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86|回复: 0

南师:涵括十部大经论.三百多部显、密思想集中精华之--宗镜录 21诸圣了之,成真如妙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5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天水潺潺谁解饮      密云悟悟道以后学问好,有人问他,儒家《中庸》上说:夫妇之愚,可以予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一般男女生活行为之间都可以懂得道,但是推到形而上最高处,连悟道的圣人也不知道,就是说,凡夫都有道,都知道,到了最高处,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话?这怎么解释?问此话的人都是当代第一流的学问家,功名皆在进士、翰林以上,官好、学问好、道德也好才问得出来。这位       师父怎么说?那真是庙子上千古名言:”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圣人若知,即是凡夫。“
      一切凡夫具备,凡夫不知,凡夫如果知道这个就是,立刻变成圣人;到了圣人悟了道呢?他不会觉得有道,如果圣人还保持一个有道的样子,这个圣人就变成凡夫。悟了道的人,这一悟没有悟的形迹,如果自觉得了道,是圣人,那是乘下来的人、昏人。真圣人、得了道的人,不觉得自己有道,否则,乃盗也。
     所以啊!得失似分好像悟道,又好像没有,这字用得好极了!明昧得失似分凡夫与圣人一样都具备,以佛法来讲,每一个众生都具有成佛的东西在自己生命中,只是你没有找出来只于明昧得似似分”。
     诸圣了之,成真如妙用,尽未来际建佛事门。众生昧之,为烦恼尘劳,从无始来造生死事。于日用中以不识故,莫辩心王与心所,宁知内尘与外尘?
    诸圣了之,成真如妙用,尽未来际建佛事门。一切圣人悟了道,了了这个事,那就不叫阿赖耶识,而叫真如,换一个名称;也不叫乱作,叫妙用,宇宙中本具这股力量绵绵不绝。悟道者尽未来际,所作所为皆是佛事,永远不再迷昧。
     众生昧之,为烦恼尘劳,从无始来造生死事。一切众生迷住了。所以中国人只讲迷与悟,迷的人并没有少样东西,譬如在暗室中,未少一物,只是看不见而已!等到一有亮光,什么都看见,也没有多一样东西,你本来都看见,迷悟之间就是如此。
      于日用中,根据《中庸》“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成语而来。我们平常用的心就是道,因为自己不悟,分不出哪个是心王?哪个是心所的作用?莫辨心王与心所。因此也不知道什么是内尘?什么是外尘?
       注意内尘与外尘的差别。一般学佛外尘容易分辨,譬如我的对面是诸位,诸位是外尘,因为诸位引起我里面动脑筋。内尘在里面,看不见,尘劳烦恼、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是内尘,一般人检查不出。
      比如大家修养学佛,尽管打坐一天,并不喜欢,并不快乐,坐在那里干熬,看起来象在修行用功,实际上在煎熬。那真是煎熬,道家干脆得很,称修行是焚修,象在火里烧一样难受,又想下坐到外面玩一玩,又想这样不对,不是修道人。坐在那里舒服不舒服呢?烦得很,腿子又发麻,心里头越坐越烦躁,真是焚修、煎熬。这些东西属粗的内尘,容易找到;如果觉得心里一念不生很清净,万事干扰不了,那正是大内尘,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这些要搞清楚。认为悟了道,有境界、有功夫,被功夫(道)的包袱困住了,那怎么叫解脱?那是功夫的包袱,清净也是包袱,两者包袱不同,清净的包袱是白布所困;烦恼的包袱是黑布所困,全是内尘。一般人认不请自己心性本体能所功能的作用,“宁知内尘与外尘”,分不清内缘、外缘。
                      智眼方识宝
”如有目之人,处闇室之内,犹生盲之者,居宝藏之中“。两个比喻,一是等于有眼睛的人在黑暗的房间中什么都看不见,你不能说他没有眼睛,另是眼睛不起作用而已,这是一个比喻。另一个比喻说就象没有眼睛的瞎子在宝藏中,当然找不到宝藏。这是两重比喻,很妙!这两重比喻也等于内尘与外尘、内分与外分的道理。
      无般若之光,何由辩真识伪;阙智眼之鉴,焉能别宝探珠。遂乃以妄为真,执常为断,不应作而作,投虚妄之苦轮;不应思而思,集颠倒之恶业。
      这是对仗的文字,很容易懂,不需要浪费大家的时间。主要是说明般若智慧的重要,所以我经常大声疾呼,成佛悟道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但是也离不开功夫,功夫不到,你本有的智慧不会开发,如果执著功夫是道,那就错了,因此般若非常重要。没有智慧的光明,不能分辨真道非道、正道外道;缺了智眼的光明,就没有办法找到真正的宝藏,于是以妄为真,执常为断。”“不应作而作,投虚妄之苦轮”,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话,换句话说,作修养功夫所用的方法,理搞不清楚,修了半天都是“不应作而作”,结果跳进了“虚妄之苦轮”,一如白居易的诗所警示: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就是这个道理。
     不应思而思,不应想而想,不应用而用。这里指修持方面而言。经常胡思乱想的人要多加注意,应该牢牢记下作为座右铭鞭策自己,你不要以为只是思想一下,没有做出行为,这也是造业,叫思业,思业的果报也很严重。
                       良师益友难得
      ”只为不遇出世道友,未闻无上圆诠,任自胸襟,纵我情性,取一期之暂乐,积万劫之余殃。以日继时,罔知罔觉,从生至老,不省不思。以无明俱时而生,以无明俱时而死;从一闇室投一闇室,出一苦轮入一苦轮;历劫逾生未有休日,此身他世几是脱时!“一篇劝世之文,劝导世界上的人。以前我们都说永明寿禅师专门说老太婆的话,喜欢说劝世文,因为加上几十年人生经验,每一句话都明白易懂,变成劝世文章,每句话也都很严重。
    不遇出世道友,老师、朋友、善知识、道友之难找未闻无上圆诠”,听不到圆满的解释,善知识难逢,明师良友之难求,因此,东方文化儒释道三家非常注重良师益友,良师就是益友。换句话说,人,即便是是第一流的圣人,开始的时候,多半还是受依他起的影响,靠良师、靠人的影响。完全不靠人的诱导而悟道非常不容易。
      现在讲一个公案:六祖最初在客栈闻到人诵《金刚经》直至后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当时那个外地旅客出资使六祖去五祖弘忍处求法,并且为六祖出路费,供养六祖老母。现在大家修六祖的庙,后面应该供外江佬才对,那位外江佬才是六祖真正的良师益友。大家都是俗语说的:“新娘进了房,媒人抛出墙”。
    大家光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釋迦牟尼佛介绍来的!怎么忘了釋迦牟尼佛?所以东方文化非常注重师友,佛经中尤其再三强调善知识的重要。出世的道友更难,出世的道友已经悟道,跳出三界,因此“未闻无上圆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4 03: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