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戒清净,摄诸毁禁】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是他奉守一切在家出家戒律,不会犯戒。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最高的忍辱修养,调伏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忍辱而没有嗔恨心,轻微的怒是恚,再重的就是发怒、真正重的就是嗔,也就是恨心了。有嗔恨心的人可能会堕入畜生道,因为他所有的神经肌肉都带一种恨意,很严重的。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我们学佛的榜样就是如此,昼夜都在大精进,随时都在努力,对自己不松懈,没有懒惰怠慢。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他的心永远在禅定的境界中,寂灭清净,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乱。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这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智慧力之高,对无量法门有决定性的判断力,无智的人到了他这里都变得有智慧了。 上面这一路经文讲的就是六波罗蜜门,原文说:“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就是布施的意思。因为经典讲究文学的境界,两句一对排下来,很美。所以看《维摩诘经》,文字好像都懂了,观念都没搞清楚,中文程度不好,佛经禅学都看不懂。如果加一句,成为“资财无量,摄诸贫民,是布施也”,就清楚明白了。 大乘道为什么讲六波罗蜜?是为了这六个大方向的成就。因为布施,可以摄诸穷苦的人,免除他们穷困的痛苦,这就是度人。 因为维摩居士资财无量,可以救助世上的穷苦人;因为他持戒的成就,影响了旁人不犯罪;因为他能忍辱,不会发脾气生嗔恨心;因为他修精进,就不懈怠不马虎;因为修禅定,心没有散乱;因为修般若成就,对天上天下一切事无所不知。学佛学六度,为的就是这个,不是空口说白话。 【诸波罗蜜,为父母想。】 波罗蜜是梵音,意思是登彼岸,跳出苦海,到达清净境界 波罗蜜有很多种,普通讲有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真正佛法是十波罗蜜,有十种(上述六种之外再加上:方便、愿、力、智)。 波罗蜜使我们能达到升华超越的境界,它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我们对一切波罗蜜要起恭敬心,视之如父母。现在这本经就是我们的波罗蜜,它是文字般若,因此我们应该爱护尊重这本经,犹如父母。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大乘思想的体系,是扩充小乘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法门,构成六度(六波罗蜜)或十度的层次。 所 谓 六 度 (1)布施。大乘思想是以布施入手的,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从自我自私的贪求,而造成苦果,大乘以尽其我之所有,我之所属,彻底作为布施,以满足众生的欲望,以感化众生的悭贪。 布施又分三种: 一为外布施:即以财物身命等做布施,又名财布施,以知识学问智慧等作布施,为法布施; 二为内布施:使自己内心放下一切贪欲的心; 三为无畏布施:给一切众生以平安、安全、无恐怖、精神上的支持与保障。 (2)持戒。 从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开始,至于起心动机,无一非戒律 大乘的戒律:不但是行戒形戒,实际上,完全为诛心之论的心戒,例如为善的动机而为求名,即犯大乘菩萨之戒,其中运用之妙,实在不是片言可荆。 (3)忍辱。 简单地说大乘忍辱,有两句话,已可概其大要,即“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统统为了慈悲救世而出发,而且要做到内心了无忍辱的观念存在,才算忍辱。 (4)精进。就是随时随地,勤奋努力求证的恒心,所以精进,与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与后面的禅定、般若为伴侣,无论进修哪一度门,都是须精进不懈方可,它是积极的为善,不是消极的等待为善。 (5)禅定。包括小乘四禅八定与九次第定的内容,扩而充之,至于动中、静中,在内、在外,无时、无处、无一而不在禅定中的境界,上至上升天堂而享乐,下至下入地狱度众生,都要刹那不离禅定以自处。 (6)般若。般若为梵语,如用中文的译义,等于智慧,但中文的智慧,往往与聪明相通,聪明在佛学上,被称为“世智辨聪”,是由于感官的灵敏,和耳聪目明而来,并不足以代表般若内涵的智慧。 般若的智慧,有五项内义 一为实相般若,是证悟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与心性根源的智德。 二为境界般若,是由心性本能所生起的各种差别境界,包括精神世界的种种现象。 三为文字般若,是由智慧所发出哲学的文学,与语言的天才。 四为方便般若,是智慧运用的方法,包括所有学术知识的范畴。 五为眷属般苦,概括由前五度而来的道德行为的德性。 以上自布施到禅定五个次序,都是大乘的励行至善之德的基本,由力行善德而至于自启其牖([yǒu.窗户),达到般若智慧成就的极果, 所以大小乘佛学的最高成就,都是注重智慧的解脱、智慧的成就,并非盲目的信仰。 复由六度成就的扩展,作为利世利人的人世辅翼,便有另外四度的成立: (7)方便善巧:精进自利利他的方法。 (8)愿:是对众生永恒无尽的慈悲愿力,所以大乘菩萨为发愿拯救世间,便有“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坚誓名言。 (9)力:由坚贞不拔的誓愿生起自利利他的伟大愿力。 (10)智:终于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成佛果的大智度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