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66|回复: 6

[学佛文档]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九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6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二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第九集)  198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5-006-0009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九讲,经文第四页末行中间,「未当有此,于世何求」从这个地方开始,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未当有此。于世何求。念报佛恩。当持经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济神离苦。超出生死。】

  从这个地方开始。这段是说佛弟子应该求些什么,第一,佛教给我们要报佛恩。『未当有此』,「未」是不可的意思,就是不应当有此,这是指上面所讲的「世人险恶,比丘损他,积财丧道」,不可以有这些。出家或者是在家修学,我们在世间应当求些什么?这一点我相信每位同修都非常关心,佛在这个地方教给我们,首先是教我们要『念报佛恩』,念念无有间断,知道佛恩广大,应该晓得如何来报答。我们看表解里面所列的,报佛恩这里面有几个小段,第一个「念众生苦,佛以众生为心」,所以我们要想报佛恩就要常念众生苦;第二是「报恩惟有自度度他,方顺佛心」;第三是「断恶行善,须离烦恼,得一心清净,为修行的目的」。这是将如何报佛恩这一点给诸位做个简单的介绍。

  由此可知,一切经典里面,佛教给我们发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条教诫我们的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是念众生苦,第二条是断烦恼,第三条是学法门,第四条是成佛道,后面三愿无非是教我们圆满成就第一个大愿。在这个地方我把它折衷起来看,念众生苦就是普度众生之愿,修行断烦恼,一心不乱,这才能圆成佛道,将我们自行化他的功德能够做到圆满,这就是「念报佛恩」。而报佛恩具体修行的方法,佛在此地给我们指示得很清楚,诸位要特别的留意。第一句佛告诉我们『当持经戒』,经的大主意是讲求解,研究经,戒是讲修行,将经里所说的理论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这叫戒。所以我们看到佛门的戒律,一条一条跟我们列出来有那么多,这些戒律所依据的道理完全是经典里面所说的宗旨;换句话说,把经典里所讲的这些大道理,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这种条文就是戒律。由此可知,行与解不能分,经与戒是一桩事情,经是印心的,戒是起行的。所以,佛第一句话就给我们讲「当持经戒」,应当受持,应当信受奉行。

  『相率以道』,前面一句着重在自行,下面这句是讲利他。我们与大众生活在一起的时候,「相率」,率是领导、表率,换句话说,佛弟子应当为大众的表率,引导他要向道。向的什么道?这当然不必细说,向的是佛道、菩萨道,也就是说要向正觉之道。前面我们说过很多,觉、正、净这是世出世间的大道,『道不可不学』,觉道、正道、清净道不可不学。佛法教学就在道,修的是道,学的是道,证的也是这个道。前面一句着重在自行,这句着重在修道,修道这是走路。道都在于经书之中,道在哪里?经书里面所记载的、所指示的菩提大道。所以佛劝我们,『经不可不读』,与前面「当持经戒」互相照应,劝我们要读经。经开智慧,有了智慧,世出世间无论什么事没有办不通的,再不会有障碍,所以读经非常重要,是教我们开悟的。『善不可不行』,「善」是培福的。这两句就是佛门里常说的福慧二足尊,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从一开端就教你修福、修慧。读经是修慧,行善是修福,一直到如来果地,没有一天不读经,没有一天不行善。诸位如果要问,善的标准是什么?哪些是合乎佛法里所说的善,这些标准都在经论之中,在此地不必多说。

  诸位看表解,行善是培福,大家特别要记住,「必有智慧,而后能修十善、万善」,可见得修善的确是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他不晓得修善。佛在果地上称为二足尊,就是福与慧,足是圆满的意思、满足的意思,福满足了、圆满了,慧也圆满了,福慧圆满我们称他作佛。学佛的人一开头就要培福、培慧,福慧我们都要来培养它,这一点很重要,千万不可以疏忽。如果我们要问,我很想修福,可是我现在没有能力?这个话说的有毛病,因为修善这个事情,只要你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而不是叫你勉强去做。佛门里面有些佛弟子,心很好,他很发心去行善事,自己没有办法,于是去借钱,宁愿背高利贷,借三分利,他拿这个钱到佛门里面来做好事情。诸位要晓得这是错误的,这在佛法里是不许可的。佛法只要尽心,因为你要是负债来修善,你已经错误,已经做错了。我们有一分钱的力量,我们只做一分钱的善事,这个善事是圆满的功德。我只有一分的力量,我想做三分的好事,还超过,那怎么办?去负债,向人家借钱,这是错误的,这是佛法里决定不许可的。为什么?欠债要还钱,欠命要偿命,因果丝毫不爽。何况福慧的修持,一定要达到身心清净,你有债务在身,你的心如何能得清净?这一点我要特别提醒那些热心过分的同修,你们的做法是不如法的。

  佛法的修学要随缘、随分、随力去做,做得心安理得,身心愉快。不可以争面子,看到别人拿了很多钱做好事,我如果要拿少了不好意思,那错误的,因为各人福报不相同。他有钱他多拿一点,我没有钱少拿一点,也许少拿的这个人功德比多拿的人还要大,为什么?譬如说他有一千万的财产,他今天捐一万块钱,是他的千分之一,他发了多大的心?他只发了千分之一的心。你没有钱,身上只有一万块钱,或者说你身上只有一百块钱,没有钱,你把这一百块钱全部都奉献,你的功德是圆满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百分之百。那个富人的功德乃是做了千分之一,你做了百分之百,你想想看你们的功德哪个大?当然百分之百的大。我们做一个小公务员,一个月只拿几千块钱薪水,我捐出一千块钱,占我这个月薪水的一半,或者占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你们想想就算四分之一的功德,比他千分之一的也大得太多了。由此可知,培福这桩事情对一切众生来讲决定公平,不会说是修福只有有钱的人才能培大福报,没有钱的人培小福报,那错了。这个事情是尽心尽力的问题,你的心圆满,你的力量也做得很圆满,这就是圆满功德。

  『行善布德』,我们表里头也跟诸位列出菩萨所修学的六种纲领,就是六度,在底下「行善布德」这段所讲,布是展开、是展布。六度里面,第一个是「布施」,前面已经跟诸位讲过,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类,这个地方不必再重复。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们要想得财富、得智慧、得健康长寿,一定要修布施;布施是因,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第二要「持戒」,六度是后面比前面要来得深,持戒包括布施,布施并不包括持戒。持就是守持,我们能够守定,能够保持住,佛门里面的清净戒学我们都能够把它做到。第三是「忍辱」,忍辱是成就一切功德,如果你不能忍辱,虽然有布施、有持戒,不能忍辱麻烦很大,你布施、持戒都是世间有漏的福报。诸位想想前面我们所讲安世高的同学,宫亭湖的湖神这个龙王,诸位就明了。他前生是个出家人,明经好施,他的缺点就是忍辱的功夫不到家,死了以后堕到蛇身去做神,所以忍辱非常重要。《金刚经》里头特别提出来,《金刚经》里面讲六度,特别提了一个布施、一个忍辱,佛又给我们说,「一切法得成于忍」,可见得忍辱波罗蜜的重要。第四是「精进」,菩萨法里的善根就是精进,勇猛向前,绝不懈怠,绝不退转。第五是「禅定」,就是一心不乱。第六是「般若」,是智慧,这个智慧是从根本智起后得智,自利利他。前面这五种是属于事,般若是属于理,般若的宗旨就是不执着,努力去做,作而无作,心里一丝毫执着没有。虽然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乃至于禅定,他的心是清净的,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我们要晓得,这是六度法门。

  四摄法完全是接引众生的,这是菩萨法,诸位要特别留意。佛菩萨摄受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开头一定用布施、用爱语、用利行。布施诸位晓得,于众生就是结缘,你只要于众生有恩,众生他当然欢喜跟你接近,你所说的话他听得进去,因为你对他有恩。爱语就是不违背他,在言语上要能够顺众生的心,满众生的愿望。利行,我们所有的行为对众生一定有利益,而他自己晓得这是有利益的。如果你对他有利益,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这是利益,那也不行,为什么?他会离开你而退转。这种利行要与众生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他程度很浅你就给他小利,他有很深的功夫,你就给他大利,都要他能够明白的体认。第四是同事,众生他做什么事情,你也跟他做同样的事情,他就欢喜了。四摄法这个四种是摄化众生的手段,这是菩萨法里头必须要明了的。

  下面我们引用古德所说的,「惠施使怀则感恩」,你能够修布施,六度里头第一个是布施,四摄法里头第一个也是布施,这就是恩惠布施,能够叫对方怀着感恩的心。「戒德」,你有谨严的戒德,「令敬」,众生对你恭敬,既感恩对你又恭敬,这样的人就容易得度。所以佛法总须从恭敬中求。你要问佛教化众生,特别在初学的时候教什么?教敬。不但佛法教敬,世间我们讲到中国古时候的教育,你要问老师教学生教的是什么?从什么地方教起?诸位要晓得就是教敬。我们展开《礼记?曲礼》里面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第二愿「赞叹如来」。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的教学,真正的教育教什么?教敬而已,世出世间的学问建立在礼敬的基础上,这点希望大家特别要注意。我们要想在世间成为世间的圣人、大学问家,在出世间你要成佛、成菩萨,你一定要修一切恭敬,须从恭敬中求。往年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佛法博大精深,有没有什么很巧妙的方法教我们能够得到?所谓秘钥,秘密的一把钥匙,佛法好像一个大仓库一样,有没有这么一把钥匙,我们得到这个钥匙就可以自由进去?印祖答有,「诚敬」两个字,他老人家说「诚敬」两个字是入佛门唯一的一把秘密的钥匙。我们要进佛门从哪里修?修诚,内诚外敬就能够入佛门。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行善布德」,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做起,都是从诚敬当中去下手。

  『济神离苦,超出生死』,济是讲救济,神就是精神,我们俗话称之为灵魂,在佛法里称之为神识。因为无量劫来在六道里头生死轮回、舍身受身就是神识,它在迷的时候真的生死疲劳,它一觉悟就离苦了。救济你的神识,使它脱离苦海,超出三界的生死,这是自行化他的果报。我们晓得,功德既然能够超越生死苦海,其余当然不必说了。所以,无论是出家或者是在家这些佛弟子们,修学要知道纲领之所在,要知道宗旨之所在,我们的目标是超越生死轮回。因此我们要重视无为的功德,而不重视有为的福德,你在佛法里面才有真实广大的受用。

  底下一段是讲「改旧习」,这段相当重要。这是前面刚才我念的,「功德暨能超生死,何况其余」,下面佛教给我们修行下手之处,从哪里做起?从改旧习。习是习染、毛病,旧时候的习气,这就是改正心理行为。我们心理行为一向都是错误的,这是病根,佛一桩一桩教我们来改正。此地所举的例子与前面所说的完全相反,前面是妒忌、妒贤、嫉善,现在第一教给我们无慢心,慢是轻慢,千万不可以轻慢贤人,换句话说,也不可以障碍人家的好事。在这个地方我们在表解里面提示同修们一桩事情,这是我们讲到《六祖坛经》上的,「昔印宗大师之遇六祖,以先辈而师事六祖,非我慢情忘者不能也,其尊贤重道,舍己从人之智行」,这是真正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非常人可及也」。我们读《六祖坛经》,这节经文应当要合掌恭敬多念几遍。印宗大师是我们的表率,是我们的模范,不但不嫉妒贤人,而且能够尊贤重道,这是在末法时期一般人所做不到的。这是第一个小段。

  第二个小段说「勿沮善」,沮是障碍,不要障碍好事,障碍人家做好事,绝不会有好的果报。请看经文:

  【见贤勿慢。见善勿谤。】

  经文里面就是这两句话。我们要晓得,贤人是国之宝,这一个地方在这一个时代贤人出现,是大家有福。如果我们不尊重他、嫉妒他、破坏他,诸位要晓得结罪不是对一个人,如果对一个人来讲这个罪不大。譬如他是个贤师、道德之人,你把他杀害,我们常讲杀一个人偿一条命,这个罪也不大。杀一个人偿一条命是对普通人讲的,对贤人则不然,因为一个贤者、一个好的老师,他能够影响这一个地方许多人的德行。他能够影响风俗,能够教化众生善行,而为一切众生的模范,为一切众生的典型、榜样,你要是把他破坏了,这个罪过是什么?是与一个地方所有众生结罪,这个事情麻烦大了。由此可知,杀父母的罪过比杀老师的罪过要轻,杀老师的罪过重。前面我们曾经说过,父母是我们生身父母,你要是杀害,你的罪过堕阿鼻地狱;老师是大众的法身父母,不仅是我一个人的。譬如你杀别人的父母,他的儿女报仇,我们拿世间法来比喻,他如果有十个儿女,你的仇家只有十个人;而这个老师在这里教学,他的学生有几千人、有几万人,你把这个老师杀害了,你就跟几千人、几万人结了冤仇。所以,一个好的老师、一个有道德的人,千万不可以慢待他,罪过不轻,别小看了。

  「见善勿谤」,善是指善事,谤是讲毁谤,就是障碍他。这桩善事纵然与我们自己不利,但是与大众有利益,我们应当抱着舍己为人,我们要来赞助这个善行。什么叫善、什么叫不善,定义也要把它分清楚。昨天我参加香火杂志社举办的一个座谈会,座谈会当中讨论到一个问题,就是品行不端正的、过去曾经做过恶事的,在寺院里面,这个人就没有资格来做住持,在法律里面准备要这样子来制定这一条。当时这里面有些学者、专家、神父、牧师,我也来参加。就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这个人他从前做恶事,现在真正回头是岸,难道也不给他这个机会服务于大众吗?也不让他有机会为一切众生造福吗?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人所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古人所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回头人行善往往那是真善,那是真正忏悔。所以我们决不能够拘泥于他过去做的种种不善,今天他所有一切善行我们都抹煞它,我们都不承认它,这我们自己就做了大过失。如果你设身处地从反面来想一想,你自己过去是个恶人,无恶不作,现在真正想为善,但是社会上一些人不原谅你,不谅解你,你无论做什么好事,无论是真心,人家都不承认你,你自己做何感想?世出世间的学术无非是通情达理而已,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对于一个改过自新的人,我们要特别的尊重他,我们要信任他,不可以毁谤,不可以阻碍;要帮助他回头,帮助他向善,不要成就人的恶行,要成人之美、成人之善,这里头有无量的功德。

  【不以小过证入大罪。】

  这条是对老师所说的。学生犯了小小的过失,你就把他宣扬,说他这个罪很重,这种态度对学生是有罪过的,是不可以的。

  【违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证。可不慎也。】

  末后这个四句是佛教诫我们要慎因果。我们起心动念、造作修为都要想到因果报应之可畏,而后你就晓得什么事情我们当做、什么事情不当做,正是佛门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这是菩萨聪明之处。这个四句我们在表解里面也列了一点参考的数据,「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这几句话是《太上感应篇》一开端的四句话。一部《感应篇》这个四句是纲领,祸福无门,是祸是福是你自己招来的,你行善自然得福,你作恶自然得祸,所以说善恶之报,就是善恶的果报,如影随行。像我们人的形体,我们站在灯光或者日光之下都会有个影子,影不离形,形不离影,这是说明形与影密切的关系,而善恶果报跟这个也一样。这是《太上感应篇》提示我们,我们的造作要小心、要谨慎。六祖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指我们人心,一切福田从什么地方生?从你心里生的,心善就生福,佛经里说「吉凶祸福,皆由心造」,六祖大师所说的是一个意思。

  「又云,罪福苦乐,皆三业所造,一心所感」,三业就是身、口、意三业,是一心所感应的。可见得罪福苦乐是不是命里注定的、或者是神明给你的?都不是,不是神明给你的,也不是佛菩萨保佑你的,也不是你命运里头原来有的,而是你自己三业所造,一心所感。下面举几个例子,「若一念心瞋恚、嫉妒,即地狱业」,可见得瞋恚跟嫉妒是恶业当中最大的恶业,果报在地狱。「悭贪」,悭是自己有的舍不得,所谓悭吝、吝啬,贪是自己没有的想得到,不肯布施,悭贪、不肯布施这是饿鬼业。世间这样的人很多,他有财富、有力量的时候不晓得培福,福报享尽了,他一样都带不去,死了以后堕饿鬼。「愚痴暗蔽即畜生业」,畜生多半都愚痴,什么叫愚痴?邪正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不分,把善的当作恶的,把恶的当作善的,所谓是愚痴颠倒,这是畜生的业因,当然要堕畜生的果报。「我慢贡高即修罗业」,自己很自负,轻视别人,高看了自己,这是阿修罗的业因。「坚持伦常五戒」,这是人的业,来生可以得人道,坚定、执持五伦、五常、五戒,我们还能保住人身,来生不失人身。我们在前面曾经读到过,佛曾经跟我们说过,一切众生失了人身之后再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了人身不能再得人身的如大地土,诸位从这段里面细细去看看,你就晓得佛这个话是真的,因为我们看看这个世间,有几个人坚持伦常五戒,这不失人身。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个人没有瞋恚、没有嫉妒、没有悭贪、不愚痴、不贡高我慢?看到这些习气你就晓得,这些人现在虽然是人形,是个人身,他已经与三恶道感应了。

  别人与恶道感应那是他的事情,现在最重要的问问我们自己有没有瞋恚、有没有嫉妒、有没有悭贪、有没有愚痴、有没有贡高我慢?如果我们自己反省这个东西统统都具足,而且力量很强大,我自己就晓得我来生一定在三恶道。因为自己对于伦常、五戒、对于十善虽然有持,不坚固,若有若无,而这些东西真正有,而且力量很强大,那你必定到三恶道去了,你所修的是三恶道的业因,佛念得再多,经念得再多,都没有用处。佛念得多,经念得多,要把悭贪念掉,要把瞋恚、嫉妒念掉,要把愚痴念掉,把我慢贡高念掉,这个念经、念佛才有功德,没有念掉,虽有念,没功德。

  「精修十善即天业」,着重在精,精是纯而不杂,在精修,这个可以生天。「证悟人空」,这是声闻,阿罗汉业,修四谛法门,破人我执,证人空理,这是声闻。「知缘性离,即缘觉业」,晓得一切万法因缘生,一切万法是因缘而有的,缘生性空,他就能够放下一切,在一切法里头再没有分别执着,这是缘觉,经论里所讲的辟支佛。「六度齐修」就是菩萨,前面刚刚跟诸位说过六度,这是菩萨心。「真慈平等」这就是佛业。所以,对于后面四圣法界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这是从真心里流露出来的慈悲,这个慈悲一定是平等的,这是成佛之业因。古德所谓「心净,则香台宝树,净剎化生」,像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华藏世界,清净国土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由此可知,十方世界,心净则生净土,心秽则生秽土。「非从天降,岂属地生」,不是天地在做主张,「只在最初一念所致,离却心源,更无别体」,古大德给我们的开示我们要牢牢的记住。

  所以佛在此地给我们讲,『罪福有证,可不慎也』,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把十法界业因要记得清清楚楚。换句话说,十法界的种子我们人人都具足,刚才跟诸位讲的是十法界的缘,如果我们要想成佛,我们把其它的缘离开、舍离,我们只取一种缘。佛的缘是什么?真慈平等,我们对待一切众生是真正的慈悲心、是真正的平等心,这就是成佛的条件。如果我们要想成菩萨,我们就要修六度万行,六度齐修你决定成菩萨。如果你要想来生还得人身,在世间做个有福德之人,一定要严持五戒、要修伦常,我们才能够得到如意的人生。这些证据不但在经典。在古书里面记载的很多,那是过去的事情。只要我们稍稍留意,看看我们眼前的社会,我们周围的这些人,你看他祸福吉凶的果报,他所作所为「罪福有证」,证据就在你的眼前,而且是活生生的证据。你要再没看见,不相信,那你是愚痴。佛教我们对这桩事情要谨慎。

  经文到这个地方,把第三大段讲完了,就是老师、弟子之分。这一段的宗旨可以说就是教人修善,而修善成佛、成菩萨这是善中之善,我们儒家所讲的「止于至善」,成佛才是至善。但是修善必定要有老师,在这段里面是讲老师的教学,学生求学的这些态度,重要的原则佛是一一的给我们详细的开示。读了这段经文之后,我们对于师生承受这些道理明白了,进一步我们必然会想到佛门里面常讲护法这个问题,护法是护持师道,这是真正的护法。在过去,护法不外乎三大纲领。第一个是建道场。前面我们跟诸位讲过,特别是在讲玄义的时候,我们提到安世高大师在江南建第一个佛寺,就是大安寺,无量无边的功德。因为在以往,佛法是需要靠寺院来弘扬,依寺院而住,依寺院而弘扬光大,所以寺院是吉祥地。佛法到了今天,我们读《金刚经》晓得,五五百年是斗诤坚固。今天的寺院有不少已经变质,变为斗诤的道场,大家在这个地方争名逐利,破坏了佛法,这个地方是冤业薮,不是吉祥地,我们要晓得。今天为了弘法利生,我特别劝勉同修们利用今天科学的工具,我们眼前电视录像的这些方法,把佛法普遍的弘扬出去、介绍出去,使大家都能够具足正知正见,这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建寺一定要看因缘,什么样的因缘?有真正的修行人,而且是真正众多的修行人,那你建寺的功德很大;如果都是一群图名闻利养的,那建寺没功德。

  第二流通大教,这是护教,教着重的是经典、古德的注疏,所谓「佛之心,经之旨」,经论的宗旨,我们要护持、要流传,要普遍的去宣传。至于一些愚谈,贻误众生的这些言论、这些出版物,我们不要去理会它。而现在这些东西充斥在世间太多了,几乎随时随处都能看得见,正是经里面讲邪魔乱证真,我们要有慧眼去识别它,能够认识它。哪些我们要弘扬,哪些我们要禁止的,至少我们自己不给它做宣传,不流通这一类邪见愚谈。

  第三就是要帮助真正好的学道的人,无论是出家或者是在家,我们要鼓励他,为佛法培养人才,护持人才,也就是护僧。佛法再好,没有好的人来继承、来弘扬、来光大,那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人才变成国家之宝,乡里之宝,在佛法里面,人才是佛门之宝。我们要认识,你要发现到真正是个人才,有学、有行、有道,你要遇到这个人,你真正是遇到宝了,你全心全力去帮助他、鼓励他、成就他,你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像印宗帮助六祖,鲍叔牙帮助管仲,这种机缘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你一下碰到了,你的善根福德因缘,你碰到了,你有慧眼,功德你去修。我们想想,六祖大师那时候,江南已经有不少寺院,也有不少出家人,六祖其它的寺院没去过吗?其它的出家人没有在一块谈论过吗?我想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十多年的时间他在猎人队里面,猎人在山上打猎,常常接近寺院庵堂,我想六祖也常常碰到,但是没有一个有慧眼的,像印宗法师。他是个宝,时时示现在人间,世间人愚痴不认识,印宗是个识货的人,他有慧眼,他能认识宝物,他一看这不平常,这个功德被他修去了,别人没有能够得到。管仲有雄才大略,是个宝,别人没发现,被他的朋友鲍叔牙发现,知道这个人是非常人,所以他能够护持他,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能够帮助他,能够成就他。管仲一生的事业就是鲍叔牙的,六祖大师弘化众生种种功德就是印宗法师的,六祖在面前也不能否认,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

  所以说,见到贤人你要是怠慢、要是嫉妒、要是障碍,自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真正是阿鼻地狱,极重的罪业,比谤佛、谤父母的罪过不知道要重了多少。诸位想你要是成就他,你功德无量无边,除佛之外任何人也没办法晓得你的功德有多大。所以对于戒乘俱急的,无论他是出家是在家,我们要拥护他,要帮助他;纵然是永列下流的破戒之人,我们也学六祖大师所谓是合掌令欢喜,不要与他计较,不要与他争论,他行他的,我行我的。修福德、修功德一定要有智慧,愚迷之人必定不能成就真正的善业,不要说功德他没法子修,世间的福德他也没法子修,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其次,我在此地做一点点的补充,古德所谓「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良师、良友是我们迷途当中光明的导引,是苦海舟航,他的恩德超过了父母,「恩逾父母,德重乾坤」。古大德求师,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像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舍身求半偈,禅宗二祖惠可大师断臂求法,这都是给我们做出榜样,所以我们一定要具有真正的慧眼。正知见就可能成佛,邪知见必定成魔,这一点我们不可以不晓得。

  再有,一般世俗无不重视消灾灭罪,他自己也晓得大概罪业做太多,怎么去忏悔、怎么去消灾灭罪?到神明那个地方去烧香拜拜、供一点祭品,求神明赦他的罪,保佑他平安,这能做得到吗?办不到的。消灾灭罪,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说过,经上有这么几句话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们想想《金刚经》佛说的这几句话,这是教给我们真正求消灾灭罪的不二法门。这里头有四个字非常重要,「受持读诵」,受持是什么?实行,依教奉行,读诵是求正知正见。这四个字意思就是说,正知,正确的知解、知识,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行为,正知、正解、正行,我这么说法大家好懂,经上讲受持读诵。一切经里面,凡是诸位将来看到「受持读诵」或者是「读诵受持」,意思就是正知、正见、正解、正行。你无始劫的罪业都能够消除,应堕恶道也能够免除,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我们可以相信。这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看底下第四个大段,「疑法抵触第四」,这是第四大段,疑法抵触。疑是怀疑,法是佛法,这个意思就是说明,我们学佛的人与我们世间种种生活行为有没有抵触?有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这个问题自古至今都在我们心里,无论是出家在家,特别是在家的同修,总以为学了佛有好多的不方便,有好多与自己生活上有冲突。这个疑惑要不能够解除,对于我们的修学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请看经文:

  【阿难复白佛言。末世弟子。因缘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累。当云何。天中天。】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你看特别是指出末法时期,这是讲末法时期的佛子,『弟子』也特别指在家弟子。首先这一句是『因缘相生』,这一句是疑问里头最主要的一个问题。经上常讲万法因缘生,此言善恶二事皆有因缘,世间的因缘及世间的果报,出世间的因缘及出世间的果报,我们简单解释「因缘相生」这个名词,问的意思底下也做个简单说明。「既治生」,治就是治理,营生,我们要在这个世间为生活奔波,为生活去劳碌,又何能学佛?没有办法离开世间这些俗事,我们又如何能够学佛,又如何能够成佛?故有此问。所以这一段特别是指在家人,像前面在家出家都有,这段特别着重在在家人。「此诚不解佛法大意,障碍无数人信受正智正觉之修学」,有这种疑问的人很普遍,太多了,我有很多朋友,劝他学佛,他回答我都是这个意思,认为自己没有法子学佛,认为自己罪业深重,没有善根福德。这实在是不解佛法大意,自己为自己做了障碍,无法信受正智正觉的修行,正智正觉就是佛法。所以阿难这个一问是利乐有情问。

  下面佛的解答,第一段是「教以可为世事,不可为世意」,我们来看经文。经里面的句子不难懂。『理家之事』,就是治家,家庭里面琐碎的事情。『身口之累』,「身口」是指衣食,世间人要为衣食之累,为衣食而奔波。『当云何』,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想学佛也想成佛,但是总不能说家不要了,还得要顾到家庭,这个事情怎么办?下面佛告诉我们:

  【佛言。阿难。有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尊。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

  这是把在家修行、证果这些道理、方法都跟我们说出了。这段我们一句一句来解释。假如有受过佛的『禁戒』,这就是讲三皈五戒,你曾经受过三皈五戒。底下这两个字非常重要,『诚信奉行』,诚是真心、至心,信就是信受,你相信,你能够接受,就是接受佛的三皈五戒,真正明白其所以然的道理,而不是只有形式,真正明白其道理。这个道理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第五章「传香忏悔」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们对于六祖大师这章经文要诚信奉行。或者是以本经佛跟我们所讲的这些道理、方法,你能够诚信奉行,可以,这句是修学的总纲领。

  底下举出事来说,在世间法里面,『顺孝』,孝里面他为什么不讲别的,他为什么讲顺?诸位要知道,顺就是孝。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尽孝的人太多了,为什么提到孝一定要举出舜王,以他来做第一个模范?舜能够顺他的父母,这是很不简单的事情。如果父母样样都合理,你顺他不难,样样都不合理,样样都违背了天理人情,舜王还是能够顺从他。但是诸位要晓得,舜之所以能够成为圣君,是他顺他的父母,在很长的期间当中把他的父母给度化了,感动他的父母,使他的父母能够改过向善,这是大孝。所以,尧王选继承人就选舜王。这两个字,在家要孝顺父母。

  『畏慎』,畏就是畏因果,起心动念、待人接物要谨慎,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懂得畏因果。历史对诸葛亮有一句评语,「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一生成就得力于「畏慎」这两个字,无论是大事小事他不敢马虎,不敢轻慢,都小心谨慎。『敬归三尊』,敬是恭敬,归就是皈依,我们以一个恭敬心,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以三宝为我们的依据。三宝诸位要记住,就是佛法僧,佛是觉,觉而不迷,法是正,正而不邪,僧是净,净而不染。换句话说,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决定不迷惑,决定没有邪见、没有邪行,心地决定是清净而没有染污,这就是「敬归三尊」,要记住这个原则。『养亲』,在家里要孝养父母。『尽忠』,对国家、对社会要尽忠职守。『内外谨善』,内是讲心,心善,外是讲身,行善,身业善、语业善,这就是三业皆善,谨是谨慎。

  『心口相应』,这里我们也请大家看表解,这已经讲过,「起心动念,一切作为,应小心谨慎,畏惧因缘果报」。「心口相应」,《楞严经》里面有几句话说,这是释迦牟尼佛对阿难尊者所讲的话,我们将它节录下来。「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汝是释迦牟尼佛指阿难尊者说的,你现在要想研求无上菩提,成佛之道,真发明性就是明心见性,在修净土的人来讲叫理一心不乱。佛讲,「应当直心」,着重在直心上,「酬我所问」。「心直」,这个地方很重要,直心里头包括两桩事情,一个是心直,一个是言直,心要直,言要直,「中间永无诸委曲相」,这就是心口相应。

  『可得为世间事』,世间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做,但是『不可得为世间意』,差别就在此地。我们读《华严经》,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其中出家的只有六位,换句话说,在家的是四十七位之多,你看看这是什么个比例?这个四十七位都是在家,都是为世间事,「可得为世间事」,你看这个善知识他没有世间意,这不是说得很清楚吗?释迦牟尼佛早在华严会上就已经表演出来给我们看了。你说我做生意,学佛有妨碍,五十三参里头有做生意的;你说我做工人,大概学佛有障碍,五十三参里头有做工人的;你说我作官,恐怕有妨碍,里头有作官的;你说我学外道,大概有障碍,那里头有学外道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应有尽有,换句话说,世间所有的事业统统没有障碍,障碍在哪里?障碍在世间意,这才是障碍。去掉世间意,世间事没有障碍。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尽管去修学,认真去努力,要相信自己、相信佛菩萨、相信经典,你这一生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决定可以成佛,不会有障碍的。现在问题就是什么是世间意,什么是世间事当然容易懂,什么是世间意?下面给我们讲世间意:

  【阿难言。世间事。世间意。云何耶。天中天。】

  这个问题着重在『世间意』,『世间事』不过是一句陪衬的话而已。

  【佛言。为佛弟子。可得商贩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施行以理。不违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为世间事也。】

  这是先答世间事,哪些是世间事?做佛的弟子,因为在过去我们中国把众生『营生利业』的事业分为四大类,士农工商,现在职业分类是太多了,以前分四大类。士农工商里面,商人专门是取利的,所以古今中外提到商人都会加上一个字,叫奸商;换句话说,是修行障碍最大,也是最困难的。如果商人都可以学佛,都可以成佛,其余的不必说了。所以佛在此地举出商人来讲,这个问题解决,其它的都不必说了,迎刃而解,因为别人的障碍比商人都要少。所以说『可得商贩』,经商,可以贩卖、经营、生利、取利的这些事业,古人所谓「但取仁中利,莫求义外财」,合理的利润可以取。但是佛给我们指示,必须要以诚敬之心来做生意,『平斗直尺』,就是公平,一定要公平,一定要如理如法,就是合情合理。『不可罔』,罔是欺骗,不能够欺骗人,欺骗人那就有罪,就有罪过,如果是合情合理来取利益,这是对的,是正确的。『施行以理,不违神明自然之理』,神明自然之理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良心,我们在注子里头简单跟诸位介绍介绍。先答世事,我在这里写了两句,「但取仁中利,莫求义外财」,「神明自然之理,本性万德万能,故曰神明」。这个神明,诸位千万不要把它当作鬼神、天神那就错了,这是讲我们本性。神明自然之理这六个字就是指本性,天理良心,本有性德。意思就是讲,凡是做生意要凭良心,我们现在俗话讲凭良心,这就是佛告诉我们的,你要本着天理良心去做生意、去求财富,可以的,这是没有什么妨碍的。这是职业里头说了这一条。

  其余还有世间事,佛举了两个重要的,其它的也可以包括在里面。『葬送之事』,这是风俗习惯,可以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移徙』,我们常常讲乔迁、搬家,可以的。『姻娶』就是嫁娶,这都是世间事,对学佛没有妨碍,可以做的。详细的都在《华严经》里面,诸位读了《华严经》之后,才晓得学佛之人事事无碍,障碍在哪里?障碍在世间意。底下这一段就答复世间意:

  【世间意者。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祟。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

  佛虽然只讲了这几句话,我们应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就是世间那些世俗的知见,这是错误的,我们不应当有,不可以有这些世俗知见。我在此地把要紧的几句跟诸位先介绍,然后我们再消文。世间意就是世俗的习气,世俗习气的果报不出三界祸福,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如果我们不能把世间世俗习气摆脱掉,读书人所讲的脱俗,学佛的人更应当要脱俗,脱俗就是摆脱世俗习气,你才能够超越三界。『请祟』,如乩童、巫婆、扶鸾驾乩、请迎鬼神这一类的。在我们本省目前这个风气也很盛,乩童、请乩、扶鸾这一类的很多,所谓是神坛。『厌怪』是所谓镇压,古亦有之,此是外道邪术之类。好比从前泥木工给人家盖房子,要是得罪他,他就有一种压人术,做些泥人放在屋梁,放在什么地方,叫你家里的人天天吵架,不平安,有这些事情。这个地方我们举一个事,如汉武帝江充之事,这是历史上的冤狱,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像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好几次。『祠祀』,这是指奉事不当奉事的鬼神,不应该奉事的,不是正神。『解奏』,解是解冤结,奏则是以疏表之类的奏给玉皇上帝,或者是奏给这些神明,请这些神明保佑来给我们调解冤结,就是这一类的。

  江充他是汉武帝的绣衣使者,这段文是《前汉书》里面的,我们把它摘录下来,提供诸位做个参考。他有一天遇到太子乘车马在驰道当中,驰道就是皇帝专用的道路,在驰道上是犯罪的。「充以属吏」,他总是臣子,太子看到他见到,就拜托他请他不要告诉皇帝,「谢令勿以上闻」,不要告诉皇帝。可是江充没有答应,他就在皇帝那里讨好,把这个事情报告皇帝,皇帝当然是责备太子,一定是把太子骂了一顿,「遂白奏」。以后皇帝害病了,他恐怖了,充恐怖了,怕皇帝死了之后太子做皇帝会报复他,太子会杀他。所以他就下了毒心,「因奏上疾祟在巫蛊」,他就奏说,皇上,你这个病是有人用镇压术在咒你。武帝他也是一时的迷惑就相信了,江充就带着将士领导着外国人,胡人,「胡巫掘地」,烧铁钳一定叫老百姓强服,所以「民死者数万人」。这个冤狱太大了,为他自己一个人,害死好多人。于是乎「充言宫中有蛊气」,他故意预先把木头人藏在太子宫中,这一下去挖,挖到太子宫得到木人,太子害怕了,有口莫辩。「收充斩之」,就把这个木头人斩掉,「皇后、太子皆自杀」,造成很大的冤狱。到以后这个事情发觉了,武帝晓得这完全是江充在搞鬼,搞的冤狱,所以也加他的罪,「夷三族」。这个事记载在《前汉书》,这是我们历史上一段公案。

  这些都是世间意,所以佛在此地教诫我们,佛弟子不必去卜卦,不必去看相、算命,也不要去请乩扶鸾,更不可以厌怪、祠祀、解奏,统统不必要,连选择日子时辰都不必要。究竟应该怎么做?底下经文佛详细的开导我们,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9 15: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