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24|回复: 0

宣化上人---见性法门,自悟成佛之《 六祖法宝坛经》1 .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17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又梁天监元年。智药三藏自西竺国航海而来。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此坛畔。亦预志日。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
    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五○二年),印度智药三藏法师航海来,看到这法坛与石碑,将从印度带来的菩提树枝栽植在这坛边,并立碑预志说:‘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在这菩提树下,开演上乘佛法,直指心地见性法门而成就佛道。’菩提树在各处都可生长,在中国现有很多这种树。
    昔释迦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将诸佛心印传给摩诃迦叶尊者。祖师是传佛心印者,而法师是讲经说法。
   智药大师不坏的肉身现仍保存在离南华寺五里的月华寺里。寺里管理人已出家,不招待访客,所以人若要去参观,要自备食物。当我住在南华寺时,曾去见智药大师的肉身无损,保持得很完整。
    师至是祝发受戒。及与四众开示罩传之法旨。
    六祖薙发受具足戒后,即为四众讲经说法,传授不二法门——乃从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的心印法门。
    一如昔谶。次年春。师辞众归宝林。印宗与缁白。送者千余人。直至曹溪。
    次年春天,六祖辞众而回宝林。黑袍(缁)为出家众之服,那时在家人穿白袍(白),故云缁白千余人送大师直至曹溪。有些人并未到过曹溪就说到过,他们伪传所谓曹溪法门和禅宗秘传。末法时期就是这个现象:假佛教徒和冒牌货,举目皆是。
     时荆州通应律师。与学者数百人。依师而住。师至曹溪宝林。观堂宇湫隘。不足容众。欲广之。遂谒里人陈亚仙曰。老僧欲就檀越。求坐具地。得不。
    当时荆川通应律师知道六祖是传佛心印的法主,就带领他的徒弟来跟大师学法。当大师到曹溪后,见其讲堂窄小,不能容纳那么多人,想予以扩大,就去拜访当地地主陈亚仙说:‘老僧想向施主化一坐具之地,可不可以呢?’
    仙曰。和尚坐具几许阔。祖出坐具示之。亚仙唯然。师以坐具一展。尽罩曹溪四境。四天王现身。坐镇四方。
    大师拿出他的坐具给陈亚仙看。他说:‘若你只要那么大的地,是可以的。’但当大师长开坐具时,不但整个南华寺,连他们所站十里地之内都被罩住了。时四大天王现身,坐镇四方,故有这种奇妙的境界出现。
    今寺境有天王岭。因玆而名。仙曰。知和尚法力广大。但吾高祖坟墓。并坐于此。他曰造塔。幸望存留。余愿尽舍。永为宝坊。然此地乃生龙白象来脉。只可平天。不可平地。寺后营建。一依其言。师游境内。山水胜处。辄憩止。
   今寺境中有天王岭,就是因此得名。仙说:知道您和尚法力广大,但是我高祖的坟墓都坐落在此,将来建塔时,希望留下来,其余上地全都捐献出来,永远做宝坊。
   此地的龙脉很盛,山又像白象形,是一个‘宝所’,即是建立道场的好地方。地势高处,建筑物就应该建得低一点。地势低处,建筑物则可以建得高一点,使屋顶彼此均平。但不要把地平了,因为若铲凿山石,恐怕伤了山之脉气,破坏其风水,损害灵气。
   六祖经常在境内游览,见到风景好的地方,就停下来休息。
   遂成兰若十三所。今日花果院。隶籍寺门。其宝林道场。亦先是西国智药三藏。自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溪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随流至源上。四顾山水回环。峰峦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
  为什么围绕南华寺的地区叫宝林呢?宝林意即无上法宝在此演化,而依法修行的人如林木那么多。印度智药大师在曹溪掬溪水饮时,觉其甘美和印度某处一样,他知道泉源上面必有胜地,可以建庙。在黄昏时抵达宝林山,环顾四周,山清水秀,乃赞叹说:‘这山真像天竺宝林山,应为它取名叫宝林道场!’智药三藏并非单独一人,很多徒弟跟著他一起。他乃对他们说:‘此泉源处为一胜地,可以建立庙宇。’庙宇叫兰若是梵文,意为寂静处,是修行之清净地。此地清澈碧绿的山水璟绕,风景秀丽,为修行之胜地。
  乃谓曹侯村居民曰。可于此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时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闻奏。上可其读。赐额为宝林。遂成梵宫。盖始于梁天监三年也。
   这村叫曹侯,是三国时代曹操的后裔。智药大师预言一百七十年之后,‘无上法宝’即是六祖,在宝林驻锡及教化众生。出家僧众及在家人在此地开悟者,其数如林木那么多,所以此地名叫‘宝林’。这个时侯,韶州长官侯敬中,将智药大师的预言奏明于朝廷,梁武帝乃赐额为宝林,于天监三年(公元五○四年)建筑此庙,即今南华寺。
     寺殿前有潭一所。龙常出没其间。触挠林木。一日。现形甚巨。波浪汹涌。云雾阴翳。徒众皆惧。师叱之曰。你只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若为神龙。当能变化。以小现大。以大现小也。
   这龙身巨大,故只见其身而不能见潭,它在水面飞舞,到处弄得波浪激溅,把波浪翻高有十呎、二十呎,甚至三十呎那么高,很是洋洋得意,自以为是。徒众们皆恐惧,说:‘真不可思议,这龙真想要伤害我们!六祖叱骂这龙说:‘若你真有神通,就能自有变无,自无变有,你应该可遂心如意,从大身化为小身,从小身化为大身,无所障碍。’
   其龙忽没。俄顷复现小身。跃出潭面。师展钵试之。曰。你且不敢入老僧钵盂里。龙乃游扬至前。师以钵舀之。龙不能动。师持钵归堂上。与龙说法。
   当六祖以激将法使龙化小身后,忽地龙不见了,但顷刻间一条小龙跳跃飞舞著于水面出现。六祖见说:‘你现在化为小身了,但你不敢跳进我的钵里来。’
   这龙在水里游来游去,游到六祖面前。六祖不等它跳到钵里,马上就把它从水里掏出。
        在东北我的家乡,未有人住之前,可以‘棒打獐子瓢掏鱼,野鸡落在饭锅里。’当时东北的物质是那么丰富的。
   龙遂蜕骨而去。其骨长可七寸。首尾角足皆具。留传寺门。师后以土石堙其潭。今殿前右侧。有铁塔处是也。
   六祖大师持盛龙的钵,返回法堂,为龙说法。龙闻法往生,脱骨而去。留下遗骨,长有七寸。头尾角足皆具足,留传寺门,大师将此潭填平,在大殿的右边,尚有铁塔,那就是潭的所在处。
   在法海禅师的序文里,说潭在左侧,实际上它是在右侧。在六袓坛经注里,丁福保他没有到过南华寺,当然不知潭的方位了。按照六祖在殿里坐的位置而定,潭是在右侧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1 22: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