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76|回复: 4

南师:韦提希问佛:您过世后,那些浊恶不善受八苦煎熬的众生,如何见极乐世界,佛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1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观无量寿佛经》里世尊对韦提希说:“你知道吗?阿弥陀佛离此不远。”《阿弥陀经》上却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才对呢?
       对我们这群凡夫俗子而言,阿弥陀佛无疑是远在天边。有朝一日乘上人造卫星,来个太空漫游,也不见得能找到这西天的乐园。那么世尊何以又对韦提希说“阿弥陀佛离此不远”?这和某些宗教所说“道在我们心里”是同一个口吻,也就是“道不远人,人自远遣”的意思,只要我们心地上是一片净土,阿弥陀佛自然显现,要怎样心地才会是一片净土呢?这就必须要修持净业了。
       接着佛又说:“你现在留心看看‘净业’修成,生于彼岸的人们具备了些什么条件,我概略地为你介绍一下,也好让后世想往生极乐的人们有个典范”。
       通常我们一看到有人做了桩坏事,就会脱口而出,“造业!造业!”学佛之后,看到某人不太顺眼,“业力深重”这顶帽子就送了出去。其实学佛的也个个在造业,阿弥陀佛如果不是“业力深重”,西方乐园就不会出现。这话怎么说呢?
       我们再看看六祖——“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弘誓愿不也是一股强烈的业力?其实“业”也就相当于事业之业,善的是善业,恶的是恶业;造业并不一定是“造孽”。人们不造善业,就不可能成佛,成了佛不造善业就不可能普度众生。
       法藏比丘以一国王之尊,抛却了荣华,离弃了富贵,动心忍性地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成就了“为天地立心”这至高无上的成就之后,又流露出“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精神;立下四十八条大愿,为受苦受难的人们创建了一处非言语所能尽其美妙的乐园——极乐世界,广揽天下同好,无条件供应各人精神或物质方面最美好的需求。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项丰功伟“业”。这座乐园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只要我们“净业有成”,这片净土即可呼之而来。
      净业”到底是什么呢?
        释迦说:“要想往生,必须修行“三福”: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慈心不杀,行持十善业。”
        俗语说:“万恶淫为首,众善孝为先。”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而释迦举示学佛净业的第一步恰好也是“孝、敬”,由于这个基础观念的相同,因此佛教进入中国,一拍即合地融人大汉文化,而后再放射出中国佛教的绚丽光彩。至于后世理学家攻击佛教的首项罪状“无父无君”,则不免使人有哭笑不得之感。
“其次,要受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戒”相当于中国《礼记》中的“礼”;佛家分划得更详尽,依各人修持程度而惭次分为五戒、沙弥(尼)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威仪则相当于中国仪礼之仪。
       最后,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在佛教界里我们经常听到“发心”这字眼,“发心”成为布施行善的代名词。其实“发心”的正宗意义是“发菩提心”,也就是“发道心”的意思,除了自己明心见性外,还希望并帮助每个人都求得无上大道而自在逍遥。讲得明白点,我们可以说它是“自度度他”“悲智双运”的大道。这是佛法的中心所在,也是佛法追求的目标。
       至于大小乘佛法的理论基础则建立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儒道两家也有这种观念,所不同的是儒家的三世乃谓“祖父、父亲、儿子”这层人世间的三世关系而言,如易经上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佛道两家则更彻底地探究到每一个生命的过去(前生)、现在(今生)、未来(来生)这一层的三世因果关系。

上面所讲的三件事就叫做“净业”,它们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成就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说得广泛些,一切修行的法门都包括在净业当中,而净业也可以说是学佛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1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说佛门是片智慧的园地;但修行福德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修福所以重要,除了“普度众生”这个原因外,“福”“智”二者相辅相成也是个重要因素。多一分智慧自然会多行一分善事,多增一分福德;多行一分善事,多增一份福德,也自然会多增一分智慧。道家对此有相同观点,于是有修满若干功德才能成某种仙的说法。
因此,若我们见地、功夫尚未纯熟,则不仅代表我们智慧资粮的欠缺,同时也代表我们福德资粮的不足。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力求忏悔,在“正心、诚意、修身、助人”上多多努力。
       韦提希问佛:“世尊,如今我因佛力的加持,看到了净土;但是如果您过世以后,那许多浊恶不善,受到八苦煎熬的众生们,要怎么样才能见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释迦说:“你和其他众生都应当专心系念一处地想着西方净土。”
       第八观里有段经文:“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这段话对那些以禅理标榜而藐视净土为迷信的人们,真可说是一记当头棒喝。盲目念佛而诬蔑禅宗为狂妄的人们,看了这些道理也该清醒清醒了。现在让我们对这段话再作稍微详细的讨论。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法界身也就是法身,它无形无状,很难用文词解说明白,我们可以勉强说它“放之则弥六合”——扩充而言,它涵盖了整个宇宙;“卷之则藏于密”——缩小而言,它就蕴藏在我们的心中。所以“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也可以说是“众生皆有佛性”的另一个说法。我们由此对“信佛”“学佛”“念佛”“成佛”的意义应该可以有更确切的领会了。对于这一点,下面还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精神在这段话里透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净土和禅的差别在哪里?很明显的,释迦对净土“念佛”法门的指示,是要我们“心想佛”“一心系念,谛观彼佛。”一般修习净土非常用功的人们嘴上常挂着佛号,固然是很可喜的现象,但是必须切实检点一番,念佛时这颗心有没有和佛相应,”心”里是不是真“想”着佛?是不是有如“历历情人挂眼前”般“一心系念”地有个佛的影子,如果不是这么回事的话,那么“是心”没有“作佛”,“是心”不“是佛”,阿弥陀佛不会现前,极乐世界永远在那遥远的西天。
        要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登上如来宝座,那么就照经上所说“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就行了吗?绝对不行。“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只是修“定”的要门。而佛法讲求的是“定慧等持”,这“慧”力要如何修持呢?除了参研佛理外;还要靠善心、福德来培养。如果善心、功德不够,就好比提炼的火候不够,业力、习气就无法彻底转化。如此不仅慧力不够精深,定力也无法稳固。
       这也就是释迦何以诃责小乘为焦芽败种的道理。因此,修成小乘极果——大阿罗汉后,经历了八万四千大劫还得再回心向大,发起大乘入世之心,“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而后才能进入“不生不灭”的如来之门。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1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第十四观里说到“上品上生”必须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也就是要“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回向发愿(利世救人),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往生成就后,就了事了吗?往生成就还只刚刚入门,入门之后还有一段大事因缘。且看经文: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
       这才是佛法的中心所在,净土到此大致相当于禅宗所谓“一悟千悟”的大彻大悟。
至于密宗修观想的朋友,对此也必须特别注意,佛像观想成就了,千万不可画地自限,得少为足。虽然观想成就了,但是和佛法的中心可以说是两回事。还必须百尽竿头更进一步,如果没有悟人“无生法忍”,没有得到“无量百千陀罗尼门”,那么始终还是佛门的门外汉,一切佛像、圣境也还只是妄想。《观无量寿佛经》虽说是净土法门的揭示,相信对学禅、学密的人们也可以有所助益。
       整理自《定慧初修》 学佛的人,大多都念过《阿弥陀经》,这本经典上,记载佛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必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一个普通的人们,在最短的七日七夜,就真的能把业力消得干净吗?你不妨试试看。
其实,只要人们一念回机,在真诚悔悟的灵明一念之中,专诚皈命念佛,不起杂染意念,则“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岂非当下即与佛的净土心心相印?如此七日,昼夜一贯,当然可以得生极乐净土。这是佛说的话,其中含义,岂非是说带业也可以往生吗?所以大家不要怀疑。
       大家都知道,《华严经》是佛经中的大经之一,也涵盖了一切宗派的大经大要。在华严会上,一切诸大菩萨,最后都躬身合掌,回向净土。在《华严经》第八十卷入法界品中,普贤菩萨也曾教导我们念佛的法门,如说:
      或有众生,一日一夜忆念于我,即得成熟。或七日七夜,半月一月,半年一年,百年千年,一劫百劫,以及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忆念于我而成熟者。或一生,或百生,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生,忆念于我而成熟者。或见我放大光明,或见我震动佛刹,或生怖畏,或生欢喜,皆得成熟。
       普贤菩萨在这里说,有些众生,只要念他一日一夜,就可以成熟。但也有延长到七日七夜;甚至,无量数劫等等,才得成就。可见劫数无定,端在一心。
----《定慧初修》

发表于 2019-11-11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善哉 。
发表于 2019-11-11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以前只听一些大师说不要造业,很迷茫:除小数出家人外,在俗世中生活,谁能不造业呢?”业“真的是俗家修行人的大敌吗?!
今天,我们这些俗世中的人可以看到佛教中真理的光芒了;”善业“将是任何人的唯一可行之道,惟有从个人开始,以每个人的善成就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善业,再无恶因 再无恶果,清净世界随处可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4 08: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