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第13课丨如何过上没有烦恼的人生?04 四、不要执着于空 “有”不执著了,却执著一个“空”,也很危险。例如有人说:“既然是四大皆空,算了吧,我不要老婆了;反正一切都是空的,我也不要儿子了,管他去!一切都是空的,我也不要功名富贵了;身体是空的,我也不要了,就死了吧。”这不是很可怕吗?佛说,如果众生执著有,有办法救度他们,教育他们;如果众生执著空,就没有办法教,没有办法度了。 有不少的佛教徒为了表示持戒,要到山里面去住茅棚;为了表示苦修,他要穿破烂的衣服。在家信徒也往往欢喜这样的出家人:“他在闭关,真了不起!”“他不吃饭,只吃水果!”“他不吃饭,只有喝水。”不吃饭,只吃水果?那么山里面的猴子不也只吃水果吗?它们跳啊蹦啊,精神还是那么好。不吃饭,只吃水?水里面的鱼不也是天天都吃水,你看,它们的活动力这么强。 有人以为不吃饭就是修行,穿破烂衣服就是修行,住到山里就是修行,闭关就是修行,这倒不一定。自私自利,对佛法没有信心,对一切众生没有大慈悲、大智慧、大般若,我们就不能认定他是一个修行的人。 再看佛陀,他吃饭穿衣都是佛法,行住坐卧都是佛法。《金刚经》里说:“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或许有的人会起了怀疑——堂堂伟大的《金刚经》,可惜一开始就是讲吃饭、穿衣、走路、洗脚等无聊的日常琐事——他并没有想到其实这就是佛法。 “食时着衣持钵”,是持戒;“入舍卫大城乞食”是布施,到了吃饭的时候,要出去讲说佛法,不讲说佛法就没有人供养;“次第乞已”,是忍辱,次第托钵,尽管所乞得的食物粗劣,也要忍耐。饭食讫,要“收衣钵”,还要“洗足已”,是精进;“敷座而坐”,是禅定。有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就是般若。 所以,佛陀穿衣吃饭都是般若,都是六度,都在修行。生活里就有般若,生活就是修行;要想离开生活,离开众生,自己一个人去修行,是不可能的。慈航法师有两句话说得很好,“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亦即只要还有一个人没有得度,就不要自己逃走了。 把十二因缘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字:惑、业、苦。起惑,众生因为烦恼,怨天尤人,而造作种种恶业;身心造了业,就要受苦;受了苦就更是烦恼,又再起惑。我们众生就是这样不断地在惑业苦里轮回。假如惑灭了,也就不造业了;不造业,也就不受苦了;不受苦,也就没有烦恼了。 所以,《般若心经》讲“无无明”,空里面没有无明,就等于说菠萝里没有酸、没有涩、没有苦。为什么?因为它将来会甜。我们人没有无明,因为无明会结束。“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了脱无明。为什么呢? 无明本来就不是真我。所谓“不增不减”,空不是说先有了一个东西,我们再来空掉它,也不是说先有后空。我们要知道空和有是“不异”、“相即”,是不离的。所以我刚才说,宁可以不懂佛法、不懂空而执著“有”,也不可以生空见。 佛经有这样两句话:“宁可起有见如妙高山,不可起空见如芥子许”。宁可起“有”的见解,有房子、有你、有人、有三宝、有天堂、有地狱、有妻子、有儿女、有功名富贵。“有见”就是如妙高山也不要怕,怕就怕我们起了空见,偏执于空见,即使只如芥子许,也很糟糕。为什么?因为我们离开了“有”谈“空”,就是顽空、断灭空。 “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我们体会空的什么呢?是空的有,空和有是一起的,不要把思想境界搬挪到断灭的无里面去,那就危险了。
读后感 ——国信师兄 我们在世的每个人,都想拥有大福报、拥有大智慧。但这个大福报和大智慧焉能容易得来?要经过世世修、几世修才能得来的。我们经常是在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一直谨记自己要存善念,要无分别。但当事情状况一发生,不得了了,啥也不顾了,该怎么恶言相加的甚至一举一动都透着魔的影子。其实我想说,修行是在在处处的,越难面对的现状,越是做成就我们智慧的机会。来做善事、改恶习、常常关照自我才能每天进步,从而达到了修行的目的。 我常常觉得,修行不单是问因要果,而且还是要过,过程的过。在过程中体会真我的存在,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也不管我们去到何处,用善行过好当下才最紧要。 生活中,有很多现状和经历都告诉我们说,处世之道心态颇为重要。无目的的做一件事,认真体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莫想得多少好处,那么一切将是另一番风味。就像我们教育儿女,好好学习,长大才有出息。这句话一点也不错,那么怎样才叫有出息?怎么样才叫没有出息?我想有或没有其实,都好。我们好好引导,积极教育,孩子们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在正能量的生命中无限成长,那么这生的能量就会无限大吧! 原标题:星云大师讲《心经》| 如何过上没有烦恼的人生?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