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67|回复: 0

南师:概括六十部大经论与三百多部显、密思想集中的精华---《宗镜录》2~3.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3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斯则克证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三乘五性分别清楚了,重点在所证到的有异,但形而上本体是一样,只有作用、方便上有差别,凡圣在形而上道作则无不同。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严重问题来了,前面讲,人人都有道.为什么我们凡夫见不到呢?因一念迷掉了,而产生三乘五性不同根器,虽不同,但形而上本体一样。现在由本体来,所谓言下顿悟,悟道是什么样呢?真正的佛法究微”,追究它根本的所在,研究到佛法的宗旨,完全槁通了,是空的--根本性离,一切性离唯识讲诸法无自性,心、物皆属之观念中,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各自的自性,这个无自性与明心见性之性不同。
但有些人搞错了,一看诸法无自性,认为佛法讲无自性,还讲明心见性是真常唯心论,错了,是外道之见。将诸法无自性变成唯物论,断见。人死了就拜了、人死如灯灭.诸法无自性嘛、还去求个什么自性呢!这个见解非常严重。今天、在思想界中,这个思想非常流行,此论书籍充斥,毛病大家都看不到,换言之,这在提倡唯物思想,纵使无意,却未入此偏见中,把佛法解释错了
永明寿禅师就不用无自性,用性离”,在逻辑上,使天地相隔,大妙了,“无自性”是主观的,在逻辑辩证法上是拿开它,与断见一样是拿开它,“性离”是有性,自己离开的,客观的。这些思想,同大家修证的关键非常大。

《宗镜录略讲》第03章 如幻似真情何堪

现在讲到形而上道体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明心见性”。什么叫如来本性?--一切众生自己的本性。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珠。”

最高的道体是什么样子?是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寂灭是中国文字,梵文原意是涅槃之意,用中文翻译叫寂灭,另有一种翻译是圆寂,圆满的寂灭。这些翻译是不是完全是涅槃的本意呢?不是的,因为翻成寂灭与圆寂,在中国文化,尤其在佛学观点上,形成一个很大的误解,好象寂灭、圆寂是死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了。一般人学佛,认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空才是究竟,这在观念上犯了绝大的错误。但是为什么要那么翻译?在中国文字中,也只有这几个字最好,最能代表名清净的一面。实际上涅槃包括了常(经常)、乐(快乐)、我(真我)、静(清静),所以它是寂灭、圆满、清净的,是乐的,不是悲的,但一翻译成圆寂、寂灭,易使人走上错误的路线.后世即以消极代表涅槃,犯了严重的错误。
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回转来看《宗镜录》,讲到形而上道体--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真是一字千金。中国文字若要以文学技巧写绝对逻辑、科学性的东西,很难写得美,写不出好东西来。把科学的书文学化很难。过去有学科学、化学、物理学的,大学毕业后出去教书,我告诉他们想办法把科学变为趣味化、文学化,不要刻板地记公式,把公式配一个很艺术的故事,学生一定容易记的,培养科学人才也方便得多。只有一个同学做到了,清华毕业后教化学,很叫座,他就是采用了我这个办法,当然他很苦,或者用李后主的词,或者用某些东西凑拢来讲,结果学生欢迎之至。我本来不相信,问他真做到啦?上课我去听听看,他说拿录音给我听,一听果然教得好。这就说明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要把它写成很好的文学真难,可是这四个字用得很好。
唯识讲“诸法无自性这是唯识宗(法相学)的重点通常般若宗讲一切皆空(中国文化南北朝以前的翻译),也有流弊,一般人往往把“空”跟“绝对没有”连在一起。假定把纸烧了,没有了,这个空即属佛学上所说的断见,唯物思想哲学即有此毛病,人死如灯灭,一切过去象灯熄了,没有了,把佛学的空与断见配合,观念错误因此后世唯识学家有鉴于这个名词易引起错误的偏差,不用空的观念说明,而用另一个名词--诸法无自性

佛法“空”与“有”的诤论
然而,到了唐代玄奘法师译经这么一翻译后,在中国又引出一个偏差。因为禅宗以中国文化的观念标榜,明心见性”,为什么有这个观念呢?因为性与情这两个字,在中国文化的根基非常久,比如三代以后,周代文化在礼记上提到性”与“情,佛法传来中国翻译后,很多都采用中国文化本有的名词,象众生一词出于《庄子》;功德出于《书经》;居士则出于《礼记》,佛经翻译采诸子百家之名词者非常多。此乃因翻译不同的文字,必用其原有文化使用惯了的名词,才易使人了解社会。
所以禅宗提出“明心见性,是根据中国文化本身的道理来说明的。然而,以后世整个佛学来讲,用这四个字,毛病也出得很大。比如佛经上经常讲到”,界线分不清楚,有时将思想、现在讲话的情绪、脑子在想的也叫心,实则非也。有时佛经上讲心,是代表超越思想、分别、意识、情绪以外的那个本体的作用,全体的,心物一元,也用“”作代表。因此佛经中,上下两句或一句中有两个地方用到“”字,可能就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但是没有在这上面下功夫,后世就很容易把它混淆,混淆就产生很大的毛病。由这个道理,我们知道禅宗讲“明心见性”是一个代号,然而自玄奘法师翻译唯识学诸法无自性以后,中国佛学思想也发生了个争论的问题一切无自性,禅宗却讲可以“明心见性,那,不是这个错了,就是那个错了,究竟错在哪一面;有人认为,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是有个东西可见,有个心可明,这个已经不是佛法,这与印度婆罗门教传统的真常唯心论一派相同。因而,种种错误观念就出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1 01: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