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78|回复: 2

[佛教经藏] 南师:大乘的持戒.是为了达到十波罗蜜圆满成佛.这是佛法的究竟,禅定是一切大小乘基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8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这六度波罗蜜大家好像都懂,但是真做到了多少?如果连举手之劳都不肯帮人,就不用学佛佛法讲愿、行,很多人初发心学佛时都还好,久了连做人的影子也不见了,真是可悲。
        六度中不论由哪一门专修有所成就时,其它门也都会贯通了,真有成就就变成力量,譬如布施之力、持戒之力、忍辱之力等等。
        我们学佛打坐念佛拜佛没有成就,就是因为无法形成力量,换言之是修行的善念的念力没有形成,还随时被自己此生或过去生的各种善恶的业力习气所牵引。
       修行有成就的菩萨,因为有了方便力,随时随地都在行六度,可是外表却不显示出来,这就是方便力。所以菩萨到达六度及成就方便之力,无不具足,没有哪一样不圆满具备。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真能布施是菩萨的净土,一切能舍的众生才有资格往生佛土。我们虽然口口声声讲布施,都希望人家布施给自己,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哪一点给人家了?
      一切能舍”不是光把钱布施了就是布施,这是外布施;还有内布施,要把一切烦恼妄想乃至身心皆空。一切能舍的众生,是绝对无我,是人无我,法无我的菩萨,才能做到一切能舍,才有资格来生佛国。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真正戒行清净了,就是菩萨的净土。讲到戒行多可怕,三皈五戒、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有多少?
         《维摩诘经》没有讲得这么可怕,你只把十善业道做到,一切戒行早圆满了。
          身三业:杀、盗、淫;心三业:贪、嗔、痴;口四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十个修行圆满了,戒行自然清净。
        我们晓得佛法细分不只三乘,有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学佛第一步把人乘作好,人都没作好,基础是没有的。人没作好,升天的资格都没有,还想做到阿罗汉、得菩萨果?
         人乘的基础,甚至全部五乘的基础,都建立在十善业道。能做到十善业道,然后以善果回向一切众生,才是持戒成就的标准,然后可以往生佛国。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大家看到忍辱就以为是受人打骂,那只是表面文字,是不相干的。
          真正的忍辱是八个字:“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我们这个世界翻译叫做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是能忍、堪忍这个世界上的人,忍受一切物质环境痛苦的能力特别强,因为世界并不圆满。夏天那么热,像我现在就在修忍辱,张口讲课冷气吃进去喉咙干燥,背上在流汗,并不舒服。
       只有一个愿力,就是把自己所知所见的告诉别人,听不听是你们的事,这是忍辱行之一。昼夜那么多事情,不为自己在做,也是忍辱。
        菩萨在世界上都是在修忍辱苦行。《金刚经》上说过,佛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遭到一刀一刀慢慢地割,还是能忍受下去,所以成就了。不是要你像佛一样被人割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慢慢被割肉
        发心的菩萨都是牺牲自己。忍辱是担负一切,担负不起来的还是要担负;做不到的,还是在做。我们到佛堂念佛还要找个好地方坐下,还要争取这样那样的,这样的心性就成问题了。
         忍辱是一切菩萨的净土,成了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庄严是怎么来的?是忍辱功德成就来的,不是像有人讲的,供花给佛,来生就长得漂亮,那样就变成做生意了。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什么是真精进?一句话概括,就是勤修一切功德。所以一切经典皆是戒律。我们看《维摩诘经》戒律都在里面了,每一条都是戒条,我们做到哪一条?
          我们学佛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有几分钟、几小时在勤修一切功德?除了自己贪舒服,养自己这几十斤大肉之外,并没有勤修一切功德。这样怎么是佛法的行?
       这些经文都很明白很容易懂的,为什么我要说得这样严重呢?要大家不要以为容易懂,其实统统没有懂进去
        那不是在念经,是在造业,造无记业,得什么果报?白痴!得愚痴的果报。你没有闻思修,果报是很严重的。所以我处处提醒你们注意,每一句一字都要好学而深思之。
      《维摩诘经》所讲的净土,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有的净土,不像阿弥陀经专指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所不同的只是这一点,但原理原则都是相同的。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 这里很明白地告诉我们,禅定的原则就是“摄心不乱”四个字,也就是制心一处,把杂念、妄想制于一处。比如修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是摄心一处,摄心在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上。比方修白骨观,这一念就止在白骨上面。
       摄心不乱修定的一个原则我们打坐贪图一个清净舒服安详,看起来是定,其实没有一念专一,不算是真修定。真修定初步是有心定,不是无心定。一般人好高骛远,上来就想空,什么都不管,坐着很舒服,以为这就是修定。这是细昏沉,不是定啊!愈修脑子愈空白,愈修身体愈不好。
        你可能会问,有些禅师不是教人一切不用心吗?这里不用心是要你不用妄心,没有要你舍去正念。他讲了前半句:后半句你要参啊如果什么心都不用,那去学死好了,何必学禅呢?再不然学睡觉吧!所以,
        真正禅定要摄心不乱,摄是收摄,一切妄心杂念要收回。
        有些人说,那我只管心念收回就好了,身体不用管了,那又完全错了。
         四大的身体和思想的念头,身心合起来是一心,一心不乱,要身也不乱,不用谈气脉而气脉自然调和。
        我经常要你们注意,隋唐以前的佛像是对的,得定的人坐像就是如此了,还是细腰身,没有肚子,尤其胃没有凸出来,更不是弯腰驼背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制心一处,或者念佛的一念专一,这个时候,身自然也专一,这个叫做摄心不乱,初步得定。这种禅定的因,是菩萨净土,这是讲初步。
        那你可以问,成了佛果就可以不要摄心吗?当然不要摄心了,成了佛果是无功用道以后的事,不要用心去摄心不乱而自然不乱了,还是一心不乱。
        所以禅定是一切大小乘学佛的基础,这里说禅定是菩萨净土,就是这个道理,这些有定力的众生才能够来生佛国。
        【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智慧就是般若般若的智慧不是聪明,世间的人有学问,头脑聪明,有思想,不一定是智慧,而是散乱。
       真智慧必定是得一切三昧的正定由摄心不乱开始,到不须要摄心,无往而不定,无时而不定,定中有菩提心,有觉心,这是正定,所以说智慧是菩萨的净土,因为一切菩萨成佛的时候,都靠定慧等持才能够往生佛国。
         修智慧修定就是修净土法门,修这个法门的菩萨,自己成佛的时候,因为智慧的力量来化生他的佛国。来生佛国不单是指众生往生佛国,也指菩萨自己化生佛国,这里特别交待清楚。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真布施是一切都舍出去了,为什么布施不求福报呢?布施而不希望有回报是很难的,我们可以很慷慨的布施,过后碰到利害关系时又会后悔的。布施出去了就应该丢下,心中没这个事了,不期望什么回报。
       我们是不是常常听人埋怨:自己不是坏人,做了很多好事,为什么结果却有这样遭遇?我们有没有检查自己的心理,是不是会这样?例如你对某人好,这是布施,如果你又认为某人应该也对你好,这就是下意识地期望有回报。
        菩萨发心布施是不求回报的,我对你好,你对我好不好是你的事,没有计较心或利害心的。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学佛的人由三皈依开始,五戒、八关斋戒到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戒行修持是硬性规定的,由外面打进内心,由外形的管理改变自己的内心。
         智慧不一定要依赖戒行而发,那是由内心的发动打到外面来。真正智慧成就的人,持戒一定很严肃的。
        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成就,是为了修持得到罗汉的不漏果。我们讲禅规也提到,外形的不漏是内心不漏的开始。
       大乘的持戒是为了达到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的圆满成佛,悲智双运,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三界)。这是佛法的究竟,本来地无涅槃可入,涅槃就在自心中。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我经常讲一句话,什么都可以受,只有气不受,不受人家的气。你们什么都可以学我,这一句不要学,学了就变毒药。不受气这句话,是教育特定人所用的方便,事实上并没有人拿气给我受。
        大家学佛好像越学气越大,都用圣贤菩萨的标准看人,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却不去反省自己。因为不反省,忍辱也没有作。
         忍辱不是硬忍大忍辱就是大慈悲,不须要忍,所以忍辱的辱并不一定是别人侮辱你。我们人生遭遇环境的痛苦,一切的不如意,都属于辱,都是忍辱的范围,真学佛就会无所谓,该如何处理就如何。
         真做到这样大乘的忍辱,就不会觉得受辱,也就是道场。心里对于一切众生都没有罣碍,看你和我是一样的,看仇人如亲人一样,这样自然就不会烦恼了。换句话说:
       要怎么去修大乘的忍辱呢?就是“于诸众生心无碍,是名忍辱是道场”,这也是一副很好的对联。
       【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 学大乘道的人于法随时精进精进是勇猛的用功懈怠是原谅自己的偷懒。真精进的人是不会懈怠的。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 禅定的修法始终离不开四个字:心一境性,也就是系心一缘。但是大乘菩萨道的禅定用不着系心一缘。
         系心一缘是为了调伏我们刚强的第六意识心念,你叫自己不要想了,它不听你的,你叫自己不发脾气也办不到。有禅定修养的人,可以把刚强的心念慢慢调柔,然后再使它空掉,所以禅定是道场。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这个智慧就是般若。这一段都在说六度,简单一句话就是:六度是道场。可是他把六度分开讲。
         真智慧,明道了,就是道场,当下就了解,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是道。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 维摩居士资财无量,财富多得不得了,没有限度,像是有个中国的聚宝盆似的。明朝初年首富沈万三,据说就有个聚宝盆,朱元璋建都南京,沈万三财富的力量很大,出钱修了三分之一的城。后来朱元璋要杀他,他被佛教人士称为马如来的马皇后所救,财产没收,流放边疆。朱元璋的脾气真坏,我现在发现很多学佛的人脾气坏,包括我在内。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变本加厉,不知杀了多少人!
       讲到维摩居士“资财无量,摄诸贫民”一切的穷人都救济,这是他布施的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是他奉守一切在家出家戒律,不会犯戒。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最高的忍辱修养,调伏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忍辱而没有嗔恨心,轻微的怒是恚,再重的就是发怒、真正重的就是嗔,也就是恨心了。有嗔恨心的人可能会堕入畜生道,因为他所有的神经肌肉都带一种恨意,很严重的。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我们学佛的榜样就是如此,昼夜都在大精进,随时都在努力,对自己不松懈,没有懒惰怠慢。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他的心永远在禅定的境界中,寂灭清净,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乱。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这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智慧力之高,对无量法门有决定性的判断力,无智的人到了他这里都变得有智慧了。
       上面这一路经文讲的就是六波罗蜜门,原文说:“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就是布施的意思。因为经典讲究文学的境界,两句一对排下来,很美。所以看《维摩诘经》,文字好像都懂了,观念都没搞清楚,中文程度不好,佛经禅学都看不懂。如果加一句,成为“资财无量,摄诸贫民,是布施也”,就清楚明白了。
       大乘道为什么讲六波罗蜜?是为了这六个大方向的成就。因为布施可以摄诸穷苦的人,免除他们穷困的痛苦,这就是度人。
       因为维摩居士资财无量,可以救助世上的穷苦人;因为他持戒的成就,影响了旁人不犯罪;因为他能忍辱,不会发脾气生嗔恨心;因为他修精进,就不懈怠不马虎;因为修禅定,心没有散乱;因为修般若成就,对天上天下一切事无所不知。学佛学六度,为的就是这个,不是空口说白话。
    【诸波罗蜜,为父母想。】 波罗蜜是梵音,意思是登彼岸,跳出苦海,到达清净境界
      波罗蜜有很多种,普通讲有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真正佛法是十波罗蜜,有十种(上述六种之外再加上方便、愿、力、智)。
      波罗蜜使我们能达到升华超越的境界,它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我们对一切波罗蜜要起恭敬心,视之如父母。现在这本经就是我们的波罗蜜,它是文字般若,因此我们应该爱护尊重这本经,犹如父母。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大乘思想的体系,是扩充小乘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法门,构成六度(六波罗蜜)或十度的层次。
                                             所  谓  六  度
      (1)布施。大乘思想是以布施入手的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从自我自私的贪求,而造成苦果大乘以尽其我之所有,我之所属,彻底作为布施,以满足众生的欲望,以感化众生的悭贪。
布施又分三种:
       一为外布施即以财物身命等做布施,又名财布施以知识学问智慧等作布施,为法布施;
       二为内布施使自己内心放下一切贪欲的心;
       三为无畏布施给一切众生以平安、安全、无恐怖、精神上的支持与保障。
        (2)持戒。 从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开始,至于起心动机,无一非戒律
        大乘的戒律不但是行戒形戒,实际上,完全为诛心之论的心戒,例如为善的动机而为求名,即犯大乘菩萨之戒,其中运用之妙,实在不是片言可荆。
        (3)忍辱。 简单地说大乘忍辱,有两句话,已可概其大要,即“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统统为了慈悲救世而出发,而且要做到内心了无忍辱的观念存在,才算忍辱。
       (4)精进。就是随时随地,勤奋努力求证的恒心所以精进,与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与后面的禅定、般若为伴侣,无论进修哪一度门,都是须精进不懈方可它是积极的为善,不是消极的等待为善。
        (5)禅定。包括小乘四禅八定与九次第定的内容,扩而充之,至于动中、静中,在内、在外,无时、无处、无一而不在禅定中的境界,上至上升天堂而享乐,下至下入地狱度众生,都要刹那不离禅定以自处。
        (6)般若。般若为梵语,如用中文的译义,等于智慧,但中文的智慧,往往与聪明相通,聪明在佛学上,被称为“世智辨聪”,是由于感官的灵敏,和耳聪目明而来,并不足以代表般若内涵的智慧。
          般若的智慧,有五项内义
       一为实相般若是证悟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与心性根源的智德。
       二为境界般若是由心性本能所生起的各种差别境界,包括精神世界的种种现象。
        三为文字般若是由智慧所发出哲学的文学,与语言的天才。
        四为方便般若是智慧运用的方法,包括所有学术知识的范畴。
        五为眷属般苦概括由前五度而来的道德行为的德性。
        以上自布施到禅定五个次序,都是大乘励行至善之德的基本,由力行善德而至于自启其牖([yǒu.窗户),达到般若智慧成就的极果,
        所以大小乘佛学的最高成就,都是注重智慧的解脱、智慧的成就,并非盲目的信仰。
        复由六度成就的扩展,作为利世利人的人世辅翼,便有另外四度的成立:
      (7)方便善巧:精进自利利他的方法。
      (8)愿对众生永恒无尽的慈悲愿力,所以大乘菩萨为发愿拯救世间,便有“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坚誓名言。
      (9)力由坚贞不拔的誓愿生起自利利他的伟大愿力。 (10)智终于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成佛果的大智度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0 19: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