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51|回复: 5

[心得体会] 定境修成,其相有三 ——湖南长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1 18: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转自湖南长老的帖子

定境修成,其相有三:
一、无分别,无分别,不是如土块木石般的无知,是说境界现前时,任运晓了,不起主观的心里作意分。
二、明显,是说定境的了了分明,而不入于迷糊的状态。
    三、喜乐,是指定中所得的身心轻安与快乐。
行者得此定境,不可以此自满,须更进而修习悟入实相的毗钵舍那。
毗钵舍那,是破无明,了生死,悟实相的妙观,不修此,就不能达这目的。
安然不动的定力,虽有增强记忆与了解的能力,但这只是世间智,不是出世间慧,所以必须要观察实相,审谛真理,引发特殊的智慧,根绝认识错误的无明,方能了生脱死,悟入实相真理。因此,二者不但不可偏缺,就是一强一弱,也不能安稳的运转到理想的目的地!
如夜然灯观壁上的画,灯光明亮无风吹动,就能明见画相的如何;灯光若暗或虽明而时为风动,画中的诸像,就不能了了明见。
悟入诸法实相也是这样,观慧通达而得定力令住,就能亲切见到诸法实相的怎样,假使没有实相妙慧,或有而为分别风所动,诸法实相的怎样,就难以见到了。
大般涅盘经说:
“声闻不见如来种性,以定力强慧力弱故;菩萨虽见而不明显,以慧力强定力劣故;唯有如来遍见一切,以止观等故。由止力故,如无风烛,诸分别风不动心故;由观力故,永断一切诸恶见网,不为他破”。
止观既这样的重要,又这样的不可偏缺,诸有求佛道度众生者,能不安住在菩提愿中着力齐修吗?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18: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思惟”(慧)同样重要的是“正受”(定)。
梵文:译音为三昧,也就是禅定的意思。
观经玄义分曰:“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
一般人依文解意,提到人定,就想到不吃不喝,一闭眼再一睁跟就已物换星移,春去多时了。
再加上佛法中常有“去妄想”、“四大皆空”等说法,于是许多学佛打坐的上了座就有意无意地想求一个“空”,在心境上又加(求空)又减(息念)地乱忙一通,忙了半天结果是“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
让我们看看大乘义章十三对禅定(正受)如何解释:“离于邪乱故说为正,纳法称受。”
这可以说是对禅定的一个很好的说明。
所谓“离于邪乱”,说通俗点,就是清明、纯净;“纳法”的“法”则包括了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理、一切事。
由此我们可知“禅定”(正受),不一定是“耽空住寂”,也不一定是空空洞洞的什么都不知道。
只要“离于邪乱”,“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则不论上座用功,或曰常处事,都算是处在定中。
关于这点,我们还可以参考唯识上特别提出的“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这五种心的作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永远存在。
或许有人会说瞎子对光线没有感“受”,但是他眼前黑洞洞的就“受”;至于神经麻痹的人,他那麻痹的部分也多少点麻木的“受”。
人了定则有所谓百千三昧,也就有成千成百各种不同的定境(正受)。
除了“受”,其他四种心的作用都存在各种凡圣的境界。
但是一般学佛的通常都以为作意、触、受、想、思这五种心的作用只是凡夫的妄想境界,殊不知成了佛的般若境界仍不离这“作、意、触、受、想、思”。
至于从凡夫修炼成佛陀的凭借也不外就是“作意、触、受、想、思”这五遍行。
那么历尽于辛万苦成了佛,和芸芸众生之间有什么不同?
曰常修行用功,和任意浮沉又有什么不同?
这是修行用功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问题。
认清楚了,“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悉是法身。”行、住、坐、卧都是修行;认不清的话,虽然念佛、打坐,也只是妄想。
这么看来成佛岂不太寻常?
的确,平常心就是道,最平凡的也就是最不平凡的。
如今要这群念念在“不平凡”上打转的我们,收回“放心”,归真返璞地 做到“和光同尘”的平凡境界,真是谈何容易!
因此 ;古人有云:“成佛作祖乃大丈夫行径,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
于是佛家就为此提出了种种修行法门,诸如:念佛、止观、参禅、观想等等。
懂得了这层道理,学佛修道的行者无论在曰用行事或上坐用功时,才知道如何心平气和地陶化这颗野马尘埃之心。
久而久之,他们自会“无事不登三宝殿”。
再度出现时却是“水月道场,空花梵行。”的另一番景象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18: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对此等染)是有善巧、聪慧、经验、觉慧的瑜伽者,则光明
  等生起之时,能够以慧来这样的分析与审观:“于我生起光明,这不
  过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法、衰灭法、离贪法及灭法而已”,或作
  如是思念:“如果光明是我,那我是可以了解的,然而是执无我以为
  我。所以依不自在之义为无我,以既有而无之义为无常,以生灭逼
  恼之义为苦”,如于光明,余者亦然。他既如是审观,则正观光明为“非是我的,非我自
  己,非是我”。正观智……乃至欲为“非是我的,非我自己,非是我”。
  如是正观者,则不为光明等所动摇与扰乱。所以古人说:
  于此等十处,以慧抉择者,
  善巧法掉举,不至于散乱。
  他这样不至于散乱,解除恰恰三十种染的缚,而确定道与非道是这
  样的:“光明等法不是道,解脱于染而行于正道的观智为道”。象“这
  是道,这是非道”这样而知道与非道所建立的智,当知为道非道智
  见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18: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不忆念生灭,为相续所覆蔽,故不现起无常相。
因不忆念数数之逼恼,为四威仪所覆蔽,故不现起苦相。
因不忆念种种界的分别,为坚实所覆蔽,故不现起无我相。
然而把握生灭破除相续之时,则依如实的自性而现起无常相。
忆念数数之逼恼除去四威仪之时,则依如实的自性而现起苦相。
分别种种界除去坚实之时,则依如实的自性而现起无我相。

这里当知三相的分别:即无常、无常相,苦、苦相,无我、无我相。
此中:无常意为五蕴。何以故?
生灭变易或有已而无之故。生灭变易为无常相,或有已而无是相的变化。
其次依据“无常即苦”之语,故即彼五蕴是苦。何以故?
数数逼恼之故。数数逼恼相为苦相。
再依“苦即无我”之语,故即彼五蕴是无我。何以故?
不自在之故。不自在相为无我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18: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讲现起,眼前的一切现象,这就是阿赖耶的起现行,这个现行是剎那剎那现起,所以这个现行它不是真的,经里面讲,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你就想想它这个现行是生灭的,生灭的现行是前后不相到的,个个是独立的,就好象我们看电影那个底片一样,张张是独立的,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我们眼睛看花了,十法界依正庄严现行的状况就是这个样子,一面起现行,一面这个种子落在阿赖耶里去,所以阿赖耶现行与种子好象在那里循环,永远在循环,循环在这个上面了,就是现行;下面了就是种子,不断的种子起现行,现行变种子,这个就是阿赖耶的相。

愿所有真诚佛子早日脱离此死结。
发表于 2020-2-11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善哉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0 09: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