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86|回复: 0

南师:涵括十部大经论及三百多部显、密思想集中精华之--宗镜录 14 法尔如是水同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4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莺啼处,莺在旧时啼处啼。”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的代谢,但是年年有春三月,没有变化,本无变化。生命也是一样。大家所以畏惧生死,不能了生死,是没有见到自己那个法身自性的本无变化。因此,无别对治,别修别断,不见变化,变与不变,无异性相故。”变化是现象,不变的是功能、自性。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是现象,而这虚空是永恒不变的。一年四季在动,整个却是不动。所以“变与不变,无异性相”。相,现象是变;性,本性是不变。
                        万法无咎 因果同时

     普观一切,无非法门,无非解脱。但为自心强生系著。为多事故,沈潜苦流故。劳圣说种种差别,于所说处,复生系著。以此义故,圣说不同。或渐或圆,应诸根器。如此经教顿示圆乘,人所应堪受。设不堪受者,当须乐修,究竟流归毕居此海。是故余教先因后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时。
     普观一切,无非法门,无非解脱。故以华严境界看,处处都是法门。你不要被困住了,每一种方法无非都是通向解脱的途径。“但为自心强生系著。都是因为你自己把自己绑住了。“为多事故,沈潜苦流故。就是因为我们自找麻烦,所以沉沦在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里。“劳圣说种种差别。因此才有釋迦牟尼佛等圣人出世,说了各种的方法。
      下面一段,是佛骂我们了,当心啦!
     于所说处,复生系著。可怜我们这一般人,因为佛在没有办法中想办法,说了那么多办法记录下来称为佛经。结果我们拿鸡毛当令箭。佛说的法是教我们求解脱,结果我们把佛法死记在脑子里,还要翻字典,什么叫十二因缘?什么是法身?一天到晚在求空呀!有呀!于所说处,复生系著”,佛法把你魔住了。
      所以从前我的老师说,什么魔都不可怕,有一个魔碰到,你就没办法!什么魔?佛魔!给佛魔魔住了。一般人学佛都给佛魔魔住了。佛所说法,是叫你解脱的,结果呢?一般人反将解脱的方法,拿来把自己给绑起来。
     以此义故,圣说不同。因此,佛的说法只好有各种不同,有人喜欢有、喜欢密,就拿些东西给你抓。刚才讲学密宗,抓得才多。头上要戴什么样的帽子,而且每一个法一串念珠,念佛拿的方式又各有不同。真正学密的人出门,后面行李有好几个大皮箱,法器就是要带那么多,不象学禅宗的人,一双草鞋、一个布包,背起来就走了。禅宗要丢掉,密宗要抓着不放,两个方法不一样,所以“圣说不同”。
      或渐或圆,应诸根器。总而言之,佛经上说的话,或者渐修、或者圆顿,都是看各人根器。“如此经教顿示圆乘,人所应堪受。所以《华严经》的经教,是顿教、也是圆教。属于圆乘根器的人,就可以接受了。“设不堪受者,当须乐修,究竟流归毕居此海。假使有人不懂这个道理,乃至不敢接受,自信不过,但慢慢去修行,最后总归到这条路上来。“是故余教先因后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时。总结起来,说明一个道理:
      圆教是因果同时,即因即果。所以《华严经》告诉我们“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你一发心的时候,就已经大彻大悟了,成佛了。为什么呢?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就是因果同时,即在即果,“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发心不是有人来化缘,发个心,捐个钱;而是发菩提心。初学佛法,一念清净,纯是求道之大悲之心,那个时候,当下即是,即空即有。这一念,就成正等正觉,立刻成佛。
      而其它的修法呢?是先修因后证果,只有《华严经》是圆教,因果同时。
      为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为不可得中,因果同时,无有障碍也。
       在我们法性的智海,就是众生与佛共同的本有性上。因果不可得故”,它的体本来空的;一起动、微微一动,就会有因果。比方大清静无波的水面上,有没有因果?不动是因,清静是果,也是有因果。但不易看出来因果,它因也不动、果也不动,所以好像觉得没有因果,其实还是有。它的因果报应还真快呢!当清静无波的海面上,微风一动,波浪就起来了。有感就应,感应是非常地快。
所以,法性的智海当中,“因果不可得故”,是平静的一面。但在不可得中,因果却同时存在。就如先前的比方,不动是因,清静就是果,彼此都无障碍。佛法的基础在因果;因果不明,以后研究唯识也没有用。先把因果明了,唯识通了,才能对自己修行真有一点用。所以讲解得繁琐一点,帮助大家了解因果的道理,坚定一点信心。
                             《宗镜录略讲》第14章 法尔如是水同云
     《宗镜录》到此卷第四十二,是说明因果的问题。将世间、出世间法的因果和三乘道的修行因果都说明了。最后提出来,以《华严经》所标示的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为彻底究竟。对于因果的问题,为什么要讨论得那么严重,大家也许会觉得很奇怪。主要的道理,是再三说明,一切世间与出世间法逃不出这个因果律。
      在现象界来讲,是逃不出因果律;而在形而上的本体上讲,是因果平等,寂然不动的。但不能说它无因无果,如同我们再三提出来的《易经》道理一样,这宇宙万有的本体是寂然不动的,但感而遂通,一动就有因果,而因果是同时的。这个道理是佛学、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中国文化里,有一点与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不同的,即关于这种论点的逻辑推演方面,不太喜欢。
      我经常感觉到: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都是哲学家。到乡下问那些非常困苦的老太婆、老头子:为什么这么苦啊?哎!命呀!”这一句命,什么都解决了。命是什么东西?命就是命,不必啰嗦!不需要再问了。这中间再没有什么思考的。一句“”等于西方宗教、哲学最后的问题,什么都把它归纳起来,解决了。当然问题并没有解决,可是我们这民族喜欢简单,不喜欢分析思考。当然也有人喜欢分析思考的,譬如在战国时,很有名的公孙龙、惠施等名家,喜欢讲白马非马等等论题。在当时,象庄子等人也是讲逻辑,但是觉得逻辑只能够论到形而下现象界的东西,形而上的东西再怎么讨论,永远没有底。认为自己已经由推理解决了形而上的本体,结果还是落在形而下的现象里。
      印度的文化思想一直到佛的时候,同样地也存在这些问题,所以关于因果的讨论非常多。反观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个性,因果,要嘛不相信;若相信的话,“是嘛!都是因果啦!”万事如有因就有果,因果怎么来?那不管。因果就是因果!啰嗦个什么?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性。喜欢简单并一定是毛病,也有它的好处。喜欢研究清楚,也并不是不对,也有它的好处,对于这些情况我们要有所了解。
       在这里,我们要思考清楚的重点是:一切世间、出世间都有因果。在人世间的因果叫做报应。如同中国观念称为“因果报应”。在物理界不一定叫做报应,物理上称为变化或者迁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6 12: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