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16|回复: 4

佛教戒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4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佛教戒律(二)
杨宁(学习佛法
十重四十八轻戒
十重戒:
   第一戒                杀戒:
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自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波罗夷罪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乃十恶业之第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依《大智度论》卷十三之说,诸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惜命亦为第一。断人畜之生命,不论亲自下手杀,或教人杀,皆属同罪。比丘杀人,犯四波罗夷,自杀则结偷兰遮罪;自伤形体,结突吉罗罪;杀害畜生,得波逸提(忏悔罪)。凡犯杀戒者,死后将堕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即使生于人间,亦不免多病短命。
不杀生系依慈悲心及避免犯下杀生恶业二理由。从原始佛教至大乘佛教,皆强调之,更成为佛教徒最重要的实践目的。于印度,多有立于佛教立场实行不杀生之国王。我国佛教,于《梵网经》、《金光明经》、《涅槃经》、《楞伽经》等诸经中,所说不杀生、不食肉之教导,影响甚巨;又儒家亦倡说恻隐之心为“仁”之端,慈爱普及于禽兽,故古来行仁政之君主,亦敕禁杀之令,以示博爱之德,多行于斋会之时,或灵刹附近。《佛祖统纪》卷五十二放生禁杀条,列举各种禁止杀生之例。如梁文帝、北魏献文帝、隋文帝、宋真宗等曾行禁杀、放生。又如智者大师曾化导一千余处,令舍弃渔捕,另如四明之延庆法智法师每年以放生庆祝佛诞。
   第二戒                盗戒: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不与而取,称为偷盗。新译作不与取。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于身、口、意十种恶行为(十恶)中,与杀生、邪淫同属身业。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据旧译《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之说,偷盗之罪能令众生堕于三恶道,若生于人中,亦必得二种果报,一为贫穷,二为失财不得自在。
   第三戒                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姐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又作欲邪行。为十恶之一。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据中阿含卷五十晡利多经载,邪淫者必受现世及后世之恶报。
   第四戒                妄语戒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十恶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妄语戒为五戒、十戒之一。据《四分律》卷十一所载,妄语为波逸提(必须向众僧忏悔之罪),此系小妄语(虚伪不实);另据同书卷二载,未至菩提而妄言得菩提(即妄称证得佛道)者,即犯波罗夷罪(为教团驱逐之大罪),此系大妄语(未得言得,未证谓证)。此外,据《大智度论》卷十三载,犯妄语戒而无惭愧心者,自断于至涅槃及生天之道,并有口气臭、善神远离等十种罪过,此称为妄语十罪。
佛教以“杀、盗、淫、妄”为“四根本性罪”。关于“妄语”,论云:“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妄语之人先自诳身,然后诳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语之人心无惭愧,闭塞天道涅槃之门。……实语之人,其心端直。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后沿用其义,指说假话,胡说。如《梁书•何远传》:“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由前世妄语,今生所得之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之记载,即:(一)多被诽谤,指因前世不务诚实,妄语无信,故感得今生多被他人诽谤;(二)为人所诳,指因前世专以妄语欺诳于人,故感得今生为人之所诳惑。
   第五戒                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酒乃迷乱起罪之根本,故大小二乘、道俗七众俱禁之。依《四分律》卷十六所载,佛陀于支陀国时,沙伽陀诣拘睒弥主之家受饮食,主人奉以黑酒,既饮而还,于归途倒地呕吐。佛即知之,遂制比丘饮酒之戒,若违禁者,犯波逸提。佛更为说饮酒之十过,即颜色恶、少力、眼视不明、现嗔恚之相、坏田业资之法、增致疾病、益斗讼、恶名流布、智慧减少、死堕三恶道等,称为饮酒十过。
   第六戒                说四众过戒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十重禁戒之第六戒。即为防患谈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之过误所制立之禁戒。又作说四众名德犯过戒、说在家出家菩萨戒、说他罪过戒。略称说过戒。《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二说明此戒之制意,谓说四众之过,能坏信心、招致重衅、背三宝之恩德,故宜制戒以禁之。《优婆塞戒经》卷三受戒品以此戒为优婆塞六重法之第五,第六为酤酒戒;《依义寂菩萨经》菩萨戒本疏卷上之意,此戒与酤酒戒对在家菩萨而言,是为重戒,对出家之比丘而言,则属轻罪。
   第七戒                自赞毁他戒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指赞叹己德而讥毁他人。菩萨十重禁戒之第七为自赞毁他戒。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上列举七种胜法,其中即有“见非同学,不生憎嫉”之语。《菩萨地持经》卷五、《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菩萨戒本》(昙无谶译)等以自赞毁他为四波罗夷之一,《菩萨善戒经》则列为八波罗夷之一。
据《梵网经》卷下载,佛弟子若自赞毁他,又教唆他人自赞毁他,例如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等各种毁损他人之作为,则菩萨应本大悲心代一切众生承受所加之毁辱。修行者应以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而遮隐他人好事,致令他人受毁者,即触犯菩萨波罗夷罪。
   第八戒                悭惜加毁戒
显教十重禁戒之一。又作悭生毁辱戒、悭惜财法戒、故悭加毁戒、悭戒、不悭戒。即制止悭惜财、法,不给与他人之所求,且反加毁辱之戒。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辱骂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九戒                瞋心不受悔戒
十重戒中之第九戒。又称嗔不受悔戒、嗔不受谢戒、故嗔戒。即为防止起嗔恚心而不受他人悔谢所设之戒条。“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另于法藏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明制此戒条之十意,即:嗔心于惑中为最重;成恶业道、恶趣因;烧灭宿世诸善根;能结大怨,累劫难解;由此能害诸众生;能作无间罪;能障菩萨忍波罗蜜;害诸菩萨大悲心;令所化众生皆舍离;具足成就百千障。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五、《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及昙无谶所译《菩萨戒本》等,均以之为四波罗夷之一,《菩萨善戒经》视为八重法之一,《菩萨内戒经》则说为四十七戒之一。
   第十戒                谤三宝戒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显教十重禁戒之一。即禁制诽谤佛、法、僧三宝之戒。又作毁谤三宝戒、助谤三宝戒、谤乱正法戒、诽谤戒、谤菩萨法戒、邪见邪说戒。依胜庄之《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卷二之说,诽谤三宝者,即谤佛非一切智者、佛亦非实者、谤十二分教及四谛等教法、谤世间无真阿罗汉与菩萨僧。又据法藏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二,此戒之制意有业道最重等十义。盖此戒为昙无谶译之《菩萨戒本》、《菩萨地持经》卷五方便处戒品及《菩萨善戒经》等所说之谤乱正法戒,即拨无因果、毁呰三宝、诽谤大乘等,均属重罪。
四十八轻戒:
一、不敬师友戒;二、饮酒戒;三、食肉戒;四、食五辛戒;五、不忏悔罪戒;六、不供给请法戒;七、不往听法戒;八、心背大乘戒;九、不看病戒;十、畜杀众生具戒(杀生的器具如猎枪、渔网等等);十一、国使戒(在军队中往来,作宣战大使);十二、贩卖戒;十三、谤毁戒;十四、放火焚烧戒;十五、僻教戒(不以大乘圆顿正法教人);十六、为利倒说戒(该答的不答,无前无后);十七、恃势乞求戒;十八、无解作师戒(读经学经要解经、行并重);十九、两舌戒;二十、不行放救戒;二十一、瞋打报仇戒;二十二、骄慢不请法戒;二十三、骄慢僻说戒;二十四、不习学佛戒;二十五、不善知众戒;二十六、独受利养罪;二十七、受别请戒(个别僧人受施主独请);二十八、别请僧戒;二十九、邪命自戒;三十、不敬好时戒;三十一、不行救赎戒;三十二、损害众生戒;三十三、邪业觉观戒;三十四、暂念小乘戒;三十五、不发愿戒;三十六、不发誓戒;三十七、冒难游行戒;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三十九、不修福慧戒;四十、拣择受戒戒;四十一、为利作师戒;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四十三、无惭受施戒;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四十五、不化众生戒;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四十七、非法制限戒;四十八、破法戒。
瑜伽菩萨戒分为“四种他胜罪”和“四十五种恶作罪”:
四种他胜罪:
   以贪心自赞毁他;
   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
   以嗔恨心损害他人,而且不愿接受别人的忏悔;
   以愚昧无知的心舍弃释迦牟尼的教法,自己独创虚假的法,并宣扬自己的法对众生如何有利。
二十条菩萨堕罪(选自《虚空藏经》)
国王易犯的五种定罪:
   力夺三宝财物;
   舍弃佛法;
   对破戒比丘或未破戒比丘,以有意无意的方式殴打、摧残、抢夺他的三衣袈裟或将他关入监狱中,判死刑,逼其还俗等(受戒居士引诱出家人还俗,也犯菩萨戒);
   造五无间罪:杀父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持执诸邪见。
大臣易犯的五种定罪:
   力夺三宝财;
   舍弃佛法;
   对破戒比丘或未破戒比丘,以有意无意的方式殴打、摧残、抢夺他的三衣袈裟或将他关入监狱中,判死刑,逼其还俗等(受戒居士引诱出家人还俗,也犯菩萨戒);
   造五无间罪:杀父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毁坏城镇罪。
平凡人易犯的八条戒律:
   于未修心众,宣说空性法;
   令诸佛教徒,退失圆菩提;
   尽舍别解脱,修行大乘法;
   执说小乘法,不能断贪等,令他亦持此;
   宣扬自功德,为利养恭敬,以语诋毁他;
   谓我深安忍,言说颠倒语;
   惩令惩沙门,三宝财行贿,以及受贿赂;
令舍弃寂止,修者诸受用,施于闻思者。
发表于 2013-4-5 09:5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6-20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发表于 2014-6-12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6-12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大乘戒经》若人持戒当得见佛;若犯律仪,远离涅槃不到彼岸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言。有破坏戒行寿命者。有断灭善根者。出家难值发精进心坚固守护。若诸苾刍等。于佛法中求解脱者。远离一切诸恶苦恼。如佛所说宁舍身命而趣无常。不得纵心犯其戒律。若人舍命只坏一生。若复破戒令百万生沉沦恶道若人持戒当得见佛。戒为最上庄严。戒为最上妙香。戒为欢喜胜因。戒体清净如清冷水能除热恼。戒法最大。世间咒法龙蛇之毒而不能侵。持戒得名闻。持戒获安乐。如是命终时。复得生天上。佛言。苾刍。若犯律仪。譬如盲人不见众色。亦如无足不能行道。远离涅槃不到彼岸若持戒人成就一切法宝。譬如贤瓶圆满坚固。能盛一切珍宝。如是破损珍宝散失。若破律仪。则舍一切善法。先曾犯戒。而后心欲求涅盘。如去眼耳对镜照面。何所堪能。佛言。苾刍。女人无信不可亲近。王恩虽胜不可恃怙。水沫无实不可撮摩。富贵无常不可久住。色相如花须臾变异。寿如熟果不可久停。如急流渡船。如朽屋暂住。宁食毒药不得饮酒。宁入大火不得嗜欲。佛说是经已。时彼苾刍及诸菩萨。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大乘戒经》

**

****************************************************

**《大智度论》持戒利益,如如意宝瓶,得一切财宝;破戒,如破宝瓶,失一切财富

人虽贫贱而能持戒,胜于富贵而破戒者。华香、木香不能远闻;持戒之香,周遍十方。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敬爱,现世常得种种快乐。若欲天上、人中、富贵、长寿,取之不难;持戒清净,所愿皆得。
复次,持戒之人,见破戒人刑狱拷掠种种苦恼,自知永离此事,以为欣庆。若持戒之人,见善人得誉,名闻快乐,心自念言:“如彼得誉,我亦有分。”持戒之人,寿终之时,刀风解身,筋脉断绝,自知持戒清净,心不怖畏。如偈说:
     大恶病中,戒为良药;
          大恐怖中,戒为守护;
   死暗冥中,戒为明灯;

          于恶道中,戒为桥梁;
   死海水中,戒为大船。  

复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答言:“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皆得!”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事事无乏。客问之言:“汝先贫穷,今日何由得如此富?”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种种众物,故富如是。”客言:“出瓶见示,并所出物!”即为出瓶,瓶中引出种种众物。其人憍泆,立瓶上舞,瓶即破坏,一切众物亦一时灭。持戒之人,亦复如是,种种妙乐,无愿不得;若人破戒,憍泆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利。 
复次,持戒之人,名称之香,今世、后世,周满天上及在人中。 
复次,持戒之人,人所乐施,不惜财物,不修世利而无所乏;得生天上,十方佛前,入三乘道而得解脱。唯种种邪见持戒,后无所得。 
复次,若人虽不出家,但能修行戒法,亦得生天。若人持戒清净,禅定、智慧,欲求度脱老病死苦,此愿必得。持戒之人,虽无兵仗,众恶不加。持戒之财,无能夺者。持戒亲亲,虽死不离。持戒庄严,胜于七宝。以是之故,当护于戒,如护身命,如爱宝物。破戒之人,受苦万端,如向贫人破瓶失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10: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