,依照佛的方法去做,确确实实能够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这究竟是什么方法?实在说,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念佛法门,执持名号。《弥陀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明白,若一日到若七日,决定能够圆满成就。可惜的是这样殊胜的法门,相信的人不多。古德告诉我们,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法,无非是引导我们、诱导我们,让我们体会到这一个真实的法门,就是此地讲的「一乘了义」;也就是佛在法华会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佛讲三乘、讲五乘是方便说,真实说就是一乘法。再说,真实就是这念佛成佛的法门。

  了义,「了」是究竟了达的意思。如果从教学对象上来说,譬如小乘经,它的对象是根性浅的人,不包含根性深厚的人;大乘法门,它的对象是菩萨,不包括小乘。这一些教学的对象都是偏在一边,而不能够涵盖全部,这就是不了义。如果这一个教学方法,从上上根到下下根,统统都包括了,这叫了义。这是从教学对象来说。

  我们看净宗法门,展开《无量寿经》,诸位仔细去研究,确实对于所有根性的人全部都包括了。所谓「三根普被」,上、中、下三等根机,利钝全收,利根的人、钝根的人统统都包括了,而且是平等的成就,这个真正尤其是不可思议。

  讲到利益,佛在一切经典里面,有些经论小根得利益了,大根不得;有些经论是大根器的人得利益,小根器的人不得利益。像这样的经典,也不能算了义。必须这一个法门,一种教法,能够叫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平等的利益,这才算是了义。

  所以以这个标准来观察,在一切经里面,究竟了义确实是净土宗的经论,我们今天讲的「五经一论」,这是说明这个法门确确实实是一乘了义。底下讲「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出三界,径登四土」,这些话全部都是说明它是真正一乘了义。

  出三界,非常之困难。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必须要断尽八十八品见惑,还要断尽八十一品思惑。通常我们讲的烦恼障,这个烦恼断尽了,见思烦恼断尽才能超越三界,为什么?因为三界六道从哪里来的?是烦恼变现出来的。这个烦恼是能变,六道境界是所变。只要能变在,所变的这个境界就不会消失,永远会存在的,你就出不去。

  什么叫作见惑?什么叫作思惑?在这里简单提一提。见是错误的见解。见解上的迷惑,有五大类:第一个是身见,我们想想,哪一个人不以为身是自己?认定这个身就是我,这是个错误的见解。那身不是我,谁是我?这个问题很大,如果诸位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最好去读《楞严经》,《楞严经》对这些问题说得非常透彻、非常清楚。这是第一个错误的想法,以为身是自己。

  第二个错误的看法叫边见。什么叫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相对。这个相对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个见解是错误的,譬如:有大就有小,有长就有短。实在讲,六道众生生活在哪里?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面。科学家发明的相对论是我们佛教的边见,这个不是真理,但是是事实,确确实实我们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面。这个世间包含了时空(时间与空间),都是相对建立的。

  第三、第四个错误的见解,我们中国人叫它做成见,某人成见很深,这个成见是错误的。成见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从因地上的,就是修因;一类是从果上的,修因证果。这个误会,不仅是在世间,即使在佛门里面也在所不免。譬如,我们这个念佛法门,「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没错,但是有许多人就误会了,并没有把它搞清楚,以为我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之后就能成佛。念佛的人很多,不能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这是没有把它搞清楚,这里面产生了误会。

  佛对于这两种错误的见解,在经上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这个在当时印度人很容易理解。譬如讲修因,印度有很多修禅定的,这个定中有境界,他在禅定当中看到牛死了;死了之后,这个牛的神识生天了,这是他看到的。他看到这个事实,于是他就产生了一个错觉,牛死了会生天,人死了会堕三途,会堕饿鬼、堕地狱,人都不如牛了。

  牛究竟修什么会生天?牛替人耕田,牛吃草。他也去帮人耕田,也去吃草,去学牛,所谓持牛戒,他去学牛。学牛,说实在话,他将来来生就变牛,就变畜生,他作牛去了。他怎么会生天?不知道牛是这一生作牛,他在受果报;果报受完之后,他过去生中必定修有生天之因,他那个因缘成熟。绝对不是他作牛,这一生有什么功德。这是看到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产生了误会。这一类的情形都叫作戒取见,这是讲的执着,固执错误的因缘,这是一类。

  第二类的成见,就是果报。有许多人以为生天这是究竟的,生到天上去就得永生了,不会再堕落了,这个见解不正确。为什么?天的寿命确实比我们长,长得太多太多了。像昨天给诸位报告的忉利天、兜率天,这还是二十八层天低级的,不是高级的。高级的天,像四空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寿命八万大劫,这个计算的时候是天文数字,寿命是真长。但是这个八万大劫它还是一个数量,总有到的一天。到了怎么办?到了之后,他还要往下堕落。因为他不能再上升了,升到顶层了,那只有往下堕落,依然是六道轮回,可见得生天不是究竟。把天堂当作究竟,这是错误的见解。

  除了上面讲的四大类,其它一切错误的见解,总归成一类,叫恶见,就是错误的知见,错误的见解。

  另外五大类是思想上的错误。第一个是贪爱,贪爱是错误的想法,绝对不是真实的。第二个是瞋恚,第三个是愚痴。这个愚痴就是把事实真相搞错了,把真的当作是假的,把善的当作是恶的,是非颠倒,这个叫作愚痴。第四个是傲慢,贡高我慢。第五个是怀疑,这个怀疑不是对于普通这个怀疑,是对于圣教怀疑,圣贤人给你的教训,你不能接受,你对它怀疑。「贪瞋痴慢疑」,这是思想的错误,我们想错了。

  前面的五种是我们看错了,我们对于宇宙人生事事物物看错了,于是你的思想有错误,你的见解有错误,带给你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个烦恼是从这儿来的。它的结果就变现出六道轮回的境界,你就没有办法出去。就像蚕一样,作茧自缚,没有人找你麻烦,是你自己制造的,你自己在享受,确实是自作自受。

  这个六道轮回不是佛菩萨变现的,也不是天神,也不是阎罗王主宰的,是自己变现,自己主宰的。可惜变现出来之后,自己完全迷在这个境界里面了,所以自己变现的境界,自己不能控制,这就苦了。诸佛菩萨也在六道,也没有离开六道,他在六道里面干什么?在六道里面教化我们,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他那个六道从哪里来的?还是自己变现的。但是他变现,他明了,他能够控制这个局面。我们变现的,我们自己不明了,迷失了自己,反而被境界控制了,这叫颠倒。

  佛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不难,几句话就讲清楚了、就讲明白了,问题在我们听了之后,是不是真正觉悟了?果然觉悟了,我们跟佛菩萨就没有两样了,迷悟确实不隔毫端。诸佛菩萨在悟,我们在迷,只要能够反迷成悟,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你要问,我这个觉悟要用多少时间?这没有时间的,确确实实在一念。一念迷,一切迷;一念悟,一切悟。我说这个话,我想诸位还没听懂,哪里听不懂?那个一念,这个不容易懂。我们的念头很复杂,这个复杂的念头就是那个一念的迷悟。悟了,一念永远是清醒的,也就是永远是清楚的;迷了之后,这个一念里面就变成许许多多的妄念了。

  这一念,实在讲,就是净宗里面讲的一心。修学的关键,迷悟的关键,就在这个念能不能专一。一,就容易悟了;二,就没有办法开悟了。好像我们开这个保险箱的号码锁一样,对准了,一拉就开了,差一点点也打不开。这才知道佛法修学的枢纽在禅定,定就是一心。不管用什么方法,所谓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方法门道虽然多,只有一个目标,叫我们的心归到一;这个不能讲心,讲念头,念头归到一就成功了。

  这个一念到底是哪一念?禅宗里头有一句话说「万法归一」。后来又有人说,一归何处?诸位能不能体会这个意思?万法归一,一归到哪里?一归万法。所以万法归一这个一是任一,任何一,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一句话实实在在是出在《华严经》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就是万法。多即是一,万法就归一;一即是多,一归万法。所以,这个归一是任一。因此,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平等,任何一门都能够教你恢复自性,任何一法都能够教你明心见性,都能教你证无上的佛果。所以法门是平等的,我们对于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怀疑,都不能分别执着。

  事实虽然如此,可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换句话说,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我们心理精神、思想见解的种种染污,每个人不一样。所以有些法门很适合我们修学,很方便,很容易;有些法门修起来很困难,而不容易见到效果。这就是要讲求了,法要契机。法是平等,是没错,理论上是平等,但在作用上来讲要讲求契机,要对症。说实在的话,我们的习气毛病太重太重了,通常一般的法门,我们修学起来感觉到困难。譬如,我们参禅不能得定,这大家可以练习,可以在家盘腿打坐,看看你能不能定得下来。这一坐下来,人身是坐到了,满脑袋胡思乱想;不胡思乱想,就打瞌睡,睡着了,定不下来。这就晓得这个法门难,不容易修。

  密宗持咒,长的咒记不熟,何况这个咒在持的时候三密不能相应。密法的修学,心要观想,口要念咒,手要结印,叫三密相应。这个对我们修学起来,也很不方便,也很困难。何况这个神咒一定要靠口传。这个咒子虽然记录在《大藏经》里面,我们每一个人念的音都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我们的方言不一样,念出来怎么会相同!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里面,语言都不相同;纵然拼,没有办法拼得很正确。这个咒语里面许许多多是鬼神的言语,所以你念他懂,有的时候你把他找来了,再念咒把他送去。假如这个咒念的音不准确,他不懂,就没有感应了。

  这个咒语,实在讲,力量非常非常的广泛,里面有一部分是鬼神的言语,另外一部分根本没有意义的,只是音声。譬如,《大藏经》里面有许多治病的咒。佛当年在世,众生有病来求佛治疗,佛教他一个咒,他一念病就好了。我们觉得这个奇怪得不得了,其实用今天科学的眼光来看,非常适合科学的方法。人身的毛病,人是一个机器,这个机器里面,我们讲哪一根筋、哪一个关节里面发生毛病,这就不通了,病痛就来了。我们今天用药物治疗,用针灸治疗,目的何在?目的是把它调整,把它的阻碍打通,你就恢复正常了。佛用什么方法?佛用音声。用某一个音声,发那一种音声,会震动身体某一个部位。佛一观察,你那个部位里面有问题,教你一种声音的时候,将这个震开,你立刻就恢复了,很符合科学的精神。

  今天的咒在《大藏经》,我们照那个去念,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行。为什么不行?发的音声不对。所以这个咒语一定要靠口传。口传,释迦牟尼佛到我们现在,依中国历史的记载三千多年了;三千多年,一代传一代,愈传愈讹,传得变调了,所以现在大家念咒都不灵了。不像历史上记载,像隋唐那个时候,印度高僧到中国来的时候,那个咒语确确实实呼风唤雨,役使鬼神,能治百病。在那个时候,所传这个音相当正确,它能起作用。传到今天,这个咒语还存在,但是我不相信那个音纯正,所以念起来不灵了。

  过去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学过密的,他学东西非常的认真,而且在抗战时期都跟西藏、蒙古、青海这一些喇嘛,我们俗称活佛呼图克图,接受他们的教导,学得也非常认真。他给我讲,他学了两百多个法,但是没有一个灵。学两百多个法,他是真的认真学。他举个例子,他学隐身,念咒人家就看不见了。他说我念了十几遍,你们还是看见了。实在讲,那不是咒不灵,这个我们要知道,不是咒不灵,是我们学得不如法,音不准确。音不准确,这个心里观想不如法。结印大概还不成问题,这个手印不至于传错。最重要的一个是观想,一个是咒语这个音声。观想不如法,这个音声不准确,这就很难。所以他告诉我,他花了八年的时间,没有效,就放弃了。最后很难得,因缘殊胜遇到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劝他念佛,所以他说他的成就在念佛法门。他学过八年禅,学过八年密。禅没有得定,密一个法都不相应。这是以他这个修学的经验提供我们作参考,希望我们不要走他的冤枉路,不要浪费时间。这个的确是很宝贵的教训,他的真正成就是在念佛。

  唯独念佛可以不断烦恼就出三界,除这一个法门之外,任何一个法门必须见思烦恼断了,才能出三界。见思烦恼不断,能出三界的,只有这一个法门。所以这一个法门,确确实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这个法门修学起来容易、简单、直捷、稳当,但是难信,真正是难信之法!不但一般人说难信,诸佛菩萨都说难信。这是讲「横出三界」。

  「径登四土」,径是快捷方式。一切诸佛都有四土,有凡圣同居土,有方便有余土,有实报庄严土,有常寂光净土,这个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是这个四土是有界限的。譬如,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这是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我们见不到实报土,我们也见不到方便土;世尊的四土,我们只能见到一个,其它三个见不到。正如同我们读书,小学生见不到中学生,他不在一个学校,学校分开了;中学生见不到大学生,学校分开了,它有距离,有隔碍的,有障碍,有间隔。西方世界很特别,特别在哪里?譬如,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这很奇妙!统统在一起;换句话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生一切生。我们生同居土,到西方极乐世界,看看我们左右,有阿罗汉,又有菩萨;阿罗汉住方便土,菩萨住实报土,统统在一起,这个不可思议!

  此地这个地方讲「径登四土」是这个意思,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给我们说,这个状况,佛在所有一切经里头没说过,一切诸佛剎土里面也没有这个事情;娑婆世界没这个事实,他方诸佛世界也没有这些事,唯独西方世界特殊,这个好处就太多了。所以为什么生到西方世界那边去,你就永远不会退转了,你一生圆满成佛?而是老师好,同学好,你所接触的都是诸佛菩萨,你怎么可能退转!我们这个世间常讲,一般人的习性不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所接触的朋友会影响你。西方极乐世界的朋友都是诸佛菩萨,不知不觉你自己就变成佛菩萨了。这是环境好,四土是指环境。

  所以净宗确确实实是极圆。圆教,固然是圆,是不是圆到了极处?那倒不一定。《华严》是圆教,《法华》是圆教,这在我们中国佛门里面大家公认的。《华严》之圆,如果不是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它就不是究竟圆满,何况其余?而本经正是《华严》的归宿,《华严》到最后归净土,《华严》是圆,它是圆中之圆,那是圆极了。顿是顿超、快速。禅是顿,禅有没有七天成功的?没有。我们这个法门,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连窥基大师都赞叹,这个法门是极顿之法。窥基是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他在《弥陀经》批注,这个《弥陀经通赞疏》就是他注的,他对于《阿弥陀经》的赞叹,也称它是圆顿大法,它是属于顿教,快速的,没有比这个更快的了。所以末后这一句总结赞叹,说「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再看底下:

  【本经持名念佛法门,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

  我们先看这几句。在净土三经里面,三经是最原始的,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都提倡持名念佛,《观无量寿经》里面所教给我们的方法有三种:有观想,有观像,有持名,它并不是专讲持名,但是它把持名摆在最后,这一点我们学佛的同修要特别注意。佛经上的习惯,最好的东西放在后面。好像唱戏表演一样,压轴戏是最好的。前面有的人可以不看,中途来看最后的压轴戏,最好的摆在后面,最殊胜的摆在后面。那么十六观里面,它把持名摆到最后,这是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的。

  就像《楞严经》上,《楞严经》以二十五位菩萨代表二十五种不同的法门,而把观音菩萨排在最后,排到最后就是特别法门。因为《楞严》如果按照顺序、按照次第,它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六根、六尘、六识叫十八界,后面加上七大,十八加七是二十五。这是说明一切众生修学,总不出这个二十五大类,包含了无量无边的法门;换句话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出不了这二十五类。观音菩萨是耳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它的顺序应该排在第二,结果他把他抽出来排到最后,这是特别法门,显示这个法门不是普通的,是最极重要的。

  除这个之外,我们要注意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也是个特别法门,为什么?没有按顺序排列。大势至菩萨是见大,七大里面的见大。要依照顺序排列,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它是属于见,就是见大。在七大里面,它应该排在第六;如果在二十五个位次里面,它应当排在第二十三,那就对了。观音菩萨摆在第二,大势至菩萨排列第二十三。现在顺序变更了,观音菩萨排在最后第二十五,大势至菩萨排在第二十四。所以楞严会上讲特别法门,是讲两个,不是讲一个。大家往往看的时候,粗心大意,只看出一个特别法门,这是错误,这是粗心。

  为什么不把大势至菩萨排在最后?这个含义就很深了。大势至菩萨念佛这个法门是能够普遍契合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根机,当然包括我们在内。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特别适合于我们娑婆世界,不一定适合十方世界,非常适合我们来修学,所以把他排在最后。从佛教承传发展上来说,确实是这样。像耳根圆通应用在禅上。禅宗,不但在中国,今天在全世界来讲,还是最发达,接受的人、修学的人最多,为什么?它属于耳根圆通,楞严会上的选择,没选错,非常适合于这个世界众生的根性。大势至菩萨念佛是普遍适合,我们也不在外。所以佛法流传到今天,在全世界各宗各派里面,发展最为普遍的,成就也最为普遍的,确实是净土宗跟禅宗。

  这使我们知道,为什么一切诸佛如来要特别提倡念佛法门,它是真正的圆满、直捷,不是委曲婉转的,它是直捷、方便、究竟。修学其它法门,没有这个法门来得方便。譬如,禅在初学的时候要静坐,这就有了限制;离开禅堂,心就散乱了。密宗的修学,仪规特别多,非常的繁杂,没有净土方便。净土就一句「阿弥陀佛」,坐着可以念,站着也能念,走着也可以念,躺在床上还可以念,它不拘形式,这就方便了。你参禅,躺在床上不能参,一定要盘腿打坐才能参,没有净宗来得方便。所以净土这个法门,这一句佛号,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保持这句佛号不间断,它的好处在此地。所以它是方便当中的方便,究竟更是它的特色。它从有念,慢慢念到无念,从有念,到无念;从有想,到无想,念到能所双忘,就入了诸佛的境界了。

  【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

  这几句话把净宗不思议微妙法,可以说说尽了。这是真实的,是我们一般人很不容易发现的,很难体会的一个事实。因为别的法门修因证果是从因到果,因果不同时。唯独念佛这个法门,它是因果同时,这个不可思议!所以净宗又叫作莲宗,以莲花来作比喻。我们晓得,所有这些植物都是先开花后结果,花是因,是先有因后有果,因果不同时,花谢掉了,果实才长成。莲花很特别,它是因果同时,花开的时候,里面的莲蓬上就结莲子,所以它是花果同时,因此用莲花来代表净土宗。净土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当你「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它是因果同时。这里面的这一句,我们要很细心的去体会。

  「以弥陀一乘愿海」,这个一乘愿海,就是本经所讲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愿愿帮助一切众生圆成佛道;而且四十八愿,每一愿涵盖其它四十七愿。真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任何一愿统统都是圆满的大愿。由此可知,随便念一愿,都是阿弥陀佛圆满的大愿。

  「六字洪名」是方法。六字,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里面,特别要注意的是「南无」。南无是梵语,它的意思是归依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用中国话来讲是归依阿弥陀佛,这个重要!归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世出世间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里回头;回过头来,一心一意就依阿弥陀佛。换句话说,从我们无量无边的妄想分别执着回过头来,我就依靠这一句阿弥陀佛,这就对了。用这个方法,恢复我们的清净心,达到一心不乱,这是很巧妙的一个方法。所以这个方法,古德说这是甚深的微妙禅!不但是禅,也是究竟圆满的神咒。密宗里面讲是神咒,是无上的大神咒。这是这个名号,不仅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一切诸佛如来究竟果觉的德号。我们这个修行,直接就用它,用它来作因地心,把诸佛如来的果德作我们的因心。所以,这个修行的方法,跟其它的方法,确确实实不相同,我们将佛的果觉作我们的因心。

  「以果为因,因果同时」。这个法门,你看看它的成就,不可思议!它在这个下手处就不可思议了,它跟其它的法门不相同。佛在大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事实。世俗人也常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从哪里来的?心想生的。有人说,我作梦,我没想过。没想,怎么会作梦?实在讲,你想了,你自己不知道,这个事情是真的。你想的,你自己知道,那个想叫粗想,那个想得很粗,很容易发现;微细的那个想,自己不能发现,但是在梦中现境界。如果你真的没有想,你决定没有梦;你有梦,证明你有妄想。想什么就现什么,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从想象而生的。那我天天想佛,这个人怎么会不作佛!佛一定现前。所以,这个法门是「从果起修,即修即果」。

  「心作心是」,这四个字出在《观无量寿经》上的,是净宗理论的基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是什么?佛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本来是佛,现在我们又要念佛,现在要作佛,那怎么会不成佛?当然成佛。所以这个不可思议。下面一段说:

  【弥陀要解云】

  这是蕅益大师说的。

  【一声阿弥陀佛,即是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这一句话是蕅益大师的发明,为什么?蕅益大师以前的人,从来未曾说过。仔细去查经,他讲得一点都不错,他有依据的,不是随便说的,是事实。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的。念什么佛成佛的?念阿弥陀佛成佛的,释迦牟尼佛做了样子给我们看。

  「五浊恶世」,就是指我们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一句话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之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的修学目标就是这一句。这一句里面,可以把它分成三个阶段,从下面看,「三菩提」翻作正觉,「三藐三菩提」翻作正等正觉,再加个「阿耨多罗」,阿耨多罗翻成无上,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你证得了正觉,就称你作阿罗汉。阿罗汉是一个学位的名称,你拿到正觉了。如果你要是得到正等正觉,那就给你加一个菩萨,你叫菩萨了。你要是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就称你作佛陀了。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佛、菩萨、罗汉是学位的名称。这是说佛在五浊恶世成佛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浊是染污,恶是恶业,是指我们现前的大众。

  【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这几句话很重要。换句话说,念佛成佛这个法门是诸佛如来他们所修行的境界;除佛以外,从菩萨以下,菩萨、缘觉、声闻,下面是六道,这合起来叫九法界众生。这一个法门,只有佛与佛才能清楚,才能完全了解,而不是包括菩萨在内的;都不能够完全理解的,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九界众生没有办法理解这个法门。所以这个法门是无比的深广。不要看这个经典好像不多,分量很少,就是这一部《阿弥陀经》,它内容之深广,连等觉菩萨都不能完全理解。他不能理解,他怎么会相信?所以叫难信之法。

  诸大菩萨都不能理解,都不能相信,那为什么我们会相信,为什么我们会理解,这不就奇怪了吗?这里说「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我们今天能信能解,可见得不是自力。这个力量从哪里来的?这个力量是诸佛如来加持而来的。我们能体会,能懂得一点,能说一点,这是佛菩萨威神加持。诸位同学在此地,你们听得能懂,听得能欢喜,也是诸佛如来威神的加持。如果得不到诸佛如来加持,听也听不懂,说也说不出。这个话都是真实的,没有一丝毫夸大,完全说的是事实。蕅益大师又说:

  【举此体。】

  这个「体」,就是法界的本体。

  【作弥陀身土。】

  所以弥陀的身是法性身,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跟我们这个世界不一样。我们这个世界,动物有「生老病死」,我们刚才讲了,就是天上,色界天、无色界天,寿命虽然很长很长,他那个身体还是有生灭的;换句话说,他不是永生,他不是永远不变的存在。所居的土地,也是如此。土地,我们讲矿物,矿物有「成住坏空」。这个现在大家都没有疑问,我们从天文望远镜里面观察到,每一天有很多新的星球形成了,那个世界就成了;也有很多星球爆炸了、毁灭了。世界有成住坏空,动物有生老病死,他不是常住的,不是永恒的。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身体不生不灭,永远是这个样子,他不会变的,所以称为无量寿。世界也不会变化,人是永生,树木花草也永生,是这么一个奇妙的世界。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它是法性土。我们十方世界是法相土。相会变的,有生灭;性不生灭,性不会变的,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身是法性所变的身,不是法相所变的。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大地是法性土,不是法相土。

  所以法相土,诸位要是学过唯识,唯识里面讲的阿赖耶,阿赖耶的见分、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属于阿赖耶识的相分。阿赖耶识是有生有灭的。在《百法》里面,它排列在心法,八个心王;心法是属于有为法,有为就是有生有灭,是这样变现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土,在《百法》里面是属于无为法。哪一种无为?最后这一种,真如无为。所以它是真如本性变现的,它不是唯识变现的,我们这个地方是唯识变现的。它是真如本性变现的,所以那才叫永生,才叫真常,那是真实的。除这个之外,所有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它会变。会变的,就不是真实的;不会变的,就是真实的。这是为什么一切诸佛如来劝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道理就在此地。

  【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由此可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法性身土的名号。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

  理是理体,性是本性。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到底是自是他?自他不二,是西方导师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名号,这个要知道。所以才说之为「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诸位要记住,不是唯识,唯识是指我们这个世界是唯识的;他那个不是唯识。心,就是本性,就是自性。

  【可见此经正是如来称性极谈。】

  这一部经上所说的,从哪儿来的?都是佛从自己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给我们说出来的。所有大乘经,统统是世尊从真如本性里面所说出来的,这有什么不一样?不一样的,就在圆满不圆满。譬如我们晚上看到月亮,初三、初四的月亮也放光了,初七、初八也放光明,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月光;十三、十四月光就更大了,都没有圆满;一定要到十五满月,那才是究竟圆满了,一丝毫保留都没有了。从这个比喻,诸位观察所有一切大乘经典,就像那个月亮一样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有圆,有不圆。

  哪一部经是究竟圆满?《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究竟圆满,十五的月亮。《华严》、《法华》还是十四的月亮,还不是究竟圆满,为什么?《华严》、《法华》虽然圆,不纯;这个经典,纯圆。它那个圆里头不纯,它还有说其它拉拉杂杂的东西在;不像这一部经是纯圆,一丝毫夹杂都没有,所以说「称性极谈」,达到极处!这一些都是让我们首先认识这一个法门、这一部经典,在所有大乘法里面,在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论,它的地位、它的分量,让我们认识它、理解它;然后我们再慢慢探讨它,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我们修学的兴趣,所以目的在此地。
无量寿经  (第三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03

  请掀开讲义第三页,我们从第五条看起:

  【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即是本来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捷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

  这一段文含义非常非常之深广。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说明,净宗修学依据的理论,实在讲就是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把净宗这个真相完全说尽了。通常学佛的人,实在说,什么是佛?这个概念总是很含糊,无怪人家说我们盲修瞎练。佛究竟是什么?没搞清楚。前面已经跟诸位说得很多了,佛就是我们的自性,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通常讲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真心显露了,我们就称他作佛;真心在有障碍的状况之下,不能起作用了,我们就叫作凡夫。

  实在说,凡夫跟佛没有两样,只是真心迷悟不同而已。凡夫虽然在迷,真心本性并没有失掉;诸佛在觉,真心本性也没有加一丝毫,确实这个法是不增不减。所以,这个佛就是自性圆满的起用。就像前面所说的,我们夜晚看月亮,十五的满月,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它的光明完全发挥出来了。我们凡夫,实在讲就像初一晚上的月亮。诸位晓得,初一一点光芒都没有。虽然一点光芒透不出来,我们要问,初一晚上月亮有没有?当然有,怎么能说没有!我们就好比是初一的月亮,诸佛就好比是十五的月亮,菩萨就好比从初三、初四到十四的月亮一样,这里面光芒大小不等。由此可知,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这个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就不是佛,这是真心。不但佛是心,其实没有一样不是心,菩萨也是心。刚才说了,那个佛的心就是十五的月亮,菩萨的心是初三到十四的月亮。声闻、缘觉,我们讲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没见性,换句话说,他们真心没有现前。

  这个在唯识里面,所谓的「同生性」与「异生性」,有这么两个名词。什么叫同生性?就是跟诸佛如来同用真心,那不是妄心,用真心,跟诸佛如来一样的,这是讲的菩萨。什么样的菩萨?圆教初住以上,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就好像夜晚的月亮露了个月芽。我们在初三,大概看到一个月芽,有了一点点光了;那一点光虽然很弱很微暗,但是它真正是月光。它不是假的,它是真的,跟十五的月光无二无别,只有大小不一样,都是纯真无妄,这叫同生性。异生性,异是不同,完全不同。换句话说,你自性的光明丝毫都没有透露。六道凡夫,没有透露;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没透露。凡是自性光明没有透露的,也就是真心不能现前起作用,在这个阶段统统叫异生性。

  我们常讲用真心,用妄心。这个异生性跟佛不一样,是用的妄心;佛、菩萨用真心。真心,这是相同的;妄心就不相同了。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要真正觉悟,我们用心全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变化就太大了,都靠不住。你要是把这个事实真相了解了,确确实实在生活当中,能减少许许多多的烦恼。你接触一切人与事,晓得都是虚情假意,何必去认真?认真就吃亏了,就生烦恼了。别人对我们是虚情假意,我们对别人还是虚情假意,这个变化就太大了。什么时候才用真心?必须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个时候用的是真心。真心是永远不变的,换句话说,妄心是随时随地都在那里变化。

  所以诸佛菩萨是心造的,是心是佛,是心是菩萨。往下声闻、缘觉、六道凡夫,还是心作的,是心是凡夫,是心是天,是心是人,是心是鬼,是心是畜生,是心是地狱,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真心变现之物。诸佛菩萨这个境界是真心觉悟之后变现的,权小、六道是真心迷了以后变现的。他在迷位,它还是起作用。迷,不是说没有,它存在,它也起作用。觉悟,那个作用是究竟圆满,清净安乐!迷了起作用,那就是五浊恶世,无量无边的生死烦恼,它就起这种作用。所以十法界全是心作的,全是自心变现之物。

  既然心能够变现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最圆满、最殊胜、最自在的是佛法界,最苦的是三途地狱,统统是自心变现的。诸位想想,既是自心变现的,这个十法界哪有得不到的道理?你想要作佛,这不是求别人,求自心就行了。这个心一转变,佛法界就现前了。

  所以底下告诉我们,「是心作佛」。这个心怎么作佛?念佛就是作佛。念菩萨,就作菩萨;念罗汉,就作罗汉;念什么,就作什么,这是真实的道理。也许有人问,我现在天天在念的时候,也作不了。我天天念黄金,黄金也没有变在我的面前,那佛讲的这个理论能讲的通吗?佛的理论没有错,问题在哪里?你们不会念。怎么样念才会变?要一心念就会变了;换句话说,你虽然念,念的心不专,所以它变不过来。

  我们在传记里面读到,宋朝末年赵孟俯(赵子昂)画马,这是个很了不起的画家,他是宋末元初时候的人,以后在元朝也作过官。他天天想马,天天就看马,看马的动作、马的姿态。他晚上睡觉的时候大概也想马,结果他真的变成一匹马。他睡在床上,大概是白天睡午睡,有蚊帐,他太太把帐子掀开一看,这个床上一匹马仰在那个地方,这就证明想什么就变什么。我们今天想什么变不出来,是你心不专;你心要专,它就变出来了。

  真的,想什么变什么,不可思议!你一天到晚想佛,你怎么会不变成佛?所以经典里面教给我们,一心念,二心就不行,就不能感应。我们是三心二意,那怎么行?所以他变不出来,天天念佛也作不了佛。一心念就能作佛了,就会变现了。所以关键是在一心,真正一心念,确实念什么现什么。

  既然知道这是事实了,我们为什么不念佛,为什么还要念其它的?念佛的好处、念佛的利益是当下恢复圆满的性德,换句话说,就是一般宗教上赞美上帝的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全知全能。佛就是全知全能的意思,我们为什么不干?菩萨的德能比佛还差的远,不究竟,不圆满。这个法门是直捷了当教我们修作佛的法门,所以你念佛的时候,能念的心就是佛。「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量觉,无所不觉;觉了,当然就有能,所以也就是无所不能。这是如来果觉。

  「即是本来成佛」。佛在《华严》、在《圆觉经》上都说到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过你现在迷失了你自己。迷,不是真的;觉是真的,迷不是真的。换句话说,这个迷是有时间性的,几时你一觉悟,觉悟就不迷了。所以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面讲,这一切众生将来能不能成佛?决定成佛,只是成佛早晚不同而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当然能成佛。

  我们今天有幸遇到这个殊胜的因缘,因缘是什么?成佛的法门。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法门,唯独这个法门是成佛的法门。我们遇到之后,我们能不能成佛?成得了、成不了?实在讲能不能成佛在你自己,不在别人,问题是你自己肯不肯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你对这个法门「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的修学,那你这一生当中就决定成就了。如果遇到这个法门修学,这一生还不能成就,这个因素决定出不了这三个范围。第一个,你对它怀疑,你没有完完全全的相信它。第二个,你修学的时候夹杂,换句话说,夹杂就是你不专心;譬如,我们念佛,还想参禅,还想持咒,还想学教,这叫掺杂,你心不专一,这不能成就。不夹杂,但是功夫间断,间断也不行;功夫一定要保持着不间断,这个才有力量,才能真正成功。

  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里面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要怎样把这两句话做到,这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秘诀。平常我们的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往外攀缘。眼,跑到色去了;耳,跑到声音去了,都往外缘了。菩萨教给我们,你把这个六根收回来,「都摄六根」,收回来,不要再向外攀缘,这个很重要!譬如,我们喜欢看戏、喜欢看电视,我不看了,这收回来;喜欢听音乐的,这不听了,从那里收回来;然后才能做到「净念相继」。

  念就是念佛,念佛为什么叫净念?我们念头里面有掺杂就不净了;换句话说,专念就净,掺杂别的就不净了。我念佛,我又参禅,我又学密,我又持咒,这个就杂了,这个不是一心念佛,这叫杂心念佛,乱心念佛,这个效果就消失掉了。相继就是不中断,这一句佛号接一句佛号不断,这才行。佛在《遗教经》里面也告诉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包括作佛在内;你只要把心控制在一处,作佛也能办得到,何况其它?

  「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我们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不要想别的,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在这个社会上,处事待人接物,一切都随缘;事情来了,我们要做;不能说事情来了,我躲避,这是错误的,要认真的去做;做完了之后,不要再想了,事情做完了,这一放下,佛号就提起来。

  也许有人会问(我碰到很多),像这样作法的时候,譬如每天这个业务,我明天再去也不想想看,这个从哪里做起?其实,你完全不想,这个事情一到面前,你会做的比你胡思乱想还要圆满。为什么?你想是落在意识里头,是妄想。你不想,这个事情摆在面前,完全是智慧的处理,哪里会错!想会想错,不想就不错,愈想愈错。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换句话说,不能想,想是第六意识。参禅的人不想,所以参禅讲离心意识参。心是什么?第八识。意是末那识,识就是第六意识。完全舍离。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着,第八识是落印象。我们今天讲印象,印象在哪里?印象在第八识。参禅的人讲心意识统统不要,离心意识参。离心意识,用的是什么?用的是真如本性,用的是真实的智慧。参禅要用这个,念佛还是要用这个,研教也是用这个。我们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你会用这个,你就叫菩萨,就不叫凡夫了。

  所以学佛的人,千万不要在用功的时候,我离心意识;我把功夫放下,处事待人接物了,又用心意识,这不行,这个心搞杂搞乱了。处事待人接物也不用心意识,换句话说,也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这样在这个世间纯粹用智慧。诸位要晓得,心意识都是情(情识);舍掉情识,就是我们常讲的理智,他用的是理用的是智,哪有会错乱的道理!不会有一点错误。

  所以我们这个心,最殊胜的、最希有的是作佛。这个作佛就是念佛。你本来是佛,现在又一心一意想作佛,那当下就是佛。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关键就是你能不能相应,关键在这个地方。相应才好,不相应不行。什么叫相应?心,是不是真正是佛心?那我们要问,佛心像什么样子?这个要知道,不知道作不了佛。佛心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心里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就相应了,这就真正作佛了。如果有阿弥陀佛,还有其它东西夹杂在里面,这就不是佛了,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本来是佛」,这是理(原理),没错。「现又作佛」,这是修,这是事。「是故当下即佛」,所以我们今天的修德跟自性本具的理体,它能相应,那就是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净宗念佛成佛,原理就在此地。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对于这个法门就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了,断疑生信,我们这个功夫才能够上轨道,功夫才能真正的得力。

  「直捷了当」。在任何一个法门,没有比这个法门更直捷了。其它的法门,实在讲,委曲婉转。这个法门直捷,不要拐弯抹角。

  「方便究竟」。有许许多多法门,方便就不究竟,究竟的不方便。譬如小乘经,方便不究竟;大乘经论里面,像《华严》、《法华》究竟,不方便,我们修起来很麻烦、很困难。方便又究竟的,给诸位说,只有这一部经,只有这一个法门。说到方便,比小乘经还要来的方便;小乘经,不如它。说到究竟,《华严》、《法华》也不能跟它相比,真是方便究竟到了极处。

  下面两句是赞叹,「奇特殊胜,不可思议」,这两句是赞叹这个法门。奇是奇妙,特别殊胜。不但我们凡夫无法思议;思是思想,我们想不到,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议是议论,也没有办法说的出来。再看底下一段:

  【净土诸经中。】

  佛当年说法,专讲净土的有三部经,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介绍过了。如果说附带介绍净土的,那就多了,有几百部之多;不是专讲,是附带讲的。在这些经论当中:

  【唯此经备摄圆妙。】

  这是指《无量寿经》,专讲净土,这一部经讲得最圆满,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理事因果面面都介绍到了。所以是「备摄圆妙」,圆是圆满,一点遗漏都没有。

  【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

  这个「宗」是讲修行的宗要,换句话说,就是修学的纲领,修学的原则。这个宗,可以当作原则来讲,当作纲领来讲。的确也非常的简单,也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什么叫菩提心?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指出,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话好懂,比古大德跟我们讲菩提心容易明白多了。古人讲菩提心,譬如依《起信论》里面讲「直心、深心、大悲心」,依《观经》讲「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讲了半天,我们也没搞清楚,也不晓得怎么个发法。还是蕅益大师讲的简单讲的明白,我们容易懂,而确确实实我们真的是这样作法。

  真正想求生净土,这是觉悟,菩提是觉,是无上觉,是圆满的大觉,所以称之为大菩提心。为什么?你修行想成菩萨、想成罗汉,或者想来生得人天福报,来生去享天福,这不是究竟觉,不是圆满的觉悟。唯独我想在一生当中成究竟圆满的佛,这个觉悟才是真正圆满的觉悟,真实究竟的觉悟。如果一个人真的觉悟了,你想想看,这个世间的事情,他还留恋不留恋?自然不留恋了。佛法里面,无量无边的法门,他还留恋不留恋?也不留恋了。这就是说真正能放得下了,世法佛法统统放下,这才叫觉悟。有一桩放不下,这一桩就是障碍。所以世出世间法统统要放下,千经万论,我依这一本就够了;无量法门,我采取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就行了,这叫发菩提心,无上真实大觉悟的心现前。

  然后,就是「一向专念」了。一是一心,向是一个方向。我们中国人常讲一心一意,这个一向就是这个意思。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这是这一个法门修行的纲领,你看多简单。底下实在讲,就是修行纲领的批注:

  【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

  这个一向专念是根据什么建立?为什么要一向专念?一向专念这个理论从哪里来的?是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就是讲「十念必生」。隋唐时候,古来的大德有一个比较,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作一个比较,哪一个经是第一。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我们今天集结成的一部《大藏经》;这一部《大藏经》里面,哪一部经是第一?无论在理论上、在修学上、在因果上,一切众经不能为比的,这才算第一。这是大家公认的,《华严》是第一。

  把《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再作一个比较,《无量寿经》第一,把《华严》比下去了。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华严经》到最后要不求生净土,《华严》就不能圆满。这一部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是讲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两个经一比较,当然这个经是《华严》的归宿,《华严》得到它才圆满,它是圆满当中的圆满。这样我们才认识这一部经,这是世尊一代时教里面所讲的最重要的一部经。

  这一部《无量寿经》是两个人说的,哪两个人?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两人所说的。这里面有不少经文是阿弥陀佛说的,阿弥陀佛虽然没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是释迦牟尼佛转述;释迦转述,就等于阿弥陀佛亲口宣说的,没有两样。在本经第六章这一部分,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完全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在这一章经里面,没有释迦牟尼佛说的话。释迦牟尼佛转述,转告我们,全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所以这一章是净土经典的原始依据。

  我们打开这一本《无量寿经》,仔细看一看,你看这个经本里面,哪一段、哪一句违背四十八愿?找不到。可以说,全是四十八愿的发扬光大,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全是四十八愿的详尽说明。因此,就这一部经总共有四十八章,哪一章最重要?第六章最重要,它是全经的中心,是净宗最原始的依据,弥陀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条最重要?第十八愿最重要。十八愿说的是什么?十念必生。所以,执持名号这一个修学的方法,就出在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同时,也出在《观无量寿经》的第十六观。这是把这个法门的来源找到,它确实有根据。

  所以这个第十八愿就登峰造极了,我们这样比较才把这个佛法顶尖、尖峰找出来了,至高无上,没有比这个更高的,这个找到了。如果不是这样校量、比较,怎么想,你也想不出来;还会以为有其它的法门比这个更殊胜的了,那叫打妄想。没有了,这个法门是第一殊胜。所以它是以弥陀十念必生,就是第十八愿为根本的依据。

  【深明三辈往生之因。】

  在这一部经里面,「三辈往生」这一品里面,就把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因行与果报,详细给我们说出了。

  【广摄九界圣凡之众。】

  这是讲他教化的对象。九法界,除佛之外,全都包括了。往上去菩萨,菩萨下面缘觉、声闻,再下面是六道凡夫,合起来是九法界。九法界的众生,依这个法门统统得度;不但统统得度,而且是平等得度,这个真正不可思议,这是所有一切经论里面找不到的。或许有九界众生都能得度,但是不能平等得度;它这个法门是平等得度,这是净宗的特色。

  【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

  这正显示出持名念佛这一个方法是直指往生归元之路。元是本源,本源就是真如本性。此地净宗里面讲归元,就是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但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到底见多少,不一定是圆满的见性,这个地方的归元是圆满的见性。换句话说,决不是菩萨的境界,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个归元,就是直接成佛这一条道路,是真正的成佛之道,成究竟圆满佛之道,所以这一部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不仅是净宗的第一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16: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